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临泽县板桥初级中学课题组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初级中学现为农村初中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性质的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初中部15个,小学部11个),在校中小学生1066人,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7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36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48人。
由于学校地处偏僻,远离城镇,缺少文化底蕴的社会环境和参差不齐的生源严重制约了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优等生有所提高、中等生有所突破、学困生有所收获,全面提高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4月,根据临泽县教体局文件通知,我校组织人员申报了甘肃省基础教育改革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于2007年9月被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扎实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已完成研究任务。现就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作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价值观的形成。毋庸臵疑,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不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制仍将是我国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应该是教师神圣的天职。在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既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能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实现人人学有所得,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分层教学”的策略:指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教学法:指把班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组合为一个教学单位,教师依据各层的学习能力,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臵不同的练习,通过相应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教师加强分层辅导、异步释疑,达到各有侧重、各有所得、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3、分层:即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常情况下,将少数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组成A层,把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C层,中等学生编入B层。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授课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创建分层教学的模式。
2、解决教改实践中学生的差异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评价问题;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
3、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探索并积累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性学习”校本资料,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分层教学”着眼于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遵循素质教 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一种有助于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在现行班级授课制下,我们研究如何解决教学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研究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方式,促使广大教师在进行课改时,不仅在理念上到位,而且在行为上到位。(2)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逐步达到“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3)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愿学、乐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完全的确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一)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朱熹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观点。现代的“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也都为分层教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2)“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3)“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 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在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这既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的有效模式。
(二)研究的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和资源。
2、个性发展原则:个性发展原则要求教师发现和利用学生的优点、特点、爱好和强项等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3、协作性原则:就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通过组内、组际之间人际互动和协作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而都尽可能得到发展。
4、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5、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并且相信每个学生有能力在自己原来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1、采取准实验方法研究。即在现行学制、教材、教时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抓住核心问题对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改革。、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既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要求来定位研究的内容,强调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结合。
3、抽样问卷法。通过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 内在动力的差异性,把握第一手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
(二)对象与内容:
把七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三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策略研究。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臵和调整的策略研究。
3、分层备课、授课、练习、评价等策略的研究。
4、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分层教学”是在传统的大班额授课体制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一种教学策略。其研究的核心是为了解决教学整齐划一性与学生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的研究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办法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实行目标分层、教法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分层的方法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桥梁作用,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克服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出如下结论:
1、立足学情,科学合理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分层不等于分差,依据“基础相近、自主自愿”原则进行隐性分层,凸显学生差异,保护学生自尊,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切实发挥目标导向评价功能,依“层”设计教学目标,是体现“因材施教”有效策略。目标分层不仅应凸显目标的引航作用,而且分层目标之间应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层递性,让各层学生都有发展。
3、教学任务设计的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的主要平台。教学任务的设计,应依“层”而定。对于C层学生,以强化基础为主;对于B层学生,重点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上,引导其独立思考,诱导他们向A层学生转化;对于A层学生,可设计一些应用性、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
4、多维评价、分层矫正是促进各层学生不断成长的不二法宝。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更应该侧重于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肯定。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分析问题根源,分层矫正,才能实现各层学生的有效提高。
5、“分层”是动态的分层,而非静止的分层,各层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可动态交互。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应及时调整学生所在的层次,以适应其学习水平的变化。
6、分层教学要“分”而不乱。分层教学的实施,要做到分而不乱,首先应该在教师的管理能力范围内合理分层,一般情况下是A、C层少而B层多,这样可方便地通过个别辅导等形式使优者更优,有效地缩减C层人数。
7、分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协调好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动”、“静”结合,“分”、“合”有致,才能有序高效地推进各教学环节的开展。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和形成的策略
1、观察分析、了解差异,隐形分层、动态调整。
学生按照“基础相近、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分层,分层前,做好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首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分析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家庭等因素,进行摸底分层。其次班主任与课任教师提出分层意见,供学生与家长参考。再次学生自愿填表选择,家长签字。分层时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高)、B(中)、C(低)三个层次。并由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层,使每个学生学有目标。
2、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目标分层,异步同“质”。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臵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施分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我们除了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可能性水平,制定了与各层次相适合的分层教学目标。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确定了不同的教 学策略:对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A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立足学情、因生定“法”、教法分层,促进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分层学习,分层感悟。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需要,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知识基础和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法。
4、适度延伸、自主择“业”、作业分层,强化效度。
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均应体现层次性,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难易有别的延伸训练,让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进学习能力有效发展。C层学生除控制作业量外,还适当降低难度,确保完成基础目标。B层学生保持难度,努力完成发展目标。A层学生减少基础作业量,并增加难度,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5、多维反馈、及时调节、分层评价,促进发展。
分层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教学能及时评价反馈,帮助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分层评价,不是用单一绝对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能使每一个学生较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教大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a、课堂教学。在提问、练习、讨论和作业完成后都要及时进行评价,并对达成本层目标,特别是取得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
b、阶段测验。同进度、同时间进行测验。可设计“结构试卷”。基本题相同,但增加A、B组题。既注A题为A层学生必做;注B题为B层学生必做,同时鼓励B层学生选做A题,C层学生选做B题。
c、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集体纠正、分层指导、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倡导“事后一百分”);鼓励一部分顺利达标的同学按高一层次的要求进行学习。
d、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互评,如出题、阅卷、批改作业、评语拟定 等。
6、寻根溯“源”、引导点化、分层矫正,促进提高。
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及时分层矫正,调节教学要求和进度,实现各层学生的共同提高。对C层学生的问题,重点帮助寻找错误原因,引导他们矫正错误后再学习;对B层学生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我分析错误原因,再强化训练,自我矫正;对A层学生的问题,主要引导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矫正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一般性成果
经过近三年的调查、探索、反思、研究与实践,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中有三人在临泽县第七届课改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奖,同时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关注教学细节成就高效生态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分层备课、减负增效、共同提高—关于教师分层备课的几点思考》等八篇论文发表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张掖教研》等刊物上,并有六篇论文2009年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安冬霞老师自己设计的分层教学课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2009年临泽县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有效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经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与非实验班的相比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增强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多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由课题组成员倪红周老师负责辅导学生边卫东在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3、促进师生交流,加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这样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教学上的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4、科学合理的隐形分层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如果将分层结果公布,会打消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有违分层教学的初衷。因此学生分层采取隐形的方法,即采用“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结合学生的自身因素,进行摸底分层——班主任与课任教师提出分层意见,供学生与家长参考——学生自愿填表选择,家长签字”的方法。既达到分层的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隐私。
5、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设定并实现教学目标,培育了学生的自尊感。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承认所有学生都可以学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认可,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顾及到不同学生人生体验,促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使学生沉浸在被接纳的感受中,体验到完成能力所及的教学目标的成功滋味。
(二)创新性成果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构建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基本模式如下:
(1)激情引入,明示目标。
教师带着尊重与欣赏学生的理念步入教室,运用激趣、悬念、情境、衔接、复习、练习、演示、实例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C层目标)、中层目标(B层目标)和发展目标(A层目标),意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定好自己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激发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教材,布臵学生预习、自学,让学生结合教材实际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懂或有疑问处做上记号,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个别点拨。
(3)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按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状况和潜能,围绕自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安排学生学习,讨论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让学生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借助于其他学习工具和资料化解难点。在分组讨论中,对一些基本的问题有组内学力层次较高的学生予以帮助解答,同时在讨论中各层次的学生会相互启 发,相互补充,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向高层次的小组或教师请教。
(4)探究发现,创新运用
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提出问题。对于学力偏弱的C层学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促使他们对所学新内容作出正确反映。对于学力中等的B层学生,主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带倾向性的错误等加以解释,在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深化。对于学力较强的A层学生,重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启迪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分层巩固,反馈评价
当堂巩固练习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能力要求的题目或问题,以及时了解各层次达标程度,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巩固,对个别问题进行分层释疑。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客观评价,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意鼓励学生向高一层次挑战。
九、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1、考试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考试评价方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考试时只兼顾了B层次的同学,最多也就是通过一道附加题照顾了一下A层次的同学。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2、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在不同层次中有一定的难度。每位学生各学科的学习状况又是参差不齐的,按照某一科的学习状况分层不能兼顾其他学科,分层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里,由于班额较大(七、八年级有五十多人)也给分层教学带来了困难。
总之,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特别是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教育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小学课堂里,平均每个班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多的达到七、八十人,在大班额的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我们小学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解决现状的要求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全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
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小学一般都是就近入学,而中心校一般都还有所相应的村小学校。这就决定的学生的生源差异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这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实行走班子授课。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形式、新课改、新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本实施分层教学,既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又如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等等都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我们的课题将在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课后练习辅导,实施分层教学,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的途径。
理论价值:实施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三、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对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各组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施教;允许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用各自适宜的速度与方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才干与“潜能”;把“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实在课内,努力促进各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他认为这种固定化的预想,是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观念。它不仅遏制了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努力与创造精神,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学生身上而不去注意后进生的现象。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布鲁姆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没有学得会与学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90%以上的学生都能对应学会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2、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在一个班集体内,一般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学生,既包括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及格的学 3
生,又包括掌握某些学科表现很高能力的学生。在一个班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及格学生和学习最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3、现代人才观理论。现代人才观理论认为:优秀人才不一定是少数,在一个班内应该有三十人、四十人,甚至是更多的人成为优秀人才,不能只有几个人才算优秀。优秀人才不是神,是普通人,应该是群众性的。
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原则”。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把握“最近发展区”,才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5、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四、研究内容
1、学生的分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2、目标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目标要求。
3、教学过程的分层。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作业的分层。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要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
5、评价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
还有分层备课等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并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吸收有关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 5
化教学,从而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法
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主要内容。
4、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课件、课例,进行归纳总结。
总之,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退进、普及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他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六、研究步骤及措施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1)阅读并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理论,设计好课题内容。成果是资料卡片。
(2)撰写课题方案,并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作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成果是研究报告。
(3)课题申报,立项。
(4)确定实验对象(每个年级的一班为研究对象)。成果是文字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1)各实验教师根据各教学目标、内容创设分层教学实施方案,以公开课,观摩课的形式促进课题实践交流。成果是教案及教学光盘。
(2)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逐步积累案例研究资料,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反思,研究总结分层教学的途径和策略的探索;对课题实施过程中 6
积累到的有关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作有效检验与反思,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成果是分层教学案例及论文
(3)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建立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模式。成果是分层教学的策略方面的论文。
(4)对前期实践研究情况进行自我分析讨论与总结,提出课题方案与实施的修正意见。成果是文字资料。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元月至2015年4月)
(1)收集所有的教学研究资料(论文、案例、心得、反思及随笔),进行分析论证,总结,对研究的教育、教学实践作全面总结,形成《农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案例集》,制作优秀课例光盘。
(2)在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以及文献研究和经验研究基础上,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成果报告。
2、研究的措施
(l)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保证研究工作正常进行。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课题组教师订阅期刊杂志,并要写学习笔记,研究人员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同时请专家讲理论讲座,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4)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加强专家引领和专业支持。(5)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对教师的实验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的论文,坚持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总结评比。
七、研究人员具体分工
组 长:王代军,全面负责课题保障工作。副组长:罗广彬,负责课题协调工作。
成 员:杨 瑾,负责课题规划、理论研究、撰写课题方案等工作。熊 君,负责理论研究、撰写方案等工作。杨秀兰,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
符 飞,负责资料收集,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罗小娟,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高段)。覃立丹,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低段)。罗 丹,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低段)。吕廷凤,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中段)。罗富元,负责资料收集,调查师生情况。杨 恰,负责课题实践研究(小学中段)。
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奖励考核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硬实力保障。本课题组成员由省市县骨干教师组成,罗广彬、杨瑾两位研究人员曾研究的市级课题《巴人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获市政府二等奖,研究组成员都有多篇论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软实力保证。课题组成员都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时间保证。
第三篇:(实施计划)《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07.10.31
《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省级规划课题实施计划
一、研究方法:
1、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导、情感领域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及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立教学实践活动的资料库。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个案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运用测量法和统计法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研究内容及其预期目标
㈠、研究内容:
1、依据大纲设定各层面的要求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有一部份学生作为学习的迟钝者,他们的智力特征包括:缺乏概括能力、记忆的容量小、注意集中时间短以及只能集中于学习情景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附带内容。所以对他们要求只要掌握教学大纲中一些了解、认知、识记的内容,而那些应用、综合对他们来说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而这些只能在前面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地提高。而对于高智商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以上内容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应用,发展创新能力。所以,依据大纲设定各层次面的要求,能使教者知道做什么,是本次研究的最重要内容。
2、在课堂上渗入分层的思想
设立备课组,分工备课,在备课中尽量有照顾好、中、差三档的内容,1
也就是注重基础,发展能力,渗透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3、在作业、练习、考试命题上渗入分层思想
作业、练习中进行分层设计,能使学生感觉到作业自己能独立完成,且有思考的余地。每次考试命题中设计A、B两张试卷,A卷适宜中档生和学优生进行测试,B类只适宜学困生,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外进行分层辅导
由于差生理解、思维、表达、记忆等能力一般比较低,所以单靠课堂落实分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求对差生进行有的放矢进行课外辅导,且及时掌握差生的反馈信息,再及时辅导。当然对于一些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单靠课堂的落实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课外进行一些学习兴趣小组,以及专题讲座和各种发展能力的优化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5、分层次进行评估和考查
当然由于分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所掌握的知识和进展的程度都不一样,所以对各层次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考查是一个课题的重要环节。
㈡、预期目标
1、构建适应本校本年级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2、改革将把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作为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支点,努力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实验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中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科研为动力克服教学中的难题,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形成具有独自教学风格的高素质教师。
4、探索符合“会学、学会”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摆脱同步化教学模式。建立起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推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发挥主体意识和个体优势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5、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个性发展的作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三、研究的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7.9---2008.3)
1实验内容:
1.1、成立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制订研究方案。
1.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理论。
1.3、进行实施前测,全面调查学生素质水平。
1.4、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2、具体安排:
2.1、2007年9月——2007年11月30日,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2.2、2007年12月1——2008年3月30日,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结合当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初步探索各分层要素的具体分层办法,形成经验文章。撰写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总结。
(二)、实施阶段:(2008.3---2009.6)
1、实验内容:
1.1、按课题方案的要点目标等开展研究,制订各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2、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1.3、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1.4、在阶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调整、规划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开展研究。
2、具体安排:
2.1、2008年4月1日——2008年8月,修改课题实验方案,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制定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学习第二阶段研究计划.收集实验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资料。初步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初步探索并确定“分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形成经验材料。
2.2、2008年9月——2009年2月,继续按照分工,展开对各子课题的研究,结合当前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分层教学”各研究对象的具体实施办法,形成经验文章。
2.3、2006年3月——2006年6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
(三)、总结评估阶段:(2009.6---2010.6)
1、实验内容:
1.1、总结和学习第一、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分层教学”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
1.2、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之完善,并写出研究总结。
1.3、继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1.4、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1.5、收集、整理整个课题的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归纳整理研究成果。
2、具体安排:
2.1、2009年7月1日——2009年11月30日,对照实验方案,参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对分层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自评,找出不足之处。调整研究人员和研究力量,制定第三阶段实施计划,学习第三阶段研究计划,收集实验前学生的能力、学习兴趣等相关资料。
2.2、2009年12月1日——2010年1月20日,继续学习有关教学理论,按照分工,对各子课题进行补充、总结性研究。开展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经验材料。
2.3、2010年1月21——4月30日,整理教师论文集暨课题组第三阶段研成果集。
2.4、2010年5月,课题阶段汇报活动,邀请教导处领导指导课题管理工
作。
2.5、2010年6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总结,形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报告》、《优秀教案集》、《学生活动设计集》、《论文集》等资料,进入课题结题阶段。
四、课题组织及人员分工
范学忠:学校教导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全面主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制定课题研究的有关制度,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福: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负责本课题在数学学科的实施,负责课题的有关调查工作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并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
王静: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语文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课题的实施方案的撰写,课题资料的积累。
李文涛: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英语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以及课题资料的积累。
安冬霞:学校政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政史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的撰写,并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
程明银:学校化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负责本课题在化学学科的实施,并负责论文的撰写,并负责课题资料的积累。
濮娟:学校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协助语文教研组组长做好本课题在语文学科的实施,协助课题负责人收集和整理课题有关资料。
第四篇:化学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表述
在以往的分层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作业的分层,而小组划分、课堂提问等方面的分层都有所欠缺,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本课题研究从教学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效的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快乐学习,从而达到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从事初三毕业班教学时,常常有一个令老师郁闷的现象:不想考学的一些学生上课时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没有奋斗目标,甚至干扰别的同学。其实,这些学生并不是天生不想学习,他们在低年级时也会认真听讲,只是因为某些时期或某些知识点没有听懂所以没跟上,自此就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倘若老师能及时把握情况,针对后退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及时补救,就不会出现不好的状况。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 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所教的班级人数较多,以前我们都是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已经形成成绩好的同学“吃不饱”,上课感觉没趣,成绩差的同学“吃不了”,听不懂,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成绩差一点的同学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 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个别差异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各人在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掌握同一知识时有快有慢,有好有差。班内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现有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的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符合因材施教理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这一理论,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在面向全体前提下照顾少数,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3、符合“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是要适应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更加注重“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得到激励。
4、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5、符合“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关于教学形式最优化的理论认为,当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以采用个别教学为最好,这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材料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易做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导;优生做难题,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份量较多的新教材,而又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这3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我校初三在校生
五、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的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层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教学内容分层
要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对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展的规律
设计机组提,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高档题,使知识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
六、分层教学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在化学实验分层课堂教学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 学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 的相关问题。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2011.10)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2、理论研究阶段(2011.10—2012.10)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搜集整理经验材料。
(4)调查我校化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
阶段成果:
(1)我校化学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2)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3、实践完善阶段(2012.10—2012.12)
主要任务:
(1)将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
(2)研究化学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研究化学分层教学的方法。
(4)研究化学分层教学的评价方式。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6)调查我校化学实施分层教学实施的情况。
八、阶段成果:
1、主要任务: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成果、推广使用课题研究成果。
2、成果形式
(1)化学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2)化学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课件、教学设计、交流材料等)。
(4)初中化学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3、形成成果阶段
九、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分工
(1)李兆春: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尤加民:负责信息技术、课件资料的搜集整理的指导。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负责对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和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
(3)蒋 涛: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验及相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评价方面的实验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第五篇: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宁河县赵本中学
韩春明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但在我们平时的生物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1.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观点看待学生。关心、爱护、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选题的实践意义
1.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给重点中学输入大量的人才,我校只重视提高尖子生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生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两级分化,为了改变现状,需要对各科进行分层教学,能够使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份崭新的水平。2.为使研究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上主要对生物学科,其次语文、数学、3个学科进行研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校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培养,形成了大部分后进生,给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让每位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学生原有不同认知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真正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奠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最近发展区”原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让学生一伸手就够得着,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行分层教学,便于教师把难度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能适应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更好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能恰当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尖子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学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我校教学达到一份崭新的水平。
(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方法、新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3,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内容的选择
4,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备课,授课,练习,辅导,评价)5,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成效的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
1、抽样问卷法。通过对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内在动力的差异性的调查,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研究。
2、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分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师生共写随笔。立足于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在写随笔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4、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课例、教学中的典型细节以及学生个体研究案例,从中发现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地进行推广。
5、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课题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生分层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2,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调整 3,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内容的选择
4,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方法的探讨(备课,授课,练习,辅导,评价)5,初中生物分层教学成效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4、4---2014、5)准备阶段: 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14、6---2015、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目标实施,调查研究,阅读提升,总结提炼。撰写教学随笔、自我反思、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以及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2015、5---2015、6)结题阶段: 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九、本课题研究成果
1、在分层教学上研究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方案。
建立了生物分层教学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再此过程中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近一年评估的尝试,七年级(1)班、(2)班,八年级(1)、(2)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改变了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素质。建立生物评价体系前后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统计结果(七个班取得平均值)分析如下(见下表)。
建立生物评估系前后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统计表 班级
内容 统计结果
建立前 建立后 课堂学习与作业 得A72%,得B28% 得A95% 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得A85%,得B15% 得A97%,得B3% 生物实验的参与和成效
得A82%,得B18% 得A100% 对生物与环境的关注 得A31%,得B52%得C17% 得A84%,得B16% 参与生物活动 得A68%,得B32% 得A100% 生物知识与生活 B24%
2、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的差异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激励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C层学生用名人为榜样激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提高自己的成绩。对于部分学习实在无法提高太多的学生,更应做好思想工作,以免因为在班级里因为成绩自卑而逃学或者自暴自弃。告诉这部分学生,成功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但是前提有一个,就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刻苦勤奋,所以我们仍然要努力、尽力,才能对得住自己一生一次的青春。使让学生都爱学、好学,能以积极的、快乐的、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3、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而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生物素质的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自己的生物课很受学生欢迎。
得A13%,得B42%得C45% 得A76%,得
4、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5、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自己撰写的教学论文《分层教学点滴谈》获得县级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分层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提高整体,缩小差距,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差异,往往并不主要是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让学生明白:事物都会发生变化,人也会转变,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的学生差异性永远存在,身为教师应该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义务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由于我对本课题研究时间较短,并且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科,研究成果向文化学科的辐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十一、参考文献
1.苏鸿;高效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2013.5 2.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3.阎承利:《教育最优化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4.周俊肖蝉蝉
《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教研》)2000年第6期
5.沈娅芳:《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中国教育技术网
6.李洁芳
《浅谈高中生物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43期
7.黄宇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观察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年ZI期
8.李京诚于秀玲体育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