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分式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即 ;当n为正整数时,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0);
(5)商的乘方: ;(b≠0)
7.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下册章节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3)每一个多项式都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形如a+2ab+b或a-2ab+b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六、分解因式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acma+b+ma==(b+d++n≠0),那么=。bdnb+d+nbacab4、更比性质:若=,那么=。
bdcdacbd5、反比性质:若=,那么=。
bdac3、等比性质:如果
三、求两条线段的比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如果单位长度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四、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4.定义法: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
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七、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八、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九、常考知识点:
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6)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8)数据波动的统计量:
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要求: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道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
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
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
4、频率,样本的定义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在证明时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如果两直线都和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files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files
八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非负数=大于等于0=0和正数=不小于0 非正数=小于等于0=0和负数=不大于0 二. 不等式基本性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方向:大向右,小向左。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为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式方向改变。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 去分母; ② 去括号; ③ 移项; ④ 合并同类项; ⑤ 系数化为1(不等式的改变问题)4. 一元一次不等式基本情形为ax>b(或ax ① 当a>0时,解为x>;② 当a=0时,且b<0,则x取一切实数;当a=0,且b≥时,则无解; ③ 当a<0时,解为x<。5. 不等式应用 ① 审: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② 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 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列出不等式; ④ 解:解出所列的不等式的解集; ⑤ 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五.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六.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由含有一个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解集的无公共部分,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①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② 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章 分解因式 一.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二.提公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为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如,ab+ac=a(b+c).2.概念内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3.易错点: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如,-ab+ac=-a(b-c), a3b+ab3=ab(a2+b2);(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如,ab+a=a(b+1)。三.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3.易错点: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x4-y4=(x2+y2)(x2-y2),就没有分解到底 4. 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用公式法来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四.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如,am+an+bm+bn=a(m+n)+b(m+n)=(a+b)(m+n)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以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以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五.添拆项法: 对于二次三项式 可以直接用公式法分解为 的形式,但对于二次三项式,就不能直接用公式法了,我们可以在二次三项式 中先加上一项,使其成为完全平方式,再减去 这项,使整个式子的值不变.于是有 = + - = = =.像上面这样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添(拆)项法.六.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ax2+bx+c,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a1?a2, c=c1?c2, b=a1c2+a2c1,往往写成 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ax2+bx+c=(a1x+ c1)(a2x+ c2)2.二次三项式x2+px+q的分解: p=a+b, q=ab, ,x2+px+q=(x+a)(x+b)。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3、气候:位于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4、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此外,太原、郑州、西安、兰州都是北方的重要的工业中心。 5、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二、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民族以汉族为主,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长江、珠江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2 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大体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三个自治区及甘肃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全区汉族人口占三分之二,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本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气候以干旱为主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从东部的400mm,往西减到200mm,再到50mm以下。地表植被:由于降水的影响,从东到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原因是它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 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 ②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因为自西向东,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④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5、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 (一)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①本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牧业区基地。主要牲畜有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②在全国的地位:肉、奶、皮、毛等占据突出的地位。 ③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4、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 ★★★★ 在有水源的地区可以发展灌溉农业。主要的农作物:小麦,水稻,甜菜,棉花,瓜果。 ①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引黄河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绿洲农业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绿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也成为当地主要的粮绵基地之一。新疆南部的绿洲盛产长绒棉,是我国的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③新疆瓜果特别甜,颜色鲜艳,主要原因是:新疆夏季热量多,降水少,白天光照强,利于瓜果着色,白天光和作用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新疆瓜果特别甜。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3 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 2、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是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这三种,也是高原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其中素有“高原之舟”的是牦牛。★★ 3、青藏地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人口以藏族为主,该族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布达拉宫和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5、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解放前无公路和现代化桥梁,1951年起,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地区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新疆北部因受西北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 6、“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气东输的起点是: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田,终点是上海。“西气东输”工程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目的是解决能源结构不合理,发展清洁能源。★★★★ 7、青藏地区有两个显著的自然特征:“高”和“寒”。★★★★ ①“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著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植被稀疏,草原荒漠广布。②“寒”:青藏地区因“高”生“寒”,海拔高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4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连 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山环水绕,平原居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5、东北地区的地形区 八年级地理知识下册5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东北地区产业分布 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梁、谷子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被玉米、水稻、春小麦所取代。其中玉米种植发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总产量占全国的2/5.东北地区的糖类作物是甜菜。黑龙江省是我国甜菜的主产区之一,甜菜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3强,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平原。 3、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长足发展 4、大庆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沈阳、齐齐哈尔形成了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长春、大连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家在2003年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7月,北平 2、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3、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主要内容:①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②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④会议还决定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的缅怀。 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的影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充分准备。 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天安门广场 2、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3、如何理解“中华人民站起来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从此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人民从此政治上当家做主,经济上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国际势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方面向西藏进军,一方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2、时间:1951年 3、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抗美援朝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4、导火线: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5、参加部队:中华人民志愿军 6、指挥者:彭德怀 7、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8、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9、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10、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11、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P11):①粉碎美国侵略野心;②巩固了中朝边境;③提高了我国国家威望。 12、为什么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P11):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时间:1950年----1952年 2、法律依据(开始的标志):《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 3、原因(P13):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4、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意义(P15):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③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年----1957年 2、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P18):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5、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6、成就:在苏联的协助下,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7、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8、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内容):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大会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宪法的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平等原则等。 ②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③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④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因为在宪法中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等内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原因(P23):土地改革后,农业分散经营的状况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3、目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阶段:①农业互助组。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时间:1954年----1956年 2、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3、特点(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 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评价:三大改造总体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5、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国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艰苦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0,....0,....1第六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行: 1、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①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②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③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时间:1958年 ②表现(犯的错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③犯错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破坏。 ⑤教训: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⑥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⑦对国民经济的调整(P28):1961---1965八字方针 3、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兰考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大庆石油工人 王进喜。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P28):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发展。②具体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原文: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至于复辟的危险。) 2、时间:1966年----1976年(10年) 3、开始(P29):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了“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4、**表现:全国出现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迫害,国民经济迅速恶化。 5、抵制抗争:①“二月逆流(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②“四五运动”: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以后,百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但被“四人帮”镇压而结束。但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在文革后期,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扭转了经济形势的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 8、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影响:①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②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③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9、教训和启示:①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④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10、“文革”结束的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一、真理大讨论(背景):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针对“左”倾思想和“两个凡是” 的束缚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讨论序幕: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 3、思想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当是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大讨论实质:一场重新确立实事求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解放运动。 6、“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主要内容:①思想方面:这次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②政治方面: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方面: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时间:1978年 4、意义(P36):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起点。 5、拨乱反正:1979—1982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确评价毛泽东,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左倾”错误和“左”的错误有哪些表现?这些“左倾”错误又是怎样得到全面纠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跃进。农业浮夸风和工业全民大办钢铁是其主要内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挫伤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防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都是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全面纠正的。) 0,....0,....2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发展。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目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意义:①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③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二、城市经济体制: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主要内容:①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制度。 3、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重大调整或变革?这些重大调整或变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别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历史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九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时间:1978年12月 3、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4、特区建立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5、对外开放的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建立沿海经济特区:1985年起,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上海浦东新区、闽三角开放区。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P44):2001年12月 第十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P46):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立在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52 3.南方谈话(1992):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述了他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邓小平的评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中共“十八”大(2012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为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十一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 1.首次提出“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梦想。” 2、再次提出“中国梦”: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3、“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怎样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5、“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6、“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①第一个一百年目标(1921--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诚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第二个一百年目标(1949--2049):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深化改造。③全面依法治国。④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1、时间:2015年10月 2、五项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 3、新发展理念的意义(作用):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措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影响: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4、什么是“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第十二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2、特点(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6、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措施: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④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三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主权问题)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目的:实现祖国统一 3、内涵(什么是“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1)中英两国政府在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答: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供,国际影响提升。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有效运用。③中央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④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第十四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内政问题)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相关史实: 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 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2、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1、第一次: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2、第二次:《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第三次是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到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注意:前两次是由于外来侵略造成的,第三次是属于内政问题。 3、建国后对台政策: A.(毛泽东时代)建国初:要武力解放台湾; 50 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B.(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以后: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C.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指导思想) 4、改革开放前,海峡两岸关系:敌对隔绝 5、改革开放以后,哪些措施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变化?(时间、事件、意义) 时间 历史事件 内容或意义 1979年 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 走向缓和 1987年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打破隔绝状态 1990年 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1年 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 “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1993年 汪辜会谈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 胡锦涛会见连战 内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意义: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 习近平会见马英九 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对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 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3、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4、“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5、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阻挠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1、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2、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难点: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针对台湾问题,而最先实践是在香港 2、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原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表现: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实现“三通”。 第十五课钢铁长城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1、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的表现:①由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的转变。②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3、海军:(1)部队建设:①第一支海军部队: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②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装备建设: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 (3)兵种建设: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②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4、空军:(1)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2)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2、任务: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强军改革:调整组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成立了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第十六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P81): 1、建国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①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交。②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推广(首次确认):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的召开:(1)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 3、“万隆会议”的意义: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地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七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的原因:美国:美国认识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改善中美关系,可以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中国:改善中美关系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3、建交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6、中美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到邦交正常化,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的变化必须符合国情;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7、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性质、综合国力、国际形势 二、全方位外交: 1、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外交策略:(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3、外交成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第十八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成就(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5.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6.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十九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消费 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3.交通运输的发展:(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4.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2)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5.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第四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下册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