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试探
第一步:吟读——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来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对诗歌的最初感受。
在让学生初读感知诗歌时,先结合诗歌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点击“诗音画”相结合的诗文朗读材料,创设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诗文朗读材料中诗歌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阅读诗歌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在网络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中,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诗歌相关的诗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诗歌作品的社会影响等,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亲近教学文本,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注意诗歌的语调、语速和感情等,学生自读后,在全班、吟读,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传达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通过大家评评议议,在反复的吟读中一次次感知诗歌的内容。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吟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吟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
【吟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连续(⌒)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说读——体会感情
所谓说读就是通过意象,运用联想想像把它联成一个完美的意境,感悟诗情,从而体会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一环节,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此时、此景中自己会有什么感受,重视对诗歌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模仿诗人在此情此境中诵读诗歌,体验诗人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在学生感悟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再次结合网络学习专题中关于诗人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甚或网络课件中富于启发性的画面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步:品读——领会意境
所谓品读就是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自由读诗,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并把自己体会最深的词、句或诗节用“
美,美在 ”这样的句式表达式出来,学生分小组读后交流,再在全班范围进行讨论,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此环节它是诗歌感受鉴赏的实践活动,应充分注重对诗歌的个性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第四步:背读——反馈重构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这时再次利用网络课件播放音画结合的朗读材料,此时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一种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回想。再让学生把自己看作诗人来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选用最能表现自己情感的形式朗读,进而成诵,在背读中再次感悟情感,从而达到了“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这样一个鉴赏过程,完成了诗歌的重构,即再创造过程。
在此环节,教师应进行背读指导,引导学生从诗歌结构上发现规律,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加深印象,使当堂成诵成为比较容易的事,完成新课学习的反馈。第五步:赏读——延展创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我们的审美过程是从接触(听或看)到文本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而到离开文本时审美的体验并未结束,这种在审美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往往还会跟随着我们,继续保持,甚至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有可能还会加深。例如我前面讲到的学生学习《背影》一课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就保持到现在,接近十年,也许今天他的感受还会更深。
在学生感悟诗情并能流利地背诵诗歌后,指导学生将诗歌文本与课外搜集的与此风格内容相似的其它诗歌加以对比,进行深层次赏析,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深层次赏析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资料,欣赏别人的赏析、评价,进而撰写出个人课外再读的新感受、新体会、新发现,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赏评也在网上发布,与其它不同的见解进行交流。
【模式范例】
下面以《乡愁》一课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一模式。
课前发动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在网上、报刊、书籍中收集到大量与《乡愁》有关的资料,将其编选入网络课件中,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与“乡愁”有关的信息,亲近教学文本,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的开展。
在进入《乡愁》一课学习之前,利用网络课件播放一组精美的风景画,画面上依次出现“诗音画”、“天地人”“真善美”等字样,并辅以优美的旋律,为后面的诗歌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导语: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今天我们将要步入诗歌的殿堂,学习一首现代诗《乡愁》。
乡愁历来都是文人墨客说不尽道不完的主题,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在死的时候必然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丝线紧紧地握在母亲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
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是心惊魄动,泪水涟涟?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学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新奇的比喻所显示的超凡的想象力。
三、(作者简介:)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余光中以一首情韵悠长的《乡愁》饮誉神州,而被称为“乡愁的使者”。他是当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1928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家赴台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多种。第一步:吟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并用笔在书上轻轻划出节奏。
2、学生结合专题学习网站中的有关划分节奏的相关知识,自由读诗,教师指导、点拨,注意读出节奏,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感情:愁(借诗抒心中之愁)。
3、利用多媒体课件赏读著名主持人陈铎吟读的《乡愁》一诗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内在的情感。
4、赏读后引导学生对四个诗节比较,陈铎朗读时一个诗节比一个诗节沉重(愁怨:一个诗节比一个诗节更深)。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步:说读——体会感情
下面进行第二步说读:所谓说读就是通过意象,运用联想和想像把它串联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从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乡愁本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本诗中,作者是用什么事物把它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的?
学生:诗人运用了四个比喻句,把乡愁投射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在诗歌当中,我们称这种情感化的客观对应物为意象。我们读诗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四个事物本身,而应该通过这些形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何人在干何事,他心里想到的是什么,想象的时候应注意要和每一个意象有所联系。
比如:第一诗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通过邮票,我们也许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小时候,少年的我为了求学,远离母亲,此时正在昏黄的油灯下给母亲写信,信中会说些什么,心中会想起什么呢?(仿佛想起母亲送我到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我寄愁心与邮票”,只好托它载去我对母亲的思念。
起名:母子别
邮票——母子情深——依恋
朗读时注意: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还略带“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诗节:夫妻别:
少年已成长为青年,由船票想到一位青年在拥挤的船中,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不由想起(美丽的新娘,话别时的泪眼,上船时不停的挥手,无限牵挂的文物话语)。真是“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可一想到即将与她见面,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涌上心头。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朗读时注意在与妻子分离的淡淡的哀愁中还有一种温馨的思念和似水柔情。)
船票——夫妻恩爱——思念 第三诗节:生死别
由坟墓我们可以想到当“我”归心似箭地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呼唤,看不到母亲和蔼的笑容,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爱抚,母亲念儿成疾,也长眠于地下。:“我”跪在坟墓前,后悔当初为何要离开母亲,责怪自己为何不早日归家,内疚自己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这一切只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浓浓悲哀,坟墓是矮矮的,而心中的哀怨却是浓浓的。(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朗读时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深深的哀怨。)
坟墓——生死悲痛——哀怨 第四诗节:故园别 幼儿时恋母情浓,年轻时思妻情切,与母亲的死别更是人生中无法弥补的伤痛。但不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比不过现在那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乡愁更为深广。有多少像诗人一样的台湾同胞,他们在经历了人生几多沧桑之后,此时已是人生的暮年,他们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站在高山上向大陆眺望,耳旁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这浅浅的海峡所阻!这人为的分离,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聚的梦想,又使多少人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得过千千万万游子的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炎黄子孙旷古的乡愁之泪啊!所以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海峡——思乡哀愁——期盼 朗读时注意:第四诗节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读出期盼团聚期盼统一的感情。(每一诗节交流后,教师进行朗读提示,学生自读、齐读,读出感情。)第三步:品读——领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体会诗歌语言,并把你的体会最深的一句用“美,美在”这一句式表达出来。
(教师示范,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2、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学生明确:(1)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2)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形容词美,美在反其意而用,表达了作者依依思亲、殷殷思念、浓浓哀怨、深深的期盼之情。(3)“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4)“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5)“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6)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第四步:背读——反馈重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乡愁》一诗已走入了我们的心中,合上书,一幅幅画面历历在目,一种熟悉的声音回想耳边,我们只需要把这种感受捕捉住,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一句句诗句就琅琅上口了。从而达到再次背诵的目的。
1、再次听录音,心中默记,口中默念。再次感悟情感。
2、背读指导:
①本诗以时间序列为线索。②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③关情对象:母亲、新娘、母亲、大陆
④显示空间距离感的词是:这头、那头(第三诗节:外头、里头)
3、学生齐背,分小组竞赛背诵完成新课学习的反馈。第五步:赏读——延展创新
1、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乡愁是什么?
2、将本诗与余光中的其它“乡愁”诗进行比较,体会本诗的特点。
3、结合工具书或网上资料,撰写个人感受,并在网上发布、交流。
结语:是啊,乡愁是故乡的月,乡愁是陈年的酒,离乡的年岁越长,乡愁滋味就会越浓。今天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那如烟似雾,如泣如诉、令人荡气回肠的乡愁。乡愁是依念,乡愁是思念,乡愁是哀怨,乡愁更是一种期盼。它不仅仅是余光中先生个人的情思,更是千千万万台湾同胞共同的心声,它让我们看到了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血肉相连,血脉相通,这是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坚信两岸一定会统一。
2、将本诗与余光中的其它“乡愁”诗进行比较,体会本诗的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结合工具书或网上资料,撰写个人感受,并在网上发布、交流。
第二篇: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现代诗歌教学随想
燕子砭初级中学
何永福
下面是我班学生周志伟写的诗《深情的目光》:
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离开你的怀抱/我站在门前的小山上/用深情的目光/把你凝望
这目光,饱含热泪/泪里有鸟儿欢畅,/有瓜果飘香/泪里有麦浪滚滚 /有泥土芬芳/还有黄牛背上笛声悠扬
深情的目光,太多感想/那残破的院落长满荒草/那肥沃的田园,失去金黄/夜里没有犬吠,黎明没有雄鸡高唱/你是孤独的老者/总把儿女念想。
感谢您,辛勤的哺育/即使有一天,我懒惰地不去看你/即使有一天,历史抹去你的名字/我深情的目光/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再见了,我的故乡/今天,我离开你的怀抱/明天,将为你献上玉液琼浆/让你沉醉,为你歌唱!
今年开学初,我开始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由于现代诗歌中考遭冷落,加之我历来对唐诗宋词崇尚有加,对现代诗歌多有不屑,所以本打算走马观花,完了以后倾力备战中考。但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道通过诵读课文,理解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领悟了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反倒觉得每一节课都上得挺投入,连我自己也受感动。单元教学结束以后,我布置的作文是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散文,照例不提倡写诗,因为在我看来,他们距诗人那是很遥远的。岂料作文本交上来后,令我大吃一惊,全班五十余人仅有近二十人写诗,尽管我很不屑,但既然写了,那就不得不“拜读”。我又吃了一惊,其间有人写的还真像模像样,推荐给办公室同事,他们读得有声有色,甚至怀疑是抄袭。以上这首诗的作者周志伟所在的村5.12地震受灾严重,全村整体搬迁到了天津援建的东丽村,在诗中他真实地写下了离开故居的情景。另两名东丽村的学生分别以《爱在东丽》和《祖国,我爱你》为题抒发了他们对生活和对祖国的爱。我将这三首诗作了修改,编为《东丽组诗》,配上音乐,让三人代表本班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美文吟诵比赛,此节目竟然一举夺魁。他们在台上领奖,我在台下开始深思:
一、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语文教学
各人都有兴趣爱好,教师也不例外。抛开琴棋书画等不说,就拿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小说,散文,古诗词,现代新诗等各种文体,教师喜好各不相同,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让其左右教学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也常听同事们说喜欢这讨厌那,试想,如果语文教师都如我一般,自己喜好的课文就精心组织教学,反之则随心所欲,那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渐趋成熟,思维逐渐活跃,视野逐渐开阔,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只要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将来在各方面都会学有所成,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那些不对胃口的教学内容更要尝试、探讨,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激情飞扬。
二、要更加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今后要抛开“为考试而教”的观念,注重自身现代诗歌素养的提高,把现代诗歌教学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主动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培养感悟能力、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写作境界。
1、提高自身素养。平时自己要多读一些中外诗作,多看一些诗歌理论专著,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艺。只有底气足了,自己的教学才有特色,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诵读,在读中去体会。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在诗歌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诵读,怎样去指导学生去读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语气,要有抑扬顿挫。形式上可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诵等。其次,要抓意象,品意境。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抓住了意象,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品味诗的意境,去感受诗人主观情的流淌,独特的个性,以及诗中的美学的理想。本单元的教学之所以能有些许成功,我想与我注重诵读和抓意象、品意境不无关系,但还不够,仍需不断改进。
3、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诗作
要相信学生学生初学写诗肯定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抓住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开展新诗朗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诗化”语言表达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坚持不懈,一定会提高写作水平。
三、能否在考卷上为现代诗歌辟一席之地
古诗文默写填空历来就是语文试卷的必考内容,且分值不低,而现代诗歌却被打入冷宫;作文要求往往少不了一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即使中考试卷也是如此。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与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作为教师教学突破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焦点;而与考试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自然成为教学次点,教师蜻蜓点水一般,学生稍稍敷衍一番。遭秧的首当其冲是现代诗歌教学。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名句不仅限于古诗文中,现代诗歌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感情,其间也不乏名篇佳句,如试卷能在古诗文默写中为现代诗歌让出一至两个空,未尝不是好事。至于作文要求不妨放开点,真正不限文体,果真如此,又有谁敢断言所谓中考“满分作文”里没有诗歌?这样一来,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窘境或许会有所改观。
我不是诗人,也不奢望培养诗人,只希望学生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诗情,在未来的岁月中诗意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试探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酒文化
试探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酒文化(作者:汪昌荣)
发布日期:2009-9-22
内容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酒文化是文明史重要内容之一。探究我国的酒文化要从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中研习揣摩。本文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诗词文中摘录有关描写写“酒”及与酒有关的背景的语句,尝试探究我国古代的酒文化。材料短缺,挂一漏万,探究内容肤浅,但是文化具有共性、大众性,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摘录的有限的文句中,大致可以粗线条地显现我国的酒文化。
关 键 词:初中语文古诗文酒文化探究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文人与酒更有缘分,所以诗词歌赋文记载“酒”的不胜枚举。笔者因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耳濡目染书中的酒香酒气,因此,平时也爱小酌一杯,酒酣情浓,兴致所至,把初中语文所选诗词文所涉的关于酒的内容的句子,分类拣择,以试探究古代酒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
一、“莫笑农家腊家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待客之道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泱泱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传统美德,品茗饮酒即是待客之道。老朋友不用说要端杯把盛,即使是陌生人也以酒食相待。“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客”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一个完全隔世的陌生渔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一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的农人是多么的憨厚纯朴无私啊。“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在《浣溪沙》中写出了朋友热情的劝酒而使自己“酒困”“思茶”这种情况不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
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闲情逸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倡导“秉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古代文人秉承这一自由思想,他们大多嗜酒,纵情于千里之外,似闲云野鹤一般。“开轩面场圃,把洒话桑麻”这是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的诗句,多么悠闲自在的“农家乐”啊,浅斟慢饮中既欣赏了农村特有的自然风貌,又学会了事农桑的有关知识,酒成了最好的载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上看雪的人寥寥无几,足显作者心性高洁,遇此难遇的知已,怎么会不饮酒而别呢?、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助兴成欢
酒能佐餐,酒能助兴,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设想一下,没有酒的宴会,应是如何的索然寡味啊。“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中早年的李清明生活得那样无忧无虑,郊外野游也能放纵一饮,是何等的“疯”啊,对比后来的她,简直判若两人。“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在那样窘迫的生活中,陶渊明依然酒性不改,欢饮大醉,可谓单纯天真的酒痴也,这就是《五柳先生传》中作者的自画像。对于酒仙的李白,借酒助兴,便引诗情到碧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描绘了秋高气爽,大雁振翅,登楼吟咏,怎么能缺少那激发豪性的玉液琼浆呢?对于治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守欧阳修来说,可以以酒助兴,与民同乐了,他在《醉翁亭记》中毫不掩饰的描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觥筹交错”“醉能同其乐”。对于贬谪23年之久的刘禹锡来说,见到了离别已久最能理解自己的老朋友白居易,有满腹的委屈,满腔的怨愤要倾诉,但借酒助兴却没有让他醉倒,他清醒地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唱出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保持了多么高的政治觉悟啊。仕途失意,屡遭排挤,不受朝廷重用的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苏轼,他是一个乐开派,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嚎了一嗓子:“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壮人胆啊!
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壮威饯行
老朋友即将离别了,饯行饮酒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言壮语相赠,满腔热情抚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是曾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的饯行宴上的场面。
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忘忧解愁
自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往往成了失意之人的麻醉剂,忘痛药,也往往成为这些人的精神寄托。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正是典型的以酒来麻木自己的神经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描绘的孤灯影只,形影相吊的凄清意境只有诗人感受最深,这样的夜晚,酒就是最好的安慰剂啊。杜牧最能感古伤今,他乘舟泛游夜秦淮河,听到那亡国的靡靡之音,对秦淮河的夜景意趣顿然消失,他只有喝起了闷酒。“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正是他在《泊秦淮》中伤心欲绝之辞。
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忆昔思乡
“忆往昔峥嵘岁月”,古代文人大多命途多舛,他们也好回忆往昔的坎坷历程。对于诗仙的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丝毫没有酒兴食欲,这实在令人费解。李白在《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道出了往昔在朝廷做官为小人谗陷而不得不离开京都时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时境况。身为宰相,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的晏殊,他有什么烦心之事呢?“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他在《浣溪沙》中的吟咏诗句。原来他借酒抒怀,是因为“无何奈何花落去”回忆过去的岁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光流逝,岁月不再啊。思乡怀人、建功立业,在古代文人笔下成为持久主题,范仲淹《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渔家傲》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以及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们因常年戍守边关,征战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早日结束战争的急迫之情,唯有借助那浊酒来排解、释放。
酒文化借助经典诗词文流传于世,绵延至今,影响着后人。我们今人要发扬光大酒文化。但切不可混淆酒文化与醉酒的概念。酒能成事,也能误事,对于后者,我们要大声地说“不”!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教师用书
2.百度百科:中国酒文化
第四篇: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促现代诗歌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促现代诗歌有效教学
12月3日-4日,初中语文学科在大连教育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骨干教师培训。来自甘井子区余名市级骨干教师以及盲聋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以“现代诗歌教学有效规划及实施”为主题,初中教师教育中心刘世斌主任作题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的讲座,讲座中结合大量视频案例,呈现信息时代教学的变革,带给教师们以视觉、思想的冲击,为学科有效教学的开展做了信息技术方面的铺垫。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杨丹妮老师汇报了自己近几年在现代诗歌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丰富、扎实、鲜活教学实践展示,深深地触动了与会教师。80中冯家军老师作《乡愁》一课的诗歌教学展示。骨干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现代诗歌教学有效实施”这一主题热烈研讨,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表见解。市研训教师齐雅萍老师从“现代诗歌教学要读透、要教透”“要立足语感培养、为学生搭建言语运用的平台”等角度作总结性评课,并作题为《从<乡愁>看现代诗歌教学》的讲座,为现代诗歌教学指明方向。
此次培训,内容充实,从理论讲座到实践展示,从经验汇报到实时互动,点燃了教师们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热情,促动了我市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
第五篇:《试探》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贵德曾经说过的:试探显示的是能力,不是弱点。人被试探行恶,作的都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有的魔鬼对我们的试探都是在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内,且有神的允许。在刚大学生活里待了半年,就让我不免感叹,大学里真的是有十分多的诱惑与试探。而作为基督徒的我时常在里面挣扎。大学生们或许是摆脱了许久的束缚,一到大学里就好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在异地又没有那么多的管束。
曾经在上大学之前,有前辈们和我说过大学里面有很多的人逃课在寝室睡觉,有许多的人甚至可以一天都不下床,不出寝室门,在床上解决吃睡,他们活的没有目标,只求考试过罢了,浑浑噩噩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完。到期末考试,打个小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打印成一张缩印,偷偷藏着,为了考试作弊,起早去考场窥探地形,好为下面如何成功实施作弊而作准备。本来对于这些话我是真的不太相信的,且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至少该记得在那些营会自己做过的承诺,在校园里做光做盐,好与世人分别。
我真切的感受到魔鬼对我的试探是在期末考试期间,临近期末,都想着回家,而且自己还有一堆的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杂七杂八的要弄,要给一对一的小朋友上课,还要给他们备课,备完课还要写备课笔记,还要在机构里打扫卫生,还要带作业班,还要参与学堂的事工,周末基本上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复习的时间少的可怜。回到寝室,室友们又在抱怨都没怎么复习,然后就在寝室里谈论如何作弊。在这个时候,“你也打个小抄吧,事情这么多怎么忙的过来,打个小抄就保险多了,考试一定会考的很好的,也不用那么有压力,那么忙。而且你看肯定也会有人作弊的”这个念头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我被自己突然出现的想法吓了一跳。“不行,不能这样做,要行合乎神心意的事情,不管怎么样,还有时间的,好好排排时间表,把重点背了,也不是什么难事,还有时间!”晚上向神祷告并且求神的怜悯与饶恕有这样的念头,也求神饶恕室友,因为他们并不晓得。就这样平安的经历了前几门考试,到倒数第二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的想法又出现,这一门要背的东西是最多的且是最复杂的,知识点最多。我不禁有些慌了,但是再一次的我想到了上帝。还是没有决定去作弊,并且顺顺利利的度过了考试。
真的很感恩有圣灵在我身上不断做工,让我走可当行的道,不至于偏离,现在回顾我这一学期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件事情我都觉得很好,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美意。或许有的时候我们曾埋怨上帝为什么让我们受这些个试探,为什么不保护我们,为什么允许试探在我们身上发生,但文章中还说了一个与神亲密的人,为什么不会被试探?与神最亲近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受试探;约伯最敬畏神的人,也在受试探;被神所拣选的大卫,也受试探。我们的试探都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且是神允许的,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更加坚定的往着这条道路所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