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3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

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比如必修一中《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

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二篇: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物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笔者拟在学习和贯彻新课标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思考就教于同仁。

一、有关高中课程的目的及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使之通过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关人才的标准有多种,但我们比较认可5A表述。国外某大公司在招聘广告中打出其公司需要具有5A的人才,Appearance(外表、形象)、Attitude(态度)、Aecountalfility(责任感)、Ambition(志气、抱负)、Ability(能力)。高中教育作为将学生培养成人才雏形的重要阶段,我们为学生的5A做了什么?事实上,中学的重点学科如语、数、外、物、化、生)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最后一个A[Ability(能力)]的教育,而这个能力可能还大多局限在解题能力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4A的培养与教育。要实现完善的高中教育.首先要发挥各个学科的综合作用,如对学生的外表。并不是一个单独学科就能完成的。外表并不仅仅指容貌,从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受到教育与感化后而表现出的气质。高中物理作为整个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应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就物理学科而言,应该是通过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高中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高中生所应具有的 5A。

二、有关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指在教学中持久发挥作用的品质。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新性变化.新课程不仅仅改变了教材内容,更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9币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我们认为,能够体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这一时代特征的高中物理教师素质是: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素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素质、现代教育

技术素质和教学评价素质。

为了适应这些特殊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应从学科专业性知识与教育专业性知识两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使自身在学科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广博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基础知识、物理学史以及广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知识、跨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相关的教育的政策法规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论与学习论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

三、有关三维目标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其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称为三维目标。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中要实施三维目标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物理教师的普遍共识。但如何将认识化为行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对高中物理中有的典型课(通常这些课都会被选为公开课),如力学中的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动量守恒定律……电学中的楞次定律等。这些课由于都会涉及到相关的物理学史、实验或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这类课比较容易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但有些课,(暂且称之为常态课),如力学中的弹力、力的分解、机械运动……电学中的电势差、等势面……由于这些课大都是为阐述物理中某一重要的定理或定律而设置的过渡课,对于这类课。大部分教师不知如何进行三维目标教学。笔者认为三维教学目标.重在理解其本质内涵,切不可将三维目标教学变为程序化。三维目标教学旨在力争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并不是指每一节课都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即使是典型课,可能也会因为教师、学生及教学设备等诸多因素而对一堂课中的三维目标有不同的侧重。而对于非典型课(即常态课),则要尽可能贯彻三维教学目标的理念。笔者曾在一些常态课上做了一些尝试,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机械运动这一节中,就从“凤凰号下西洋”、网页及视频资料片段开始引入新课;而在物质波这一节,则与学生一起阅读德不罗意因提出物质波假设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演讲稿,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维教学目标本身不应该是目的,它是一种段。不能狭义地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应根据教师及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实施三维目标教学.这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切不可将三维教学目标程序化。

四、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 “2+1”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的 “2+1”模式指的是在高中三年教学中。用2年的时间教完高考所要求考查的内容,用均:的时间进行总复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笔者走访一所目前正在试行高中课改的学校,他们仍然采用这种模式,这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很大阻力.高中课改试验区的高考方案也因此而受影响。有人说.“2+1”模式可以提高高考物理成绩。事实是这样的吗?以福建省高考近3年高考成绩为例,2003、2004及2005这3年理科综合中物理部分的得分率分别为0.48、0.42、0.4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不是考试题目难了,而是应付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的是学生的灵气,而在„题海”中“泡大''的学生,他们的灵气已荡然无存。认真分析一下近年学生的答题情况后发现,每年计算题的得分率都很低,很多学生只能完成物理考试的选择题部分。难怪有人说:我们高中三年教学就是为了高考的几道选择题。为了最后能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总复习,很多教师在高

一、高二就赶进度,本该做的实验没做,本该探究的没探究,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又等同于物理题目,从而失去了物理课程原本就具有的功能,失去了借助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培养学生应具有与其相对应的5A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灵气与创造性。更有甚者,在教师及家长极力奉劝下而在痛苦的题海中泡大的学生,当他们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看到他们的学哥学姐们为了毕业分配而四处奔波还有可能失业时,他们的心理极度失衡。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此不无关系。

由上所述,2+1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一现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第三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为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要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使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仅仅依靠一份自信心和一时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灵的深处驱动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有强烈的探究心理,从而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高涨的热情。《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

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2、能力素质

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素质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明确要求,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1、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2、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3、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时代、新教材、新课标为当前的历史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历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研究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水平。

第四篇:新课标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与鉴赏作如下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这个要求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也要让学生落实一种汲取精髓与智慧,研究策略与方法,提升个人素养与道德的学习过程。

具体到本单元四篇文言文来说,诵读是第一要素。以读为主,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美读参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要汲取精髓与智慧,这第一步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收获,对文章的理解。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要设计出精彩的导入语,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严密的教学步骤,面面俱到的课堂训练,教师的备课详细而周全,辛苦异常。我们辛辛苦苦设计了一个一个的“奇伟鬼怪非常之观”,把“险以远”的障碍扫除变成“夷以近”的条条框框,但我们的学生不买账,教师备课备出了十个点,苦口婆心口干舌燥交给他们,但下课时已经所剩无几,在不久的将来就完全还给了老师。因为他没有享受到攀登的乐趣,没有满足自己探索的好奇心。我们精心打造的精彩课堂除了留给学生的惊叹或喝彩之外学生只是观摩或观赏很少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他们没有捡拾到自己喜欢的珍珠、宝石和钻石,即使你反复强调,要求他们珍惜你所给与的一切,但是他们视之如粪土,弃之如草芥。所以,教师的观念要改变: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教师的精彩而是看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策略的尝试、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生成问题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提问。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分享。教师备课的目的应当改变,备课不是为了给自己准备下一堆教学任务,然后逐个去完成,而是等待学生发问,尽量少的避免学生问到的我们不会。但同时要允许教师不会,教师也要大胆而真诚地说“我不会”,我甚至不切实际的想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接触新课文,同时学习,各自谈论自己最新的体验。在让学生发展的理念下,我计划在完成第三单元四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第一步:诵读《寡人之于国也》时学生如果能汲取一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劝学》能明白一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积土成山”“用心专一”的道理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过秦论》能够为一个王朝的兴衰变化而感慨唏嘘我们就大加表扬,阅读《师说》能够意识到老师的作用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大加表扬,我们欣赏或鼓励学生从他的眼睛中发现的一切,那比我们交给他的任何一切东西都要更有意义,因为那是他自己发现的。有一位专家说过:从整体感知入手会相对简化进入文言文门槛的进程,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都会得到一个初步的感知结果,无论它有多么幼稚,都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会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先从内容上精神上让学生有所发现,劳动有所收获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然后进入第二步,研究策略与方法,通过朗诵,发现并解决生字生词,可采用个人查字典、小组成员帮助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个步骤可自我调整,课内、课外、预习、检测均可。最后回顾反思时一定要重视复习,再认知、再提高,而且要落实到书面上,从而进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渗

透层面。

但是在教学当中,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教师:放不下。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一下三点:

1、把困难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消除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恐惧心理。

2、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消除遮羞怕丑的虚荣心理。

3、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消除教师大包大揽的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索、自己成才。语文学习的性质决定了它潜移默化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朗诵和默写我主张课堂上完成,不是整篇整段,而是名句名段,不但要写出原句而且要写出个人的理解与发挥。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课题研究室主任郑国民教授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课文内容,解决生字生词;

2、摘录自己喜欢和应当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并交流、分享,写一写,背一背;

3、让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挑选二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分享;

4、再读课文,产生新的认识和感受,说一说,写一写。

这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就是“读、写”,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达到了新课标的目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成为了学习最大的获益者。最后,配合同步训练或学案完成对知识点的检测。

说明文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僵化。明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了情感要素。这不仅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教学中要贯穿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散文作为文学的“轻武器”,轻盈灵活,极善于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世界,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必然外化为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篇散文犹如一幅画、一首诗,它的执笔行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字里行间,负载着人生的品味体验,流露着个人的情韵情趣。因而,散文教学大可以少一些抽象的概括和条分缕析的结构化的肢解,而多一些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感知体悟。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从感知、体味到领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联想和想象、始终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享受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整体的文本感知,强调欣赏、体验、感受、经历,注重语感、重视朗读等。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意境,从形象中探求真理,寻求景物与作者的志趣、情感的联系。这样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散文的意境,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

.小说

在所有的课文中,文学作品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小说最能感染学生,但在所有的课文教学中,小说却并不是最好教的。说小说最能感染学生,是因为小说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与学生自小听大人们讲故事、看卡通看漫画、观赏影视剧的经验最为接近。但也往往是这种最容易接受故事的特点,使得学生停留在看 热闹的层次。看着太容易的东西往往学起来无法深入,这在很多学问技能上都有这样的矛盾。把小说文本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超越看热闹的层次,学会内行看门道,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就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小说并不是最好教的,除了上述小说文本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就是小说文本篇幅容量较大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造成的客观原因。时间少会造成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造成文本解读的简单化。选入课本的小说动辄三两千字,若是学生预习不充分,单是上课时让学生熟悉内容情节就得花两课时,当然剩下一个课时就得抓紧分析小说人物主题语言特色之类的,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根本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长此以往,学生读小说当然还停留于看热闹的层次。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紧扣住两点理念优化小说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小说文本的有效教学,其一,紧扣小说文体特点,用小说“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其二,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为表达。第一个理念来源于对文体素养的思考。所谓文体素养,指的是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度解读的能力和根据文体要求得体写作(表达)的能力。文体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读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就能根据阅读的目的与需要选择相应的文本;阅读不同的文本,也能摆正阅读姿态,选择适当的读解方法,达成适度而有效的解读,不致误读文本,浅读文本。因此,文体素养的弱化,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不熟稔,必然导致对小说文本的浅读甚或误读。比如教师简单地搬运教参中的分析与结论,缺乏自己的感悟;比如经常出现学生把小说中的“我”误读为作者本人的低级错误。所以在小说文本的课堂教学中,紧扣小说文体的特点,用小说“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才可以正确而有效地解读文本。第二个理念来源于对阅读教学本质的思考。《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作评价”“说体验”都要求学生表达阅读感受。新课标还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即是“对话”,当然以个体的表达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不能转化为表达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勿庸置疑,小说教学紧扣“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为表达这个根本,才能获得教学的实效。以下试通过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设计来阐述如何贯彻这两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不外乎由旧及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入新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由远及近,从宏观和角度说到眼下的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或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较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导入,各有高招,但笔者为了节省时间,更喜欢直接入题,就用小说“三要素”来提问。要求用“三要素”把小说文本的主体内容用几句话甚至几个词归纳起来,这么问,既可以考察学生预习的情况,又可以较快速地让学生熟悉文本。实质上是把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和整体感知文本合三为一了,大大节省了时间。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文本量大与课时偏短的矛盾。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用小说“三要素”学生就能轻易地梳理出文本的主体内容,如“人物——祥子,坐车人;故事情节——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挣扎;环境——夏天(六月十五)20年代的北平。”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其上,接下来,再请学生

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归纳小说内容,就显得容易多了。学生稍加提醒一般都可以相对完整地把小说的内容概括叙述下来。如果这样的归纳多做了几次,请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是不是就更简单了呢?特别是再创性复述,紧扣“三要素”的复述特别不容易跑题。

紧扣“三要素”除了可以节省时间感受文本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内部,对小说人物情节甚至语言进行探究。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用“三要素”归纳完了之后,“人物”这一栏中学生罗列出了“于勒、菲利普夫妇、我(若瑟夫)”等人物,笔者问“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学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时提出一个观点: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才是主人公。于是换一个问题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解决后一个问题,补充介绍了小说选入课本时被编者删节的首尾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个若瑟夫口述的故事,明白若瑟夫为什么每次给乞讨者五元钱的原因。然后再介绍对本小说解读的三个主题,即“金钱关系说”“同情说”“”,由此回到“谁是主人公”的问题,通过这么一番介绍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有了深入了解文本的强大欲望。至此,仍是引而不发,而是进入局部分析的环节,让学生寻找文中精彩的人物

描写段落,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最后才得出“谁是主人公”的结论。在这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小说“三要素”,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所想及时表达出来,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其次说说表达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并乐于表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会阅读与思考,学会自信愉悦地表达。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复述是一种表达,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表达;那么布置课后作业,对小说的结构或语言技法进行仿写、对情节进行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就更是一种表达了;至于写读后感,乃至写文学评论、编演课本剧,无疑是高层次的表达了。复述与缩写其实可以在检查预习时就实现了;分角色朗读是深入文本语言,剖析人物、主题的进而领略小说艺术之美的基本手段,重点在局部研析的环节中使用;编演课本剧可以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课上表演,学完课文后再修改完善。其它作为课后作业的表达练习,一定得在课内多些铺垫和引导。

让学生有兴趣去表达,最主要的还是懂得怎么去表达。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了解了整个情节内容之后,忽然有位同学长叹了一句:“唉,怎么是这样的嘛,故事还没讲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是这样的,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的呢?”于是那位同学说于勒发了大财,水手打扮卖牡蛎,只是装穷试探菲利普。当然马上有同学反对,认为这样的结局太俗套,不如让残酷的现实继续上演,让于勒客死他乡,让姐姐被退婚等等。不同的设想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志趣,反映了不同的欣赏观念。借此,我们不妨顺势引入接受美学、完形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完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观念,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还可以怎么认为?”逐步使学生达到审美的层次,而不再停留于看热闹,这时,如果让他们写读后感乃至评论,一定是有话要说的,更不消说续写改写情节之类的练习了。说小说而学小说,有时也会觉得太单调地,或者说太浪费了。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写作的角度来学课文,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深入文本语言的内核从而真正地落实语言的学习呢?如果领悟了文本中语言的特色,进而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与体现,这算不算是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表达?

如何选准一个视角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就是一般在大体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比如《故乡》中的对比手法比怎么比?《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怎么写?《在烈日和暴雨下》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依此问题来设计教学环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追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最终学会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以上两个所谓理念,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从文体切入学习文本仅是方法,而表达却是方法也是阅读教学(文学教育)的目的,还需明确的一点就是,所谓的“三要素”

也仅仅是针对传统的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小说作品有效,对于现代主义各个流派的小说,简直无能为力,还好,初中课本还不涉及。

第五篇:服装设计教学要融入保护环境理念

服装设计教学要融入保护环境理念

摘 要:本文论述了,当下服装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路线,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大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缺乏与市场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设计师在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作者结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对服装设计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和改善方式,以便使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服装设计;教学

一、“以环境为本”的社会发展方向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开始,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深深烙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影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切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目的,甚至不惜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河流污染、臭氧漏洞、动、植物种类减少等破坏自然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人类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应该首先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改变,转换到“以环境为本”的基本思想上。中国古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我的环境家园不复存在,生活又将从何谈起,社会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同样作为为人们现实生活服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环节上,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我国职业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主要是侧重于老师的理论讲述,课堂上老师讲完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后,给学生留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这样学生对于服装设计形式和内容的了解就只是个皮毛,根本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所学的服装设计,在毕业后自己的工作将是什么样的,更不清楚设计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本身的真实意义,一连串的问号漂浮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学生不了解设计与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只是盯着老师所讲的课本理论知识,缺乏与现实世界联系的真实性,使得“理想的学习模式”与现实生活需求严重脱节,这无形中就使得刚毕业的学生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很难融入到现实的生活、工作中。所以,在今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时事变化,并及时对相关信息做相应的了解与分析,在社会变化和进步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服装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

三、服装设计教育专业新思路的探索

基于现代环境中所凸显出来的种种矛盾及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部分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的问题。在此,我提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构建新形势下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以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美学、服装史论、结构工艺、面料、营销等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辅助,缺乏对于社会时事与服装设计、市场环境等关系的分析类课程。为了更好地弥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与社会实际设计工作之间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使服装设计更好地为环境的发展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未来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将社会时事动态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固有课程体系相结合起来。

2.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老师习惯于自我陶醉在个人的讲述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很少,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改进和交流的机会,不仅是简单地讲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交上后老师评个分数就完了,而且应该让每个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能讲出来自己所要传达的含义,给予每个学生再次修改、提升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作品效果会与其本人的想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作品制作效果不理想的同学再进行修改,每个人都记录下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直到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套满意的作品为止。如此进行反复的修改后,学生不仅可以制作出一套自己满意的作品,而且可以增强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信心和主动性。

3.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

在以后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中可以设置几门实验性质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为相关的课程提供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的画几幅服装画就结束了课程的学习。例如:服装面料的再造,传统的手工印染、扎染、刺绣、手工艺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开阔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

4.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考核方式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所做的作品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归结起来,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动手的时间太短,老师和学生之间一直都处在一种“空对空”的状态上。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考核的环节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很多专业课程在考核上都可以实行理论考试和实践作品相互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做出来的成本是多少,用到的材料是多少,对与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几分,使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学会评估。

四、结语

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也应该有所调整,尤其是在当下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臭氧漏洞、土地沙化、森林减少、气候变暖、地震、火山频发等)。作为未来的服装设计师,作为为未来培育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学校单位,更多关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的需求,无疑是服装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也要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自己贡献,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建议。

下载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理念融入历史教学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新课标理念(论文)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新课标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规模不断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近年来,国家推......

    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思考五篇范文

    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校 林建华 提要:本文着重于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和在新理念影响下对历史教学的思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 “国运......

    新课标历史(精选合集)

    教育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13)关键字: 新教材,问题情境,史料[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6-0055-0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课程......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摘要: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

    新课标理念带给美术教师的思考

    新课标理念带给美术教师的思考 -----初中美术新课标暑期培训之学习体会 参加2005年6月26日—6月28日我市于武清泰达研修中心举办的美术新课标暑期培训会,通过各位专家的讲座......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实践及体会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实践及体会 ——以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 廖德云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传......

    新课标理念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王宝剑[推荐五篇]

    新课标理念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霸州市第六小学 王宝剑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在教育部的......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语文“人性化”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语文“人性化”教学的思考 康滩中学 雍守清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探索,随着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