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6: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何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海南省万宁市后安中学---陈君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本人就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表现在:

1、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2、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

3、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重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包括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

(三)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这样便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从而会加重教师负担。这是教师不愿应用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二、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尝试与对策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过去,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参与课程的开发。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课程改革的学习,帮助教师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去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提高课程开发技能。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

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而且同一课程的实施也可以选取多样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实施“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中,既可以选取风景名胜的优美秀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其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选取由于环境污染、名胜古迹遭到破坏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设计生活情境,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生活情境,使原本需要抽象思考或静心想象的事情然于学生面前,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机结合,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让其自主建构,教学过程富有活力。比如:在《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教学设计中,为使学生体验环境问题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师可以将优美的渔海风尖与恶劣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制成课件一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学习。置身于未被污染破坏的自然之境中,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回家感,渺小感,激发起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意识;置身于遭污染和破坏的自然之境中,学生也会产生一种负向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常常导致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所以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三)、设计主题活动,走向生活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设计使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社会实践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比如在《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讨论怎样保护环境这一课题,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活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分洪河”的社会调查。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项的调查。有的调查分洪河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情况,有的调查分洪污染造成的危害,有的调查造成分洪河污染的原因。在调查报告会上,调查分洪河历史小组的学生搜集了很多资料、图片,大家看到了分洪河过去清清的流水,小孩儿在河中游泳的的情景,也看到了想在分洪河如墨般的浊流,感触很大。调查分洪河污染小组的学生列出了以下几条:河边居民往河中乱倒垃圾;河边一家橡胶加工厂直接往河中排放废 4

液、废渣;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等。调查分洪河污染危害小组的学生也列出以下几条:危害群众健康,污染地下水,影响乡镇形象等。学生一个接一个发言,提了很多建议:“我们要在分洪河两岸插上警告牌‘请不要往母亲河倒垃圾’”。“我们给镇委镇政府写一封信,建议镇委镇政府对分洪河两岸环境进行整治”。“我们应该组建一个宣传队,对分洪河两岸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分洪河”。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第二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第三篇:浅谈生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潍坊市初中生物八班 张瑞英

生物课程资源来源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何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如何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已成为每位生物学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但如何使课程资源更好指导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创新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充分开发好教师本身这个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而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的开发,不仅在于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鉴别、开发、积累、利用的能力水平,更重要的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自身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研究者的心态,开发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师要创新性利用资源

好奇、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不好玩就不是孩子,不好奇的孩子对什么都不会感兴趣,便什么都不想学。所以传统的教学资源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要通过创新性的引入资源。使教学资源从形式到内容到方式等,都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对他们充满吸引力,能激发求知欲。教材是一种文本性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上的资源一丝不变的引入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谈增强其主动性了。创新引入实质上是指围绕教材探寻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更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资源。

例如:在本次研修的教学视频中张华老师,讲到关于刘启章老师学习反射和信号反射关系时,他摒弃了教材上的膝跳反射的实验,而是从让同学们边复述脑的结构,边拍打木板开始,再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掌握知识中。从而让学生明白反射和信号反射关系。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教师要充分研读生物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对生物教材的把握,领悟教材中的各种理念和设计,做到对教材活学活用,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教材。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上的有限的知识,而要把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引为教学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探索自然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在自然生活中的实践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给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的课程资源,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它们都是完成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

1、学校教学设备的选择。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而不是把所有相关的资源不加选择、一股脑的都用在同一节课的授课中去。这样一来,先不管学生们是不是能够消化的了,光是时间就不够用。因为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计划的,不是无限制的。例如:实物草履虫、蝗虫等生物体的结构,眼的结构、耳的结构、脑的、心脏的结构等模型,这些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在上课时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以便于学生们理解;而相应的挂图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用来做进一步观察和识别,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学校图书资源的选择

学校图书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一个好地方。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让学生广泛收集相关的生物知识,需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学校图书室中相关书籍种类繁多,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的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的水平,事先列出计划,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学习了生物圈以后,让学生去查科学家离开生物圈2号原因等等。不但教师在这里获得了教学中所需的素材,而且学生在这里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许多课外的科普知识,对教科书中平时生活中几乎无法获得知识点加深了理解。

四、教师要深入挖掘利用隐性资源。

隐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我们这里,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人都有跟随父母参与大棚生产劳动的经验,都能获得的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而家中有养殖场的,就能获得关于鸡、鸭等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大多数家庭都饲养着狗、猫、兔等家畜,学生们都能获得这些动物的生长、发育、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在饲养动植物的过程中,对它们都进行过一定的观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而这些恰恰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都挖掘出来加以整理,把这些知识都作为生物学习的课程资源,并从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地利用了这方面的知识。如:利用农村大棚种植西红柿、萝卜等蔬菜在生长中后期“劈叶”实际,引导学生描述植物光合作用与叶片多少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减弱呼吸作用能提高有机物的积累知识的理解;在讲到“无土栽培”时,引导学生进行“水培”植物(吊兰)的实验。有亲身经历的同学绘声绘色的讲解水培溶液配制的过程,描各种无机盐的种类、数量等,通过他们的讲解,同学们立即就理解了“无土栽培”;在讲到“嫁接”这一部分时,在育苗场打工同学讲述南瓜上嫁接黄瓜的实际操作经验(原来用“靠接”进行嫁接,现在大多用“顶接”),帮助大家很快认识了砧木与接穗的关系。

以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只要广大教师用心去收集,用心去思考,并引导孩子们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六讲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方法:自学

一、物理教学资源的概念

按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文本类资源、实物类资源与多媒体类资源 按物理学科的内容特点——学史类资源、实验类资源、理论类资源和环境类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

二、物理文本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物理教学刊物、复习资料等

三、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

第七讲

第五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2、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教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问题和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过程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5.1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 4.选择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5.5.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6.制定测评工具 7.教学反思和修改 5.2模块和单元教学设计 5.3 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学习课程标准的内容,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二、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1、教学课题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教具及媒体

4、教学过程

5、课后分析教案执行、教学目标达到情况、教法选择及效果、疑难问题、存在问题、今后教学建议

三、教学设计案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1、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1)物体下落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

演示:从同一高度下落石头、羽毛,金属片、纸片;现象:石头比羽毛、金属片比纸片下落快,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提出问题:重物一定比轻物下落快? 实验研究:方案,纸片和金属片 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的快 逻辑推理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轻重决定的(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步观察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at,S=1/2 at2实验验证:自由落体仪,验证S与T平方成正比。得出结论:大量实验证明

2、渗透人文精神

阅读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和传记-科学方法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八讲

第六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教学要求:

1、中学物理教学为什么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2、物理教学中实验分为几类?

3、演示实验的作用?

4、分组实验分为哪五类? 各有什么作用?

5、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6、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7、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和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6.1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2.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愿望,3.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4.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二、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边教边实验

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的作用

(1)引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3)进行观察和思维的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4)提供示范,为学生训练实验技能创造条件,教师的示范:一是介绍学生要使用的仪器和实验的方法步骤、技能二是教师的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 2.学生分组实验

(1)基本仪器使用训练和装配技术训练性实验(2)测定性实验

(3)验证性实验(4)探究性实验 6.2 演示实验教学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平抛运动:引入课题—趣味性

2、要明显和直观:演示的现象要明显

仪器简单,过程明了;视听感官并用

3、要安全可靠

(1)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课堂演示时必须确保安全

(3)正确对待课堂演示时的失误,切忌弄虚作假。一要镇静二要实事求是

4、要有启发性——以趣激疑

二、演示实验中的观察指导一是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二是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及时指导,教给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的,作好观察的思想准备仪器的介绍,交代问题进行观察

2、突出观察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3、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培养观察思路

圆锥实验

4、纵横对比,把握事物特征

浮力实验

第九讲

6.3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一、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1.逐步养成正确认识基本量具、仪表的习惯

2.遵循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1)装配仪器

(2)仪器的预备性调整

(3)启动工作和观察记录(4)实验结束后的收尾 3.逐步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动作 4.学会正确测量读数与处理数据 5.学会写实验报告

二、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准备阶段及其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方法,认识实验仪器,作好操作与记录的准备工作

2、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安装和调整仪器,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测量,取得数据,排除故障

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一般任务: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问题

2、提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交流与合作

第十讲

第七章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对照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要求:

1.试述物理概念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中学阶段,建立物理概念的几种方法.3.什么是物理概念的内涵?试分析“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外延,它的量度公式和决定条件以及造成概念不清的原因.4.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程、教学要求.5.什么是物理前概念?举例说明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7.1 物理概念的特点

一、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

例如:观察下列现象:天体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

运转,人在行走。具体形象不同,分析、比较发现共同特征,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在改变。从而概括出机械运动。密度:实验铜、铁、木块,分别测量质量和体积,分析两块不同体积的铜块或铁块,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比较铜和铁单位体积的质量;得出结论。电场强度:理想实验点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多个电荷,同一点单位电荷受力不变。比值定义法—

二、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例如:速度、电场强度——物理量 定性的概念也有量的含义 机械运动: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一维:x=f(t),二维:x=f(t)y=f(t)“平衡”,质点:F=0,定轴转动物体:M=0 “熔化”,熔点、熔化热、体积

(1)状态量和过程量速度从运动学角度是状态量;动量、能量

动力学状态量;压强、体积描写气体的参量(2)性质量和作用量

性质量:比热、电阻、密度、倔强系数 作用量:力矩、功、冲量

(3)微观量和宏观量(4)矢量标量(5)相对量和绝对量(6)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三、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第十一讲

7.3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

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事实依据——感性认识生活中观察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到理性—科学抽象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

1、常用的抽象方法

(1)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如:力、机械运动、动能

(2)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如密度、电阻、比热、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质点、刚体、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过程理想化

2、由新旧概念的联系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1)推导法:例如由速度、速度增量、加速度推导向心加速度(2)类比法:例如类比水压引人电压,类比光波引人物 质波,类比重力势能研究电势能。

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质和量两个方面:

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量度公式a=定式a=F/m决定大小和方向。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适用范围

加速度的外延,向心加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能:动能、势能、电能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电势、电势能、电功、电动势

五、学会运用概念

v2v1,决t6.4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

1、运用实验:“自感”教学演示通电和断电现象,使学生联想在通电的瞬间,为什么并列的两个灯泡一个先亮,另一个后亮?两个支路有什么不同? 大气压强,“瓶吞蛋”实验、马德堡半球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压强、摩擦、惯性、力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如:速度—速度增量—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加速度

二、进行

二、思维加工,准确地形成物理概念

1、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电场强度,理想实验在电场中某点放一点电荷q1受力f1,改为q2受力f2,变为qn受力fn…..通过数据分析 f1/q1=f2/q2=…..fn/qn表示比值只由该点决定

2、给概念下定义E=f/q物理意义表示电场中该点性质的物理量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三、运用

1、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2、对易混概念进行辨析.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如何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思品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

平昌县镇龙中学

朱武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去抓住学生的心,发挥其教育功能呢?我认为除了运用好教材外,要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前言课第一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初二思想品德“走进父母”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则运用《地球受到的伤害》的漫画,幽默形象又寓意深刻的漫画,对环境污染及遭到破坏的事实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起到了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不仅增加课堂气氛,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抓住学生动态,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

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快捷和灵活的特点。它就在校园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化零用钱、沉湎网吧等现象,可以联系思想品德课培养社会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等知识进行教育,更具说服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在教学目标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校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第二课堂。近几年,学校团支部广泛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八荣八耻“教育等主题活动,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而思想品德课与学校的班会课、晨会课、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

三、借助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最直观、最形象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后盾。利用家庭教育,更有利于把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例如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从而学会孝敬父母;通过参与家庭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参与劳动,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等。

四、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思想品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中自主活动,体验成长,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松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有着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可挖掘和利用。通过让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和其他的名胜古迹,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亲眼看到祖国大地的变化,了解人民生活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信心。通过访问本地区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其优秀品质,感受社会主义新风尚。此外,也可以邀请派出所有关人员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邀请本地区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了解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热情,也能增强对思想品德课中“了解家乡,认清国情”和“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等知识的理解。

五、关注时政热点,开发社会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并日益成为政治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当今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充分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力度。思想品学科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通过让学生收集了解我国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 “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事迹,不仅可以加深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对于“国情、国家地位、综合国力、社会责任心”等概念的认识,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优秀的影

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以及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

对思想品德课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思考:

1、思想品德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收集、积累资料,多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时要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2、对于掌握的教育资源要有筛选,选择针对性强,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收集资源时,一定要认真指导。特别是网络资源,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3、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相对不多,再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课外时间也有限,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下载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我......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引言 从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深入到我县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一路下来深感到农村数学教师对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

    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没有公告对幼儿园来说,家庭蕴藏丰富的资源,家庭资源的开发运用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着轻重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家庭资源呢?一充分认识到家......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

    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范文合集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现阶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英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与物两方面。现代英语教育十分强调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为了迎合学......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到教育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严密性、系统性、完整......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农村致富实用手册 郑昌华、罗小凡(中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篇 “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

    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建立资源利用意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