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感想(定稿)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高一学生历史教学实践为主的授课感想
孝义三中历史组
任学华
新课程改革探寻一种充满朝气活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在几年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己的一些感想。这种模式是立足课本知识,教师以课本为依据创设一些新颖、巧妙、有趣、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课本和老师的引导一步步的分析讨论逐步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再分析、讨论、回答,从而逐步构建起“问题—探索—解答—启示—新问题—再探索„„”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知识的认知过程,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历史创新思维、情感与价值观。实际上,“学生中心说”出现于美国,代表人物杜威;从理论层面来讲要求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一种兼顾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思想。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对于运用过程中造成的教学困难如何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实现“再循环”,才可以将新课改理念变为真正的教学质量,让众多学子收益。下面我以自己教学实践经验,阐述自己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大。
尽管我国每年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但是我们国家人口大国的现实还是摆在了教育教学面前,每个班的班容量依旧很大,学生层次差异性大。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班级学生数量大,老师的授课班级又比较多,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二是就三中学生区域差异和知识差异比较大。比如: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请问你们班的班长是怎样成为班长的或者大家在初中阶段班里的班长是如何成为班长的?
讨论:你认为这种方式民主吗?这种方式最早在什么国家出现? 学生:有些人回答同学选出来的;有些同学回答是我们初中的班长是老师定的。从学生答案来看,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民主思想的培养,思想深处没有民主概念。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本身可以从“选出来”顺利过渡到“民主”一带而过进入主题;而出现的答案是“老师定的”时候,需要老师有很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对两种答案进行对比,当场设问“那一中方式是比较民主的”。这一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提高,若是一位刚刚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老师应对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可能是为了教学进度而对有些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也有可能是新教师本身上讲台之前就有紧张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脱节现象,如何启发学生一时间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导致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受到影响。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完成一堂历史课。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比较大,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信服,不利于长远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学生知识体系差异性造成的教学困难。
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使历史课堂具有开放性,这是实施此教学模式的重点,必然要求融入真实生活,使课堂因开放而更具活力与生命力,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开放性为特点的这一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体系,面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差异,也对教学实践造成不利影响。比如:
老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过程在讲到明朝的内阁时,问同学们看到“内阁”二字会想到那个现代西方国家时?
学生:有同学会回答:美国。
或者进行引导撒切尔夫人是哪个国家的,所任职务是什么?是该国哪个机构的首脑?
学生:很多学生没有听说过撒切尔夫人。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不了解:一是初中知识不牢靠;二是美国作为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国家,同学们也没有通过新闻、报纸等资料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此外,对于英国的一些重要人物不了解,尤其是撒切尔夫人作为中英双方就解决香港回归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学生们都没有印象。这样这节课想要学生们建立中西横向比较的历史时空观念就很难达到目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以开放性为特点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有些学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教学进度就很难
进行下去,影响到整个教学计划。
总之,“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生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达到课标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能够不断寻找出这一模式与教学进度的平衡点,需要教师找到自身与每届学生实际情况的平衡点,需要教师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课堂主体之间的平衡点。这些“平衡点“的寻找实际上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实践。
第二篇: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 推动学校课程改革
沁阳市第一中学 樊克钧
一、有效教学的解读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有效的教的表现:教促进学(教长学)
提高学习效率(时间)(速度)
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
1.教师——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2.学生——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学生应该自我控制学习过程,改变传统的被动听讲的角色。
二、杜郎口中学教师香港献课引热评 教学成效高 课堂气氛好
徐立峰老师和学生见面,分小组,由全班学生自己想办法民主投票决定如何分组,并以最快的速度排好座位,选出负责组长、设计组名和小组呼号。最后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小组的呼号和小组特色。
徐老师的律诗四首预习课在中一丙班开始。在徐老师的一声号令下,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桌椅分小组围成了四个小方阵,紧接着,全班同学又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属于自己小组区域的黑板上,徐老师则在一旁微笑着观察,给各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打分并公布在黑板的一角上。
在这两项活动结束后,徐老师按照事先发给学生的导学案《诗歌学习建议》中读(解决字音)——析(理解诗意)——悟(体会感情)——思(适当拓展)——获(个人创作)的步骤,将同学们带入了自主学习体悟诗歌的情境中。课上每个环节都允许同学们离开自己的座位,或站或行或讨论,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和姿态进行。在‚读‛和‚析‛两个环节中,徐老师选出了四名‚读‛和‚析‛任务完成得最慢的同学,称呼他们为‚专家‛,坐在讲台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同时各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
在友好的竞争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回顾了律诗的特点,读准了四首诗歌的读音,理解了诗歌的意思。接下来是‚悟‛的环节,徐老师在讲述了体悟诗歌的办法和要求,并进行声情并茂的演示之后,请同学们全部离开自己的座位,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体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这一过程中徐老师做的就是到各小组去指导和鼓励同学们朗读和感受了。师生分工明确,整个课堂呈现出自由而有序、欢快而又紧张的氛围。
在严格计时的10分钟之后,同学们按小组上台进行了展示。课前选出的一名计分员则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个小组每个同学发言的次数。最后,徐老师在‚每个人都要发言‛的课堂要求下,统计出全班39位同学有33位参与了课堂发言,而没有发言的6位同学也由徐老师安排了任务,给予了他们发言参与课堂的机会,其中三位同学对本堂课的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了抢答,以检测这堂课学习的效果。
最后三位同学负责对整堂课进行评价。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同学们状态怎么样?回答是:我觉得同学们都很开心。第二个问题是:和平时的课堂相比,这堂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第二名同学的回答是:讲普通话,做了游戏。第三个问题是:你对这堂课还有什么建议?这时回答的同学为难地思考了很久,最后给全班同学提出了他的期望:多参与课堂,多发言。
香港老师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要的学习时间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初会花费相比传统课堂更多的时间,而习惯之后,学生的学习进度会加快很多。现在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没有作业且每学期花2个月时间即可结束所有的课程。
由此可见,兴趣即等于效率,‚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孩子会为了展示而积极准备,认真自学‛。
三、学习金字塔
由学习金字塔可得出: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记得住,说过的做得来,做过的就会用。西方在1969年就已经研究出来这个东西了。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最不效率的学习方式,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模拟实际经验是效率第二大的学习方法。奇怪的是,目前在教育体系主要还是通过阅读和听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不是很有趣吗?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5 味觉占l%。
此研究指每人在获取知识上,不同的感觉给人们留下的痕迹如上。现在更注重24小时后知识保留度 例:做一道简单的计算题 如一节‚满堂灌‛的课
学生上课完全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占11%,课后24小时知识保持率是5%,那末,那节课学习的内容,保留是 11%×5%=0.55% 试想0.55%的知识有多少。‚满堂灌‛的课是最糟糕的课
四、有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余文森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 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美国颁布:有效教学5原则
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Diversity & Excellence)
——美国教育部 该中心发表报告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
①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和生成性的活动(joint productive activity);
②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③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
④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complex thinking);
⑤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
五、新课程召唤新的课堂结构模式。
沁阳一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立了‚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通过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学校生源基础越来越差。教学阻力不断增大,高考尖子生成绩提高缓慢,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让我们在不断思考着、探寻着制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良好环境。我们都知道,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克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 7 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六、对过去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可以说,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教学质量提高较慢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师在课堂中一直扮演‚知识传授者‛ 的角色,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对学习兴趣不高……。
如何改革目前课堂中教师为主宰的局面,发掘学生学习潜能,走出一条减负增效的路子,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后,学校及时提出 ‚教学管理要由常规的‘严、细、实、恒’向提高课堂效率转变‛。经过认真研究,学校再一次重申了‚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大力推进课改步伐,大幅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逐步实施
(1)深入调研,课堂建模
A.传统课堂教学的‚两率‛调查——‚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调查
包括‚该科课上你精力流失?‛:
A、1、2分钟 B、5分钟左右 C、10分钟左右 D、20分钟左右。‚该科课上你高效学习?‛: A、35分钟以上 B、30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 D、10分钟左右。
调查出来的数据触目惊心:
课堂精力流失率竟高达38%,而高效学习率不到50%。
东兖州一中杜金山校长‚高效课堂‛ :从改变传统课堂的结构入手,围绕提升‚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效益‛,通过几年的不断实验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大课堂‛模式,引发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变革。
所有课分为两段,是‚35+10‛,也即‚展示+预习‛。
课堂前半段占35分钟,就一个目标,组织学生充分展示,而展示的内容就是上节课的最后10分钟里布臵的‚学习任务‛。
在每节课后半段的10分钟内,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将预习目标具体化。10分钟是预热,‚课下‛时间是自我加热,35分钟展示时熊熊燃烧。B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为探索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领导班子要深入课堂听课,教导处、年级要收集大量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材料分期发给老师们学习,并组织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基础上,学校初步建构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驱动、活动建构‛教学模式,形成了新的教学参照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步:(1)明确任务;(2)学生自学;(3)小组合作学习;(4)成果展示;(5)反馈矫正。以上五环节只是教学的基本步骤,实践中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建构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参照和依托。
(2)典型带动,重点突破
如何让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为广大教师的实践行为?学校将采取了典型带动、重点突破的策略。首先选取事业心强、善于创新的备课组作为实验点进行先期改革,力求点上突破,带动整体。学校领导、级部联合蹲班备课组,与组里的老师们共同听课、评课和研讨。同时评选改革幅大,效果明显的老师,举行全校公开课,在全校组织研讨。并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突出的教师在全校表扬,发现闪光点在全校推开。
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一放就乱‛的问题,教师无所作为的问题,小组合作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如何持续保持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会致使部分教师心存疑虑,萌生了等待观望念头。为促使广大教师解除思想包袱,全面投入到课堂教学改 革之中,学校要及时召开课堂教学改革‚攻关会‛,与老师们一起座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学校班子成员全部参加了座谈会,解决了老师们心中的疑惑,放下了思想包袱,从而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3)深化提高,全面提升
学校要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在听课和研讨后,充分肯定了学校课堂改革的成功探索,并对深化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于是形成了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任务驱动、活动建构‛教学新模式,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开。
‚任务驱动、活动建构‛教学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将学习目标转换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求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磨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拓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反馈‛等环节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时,‚任任务务驱驱动动、、活教强活动动建建构构‛‛教学学更更强强调调教教师师组组织织学学生生进进行行有有效效学学习习,强调调教教师师引引导导学学生引并指有‚生发发现现问问题题,引导导学学生生开开展展争争鸣鸣,并适适时时点点拔拔、、指导导,有效效避避免免了了‚一一放的实尊以更放就就乱乱‛‛的教教学学。实践践证证明明,尊重重学学生生的的主主体体地地位位,以学学为为主主,更不不可‚地课可忽忽视视教教师师在在学学习习共共同同体体中中的的‚首首席席‛‛地位位和和作作用用。课堂堂教教学学能能否否激激发引发起起了了学学生生的的智智慧慧活活动动,引发发了了学学生生专专注注于于知知识识的的探探求求与与问问题题的的求求索索的让将的欲欲望望和和行行为为,让学学生生通通过过一一系系列列问问题题的的解解决决来来进进行行学学习习,将知知识识点点转让都转化化为为待待探探究究的的问问题题,让学学生生在在对对问问题题的的探探究究中中得得到到发发展展,都要要看看教教 11 师新师的的主主导导作作用用。新课课程程下下的的教教师师已已从从教教学学的的主主宰宰变变为为学学生生学学习习的的合合作作者引虽但者、、引导导者者,虽说说其其权权威威不不再再,但其其在在组组织织学学生生进进行行有有效效学学习习方方面面的的作作用用却却不不容容忽忽视视。
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进行时; 课程改革:坚定不移持续推进;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积极、本质的改变。让我们创造各具特色的优秀学校。
第三篇:初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地方一中初中化学、物理、生物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273306)
创设情景—激情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具体应用—反馈评价—课堂反思 操作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研究主题:
有意义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实现,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往往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背景材料、模型、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情景中可以包含分解了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的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问题,进行新授课的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问题的形式可以是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学案。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
3、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先自己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简单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先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或学案。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探究交流的前奏,是形成能力的前提。问题和学案完成后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交流,目的是通过交流展现学习的探究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形式可以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在这个环节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的去质疑,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共同进步,形成能力。教师在这里还要应注意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如何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
4、具体应用,反馈评价:
在基本掌握知识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达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并且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同时对所学知识再整合、再应用,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让学生来完成适当的练习题,形式可以是题组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来训练学习,特别是练习是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练习要及时,练习要有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练习要多样化,激发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用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老师点播来补救。并且要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5、课堂反思,梳理整合: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促进知识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是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来完成,但要注意交流知识网络、学习心得、思维过程,其他同学和教师要及时补充、完善。
6、布置作业,课后复习
作业的布置在量上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学情与课余时间的实际情况。题目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更要注意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与目的。
第四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数学新授课
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数学新授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新课程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对于数学课的要求是:使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去理解和掌握,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知,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之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呢?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适合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供大家批评指正。即自主合作反思教学,其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激发参与”—→“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竞争参与”—→“建构知识,能动参与”—→“拓展运用,创造参与”—→“反思归纳,提高参与”。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时,教师通过创设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有力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主动摘果,教师要做学生探索求知的引发者。
如在讲圆中《弧长》一节,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操场标准的400米跑道是由两个100米直道,两个100米的弯道组成的,现在让你去设计操场标准跑道的图纸,你该如何设计呢?为我们将来能成为工程师、设计师,请大家自学本节课后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固着点”,使学生迅速进入“愤”、“悱”状态,为新知识的探索、学习开了个好头。
又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2、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著名的教育家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智能,展示了学生的主体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素质。这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等待,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质和量,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的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答的绝不暗示,正所谓“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真理”。以《弧长》一课为例,学生在此环节动手尝试、主动探索得非常投入,景象非常感人。有些课则可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更富有挑战性,更能锻炼人的思维,因此不能只让学生做“答”,不让学生做“问”。事实上,人都有自主发展的本能,学生的一些灵活思维和创新有些可能是老师想不到的,要让学生自己以发现者、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卷入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合作交流,竞争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弧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首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成果,并说明设计的道理和方法。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热情非常之高,颇有自己已成为工程师的感觉。这种从主体高涨的热情、享受成功的愉悦到积极的思维、相互质疑、相互激发,创造的生动的情境不能不令你震撼,所有这一切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构知识,能动参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能动地思维、特色地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易错易混点,让学生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
如《弧长》一课中,可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设计跑道的根据就是弧长公式。那么谁能说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和工具有用到弧长的?同学们踊跃参与,七嘴八舌,有关自行车车链、皮带轮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轻松得以解决,使他们对弧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5、拓展运用,创造参与。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快乐。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并通过不断的评价激励,鼓舞学生创造性拓展运用,鼓舞学生走向成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鼓励、多维度的质性评价。
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章的学习中,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初步从统计图中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不少学生投入了极大热情和智慧。如:我们在讲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时,先亲自设计一个较为完整的调查问卷,分组实施调查,调查者将设计好的问卷发给被调查者,然后小组抽取样本统计汇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用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的过程。通过这个“课题学习”也使学生对废电池的回收,废电池的危害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一个定量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科学回收废电池的宣传和行动中来,使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6、反思归纳,提高参与。新知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绝好的提高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监控能力,提高学生主体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关键的一步,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完每一节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反思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赢得成功。
根据一段时间的实验和研究,笔者认为“自主、合作、反思”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新授课中效果明显,有效地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创造为目标,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合理化、科学化,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能学、乐学、会学,做到主动探索,提高能力,发挥个性,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张应龙
【关 键 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数学;学生
【正文】今年起,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而所有改革的焦点,不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各项改革措施中所强调的又不外乎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然而,这一项项改革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基本原则。
1、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不是停留在表层上的,而是进入深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搞成形式上轰轰烈烈的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提问,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并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更要鼓励他们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在数学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参与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去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时应有不同的要求,随着他们学习的进步,才能逐步提高要求,不要“一步到位”和“一刀切”。这样才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积极参与数学教与学的良好习惯。
4、连续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做到循序渐进、整体把握.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数学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所以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情况去设计他们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行为是逐步形成的,起始阶段可以是被动的,随着习惯的养成会逐步变为主动参与,最后达到自觉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二、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
1、增强参与者动力,激活参与者主体
明确目标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内容前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中学生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表现欲旺、富有创造精神等特点,因此给予他们明确的目标、开放的空间、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消除参与障碍,创造参与条件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经常会有畏难或害怕犯错误的情绪。这是影响他们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设备,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和模仿实践活动,培养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开展任务式教学,增加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也就是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给他们以明确的任务并提供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作为参考。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指定一行学生不必站立,不必等老师提问,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既省时又高效,特别适合探究性学习。
4、难度适当,给予学生参与者的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并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教师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而进行分层次教学活动,让全班都动起来。当学生觉得自已能行时,就会积极开口,踊跃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教师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
5、形式活泼多变,增加参与兴趣
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小组即兴表演比赛、单词接力赛、短剧表演、猜谜游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遵循信息互补的原则,即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设法让学生运用语言去获取信息或传递信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达到了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6、扩大活动空间,增强参与的氛围
传统课堂的布置是学生坐成四组八行,它的主要缺陷是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面的学生,而且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小。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课桌的摆放可采用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便于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改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教学”,它既包括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思维过程。前一种过程教材已有所体现,但思维过程是隐性的、开放的,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中,沉浸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2、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气氛状态两个方向。教学中同时存在着师生间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气氛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课堂要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善于诱导,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3、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学生自主求知活动应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作适度点拨;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应放开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其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交流、质疑,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自觉构建认知结构和操作模式。
因此,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习自主化,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获取知识,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