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老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1
中学老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1——以永嘉县名师工作室论文为例
一、教研论文的意义
教师有两种:一是“用教材教”;二是“教教材”。前者是研究型老师,后者是“教书匠”式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欢迎的是“用教材教”的老师。谁都不愿意面对一个教案十多年不变的教书匠。就以语文教学为例,很显然,做一个“用教材教”的研究型语文老师,是在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中小学语文老师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是对广大语文老师,尤其是中青年老师的一种期待。其它学科也是这样。著名的语文学家曾祥芹80年代,针对语文老师的科研能力状况,曾呼吁:“我们完全有理由向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口号──走教师学者化的道路!” 拒绝做“教书匠”,走教师学者化的道路,就涉及到咱们语文老师如何得心应手地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展示给人们。要想将自己的教学教研成果与别人分享,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撰写教研论文。对于语文学科是这样,对于其它学科也是一样。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学老师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就十分必要。这是从教研上来说的,世俗的层面上,写教研论文还关涉到评职称。所以,这种素养对于大家来说就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谈到论文,大家可能就觉得离自己很远,似乎就很高深,其实不然。本质上讲,论文就是一篇议论文。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教学生写议论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运用种种论证方法等等。其实,无论多高深的论文,都得遵从这个基本的流程。只不过涉及到的问题要复杂一些,篇幅相应的也就要大一些。
什么是教研论文呢?
所谓教研论文就是发表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文章,属于学术论文的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针对中学教学的特点,安徽省特级教师张斗和指出:广义的教研论文,大致包括六个方面:
1.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论文; 2.教学理论的介绍文章; 3.教材研究和分析;
4.教学心得、体会的经验的总结; 5.教案和教学设计; 6.习题分析和研究。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写的层面还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教什么,这些层面几乎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关。而无论撰写哪种论文,它既是一个逻辑演绎过程,又是一个将思考进行条理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对研究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教师学者化,撰写论文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途径。一个教师想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己,撰写教研论文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阅读大家的论文来看,一些老师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已经非常深刻,见解也非常独到,让我大开眼界。我想,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老师,在自己教学中面对具体问题一定会游刃有余。所以,撰写教研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毫无疑问非常有好处。
鼓励一线教师撰写教研论文,走教师学者化道路。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撰写教研论文的意义。在我看来,撰写教研论文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研论文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纯
有些老师可能有这样的经验,一谈到写论文便头疼,视为畏途,将论文看得很神秘,觉得那是专业研究者做的事儿,是教育专家事儿。跟一线老师无关。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很多教育专家都是从一线教学上成长起来的。成为教学专家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人家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并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发表出来,广为人知。
我想,还没有哪位中学教学专家,是直接从对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开始的。钱理群教授,之所以退休之后,又开始从事中学教学试验,其实,在于钱老师在北大读硕士之前,已经在贵州一个中学教了十八年书。有非常丰富的中学教学经验。教学一线的老师撰写论文,其实有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意识,同时,也没有尝到科研的乐趣。只知道“已然如此”,而很少追问“何以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因为惰性和惯性,就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教书匠。
加之,总是将论文看得过于神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写论文的积极性。事实上,教研论文远没有那么神秘,或者高不可攀。教研论文,是一个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的结果的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对日常教学中的零星思考、心得体会进行完善、整理或阐释的结果。很显然,教研论文形成于有目的的系统研究之后。是一个中学教师学者化的起点。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教研活动就会很好地延续下去。
确定选题时,如果是导师给一个题目,让你去做,往往非常难受。也很难写好。因为可研究的东西很多,我和导师感兴趣的东西不一定相同。而一个选题,如果是自己发现的,有兴趣,自然写起来就有激情,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同理,一个中学老师如果硬着头皮去撰写一个别人给的命题,如同教师对学生的命题作文,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除非所选题目,正好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西方国家学生跟着导师攻读学位,往往要充分了解导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大家在同一个课题之下开始工作。前提是,大家都对这个有兴趣。我想,中学的名师工作室,也应该是这个道理。我读了几个名师工作室送来的论文,大家的选题大致相近,这很容易共享经验,形成研讨,也容易出成果。论文说到底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如果平时没有留意,而为了某个目的去“硬写”,自然写不好。如为了评职称去硬“编”一篇,为了应付任务去硬“抄”一篇。出于这样的动机,写出的论文,显然没有什么价值,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什么帮助,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教研论文是提高业务能力的捷径
所谓论文,是要解决问题的。有了问题,才写论文。这就是我们通常强调的“问题意识”。现在的中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张口闭口都是新名词,但是一旦涉及到教学还是老一套。我告诉大家,大学更是如此。其实我们煞有介事地所谈的都是一些“伪问题”。比如,我也经常听到中学老师将“文本”这个词挂在嘴边,事实上,似乎并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文本”。
我告诉大家,“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学概念,与“作品”相对。简单地说,如果贴合文章作者分析,那我们就面对的就不是文本,而是作品。比如,我们以前分析《故乡》的时候,老是将“我”和作者鲁迅等同起来。而我们口头上又不停地称“文本”。这就很可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一些老师将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了,看成了两码事。对一些现象没有深究。丰富的教学经验,不能适当提纯。也就是说,对自己的知识没有一个自觉性。
一个中学老师一边教学,一边写论文的重大意义在于:撰写论文,既能提高一个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维水平,又能提高一个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能够很快把自己从教书匠的队伍中脱离出来。而对自己教学更有自觉性。所谓教学自觉性,就是不仅知道“要这么教”,而且知道“为何要这么教”。这样,撰写论文就为在日后的教学中,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改进与提高积累了经验。通过写论文,将问题明晰化,毫无疑问是一个老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最方便的捷径。因为,写论文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个教师认认真真地写论文了,必然会有多方面的经验积累,必然促使他去关注更多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必然去捕捉教改的最新信息。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对于任何职业来说,“自觉性”都非常重要。一个成熟的作家自然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一个老师自然也会知道自己哪堂课讲得成功,哪堂课教得不理想。写论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省契机。始终葆有问题意识,始终葆有自觉性,快速提高业务就不是难事。因为对相关问题有研究,教师讲课自然也就充满了自信。这样,课想讲不好都不可能。
既然撰写教研论文有这样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目前中学老师撰写教研论文所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二、教研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 1.选题过大
现在写教研论文的中学老师多了起来。刚开始写论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怕自己没话说。因而往往选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这样就容易凑足字数。其实,这是个误区。目前中国学术界同样也是如此,谈的都是一些大得吓死人的话题。这是学风空疏的表现。选题过大,是指在确定论题的时候,论域也就是论述的范围过宽,题目的外延偏大。为文章所定的题目,只是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并非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也就是,从题目上看不出他的问题。好的论文,是一眼就可以从题目上看出作者关注的问题所在。
这样的“大题目”,举例来说,比如《试论语文素质教育》《浅论语文单元教学》等。你看,“语文素质教育”和“语文单元教学”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研究的范围。这两个题目明显都定位在一个庞大的“面”上,看不到一个具体的“问题”点。大的问题不是不能写,只是,题目的论域大,需要足够的信息做支撑,涉及的层面也很多。而论文说话得有依据,就得花足够的时间去做调查,取得数据。有些课题的研究,还需要多个人合作,需要有资金支持,需要足够的时间。一线教师因为要从事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有全面、系统研究一个较大课题的理想环境和物质条件。而勉为其难地要写这样的论文,在一个小的篇幅内,容纳下一个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说一些“大”而“空”的话,泛泛而谈,浮光掠影。要么顾此失彼,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初次撰写教研论文,选题时还是尽量从“小”处着手。教学一线的老师,其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点滴经验和体会,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尽量做到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样的论文就会对教学实际具有指导意义。以我所见,很少有大题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与此相反,我看日本学者的论文往往谈的都是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十分精深。而且,让你觉得人家研究的切切实实是“问题”。
如高双双老师的《“笑”动全文》,姑且不说他的论述过程如何,起码,从选题意识上看,我认为是可取的。选题着眼点就很小,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笑”的描写入手,分析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明。着眼点“小”,给人以启发,也给人以收获。还有一位老师从温州地区中考试卷中的一个问题来展开思考,如《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从2014年温州中考社会卷第22题说起》,我也觉得起码从选题上还是很有新意。而有一位老师的论文题目是《浅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觉得“教师专业化”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大而复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能“浅谈”的。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可以再细化,谈里边的某一个方面。一篇四千字的论文,而所谈的问题又非常复杂,所以,文章里小标题很多。每个问题都很难谈出新意。2.堆砌材料
对一个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时候,很难有观点。这时候,又要强写论文,一些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大量堆砌材料,来凑成一篇。
堆砌材料,是指在论文写作中,对所引述材料以及所举事例,不能合理选择,堆积得过多、过杂。只见材料不见观点。这也是一般初学写论文的人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大家都教过学生写议论文。刚才说过,其实,议论文就是微型论文。所谓论文,最重要的是亮明观点。引述的话和所举的事例,都只是为了佐证观点。但是很多人,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引述了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最后,我最想看的是论文作者怎么说,却没了下文。也就是独不见作者怎么说。作者的观点往往淹没在材料中,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在大家送来的论文里,也有这样的情形。现象的罗列和过程的描述,成了论文的主要部分,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大堆散乱的材料。而教研论文的重点是在亮观点,说看法,讲知识。论文是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去反映客观事理,以理服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论证观点时,需要举例,也是简单概括,而且能够跟说理密切关联,不能似是而非,硬塞进去。典型的例子只须一两个即可。如果举例过多且无关痛痒,那么论文就难以有见地。一篇论文对人有启发的,不是引用的那些名人观点或名言警句,而是,作者对某个教研领域某个问题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还有对相关问题的完美解决。观点需要鲜明亮出来,而不是要读者从大量的事理中去寻找、概括。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时表明,作者对所关注的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没有从中发现问题症结所在。也就是仓促上阵,而好的论文,观点是自然得出的。
大家的论文里有一篇名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这个题目,在我看来还是有些大。我统计了一下,全文三千字,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举个例子然后展开论述。举例部分用楷体,论述部分用宋体区别开来。第一部分举例用了450字,真正的论述部分只有79字。第二部分,举例1200字,论述部分只有93字;第三部分举例248字,论述200字。通过简单的统计,就可以看出,这篇论文没能处理好“述”和“论”的关系。刚才讲了,不是不能举例,关键是要合理安排篇幅。论文不是调查报告。3.缺乏分析
与堆砌材料相关的就是缺乏分析。没有观点,自然无法真正展开论述。
分析,即论文的论证过程。而一些论文缺乏论证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任何一篇论文(包括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几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分析问题应当占最大比例。如果,一篇论文缺乏分析过程,或者这部分过于薄弱,那么就必然会导致论文内容空洞,底气不足,难以服人。相反,如果一篇论文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又整体到部分,由现象到本质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也就是对“何以如此”的问题能够说出所以然来,那么,论文的含金量就随之增加。现在学界,学风整体比较空疏,人们除了喜欢做大的题目外,也喜欢抛出一些新名词,貌似高深。这样的论文,由于不能揭示教学规律,不能触及到问题本质,所以不可能起到指导作用。
论文缺乏分析,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作者缺少充分的积累是一个主要原因。对与教育有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十分生疏,对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学习比较少。再就是,缺少思辨性的必要训练。这个就需要适当读一些哲学和逻辑学书籍,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学会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看问题能力。
一篇论文缺乏分析的论文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显见的标志就是文中标题过多。一层层的标题,动辄罗列“一二三四”。这种现象在我看到的大家的论文里,比较普遍。我们要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写论文不是学生回答问题,其
一、其
二、其三。更不是领导讲话,今天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包含三个小问题等等。(举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例子)。
论文是要论,要分析,而有的老师只是描述甚至抒情。如有位老师的题目是《论班主任教师如何用纯净的爱来帮助学生成长》,4600字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除去引论,每部分不足千字。篇幅短,涉及的问题多,分析就自然难以充分。因为谈的是“爱”的问题,文章每一部分的标题分别是: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浪漫;爱是一种责任。我觉得作者概括得很好。但是,这不是论文的语言,而且,标题之下也多是对现象的描述。也就是标题是抒情的,内容是描述的,难以见到分析说理的时候。这样就不合适。一篇名为《旁观者与参与者》的论文,我对该篇的标题不是很满意。后边再分析。但是,作者有一点我觉得比较可贵,就是近三千字的论文里,能够紧紧围绕着一个问题来谈,分析的过程十分充分。
4.观点陈旧
现在各行各业都讲创新。
创新自然是一篇论文最为重要的品质。论文要出新,就在于观点新鲜。观点陈旧,人云亦云,自然就没有吸引力。
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等的探讨研究,并把探讨研究的成果反映出来。如何让自己的探究出新意,以语文为例,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语文教育理论去解决语文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或者把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语文教育理论高度去把握,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给读者以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善于发现新事物,捕捉新苗头,是撰写富有创见,有新意的论文的前提。
如何做到出新意?安徽的语文特级教师张斗和提到三个“特别关注”,我觉得讲的很有道理。虽然讲的是语文学科,但是对于别的学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其一,关注新背景 包括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教学形势。具体表现在,新的课标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十年课改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这对于老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样的新变化、新内容、新要求,无疑为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搭建了最大、最好的教学论文写作平台。
其二,关注新题材
具体表现为:1.《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研究;2.新教材研究,包括文本解读、资料链接、新旧教材对比研究;3.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5.不同文体教学研究;6.由教学问题引发的课题研究;7.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8.试题研究,特别是中高考试题研究。
其三,关注新信息 1.要关注教改领军人物关注这些人物,就是及时了解教改方向,了解教改前沿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除了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等,还有一些新秀。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大学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如钱理群、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南开大学的徐江,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等。这些大学教授能够带来新的观点,打开新的视野。
2.关注教学刊物如《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等。关注权威刊物,可以及时了解教改动态,相应课题、话题的研究程度,刊物的用稿风格等等。
3.关注文学新思潮、新动向
这里就是强调的是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只读教材和教辅资料,应该博览群书,热心文史。同时,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跟前边所讲的相关,其实,选题不合理,也容易造成观点陈旧。也就是俗话说的“炒冷饭”。刚才举了一个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论文。另有一篇题为《让爱一路相伴──浅谈班主任爱的教育》。这样的论题,我想很难出新。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教育,实在是一个太老旧的话题。要谈出新意来非常困难。需要有在这个大的论题之下的别样发现。同时,大家可以意识到班主任的爱的教育问题,同样是一个大问题,大问题就难以出新意。选题角度如果小的话,就容易将即便一个比较旧的话题谈出新意。
有一篇题为《以学评教,源于生本,活于课堂》,谈的也是一个教学法的老问题。我统计了一下,全文4400字,大小标题一个13个。观点陈旧,跟缺乏分析,堆砌材料等其它问题往往共生。
所以,以我的经验,如果论题出新意,还是要选题角度新颖。有了论述对象之后,在对相关问题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认真选择一个合理且新颖的切入角度。只有,角度有新意,才能分析论证起来才有热情。如有位老师的论文题目是《例谈中学语文课堂过渡语的作用及其艺术性》。我觉得文章选题就比较小,而且角度比较新颖。仅仅谈的是在课堂上如何使用好过渡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举例也比较恰当,很能说明问题。
第二篇:教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教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位教师都应积极投身于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质量的提高,适应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搞好教育科研,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的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将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使全社会均能受益呢?结合教育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撰写教研论文无疑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撰写教研论文就是把教育、教学系统中累积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科学化、系统化地显现出来,交流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撰写教学论文有助于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教育科研的能力。因此,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师应当怎样撰写教学论文。
总的讲,撰写教学论文,不外乎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
一、选题
主题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命运。选题必须有交流价值及实用价值。必须坚持客观性、现实性、可行性、创新性等原则。中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写作主题
各学科教学领域通常有六类写作主题。从学科分类角度可以归纳为四类:
1、学科教学论(如教学理论、原则、方法与媒体等)、2、学科课程论(如课程教材、课程改革等)、3、学科学习论(如学科学习的特点、途径、复习指导等)、4、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如命题、考试等)。
1—3类理论性与研究性较强,4—6类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适合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写作,是选题的重点目标。
(二)怎样选题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有写作动机的教师,开始选题宜从两方面入手。
1、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积累主题。(1)在备课中发现主题
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通过倾听大家的见解,思索别人的做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材中某个内容的教学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备课的过程中发掘了主题。
(2)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主题
课堂教学系统中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系统中的师生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情感的交流,平时可抓住一个或几个要素来分析。譬如教师授课思路与教材思路不一致,是否阻碍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构建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在学生的提问和作业中发现主题
学生的提问和作业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是学生认识的误区,这些误区恰恰是论文的题材。
(4)在考试中发现主题
对一些考试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答错题进行统计分析,归纳错误原因,提出教学对策,便得主题。
此外还可在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中挖掘主题,既可是心得体会,也可为经验总结。
2、在广泛学习研究中发现与积累主题。(1)博览群书,储存资料
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广泛阅读专业杂志,博览群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研究课题的过程。在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过程中,适当研究一点自然辩证法、“新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都能为写作奠定基础。中学教师要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必须认真积累素材,储存资料。积累资料的办法主要有:
①摘录:平时读的好文章、好题材、甚至包括某些“警句”都是摘录的内容: ②剪报并建立索引;
③订购资料:自己平时订购的教学杂志、报纸要注意装订成册,以备必要时查找; ④做笔记:学生是教师进行创作的素材源泉。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记下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记下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记下批改作业中学生的突出问题——优秀解题方法、错解法,有些错误解法错得恰到好处,有利于错解析因。另外,记下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新认识,因为写教学论文也需要一定的灵感,有时忽然有了一个新认识、新发现,若不及时记下来,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古人云:“积学如储宝”。资料积累多了,材料也显得丰富了,就会下笔如有神。
(2)捕捉信息,瞄准方向
初学写作者期盼手稿变成铅字的心情一般都特别迫切,但有时“欲速则不达”。决定手稿变成铅字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作者所写论文的质量,这是关键;二是所写论文是否具有新意;三是是否符合刊物的编辑宗旨。那么怎样才能使手稿变成铅字呢?
①常看栏目,寻找线索
每种刊物都有许多符合实际、内容丰富多彩的栏目,每个栏目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可以派生出许多小议题,认真研究栏目,可以找准写作方向,找到选题的方法和途径。
②注意发现各报刊杂志所开辟的新栏目。一般说来,各报刊杂志开辟较早的栏目稿源都较丰富,初学写作者想“挤”上去虽不是高不可攀,但是确有一定难度。而新栏目则恰恰相反:一是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稿源窄。注意抓住这一信息是可以提高投稿命中率的。
③注意了解有关报纸、杂志的征稿简则。了解征稿简则,有助于掌握写作目的,控制文章的长短、文体及投稿的方向。只有了解征稿简则,才能使作者的写作方向明确,针对性强,投稿时有的放矢。
④注意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
阅读过程中需做到认真思考,仔细咀嚼。有些主题有很多人写,则只能借鉴;有些问题写得不够完善,则可以写出自己新的见解。只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写出新的见解,即成文章。且不会出现步人后尘,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的现象。
(3)联系实际,扬长避短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经历都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擅长解题,则可以多写一点辅导性文章;有的人擅长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则可以多写一点理论探讨及教法探讨方面的文章;有的人擅长实验改进,则可以多写一点关于实验改进方面的文章。总之,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扬长避短,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在撰写教学论文的过程中,既要有一种钻研精神,又要有一种敢写敢说的精神。写前人所未写,发前人所未发。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及新的高度去进行分析,也能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
(4)坚持实践,不懈探索
实践出真知。教师的教学、教研实践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撰写教学论文同样离不开实践。这里的实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意识的教学、教研实践活动。论文是教学实践和研究实践的结果,而不是闭门造车的空中楼阁。如撰写实验改进方面的文章,作者必须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从诸多实验方案中选出操作方便、现象鲜明、安全系数大的实验方案。二是在此基础上的行文实践。一方面要将自己的“闪光点”反映在文章之中,另一方面要注意言简意明,文笔流畅,脱颖而出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坚持不懈探索的结果。
(5)抓住“热”点,有感即发
高考、学科知识竞赛、教学方法的探究等都是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每年的高考试题一公开,众多作者争相撰文,或进行“统计分析”、或进行“高考评述”、或进行“试题精解”等创作。高考年年有,文章时时新。此类文章前能总结经验,后能启发来者。
撰写“热”点方面的文章,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感即发。作者的超前意识和快创作行动也是提高投稿命中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6)考虑兴趣,发挥专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有兴趣的主题能激发研究者的激情,较易出成果。不过,选题也不能单从兴趣出发,因为在成年教师的心理因素中,与意志相伴的志趣比兴趣更能有力地影响智力活动,其中包括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兴趣指向与专长并不能划等号。犹如篮球运动员自然对篮球运动感兴趣,但对篮球运动感兴趣的人却未必有打篮球的专长。所以我们在选题时,既要考虑兴趣,但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专长。
(7)论题适中,便于挖掘
论题大小适中是就课题涉及范围而言的。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论文的范围不宜过大”。作者选题时,要以适合自己写作为宜。
怎样才能选题大小适合呢?一要能认识自己的教学专长和写作能力,二要学会在大论题的基础上一步步地缩小论题范围。例如:学习教学研究→计算习题教学研究→综合计算习题教学研究→……
将较大的论题经过适当次数的从总体到部分的缩小,或逻辑缩小(缩小论题外延),已能得到适合作者撰写的论文的论题,或已构成论文的题目了。对这样目标较为集中,便于倾心一役,从而有较深的挖掘,在小题上出大作。
(8)选好角度,推陈出新
选好角度是个看问题的立足点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或者说只有善于从各个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才能得到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论文选题有时象摄影取景,需要有好的视角,角度选得好,易产生新意。
(9)了解行情,注视动态
了解行情,注视动态,对选题十分重要。美国一家钢铁厂里有一位化学家,选择了一项技改项目作为研究课题,花了不少时间,并耗资一万美元。到研究成功时,一位图书管理员告诉他,有人早已研究成功,有一份德国早年资料,只要花5美元就可以买到这份资料。为使选题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和教研发展需要,就必须全面、清楚地了解本学科的教学行情,注视相关方面的教研动态。从而摸清自己研究的课题(或写作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展、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盲点等)。这主要靠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从而发现自己研究的创新程度。
(三)推荐主题
笔者认为,下列十六个方面都是教师可以深入研究的主题。
1、素质教育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大政,也是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导。中学教师应从社会变革、教育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昌盛的大局出发,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改经验,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当前更应着重进行本学科内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这里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和中学模块研究。
2、教材研究。教材的种类丰富多彩,更新的程度也大大加快,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注意学生实际和地方差异,加强对教材的整合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精心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把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并注意信息反馈。
3、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努力改变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要着重教会方法,教会思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4、教育理论研究。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自己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研究的自觉性,减少就事论事的简单的经验总结,实现由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
5、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学科实验为突破口,运用模型、图表和多媒体等,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6、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中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而自学是方式。特别应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7、知识结构研究。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有关原理指导下,注意教学中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把教学过程转化为信息变换过程,并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
8、学科交叉研究。截取学科中的某些横面,并尽可能与其他相关学科作交叉,将有可能产生新课题。比如,化学与数学结合、化学与生物结合、数学与物理结合、解题与心理学结合等。
9、学科与社会的研究。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是广泛的,如化学与天文、地理、生物、军事、医药、卫生、环境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就是说在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必然能探索出新的成果。
10、学科考试研究。学科考试研究,大的方面包括考试的内容、方法、模式、命题趋势等的研究,小的方面有考点、热点、难点、试题的特点、试卷的结构、解题方法、区分度、效度,试题与教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11、学生心理研究。从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着手,注重学生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注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发展个性特长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2、学科竞赛研究。我国多次组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均获得了奖牌。学科竞赛虽在我国的中学教学中呈现出良好的运作状态,但学科竞赛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如竞赛的功能、竞赛的组织形式、教材建设、竞赛试题的特征、资优学生的培养、学科竞赛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我国学科竞赛与国际学科竞赛如何接轨等问题。
13、国外中学教育的研究。对国外中学教育现状、教材特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外活动、成绩考核等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有益于我们中学教育的成份。
14、科学方法的运用研究。例如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问题,预测、观察、实验、记录、分类、图表化、推论、形成模型、设立假设和验证假设等。
15、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方面的研究。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16、史料研究。通过对学科史、教育史的研究,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选题策略
成功选题对于写好教研论文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论文的选题的方法、途径、角度是相当多的,处于起步阶段的老师,还应多阅读他人论文,从别人那里得到启迪,抓住自己感兴趣、有基础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写作的论题,选题上的这种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的方法常采用,且易奏效。总的来讲,应善于抓住下面三点:
一是热点选题。针对当前教学研究与改革热点选题。这些热点也反映在期刊杂志上,如学科素质教育,学科科技活动、课程改革(必修、选修与活动课)、能力培养等等。
二是特点选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知识经验选题。如擅长教学理论探讨和研究的,可多选教学理论方面的主题;专于实验的,可多选实验方面的主题;对学科史兴趣大的,可多选有关科学史的主题。
三是小点选题。选题宜小不宜大,小题可大作。比如“学科习题教学”,题目之大,教法之多,题型之广,思路之宽,一篇论文难以写好,若改为“某一类型题的错解例析”则易于写作。
二、查找资料
查找资料,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网络搜索,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站上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网络迅速地进行文献查找。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缺点也十分明显,良莠不分,知识准确性、系统性不强。二是查阅相关专著和学科教育类期刊,查刊期可采用由近及远方法,先查近年期刊,再查远年期刊,有时为了寻找灵感,也可查相近学科的同类性质的期刊。这需要一定的条件,查找的难度较大,但可以学习到系统准确的知识。三是条件允许的还可以直接向专家请教。
三、认真写作
写作就是在选定主题后,围绕论题立论,运用论据,得到结论。写作方法与技巧是长期实践的结晶,因人而异,但教学教研论文有自身的形式和要求。
1、论文的结构形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摘要、正文、注释、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可根据情况有所取舍、文章的具体格式可参看近年教学杂志。
题目——文章的标签。同一主题可以有多个题目,题目既要与别人不重复,又要新颖,这样方能打动编读者心扉,论文稿一般要经过筛选、初审、复审、主审几关。筛选时,发现题目无新意或与本刊重复,文稿就会石沉大海,因而题目新颖性很重要。如将题目《试论化学教材插图》改为《化学教材插图面面观》顿觉新意多了。所以,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题靠新装。
正文分开头(文章论点和目的)、中间(论证分析)和结尾(结论)。中间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可分多个小标题来分析论证,以求突出重点。
2、论文的一般要求
6(1)立意高、新。所谓高即理论水准高,认识程度深,如化学课堂教学程序是展示实物或做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分析得出结论。这实际是科学方法论的雏形。写文章若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立论,“程度”立意就高。新则为意新,观念新,方法新,语不惊人誓不休。
(2)推广参考价值。对别人的研究或实践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3)抓住重点。范例典型,语言精炼,论证严谨。常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突出文章重点。(4)首尾呼应,层次段落分明,结构和谐、优美。(5)字、文、图表、符号、标题序号等要规范。3、论文的修改
一篇文章的诞生,需精心策划,反复修改。在文章不太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投稿。因为作者面对的是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学生。作者心里要装着读者,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将所写文稿反复修改。一篇优秀的文章应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将手稿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改,即能摆脱当时的思维定势,使文稿越改越好。修改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文章的科学性,即保证文章不出科学性错误;然后考虑文章的逻辑性,从整体到局部都得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强。此外,在修改过程中还可参阅有关的文章和书籍,借用部分别人成熟的观点,但需注明出处,以防有抄袭之嫌,修改时包括字、词、句、标点符号都得考虑清楚。
四、巧妙投稿
投稿就像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样,应做到“投其所好,门当户对”,即投符合期刊栏目的文章,若不符合,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录用。这要常读各学科的有关期刊,明了各期刊的栏目,常刊登哪些文章,最好将近几年期刊各栏目及栏目文章数,所占比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获得你期待的结论,为投稿提供指南。投稿时根据报刊的要求,或用A4纸打印,或通过发电子邮件。字数最好不超过两个版面,一般教学刊物要求最多不超过3000字,尤其喜欢1000字左右的文章。
撰写教研论文,到发表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要有不怕碰壁,敢于大胆尝试的思想准备。中学教师要多读期刊和专著,了解教研动态,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多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论文的选题思路;多写心得总结、积极投稿,做到“三多”(多读、多想、多写),就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总之,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去挖掘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宝藏,并通过筛选、琢磨,使其成为艺术品,然后将它们奉献给基础教育事业,为促进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第三篇: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如何撰写教研论文
作者:冬丛夏草发布时间:2011-09-01今天,有老师在QQ群中询问撰写教研论文的有关问题,觉得有必要对“如何撰写教研论文?”这一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思考。教研论文是指围绕学科教学的某个点,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可资借鉴或值得推广的做(想)法的文章。它既可以是自己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其他老师做法的提炼,更多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老师的经验荟萃,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点。与纯理论性的教育论文相比,教研类论文的撰写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要写出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
“如何撰写教研论文?”由于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虽然以前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博客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大多都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10月26日陆敏刚老师的讲座,再次督促自己对“如何撰写教研论文”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行了梳理,觉得要撰写好一篇教研论文,需要从“选题”、“技能”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论文的选题
许多老师常常为不知道要写些什么而苦恼,其实这是一个选题的问题。写好一篇教研论文,关键是选题。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
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也存在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这些“问题”、“方法”和“途径”就是教研论文写作的“源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写作的“选题”。只有挑选那些具有新意,又有实用推广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才适合作为论文写作的课题。为此,在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论文的选题要“与时俱进”。在职称申报和教师荣誉称号评选时,要求提供的论文都是近3—5年的,最初有些不解,难道教研论文也有“保质期”?后来,在翻阅自己撰写的一篇教研论文后,改变了这种想法。
这篇教研论文的题目是《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2000年10月参加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专题研讨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也是仅有的2篇一等奖论文之一。按理说,能够获得省一等奖的论文质量应该是比较高的,然而,10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这篇论文,没有一点特别的地方,甚至有种“拿不出手”的感觉。由此感叹,撰写教研论文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只有具有时代性,教研论文才有生命活力。
新世纪之初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许多全新的研究课题,也为学科老师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是乘着课改的“东风”,本人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关注新课改实验的同时,撰写了多篇有关新课改方面的教研论文,其中有11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课改实验已经开展了7、8个年头了,研究的内容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课改初期无法比拟的。因此,现在老师在写有关课改方面的论文时,如果还是停留在“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等比较肤浅的内容上,就会给人一种脱离时代的感觉。为此,老师们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动向,去研究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能够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教研论文才具有时代性。
2、新颖性
“文贵创新”,一篇论文有无创新,直接关系到本身的价值。因此,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必须求异创新。选题时,要避免与他人雷同。当然,由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是大家共同面对和关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是大同小异(这也是许多老师看了别人发表的文章后经常会有“我也是这么做(想)的”感觉的一个原因),因此,刻意回避或远离他人选题的做法也有点不太现实。但是,相同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落笔角度。选取独特的落笔角度,应该是论文撰写的一个追求。
教育、教学类杂志的作者群体十分的庞大,稿源极其丰富。据《中学生物教学》杂志社麻志文老师说,该杂志社仅中学生物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每天可以收到几十篇。在这些“堆积如山”的来稿中,题目和内容相近的肯定不少。如果你的论文了无新意,就很难引起编辑的青睐。因此,从发表的角度看,确定独一无二的落笔角度,让编辑看了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新意的写点有很多,主要可以关注这么几点:
⑴新热点:某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被倡导之初,广大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针对某种(些)困惑开展解惑的研究和探索,再将这些研究和探索的具体做法加以提炼和总结,就可能成为一篇具有新意的教研论文。当然,能够抓住新热点,并能够在别人研究之前先行一步,需要老师们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⑵交叉点:一般老师都将自己关注的视线投向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如果能够放眼到其他领域,寻找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甚至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之处,也许会发现更多新的写点。比如,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经过消化、吸收,可以成为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手段。前几年在高级教师申报论文鉴定时,发现一篇题为《由“疯狂英语”到“活力课堂”的思考》的论文就很有新意,这篇论文
鉴定的等地为“优”。后来几经查询才知道,原来是我们华士高中王天宏老师的论文。
⑶逆向点:在倡导推行某种理念或做法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操作层面的“误区”。从反面事例进行总结、剖析阻碍这种理念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如《新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应该是寻找新的写点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的老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反思意识,清晰地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摸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有可能成为一篇富有新意的教研论文。
3、适当性
这“适当性”三个字,是想了好长时间才写上来的。虽然不是十分的适当,可除了“适当”外,暂时还没有想到更适当的词。
所谓“适当性”,就是选题的题目要适当。如果把题目定得太大,不是无从下手,就是泛泛而谈,这也是许多老师初次写教研论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把论文题目定为《试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属于选题切口过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涵极为丰富,里面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极其广泛。对于一般的学科老师来说,把它作为一个具体的论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一般来说,学科老师教研论文的选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一些大课题中的“小问题”来进行研究。由于“小问题”的口子较小,研究起来容易将其深化、细化,写出来的论文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读起来让人觉得更实在。教学研究和论文选题的要求,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宁掘一口井,不挖一条沟”。例如,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大课题,可以进行“微格化”研究。如《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选题就比《试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来得适当。当然,选题的切口要小也不是越小越好。有些问题如果太小又过于具体的话,就会缺乏普遍意义,从而失去推广和借鉴的价值。
由此可见,教研论文的选题要兼顾各种条件,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实用和推广价值。选择一个合适的教研论文课题,确实需要老师细细琢磨。
第四篇:中学老师协议1
江西科技学院委托招生承诺书
江西科技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颁发
国家承认的统招本科、专科学历的资格。2008——2013年连续五年荣获中国民
办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学校创办人于果是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学校现有在校生4万余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以上。
我校2013年的招生工作已经启动,现因工作需要,特委托我校老
师(同学)作为我校在--省县中学“注册咨询师(员)”,负
责我校在该区域的招生和宣传工作,负责组织老师、家长或学生来我校参观、考察等事项,并按以下标准和方式提供中学老师相应的报酬:
1、中学老师每成功推荐一名考生到校就读统招大专,可得差旅费700元/
生,试点本科1200元/人,五年一贯制大专1000元/人,统招本科不发放差旅费。
学生填报志愿信息名单在填报志愿结束后的2天之内须交给负责该中学的“注
册咨询师(员)”,由其从网上或传真发至我校。
2、差旅费支付方式:现金支付、银行转账或本人带有效证件来校领取。
如需转账请提供本人实名的账户:开户行账号
为了规范招生管理,维护帮助我校招生的中学老师利益,确保我校在该县
市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承诺:
1、我校严格要求全体招生人员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在招生过程中做到
“诚信招生、规范招生、阳光招生”。
2、我校确保提供招生宣传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
3、我校确保向每位来校就读的学生讲清楚其学习、毕业和就业的情况。
4、我校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提供了志愿信息的中学老师为我校推荐学生的报酬支付到位。
(此承诺书一式二份,一份给中学招生老师,一份交校招生办存档)。
承诺:江西科技学院
学校经办人:联系电话:
县(市):学校名称:
签约老师:联系电话:年月日
第五篇:撰写教研论文“四要四忌”
撰写教研论文“四要四忌” 罗贤良
最近,我应一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的邀请,作关于教研论文写作的讲座。本人论文“产品”不多,不敢“为人师”,但其意至诚,又不好推辞。因此,我集中阅读了《小学青年教师》刊发的一些关于教育文稿写作的辅导文章,将刊物上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写作的一点体会,最后归结成如下四条。这四条概而言之,就是“四要四忌”。
一、题目要小,切忌贪大求全。
什么是题目?“题”是额头,“目”是眼睛,《说文解字》如是说。人们常说,器宇轩昂、眉清目秀是帅哥靓女的“题目”,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潇洒和漂亮。文章的题目亦然。
论文题目要小。题目小,观点集中,容易做到厚积而薄发。如《社会课中的说、看、查、做》一文,作者从“说、看、查、做”四个方面说明了如何上好社会课的道理,给人以方法上的启示。《谈开放性操作的三种方式》一文也是小题目,文章介绍了“工具开放式”、“策略开放式”、“结论开放式”等三种方式,解决了如何设计开放式操作活动的问题,实现了在主体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由师讲生仿的指令型向师启生探的开放型转变的目标。题目小,决不是不要广度和深度,而是策略上的化大为小,小题目有大气象。如《班主任的“糊涂艺术”》一文,讲了五种情况下的“糊涂”:一是在征求学生建议时“糊涂”;二是在学生偶尔犯错误时“糊涂”;三是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糊涂”;四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糊涂”;五是在给后进生奖励时“糊涂”。文章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使班主任避免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这是篇小题目的文章,我们能说它没有广度和深度吗﹖
题目小的对立面是大而空,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之管见》、《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浅谈创新教育》等。这些题目的概念外延都很大、很全,尽管有的在“谈”字前冠以“浅”,或者缀以“之管见”,但那都是客套话。关键是贪的面大,要谈的问题根本没谈清楚。实际上,初学写作的青年教师用全景式、统览式的题目写出的稿子,有不少因为没谈清楚而被编辑“毙”掉了。
二、选题要新,切忌陈旧雷同。
选题的原则一般有三条:一是需要性原则;二是创新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其中,创新性是课题研究的灵魂,论文优劣取决于此。文贵出新,新是根本要求。什么是“新”呢﹖就是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所不足,领他人先一步,表现为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一句话,文章有新意,才会充满着活生生的新鲜气息。
新的具体要求有三点:
一是观念新。做到观念新,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补充前说、纠正通说、填补空白上。如我们对教学观的探讨,就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过程,这就是不断地补充前说、纠正通说的过程。填补空白,就是要突破禁区、开发处女地。前年教育部颁发小学语文“新大纲”,去年《标准》也在试用,就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去研究去开发。如“新大纲”对阅读量第一次作出了规定,那么阅读的材料、时间、指导如何落实?如何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精读和略读如何处理?如何进行感悟性的阅读教学?《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如何培养?这些新领域,只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就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观点。
二是角度新。“一树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讲的都是观察事物的新视角。写论文同样有个角度问题、切入口问题。如《让学生运用拟声词作文的尝试》,这是一篇角度较新的论文。文中作者不讲怎样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不讲怎样指导学生搜集材料,也不讲怎样指导审题、遣词造句及布局谋篇,而是只讲怎样指导学生用拟声词作文。用上一些拟声词写一篇作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样的文章就很抢眼。又如《“快乐传真”在识字教学中的尝试》,“快乐传真”节目又名“心有灵犀一点通”,游戏的规则很简单,第一人看了题板上文字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动作传给下一位,第二位把看到的动作传给第三位,这样一直传下去,最后一位需说出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如“垂头丧气”、“得意洋洋”、“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成语。以上两例都是视角新、切入口小的好文章。
写作的视角新,并不是标新立异以求得抢眼的效果。新的视角意味着教师在教学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是感受新。教研论文总要反映对教育或教学现象的认识和感受,认识要深刻,感受要新颖。是自己的感受,才有个性,有新意才能给人以新知。如朱华贤老师对《鸬鹚》就有独特的新感受。他认为课文存在深层次的问题,《鸬鹚》在张扬人性的弱点,在渲染人类的丑陋。渔人用鸬鹚捕鱼暴露了人类粗暴、虐待、缺少人道的劣根性。课文不仅渲染虐待,还在欣赏虐待,因此认为不宜作教材。
独特新颖的感受来自于对教育现象的深刻思考。我们要学会思考,追求“出新”,但绝对不是要“赶时髦”。
三、内容要实,切忌空洞肤浅。
教研论文写得实在,让人读后会感到所举例子来自实践,不虚假、可操作性强。这样的文章,才能使读者顿生亲切之感而受到欢迎。所以,教研论文的“实”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如有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与优美》的论文,介绍的操作方法有五点:一是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二是品味推敲,学习语言的精练性;三是拓展描述,体悟语言的丰富性;四是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五是角色表演,体会语言的情感性。这五点叫人一看感觉很实在,又让人知道如何操作,每一点下面又都有具体例子,一点也不空洞。这就是一篇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好论文。
教研论文虽然不像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那样,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但它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如果说其应用性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其理论性就给人以据,示人以理。我写过一篇题为《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三个境界》的论文,文中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我讲了三个境界:一是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二是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三是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每个境界之后,我都揭示了创新机制的侧面: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和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学生在读书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和语言并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语文课堂讨论,注意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就给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做,增强了文章的力度,避免写得肤浅。
前不久,我在评审“素质教育千字文”征文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应征文稿写得空洞或者肤浅。有的虽然也分几点来写,每一点也作理论阐述,但都是引用教育家的话来装饰,不能精辟地揭示理论与操作方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的则举了不少的例子,讲了些操作方法,这些方法和例子也不乏独特和新颖,但缺乏一定理论高度的揭示,读后给人留下经验有余而理论不足的遗憾。
四、积累要厚,切忌急于求成。
教研论文写作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妙笔生花是以厚实的积累垫底的。要写好教研论文,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阅读书报刊中广采事例、言论和资料,也就是积累素材。据有关调查表明,写出一篇论文用于查阅资料的时间为90.5%,写论文的时间为9.5%。所以有人说,写论文就是资料运用。有不少专家也说,写书没有诀窍,就是从书堆里走出来的。日本有位记者说,要写出一百行的报告,就用二千行的素材垫底;写一千字的文章,要查两万字的资料。凡此种种,都说明积累的重要。积累就是占有材料,捕捉题材。如何“占有”和“捕捉”呢﹖朱华贤老师在《小学青年教师》刊发的写作辅导文章中总结得很全面,他说基本途径有十条:①从教学实践的成功中捕捉;②从教学实践的失误中捕捉;③从学生学习的成功中捕捉;④从学生学习的失误中捕捉;⑤从听课中捕捉;⑥从阅读别人的论文中捕捉;⑦从浏览报刊杂志中捕捉;⑧从与师生交谈中捕捉;⑨在讲课过程中捕捉;⑩从钻研教材中捕捉。
在积累材料中我也有一些体会,我曾写过《组块与段的训练初探》的文章,其题材也是从阅读某杂志中获得。杂志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组块理论”,并提出如果将组块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将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我从中受到启发,在文章中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组块,由厚到薄,浓缩内容;二是运用组块,化繁为简,统一思维;三是运用组块,去肉留骨,理清结构。该文发表后获《江西教育》优秀稿件奖。本人所发表的其他文章也无外乎通过朱华贤老师所讲的那十条途径去占有材料、去捕捉题材。
积累的基本要求也有这样四条:
一是目标定向。目标定向就是要选好课题,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项研究。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如同乐器定调、行军定向、钻井定位。选好课题等于成功的一半。课题选好后,就要围绕课题集中研究、定向积累。
二是数量丰厚。几年前,我从一本叫《秘书》的杂志上看到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公告的规范化问题。文中列举了各种公告,从国务院公告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告以及海洋公告、车站码头公告......材料十分翔实,这也与他的长期积累有关。这也让我想起当年他为了寻找一张丢失了的卡片而焦虑和煞费苦心的情景。
三是真实。除了从上述十条途径中获取写作素材能保持真实性外,还要注意记载这些素材的技术问题,如把题目、作者、刊号、页码等记录详尽,便于检索。
四是行为持久。就是要持之以恒,不可浮躁,不可盲目地赶时髦,不可急于求成。特级教师于永正39岁才发表第一篇论文,现在已享誉全国。人的能力差异表现在时间上有早期表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年成才齐白石的国画、大器晚成巴甫洛夫76岁才完成《大脑半球机能讲义》,但都离不开长期积累。天才出于勤奋,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江西瑞昌市教委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村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