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课标研究感想
学科理论与教材研究感想 12010229 王恺
经过老师半个学期以来的课程,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课程改革概念,并留意对部分新课程概念进行了细致地探究性了解,记录如下:
初高中二四学制,据老师所说,二四学制即为初中读两年,将初三复习迎考的时间节省下来,转入高中部读高一,高中读四年。我之所以对该学制表示关注,是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过一句:“二四学制目前在北京开始试点,但在浙江还没有一所高中开始尝试。”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校今年的一个与此学制特别相似的举动。
我的母校是在杭州全市排名倒数第一的省一级重点高中,去年九月,我们学校新高一(2016届)学生即将入学,但是学校同时订购了16届与17届的校服。果然,在第一学期后,学校举办了针对全区初中的自主招生考试,选出了两个班级的17届同学,进行高一年级教学。此事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同学觉得荒诞无稽,有的同学羡慕其可以早学半年,也有16届新生惊讶道:我们竟然刚进高中半年就有学弟学妹了!
我当时也觉得很诧异,但是听了王老师对二四学制的介绍,我不禁怀疑我们高中是否在打二四学制的擦边球,最后我发现,虽然目前实行二四学制的学校基本都是初高中一贯制的,但是广州有些学校也在探索用提前招考的形式进行二四化,同时我注意到,对于二四学制的评价,官方与学生个体的感受很不一样。
我首先说一下我对母校此项政策的观察,我们高中相当于是部分进行了介于二四与三三学制之间的2.5/3.5学制。官方没有任何对此项改变的说明,整体来看学校的改革进度如下:16届自主招生仍是与16届新生一同入学,但学校开始试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班,随后17届开始提前半学期自主招生、入学,并即将进行文理分班。相对于一般高中高二文理分科,17届自招生到今年九月就能追上区里其余16届同学的教学进度。
但是同学的声音显然更为多样,除了大面积的新奇感之外,大家还普遍发现了该改革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中考复习与中考的缺失给人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在北京官方发布的一些信息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表述:客观地说,大多数三三制的同学实际只能算是上了两年的初中和两年的高中,初三和高三这两年就不得不陷入日复一日的复习当中,几乎学不到什么新东西。特别是初三复习一年的中考,本身初中的知识量就不多,而且大多数对高中及以后的学习作用并不很大。而二四学制的直升制度则很好地避免了这个弊端,尽管可能有人会说没有经历过中考也是一种损失,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讲,不参加中考从而腾出一年的时间学习真正的知识是利大于弊的。对于直升班的学生来讲,从上四年制高一开始,就算是真正的开始了各科竞赛的学习,这比普通的竞赛选手准备的时间早了整整一年。我们学校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北京市的学科竞赛强校,生物化学竞赛在北京市占有绝对优势,物理竞赛也几乎能与人大附中这种传统强校并驾齐驱,数学竞赛自前年获得了第一个北京市一等奖后,这两年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不得不承认,二四制的直升班在这之中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不参加中考从而腾出一年的时间学习真正的知识是利大于弊的。”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以竞赛为导向的二四能否普及?答案应当是不能的,当今的学科竞赛内容与课本基础知识脱节严重,当一个二四制学校足够优秀且二四制还未普及时,的确可以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提前学了相关内容而获得很多竞赛奖项,但那些参与了二四制却并不能拼学科竞赛的同学该当如何?若二四制全面铺开,提前一年的优势不复存在,这还是该学制的优点吗?且我们不能拿竞赛作为我们教学的新导向,二四学制应该为我们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因为“提前一年”所以为竞赛做出贡献。就这一点,我母校的同学在贴吧中表示:缺少中考与中考复习环节,很多初中内容得不到强化,学高中的知识会较为吃力,而且由于我们学校的自主招生同学也需要在中考时考一张同样的试卷摸底,结果却是年复一年的惨不忍睹。另外,没有参与过中考的缺失感会很强烈地影响人的内心,一些自主招生的同学纷纷建议学弟学妹尽量参与中考,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其次,不同的学制参差进行会导致一些同学的心理依恋感,比如在初三有些班级中被二四的同学跟没有二四的同学会在升学的关键期产生较大心理波动。二四的同学在分班后建制被打散,归入文理科之中,又面临一次心理波动。
另外,今年17届自主招生班的学生心理有了明显的不同,往年自主招生都发生在临近中考、实力基本确定的时候,而提前自主招生让许多被招入的新生觉得“我本来可以去一所更好的高中的,不过是为了保底、为了父母的意向,所以才委屈来了这里。”造成了两个17届自主招生班的普遍自傲情绪,也进一步引起了广大三三生的不满。
在浏览了北京十一学校、三十中等试点二四制的情况后,我基本可以看出,这种学制可以算作是顶尖名校在新课标的指挥棒下做出的反应形式。因为传统的拼升学率已经不足以区分各名校差距,所以各项竞赛指标越来越被它们所重视,在原有竞赛培育力量已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它们自然想到了通过延长学习时间的方式来拉动自己学校的竞赛成绩,效果自然是显著的。
但这种成绩是在牺牲了学生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得来的,对于天才学生不用说,但对于广泛的正常学生,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提升却可能是一种空中楼阁,缺乏基础的支撑。且部分优质学校做出了系列竞赛成绩之后,为了赶上他们,次一级的学校也会不断效仿以跟上时代潮流,当二四学制与三三学制分庭抗礼时,会形成极大地教育不公,这与我们强调教育公平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若二四学制完全推行,相当于整个教育体制都“被增长”了一整个年级,届时,基础内容将在初中两年分化、淘汰极大部分“非天才”的学生,并在四年高中生涯里让天才学生以竞赛为指导、指标,兼顾书本知识,进行更大量、辛苦的学习。
或许,这符合了我们国家即将到来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分离的大政策,但在当前的条件下推行二四,绝不是一件毫无瑕疵的好政策,也绝不能一拥而上。
第二篇:英语学科课标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英语学科课标学习心得
王洪建 西平县第四初级中学
这个学期,我在西平四中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的“四环六步”教学法,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下几点认识。
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
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过去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优化课堂设计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
3、实行分层教学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4、活学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
总之,教师专业技能成长永远在路上,我会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在教改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做一位合格的新时期新型教师。
第三篇:学课标
学课标,通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王和中心校
李俊琴
9月12日----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2014学课标,通教材教师全员培训。认真聆听了薄老师的“依标托本,凸显语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彩讲座,仔细品读了李莉老师的教材解读,观摩了崔老师高效、扎实的精彩课堂,我耳目一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二阶段时对学生在识字写字中还没有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对阅读要求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高年级了,我要根据高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目标,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微课研究
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孙英筠
0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孙英筠
电话:***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给课堂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各种培训,各校一线教师都接触到了“微课”,也许你会问:什么是微课呢?我要告诉大家,所谓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精美的视频配上悦耳的音乐,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并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其形式是自主学习,通过内容的可视化及精美的制作,达到最佳效果目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极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微课研究
一、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课
(1)信息技术课相比于较其他学科来说,学生在上课时间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到计算机和网络,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没有弄楚的话,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达到知识点在课堂上全部掌握。因而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2)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在制作微课件时具有技术优势,软件操作及视频剪辑等方面比其他科目教师更容易。
(3)信息技术学科部分操作适合采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边操作边观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4)把微课引入课堂,更能符合我们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学习,更有效地翻转了课堂教学。
二、微课的制作过程
1、选好题
微课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5分钟,加之片头和片尾,共计不超过10分钟。因此要做到短而精,选题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要注重典型性和针对性,同组教师之间可采用分工合作,从而确保微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2、微课设计至关重要
(1)微课是我们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视频学习资源,所以必需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围绕学生困惑的地方精心设计,提高微课高效性。
(2)微课的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以往教学课堂的思想,将原有的一堂课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来讲解,从而编制成微课视频。在满足了大多学生的要求前提下,水平高点的学生可以对课程内容做适当的延展学习,扩大知识面,其他同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3)信息技术微课设计要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能利用视频多媒体的特性,综合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的效果等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能够逐步解决各种问题与方法。
3、充分准备教学资源
根据微课课型的不同,资源准备也不同,比如:
(1)新授课讲解型和探究活动型微课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较多,可以是图片、文字、动画、声音等,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并适当添加一些字幕。
(2)上机操作演示型微课较为简单,只需要制作者利用录屏软件,结合软件操作和个人讲解,在适当位置添加标记和字幕即可。
4、微课制作的软件
微课制作的软件主要包含录屏软件和影视编辑软件。
(1)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目前教师在进行微课录制的最主要软件是Camtasia Studio,由Tech Smith公司研制开发的,可进行屏幕高清录制、视频播放、视频编辑,具备强大的后期处理能力,在录制屏幕结束后,基于时间轴对视频和音频进行各类剪辑处理,最后输出成相应的视频。
(2)格式工厂
格式工厂是一款多功能的多媒体格式转换软件,可以实现大多数音频、视频以及图像不同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格式工厂支持60多国语言,软件启动后是中文且完全免非常好用,可以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剪辑、合并。是教师制作课件中用视频的常用工具。
5、信息技术微课的制作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1)充分准备录制工作。包括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课件的制作,字幕板书的编制),相关操作软件的安装,视频拍摄器材的准备,麦克风耳机的调试,录屏软件的安装等。录制地点选择安静的室内,保证录制效果良好。
(2)正式录制。利用Camtasia Studio或其他录屏软件,结合教师的讲解,要求语音干净明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完整。包括课题展示,学习目标展示,情境导入,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课后小结反思等主要环节组成。
(3)视频编辑。利用Camtasia Studio完成录制后,利用快捷键F10退出录制,选择保存视频或直接进入编辑模式,可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进行视频的编辑,添加注释字幕,进行音频的简单处理。再加上片头、片尾,同时可以使用Premiere、Sony Vegas等专业视频处理软件进行视频的专业处理。
(4)视频输出。对视频进行预览后,选择合适的视频音频参数输出所需的视频文件。还可以利用格式工厂软件进行格式的转换。
6、信息技术微课录制注意事项
(1)精心准备教学资源,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2)教学设计合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解决所讲知识点。
(3)教师讲解语言简洁,讲究方法,善于引导,并控制好时间。
(4)视频需要加入提示性信息(如板书、提示性文字、图形标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注等)。利用在微课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提示文字把握微课的节奏。
(5)将微课纳入课堂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与整节课相匹配。
(6)作品制作应符合规范,结构完整,画面声音清晰,符合视频音频主流技术参数,有推广价值。
三、信息技术典型微课示例
1、新课讲授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的基础》中“计算机与网络基础”一节有关计算机的硬件内容,由于课堂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硬件以及网络硬件组成,因此,教师可利用摄影机拍摄学校网络中心机房,为学生详细介绍主要硬件,教师在后期加入配音。通过视频剪辑,合成,配上适当的字幕得到微课视频。又比如网线的制作,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将网线的整个制作过程录制下来,在后期配上注释字幕,学生在课上直接观看,进行自主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操作演示型
所有高中学生,每当自已上到高二上学期时,都必须参加省里的学业水平测试,而测试中也有部分操作题,由于学校机房条件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为学生演示所有的操作要点。而采用微课教学后,学生在操作训练中遇到困难,可以有针对地观看教师预先做好的操作讲解视频,通过反复观看,自己操作,迅速高效地解决自己的困难。通过此类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探究活动型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二节“信息作品的制作”,以往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采用微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吸烟到底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害处创设探究情境。通过视频动画和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从而对网页制作进一步完成探究任务。
4、高中信息技术微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缺乏约束能力,导致微课使用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更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一方面需要精心制作微课,另一方面必须加强课堂管理,保持学生们的稳定注意力和兴趣。
(2)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学生已习惯了以往边讲边练的课堂教学,存在对微课教学的不适应。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微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势,让学生逐步适应微课教学的课堂节奏,转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和准备情况不同,部分教师的微课质量不高。导致学生体验不佳,学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微课的质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4)微课的配套资源及网络支持跟不上,导致微课教学的拓展性不佳,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共享。这就要求微课的配套资源要跟上,不仅包括演示课件、操作素材,还包括课堂学案、学生练习及素材等。同时还要有网络平台的支持,可以让学习者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微课开展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灵活与便利。
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和高效的学习资源已经在越来越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研究
多的课堂中使用,微课的出现不但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针对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研究只有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使其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让课堂更加美好!
第五篇:初中音乐学科说课标说教材讲稿
初中音乐学科说课标说教材讲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音乐教材。今天我要给大家解析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16册音乐教材。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说课:1.课程目标 2.内容标准(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3.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4.教材内容分析 5.教学建议 6.评价建议 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目标:
首先,我说的第一大方面是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概括起来为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乐观态度,2.激发音乐兴趣,3.陶冶音乐情操,4.德育渗透,5.理解多元文化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决定的。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第一位的。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音乐学习原则上是不
能依靠讲授的,因为讲授这种方式完全与自身的体验相悖,是以他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
音乐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大多是体现为“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许多目标就蕴含在学习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三)、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3.创作与基本背景,4.音乐与相关文化
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的音乐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问题是:一要改变音乐课程中那种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二要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把其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并看重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方法与剁成,这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和教学所应关注的探索与改革方向。
二、内容标准:(下面,我要说的第二方面是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概括起来为四个领域:1.感受与鉴赏;2.表现;3.创造;4.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2.音乐情绪与情感;3.音乐风格与流派;
(二)、表现
1.演唱;2.演奏;3.综合性艺术表演4.识读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2.即兴创造;3.创作实践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2.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在上述四个领域的基础上,《音乐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需要、教学管理等因素来划分学段的内容标准。具体地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
各学段的共性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2、激发、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4、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6、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7、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8、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9、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基本技能。
各学段目标之前的关系则是相同的、一贯的,是由初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前段目标是后段目标的发展基础;后段目标是前段目标的拓展与延伸。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各学段目标在具体内同上依然存在着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各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
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1-2年级仅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要求;而在3-6年级不仅提出了“保持”音乐兴趣的要求,还提出了“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的要求;在7-9年级则进一步提出“增进”音乐兴趣的要求及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的要求。由“激
发”“培养”发展至“保持”,继而发展至“增进”,这种程度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方面,1-2年级的要求是“开发因纽约的感知力”;3-6年级的要求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7-9年级的要求是“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1-2年级的要求是“体验音乐的美感”;3-6年级的要求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7-9年级的要求是“提高音乐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尼奥向能力方面,1-2年级的要求是“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活动”;3-6年级的要求是“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7-9年级的要求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方面,1-2年级的要求是“乐于参与即兴创造活动”;3-6年级的要求是“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7-9年级的要求是“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方面,1-2年级和3-6年级的要求都是“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7-9年级的要求是“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里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今天要说的第三大方面是教材体例安排)
(编排意图:)人音版的初中音乐教材以单元的结构编排,每册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人文主题,主题下安排3-5首甚至更多的作品,教师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样有利于教师资源的充分体现,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两种不同版本的比较):我们油区学校曾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人音版的两种不同的音乐教材,针对于此两种教材,我做了以下的分析:
1、在单元主题选择和安排上,人教版的教材注重单元主题与季节以及节日的结合。比如:新学年开学第一个节日是教师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中安排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飞来的花瓣》两首作品;第二单元的教学时间在国庆节前后,教材安排了《祖国颂歌》主题,非常及时;接下来第三单元又安排了《金色的秋天》,与此时的季节也很吻合。
人音版的教材结合了乡土教材内容的开发,利用了地方传统音乐资源,从而也节约了教材编写的重复投入。借鉴人教版大纲教材的做法,每册教材首页均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另外还设有《音乐是我的好朋友》、《音乐自学园地》等相关音乐知识栏目。这些栏目附在教材单元内容之后,既是对单元综合内容的飞类归纳,也是飞类后有关内容的补充。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必学内容,但与单元内容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材设计。
2、在单元内部学习内容组合上:
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每单元内部均设计有多种学习领域,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包括表现、感受与鉴赏、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有机结合巧妙地分布到各个单元中。
如,人教版教材每单元内都有“唱歌”1首,“欣赏”2-8首,另外“音乐活动”、“学吹竖笛”、“表演唱”、“音乐家肖像画”等学习领域也设计在不同的单元;
人音版的教材每单元“唱歌”1首,“欣赏”2-3首和“实践创造”三个教学环节构成,每个单元内容和每个具体学习领域较为均衡。
四、教材内容分析(今天要说的第四大方面是八年级16册音乐教材的内容安排:)
本课教材的知识包括六个人文主题的教学单元。第一单元:绿色家园 第二单元:西南情韵 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 第四单元:歌剧世界 第五单元:化蝶 第六单元:婆娑舞姿
在这六个教学单元中,包含了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以及实践与创造等四个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掌握
学唱歌曲7首:1.给未来一片绿色;2.阿西里西;3.歌唱美丽的家乡;4.大海啊,故乡;5.猎人合唱;6.化蝶;7.红色娘子军连歌。
欣赏作品15首:1.瀑布与溪流;2.日出;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4.瑶族舞曲;5.五月蝉虫唱得好;6.渔舟唱晚;7.夜莺;8.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9.饮酒歌;10.卡门序曲;11.十八相送; 12.梁山伯与祝英台;13.场景音乐;14.西班牙舞曲;15.飞天仙子。器乐演奏1首:瑶族舞曲
今天要说的第五大方面是教学建议:重视聆听、激发情趣、鼓励创造
重视聆听:“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唱歌、演奏、创作活动,都是围绕“听”(听觉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由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正值变声期,他们无论在音色、音准上都存在缺陷,不够完美,因此教师更应多鼓励学生学会聆听,在聆听中更
多的体验音乐的美,并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激发情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们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是激发学生喜爱、并愿意终身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所在。也是学生从事音乐表现的动力源泉。
鼓励创造: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针对于16册音乐教材中,聆听音乐作品多达15首,歌曲演唱则为7首,器乐演奏1首,而每一单元都设有针对性的实践与创造活动,目的在于在学生聆听、表现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造音乐作品,这种音乐创造活动,也非常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六、评价建议(今天我要说的第六大方面是评价建议:)教学评价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去取,完善教学管理。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我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油区学生的教学评价机制。
1、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同时辅以分值或者等级形式呈现,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和比较。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承认学生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在每一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都应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总结评价。此外教师还要针对本单元的歌曲演唱、乐曲理解、参与教学活动态度与程度、与他人合作等情
况展开学生自己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本单元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谈话、提问、讨论、唱(奏)、表演等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因为音乐课时有限,音乐教师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加以记载,尽可能对所有学生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中既是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控制教学节奏。每学期和每学年的终结性评价可以看做是一个回顾阶段音乐学习的总结。
3、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学科的定量是相对的,教师为了使评价尽可能地合理,减少个人直觉的偶然因素,可以列举课堂中的一些联系作为评价指标,委以分值,以便量化考核,如音乐中音准、节奏联系,听辨音色、音乐主题旋律等等。质性评价则更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冷冰冰的分数,而是一句中肯的评语、一段对作品解读的对话等等。
4、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主线的纵向评价为主,以横向评价为辅。纵向评价组能体现发展和促进作用。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往往比较大:有的天生一副好嗓子,有的乐感极好,这部分学生在横向评价中往往是自信的,但纵向评价更是一种“艺无止境”的激励;而有的学生即使加倍努力,可还是跑掉,他们在横向评价中处于弱势。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自身纵向评价使他们找回自信,战胜自我。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今天我要说的第七大方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上好一节音乐课除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整体考虑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即做到科学合理的运用课程资源又要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使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环境中,享受音乐、体验情感、增强审美素质、提高学习音乐的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应广泛开发课程的有利资源,汲取各种养分,强壮音乐课程,进而使音乐教育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应不断开发课程的资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体验与表演、感受和学习音乐艺术文化的氛围;进而引起学生对学习音乐艺术产生浓郁的兴趣。
音乐课程资源包括:
1.课程内部资源;(课程标准、教材、音响资料)
2.课程相关资源;(相关科学、学科、文化艺术、民族文化、社会资源)
3.人力资源;(学生、教师、家长、艺术家)4.物资资源;(教学环境、设备)
在音乐课程中,充分开发与运用其资源,并有机的整合和生成,会使音乐教学丰富而精彩
大千世界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厚的课程资源,需要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优化整合课程资源,这里要说的优化是指音乐教学系统内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优化;整合是指教学系统内的课程资源与各类资源的有机融合,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整合相关资源,使各种资源相应的发挥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一节课中不能各类资源大拼凑,五花八门大聚会;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音乐情感的需要,做到以课程标准、教材为准,发挥师生资源作用,有效开发
活动资源,充分 挖掘地域资源,使每一节音乐课各具特色,丰富而精彩
音乐课程资源的运用
上好音乐课不能仅仅单纯的依靠音乐自身的课程资源,特别是面对当今的现代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再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教育系统中,它需要与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学科、各类资源相结合,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体现音乐的本质,真正能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1.以音乐教材为基本资源,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反复的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提供的参考资料(随教材配备的光盘、录音带等音像资料),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以音乐教材为载体,设计即体现音乐艺术审美,又具个性的音乐课堂教学
2.挖掘学生自身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具有的知识、能力、及已掌握的音乐技能等因素,把这些因素当作学生自身的财富和资源,尽可能的去挖掘、开发和利用,并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使学生在自信中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艺术审美能力
3.发挥教师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但不是免去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丰富自身教学资源,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文化过程中影响极大,大多数学生信赖于教师而不信服于家长,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极大的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集合各方资源为音乐教学所用,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4.挖掘区域音乐资源,突出民族音乐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格和民族文化,人们生活的区域,学生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校园文化各其蕴涵着特色性艺术文化;音乐教师应注意开发挖掘区域音乐资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学生为本,立足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个性的音乐教学
资源就在你身边,看你是否能够发现它;资源就在你眼前,看你怎样合理运用它;资源就在你生活中,看你能否挖掘开发它;资源就在学生中,看你怎样升成利用它。
音乐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学科,它给予孩子们的是丰富的情感和美的熏陶。让我们的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展翅飞翔在乐海中,让我们的学生在新的音乐评价过程中体验音乐,感受快乐。
最后祝愿音乐知识之树常青!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