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黄坛镇中心小学
周霞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评价。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完他的书,思考更多的是我们需要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做一个无私奉献老师的写真,陶先生用一生忠实地履行了这一名言。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他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领域中。
做一个有着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老师。陶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在当时的环境中办教育,帮助劳苦大众与苦难现实作斗争,引导人民向着解放与幸福的道路前进。这就使他的宏图伟愿难以实现,不得不一次次地碰钉子,但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从不向敌人屈服,他勉励自己和战友“准备用钢头碰铁钉”,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他曾在冬夜乘坐无篷卡车披星戴月从郑州赶往开封,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难受,他只好脱下马甲罩在脸上,就在这样卡车颠簸前行的途中,他竟可以趁机睡上一觉,可见他当时工作的艰苦和劳累程度。他取得超人的成就靠的就是这样卓越的奋斗精神。我们在今天学习和研究陶行知,使教育在新世纪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与当年的陶先生相比,我们今天的条件优越得多,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讲:“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要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仍必须学习和发扬陶先生的奋斗精神。
陶先生是一个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求真务实精神的老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理论。闭门造车,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等不良学风,是他所坚决反对的。他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体现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为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基本出发点,然后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做一个有着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老师,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努力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第二篇: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在学习完师德专题中的《平凡教师的感人故事》与《向更高的师德境界攀升—人文关怀》之后,自己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热爱教育事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就应热爱它,要做到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一心一意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第二要热爱学生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爱心。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要用自己的爱来拉近学生的距离,来赢得学生的信任,来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自己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
第三篇: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师德建设学习心得
杜云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认为:做一个现代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个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因此“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是我紧记的。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是我要做的。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学习活动,对于师德建设我有了更加深入而具体的认识:
一、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扶持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我会努力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三、对新时期自我师德建设的要求
(一)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求自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具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自己师德修养,要爱岗敬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忠诚教育事业,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做好本职工作。要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淡泊明志。就像魏书生讲话中谈到的一样,我们要把我们的教学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把它当作一种享受。接着要严于解剖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因此,我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其次,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人性化的教育服务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及意志,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真正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民主、平等地善待学生,这就要求我在今后与学生交流时,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同学们也会敬重我。
(四)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教师的工作既表现为个人的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集体活动。这就要求我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总之,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细微处做起,相信我们离高尚的师德、高尚的人格就已经不远了。最后,以此与老师们共勉:以热情的期盼唤起学生高昂的自信,以高尚的师爱呵护幼小的心灵,真诚关爱、真心理解、真正爱护、真情给予,以理想的教育诠释教育的理想,以成功的教育成全教育的成功。让稚嫩的幼苗在我们的细心呵护与精心栽培下,茁壮成长。
2011年
[师德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杜云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育事业是一种特殊的事业,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个性、有情感、有自身价值活生生的人。要培养人,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使学生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要求教师教书育人。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
如今的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搞好教育的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怎样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我有如下的浅见。
1、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从我校的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已从旧的教学观念中争脱出来。他们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
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而退学;爱因斯坦两岁才说话,上学智力迟钝;普京上小学时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是俄罗斯的总统。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与制造能力、组织能力等没有明显的联系。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品德,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健康地成长。特别是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学生的成绩来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的眼中也没有差生,只有优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2、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跟风走,搞形式主义。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给学生以较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
3、我觉得新时代的师风师德应该与传统的标准揉在地起的。比如当班主任的要做到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历并不是苛刻,老师虽也有七情六欲,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师生关系已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生对老师是绝对的服从,而现在要求师生平等。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标准。
另外,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一味苛求全面发展。能全面发展固然很好,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的。世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我发现,现在有一些家长就违背了这一规律,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他他们都要孩子学习棋琴书画、唱歌跳舞„„
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2013年
《师德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杜云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作为新世纪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敬业的精神,博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诲人不倦的品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通过师德建设的学习,是我懂得: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只有认真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思想的导航灯。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以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
如今的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搞好教育的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通过师德建设的学习,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劳动体现了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个人认为,教师素质好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水准人才的最基本品质。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们应对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把学生看作学习、生活的主人;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教师应该做到:在思想上积极向上,表里如一;在工作上爱生敬业,严谨治学;在为人上胸怀坦荡,诚实守信。要从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教育中体现深道意义,每次正确教育与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身心道德的一次洗礼。师德最外在的表现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程度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该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会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作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时代给予的任务,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自己师德修养。首先要爱岗敬业,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做好本职工作。既要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淡泊明志。接着要严于解剖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要增强责任心,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总之,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2012 年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三、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12 年
第四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专题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英语。
一、情境导趣,以趣激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 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进行free talk,如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如:——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 I am fine, too.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情境内化,以争促学
优质的英语课堂不能单以教师传授给学生有效信息的多少来衡量,还要注重学生信息内化及运用能力的大小。单纯直接的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心理疲劳,阻碍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内化。因此,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新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语言的感知、理解、内化、运用,并能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掘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竞争成功的喜悦。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比分制,开展学生个人争优和小组比赛争胜的教学形式,如在练习I ’dlike……句型中,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dlike some eggs.I ’dlike some milk……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饱满,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增强。更重要的是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情境迁移,学以致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具有实际性和交际性。实际生活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试金石。英语的教学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和老师用英语打招呼,交谈;鼓励他们尽量用所学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同学相互问候,对话。也可以开展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大胆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体味。学生一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火花,必定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了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做好幼小衔接问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较好的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并不能靠幼儿园单方面完成,可以说,只有家长,幼儿园,小学等各方重视配合、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较好较快的完成转变,实现由幼儿园教学向小学教学地转变,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有用之人。
从幼儿园角度出发
[1曾巧云.]浅析做好幼小衔接的若干问题
一、新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一)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 孩子的成长环境犹如是一个多因素相互 交织影响的一个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是异常复杂, 有着不同领域和层面的, 包括所谓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等。这其中每个系统中的每个因素的改变, 都可能引起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系统要处于不断的良性运作中, 必须发挥这个系统中的各种力量, 多方协调, 共同努力。就幼小衔接期的孩子来说, 所谓的微观系统至少包括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个方面;这三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构成了所谓的中观系统, 指的是这三个微观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工作;而那些对孩子有着确实 影响但孩子未必参与的环境则构成了所谓的外层系统, 如教育政策、物质设施、父母工作以 及社会福利等;最外围的宏观系统主要是指孩子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 生态学立场使“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的机构、教师和孩子两个不同群体的简单关系问题, 更涉及到这以外的更多的因素和背景,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终身教育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在终身教育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后, 人们普遍要求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使得各 个教育阶段的连续性备受关注。“幼小衔接”看上去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问 题, 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 也是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石的阶段。进入 小学是孩子正式学业生涯的开始, 这个阶段所培养的基本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和品格素养将 不只是对初等教育这个阶段产生影响, 而是对整个学校教育乃至整个人生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当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强调要从终身教育的视野下来看待“幼小衔接”工作, 应认识到孩子顺利进入并适应了小学, 不仅意味着“幼小衔接”的成功, 更意味着整个学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而一些重要的学习品质的形成更是为终身学习品质奠定了基调。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 幼儿园和小学都不应狭隘地理解“幼小衔接”的任务和目标, 而是更关注于促进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
[1]张亚军.“幼小衔接”研究新视野———“双向调适, 多方协调”[J].现代幼教.2008.4
二、积极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的衔接模式
幼小衔接过程中要发挥家庭、幼儿园、学校各自的作用,并积极协调配合,为孩子的成长共同承担责任。
(一)家庭
1.增强幼儿的信心。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其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幼儿上小学的兴趣。要让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的愿望,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
2、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家长在孩子入学前要做好各方面物质准备的同时,更应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小学后,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处理,如课余时间自己支配,作业独立完成等等。作为家长要从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自理、独立的能力,逐渐减少成人对他的照顾
(二)幼儿园
1.幼儿教师要明确衔接的目的、任务,切实做好衔
接工作。幼、小衔接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作为衔接的长期目标;加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调整幼儿园大班作息制度,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
2.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面对身边的不安全因素他们要学会自己独立、机智地处理。孩子的这种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往往都是在幼儿园期间养成 的。幼儿园要经常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演练,通过在一日生活中自然渗透,并通过参观、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3.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形成教育共识
(三)学校
1.合理调整低年级学生的作息时间。小学低年级儿童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 15分钟,刚刚入学的孩子很难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学校应尽量顺应幼儿在幼儿园生活时期而形成的习惯,还要科学合理安排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天生活,例如允许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配合多种的课间、课外活动;每节课都要注重动静交替,多运用直观教具。
2.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初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以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
[1]张成云.走出幼小衔接误区 构建“三位一体”衔接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 年第 6 期
二、从中美幼小衔接教育比较中看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的具体法规政策
从宏观上来说,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些有关幼小衔接的法规政策。虽然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幼小衔接的内容,但只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与美国的《入学准备州长指南》、《入学准备州长任务工作小组最终报告》、《国家入学准备指标》等相比缺乏具体性和可行性,教师工作起来无从下手。
2、增设学前班
从实施幼小衔接的机构来看,中国应该增设学前班帮助幼儿很好的做好入学准备。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学前班和现在的一些私立学前班不一样,现在的许多学前班只为迎合家长需要,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儿童社交能力、适应能力、情感等的培养。我们要开设的学前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衔接,而且也应注重各种能力之间的衔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且,不是所有儿童都要上学前班,完全有能力适应小学学习的儿童没必要上学前班,否则会适得其反。只有那些尚未做好入学准备的儿童才需要上学前班。
3、抓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各项内容,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全面准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而且还包括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社会要求等方面。美国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指出,儿童在未来学校生活中的成功取决于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其中包括:健康的体质,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对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对外界环境较成熟的适应能力等。所以,幼教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关注某一方面并不能使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抓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内容,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的幼教工作者也应该注意不要什么都学习美国,在关注健康、语言、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衔接时,知识的衔接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美国现在不是也开始重视知识的传授了吗?
4、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中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培训幼儿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于一些已经工作的教师,可以办各种幼小衔接培训班,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于还没有参加工作的学生,学校应该开设幼小衔接课程,使他们及早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便以后指导实践;幼教工作者自身也应该加强学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促进自我提高。同时,国家还应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向往的热情,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幼教事业。另外,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应该多沟通,特别是一些高校附属的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充分利用彼此接近的地理位置优势展开长期的合作交流,更好的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展开。
总之,中美两国在幼小衔接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客观的分析与批判的学习,保留自己的优点,吸取美国的长处,结合中国的国情为我所用,促进我国幼小衔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段伟红.中美幼小衔接教育之比较[J]. 新西部,2012. 15 期 中国教育家的幼小衔接的思想(一)陈鹤琴的幼小衔接观: 陈鹤琴先生认为:出现幼小衔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严重节。他认为,一年级新生和幼儿园大班生在年龄、体格、智力上相差不大,“一个活泼的幼稚生 在幼稚园里是自由惯的,活泼惯的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严重脱节,抑制了儿童的天性,带来教育上的种种问题。因此,“为沟通幼稚园和小学,小学和幼稚园要联结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由同一个人主持。
陈鹤琴先生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1.儿童入学前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小学低年级课程要与幼儿园课程保持衔接。3.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要儿童化而不要成人化。4.幼儿园教育要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知识准备。5幼儿园教育应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6.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要互相了解和沟通,以免双方的损失,最好是“成 为一个系统,由同一个人主持。
7.陈先生认为教科书对于引起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要。
张宗麟(1599一1976)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曾对幼小衔接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他在《幼稚园及低年级指导的研究和计划》中呼吁:“希望今后小学的各方面如教法、教材、课程训育都变成幼稚园化,打破种种形式训练和只做‘预备人’的教育,建设自由的、向前的实际生活的教育如何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张先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幼稚园和小学低年级都应根据儿童的自然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2.小学低年级应在环境上同幼稚园保持一致。3.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接受同等教育。
4.小学低年级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分班或分组进行教学,可减少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困难。各个至且戎年级可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为此,需制订分组或分班之标准。
5.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在幼稚园增加小学低年级,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良好途径。在幼儿园增加小学低年级,可节省开支,“只需加增一位教师即可。
[1]康长运.中国近代幼小衔接理论和实践
1.重新划分学制
日本在这方面的改革试验计划实行4:4:6制,即幼儿4岁开始入学,上4年幼儿学校,4年小学,6年中学。瑞士的实验是让4-8岁的儿童,即幼儿园中、大班的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里接受教育。荷兰计划把4-7岁儿童的教育合并成为一个统一体制,以取代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立体制。比利时正在进行一种从学前教育向初等教育过渡的试验,即设立一个5-8岁年龄组的“衔接阶段”。
2.设立学前预备学校
美国儿童5岁进园,公立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同小学1、2年级相衔接。英国儿童从5-7岁进入儿童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进入初级小学。苏联6岁儿童进入预备班。法国的5-6岁儿童被编入幼儿园之外的一种特殊班。澳大利亚为向4-5岁儿童进行入学前的预备性教育设置了专门机构。西德设立学前预备班,为入门阶段,从而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这些国家做法的共同点是:保持幼儿园本身的特点,注意儿童年龄特征,不把幼儿园与小学等同起来;重视早期的知识教育,使儿童在入学前有一定的读、写、算能力;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重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配合协作,双方互相靠拢。1
3.实行幼小师资合流培训
因为一体化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法国国民教育部对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聘用考试科目一致,并且接受同样的专业训练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彼此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及教育方法,实现母育学校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互换,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幼小衔接。日本的许多“幼小一贯学校”采取较为彻底的教师深度合作方式,具体措施包括双方教师共同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互换岗位体验彼此角色、定期召开交流学习会议研究讨论共同面临的问题等等。新的合作方式—— “团队教学”在许多“幼小一贯学校”中得到采用,具体来说,就是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互换工作岗位进行任教,这样教师不仅对两个阶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对如何将两个阶段进行有效衔接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1曹跃丽.国外幼小衔接试验的借鉴[J].国外幼教《学前教育研究》,1994,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