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的“动”与“静”(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2:1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园中的“动”与“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园中的“动”与“静”》。

第一篇:校园中的“动”与“静”

校园中的“动”与“静”

一所学校应该是具有张力的,动静结合,活力与儒雅并存们,运动与安静同在。我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驻足,感受到动与静的存在,也在思考是哪些元素影响着校园中的“动”与“静”。

晨诵里有动的元素,每天早晨随着铃声开始朗朗地诵读,气息顺畅、情感充沛、字正腔圆,这里有生发之意——早上的美好时光从诵读开始,也预示着内在学习动力的生发,如同出发前的号角,诵读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听到伙伴的声音。蠢蠢欲动,求知如渴,在这样的早晨,诵读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精气神。你漫步在充满读书声的校园里,会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这才是学校的样子。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顺应天时,以激发为主,孩子们会有一个阳光的早晨。不妨设想,如果早上一来就是作业排查,纠结、纠结,教师头疼,学生恐惧,还没有正式上课,就已经处在紧张的情绪中了,看来晨诵的美妙不仅在与气场的营造,更避免了消极情绪的滋生。而晨诵中也含有静的元素,在统一的时间投入地做同一件事情,这本身就会对每个孩子内在的秩序感产生影响。专注、投入,这样的状态里含有强烈的静的意味。每天如此的“生发”,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的性格里积淀下静心做事的品质。

午读中也同样是动静相融。学生形似安静,读书的时候楼道内安安静静,孩子们出入是自由的,声音是轻轻的。为了不打扰其他的同学读书,孩子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开始收敛一些不必要的情绪。这个时候,校园中如此安静,都在读书中,气氛祥和静谧。而阅读本身就是外在安静、内在涌动的活动。越是安静的时候,越是一个人思绪万千,感同身受的时候,随着阅读的深入,情境一个个被建构起来,孩子们的阅读体验是生动而真切的。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阅读可以让人思想深邃,也可以让人个性灵动。读书本身就是培养高贵个性的有效途径,动与静相互依存,共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书法的时间,看似是每个孩子身体动起来,实则对陶冶性情,安顿内心,更有裨益。书法练习的意义除了培养对美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沉潜下来,安静下来,能够以更从容的心态成长。一撇一捺,刚劲有力,行笔之间,眼到心到,让世界都得以安静下来。我一直跟老师们说书法的妙处更像是一种修炼,边写边悟,每幅作品与其说是勤奋之作,不如说是心的呈现。从篮球场上的拼杀,到书法课堂的沉潜,这样的动与静,带给孩子不一样,却更完整的成长体验。我们在动静之中,寻觅生命成长的路径,把好这条脉,学校的节律与气息就会更趋自然与优雅。

校服里也藏着动与静的学问。一所学校的校服往往被领导要求成日常装,天天穿,天天查,弄得学生千篇一律,没了色彩。一所没有色彩的学校,学生的个性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消磨。服装也是环境的一种,彼此的穿着都是会对同伴产生影响。为了避免学生的个性过于压抑,我们分化了校服时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服装的机会。除了重大仪式和节日,孩子们可以自由安排。穿着自由的时候,每个孩子的内心是灵动的,舒展的,而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往往潜藏着“失去自我”的危险。校服的要求里,如何寻求动与静的平衡点,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上的动与静值得思考。当学生动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在思考?安静的气氛下藏着怎样热烈的思考?“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中,学生外在是积极参与的,目的是通过行动和体验来激发思考和认知,动是途径,而真有所获需要静下来沉思和总结。所以,好的课堂,从来都是动静相间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起来,带入一定的情境,同时教师也看到学生内心思考和沉淀下来的东西。不灵动的课堂缺乏生机,不沉静的课堂缺少深度,而当我们教师看到动与静的意义,就会尝试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规律一些,更能够跟随孩子的需要而时缓时急,时动时静。

对于校园环境的设计,不妨也多一些动的元素。让文化可以玩,可以触摸。而不是高大上的设计,那样就远离了儿童生活。学校是孩子的学校,要让他们喜欢,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学校就应该像夏山学校那样,可以自由的玩耍;像巴学园一样,充满各种妙趣横生的设计。一张张的宣传语,该变身了,变成玩耍的器具,变成具体的场景,变成体验的机会。我在学校里作了一点尝试,书法台的设计意在让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工作台;水土流失演示器意在让孩子更直观的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哈哈镜系列意在让孩子接触一点哲学的道理„„我们用动的方式来呈现,让孩子可以在某一刻驻足此处,可以有安静思考的欲望,这何尝不是动与静的别样之美呢?

校园的系列规范中,也有动与静的元素。我们的规章制度可以把人管死,也可以把人理活。如果我们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常规,就会让教师和学生每天疲于应付,精疲力尽,斤斤计较。如果以数据为参考设定等级评价,就会化解很多矛盾,同时也让老师在工作中有了更多自由套路。方向必须是对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松紧有度,事情才会理得清楚。动静结合,人气才会始终处在向上的状态。校风不仅仅是一种风气,更是一种舒适的节律。人人在其中,得以自由的生长。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处处拥有动静之美,人人享受动静之韵,可以停下来安静地思考,也可以动起来率真地表达,没有拘束,没有顾虑,只有欢喜和沉浸。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教学风采】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2016-09-05 甘肃教师学苑收藏,稍后阅读

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

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

1、重“动”轻“静”

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

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动”与“静”,教师首先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二、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1、“静”实质是一种“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的;另一种是静态的。动态的活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等。这些活动,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动”,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能看见他们的动作。而静态的活动包括:静静默读、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细细品味等等,这时的学生也许一动不动,也许一言不发,但是,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他们的情感在变化,这种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虽然,它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与动态的活动不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相同的。

2、课堂“动”“静”必不可少

课堂教学离不了静的活动,比如教师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地听;教师的示范,需要学生专注地看;遇到问题,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而且,越专注,学生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同样,教学中,学生需要讨论,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达,因而他们也需要“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才会变得更广,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彰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静”和“动”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何时动,何时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教学对象来决定。

3、张生“动”而弛生“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时间不长。长时间的单一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疲倦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则能不断地刺激儿童,使他保持注意力。课堂的节奏应该富有变化,时儿快,时儿慢。一味地快节奏,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或者活动太少,该动不动,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没劲,从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掌握好动静的度和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二者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有所获,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述说的对象一吐为快;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寻求帮助;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与别人分享。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而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一动到底。他们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不自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他们此时想要干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三、合理安排动、静态教学

“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闭口时就闭口,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才能做到动静有致呢?

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

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各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在“动”的过程中,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则难以得到充分的感知。那样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动”“静”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宜多“静”(听授、思考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宜多“动”(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什么是“动”中求“静”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应递减,学生活动范围应递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同时,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腾出手来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动”。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时,为防止学生出现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通过“动”和“静”结合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3、“动”“静”交替,“动”“静”有致

“动”与“静”纵贯整个教学全局,“动”“静”的交替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具有特定的教学程序。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机械地记忆而教师应抓住教材的脉络与重点扼要地进行示范讲解、点拨指导,从而排难解惑,重点突破,冲淡难点,实现“一动一得”。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一个走弯路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疑问,这恰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带动全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并为下一个“静”作好准备。因此,动静有致的教学,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这就要求互动教学与随机练习的轮换交替,连贯衔接,同步进行。有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常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静”中自己探究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对当前现象或问题去加以分析解释,经历思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旨,就是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但其中要忌“动”“静”轮换过于频繁,这样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都应认识到:不论“动”的教学设计还是“静”的教学设计,都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之内。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动”“静”的选择与“动”“静”的组合,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动”与“静”的一致性,做到真正的“动”“静”有致,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动”与“静”的教学活动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辨证统一关系。“动”与“静”之间就象是一个钟摆一样“荡”过去再“荡”回来,快要到顶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会儿摆向“动”,一会儿摆向“静”,不过再怎么摆来摆去还是课堂这个范围,牵着它们的那条线就应该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定向和控制,努力让“动”“静”协调一致,逐渐由对立趋于靠拢和融合,产生更好的教学状态。为了确保课堂中静态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老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为了丰富动态活动的形式,老师又必须为学生搭建灵活多样的活动平台。教师要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好“动”“静”的关系,科学地开展教学中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得有目的,活动得有秩序,活动得有实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充满活力,新课改才会富有成效。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因此,理想的教学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效果图。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

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两点活动误区:

1.重“动”轻“静”

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

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相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教学中“静”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相机而定。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动”与“静”,教师首先要了解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二、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1.“静”实质是一种“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的;另一种是静态的。动态的活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等。这些活动,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动”,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能看见他们的动作。而静态的活动包括:静静默读、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用心体验、细细品味等等,这时的学生也许一动不动,也许一言不发,但是,他

们的思维在活动,他们的情感在变化,这种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虽然,它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与动态的活动不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相同的。

2.课堂“动”“静”必不可少

课堂教学离不了静的活动,比如教师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地听;教师的示范,需要学生专注地看;遇到问题,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而且,越专注,学生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同样,教学中,学生需要讨论,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达,因而他们也需要“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才会变得更广,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彰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静”和“动”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何时动,何时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教学对象来决定。

3.张生“动”而弛生“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时间不长。长时间的单一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疲倦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则能不断地刺激儿童,使他保持注意力。课堂的节奏应该富有变化,时儿快,时儿慢。一味地快节奏,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或者活动太少,该动不动,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没劲,从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掌握好动静的度和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二者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有所获,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述说的对象一吐为快;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寻求帮助;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与别人分享。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而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一动到底。他们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不自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他们此时想要干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三、合理安排动、静态教学

“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闭口时就闭口,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才能做到动静有致呢?

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

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各

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在“动”的过程中,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则难以得到充分的感知。那样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动”“静”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宜多“静”(听授、思考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宜多“动”(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什么是“动”中求“静”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应递减,学生活动范围应递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同时,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腾出手来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动”。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时,为防止学生出现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通过“动”和“静”结合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3、“动”“静”交替,“动”“静”有致

“动”与“静”纵贯整个教学全局,“动”“静”的交替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具有特定的教学程序。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机械地记忆而教师应抓住教材的脉络与重点扼要地进行示范讲解、点拨指导,从而排难解惑,重点突破,冲淡难点,实现“一动一得”。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共同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一个走弯路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疑问,这恰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带动全部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并为下一个“静”作好准备。因此,动静有致的教学,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适当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这就要求互动教学与随机练习的轮换交替,连贯衔接,同步进行。有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情感的投入都非常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静”中自己探究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对当前现象或问题去加以分析解释,经历思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旨,就是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但其中要忌“动”“静”轮换过于频繁,这样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都应认识到:不论“动”的教学设计还是“静”的教学设计,都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之内。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动”“静”的选择与“动”“静”的组合,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动”与“静”的一致性,做到真正的“动”“静”有致,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动”与“静”的教学活动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辨证统一关系。“动”与“静”之间就象是一个钟摆一样“荡”过去再“荡”回来,快要到顶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会儿摆向“动”,一会儿摆向“静”,不过再怎么摆来摆去还是课堂这个范围,牵着它们的那条线就应该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定向和控制,努力让“动”“静”协调一致,逐渐由对立趋于靠拢和融合,产生更好的教学状态。为了确保课堂中静态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老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为了丰富动态活动的形式,老师又必须为学生搭建灵活多样的活动平台。教师要正确地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好“动”“静”的关系,科学地开展教学中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得有目的,活动得有秩序,活动得有实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充满活力,新课改才会富有成效。

第四篇: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

一、教学目标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小组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二、重点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就是参照物的选择,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

动与静教学

教师:现在上课,同学们,大家都坐过汽车吧,你观察过车内车外的景物变化吗?请大家置身其中,充当一个观察者,观察一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看大屏幕

生:我发现道路两旁的高山在往后退

生:我发现树往后退

生:我发现原来不动的物体在往后走

师:是啊,老师也发现过你们所说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呢?

生(1):我问过爸爸,爸爸说因为汽车在行驶,我随车动,所以会感觉到路边的小树,房子在动。

生(2):我想因为车动吧 师:假如站在路边呢?又是怎样呢? 生(1):站在路边观察树和房子是静止不动的 生(2):它们还在原地

师:为什么同样是房子和树,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它们,就是运动的,而站在路旁看他们,就是静止的呢?

师:人是运动还是静止?要揭示这个问题,必须上好这节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动与静

教师板书:动与静

师:请大家观看两张图(这是一个荡秋千的场面)

师:假如你是那个正在荡秋千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生:静止的 师:怎么判断的呢? 生(1):始终在旁边

生(2):因为我和南同学的位置不变

师:假如你是观看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的

生:因为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生:看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就动,没发生就精

师:好,这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它就是运动的,反之,它就是静止的。(课件文字)

师:大家一齐读一遍

师:那么老实更深一分的问大家:你是怎样判断位置发生了变化呢? 生:先假定一个不动的人或物体,再观察和它的距离有无变化,还有方位 师:好,你们知道这个假设不动的物体科学上叫什么吗?——参照物 课件: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谁说一下荡秋千的两个女孩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生:各有自己不同的参照物

两女孩对男孩的运动状态判断为什么不一样?

1、讨论

课件:以车为参照物,人是怎么样的,以车厢为参照物,人是怎么样的 师: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你呢鞥看出为什么做出的判断不一样吗?他们的观点对吗?

生:参照物不同

师:对,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参照物不同,结果不一样(课件)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分析一下这个男孩的运动情况,分组讨论,并汇报

生:(1)坐电梯的男孩相对于扶手是静止的,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2)乘坐公共汽车的男孩相对于汽车是静止的,相对于路旁的树静止的。(3)旋转餐厅的男孩相对于椅子是静止的,相对于旁边的树是运动的

师:请大家看一下电扇的运动情况,并说明它的运动情况 演示风扇实验

师:如果选择扇叶为参照物,保护网是运动的。相对于扇叶,保护网是运动的,如果以底座为参照物,保护网是静止的。

演示飞行员抓子弹的课件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他发现窗外始终有一个像昆虫一样的物体,就好奇抓过来,哇,却是一颗子弹!请同学们思考;子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各以什么为参照物?保护网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课件: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师:好,这节课同学们都很认真,能不能告诉老师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怎样判断运动和静止,就是选定一个不动的物体看位置是否变化,有变化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生(2):我知道了什么叫参照物

生(3):我知道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很重要,参照物不同,结果不同 生(4):我知道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

师:说的好,说明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奖励你们一首歌,这首歌优美,有感染力,曾伴随着几代人成长,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不过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从歌词中找出关于动与静的问题,并说明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请欣赏:

生(1):小小组拍江中游,以两岸为参照物,竹排在运动,河岸和竹排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2):巍巍青山两岸走,以竹排和人为参照物,青山在运动,因为它的位置在改变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下完成以下作业,(1)找出自行车各部件的运动情况,观察时注意安全,(2)找出关于动与静的成语(3)了解关于动与静的成语。

第五篇:《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

(2)通过观察和判断来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让学生举出一些认为运动的例子。(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甚至地壳运动等等)

师:除了上面举的例子,还有什么东西在运动呢?(展示图片宇宙星系并解释: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亿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展示flash: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师:同学们知道地震时怎样产生的吗? 生: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展示图片:大陆板块相互挤压)

师: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说明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是在运动着的。

(展示图片:兔子、马在跳动)师:动物也在运动当中,那么呢?(展示图片:跑步、游泳)

师: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谁创造的呢?获得过北京奥运会8枚金牌的游泳健将又是谁呢? 生:博尔特、菲尔普斯!师:下面请观赏一下视频。推进新课: 运动的世界: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的世界》,自然界的人,动物甚至植物等等都在运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运动的描述:

师: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而人们又是怎样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1)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城楼.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于山川河流的运动的赞美。(2)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 学生通过曲子的旋律体会细水长流的感觉。(3)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展示梵高的《星夜》)

师:诗人、音乐家、画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运动,那么科学家呢?物理学中又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呢?

师: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展示flash:红球靠近白球,并标注红球的起始位置和末位置)

师:可以看到,相对于白球来说,红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红球相对于白球运动了。而这边的白球便是我们所选定的参照物。

生:(观察并体会)

师: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下面请看一段视频。【视频:参照物】通过参照物的几个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参照物其实就是我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而静止则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展示flash:空中加油机的加油过程)生:(观察并思考,分析)

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选择云作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云是不动的,则加油机和战斗机都在运动,如果选择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的距离也就是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选择战斗机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静止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师:下面请观察老师的运动。(拿着书从讲台走到教室后头)并提出问题:以黑板为参照物,和以书为参照物老师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思考并回答:不同,以黑板为参照物老师是运动的,因为老师与黑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选择书为参照物,老师是静止的,因为老师与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师:(展示flash:滑雪运动)

教练要求运动员从斜坡做下滑运动时以地面或树为参照物; 教练要求运动员在滑雪板上保持不动又是以滑雪板为参照物。

师:(展示flash:列车中的女孩,窗外景物在后退,女孩对面坐着一位老人)对该flash进行分析,指出以什么为参照物女孩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女孩是静止的。并指出若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可忽略不提。

师:那么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来为我们服务的呢?

(展示图片:同步卫星)介绍同步卫星的同步的含义,并指出相对于地面来说,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视频:两辆列车并行行驶,警察从另一辆车上面搭救乘客】 提出问题:为什么警察能救到人?他们又是利用什么原理? 生:(思考讨论,指出以警车为参照物,公车是静止的)巩固练习: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油轮上奔跑的小孩

3: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以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以_____为参照物。

4:“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擦过。”前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

5、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

6、如图2-1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下载校园中的“动”与“静”(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园中的“动”与“静”(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与静》学案

    《动与静》学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

    《动与静》教案[推荐]

    《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

    《7 动与静》教案

    《7 动与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夏运库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 动与静

    第一节 动与静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

    2.1动与静 教案

    课题:沪科版 2.1动与静 课标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 1.......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能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的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 过程与......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郝业红 设计分析: 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