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计划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计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本课题具体任务如下:
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2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活动展示法。通过系列活动教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操。
3、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了解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学期问卷调查一次,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各一次。每一次调查都力争在自然状态中进行。调查的资料及时分类归纳,课题小组成员根据调查的数据,共同找寻原因或总结规律。
4、观察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父亲、母亲、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
5、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忽视感恩的学生的情况,以及书、报、电视等媒体中典型的个案。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认真观察典型学生感恩观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在对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先进性原则
感恩目标体系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要与时俱进、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时代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法制社会、信息时代发展的结合。
3、道德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属于道德范畴,适用于人民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4、广泛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涉及学生、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层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继承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应继承原有道德、教育目标的有益内容,取其精华。
6、实践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七、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
6评估。
八、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的智力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可能去爱别人吗?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2)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二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3)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校长任顾问,科研主任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把感恩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坚持做下去。
(4)每周星期二下午班会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5)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1)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和社会事实案例(地震、水灾、旱灾等)体会祖**亲的伟大。
(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媒体报道。
(3)结合“三八”“母亲节”“感恩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
(4)为父母做一件事
(5)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6)写感恩文章(7)定期交流
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
5、实施的办法
(1)完善管理制度,有科研主任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健全研究领导小组。
(2)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3)以《弟子规》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家乡的感恩意识。
(4)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重要作用,通过量化考评、“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评比来推动感恩教育研究的实施。
(5)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推出“德育目标周”,强化课题研究的落实。
(6)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采用展板,手抄报,演讲,讲座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感恩教育研究氛围。
(7)加强感恩教育评价研究,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
九、成果的表达形式及预算的来源: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来源:宁夏教研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本课题分各年级段具体任务如下: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2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及方法
1、参与对象: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校教师参与研究,并确定实验教师。
2、研究时间:2010年——2013年
第一阶段:2010.9申报课题—2010、12组建课题组成员,收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11.1——2012.7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分工进行研究实施阶段,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筹备结题。
第三阶段;2012.9——2012.12结题阶段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活动展示法。通过系列活动教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操。(3)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了解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学期问卷调查一次,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各一次。每一次调查都力争在自然状态中进行。调查的资料及时分类归纳,课题小组成员根据调查的数据,共同找寻原因或总结规律。
(4)观察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父亲、母亲、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
(5)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忽视感恩的学生的情况,以及书、报、电视等媒体中典型的个案。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认真观察典型学生感恩观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在对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先进性原则
感恩目标体系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要与时俱进、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时代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法制社会、信息时代发展的结合。
3、道德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属于道德范畴,适用于人民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4、广泛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涉及学生、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层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继承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应继承原有道德、教育目标的有益内容,取其精华。
6、实践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七、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
6评估。
八、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的智力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可能去爱别人吗?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2)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二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3)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校长任顾问,科研主任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把感恩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坚持做下去。
(4)每周星期二下午班会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5)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1)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和社会事实案例(地震、水灾、旱灾等)体会祖**亲的伟大。
(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媒体报道。
(3)结合“三八”“母亲节”“感恩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
(4)为父母做一件事
(5)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6)写感恩文章
(7)定期交流
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
6、实施的办法(1)完善管理制度,有科研主任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健全研究领导小组。
(2)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3)以《弟子规》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家乡的感恩意识。
(4)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重要作用,通过量化考评、“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评比来推动感恩教育研究的实施。
(5)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推出“德育目标周”,强化课题研究的落实。
(6)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采用展板,手抄报,演讲,讲座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感恩教育研究氛围。
(7)加强感恩教育评价研究,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
九、成果的表达形式及预算的来源:
本课题于2013年12研究结束时,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论文,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深入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感恩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总结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总结
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感恩素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阶段总结
感恩课题组
本课题自
年
月申报,经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以来。在区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及学校教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刘林和骆永两任校长的领导下,课题组积极采取行动措施,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推进,在开题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前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并于2013年
月以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完成了中期部分研究任务,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现在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前期和部分中期的阶段工作小结:
一、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科研理念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课题研究的优劣,在课题启动时,课题组负责人就积极宣传让教师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并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想法,在做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科室利用教科研时间对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受益很深,对整个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整体框架,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建课题组、理论学习培训
1、我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组建了老中青结构的研究队伍,成立了由原校长刘林,现校长骆永为总负责人、教科室主任叶德胜,成员由高级教师吴桂洪、一级教师詹兴联、毛西静、雷世强、职初教师杨星等组成的以老带新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和参研工作阶段目标和个人分工任务,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了明确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定期开展课题培训与交流,学校将本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的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考核分和绩效工资挂钩,这样激发了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一年来,学校教科室主任叶德胜组织的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怎样撰写开题报告》《学与教的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与教育策略》《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弟子规》等培训学习。学校还集体组织了三次学习研讨,靳月琴校长对课题组主研和参研人员作了《学校对各级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措施及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在研讨会上讨论通过并完善了《城关二小科研制度和科研计划》。课题负责人做了以阶段性工作为主题的学习辅导报告,汇报了课题完成情况以及课题组的分工,明确了每一阶段的研究要求。
除了学校组织学习研讨以外,我们还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争取上级部门的广泛指导。2011年4月学校组织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会上石嘴山市课题专家王少元以及平罗县教研室主任沙瑞萍、副主任许月枝、课题负责人蔡凤琴等专家,对本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使本课题的参研教师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工作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本课题负责人呼金玲带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平罗县和银川兴庆区联谊组织的课题交流会,让老师们学习和了解到了当前科研的发展趋势,为科研指明了方向,组织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活动并初步进行了实践。在课题组长呼金玲的精心组织下,课题组按照计划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性目标和第二阶段的部分任务,如: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89份,根据调查问卷撰写了调查报告一份,组织教师讨论修改实施方案,召开了开题论证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
三、学校大力支持、取得经费保障
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保障工作,调动研究队伍积极性开展研究工作。学校在为本课题研究项目提供足够的研究创作空间和经费。在学校的支持下投入经费8000千多元购买配备了一套实用的打印设备和数码照相机设备。建立了课题研究过程性奖励方案。对在课题研究中完成某项任务、攻克某个难关、取得某项成果的老师,会根据其价值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大会表扬,以此鼓励更多老师参与课题研究。已实施的奖励经费和活动经费约3000元。人员培训及差旅费约3500元。课题中期前共计投入经费约1万多元,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物质需要。
四、开展具体活动
创设感恩氛围
进行课题实施以来,依据开题实施方案中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学校积极为本课题创造感恩氛围,利用每天早晨的小喇叭广播时间,播放磁带《弟子规》的内容讲解,进行感恩宣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由于我们学校今年刚刚搬进新校区,在教学楼的连廊墙壁的两侧都张贴了《弟子规.》的图画和相关感恩方面的小故事,孩子在玩耍中观看有关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讲话以及每周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课文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结合《思品》课的教学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积累背诵并定期进行检查,成为一种任务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中。在课余时间还专门组织3-6年级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结合每学期的政教活动内容,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二次“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校教科室同时把《弟子规》也设置为校本课程,每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人手一本。根据研究目标和任务,具体做法: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4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学校先后在3月和11月开展了“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评出了优秀讲稿18份,结合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五月份的“母亲节”“父亲节”、9月份的“教师节”、10月份的“国庆节”等节日教育学生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并在班里交流评选出优秀的稿件上交。五月份结合感恩父母月,学校发出倡议,为父母做一件有意的事。低年级为父母倒一杯水,高年级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其他能让父母高兴的事情。六月份在各班评选出爱父母、爱师长的优秀学生,“六一”儿童节的大会上进行表彰,9月份“教师节”10月份“国庆节”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写信、短信息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去体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活动。11月份,召开一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问题了解,看孩子在家是否懂得体贴父母,关心长辈,一年来收效较好,家长对此很满意。在城关二小的校园里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感恩氛围,让他们把这种感恩的意识带到家庭中带到社会上,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熏陶从小教育学生懂得学校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从小培养他们有一种向善的感恩意识,将来他们才能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取得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感触很多,在实验中不仅教育了孩子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1在课题实验的进程中每学期参研教师每人上交一份研究心得或成功案例或论文(因为每学期上交的材料要求不同)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小结,由于分工明确参研教师各司其职,都能积极的完成研究任务。
2学校的经典诵读《弟子规》在县级经典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3大合唱《感恩的心》获得县级二等奖。
4《祖国在我心中》演讲获县级一等奖。
5收集优秀感恩论文23篇,写给父母的信65篇、手抄报58份国旗下讲话稿子10份、演讲稿62份、调查问卷189份、心得体会156份等。
五、问题、努力的方向。
本课题开题实施以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距课题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怎样能坚持不懈把这些活动搞下去。
出现了活动多了冲击教学质量,影响教学成绩,教师对此有意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大力加强学习、培训。
通过积极参加上级培训,让课题组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校的发展;积极开展校内培训,以点带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来,正确处理好活动多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矛盾,更好的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2、坚决落实到位
结合学校开展的多种活动和德育教学狠抓落实,让学生勇于实践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观察、教育、纠正他们的行为,进一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于他人、感恩于父母、感恩于社会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3、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继续开展多种多样的感恩活动,把“感恩”活动推向家庭、推向社会,同时对我们评出来的“感恩小标兵” 的先进个人进行个案跟踪调查,看看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否辐射到他们身边的人,听听家长和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验证我们的研究实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真正起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将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把感恩教育落实好,使课题组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的辅助下,在其他学科也能结出累累硕果。
平罗城关二小
2011.11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阶段总结
平罗 城 关 二 小
呼 金 玲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浅谈
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浅谈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 潘国军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现代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探讨,提出一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使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途径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文将通过对小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体育教
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化途径,从而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借鉴方法。
一、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
好奇、好问、好胜、好强是孩子的一些特点,这也是求知欲旺盛的具体表现。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学中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有趣的练习进行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对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更要具体形象。如通过讲述革命领袖锻炼身体的故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往往会连续犯各种错误,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忱,循循善诱。小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要注意加以引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正面教育为主,少批评,多表扬。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所谓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从而达到了锻炼
和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现代体育教学的特点 1.丰富的教材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丰富,从项目看可以分为田径、球类、体操、游戏、民族体育(武术)、韵律活动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速度、力量、灵敏、技巧、难度等。
2.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能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具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小学生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较复杂,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各自的特点,使体育教学比一般学科显得要复杂得多。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形象、竞争、游戏、音乐”四结合的 教学方法,寓思想教育、三基教学、身体锻炼于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之中,使课的内容、结构更加符合儿童身 心发展的水平。
这些方法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行的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那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4.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团体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都随时表现出来。此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团体性。
这种竞争性和团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转化出的凝聚力使学生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学生在体育活动形成的道德规范,有不稳定和易改变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5.体育教学效果的直观性
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不断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效果将会明显地体现出来。如学生身体的逐渐强壮、抗病能力的增强等都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三、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过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四、体育教学过程德育的基本形式
1.通过组织身体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以体力活动为主,又以脑力为主导。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
2.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
动千姿百态,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少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五、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其它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思想上的转变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师旧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住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共同发展。
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在“育体” 同时要重视“育心”的教育。
2.运用体育常规进行经常性教育
如低年级的游戏“快快集合”,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有关解放军遵守纪律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向解放军叔叔学习让站好队,做到既快又静。又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这个游戏在进行之前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个白求恩大夫火线救伤员的事迹。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
除了游戏之外,在体育的其他教材中也可以插入适当的思想教育。如教跳高时给学生讲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破世界纪录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动作,在课余时间抽空抓紧练习。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上蹲撑、起立、挺身向前跳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箱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4.课余训练的德育渗透体
学校的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带好学校田径队,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使学生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做好他们的思想开作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因为这些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如在日常中给学生讲国家优秀运动员成才故事或看他们刻苦训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录像。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小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当前,难度特别大,对教师的思想水平格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我们坚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体育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