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黎城二中
崔增花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逼真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行激情、明理、明理、导行,所以它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忽略教学过程,教学时也完全依赖课件,缺乏引导,这让很多课堂失去了本质。如何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辅助手段,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谈谈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水的宝贵,水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用水这一重难点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水的美好,水的生产过程以及我国西部缺水的大量材料,通过计算机录制声音,插入图片,设置成自动播放的形式,把“人离不开水——水的来之不易——能喝的水所占比例——缺水地方人们生活的场景——浪费水的现象”等环节,像电视一样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感悟,终于懂得了水的宝贵,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化、生活化,清晰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难点。
二、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教《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又能让学生懂得这些可爱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动植物的兴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三、挖掘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课堂知识容量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传统进行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和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不良局面。计算机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速度。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课本内容只用几副图片和几句话介绍了我国的资源现状,而通过放录像,学生了解了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有很多内容学生原先不了解,但通过录像资料鲜明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祖国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祖国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形成了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改变了学生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
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黑板到电脑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在“教”的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而是考虑学生“怎么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教学情境,使“激情——明理——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课件确实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了许多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滥用,将会适得其反。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利用媒体,有利于激情、明理、导行,可以达到优化思品课堂的教学目的。让多媒体辅助教学,自然地走进思品课堂,让思品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加喜欢思品课,更加热爱生活,我想这才是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二篇:巧用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范文]
巧用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建湖县沿河初级中学顾祥中
内容提要: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讨厌的课程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法是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做到:
一、以情激学;
二、以情明理;
三、以情导行。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情感激学明理导行
正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比较厌学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品德课偏重于说教,而初中学生正是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最严重的时期,最讨厌老师家长的说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在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一般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 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思想品德成绩在中考中分值一直下降,学生实际的思想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1-
“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交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品德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⒈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班级,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看到班上的同学生病了,我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我将学生安排好输液后再立即给家长打电话通知他们来。当有外班的同学闯到我们班生事后,我立即联系该生的班主任,一道处理,事情很快得到圆满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遇到了为难的事想给我述说。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⒉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三是大家对异性同学产生了好奇心,想了解对方又十分的害羞?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⒊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比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
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三、以情导行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⒈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台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⒉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叙说怎样跟爸爸去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⒊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
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扮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
第三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的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的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进行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由于农村孩子生活范围小,知道的知识少,对于一些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先熟悉钻研教材,然后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文本的、视频的,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非常多。教师可以选取能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源,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在课堂上教师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做既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需要教师、学生配合来完成。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多媒体呈现文字、图片等素材,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制作或选用恰当的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月球吗?月球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月球就像一个大圆球,有的说月球就像一个大黑球„„于是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月球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检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检阅仪式的盛大与庄严。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我们国家国庆检阅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检阅仪式的庄严和神圣,为学习《检阅》这篇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对“盛大”“隆重”、“人山人海”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的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在一片片废墟里救援队员不顾个人安危,认真地寻找每一名可能生还的生命,他们出色的完成救援任务,为自己赢得了国际赞誉,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学生被视频中救援队员的勇敢、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海底的世界五彩缤纷,十分壮观。课文中描
写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鱼,农村的学生没有见过,单凭想象是很难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的。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海底世界的视频一放,学生一看一下就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描写得准确而又生动,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物产丰富,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么多的优势使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网上下载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课文做到有感而发,学生的朗读感情真挚,字正腔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和课文中的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那么美,那么迷人。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彻。
5、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运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生动的情境。在指导学生写“寻找春天”时,学生到大自然观察了春天以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话导入:“同学们,春天已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了,她生机勃勃,清新可爱,你们瞧见了吗?” 学生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看到了春天的变化,但是学生们眼中的春天并不美。老师问:“你们还想看看吗?”“想!”老师一按键,屏幕上显示出各地春天的美景。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种你最喜爱的景色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描述的最美。”鲜明生动、五彩缤纷的画面,把春天的美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会说就会写,这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生活中感受不到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学生更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一篇课文讲完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人们为什么给燕子发专列,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鸟类的信息,举行“鸟类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动物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燕子风采的图画。
4、创作保护动物的文章、诗歌。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对网络世界是极其感兴趣的,而网络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如何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活、学习中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增强美术课程教学效果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正安五中美术教师:帅亚玉
美术教师闲谈中常说:美术课教学枯燥,学生学来无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抓考试科目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确实抽不出时间,学生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重要原因;教材不注重基础,脱离实际,高谈美术高深莫测、美术思想等,给美术课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体验,就更谈不上学生去创造美、实现美的愿望,这是直接原因;教师只讲教材,不去结合乡土资源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纸上谈兵,教师只为教而教,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学,其效果可想而知,自然就索然无味。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美术教学则是走进这个艺术门类的起步,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学科特点,有效整合本土资源,因地而宜,方能事半功倍。
当前,素质教育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议程来认识和实施,美术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教学的基础,是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探究和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美术课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其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好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何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本文主要指有利于爱国爱乡教育、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推进、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认清乡土美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资源。如: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屋、文化底蕴等。这些资源是千百来祖先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本土文化的精华。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本地乡土美术课程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情况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这为美术乡土课程的利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几年来,《美术课程标准》在各中小学校的实施,确实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和经验,但对于广大的农村,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经笔者对近十间中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实施利用的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美术教师思想滞后,不去深钻教材,不去研究教法,更谈不上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只为教书而教书,根本无暇考虑美术课外的因素;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综合性就更不说了;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
二、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涵盖深刻的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高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全面认识乡土美术资源的特点,再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要求,进行有机渗透,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和知道美术其实离自己并不远,从而产生自觉的行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他们喜欢自己本地的乡土艺术。教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更使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对家乡无限的眷恋。比如:正安和溪古建筑、正安新洲尹珍务本堂、正安杨兴桐梓垭四合院等,佛像雕刻技术更是堪称一绝,每年的古历6月庙会,各地展示的不同形态的佛像等等。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多观察,收集涉及教育教学需要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方式引入教育教学,以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本地乡土艺术的寓意、特点、作用及其继承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去体验,真正有所收获。就拿古建筑来说,可以将它们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和写生,真正了解家乡的美术现状,并将相应的作品以心得体会、竞赛等形式在学校中展出,由于学生对家乡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最后,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它是国家对美术课程改革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增强两课教学效果
《大家》2010-06
如何增强“两课”教学效果
肖继新 宁丽新 王丽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内容提要:两课教学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它是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和增强“两课”教学效果,不断探讨“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关键词:“两课” 教师 教学 效果 新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如何,与学校的“两课”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型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两课”教学的效果必然成为我们倍加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非常清晰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百般地强调“两课”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反应却是相当冷淡,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凸显。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不断地进行思考,认真分析,理清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
一、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江泽民同志曾号召教育工作者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对于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高为师,行高为范。“两课”教学好坏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是“两课”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两课”不到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其个人品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应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责任心、有幽默感等。但对于我们“两课”教师而言,更应具备学生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乐于教书育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明显等等。同时,在不断塑造自身优良品质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笑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清楚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是: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等等。
作为一名“两课”教师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必然以一种超强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情感教学必不可少。一名“两课”教师更应该具有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应该具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讲课过程中,赋予极大的感情投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我们的情感去感染每个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展现出我们教师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爱。我们应以我们的热情去体味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每一名“两课”教师都应该明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教育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而教师也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这样,双方相互接近,真诚相待,有了困难和矛盾积极协商,共同解决。
二、增强教学互动环节
在“两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在此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而如今,时代在变化,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针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的个性特征。树立现代学生观,即:提倡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在师生交往中,培养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有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需要的个体;在学生管理中,尊重他们的权利,实行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宽容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个性都很强,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鉴别能力。他们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只听教师的说教。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极大的难度。一方面,我们在声嘶力竭地宣讲大道理;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却各怀心中事。可见,我们的教学该有多么的失败。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在课堂上增强教学互动环节。比如,我们在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问题时,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参与,采用互动环节。首先我们要强调什么是“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进而重点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要求也有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好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教师在讲完这一内容后,立即要求学生就此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不愿提起“为人民服务”,说出来生怕别的同学笑话,甚至说出来脸就红;有的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一切都是“朝钱看”、“为人民币服务”了。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学生的思想暴露无遗。我们发现了学生思想深处的秘密,他们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清,导致了自身思想的偏极。此时,我们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运行模式和分配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把商品生产本身的为他的、服务的属性凸显出来,使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将这种服务的对象指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这个前提下,把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所追求的合法利润和自身的特殊需求同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就充分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要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功性,创造性,积极吸入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大胆尝试案例教学,德育课中吸入演讲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的投入使用给“两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几年来“两课”全部采用课件教学,使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体互动开放型教学,营造师生互动气氛,通过学生发言,课堂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效果.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作为教学基地.每学期让学生参观考察,增加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我们可能不能通过简单的对话一下子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毕竟通过这种形式给学生一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他们从此会把教师所讲与自己所想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对比、总结。所以,“两课”教学不能形成满堂灌的形式,而应增强教学互动环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上课提问、同一问题展开讨论、现实问题进行辩论等等。
三、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不应该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说明、补充、完善和促进,更应该是整个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课”教学的理论性很强,在准确掌握理论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我们学习是为了让它指导我们的实践。从大学生对“两课”理论的认知和接受过程来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各种渠道的灌输,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社会实践使广大学生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和寒暑假期间,有效地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企业、农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也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有我们可以把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赴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去参观。例如,我们可以到李大钊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代表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详细参观李大钊纪念馆。详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认真领略李大钊同志做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比信仰和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无限忠诚,以及为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此次活动后大学生纷纷表示,一定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加倍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爱国青年,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了解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改革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加深了对“两课”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把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又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综上所述,“两课”教学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探讨“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加大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激发广大学生对“两课”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两课”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1]唐凯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五、六章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增刊:69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80-83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学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第一版:327 [4]韩延明.《新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139-144
作者简介:肖继新(1966—)男,河北抚宁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
通讯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联系电话:0335—8052282,*** 电子信箱:jixinxiao20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