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志愿发展
文法学院人文志愿者志愿者服务站于2009年正式建站,至2012年已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500余人,是我院主要社团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服务站已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结构,并在校内外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2009年社团建立初期,志愿者人数比较少,组织结构不是很完善,社团活动也比单一。服务站主要以“哈尔滨市铁东小学”支教为主要活动。但是志愿者们仍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投入到支教活动中。每周末按时到指定学校为同学们辅导功课,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为社会默默做着贡献,这也就奠定了人文志愿者服务站“奉献他人,快乐自己”的社团理念。
随着社团的发展和两届站长的对社团建设,服务站建立了完整的组织结构和活动体系。服务站设有站长,副站长,及办公室,考核,宣策,活动,网络五个部门,分管着通知,考核站内同学和志愿者,宣传联系志愿活动等工作。使得社团有了良好发展的基础。在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的同时,我们的志愿活动也更加丰富:同65中学,铁东小学的支教活动;与哈尔滨市87中学的校园宣讲活动;敬老院的慰问演出。这些活动不仅帮助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丰富了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这些活动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品质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除了开展校外的活动,服务站也立足于校园,服务身边的同学。校园清扫和清理校园积雪中,经常能看到人文志愿者的身影。我们还组织同学制作创意十足功能俱佳的垃圾箱,放在教学楼里面,供同学们使用。此外,我们还有特色的“人文志愿行,我爱我家乡”活动,号召同学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自己的家乡做志愿服务,为家乡的父老奉献爱心。这些活动都体现着人文志愿者优秀的品质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
服务站的活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次荣获“洪润浩志愿者服务对”优秀社团的称号,学院多名同学获得了杰出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的荣誉。与铁东小学的支教,获得了校园十佳社团项目的称号。这些认可是对人文志愿者服务站和志愿者们的鼓励,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心同时曾强了我们的责任感。然而我想,许多志愿者同我一样,把社会对我们的真切需要看做是一种更高得评价和赞扬,我们在为别人服务中实现了自己更高的价值,当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用感谢的目光看着我们,一位老人用期盼的眼神注视我们的时候,我们更真切的感到了一种莫大的荣誉和成就感。
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是我们帮助别人,志愿服务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社团也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然而目前,志愿服务的组织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社团人员的更换,志愿者的联系与组织麻烦,还有社会上一些机构对志愿者的不信任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人文志愿者服务站将积极应对解决,并将发展自己的优势,发扬“奉献他人,快乐自己”的精神。继续完善组织建设,建立活动的计划性,完善活动的流程,加强对志愿者工作和服务站的考核,提高组织和志愿者的工作和服务效率。
1.志愿者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动员机制,通过实际行动动员全学院乃至全校同学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科学化的培训机制,严格培训制度,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激励。
2.志愿组织管理的规范。重视管理能力建设,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则,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实施各项活动。虽然志愿服务与其他活动不一样,属于完全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的、但是也应该重视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能力,使组织更具有团结力和凝聚力。
3、志愿服务领域的拓展。不仅局限于校内、更要向校外拓展、不仅局限于支教、慰问等基本的志愿服务,更要拓宽服务范围、内容、形式、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组织发展方向以及目标。
4.志愿服务宣传的深化。普及化青年志愿服务,广泛宣传“志愿服务人人有责、志愿者人人可为”的理念,使其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选择,实现志愿服务的均衡发展,积极支持鼓励志愿服务的发展;持久化青年志愿服务,必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的倾向,要做到服务项目的持久推进,要保持注册志愿者队伍的稳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微小的,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有限。它又是伟大的,因为他在有限的范围中让老人露出了笑容。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提升了现代青年的精神道德,培养了现代青年的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彰显了我们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让我们为这一事业来奋斗吧!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来担负一些微弱的社会责任。奉献出一点微弱的力量!
人文志愿者服务站
第二篇: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情况比较
中美大学生志愿公益活动发展比较
摘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服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已步入规范化、系统化轨道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尚处发展阶段。本文将从志愿者、志愿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几个方面对中美志愿服务进行对比,以发掘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关键词:志愿公益;中美;大学生;比较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的主体是青年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也直接导致或者说反映了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弥补我国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青年社会化,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道德构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尚处于发展阶段,以下将从志愿者、志愿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几个方面阐述中美之间的差异。
一、参与志愿服务的规模
2008年一位美国NGO组织负责人说,“中国的志愿服务状况是树,美国的志愿服务状况是森林。”的确,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这种差距并不体现在绝对人数或者是参与比例上,事实上,随着志愿公益的深入人心,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迅速增加,尤其在北京奥运会后,青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涨。以我的亲身体验来说,几乎每个在校大学生都有至少一次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但这种参与大多是猎奇性的,以寻求道德优越感为目标,更类似于一种体验生活。而一些长期性的志愿活动,比如我亲身经历的成人高考辅导,往往无法吸引足够的志愿者。这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有组织、长期性的志愿活动的缺乏,大学生志愿更多的形式是短期支教、赛事或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以及一些短期应急性的事务性志愿服务,这些志愿服务往往很难激起志愿者们长期服务的热情,无法带来与志愿服务量相当的服务价值,甚至出现免费劳动力或是被志愿这样的结果。可以说,中国的大学生志愿是很多棵分散的树,木多却不成林,无法形成志愿服务的大气候和好氛围。
而美国作为现代志愿活动的发源地之一,志愿活动已建立起科学而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各高校已形成渠道多元、途径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美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大多是长期性的。以美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社区服务为例:20多年来,美国有2000多万大学生参与了社区服务学习计划,10多万教师和管理人员设立了有效的课程服务计划。2007-2008学年间,有超过400万大学生参与了志愿活动和服务学习,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奉献5.6小时,一学年平均180小时,估计创造了71亿美元的服务价值。这样的志愿活动不仅创造了实际价值,也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引导大学生们的职业规划。志愿活动已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通过其有效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我认为中美的志愿服务之间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学生对于志愿
活动的不同认知,对于美国大学生,志愿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一门大学必修课,志愿活动的普及使得美国学生从事志愿活动有一种自觉性和自发性。而中国大学生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志愿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基于一种道德优越感的行为很容易得到盲目的肯定,这也成为优质志愿活动出现的阻力。
二、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
综观中美大学生组织形式的概况,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政府、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呈多元发展趋向。但中美社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中美志愿服务有着不同的组织形式。
美国志愿服务虽然有政府推动,但主要都是由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质和民间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比较多,特别是一些财团和企业家所支持或组织创建的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而中国的志愿服务大多是通过政府或准政府组织推动,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不占主体。
这种组织形式上的差异是由两国的国情决定的,但两种形式也各有利弊。美国式的民间组织、政府推动使志愿活动的形式更富创造性,内容更贴合社会实情,也更能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当然,民间组织的存在也分担了政府的工作负担。而中国“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志愿活动组织形式能极大提高大型的志愿活动的效率,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的志愿组织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另外,这种官方举办的志愿活动也更能赢得中国人民的认可,当然,避免过多民间组织的出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稳定性也极为重要。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对于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可能会形成阻力,长期性的、社会性的志愿活动的组织必须依赖于民间组织,政府的介入是否必要、是否会导致腐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
美国志愿服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最早的美国移民踏上这块土地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生存,必须相互帮助和扶持。这种互助精神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传统,一大批怀有慈善之心的人士成为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
美国在19世纪初已经有较成熟的志愿服务。如1818年的纽约救贫协会把城市划分为许多个小社区,指定志愿人员到不同的小社区去从事服务工作,通常是一个社区二至三个志愿者。其任务是熟悉所负责的社区居民情况,经常访问那些处境困难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改善处境,指导他们从事合适的经营和工作,并教育和培训他们的孩子,使之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
2.扩展阶段
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有关的各项服务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3.规范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从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一开始的自发行为再到立法后经政府认可的活动,然后在发展中逐渐制度化和专业化。从萌芽
到成熟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
与美国相比,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极为迅速。青年志愿者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主流社会,是1993年12月19日,在团中央和铁道部的组织下,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行动,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上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从此,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尤其是亚运、奥运、世博等大型活动使得志愿者的概念深入人心,青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涨。此过程也伴随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和通过,短短十几年,中国的志愿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这种急速的压缩式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例如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过于肤浅,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志愿组织管理的良莠不齐,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了以上阐述的中美志愿服务发展的差距。
当然,中国的志愿服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概是想要什么样的志愿服务,由于中国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照搬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美国的志愿服务体制虽然较为完善,却未必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志愿服务的理论体系,明确志愿事业的发展目标。
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虽然社会形态与我国迥异,但志愿服务的实质与精神在不同社会是一致的,我国志愿事业方兴未艾,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空间广阔,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可以避免多走弯路。但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特殊性,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必须自己解决的特殊问题。
以下是我所能想到的一些问题:
1.青年志愿者以及普通民众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对志愿事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现在志愿事业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广为认可的理论体系,志愿者往往是在对志愿工作不甚了了的情况下便投入了志愿活动之中,这常常会导致志愿者对志愿工作的质疑,和志愿热情的降低。
2.需要建立长期志愿服务的长期机制。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多是即兴的,这种志愿活动效率低、收效小。为改变这种状况,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高校和非政府组织长期合作等措施可能是解决方案。
3.民间组织的影响力较小。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涉及到社会问题,但志愿走向民间终究是志愿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
1.2.3.4.5.《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白宏亮。《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中央民族大学,韩雪萍。《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王亚科。《美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发展关系研究》,沈蓓绯。《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陈东。
第三篇:发展志愿服务 建设和谐社区
发展志愿服务
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既是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家园,也是发展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省民政厅认真履行牵头社区建设工作职责,注重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培育队伍和示范引领四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为指导,以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内的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和谐社区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政策创制,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优化环境 为营造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的政策环境,我们于2007年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力争实现100%的城镇社区有志愿服务,10%以上的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于2011年提请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大力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创新志愿服务机制,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0%以上”的工作要求。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近年来,省民政厅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城乡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评估标准>的通知》、《关于印发<湖南省县市区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和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统计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社区志愿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列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县市区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工作的考核内容,并根据义工(志愿者)组织的工作特点,先后制定了《义工管理制度》、《湖南省义工服务指导中心管理办法》、《义工登记注册办法》、《湖南义工工作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全面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注重平台建设,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夯实基础 社区是服务居民群众、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平台,为加强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和运转经费保障,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社区服务用房和运转经费保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乡镇无房社区服务用房建设的通知》,争取省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4365万元补助社区运转经费;于2011至2012年一次性投入2690万元支持县市城区无房社区用房建设;2014年又一次性投入9100万元支持乡镇无房社区用房建设;省民政厅每年也从省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至2013年底,全省社区用房总面积为130多万平方米,城区社区平均用房面积达300平方米,全省城区社区普遍设立了“雷锋超市”、“慈善超市”、“爱心屋”等为老助残、扶危救困的志愿服务窗口。社区综合服务用房的建设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使各类志愿互助服务活动的开展有了依托,极大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三、注重培养队伍,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支撑 为不断发展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省民政厅及时下发《关于印发<对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管理的暂行办法>的通知》,通过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登记和备案方式,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我们充分利用《湖南民政网》、《湖南慈善网》、《湖南省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通讯》,大力宣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慈善公益组织的善行善举,积极推介社区志愿服务的常德“武陵模式”、开福区“捞刀河经验”等先进典型。同时,为提高社区志愿者的服务能力,2013年6月,省民政厅在长沙举办了全省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暨志愿服务记录信息系统培训班,对志愿服务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在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9055个,各类社区志愿服务队5000余支,社区注册志愿者83万多人。湖南省慈善总会还于2006年成立湖南省义工服务指导中心,注册义工16000多人,集合了民间义工团队60多家。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生力军,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四、注重示范引领,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创新载体 一方面,我们指导各地把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青少年、下岗职工及其他特殊困难人群为服务重点,努力形成品牌效益,取得了较好成效。省民政厅慈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开展的“我有我力量”、“情亲一加一”、“美心工程”等形式多样的慈善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省慈善办、省慈善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被省文明委、省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省志工委授予“湖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湖南省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为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培育慈善、公益、志愿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我们积极探索购买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新机制,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我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金1015万元。省民政厅还从省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筹集610万元用于支持环保、助老、助残、志愿者组织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并为之创造开展活动的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以实验示范为载体,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全覆盖。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结合全省志愿服务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了长沙岳麓区、株洲天元区和郴州北湖区为民政部首批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区。各试点区均成立了以分管区领导为组长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民政局,负责协调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制定下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志愿者服务记录办法》,完善志愿服务记录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时间安排和工作措施。到2013年12月试点区共注册志愿者12300余人,试点结束后我们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力争实现全覆盖。在城乡社区示范创建活动中,我们也特别注重社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要求示范单位必须“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者注册率不低于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0%,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已有242个县(市、区)、街道、社区获得命名表彰,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我们还积极指导长沙市雨花区开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紧紧围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主题,打造“十百千”工程:“十”即明确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发展十大类别(养老助残服务、失独家庭关怀、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矫正、失地农民管理、矛盾调解、社区自治社团、禁毒监督、社会事务、环境保护),建立专业性的社区社会组织20个;“百”即扩大社区社会组织规模,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开放性程度,建立百人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100个;“千”即明确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总量,建立1000个广泛参与的社区社会组织。逐步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载体,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湖南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任务分工》的要求,以及本次会议精神,继续认真履行好部门工作职责,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断支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新发展、新进步,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美丽、幸福、和谐家园
第四篇: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导论:志愿精神、志愿者与志愿服务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社会服务(在国际上,有些国家称为人类服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活动、概念和提法,诸如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志愿者等等。特别是志愿者,由于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和其他组织的志愿者的积极努力,志愿者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这表明志愿服务在中国正在产生巨大影响,志愿精神正在中国广泛传播,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精神的产生乃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而这个取向又来自个人的背景、教育和经验,也来自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志愿者活动很可能比报道的要多,这是因为人们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开展其志愿服务。有时人们提供服务是通过诸如宗教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机构等组织甚至是通过工作所在地进行的社区服务活动进行的。这一类的志愿者活动之所以频繁,可能是因为通常需要去号召人们贡献时间,而人们不大可能自发、自觉从事志愿活动。
事实上,志愿的内涵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志愿活动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一些国家,献血被认为是志愿活动,在另外一些国家参与政党和工会活动也算作志愿活动;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志愿活动的事情,在另外一些国家则被视为仅仅是相互帮助和相互关照,或者视为政治活动,例如,举世瞩目的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分别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参与竞选服务活动-在大选前一个月,各政党分别在媒体做广告,招聘各投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工作,后来发生两党总统候选人之间的选票争斗,在有争议的佛罗里达州,依然使志愿者参与了规模巨大的手工计票工作。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志愿者参与类似活动的还很多-1998年菲律宾总统大选中就有大批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招募的志愿者参与;在一些国家被视为志愿活动的工作,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视为是低报酬或劳动密集型工作。一些人以不要报酬为特征来界定志愿活动,另外一些人则以自愿提供服务为特征来界定。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一、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
国外的志愿服务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而为了反抗宗教迫害从欧洲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互相帮助,逐渐形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美国人民的美德而保留下来,一大批具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
扩展阶段。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各项服务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
规范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进一步规范化,而且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重心不仅在于调整被救助者的社会关系和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更在于调整整个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它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呈现出向法制化、政府化、机制化、全民化、社区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个重要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就已正式研究了设立国际志愿者年的计划,以宣传志愿者在社会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对他们的成就给予认可。“国际志愿者年”这一概念是1996年联合国在日本举行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和联合国大学(UNU)的政策论坛上首次提出的,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将该提议列入同年7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ECOSOC)议事日程。经社理事会在1997年7月22日的大会上通过1997/44号决议,即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将2001年定为国际志愿者年。1997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在123国倡议下在第52次会议上通过了52/17号决议,接受了经社理事会的决议,确定2001年为国际志愿者年,以宣传志愿服务对社会的宝贵贡献,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国际志愿者年的四大目标包括:充分认识志愿贡献、积极支持志愿活动、建立志愿网络体系和倡导弘扬志愿精神。把新千年的首年确定为“国际志愿者年”,充分说明了国际社会对志愿工作的重视,也表明了国际社会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共同心愿。2000年11月28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秘书长科菲•安南宣布“2001国际志愿者年”正式启动。同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年在大约100个国家正式启动。
在国际志愿者年前后,各国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2000年1月14-1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志愿者活动协会(IAVE)全球会议;2001年2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2001年4月由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奥林匹克志愿者国际研讨会;2001年4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民防与志愿者行动全球会议;2001年5月8日在瑞士日内瓦和世界各地举行的以国际志愿者年为主题的“世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日”;2001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30周年纪念大会;2001年8月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2001年8月19日至23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世界公民大会(以公民为主题,强调志愿者精神和民主参与精神);2001年11月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志愿服务大会;2001年10月3日在英国举行的志愿者管理国际会议等等。2001年12月5日,联合国在美国纽约召开特别会议,秘书长同各成员国共同探讨了政府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2002年5月27-28日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志愿服务国际会议,这是中国首次召开的有关志愿服务的国际性大会。
国际志愿者年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成功的。有123个国家级委员会和数十个地方、区域和州级委员会成立起来。其中20多个国家的委员会由国家元首、副总理级以上高级官员担任主席。正式网址受到近900万次访问。志愿精神在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的计量和研究工作的推动和宣传下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知与重视。志愿服务的立法框架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各国政府、联合国系统、社会团体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志愿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
(二)、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1、中国志愿者情况概述
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委托,2001年底,我国志愿服务计量课题组对全国六省市-北京、上海、新疆、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的志愿服务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志愿资源服务,活动领域广阔(UNDP, Measuring Volunteering in China, 2001)。
根据这次抽样调查估计,我国2001年共有769,000,000年满18岁以上的居民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参与率为85.2%,他们总共贡献时间为18,963,000,000小时,人均年志愿服务时间为77小时,相当于2,9800,000个全日劳动力,其贡献值折合人民币196,800,000,000人民币。
课题组把志愿者分为不同组来计算他们的贡献时间,发现,几乎66%的志愿者每年贡献19小时或以下,18.1%的贡献20-27小时,8.7%的贡献72-187小时,7.7%的贡献188小时或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少部分人贡献了绝大部分志愿时间。
调查发现51.3%的人一年只参加一次志愿活动,5.4%的人只有在特殊时间或节日参加,1.7%的一周或二周一次,1.31%月或二月参加一次。从城乡来看,农村(85.7%)志愿服务参与率略高于城市(84.5%),但是城市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高于农村。妇女的参与率(85.4%)高于男性(85.2%),但是男性的平均时间(94小时)高于女性(60小时)。
我国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互相帮助(参与率73.6%)、社会公益事业(48.8%)、慈善事业(47.6%)、社会救助(46.1%),社区发展(39.5)、知识传播(24.4%)、社团活动(23.3%)、紧急援助(23.3%),维护社会治安(15.7%)、免费专业服务(13.4%)、国际合作(2%)以及其他(2.4%)。
此次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志愿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目前公众对于志愿者的了解还不广泛,也不深刻。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认可制度,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励全社会的参与。
(2、缺乏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保障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3、资金的短缺是国内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
(4、目前中国志愿者的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由政府和半政府机构创办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大多与政府的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多或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2、中国志愿组织的发展
(1、发展回顾
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国际援助,内容包括军事、经济等。伴随着这些援助活动,中国政府曾经派遣了大量的志愿人员到国外参与相应的项目(柳随年等 1985)。
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向中国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UNV 1998)。后来国外的其他组织也陆续派遣志愿者到中国来。
中国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自己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90年代初期,另外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产生了他们的全国性志愿者组织。目前,在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这两支志愿者队伍,他们都有自己的组织体系,都与一定的政府组织联系在一起。
(2、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组织从属于民政部系统,它的各级组织都与相应的民政部门联系在一起,但是它的最基层是与街道居民委员会联系在一起的,并接受相应组织的领导与指导。街道办事处在行政上属于城市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居委会属于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中国全国来看,社区志愿者队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分别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形成了有组织有章程的志愿者队伍。许多城市的区、街道、居委会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志愿者分会”、“志愿服务楼院”、“志愿服务保护组”等组织。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全国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已有6600多个,社区服务志愿者人数达600多万人。
B、目前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地方,大都制定了有关章程和管理办法。如,天津市和平
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管理办法规定:“会员应履行志愿无偿为社区成员服务,每月至少两次,无特殊情况连续三个月不履行会员志愿的即视为自动退会”(《 天津市和平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章程》);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及服务项目的管理制度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帮助解决突发性问题,做到一般问题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一般不超过三天答复”。
C、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从服务对象看,面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面对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对社区内企业单位和机构团体提供后勤服务。
D、吸收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自1994年共青团中央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城市公益服务,开展了扎实的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服务社会、锻炼青年的可喜进步。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宗旨一致,许多地方的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了当地的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社区服务活动。
E.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问题,上海市在社区服务中为七万多老人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为四千多老人提供搭伙或送饭上门,为二千多独居老人安装了求助电铃,为二千多位社会孤老建立了家庭敬老室。北京市90%以上的居委会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群众提供志愿抚养、康复医疗、心里咨询、家庭服务等各种服务近600万人次。
F.中国城市的社区服务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事物,是在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体,以居委会为依托,动员社区居民为本社区内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群众性的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通常被列为改善街道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也被列入社区服务的议事议程,街道管理部门帮助社区志愿者组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3、青年志愿者
中国青年志愿者从属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它所组织的活动,往往以项目为主,在组织大规模的项目方面,青年志愿者有自己的优势。共青团中央专门设立了领导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者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志愿组织,它的特点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利用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共青团的地方组织开展活动,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地方已经产生了各级组织,甚至在县一级的地方已经产生了青年志愿者组织,因此,中国青年志愿者具有非常大的组织力量,可以动员全国的青年参加志愿活动-2000年3月5日,全国学习雷锋日,据初步统计全国有1000万青年参加了这天的志愿活动。
(4、其他志愿者组织
另外中国的其他社会团体也有自己的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包括中华全国慈善总会及其地方组织,中国老龄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等。中国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也定期向国外派遣志愿者开展援外工作。目前中国的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工会志愿者、妇女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扶贫志愿者和环保志愿者已经达到1000多万人(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1999),另外一些国外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也积极参与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如外国友人经常参与中国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等。
民间环保组织的志愿者仅统计“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北京大学爱心社”等就有近万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中国国内产生了一批以保护环境,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通过会员制等方式组织志愿者活动。他们本着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追求,宗旨在于谋求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环境状况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北京、广州、重庆、福州等地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比较活跃,仅北京市就有: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绿色大学生论坛、大学生绿色营等等。
除了环境保护,一些民间团体也介入了社会发展,并使用志愿者推进社会服务。目前能够统计到大约在300人左右。实际数字肯定要大得多,他们包括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红枫妇女服务中心等。
案例:
红枫妇女服务中心协助妇女认识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解除情绪困扰,消除心理危机,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该中心开办免费电话心理咨询热线包括:(1992第1条热线开通)方舟家庭中心:服务对象为离异或丧偶的带有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服务内容包括组织有关子女教育、心理调适的讲座,组织单亲家庭进行各种联谊活动,如春游,夏令营等,组织单亲家庭进行各种专题讨论会,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再婚准备等,印刷通讯,旨在交流各种信息,讨论有关问题等;由加拿大基金资助,在太阳宫批发市场进行对外地来京经商的流动妇女开展健康教育项目;由爱尔兰使馆资助,在平谷县,马坊乡和黄松峪乡开展养兔扶贫小额贷款项目;从1995年6月开始,还在进行之中,准备滚动发展,长期坚持;计划一年内帮助100户贫困妇女养兔脱贫;对志愿者进行经常性培训,开展业务研讨,支持小组活动等;每年对新报名并经考核合格后的志愿者进行为期四天专业培养。截止1998年12月∶该中心热线开通1662天,受益42,384人次;方舟家庭中心,正式会员37人,受益人次约600人/7个月;外地来京务工受益妇女168人;扶助贫困户妇女100户;六年来共举办八期志愿者培训班,受培训人数196人,目前在热线值班的志愿者109名,特聘专家11人,上线服务的志愿者共120人。
另外国外在中国的志愿者大约在1000人以上。目前在中国活跃着一批国际组织、一些外国志愿者组织派出的志愿人员,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不同的地区,活动内容包括教育、卫生、科学技术、环境保护、扶贫等等。中国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是国际发展援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外经贸部、外交部和财政部关于发展中国国际民间事业的请示以来,这项事业逐步发展,截至到1998年底,仅通过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促进会进入中国的国外非政府组织就有30多个,援助项目达200多个,分布于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县。项目包括农业生产、饮水、创收活动、综合社区发展、医疗卫生、扶贫项目、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教育能力建设、实用技术培训,以妇女为中心的项目、南南交流等等(黄浩明 1999:2-3)。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起始于1981年,并通过对外经济贸易部下属的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执行项目。1981年春天,中国政府代表,与“联合国志愿人员”前任执行协调员在北京正式签约,决定互派志愿人员。其中包括地质、电脑、地震资料处理、营养学、语言教育等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中国则向“联合国志愿人员”提供了50人的名单。中国志愿人员是来自于各行各业的高级技术和专业人员。他们为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服务,主要领域有:沼气使用、农业、养蚕业、水利灌溉以及土木工程等其他多种工业。自那时起,已有160多名中国人做为联合国志愿人员在其他40个左右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志愿服务。他们中间有社区工作队员,农,林,果木专家,养殖专家,水利专家,医务人员,也有目前仍在服务的电脑软件程序专家,社会保险经济专家。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的出色工作得到了东道国政府的高度赞扬。“毫无疑问,他们的努力,对尼日利亚实现食品自给的目标是有积极的、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尼日利亚农业部长Semainom Behanzia对中国农业水利专家的评价。自1981年以来,先后有60位中国志愿人员完成了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作,目前仍有37位专家服务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大约有69位专业人员仍在“联合国志愿人员”的候选人名单上。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也接待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90多位联合国志愿人员。他们中间有的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有的来自亚洲的新加坡、缅甸,以及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其他许多国家,这些志愿人员在广泛的领域内,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英语教育方面,他们不仅培训了一大批普通英语教师,还培训了一批专门英语和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师。这对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中国,“联合国志愿人员”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将进一步提供范围更为广泛的援助项目。例如:贸易促进、旅游业以及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式扶贫、社会性别发展、环境及项目管理等等。
(5、香港地区的志愿者
香港地区大约有200万志愿者,占其人口的20%。为探索香港志愿工作的发展方向,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于1968年成立服务咨询委员会及属下志愿者服务部。1970年,在社会福利署的资助下,一个专责发展志愿工作的独立性机构----志愿工作协会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为香港志愿者建立稳固的基础,在推广志愿工作协调和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自此,香港志愿工作开始较有系统地开展工作。1981年7月,“志愿工作协会”正式改名为“志愿工作发展局”(Agency for Volunteer Service),本着以往的工作宗旨,全力发展及推动志愿工作,鼓励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为建造社会贡献力量。香港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在推动志愿工作方面同时产生正面及负面的影响。一些人努力为生活工作或追求物质享乐,认为没有空余时间投入志愿者服务;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富裕,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一些人会追求另一层次的心理满足。参与志愿工作,是追寻满足感的途径。既可从助人历程中与他人享受快乐,又可发挥自我的才能,追求工作以外的成功感,贡献社会。随着公民的教育的灌输及大众传媒的推动,志愿工作的信息透过不同的渠道广泛流传。社会上各界人士例如儿童、老人、青少年、妇女及家庭、工商企业员工、学生、伤残、弱能人士等,都能够纷纷响应加入志愿者行列。其服务范围从福利工作推展到其他改善环境、医疗及文娱康体活动,等等。
3、中国志愿者的服务领域
(1、环境保护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中国国内产生了一批以保护环境,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中国的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是非营利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环境资源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力量。(蔡守秋 1999:1)。这些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通过会员制等方式组织志愿者活动。
从地区来看,北京、广州、重庆、福州等地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比较活跃,在1998年,北京市共有五家完全由民间发起,依靠民间力量组织起来的纯民间性环境保护组织或志愿者联合体,他们是: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绿色大学生论坛、大学生绿色营(蔡守秋 1999:3)。
在各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团体中,大学生和研究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这些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在北京36所高等院校中有11所院校设有13个学生环保团体。广州地区的高等学校,甚至中学都设有学生环境保护团体(蔡守秋 1999:3)。事实上,公众、社团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江小珂 1999:1)。
(2、社会服务
A、社会互助
案例:浦东新区“999”市民生活求助中心
浦东新区“999”市民求助中心是一个以志愿者为依托的,利用电脑和电话服务覆盖整个浦东区的市民生活求助中心。“999”市民求助中心于1996年2月11日正式开通至2000年11月底累计接听市民各类求助电话42584个,求助完成率98%以上,对于部分未能给予解决的问题也尽力做好解释和劝慰工作。98年底,为了使“999”求助中心的动作更加规范,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志愿者资源,中心特成立了浦东新区“999”志愿者工作中心。一支由浦东新区1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骨干力量组成的“999”志愿者工作中心于1998年底应运而生。本着“奉献才智、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999”志愿者工作中心定期组织中心志愿者骨干在浦东新区罗山市民会馆为社居民进行便民服务,服务项目从小修小配到家电维修,从免费测量血压到中医推拿,从钟表修理到引水机清洗,另外还有缝纫裁剪等。为了使此项活动的受益居民能够更多,“999”志愿者工作中心还定期向前来接受服务的居民分发意见征询表,让居民提出自己意见和建议、各抒己见,并根据居民的建议适时地调整服务项目和活动方式等。便民服务开始至今,累计参加服务近百人,接受服务达千人次,收到市民感谢信数封。现在,“999”志愿者工作中心的“志愿者服务日”已成为罗山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999”志愿者工作中心的成员还接受“999”市民求助中心的整体安排、统一调配,积极参与到金杨新村街道双月“云山路一条街”便民服务的活动中来,他们的服务深受当地居民的好评,成为参与此项活动的一支生力军。与此相连,沪东新村街道社区服务“999”热线98年10月15日开通。在新区城工委、福企所的关心指导下,在街道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确保了这条线路的畅通,开通至今共处理求助电话1394次,做到100%应答率、95%处理率;志愿者做到居民85%的满意率,并对孤老、烈军属、七十岁以上老人和特困家庭或减免上门服务费。现共有202名志愿者参加居委“能工巧匠”队伍,其中有47名志愿者参加街道“999”市民求助中心志愿者队伍,在街道志愿者队伍中有20名志愿者参加了新区“999”市民求助中心志愿者队伍。使小区居民基本上做到小事不出楼组,大事不出小区,“急、难、愁”事求助“999”热线。我沪东新村街道已于今年11月30日建立并开通了“沪东在线”网站,他们将“999”救助热线网络情况的资料也输入网站,使居民能及时了解热线最新动态,让热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B、社区服务:
1994年4月,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推向一个新阶段。同年10月,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发出《关于表彰全国社区服务先进集体和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的决定》,命名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邻里互助协会等70人为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
(3、大型活动
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启动以来,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取得了重大发展,北京市青年志愿者活动高潮迭起,组织不断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特别是为大型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成为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4、社会援助
上个世纪末以来,一些国际和国内志愿组织开辟一系列新的服务领域如妇女援助、失业者援助、儿童救助、艾滋病者援助等等。志愿者参与艾滋病救助和艾滋病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一个新的领域,如英国的儿童救助驻华机构在云南、安徽、西藏等都设立了艾滋病患者援助和教育项目,一些国内住院组织也介入了这个领域的活动,卓有成效,引人注目。
二、志愿者的管理
(一)、志愿者的法律地位问题
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的国家法律或国家法规。大部分与志愿者或志愿服务有关的法律条文体现在就业法规中。
由于就业法规定了一定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和雇员的其他福利,如社会保险支付,有的组织也许希望通过使用志愿者来避免这些负担。但是,美国就业法规定,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像一个雇员,实际上也是雇员,那么他或她就应当享受雇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这是为了保护志愿者免受剥削和免被滥用,也保护受薪雇员的工作。一个组织不能用无偿的志愿者替代有报酬的员工。
(二)、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尽管这是一个人们关注的领域。但是,它通常通过一些使用志愿者的组织购买保险,或风险管理来处理。相关的法律从总体上保护非营利组织,避免的风险不仅包括志愿者,也包括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客户和服务对象。
事实上,更多的伤害发生于由志愿者引发的意外事件或事变。志愿组织还有其他风险。伤害也会由员工或服务对象引发。伤害的后果是损害组织的声誉和组织资金的正常筹措。
所以,当出现管理风险时,必须考虑所有与管理志愿组织有关的可能风险,而不仅仅是志愿者的可能伤害。每一个志愿组织都对其属下的一切负有法律和伦理责任。
在中国通过加强志愿者的立法来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是必要的。但是,我相信,不管通过多少有关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风险管理的法律,它们都不能替代良好的、完善的管理实践。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涵盖志愿活动和志愿组织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且,我坚信对于公民社会组织处于发育阶段的中国来说,执行此类法律将付出昂贵代价,负担不会很轻。其结果可能会是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延缓公民参与志愿组织。
志愿组织应当对整个组织有一个规划,同时对每个项目有一个规划。如果作为一个志愿组织,例如一个志愿者植树或为一个特别活动捐款,志愿组织依然需要对这些特别事件的风险给予评估。对于每一个这样的活动,必须建立一个风险评估计划。风险评估的每一步必须有专人负责和规定完成时间。我们必须评估可能发生风险的每一个领域:一般运作风险、对志愿者和员工的风险、对合作伙伴的风险、对公众的风险、对财产/建筑/设备的风险,以及对组织的风险。
(三)、志愿项目设计与规划
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来发挥志愿者的聪明才智成为非盈利部门和公共部门的重要挑战。仓促和没有思想的项目会破坏志愿者介入的可能性,以及破坏扩大社会服务的可能性。对于志愿服务计划、组织、和执行缺乏充分的主意,会使志愿者不愿意参与活动和失望,员工抱怨和受挫。
为用户提供志愿服务无疑是志愿组织和志愿项目的主要目标,但是,设计志愿项目还必须考虑内部人员,那些贡献自己时间的市民和志愿组织的内部员工。一个成功的志愿项目必须同时考虑志愿者的动力和员工的积极性,必须考虑志愿者和员工的合作质量,有效的志愿项目包括下列因素:
1、组织志愿项目-项目必须与组织结构匹配—必须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员工的动力机制和需求相适应。就志愿者来说,志愿项目必须创造一种机会和机制来满足和优先考虑志愿者这些要求,形成一个志愿能够接受并了以积极工作的机制;就员工而言,志愿项目必须形成一个必要的行政结构和程序来保证志愿者和有关部门之间衔接与协调。
志愿者项目管理组成一个合法的工作,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并从专门的教育和培训中受益。
项目开发与规划
第一步-开发
步骤1 需求评估 步骤2 确定目标 第二步-规划
步骤3 安排活动 步骤4 管理计划 步骤5 项目评估
2、使志愿者满足组织的要求,志愿组织必须明确可以由志愿者完成的任务,工作准备,使每个志愿者的位置与他的要求和能力相匹配;
3、在执行志愿项目以前,志愿者必须接受与其职位有关的的培训;
4、对员工进行志愿者管理方面的培训,要教会他们与志愿者一道工作的技巧;
5、评估和认可。
看志愿者的努力,要定期评估志愿项目对于客户的影响
项目规划与设计的四个问题
1、这个活动或项目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2、实现这些目标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经验?
3、这些经验如何能够适当组织起来?
4、我们如何能够说这些目标实现了?
(四)、志愿者管理的其他几个问题
1、严格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招募是一个寻找能够满足组织和客户需求的志愿人员的过程,这些人员被志愿组织设定的岗位吸引,愿意参与志愿组织设定的工作。所以招募是一个确定志愿者并把他们安排在适当位置以满足组织目标,同时也通过志愿者岗位满足志愿者自身的发展目标。
志愿者招募可以形容为一个“漏斗”,通过一定程序在社区或若干应聘者中选择适合组织目标和项目目标的志愿人员,这个过程如下:
在招募过程中,志愿组织一般会遇到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一种是新的志愿人员管理者普遍担心招募不到足够的志愿者,另外一种是非常难以捉摸也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难以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经常的情况时,应聘者往往不符和项目需要或组织目标。所以看一个招募活动是否成功要看是否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
2、开展志愿者定位与培训, 志愿者定位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让志愿者了解志愿组织并适应这个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志愿组织提供给志愿者各种背景材料、信息、实际运行过程,通过这种了解,志愿者会明了他们在这个组织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与他人相处。如果志愿者对机构的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他们就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个对志愿组织有全面了解的志愿者,会与组织成员形成良好的关系与沟通,并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与培训不同,定位只是一般地介绍情况,而培训要提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正式的培训将使志愿者为承担特殊的责任做准备。培训的方式很多,一般包括讲座、阅读、研讨、实地考察、观看录像、专题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示范等等。
在志愿者培训中,有两个领域一般是要涉及到的:
第一是志愿者工作的一般描述-为什么要做志愿者和为什么要完成设定的工作,什么东西不能做,在特定环境下必须做的事情等等。
第二是角色和责任-与什么人一起工作,责任定位,他人的角色定位。
所以,志愿者培训的目的是让志愿者掌握具体的技术和建立工作网络。
3、密切员工与志愿者的关系,在志愿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志愿组织管理者的作用非常关键。志愿项目不会自动运行,它需要一些能够把志愿者积极性与社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人。这些人就是志愿组织的志愿人员管理者。
志愿人员管理者需要研究和明了项目的需求是什么?哪些事情是准备让志愿者干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鼓励志愿者?因此,志愿人员管理者需要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需要善解人意的能力,也需要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创造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志愿人员管理理论非常简单,但实际运行起来就非常复杂。因为志愿管理基本上是人的管理,它与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运行体系中,人的行为更多表现为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而前者更多表现为社会行为。志愿人员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创造有意义的工作位置、合理的评估体系等等。一个好的志愿项目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做出决策。
为了有效开展志愿者活动,必须建立有效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志愿者管理机制第一个方面的工作是培养一批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志愿者管理队伍,这是顺利开展志愿者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4、保持和认同志愿者,志愿者的工作必须得到志愿组织的欣赏和认可。这种认可包括正式认可和非正式认可两种。
正式认可的方式很多,包括奖励、颁发证书、发匾、颁发纪念别针以及举行表彰宴会等等,来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许多志愿组织每年都举行仪式选举和表彰志愿者个人。在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志愿者日或社区庆祝活动的机会进行。当然,这种认可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希望得到组织认可的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但是,有些志愿者的需求是为满足客户的需要,这样的志愿者的认可来自客户,而不是来自组织本身。
大部分的认可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包括组织的员工与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合作,这种认可可能会更有效,因为它时常发生,一年一次的庆祝餐不会比365天的融洽人际交往效果更好。
5、建立志愿者的评估和激励, 严格说,评估是监督过程的一部分,是监督的继续,它对于保持志愿者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评估有两种类型,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这两种类型紧密相连,对有效监督至关重要。监督的目的是保持志愿者行为与志愿组织和志愿项目的目标一致。
非正式评估是指每天、每周、每月不间断地对志愿者的行为提供反馈.非正式评估基本是一个鼓励过程,具有私人特征,它很费时间,但给志愿者的影响很大。志愿者管理人员需要训练参与管理的志愿者使用这种方法。一旦使用的志愿者人数很多时,最好建立卡片档案系统来纪录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名字、年龄、家庭、工作单位等等,以便进行管理。
正式评估往往一年一次,是对志愿活动的正式鉴定,它对志愿者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记录和评价。它也是对于志愿计划的评估,通过评估来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常的过程使志愿者和管理者拿出各自的工作纪录进行对照、比较,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需要双方的坦诚。
对志愿者管理者也需要进行评估,这个工作由志愿者来完成,这对改进志愿者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项目评价的第一点是要评价项目的目标是否明确,管理者是否对项目的任务、方向和特点非常清楚,另外还要评价预算、时间进程、人事、任务安排、行动计划、工作设计、工作方法、工作程序、评估设计。
另外,在评估方法上必须坚持公正、问题定向、诚恳和简单明了。
第三部门在性质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激励机制的综合性特点,即第三部门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既有来自行政体制内的资源与约束,又与市场体制的激励机制及利益驱动相关联,同时非物质性的精神激励亦是其运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三部门的激励机制是各种社会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复杂运作过程。
由于涉及组织的财务情况和本人能力的有限,我无法获取自然之友的工资奖金标准及其奖惩制度。为此,无法阐述自然之友物质方面的激励措施。
刚刚起步的中国志愿服务前景十分广阔,完善的管理、适当的政策、合理的计量、有力的宣传,将为志愿服务提供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力推动,可以想见志愿服务的未来会在今天的谋划中充分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第五篇:湛江师范学院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回眸
奉献谱青春 爱心暖人间
——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回眸
没有气壮山河 却用无言大爱感动天地 没有高薪贵酬 却缔造出时代最响亮的名字 这就是光荣而伟大的青年志愿者
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拦我们青年人前进的步伐 因为我们斗志昂扬 热血沸腾 在湛江师院这片雷阳红土上 志愿者们用汗水浇灌成长 用激情成就未来
萌芽初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始终传承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此广为流传;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开创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2000年3月5日被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志愿服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批朝气蓬勃、英姿勃发的湛师学子在学校共青团的组织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于1995年3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着湛师的志愿服务事业从此进入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展阶段。
作为省内高校志愿服务的先行者,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一批批青年志愿者,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鼓舞下,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他们头戴小红帽,常常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积极投身公区卫生、草坪管理、食堂共建、清理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也开展了“我为学生管好家”的宿舍巡 逻、“青年突击队”维护校园交通安全等志愿活动,为全校师生创造了文明温馨的生活环境。他们还走出校外,深入慰问福利院和孤儿院,为他们缝纫衣服、清理杂物、打点生活等;走进社区开展文明共建,建立志愿服务站;走入中小学,进行义务辅导;走上街头,进行义务维修电器和清理道路卫生;树立了良好的志愿服务形象,“小红帽”逐渐成为了我校青年志愿者的代名词。经过一代代湛师志愿者的倾心付出,青年志愿者协会逐渐走向成熟,建立起15支一级分队,500多支二级分队和90个实践服务基地和志愿服务站,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号召力大的志愿者骨干队伍,完善了《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湛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行动管理办法》等8项规章制度,成为学生机构中又一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团队,有力地推动我校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科学化。
茁壮成长
在学校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我校志愿者队伍,历经风雨、不断壮大,足迹遍布湛江各地,爱心传递每个角落,在参与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成长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我校举行,学校2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礼仪引导、团队联络、啦啦队组织、场馆服务、后勤保卫等13个分队,以优质的服务给与会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时任的团省委书记邓海光同志的高度赞扬。服务大运会的感人事迹让我校志愿者名声远播,志愿服务队伍也迅速壮大,逐渐承担起湛江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无论是在广东省第九届运动会、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第2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群众团体活动中,还是在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和湛江 2 经贸博览会、2000年湛江海洋经济博览会、2001年湛江农业博览会、2002、2003、2004年湛江工业博览会、广东省第五届“山洽会”等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我校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派出上万名志愿者,开展了会场布置、咨询引导、礼仪接待等志愿服务,以高水平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志愿服务的优秀典型。数科院的王华跃同学在参加国际龙舟赛志愿服务活动时,勇救一名溺水儿童,受到广泛赞誉;外语学院的黄金波同学在服务省第五届“山洽会”的时候跑了两条街为来自沈阳的招商部长印资料,婉拒了客商的酬金;人文学院的杨静怡同学不顾炎炎酷热坚守工作岗位,中暑晕倒后仍不忘自己的工作。
随着活动不断发展,我们确立了把文明共建、美化校园、探访孤寡、法律援助、社区共建、爱心支教、爱心助困作为我校普及的志愿服务活动长抓不懈,打造了无偿献血、西部计划、心理咨询、历史讲解、保护候鸟、春暖湛师等一系列具有湛师特色和广泛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
无偿献血活动成为我校青年志愿者常规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过去有条件倡议发展到现在广大青年学生自愿参与。自2000年到2009年,平均每年参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达1500人次,平均每年献血活动总量达30万毫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3%。其中,商学院的吴辉军同学总计献成分血达7200毫升,荣获广东省无偿献血银奖。
志愿者毕业后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西部计划行动支援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 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时至今年, 我校已经向西藏、新疆、贵州、四川和广西等西部地区输送了49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占全省援藏支教大学生的70%。
为集中展示我校每年3月份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成功地打造 了“春暖湛师”志愿行动。活动包括关爱助学、爱心传递、清明扫墓、义务植树、注册认证等,融合了感恩教育、关爱助学、爱心传递志愿 服务精神,让不同对象得到相应的关爱和教育,充分展现我校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在2008年省财政资助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校有三个品牌志愿服务获得了专项资助,资金共14000元。其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队以“超越自我,助人自助”为宗旨,为粤西广大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他们前往湛江一中,廉江中学等学校举办心理活动数十次,帮助受困扰的同学调身心,树信心;他们走进社区,为群众解疑难,除困惑。“史说湛江”历史讲解活动以讲解革命英雄事迹和湛江红土文化为主要内容,向社会讲述湛江人民爱国救国的光辉历史和湛江历史积淀的灿烂文化。他们常常出现在历史博物馆、烈士英雄纪念碑和历史文化景点等地,为宾客和市民热情讲解,活动多次被湛江电台等媒体追踪报道。“留住红嘴鸥”志愿服务是我校志愿者“保护候鸟”的特色活动。志愿者们多次到观海长廊等地方进行大型清理海滩垃圾和喂饲红嘴鸥,还候鸟一个安稳的家。活动呼吁全社会保护红嘴鸥,促进生态文明,深受湛江市民赞赏。
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传播文明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5月3日,正式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宣告了我校志愿服务事业步入课堂化、事业化、社会化的轨道。
秋华硕果
大地因给了树木生存的土壤而得到了生机,天空因给了鸟儿翱翔的空间而变得广袤,湛师青协因无数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4 而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团省委、《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碧海银沙等校内外媒体报道300余次,先后获得了1997年“广东省大中学生社区援助先进单位”、2000年“广东省助残扶困先进集体”、2002年“广东省九运会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和“先进集体”、2003年“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2003年“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2004和2005连续两年“广东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1996-2004连续8年“湛江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2005年“湛江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十佳集体”、2007年“广东省志愿服务铜奖”、2008年“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广东省第五届‘山洽会’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此外,“史说湛江”大型爱国主义系列志愿讲解、“留住红嘴鸥”志愿者大行动和“同塑健康心灵 共创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成功列入2008年省级财政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重点项目,资助金额14000元。
一次次重大活动的历练和重要时刻的洗礼,志愿活动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发展到今日的繁星满天;一次次爱心行动的传递和服务奉献的付出,志愿者收获了喜悦和好评。正如温总理所说:“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那就是你们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一生献给人民。”让我们青年志愿者响应号召,携手共进,扬帆搏浪,勇立潮头,在学校和社会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把欢乐和希望送给人民,把文明和进步献给社会,用我们火热的心和温暖的手,书写青春的辉煌,铸就时代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