第一篇: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引入“压强”
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引入“压强”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陈 芬(361012)
关键词: 建构
教学情境
压强
摘要: 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既能用眼睛看,也能用身体去感受。
建构主义者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因此,教师的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的第八章 第一节《压强》中的第一个小标题为“感受压力的效果”,这“感受”二字提得很好。虽说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建构还是存在不少困难的,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只要有可能,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既能用眼睛看,也能用身体去感受。
在《压强》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给予学生“感受”的机会,我们创设了一些教与学的情境,并尝试着将它们应用到了笔者指导的一位教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并取得大赛一等奖。下面就将该引入新课的教学情境进行介绍。
创设情境一:
刚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戴上眼罩,平摊双手,掌心朝上。教师向其余同学展示了两个相同的金属圆柱体(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两盘,显示质量相等),然后将其中一个柱体
图1 直接竖放在学生的一只手掌上,另一个柱体则用一个小托盘托住后放在学生的另一只手掌上(如图1)。教师问:“你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该生答:“一边重,一边轻。”教师:“请把你认为重的一边举高。” 同学们惊奇地看到:实验者将没有托盘的一边举了起来,也就是将轻的一边举了起来。坐在下面的学生大笑。这时,老师把这个学生的眼罩摘下,那学生低头看看左手又看看右手,满脸困惑地自言自语:“奇怪,怎么会这样?真奇怪!” 在座的同学看到他这样笑得更开心了。这笑中也许包含了对实验者判断能力的不信任;也许怀疑老师做了手脚,使实验者上当了等等,不同的学生对此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不管他们各有什么想法,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所有学生都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气氛使得这个学生有点不服气,说:“老师,让我再试一次!”这时教师问其余学生:“你们是否都愿意试一试?”学生们情绪高涨,大声应道:“愿意!愿意!” 接着,老师宣布已经为同学们准备了相同的器材,全班同学都来体验,同学互助,闭眼重做刚才见到的使大家满腹狐疑的实验。结果,大家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动手是为了更有效地动脑,接下来就要发挥此教学情境的第二重功能了。教师提出了问题:金属柱重0.9N,连同托盘1.0N,你们感受到的是重力吗?学生明白,他们感受到的不是重力,否则实验者按感觉举高的就应该是带托盘的手了。这时有不少学生转而猜测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压力”了,于是教学就顺利地过渡到了“压力”,还从压力过渡到压强„„
笔者曾将此实验在旧校区的八个班进行了尝试,各班学生的反应无一例外。笔者指导的参赛教师曾四次在不同范围的观摩研讨教学中及参赛教学中使用了这一情境教学。绝大部分听课老师对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大加赞赏,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情境教学,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巧妙地在第一时间避免了学生将压强与重力混淆。因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即便学生已经学了“压强”,也还时常把“压强大”误认为是“压力大”或是“重力大”。
也有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认同这个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有的教师提出:用长方体金属块代替金属圆柱体进行实验,不需要托盘,只要分别将金属块竖放和平放就行了。当然,如果实验室有条件提供足量且合适的长方体金属块的话,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也有老师提出:不管用什么形状的物体,最好都应该让两边的物重相等(目的是使压力相等)。理由是,这样才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并对后续的探究有利。但笔者更愿意采用两边重力不相等的做法,理由有三:
第一,这是激发探究欲望的诱饵,而不是探究过程,不需要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
第二,现实生活中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强也不同的情况很多,只要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要形成正确的探究思路是没有困难的;
第三,让两边的物重不相同,当学生误把轻物当重物举高时,对学生认识上产生的冲击将更强烈,学生对此的印象会更深刻,好奇心也会更强!
还有一位教师却提出了一个笔者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他认为:当双手小臂平举用手掌托住物体时,涉及的是杠杆问题而不是压强问题。这时手臂(不是手掌)应该能正确感觉出哪边物体更重。这种说法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沉思。于是我们自己再次实验,闭眼仔细体会感觉,还请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进行了实验,结果都跟学生实验的情况一致。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个情境中除了涉及压强问题,确实也涉及到手臂的杠杆问题。为了让我们对杠杆的效果感受更明显,我们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让食指成为一根杠杆,目的是使杠杆的效果和压力的效果都能相对明显地反映出来。我们用两条由宽布带环和细线环串起来的相同的套环挂在两手食指上进行对比实验(如图2)。我们备课组的教师对新的图2 实验都进行了感受,效果依然跟前者的相同。
于是我们猜想,假如物重大些,让手臂与手指感到“吃力”,我们对杠杆的效果感受可能就会更明显些。于是我们大大增加了物重,这时食指根部的韧带产生了明显的痛感,但手指被细线勒痛的感觉也同样变得非常明显。也就是说,这两种效果都被同时明显地感受到了。只是因挂细线的手指受力面积很小,所以,这只手指对压力的效果感受比对杠杆的效果感受要更明显。
我们决定用这种方案在新校区的六个班也试一试。为了减小手指的“杠杆效 应”,因此悬挂物体的重力不能太大,我们选择了200g的钩码。以下便是第二种教学情境实践的情况。
创设情境二:
刚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戴上眼罩,伸出左右两手的食指。老师向其余同学展示两条相同的套环带和两个相同的钩码,并按图2所示将其悬挂在学生食指上。教师问:“你两只手指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把用细线挂在手上的那一边举了起来,同时回答道:“不一样,这边的好像更重。”在座的学生面面相觑,然后大笑。当教师帮他摘下眼罩时,学生的反应与前面描述的情况非常的相似。正当学生们都无比好奇且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让全班同学都如愿地来体验一遍。大家彼此帮助,彼此取笑,同时也笑自己。
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既用肢体感受到了压力的效果──痛,也用眼看到了压力的效果──勒痕。有一个学生在亲自体验之后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用塑料袋提重物的时候,只要把提扭展开一些感觉就不那么痛了。”老师问:“当我们把提扭展开时,所提的物体是否就变轻了呢?”学生想了想回答:“不是,重力没变。”是的,学生们在经历过这样的情境之后,在笑过之后,他们明白了,他们的手指感受到的不是重力,因为两者的重力几乎是相同的,但两手的感觉却大相庭径。
在六个班都进行了尝试,学生的反应无外乎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以上两种设计,只要物重不太大,且让受力面积区别大一些,都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全国赛中,我们选择了第一种情境。当然,我们也考虑过避开杠杆问题,比如,让两手臂自然下垂,然后勾着食指来进行这样的实验。只是这样操作起来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学生上台演示时可见度的问题,除非让学生站得很高来进行实验。
上述情境都是极富感染力的真实事件,这样的情境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还对学生原有认识产生了很强的冲击,从而排除了他们在建构压强概念中的一个障碍。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篇:巧妙创设情境(本站推荐)
巧妙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解,在“一言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常常被剥夺,课堂上几乎听不到学生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的热情,觉得思品课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创设符合教育规律的情境,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兴趣,还会使学生进入求知的亢奋状态。新课导入的形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导入、漫画导入、视频导入等等,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设计。
如:我在讲授《理解老师》时,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导入新课,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仅为理解老师做了情感上的铺垫,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新课的引入还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如:我在讲授《透视追星》时,先让学生欣赏小品《追星族》,蔡明等的表演让学生捧腹大笑。通过观看小品,学生对追星族有了一定的认识,蔡明追的是“四大天王”,你喜欢和崇拜哪些明星呢?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一个个踊跃发言,继而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情境的巧妙创设,不仅顺利的引入新课的学习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结构的行为和动作的结合。其主要方式是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分组竞赛、讨论等,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如:我在讲《透视追星》时,为使学生明白追星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那是一个瑟瑟的秋天,小莉因为一点小事与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又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唠叨,真是烦透了,她大声地顶撞他们,然后摔门而去。一个人走在清冷的街上,冷冷的雨打在她的脸上,这时,她听到了这首歌——《天亮了》。老师带着感情的配乐朗诵及《天亮了》这首歌曲的播放,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一下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境下老师提问:“这样的心情,这样的雨夜,当这样的音乐划过耳际,小莉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追星是为了满足自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共鸣的需要。为加深学生理解,紧接着我又提问学生:“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小莉与父母发生冲突后,应该怎么做呢?学生略加思考便侃侃而谈„„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教材的内容,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学会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2、巧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直接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传递给他,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性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在讲授市场经济的作用时,为使学生认识到市场是经济的“调解器”,为学生提供了下列材料:第一年,种大蒜的人比较少,大蒜的价格比较高,结果种大蒜的挣了很多钱;第二年,种大蒜的人比较多,大蒜的价格比较低,结果赔的血本无归;第三年,为应对市场搞多种经营,结果取得了成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由结组并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好像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万丈波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马上投入到活动之中,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各小组便开始展示:有的组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有的组编的顺口溜节奏明快;而有一个组编的小品博得了满堂彩,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品的片段如下:
第一年:
A: 老汉我今年58,全靠蔬菜要发家,你问我卖的啥?营养美容大南瓜。
B:(与A同学相遇)哎?这不是老彭吗?最近干什么呢? A:卖瓜。B:卖的什么瓜?
A:营养美容大南瓜。(骄傲的说)咦?咋这些卖瓜的?问一下今年多少钱一斤?
旁白:一毛钱8斤。
A:啥?一毛钱8斤?南瓜这么溅叫我咋卖呀?
B:看我,奔驰宝马全都有,从上到下全名牌,衣服“奥巴马的”皮带“叶利钦的”……
A:你咋挣这么多钱?卖什么呢?。
B:大蒜。今年种大蒜的人少,大蒜可贵了。(高兴地说)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再加上二人较高的表演天赋,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和发自内心笑声。这种由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使同学们在笑声中顺利的总结出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活动情境的创设,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轻松愉快的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思品课堂效率。
3、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设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我准备了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作为情境材料,课前发给学生阅读,上课时选取了几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为国弃文从理,开创中国力学教育体系的钱伟长;地震中徒手刨挖废墟,救出30多名村名的铁打的汉子才哇的事迹;月薪2000-3000元,资助37名贫困生的洗脚妹刘丽的事迹。很多同学看完后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在同学们情绪略平静以后,我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上述人物中,最能感动你的是哪一位?是什么打动了你?结合上述人物的事迹,请你谈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学生在当时的氛围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需要老师以往那种老生长谈式说教和灌输,学生所有回答都来得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尤其谈到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要劳动,要奉献,要有责任感,要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等。他们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没有丝毫的牵强,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尾处创设情境,提升人格魅力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如:我在讲授交往有艺术后,让同学们反思自己平时与他人交往中不礼貌的言行,以督促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讲完环保的内容后,请同学们创意校园公益小广告,并把同学们的创意写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同时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也能促进正确思想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效率。
第三篇: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如何巧妙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和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动手能力 小组合作
数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投入教学,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投入教学,关注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设置问题思考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给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可以更好地思考和探究。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像是导火索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在对问题的细加工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受台风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4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3米处,这棵树折断前有多高?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想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思考会知道这道题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就在教师的问题带动下被激发了,促进了学生攻克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营造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简单、生硬地教学,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而且容易产生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帮助下,给学生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的简单方式。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并适当地做出指导和矫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就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小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他们通过测量、剪拼、折叠、转化等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经过了小组的探索,再让不同小组用不同的方式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这样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方法,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兴致也很浓。
三、数学理论结合实践,实现学生动手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动手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明白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工具:剪刀、纸、尺子。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证明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学生通过动手,亲历了学习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而且在实践中学生进一步验证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等腰梯形的判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所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动”来调动学生的“学”,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
四、利用互动型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也就是教师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快就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减少了课堂关注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互动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共同讨论和探索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通过呈现问题――引导回忆――课堂辩论――归纳总结――灵活应用等几个教学步骤,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和教师积极地互动起来,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增加。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去发言、去思考,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总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以上只是其中几种,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关注课堂,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伟.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时代周刊.2010.
第四篇: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模版]
“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十一五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滕志林
关键词:十一
五、教学情境研究、课题管理、成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校开展十一五扬州市规划课题“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研究的过程情况,从课题组的成立、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含义的界定、课题管理采取的措施、子课题实施情况、课题实验取得的效果和成绩、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正 文:
一、课题组的成立:
2006年秋季,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学研究实验,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我校向扬州市教科所递交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市级规划课题研究的申请材料,于2006年10月开题,2010年10月顺利结题。
本课题按教研组下设五个子课题。政治组子课题:“用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语文组子课题:“追寻语文味的课堂”,英语组子课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数学组子课题:“数学-生活-数学”,理化组子课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学校“十一五”课题中心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课题以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和国外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首位)为支撑,遵守新一轮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研究,教师充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在高效、愉快、有序的课堂情境中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三、课题含义的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目的在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学生活动空间中创设不同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相通。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
四、课题管理采取的措施:(1)资料管理。
各课题组有专人负责课题资料工作。方案、计划、教案、个案、调查、测试、音像等过程资料均存档,特别重视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管,负责资料管理的成员定期搜集、归纳提炼,向课题组提供鲜活的信息,开发信息资源。
(2)成果物化。
构建教学模式,组编论文集,推荐优秀教案。课题组每学期一总结,每学年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教师每月完成随笔两篇,定期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或向报刊杂志投稿。(3)制度保证。
学校课题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了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提高,做到了五个一:①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研究探讨情境教学如何设计。坚持执行集体备课制度,重在研究课堂情境的生成、创设、有效等,突出学法指导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等问题。②每周一组织一次“教学沙龙”,着重交流:两周以来,本人学习了哪些新的教学理论?教学工作存在哪些得失?在教学中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③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回顾与展望”,交流课题研究的体会,讨论下一步研究的预案。④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课”评选。优秀课评价标准专设“情境创设及运用效果”一栏,通过听课、评课、磨课形式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4)尊重激励。
课题研究是项劳心劳力的工作,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对于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①庆功表彰,发挥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②评优晋级,突出课题研究含量。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课题研究成果比分,在评聘职称、评先晋级方面,突出其科研成果。③利益分配,实行政策倾斜。学校设立多种奖励项目,重奖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奖励。
五、子课题实施情况简介:
语文课题组: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有语文味的课堂。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上,语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学生的情感状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上,教师创设语文味的四部曲是: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合作探究。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英语课题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要求学生间尽量用英语表达交流,每节课前要求学生就学校、家庭、个人、天气等方面用英语演讲,课堂上每位老师能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表演学习内容,同时各班还组织了英语“PATY”,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排、演出文娱节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几年中考我校英语口语测试满分率均在90%以上。
政治课题组:把沸腾的社会生活请进课堂,使政治课富有动感,具有吸引力,结合时政,引导学生关注时局的发展,让学生站在新闻的最前沿。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理性分析时事政治,如初二的法制课上,教师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组织学生开展诸如“道德与法制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会,会上学生踊跃发言,且言之有理有据,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都有了提高。
数学课题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枯燥的数学概念、方法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良性循环。在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教学中,让学生自备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理化课题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将日常生活与学生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用物理、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与现象。注重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动画视频等,放手让学生操作,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结论,由感性向理性飞跃,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六、课题实验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几年来,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与课改之前相比,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①初步建立了持久稳定的教学效果,将丰富多姿的具体活动化为不断激励,教育空间得以拓宽,令学习效用发挥得更深更广。②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感,通过“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了学生与老师、同学、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作用。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力,课堂上创设了一种探究的教学情境,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究的精神,通过情境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本课题研究时间虽短,但成绩已经从学生、教师方面体现出来。(1)学生方面:
各种竞赛成绩喜人,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有一人获全国二等奖;在省初中生数学竞赛中有一人获省一等奖;在省初中生化学竞赛中,有二人获省二等奖;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中,有一名同学获市三等奖;在省第9、10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有多人获省一、二、三等奖;在高邮市英语能力竞赛、口语竞赛各有一名同学获市一等奖;几年来,有40多名同学的文章在大市、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相比有明显提高,初一、二在市期末统测中总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初三毕业班每年均有40名左右学生被重点中学录取,有100名左右学生被普通中学录取。
(2)教师方面:
全校老师在课改实验过程中,积极探讨并总结理论与经验,每学期都完成一篇课改专题小结。李校长在扬州市百名校长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展示中获二等奖,在扬州市“成功杯”百名校长有效引领校本教研展示中获三等奖;教科室主任滕志林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物理教学》《物理教师》《理科考试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共发表物理文章100多篇,自编论文集《滴水成像》;孔老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在《英语大课堂》发表,薛主任的《浅析初中化学课情境教学策略》论文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藏老师围绕语文组子课题撰写的主题文章《追寻语文味的课堂》在《扬州教育》发表,吴校长的《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在《中学课程辅导》发表,余老师的《反比例函数三个重要性质的运用》在《初中数学教与学》上发表,《找出题目中隐含的圆》在《中小学数学》上发表;朱庭喜老师的《元素化合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与学》上发表;嵇元庭老师的《关注课堂为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而努力》在《英语教学研究》上发表;赵春霞老师的《浅谈如何创建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在《英语大课堂》上发表。另有20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类报纸上发表,有10多名教师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我校教师以课题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积极创新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洗课、磨课,自身上课能力迅猛提升,十一五期间,有两名教师在扬州市赛课中获一二等奖,有近10名教师在高邮市赛课中获一二等奖;李校长被评为高邮市名校长,吴校长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研站站长,滕志林、刘伟高被评为扬州市骨干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学科带头人,三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两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教坛新秀,多名教师被评为镇先进个人。
七、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
(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的,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
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
(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
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