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
[]小学思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活动教学法作为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活动教学法;思品德课;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因而教育必须首先满足个人的需要,教学就必须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而传统的小学思品德课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通过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当下小学思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德课中运用与实践,谈谈自己一点经验与看法。
一、对活动教学法的理解分析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其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1.活动教学法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法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活动教学法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3.活动教学法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法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教学法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了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定,品德课堂活动要联系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将心设计。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在课前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
2.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过程必须统―原则。小学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只是注重结果。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参与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导致目前课堂活动效果在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保持一致。
3.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引导高度统一。在活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不能“无所事事”,即不能忽视老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指引作用。老师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活动来深刻理解书本的知识,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个准确地把握。二要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通过点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活动资源利用上要注意把握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几乎每个主题内容上都安排若干个活动的素材,诸如“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活动的资源进行挖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教师活动教学的行为,确保活动教学在小学品德中有效的开展,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以确保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成长。小学思品中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根据思品课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2.根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形式;
3.根据活动教学形式确立活动教学方法;
4.对活动教学开展评价。
过程如下确立活动目标一确立活动形式一确立活动方法一活动评价。
例在活动设计前,首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结构确定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在教学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活动目标,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本堂课的得失以及学生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评价。
四、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活动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与探究。1.操作流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开展活动――提供学习指导一评价
2.适合年段
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游戏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3.应用要点
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目标开展活动。
4.应用举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身边的规则》教学活动片段
(1)情景设置,引起注意
通过跳绳比赛,引出规则的重要性,为提出目标奠定基础。
(2)告知目标,明确要求
根据表格要求,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3)开展活动
活动
一、调查
全班每四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自己选出发言人、记录人、采访人、资料整理人各一名,做到个个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根据活动目标,开展调查活动。
活动
二、对各小组调查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我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小组这次调查活动做得(下转77页)怎样?我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怎样?
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比传统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
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1.操作流程。确立体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撰写或交流体验心得―评价。
2.适合年段,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情景模拟、体验角色等。
3.应用要点活动组织选择上要使学生有i僦的内容,学生会对体验进行交流。
4.应用举例――体验盲人和哑巴。
(1)确立体验内容。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2)开展体验活动。A学生分组,分成“盲人”组和“哑巴”组。
B宣布活动要求。“盲人”和“哑巴”两人―组,互相帮助,绕操场一周,回到教室;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说话提示,只能靠动作来提醒。
(3)交流感受。今天从操场走回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4)评价、讨论。你曾经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总之,活动教学法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课堂呈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第二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其必要性。通过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以及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利用视频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问题深化情境发挥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 思考
本课题题目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目前在校初中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研究,了解初中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于2014年7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立项课题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参加了县级的培训,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我校是农村初中学校,在全县评比中整体不错,但思品学科名次偏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二、研究目的: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高效地进行教学,我们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研究”这一课题,意在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通过选择实施合适的教学情境等活动,寻求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最终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宽松,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品德课堂主动展现自己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界定: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境是教学双方的关系,情由境生,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共鸣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是指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社会现象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政治道德情操和认知活动完美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设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策略,情境教学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给看似沉闷、说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是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弊端的需要,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书本知识是教师上课的范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弊端,其本质是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
2、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继而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位学生慢慢对《思想品德》 产生兴趣,提升学习欲望,慢慢爱上《思想品德》 这门学科。
3、是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也是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发展,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等等。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感性体验,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4、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如今的教学课堂上再不是教师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作诱发物,经老师之情作导体,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组织、引发、释疑、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思维活动进一步向事物的纵横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发展能力、体现自我。
5、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需要,“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注重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实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更科学,并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访谈法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并在备课时仔细斟酌这些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研究内容:
1.(1).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2)情境创设类型的探究。(3)情境创设的效果的研究。(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研究。(5)师生合作意识的探究。
2.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情境创设中的角色。(1)设计者(2)组织者(3)引导者(4)促进者
3.全面评价情境创设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课题准备阶段:
2014年7月----2015年10月;(2)课题实施阶段:
2014年11月----2015年4月;(3)课题总结阶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不同的年级组调查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参与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并针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试验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且达到规范化、常态化。
2.组织全体成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定期进行交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讨论。如:《深挖教材资源,培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的能力》等,经常围绕课题研究决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在不同年级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实施情境创设教学。
3.配合学校重大教研活动,从学生只在课堂学习知识突破到从社会各个领域获取新知,注重课堂延伸加强新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树立“从生活到思品,从思品到社会”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良好习惯,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1.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了解了师生在思品课堂上的一些不足。⑴课堂上教师教学时时事材料运用的少。
⑵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分析大多运用语文语言,而思品语言运用较少。语言表述抓不住重点,口语化严重。
2.同时探讨出了材料分析题的常见题型
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的传统题型。较好的运用教学法后,中考中的大难题材料分析题也就迎刃而解。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时事材料。
⑵师生在切入教材时要学会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物等,联系所学,找出与之相关的思品概念。
⑶规范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思品术语来回答。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研究虽接近尾声,但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仍在继续,教学研究还在继续,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能力,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实验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 1.教学任务紧,进行调查分析的时间不够充裕。课题组教师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以期能使调查分析顺利进行。
2.部分学生对这次调查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出现了一些无效的问卷。
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在材料分析题解答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的理解不够重视,答题技巧欠缺。
4、情境教学法在运用技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八、参考文献
[1] 于水婧.浅谈问题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10,(4): 102.[2]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12, 25, 56.[3] 徐建云.情境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初探[J].科教纵横, 2009,(6): 1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5] 江学文.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08,(6): 110.[6] 郝婷婷.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J].新西部, 2009,(6): 120, 122.[7]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32, 42, 58.[8]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2、72.[9] 季华.论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 2010,(6): 80.[10]
第三篇:情景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其必要性。通过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以及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利用视频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问题深化情境发挥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 思考
本课题题目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目前在校初中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研究,了解初中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于2017年4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立项课题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参加了县级的培训,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我校是农村初中学校,在全县评比中整体不错,但思品学科名次偏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二、研究目的: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高效地进行教学,我们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研究”这一课题,意在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通过选择实施合适的教学情境等活动,寻求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最终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宽松,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品德课堂主动展现自己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界定: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境是教学双方的关系,情由境生,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共鸣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是指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社会现象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政治道德情操和认知活动完美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设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策略,情境教学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给看似沉闷、说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是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弊端的需要,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书本知识是教师上课的范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弊端,其本质是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
2、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继而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位学生慢慢对《思想品德》 产生兴趣,提升学习欲望,慢慢爱上《思想品德》 这门学科。
3、是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也是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发展,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等等。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感性体验,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4、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如今的教学课堂上再不是教师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作诱发物,经老师之情作导体,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组织、引发、释疑、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思维活动进一步向事物的纵横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发展能力、体现自我。
5、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需要,“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注重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实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更科学,并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访谈法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并在备课时仔细斟酌这些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研究内容:
1.(1).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2)情境创设类型的探究。(3)情境创设的效果的研究。(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研究。(5)师生合作意识的探究。
2.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情境创设中的角色。(1)设计者(2)组织者(3)引导者(4)促进者 3.全面评价情境创设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课题准备阶段:
2017年4月----2017年5月;(2)课题实施阶段:
2017年6月----2017年9月;(3)课题总结阶段:
2017年10月---2017年12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不同的年级组调查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参与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并针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试验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且达到规范化、常态化。
2.组织全体成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定期进行交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讨论。如:《深挖教材资源,培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的能力》等,经常围绕课题研究决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在不同年级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实施情境创设教学。
3.配合学校重大教研活动,从学生只在课堂学习知识突破到从社会各个领域获取新知,注重课堂延伸加强新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树立“从生活到思品,从思品到社会”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良好习惯,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1.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了解了师生在思品课堂上的一些不足。⑴课堂上教师教学时时事材料运用的少。
⑵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分析大多运用语文语言,而思品语言运用较少。语言表述抓不住重点,口语化严重。
2.同时探讨出了材料分析题的常见题型
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的传统题型。较好的运用教学法后,中考中的大难题材料分析题也就迎刃而解。
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时事材料。
⑵师生在切入教材时要学会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物等,联系所学,找出与之相关的思品概念。
⑶规范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思品术语来回答。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研究虽接近尾声,但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仍在继续,教学研究还在继续,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能力,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实验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
1.教学任务紧,进行调查分析的时间不够充裕。课题组教师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以期能使调查分析顺利进行。
2.部分学生对这次调查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出现了一些无效的问卷。
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在材料分析题解答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的理解不够重视,答题技巧欠缺。
4、情境教学法在运用技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八、参考文献
[1] 于水婧.浅谈问题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10,(4): 102.[2]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12, 25, 56.[3] 徐建云.情境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初探[J].科教纵横, 2009,(6): 110.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思品课中的运用
用现代教学论文技术,可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使教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给思品课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论文效果。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实践中,体会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是优化思品课教学论文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着火后飞奔的场景,接着设问:“请你们想办法解决?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在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的办法,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
二、形象地展示教学论文内容,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建立起来的,如果局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很难奏效。而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论文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会在保证教学论文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掌握观点。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为了突破“他为什么不去扑火而大声呼救”这一教学论文难点,本人利用计算机手段表现出“我”从浓烟滚滚的失火现场爬出来大喊“救命”的场景,在视听效果的渲染下,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不盲目救火的原因。老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对照图象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随后让学生配乐演唱“热爱生命”的儿歌。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对主要观点领悟较深刻,使整个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三、利用生动的视听教材,让行为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激情”、“感知”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了教育者所期望的趋向性,但是要达到教学论文目的和要求,还将思想观念的趋向性转化为行为的趋向性,这就是教学论文过程的“导之以行”。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导行过程中,老师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地意外和不安全的行为摄录下来,课上利用计算机手段播放出来,接着设问:“请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做得对的,你向他学习什么?做得不对的,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提问话音未落,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对录像中行为给予评价。在导行训练时,通过利用计算机手段把生动的视听教材与常规的教学论文手段巧妙结合,让学生有声可学,有形可仿,各种感观主动参与,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自觉地落实行为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将感知内化为自觉行为和内在素质
第五篇:浅谈辩论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思品
浅谈辩论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单位:卫辉市太公镇中心校
姓名:杨趁欣
电话:*** 浅谈辩论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
据了解,当前不少学校在社会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知道怎样讲课、照本宣科、无从讲起”的现象,一味的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高效推进。其实,小学品德课教学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塑造过程教学,学生应在品德课中得到明理的深化与情感的培养。怎样让学生在思品课中思维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才是思品课本质所在。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辩论”是一条很好的实现优效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使学生通过参与辩论活动,从而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关键词】
课堂辩论、辩论主题筛选、学生主体、教师指导、掌控评价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认识主体必须运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将客观世界的影响直接投射到头脑中”。但事实上,教材中要求的教学目标总是不能很好地落实,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去想,不愿意去感悟,而是我们教师没抓住好的时机来引导我们的孩子,没有激发他们足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当然不会有所收获。
一次偶然的学生争吵,让我有了新发现,事情是这样的:小强和慧敏因为该不该劝阻违纪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并来到办公室找我评理,我默不作声,只听他们一句一句为自己的辩解,突然激发了自己将这种辩论规范化运用到课堂中的想法。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经过试验,一下子让学生来了兴趣,不但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明理的全过程,更有助于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化与情感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在辩论中学会与学生正确相处的方式。
从这堂课的教学经历中我也体会到了辩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其实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
一、课堂辩论在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辩论的应用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也是为了深化课堂教学内涵。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听取别人的观点和见解而后做出一定的有效的反应。
1、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做到难易适度。
所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设问必须新颖而恰到好处,问题太难,则如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辩论就无法深入下去;问题太易,三言两语了事,就会缺乏思考的余地。“智慧的设问”犹如挂在适当高度的糖果,虽不能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又可以够得着。同时,辩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梯度,从比较容易的问题入手,逐步加大难度,使学生的辩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又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辩论的乐趣。例如:在“对生命负责”一课中,对烟酒的危害要求学生列举身边事例,并进行辩论其危害,而对于毒品,则有老师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从而了解其危害。
2、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生活,我们的课堂也一样,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力,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不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课堂辩论问题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或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学“我自信,我能行”一课时,安排了一个找优点的活动话题:要学生找一找身边同学的优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所举例子是熟悉的同学,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就在学生找优点的过程中,使不少同学看到了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不为自己所发现的优点,自信指数骤然上升。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作为辩论的内容,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辩论,这样的辩论才能真正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使课堂辩论有效实用。高质量的课堂辩论取决于辩论问题的有效设置,作为老师,在组织课堂辩论时,不妨多花一点心思在辩论问题的设计上,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辩论准备,是课堂辩论顺利进行的基础。
辩论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否则就会失去判断的标准, 陷入没意义的争论当中。因此, 在辩论前老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需要辩论的有关教材及材料, 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例如, 在讲解“做正直的人”这一框时, 可要求学生课前调查了解班上学生思想, 并搜集发生在身边的的事例。这样, 在学生发言后可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 而且这些身边的事例学生信服体会深刻,能激发起学生辩论、学习的兴趣,使课堂辩论收到良好的效果。
4、营造民主的辩论氛围,是课堂辩论有效推进的必要条件。
在课堂辩论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找碴儿”,只有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要营造这样的一种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不能把自己放在“指挥官”的位置上,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与学生平等相处,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从而使学生养成对问题积极探讨、质疑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才能真正凸显思品课课堂辩论的魅力。比如在教学“地球在呻吟”一课中,充分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身边发生的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5、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课堂辩论可行性的必备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进行辩论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主持, 以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在辩论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发言,尤其要重视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时不爱主动发言的学生, 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并不断予以鼓励, 使他们在成功中树立自信心,促进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撞击、辩论, 使学生逐渐分清是非, 了解真相, 掌握真理。即使出现错误观点也不要压制指责, 而应在辩论过程中加以积极的引导。
二、组织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不同于辩论赛,只是目的上的不同,但是形式和内容上还是相似的。作为实现教学目的手段,课堂辩论有自己的组织特点。
(1)课堂辩论要强调以“学”为本。启发学生自己学习、相互学习,是课堂辩论的出发点,运用课堂辩论要保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一片浮华。
(2)课堂辩论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辩论应突出合作学习以及实践。在辩论中,要能够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学生多演绎、少归纳,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所以在组织课堂辩论时要做到“大处放手,小处着手”,保证课堂辩论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注重辩论后评价
在课堂辩论组织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学生进行合作的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设法在组织的过程中建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以便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结束辩论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发言。因为学生看到的有时只是表面,并不一定把问题看得非常透彻。教师在总结时应该做出公正的评价,但不要明确点名哪一方是胜利者。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挫伤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自己心里也明白各方的优劣。力争通过辩论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的思想。
总之,课堂辩论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形式,它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认真组织好课堂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素质。
太公镇中心校
2014年5月
小学思品:
浅谈辩论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单位:太公镇中心校
姓名:
杨趁欣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