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3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江山市江东小学课题组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层美术教师依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社会资源
整合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
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 课题组负责人:何耀胜
报告执笔者:何耀胜
其他成员:姜建忠、陈军、林敬华
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结合。在《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上述突破,作为美术老师在利用好原有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
美术教育现状也要求美术教师根据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现今的小学美术课本一般只有20课。而课程设置要求小学阶段每星期要上2节课,所以美术课本往往半个学期就上完了。而另外半个学期就要教师自己找教材上课。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的快乐,在培养美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他的综合能力,教师教的也轻松。所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部分
实践与探索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准备—对美术资源的调查和整理
课程资源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可供利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因素、素材、条件等。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而作为美术教师则要努力调查和整理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从而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的综合,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题并融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的内容,使他们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态丰富、性质各异,所以为了便于掌握和利用,我们主要分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一)校内美术资源的整合
校内美术课程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以用于美术学科教学的各种人员、物质、人文、活动、信息方面的因素、素材和条件等,是美术学科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其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1、整合人文资源
美术课程的人文资源包括:美术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少先队组织、校园环境风格、校风
校纪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是美术教育实施的软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及对现有人文资源的利用水平对美术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关键,不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资源的质量不高,相反人文资源质量和利用水平较高的学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人力资源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中最活跃、最能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技巧、教学研究能力等则是美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图书馆、图片是资源,更要看到人,人是美术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教师本人。此外,还有学生、家长、当地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等。在对众多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主体和“凝结核”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吸收新的信息,拓宽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得美术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美术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2、开发活动资源
学校举行的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美术知识讲座,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比赛和展览等,或者需要借助美术手段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布置、文艺演出的舞台布置与宣传、各种其他活动的场所布置与宣传等,都是美术课程的活动资源,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检验、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为学生的一展身手提供舞台。
3、整合学科资源
学科资源指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内其他学科中与美术有关的课程资源。这些学科中有不少知识、技能可以用于美术教学或与美术课程资源组合运用,包括音乐、常识、语文、体育等学科资源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拓展美术教学的内容,使美术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4、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资源。综合探索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教师自己则利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二)校外美术资源的整合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也称民间美术资源,是指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这就使得我们把更多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纳入美术教学系统成为可能,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纳本地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美术资源或结合身边的乡土美术文化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而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术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
有着积极的意义。
2、社区美术课程资源
社区美术课程资源:指学校所处的社区内可供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教师要到社区中进行调查,本地都有哪些文化资源。还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和家长了解本地的历史、艺术、人物等,从而使美术教学紧密地联系当地的实际。一般说,调查美术资源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与“场所”资源——有自然景观、物产、寺庙、公园、游乐场等;“动态”资源——生活特色、庆典、民俗活动等;“人物”资源——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术家或其他名人等。调查可以用文字、摄影、摄像,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写生和拍摄,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3、自然美术课程资源
自然美术课程资源:指自然界中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自然风景、物产资源等各种因素。这些可以为美术的写生、采风等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是美术教学最好的素材之一;山区的竹林、水畔的大树、笔直的大路、河边的鹅卵石等等则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因此,自然界中有着大量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通过研究、取舍、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拓展美术课程的空间,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大大拓展美术实践活动的空间,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校外资源在与学校活动、人事资源相结合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它与校内资源及教科书等国家课程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师在对这些资源调查后要进行整理、研究、取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和作好准备。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注重儿童兴趣,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趣味性,不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的实施方式上都应有所创新,形式应更丰富多样,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变化往往和美术学习的兴趣有密切的联系。
低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美术活动有浓厚兴趣,中年级则开始思维的分化,对符号的象征意义和抽象思维产生兴趣,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发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如低年级可多开展一些美术活动,高年级可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性原则——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环境,(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学会欣赏的习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同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耳闻目睹,往往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像我市的一些广场、风景区、公园、博物馆等使美术课走出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美术活动的场所,他们通过写生、参观、讨论等形式,提高了美术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3、综合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渠道进行美术活动。
教师要把本地的文化资源,我国和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网络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些资源不仅向学生提供了美术的造型、色彩、材料等资源,还提供了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的还涉及民族、宗教、民俗、地理等。这就正好说明了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性。
三、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一)整合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1、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材的新编
教材的新编是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在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如《家乡特产包装设计》《艺术节节设计》《廿八都建筑考察》《江郎山辅助风景设计》《江山古道文化》《树种草籽贴画》《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等。
案例1:家乡特产包装设计(五年级)
设计理念:我市有许多地方特产、特别是蜂产品、猕猴桃、江山白鹅、白菇等,这些特产学生们都有所了解,比较熟悉,对家乡特产进行包装设计,不仅是对第十册第三课《圆柱体、立方体透视现象》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进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简单的设计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宣传家乡、改造家乡、服务社会。
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对江山特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特产的形状、颜色、生活习性、营养价值、种养规模、销售状况等,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店、网络等渠道,了解有关产品包装设计的知识。课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调查结果,增加并完善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几件包装设计作品,让学生运用有关设计知识欣赏并讨论作品的优缺点,并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接下去请各同学或单独或二人合作自选一样特产进行设计,并写出设计意图,教师巡视指导。课后举行家乡特产包装设计展览,并由同学投票评出“最佳设计”、“最具创意设计”等奖项。
案例反思:特产是每个地方的特色、把地方特色融入美术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课前准备有利于学生养成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同时这样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设计水平,同时也是一种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案例2:春游写生(3—6年级)4个半小时
设计理念:春、秋游是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很高,活动的内容无非是走到目的地后,大家坐在一起吃东西,吃完后到处玩,到中午时家长接送回家。我校美术组在得到学校支持后,举行了“游春、看春、画春”活动。鼓励、指导学生们到各春游点去写生,把画和玩相结合。
活动过程:游前的准备至关重要,教师请同学欣赏不同形式的风景写生作品(有线描、水粉、有大师作品、也有同年龄段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写生与想象画、设计、创作作品的异同,并适当渗透写生中取景、构图、作画步骤、光色效果的表现等知识和技法,以避免学生到目的地后无从下笔。游中同学较分散,教师则加强巡视,对写生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示范。游后教师组织同学对作品进行自评、互
评、教师评,以提高学生的写生水平。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学生写生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反思:把学校常规活动同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画,在玩中学。孩子们感到有乐趣,而且贴近生活、接近自然的写生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写生习惯,有的同学到哪里玩也会带一支笔几张纸,画上几笔,同学们更爱画画了。但因参与面较广,教师在自己指导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几个水平较好的同学充当助手,让他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互相学习,效果会更好。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看出:美术校本课程的新编在与本地资源、学校活动人事资源等相结合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是对教科书等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的补充。同学们感到新鲜、开心,学得主动,自然学习的效果也就好了。
2、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教材的改编
美术教材的改编: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己有的教材作局部的内容修改充实或结构调整。在实际教学中美术课本上的图片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费一些时间,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知识、音乐、影片等,对原有内容进行充实,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3:昆虫世界(一年级)
一年级第二册《昆虫世界》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及一些昆虫画作品,运用似人化的手法描绘昆虫的几种有趣的动态,启发并引导学生从画昆虫开始,去探索大自然中生物界的奥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学生们知道的昆虫并不多,而且形象也较模糊。另外,课本上提供的昆虫图片和作品也相当有限,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了解昆虫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搜集昆虫图片并观察一种昆虫。同时教师通过上网(北京昆虫网等)搜集到有关昆虫的图片,知识、生活录像、儿童画的昆虫作品,并到仪器室借到了昆虫标本。在上课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欣赏、观看,学生们从来没看过这么有趣的图片,感到很新鲜,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畅游在昆虫世界中,对昆虫有了系统的了解,画出来的画也就更具有特色和富有个性,从而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案例4:家乡的桥(三年级)(作品见附页3)
研究的背景
桥是人类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而对自然所作的一种改造,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按地理条件赋予了桥梁不同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陆续建造了彩虹桥、北关桥,在建迎宾大桥,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大桥成为了江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为此,同学们对家乡的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桥也是学生写生、摄影非常好的对象。
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1、江城有许多桥,你知道哪一些?你都游览过吗?
2、桥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考察研究、设计、写生的好去处。
3、提出研究课题,初步指导考察方法,教给摄影、写生的基本知识。第二阶段: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1、查阅资料:去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网站查找桥的有关资料,了解生活和桥的关系、文化与桥的关系,家乡建设与桥的关系。
2、社会调查:可以向民间老人、桥梁设计师调查桥的设计理念、桥的民间传说等。
3、实地观察:桥的外观、桥的流量、实地写生、拍摄
4、设计大桥:学生做小小设计师,根据获得的知识设计一座大桥。
在观察活动阶段,教师要分好小队,让学生带上必要的工具(笔、纸、相机等)利用双休日与老师或家长一同考察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1、整理分析:同学们自己把近阶段通过考察研究,查阅资料所得到的信息在小队内进行整理、分析。
2、研讨、交流:怎样设计出一座美观实用的大桥(形状、色彩、材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
3、考察研究成果汇报展览(照片、资料、写生稿、美术日记、桥的设计稿等)桥的制作模型布置于班级或学校宣传窗。
4、教师总结,提出建议
案例反思:把本地的乡土资源融入美术教育中,通过人人参与,亲身去体验、观察、调查、整理、写生、摄影、设计,让每个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培养了美术审美和设计能力,同时激起了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并为今后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生活中求难质疑、探究,勤于求知的心理倾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5:小运动员(第八册)
在教学小运动员一课时,教师收集了部分素材作为教材的补充:
1、数码相机拍下了本班学生课间活动的部分情景;
2、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员的比赛瞬间照片;
3、我国健儿(占旭刚、刘翔、姚明等)在国际大赛上的英姿;
4、用Flash软件制作的伴着国歌声各运动员的比赛集锦动画。这些来自他们的生活,他们所熟悉的材料的运用,使本课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拓展,学生不仅较好的完成了创作,同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原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或课外、利用网络、通过教师或其他途径,搜集了大量素材,把这些素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部分,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这些素材是同学们感到新鲜的,而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美就在身边,美术能为人类服务;同时培养了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对于美术教师,教材的改编充实是每节课的事,因为我们总是要让学生了解的更多,而美术不仅仅是绘画或设计,与之相关的人文、地域、政治、地理等知识也对美术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整合学科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1、利用学科资源,拓宽教学内容。
学科资源指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内其他学科中与美术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把这些课程中可以用于美术教学或与美术课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美术教学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最多(听音乐画线条、用音乐渲染气氛),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则通过画插图、美术日记的形式实现。另外科学、体育(体育动作写生)等资源都可以和美术教学结合运用,这些资源的利用使美术教学更富有吸引力。有的学科则借助
美术的手段来更好地实施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通过美术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教师自己利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学习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的学生作品交流。
2、增加临摹教学补充校本课程。
临摹能使学生更快地找到进入绘画的钥匙,从而发现艺术的规律,增强学习的信心。临摹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丰富,要把握学生不同的需求和不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临摹内容和方法,中高年级一般可选择线描作品,特别是卡通画作品进行临摹。可采用“实临”“意临”“创临”三种形式。实临,即写实性临摹,要求比例、人物造型、线条处理等尽可能和原作相同,从中学习造型方法。意临,即写意性临摹,不求与原作绝对一致,但要体现个人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把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融于作品之中。创临,即写意性临摹,对原作借题发挥,改头换面,任意处理或加工,充分展示艺术的感受力和创造性,另外还可选择国内外大师作品,如选择野兽派、抽象派、印象派进行临摹。
3、利用废旧材料组合开发校本课程。
将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废旧材料搜集起来,启发学生用这些材料组成新的视觉艺术形象,这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是有益的。“创造原理,最终是信息的截断和再结合,把集中起来的信息分散开,以新的观点再将其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或方法”。学生在将旧东西组合成新的视觉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必然要大胆设想,通过其双手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三)借助活动载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举行的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美术知识讲座,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比赛和展览等,或者需要借助美术手段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布置、文艺演出的化妆与宣传、各种其他活动的场所布置与宣传等,都是美术课程的活动资源,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检验、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为学生的一展身手提供舞台。
另外可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营造具有浓郁的美术特色的景点和校园文化。如给学生搭建“卵石铺绘画”、“墙面彩画”、各班“我们的绘画天地”、“楼道画廊”、“美术宣传橱窗”、“校园风景树造型”、“草坪的色彩搭配”等园艺设计平台,让全体师生共同创新参与设计建设,最终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感受文化品位和得到精神感动,思想愉悦的场所。
第三部分
效果与结论
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发展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同时又是他们所熟悉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又促进了对美术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学习。
2、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规定课程更加丰富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使他们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
3、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对教材资源要分析研究,并按照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制作、修改和补充。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习网络知识、学习有关的人文地理等其它知识,从而改变美术教师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展了知识面。
4、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生创作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有绘画、手工、泥塑等,形式内容丰富,而由其为内容的“绘画天地”、“楼道画廊”、“美术宣传橱窗”无不透出浓浓的乡土和生活气息,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首先要转变观念,善于研究,教师要理解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使学生喜闻乐见、身边熟悉的事物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2、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要根据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原则,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同时教师必须了解本地的文化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利用这些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课程资源合理、有机地结合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
4、要取得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很多是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学生们才能更有动力和教师一起完成课程开发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都是课程开发的资源和实施场所,都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学校发展、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正在成为今后我国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作为基层美术教师,我们将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在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等规定性课程优质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于学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书目:
《美术课新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陈卫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管理、开发和评价》 魏国栋
吕达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培训丛书
第二篇: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北京市石景山区银河小学是一所艺术气息浓郁的特色学校,以“文化、艺术共生共长,成事、成人相辅相成”为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建成“气质高雅,内涵丰富”的学校,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学生。2008年,银河小学被命名为“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现有二十多个艺术专业教室分布在学海楼和学艺楼,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使校园充满欢乐与活力。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彰显艺术特色,实现学校课程多样化、选择性与个性化特点,让学生在艺术的银河中,欣赏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升自身审美情趣。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民族器乐校本课程最为突出。学校民族器乐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二胡、古筝、琵琶、唢呐、竹笛、扬琴、柳琴、中阮等多种乐器教学,目前已经开发了一套民族器乐校本教材,并系统组织和实施民族器乐校本课程。
一、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是通过教师介绍、学生查阅资料等方式,促使学生了解所学民族器乐的基本知识,包括该民族乐器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基本构造、乐器分类、名家名曲、乐器保养、社会影响等。
二是通过教师指导、自主练习、合作练习与表演等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所学民族器乐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包括指法、节奏、音准、力度、转换、乐感、姿势等,能够自主与合作演奏所学民族器乐。学生经过长期学习、练习、考级、演出等,最终在所学民族器乐方面形成特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兴趣激发、外在督促、目标激励、体验成功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练习所学民族器乐,逐渐由教师、家长的外在推动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养成坚持练习的好习惯,从练习演奏中获得美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从成功的表演、考级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是通过欣赏、演奏民族器乐练习曲和名家名曲,促使学生感受和体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美感,想象乐曲中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表达自身对于乐曲的感受、想象与体验。
二是通过学习、反复练习、表演所学民族器乐,促使学生形成民族器乐学习的兴趣,形成耐心、坚持、专注、合作等品质,以及调整自我情绪、状态的意识和方法,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内容
学校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乐基本知识、演奏方法与技巧、情感体验等。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民族器乐校本教材,教材包括民族乐器相关的文化知识、演奏技能、经典作品赏析、典籍介绍与评析、练习曲谱等;在把握学生年龄、认知实际与心理特点以及民乐文化学法特点等的基础上安排教材内容。
当前较为知名的曲目大多适合成人演奏,为此我们对已有乐曲进行了改编使其适合儿童演奏,并在教材内容编写安排上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渐高的特点。此外,在教材编排方面,将民族乐器的认知、民乐文化功能、情感体验功能与民族器乐技能学习等有机结合,突出教材的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
三、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实施
1.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了双师指导、家长协助、小组合作、师徒结对、多乐器合奏等教学组织形式。
双师指导是指校外专业教师与校内辅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民族器乐的教学组织方式。学校自开设民族器乐校本课程后,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选聘专业的校外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这些教师均为我国国家一级演员,具有长期从事民乐基础教学的丰富经验和显著业绩,同时选用责任心强、组织能力较强和民族器乐基础较好的本校教师担任管理、辅导教师,负责协助开展常规管理和练习辅导活动。通常专业教师每周进行一次2小时的专业授课,辅导教师每周进行两次各1小时的练习辅导。专业教师擅长专业教学,经常使用专业术语,这强化了学生民乐学习的专业性,但有时学生不能完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在日常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就需要辅导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解释与辅导。同时,辅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专业教师授课,辅导教师会认真记录专业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强调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项要求,在辅导练习过程中,辅导教师针对授课内容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奠定更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是指在辅导教师组织的日常练习课中,教师将按照年级、学习程度等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进行合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提建议,互相指导指法、姿势、节奏等,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技能的共同提高。
师徒结对,是指在日常练习课中,教师让老学员指导新学员,师徒结对,一对一,师傅严格认真地教徒弟,示范、指导、练习,师徒之间建立起深厚友谊,共同努力,互相鼓励。
家长协助,是指学生除了在学校的学习外,还需要每天在家里进行1个小时左右的民族器乐练习,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从旁倾听、关注、指导、辅助,并鼓励和督促学生每天坚持练习。
多乐器合奏,是指学校民乐团学员在参加多乐器合奏演出之前的排练过程中,进行多种乐器的联合演奏练习,这种合奏既需要每位成员的基本功做保障,也需要全体成员的倾听、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演奏能力、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
2.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起点和持续动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给学生塑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体会民乐所带给人的美感、精神愉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减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负担,使其感受到其中的快乐。每次练习辅导课结束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情感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2)目标激励。学生在民乐学习中每一个突破性的进步,往往是发生在有目标激励的情况下。例如,考级前的一个月、某次比赛或演出前的一段时间,这时,学生在目标激励下,会形成一个当前关注点,激发学习斗志,集中精神,从而平心静气,坚持持续的练习,由此获得较大的提高。
(3)外在督促。学生民族器乐的学习需要兴趣,更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学生民族器乐的学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有时甚至是枯燥的、乏味的。学生每天的民乐练习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数小时,有时不断重复练习某一个小节,每一小段要练上数十次,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力和坚持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辅导教师和家长的不断鼓励和督促。学生的坚持,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长的坚持,家长需要采取各种奖励措施、进行正面教育等,长期督促孩子学习。
(4)体验成功。成功体验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民乐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并在学生有良好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此外,让学生参加一些表演、比赛活动,当取得成功时,就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从而坚定学习民乐的信念。
四、小学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的评价
1.课堂教学和练习评价
在双师指导、小组合作、师徒互助和家长协助等教学组织形式下,在学生学习和练习民族器乐过程中,专业教师、辅导教师、组内成员、同伴和家长等会给予各种各样的口头评价,这些评价或肯定赞扬,或指出问题。除了这些口头评价外,我们还设计了课堂教学和练习评价表,供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学生学习和练习结束后进行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知识部分内容较少,故评价表中未纳入知识维度,只有技能维度(考察指法、节奏、音准、力度、转换、乐感、姿势等)、情感维度(考察情感投入度、情绪、表情、整个状态等)和态度维度(考察耐心、坚持、专注、合作、自信等品质)。我们采用A、B、C、D等级评价的方式,A表示表现非常好,B表示表现比较好,C表示表现一般,D表示表现不太好。最后,评价者在综合考虑被评价者在各项评价内容方面表现的基础上,给予一个总体评价,也采用A、B、C、D等级评价的方式,解释同前。
除了填写上述教学和练习的日常表现评价表外,辅导教师、家长还对学生进行追踪性的质性评价,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两次质性评价,描述学生近期练习民族器乐的状况,或者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性事件,从中分析学生的技能发展状况、潜质、悟性、意志品质、情感及特长发展状况等。
2.考级评价
民族器乐专业团体每学期组织一次民族器乐演奏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学校学习民族器乐的学生大多会参加这样的考试。在考级过程中,专业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民族器乐学习的程度和水平进行评价,肯定学生演奏的优点,提出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评价成为指导和激励学生日后民族器乐学习的重要内容。考级通过,民族器乐专业团体会发给学生相应的证书,给予肯定和认可。这些考级评价也被学生、教师和家长认为是较为客观、公正和专业的评价。
3.排练和演出评价
银河小学学生的民族器乐表演远近闻名,民族器乐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在演出前期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民乐指挥、辅导教师、同伴都会给予各种指导和评价,这些评价或指导学生不断改进,或激励学生努力排练和练习。此外,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也会通过掌声、言语等做出自己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往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学生自信、勇气和荣誉感的源泉。
总之,民族器乐是银河小学重要的艺术类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特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器乐文化的重要使命。学校将不懈努力,将本校民族器乐校本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第三篇:小学师生自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师生自主开发与实施研究》
工作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对我们这个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指导和验收。
我们学校是一所科研气氛非常浓厚的学校。从校领导到一线老师都能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自2004年9月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结题以来,七年间,已有十六个区级结题,八个市级课题结题。2006年,省级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师生自主开发实施研究》又已通过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审批立项。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即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之中。但由于原主持人蒋明利校长因工作需要调离了我校,课题主持人又要申请变更,影响了课题研究进度。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使得我们的课题能够顺利实施,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在,课题研究已近尾声,到了结题阶段。下面我就将我们的研究工作作简要的汇报。
一、建立了校本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为了使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进一步规范化、系列化,加强开发与使用管理,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专家指导小组和领导工作小组。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陈建忠
成员:王乃彬、陈如君
工(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王乃彬,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者和负责者,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陈如君,负责组织实施校长及领导小组的决策,指导、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检查。主管校本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和相关问题的具体研究。
成员:唐景富、陈功、晏云威、蔡艳、杨苏北、徐波、李柳明、赵小艳、朱海棠、李俊、周建
二、主要成员分工
王乃彬,本课课题第一主持人。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计划的落实、成员培训等工作
陈如君,本课课题第二主持人。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计划的落实等工作,并负责撰写研究报告。
唐景富:主要负责部分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陈功:主要负责理论分析及相关研究。
晏云威:主要负责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分析。
杨苏北:负责六年级走进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蔡艳:负责一年级我爱唱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李柳明:负责二年级我爱唱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赵小艳:负责三年级我爱唱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朱海棠:负责四年级古诗文欣赏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李俊:负责五年级古诗文欣赏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徐波:负责六年级古诗文欣赏校本课程教学研究,实验班老师。
周建:负责资料整理、音像录制等工作。
三、做好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
1、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
2、开展“校本课程之我见问卷调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培训交流活动。
3、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的调查访问和资料整理。
4、制定《课程实施制度》及《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5、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年级组确定校本课程主题。
6、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论证。
三、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各人研究任务,确定研究个案、实验班启动子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09年2月~2009年7月,查阅有关资料,走访、调查,寻找相关依据,提取有关数据,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综合分析第二阶段相关资料,教师自主决策型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分析、评价,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编辑出版校本课程研究资料。
第四阶段:2010年9月~2011年4月,完善本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进行成果鉴定。
四、确定好各年级校本课程。
(一)一至三年级师生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让童谣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一至三年级十个班下发了300余份关于校本课程调查问卷。其中,在课程设置上,给了童谣、古诗文、节日文化、我爱家乡等六个选项。经低年级教师和学生讨论,以及低年级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究决定,《编唱童谣》为一至三年级校本课程。并确定一(2)班、二(2)班、三(2)班校本课程教学实验班。
(二)四至五年级师生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分类欣赏》。
我们在四至五年级十个班下发了500余份关于校本课程调查问卷。经四至年级教师和学生讨论,以及低年级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究决定,《经典古诗文分类欣赏》为四至五年级校本课程。四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156首》;五年级:《亲情赋》、《乡情歌》、《友情颂》系列。确定四(3)班、五(2)班为校本课程教学实验班。
(三)六年级开发了《走进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教材。
我们在六年级九个班下发了500余份关于校本课程调查问卷。经六年级教师和学生讨论,以及六年级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究决定,《走进传统节日》为六级校本课程。并确定六(8)班为校本课程教学实验班。由实验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由实班教师自主安排时间,进行教学。
四、加强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师资培训。
我们对参加校本教材开发的教师加强了理论培训,根据校本教材的特点对教师进行共识性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目的、方法、步骤、形式、内容等。
五、认真组织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首先,我们要求每个编写组撰写好课程纲要,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批。课程纲要要阐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程目标: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每个组在课程纲要的基础上,对教材编写的格式等进行讨论、统一,然后分工拿出初稿,再由组长审核提出修改意见,返回给教师修改。完成修改后由领导小组进行二审,再次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各组再次修改,最后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后定稿付印。
六、确立实施校本课程的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做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主体化、情境化、生活化”模式。陶先生说:“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对事说是做,对事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只教人学,就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都成了学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经历生活,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本领,让学生提高生存竞争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有可持续发展之生命力。
2、保证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均衡,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
3、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4、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
5、学校及相关人员形成课程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相应职责;
6、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
7、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审议。
8、随时总结,做好实施过程的分析和管理,提炼实验成果。
七、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人员职责
(1)校长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者,业务副校长、教导处、大队部成员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教师尤其是校本课程指导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
2、组织保障
(1)形成组织管理系统,构建了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处考核、各小学落实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校本课程落实到位。学校校务委员会是校本课程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学校学年、学期课程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以及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2)教导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执行、督导、评估学校课程执行情况;建立和课程实施的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如: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记录、活动评价等。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业务工作。
(3)安排课时,保证校本课程的学习时间。我校在课程计划上大胆创新,1~6年级每周均安排1个课时,保证有充足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学习活动。
(4)每个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定期请教科室专家到校指导,推进校本课程进程。
3、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课程审议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及相关激励制度等,制订教学管理条例,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学校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开发了校本课程,发展了学生个性。
在几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编写了一套具有我们地方特色,适合我们学生的校本教材——《走进传统节日》。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
(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各展其长、各施其能,在新课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才干。我们的校本教材,都是由教师从学生身边取材,体现当地的特色。为了编写出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材,教师们必须去学习、实践、研究、创新。因此,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越来越浓:教师们自我加压、主动学习,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经常撰写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包括理论素养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进,学会了用科研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爱上了校本课程,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领导者。一大批青年老师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成长起来,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与论文评比中获得佳绩。
(三)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传统优势得到发挥,办学品味有了全方位的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也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发展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积淀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罗圩小学校本发展的教育观、管理观、人才观和价值观。
我校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此促进我校新课程的改革,使我校素质教育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农村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农村小学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初稿)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篮球活动深受少儿的喜欢,也是很容易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但活动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游戏和简单的活动层面上。虽然有的小学也进行了小篮球活动与促进学生技能、体能、动作发展方面的研究,但对小篮球活动内容,活动规则,比赛规则以及小篮球活动对少儿坚强意志形成,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的探讨,几乎没有形成系统的小篮球校本课程体系,也没能够制定出具体实施的措施。
事实上,我们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活动时,往往就是让学生拍拍球,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而已,如果有了一套小学篮球课程体系,就像有了语言、科学等课程一样,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少儿对篮球所发生的兴趣能延续到以后各个成长阶段,乃至于终生;少儿所形成的基本动作将为今后的体育活动打下基础;所养成的坚强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行为能够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为此,我校利用活动场地宽广的优势和小篮球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小篮球体育活动,并进行了小篮球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全校883名学生中,74.5%的学生选择了篮球,为此,我校将利用活动场地宽广的优势和小篮球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小篮球体育活动,并进行了小篮球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继承历史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12月1日由国际基督教青年会(YMCA)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詹姆斯·奈斯密斯所创。奈斯密斯是加拿大略人先在麦克拮尔大学攻读牧师学,后在美国麻省的春田学院谋得一个体育指导员的职位,该所学校所在地是一个盛产密桃的地方,奈斯密斯把装密桃的篮子钉在室内运动两端十尺高的地方,然后将桃子投向篮子里,事后将称之为投篮运动。在执教期间想办法,动脑筋、拟订了一些规则,提高了学员们的兴趣。
从历史的演变至今,篮球运动视作是一项地球人强身健体的重要内容。国际上有篮奥组织,并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篮球竞赛。如:美国的AMA联赛,国内也设立了CBA联赛、大、中、小学生联赛。这对推动当今学校篮球运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现实意义
一所学校至少有几百名学生,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将来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教师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义务。开设校园篮球特色教学既顺应了体育课改的潮流,符合全国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目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作用与价值
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校园小篮球特色教学是用篮球运动为主要手段,更好地锻炼学生身体,改善课堂气氛和教学的多样性,把小篮球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综合性、对抗性、集体性等融合在体育教学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弹跳等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意智品质和团结友谊等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学、以科学的高度分析也有利于儿童的机体增长,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练习,业余训练、阳光体育展示活动等手段来完成。它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利于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接受新事物快,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缩点。因此教育须尊重学生,然后作为受教育着的学生,他并不是一无所成,他有他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润光”点,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教育效果的好差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而要促成这一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他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因此作为小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应吸纳学生的建议和想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兴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搭建受教育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2、有利于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
社会环境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外部条件,社会实践是教师个性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条件。个人主观努力和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条件,以此推理得出的结论。教师的个性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影响,其次是教师社会实践的客观条件所形成,再次是教师个人主观努力的因素。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一个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比如:独立型的教师与依存型的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时肯定会有差异。情感型的教师与理智型的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也肯定会有区别,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个性养成个性”。
3、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要看他有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各级政府的统编教材都有严格
目标和规定,但这一规定是基本的普遍的,不可能照顾到每所学校,所以也不能形成特色。那么开发校本教材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学。比如:有体育传统的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有关方面总结和梳理,积极开展兴趣化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校本教材----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特色教学。
三、开发校本教材的基本思想与基本内容
教育部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职能是制订国家基本教育的方针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基本实施的方案。上海的教育部门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市教本,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计划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在实现执行贯彻市教本计划课程标准外,各地在各单位也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开发、拓展教学内容——校本教材,我校在实施市计划课程的同时,还把篮球兴趣化教学内容作为校本教材,主要做法是:
1、小篮球校本教材的整理(1)划分学年段
首先把市教材内容体育中关于小篮球教材进行集中,然后根据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的内容作为补充,最后进行编排,成文成本后列为校本教材: a、篮球知识、技能 b、学生体能、测试标准 c、本地学情 d、评价标准
全校1—6年级,6个年级划分为三个教学段。即:1—
2、3—
4、5—6三个学年段。
一、二年级主要用游戏形式来完成篮球的一些技术尝试,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篮球的乐趣。
三、四年级从篮球技术、技能教学的切入点,突出小篮球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五、六年级从技术、技能训练为主,通过努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小篮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不断激发学生对篮球的情感,促进学生热爱小篮球,养成锻炼习惯。(2)制订好学习段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安排 a、强化球性
把三个年段列为2—2—2制:即:2年的兴趣培养,2年学习基本功,2年技术技能形成。
一、二年级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在动中玩、玩中学、发现与认识成功的学习方法,从中得到乐趣。
三、四年级以球性练习为助学点,原地拉运球为基点,行进间运球(包括后撤步运球变方向运球、快速运球急停急走)为掌握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对控球能力。b、强化球队技、战术 五、六年级让学生在一个正确并富有一定的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双手胸前传接球,反弹传接球单、双手投篮,多点三步上篮,以及教学比赛,攻防战术练习等。c、师资培养
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并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制定目标,加强管理 每周一节体育课作为小篮球校本教材教学实践活动之学习传授篮球的技术技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篮球教学的魅力。采用各种的训练方法,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展示教学成果,小组竞赛,合作学习,帮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目标的指定:定年段教学成果目标:定校级参赛成绩,有了明确的目标,师生就共同致力于此工作,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2)定教练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篮球技术的水平,运动成绩,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必须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对篮球运动充满热爱,认真工作的态度,刻苦的专研精神,在训练中,认真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对运动队训练采用精细化管理,如:运动员的出勤、记录、档案记录、思品记录、文化课学习情况记录等。(3)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
体育课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教,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对学生的成绩考评工作,尤其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实施学生学习篮球技术考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掌握篮球水平的高低,以及年级划分,设立优良中差。
3、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
一年级:原地左右手运球,直线运球,篮球游戏
二年级:原地左右手运球,往返运球,八字运球,篮球游戏 三年级:梅花型运球,后撤步运球,直线运急停急起,胸前传接球 四年级:变方向运球,跑动传接球,三步上篮,双手胸前投篮。、五年级:跑步传接球上篮,多点三步上蓝,攻防练习、六年级:虚晃突破,多点上篮,多点投篮,区域攻防练习。(2)教学策略
1.坚持以发展学生兴趣入手,坚持从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为本。2.坚持每节课安排球性练习,原地正侧拉拍球,好的学生胯下运球。3.教师对技术教学,动作要规范。
4.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教学相结合。5.明确考查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习。6.实行一人一球制,提高练习密度,提高教学效果。7.坚持每周一次全校性篮球练习活动。
8.实行每年一次阳光体育展示活动,为创造校园篮球文化增添色彩。(3)创造校园篮球特色策略
1.组建篮球兴趣小组,班级球队,校篮球队。
2.每天下午利用大课间40分钟实践作为校篮球队业余训练。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篮球友谊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小学1-6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经验总结法
3、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主题报告、课堂教学、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两年,具体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期:(2010年3月—2011年3月)
本阶段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对课题的背景、研究的问题,主要内容和策略进行论证,明确课题的人员分工。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3月)研究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与探索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分析课题实施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吴小平,小学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德育处副主任,负责课题方案设计,撰写课题成果主体报告和课题的实施工作;
组长:陈正伟,小学高级教师,校长,参与课题资料和措施的研究;
组员:解国平,小学高级教师,书记,协助组长做好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组员:鲍清泉,小学高级教师,教务主任,参与校本教材的编排工作; 组员:贾志梅,小学高级教师,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资料和教材的整理工作;
组员:戴军林,小学高级教师,总务处副主任,参与课题的具体实施研究;
组员:解丹,小学一级教师,参与课题的具体实施研究。
八、课题的保障措施
我校虽是农村地区,但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校创建篮球特色工作,05年中期开始进行小篮球项目的实践与探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篮球教学一直是我校的亮点,篮球普及程度较高,业余训练常抓不懈,竞赛成绩名列市级强队。
本课题的实施由本校体育教师3名,外校体育教师3名,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具备本科学历。
九、预算经费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预算经费20000,主要用于器材的添置,各种比赛展示活动、课题的总结与推行,外出观察活动等。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设计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新的课程门类,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成为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就我校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个汇报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把握课程内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广泛的参与基础的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应用性课程。它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然选择。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引领着学校教育的活动方式,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在抓好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努力探索各学科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就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最希望学些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就应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学校、老师的主观愿望要符合实际,这“实际”就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如书法写字课的开设就是针对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及社会人士对书法写字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无需再重视书写的能力,有计算机代替,导致学生书写能力的下降,我们就根据学生的书写状况1——5年级开设了写字课。
(二)课程的实施
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学校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规划、课程审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材编写与管理、教师培训等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健康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更不可能很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是行动,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作用,全面落实课改精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五、加强教学管理,努力以一流的质量鼓舞人。1.强化常规管理。
第一强化课程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每一门课程,做到班级课表、教导处总课表统一,做到不随意无故调课、停课、加大督查力度,以规范的课程管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以“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发展,显现学校特色”为目标,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科学为特色、以体育为特色(田径训练、排球训练、乒乓球训练)及经典诵读等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开设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二强化过程管理。规范教学“七认真”,落实调研,实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月查制度,由校长室主抓、教导处、少先队组织,检查人员中层领导,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检查后形成书面材料并及时汇总、反馈,特别是对个别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对教育教学常规的规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强化团队管理。我们认为,作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个体,他的教育智慧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和他所在的团队有关,因此我们在注重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团队建设,打造“正直善美、自强不息”的团队精神,成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门长远的必修课。近几年不断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近几年,我校共设立了五个教研组(即3——5语文组、3——5数学组、音体美组、低年级组、信息组)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每一次活动定时间,定地点,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不断加强年级组建设,每一个组安排一名教研组长,作为这个年级的分管领导,和这个年级的老师们朝夕相处,做到出现矛盾,随时解决,让每一个年级都能健康和谐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强化了团队管理,充分发挥了团队凝聚人、教育人、引领人的作用,使教师们在团队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四大机制——以研促教、全面评价、质量监控、家校联动。
第一是建立“以研促教”机制,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提高课堂的研究份量,实现科学减负、科学增效,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不肤浅,不走弯路,才会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第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两全” 一是全面评价,即针对所有学科的评价。在继续做好语数英等学科的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技能学科开展全面的调研和考核,从教学效果、竞赛成绩等方面拟定若干考核指标,从各学科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列入教师考核。二是全程评价,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检测继续实行每月检查,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评价。
第三是建立质量监控机制,抓好语数英等学科教学的过程质量监控,我们要求语数英学科在每学期初举行一次年级质量分析会,对班级学生情况、班级质量情况再次进行分析,并及时拟订20%左右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辅导计划及优等生的个性成长策略;加强对非语数英学科质量的监控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测试,采用书面测试、学生座谈、家长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保证了教育计划的全面落实,确保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四是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学校,教师的学校,家长的学校。”这是我们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我校准备每学年分年级召开一次家长会,先由学校领导集中介绍有关校园管理情况及家教方面知识,然后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班级和家长交流学生的管理经验。经过努力,逐步形成家校联系方面的新模式、新经验,通过这样多渠道、多结构的家校联系,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把家长的教育力量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这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同时在每学期末全面进行家长评教活动,并将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切实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3.加强课题研究。
教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战略目标的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标志,为使我校教科研能有效地同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围绕课题抓科研。
首先结合学校实际立项课题。教科研的出发点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重在解决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发生的问题,因此,能否有一个恰当的课题就成为教科研的首要问题。其次加强课题过程性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要完整、具体,做到课题有计划、计划有活动、活动有反思、经验有总结、成果有推广,制度健全,材料齐全,才能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开题以后,学校定期组织召开课题实施研讨会,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记录;组织课题负责人到实小学习、听取专家讲座;组织课题研究评审小组通过听汇报、查阅书面材料,做好课题中期检查。
三是强化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广。及时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是增强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课题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将老师们的教科研成果进行交流推广,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学有所获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六、做强办学特色,努力以鲜明的个性吸引人。
学校一直以科学教学为学校特色,深入贯彻教育局关于“特色兴校”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特色建设,努力使我校特色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1.重视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学校特种教室,在墙壁全部布置成学生的获奖、文章发表情况等公布上墙,在教室的两侧,放两排低柜,将师生小发明等陈列出来,使之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些科学家画像、各种各样的标本画、科学知识介绍,通过无处不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2.加强校本特色课程研究。
在平时教学中,学校注意收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学校编印了《文明礼仪》小册子,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3.开展特色活动。
每年我校都举办“科技节”活动,展示学生的科学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画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荣获省“校园之间”电视对抗赛团体一等奖,扬州市“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江都市科技艺术节团体二等奖,江都市科学小论文优秀组织奖。姚昕、蒋立等多名学生在全国科学小论文竞赛、省“金钥匙”比赛、市创新大赛、市科技制作竞赛等活动中获特等奖和等级奖。
3、实施“阳光体育运动”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根据教育局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和精神,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减负规定”,丰富校园生活。把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以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办教育,还时间空间于学生,还兴趣爱好于学生,还体育美育于学生。
学校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的活动规划,并把此活动成为我校工作的一大特色。
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近几年,学校通过努力,以及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园呈现出精致的面貌。但学生运动场较为陈旧,煤渣跑道还是几年前修成,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极不相称。学校房屋存在安全隐患。2.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力争使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出教科研成果。学校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校本教研活动要求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有记录、有考核,但各组存在不平衡,在组织评课和理论学习上有待进一步加强,考核工作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力争使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出教科研成果。
3.进一步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学校有效地制定出教师考核办法,由考核小组结合根据平时考核情况综合考核,注重强化实绩,师德为先,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很好地起到激励先进,促进发展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