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怎样进行?这是不少语文老师,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困惑。由于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不少教师觉得教学起来没有把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顺利进行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选编了8首现代诗歌(其中外国诗歌1首,中国诗歌7首),下面就结合这册课本所选的新诗来谈一谈浅见。
一、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本册的语文课本中几首诗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这一诗歌学习的关键点。如《在山的那边》“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尤其七年级作为现代诗歌教学的入门,我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尤其注意进行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并采用听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如在教学《秋天》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朗诵比赛是增强诗歌朗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即兴的、有准备的、男女(单人)竞赛、小组擂台等比赛形式均可以由教师灵活安排。
二、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并不喜欢诗歌,而是他们觉得诗歌很难懂,而难懂的原因是不知道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如《金色花》这首诗歌的意象是金色花。诗人借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妈妈撒娇,表现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金色花这种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因为金色花暗喻小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也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母爱的这个主题。
三、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在特别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的同时,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它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展现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语文教学,首要应当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只有重视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教学才算完成它最基本的任务。现代诗歌语言新颖、凝练,是诗歌魅力的主要来源。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山的那边》的“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山那边是海。为什么说是“飘来的”?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至于如何点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有效的换字或删字法。如在教学《秋天》这首诗的第一节时,我尝试把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
四、发挥想像,感受诗歌意境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如《天上的街市》整首诗歌把美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想像有机结合。诗中对于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是虚写,是作者想像的。我们可以通过想像去遨游诗人所营造的仙境,去领略诗歌的美。又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这样一副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现代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它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第二篇: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那么,怎样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其次是读准节奏和处理重音,最后是读出语气。诵读也因诗体,诗歌的内容,诗歌表达的感情的不同,读的方法也不同。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所以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这首诗是自由体的新诗。要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感情,就一定要处理好节奏与重音。节奏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是由诗歌表达的情感所决定。一是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出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所以《黄河颂》就应读得快一些。二是要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及音长音短,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重读。
二、捕捉意象,体会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当讲解,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如《华南虎》)“恍惚之中”就很值得玩味。老虎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了吗?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有,“我”就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而不是“恍惚”。那么,诗人“恍惚”听到“石破天惊的咆哮声”,其实表现了作者自己内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四、发挥想像,感受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这样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五、仿写练习,学以致用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对父母的爱。有的写到:“母亲,您对儿子的爱,就像一本没有页码的大书,永远也读不完。”有的写到:“母亲,香喷喷的饭菜吃在我口,剩菜剩饭被你吃下;美丽的新衣穿在我身,多年的旧衣你独自‘享受’。”有的学生是边读边流泪。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的体现。
六、借助媒体,激发兴趣
在诗歌的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讲得多了,诗歌的韵味全无,讲得少了,怕学生体会不透。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露出来。比如我上《秋天》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的《秋天》。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农民伐木、背篓装瓜果、江面撒网、渔人摇桨„„,借助这些音像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学生体味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诗歌的主旨就容易得多了。
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山中访友》中,作者访问了哪些山中的朋友?他对这些朋友都说了些什么?围绕“访友”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作者访友体现了什么?
2、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景阳冈》针对主要内容“打虎”质疑:文章写了打虎的什么场面?打虎的结果是什么?
3、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命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景阳冈》中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揪住”“按定”“只顾乱踢”“提起”“只顾打”各体现了什么?
5、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6、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7、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郝副营长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8、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是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9、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0、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循着“问题” 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教育生存并发展下去,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
第三篇:如何上好现代诗歌教学
如何上好现代诗歌教学
初中语文的课文中,几乎每册教材都有现代诗歌课,内容有的豪迈,有的低沉,有的宁静,有的热烈----这些课文在带给孩子们精神财富的同时,还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的灵魂,陶冶了他们的性情,甚至不教自通,还孕育了无数的诗人和骚客,可说作用巨大,魅力无边。但是,中考作文不考现代诗歌,阅读题也很少出,这让很多语文老师似乎是找到了借口,在讲现代诗歌课文时放松了要求,甚至把它当成了自读课文草草读过了事,殊不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语文的宗旨,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的想法是,虽然中考考现代诗歌的可能性我们左右不了,但我们可以上好现代诗歌课,让孩子去聆听,去欣赏,去体会,去创作。真正迸发出他的光彩、、、、、、那么,怎样上好现代诗歌课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再加上适当的传授识,所以我认为开辟时间,多读。
我说的多读不是单纯的量的积累,而是放开读,用心读,带着感情读,设身处地忘我的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内涵,读出了作者的心声。或许多遍以后才能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读的时间一定要长,多的遍数一定要多,读的声音和情感一定要放开,好了,情感共鸣了,主题呀,用的修辞啊,基本都好说了不是吗?如果再深一步,再模仿写两句,就是练写作了吧,写出点自己的东西,再学会了修饰语言和句式,OK,一个小诗人诞生了。我们的目的达到了。那 我们教学的目的达到了。那有人说,你说的轻巧,那么容易就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吗?我不做回答,我只是认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为教而教,比如,每节课我们都会定进度,两课时的任务就要两课时完成,超了就要影响以后内容的进度,甚至还要付出压缩以后内容的代价。所以教学现代诗歌时,我们大多会象征性的让大家自己读一遍,再找一两个同学读一遍,然后就开始用分析课文的模式来分析现代诗歌-课文-----试问,所有的同学,所有的的现代诗歌你一两遍就能读懂吗?此时的分析你都能接受吗?消化别人的东西和消化自己的东西效果能一样吗?
我刚才提到,多读要什么,时间!我们是掐着点儿在学,现在初中生的时间是浪费不得的,尤其是在中考不考的题材上。
可我仍然想说,让孩子们多读吧,尤其是现代诗歌,我认为这个读有以下几个阶段:
大声朗读。扫除文段障碍,初步理解诗的意思,诵读。熟读成诵。在读熟的过程中定有不一样的体会,在头脑中或是昙花一现,或是豁然开朗,或是跃然心上。
品读。熟了品,放慢速度,推敲,另有收获,另有体验。与同学交流,会从心底明了,甚至感由心生,或激荡人心,或百转千回,或摇曳生姿,或对月凝眸、、、、、、找准切入点,正确朗读,有感情投入,设身处地,联系实际,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心,他就会报以真心,爱上你的课,并且爱上你的现在诗歌课,其余的,不是问题了,不是吗?
让我们共同努力,上好现代诗歌教学课。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四篇:《秋天》及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的教学艺术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的教学,不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所以,必须加强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以缩小这种落差。
就中外现代诗歌的教学与教学设计而言,从教师的角度,可进行这样一些探究:
第一,全面理解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地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8.在有关诗歌学习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9.在高中选修课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模块里进行以单个作家的作品鉴赏为内容的或以专题鉴赏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第二,细节化地了解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选修课的开设,诗歌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其中一些细节化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关注。
1.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认识诗歌的能力。即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2.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等。教师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对诗歌作品,能感受到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能把握表达感情的基调,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能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还要能进行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如进行情感类、形象类、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等等。
3.教师应该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 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读教材,而且要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课文的教学作用。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第一,总的来看,诗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知识教学,朗读训练,语言品味,赏析点拨,情志熏陶,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第二,从文体教学的特点看,诗歌教学要突出如下方面的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第三,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到的创意。要围绕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行细节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
4.教师应该有很好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如能从创意和构思、篇幅与体裁、结构与内容、思路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背景与诗情、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象、描叙与抒情、画面与色彩、实写与虚写、比喻与象征、语言与修辞、联系与对比、铺叙与用典、情味与意味、主旨与意蕴、议论与哲理、形式与风格等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又如能根据诗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思绪,能感受到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意味,能从承接、连缀、转折、跳跃、复叠等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思路,能从字词、句式、节拍、用韵、音调、修辞、含义、手法、回旋、错综、精练等不同的角度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分析作品的象征、比喻、对比、拟人、假设、比兴、升华等不同的手法,能从动静、曲直、隐显、视听、时空、虚实、景情的角度来品析作品的画面特点。又如:能进行专题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能搜集众多赏析论文及其他资料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再如,力求做到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等等。
第三,要创新诗歌的教学设计。
创新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是课改的要求,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
下面略作例说。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
如:何其芳《秋天》的朗读训练: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创造崭新的教学手法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悉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教师讲析:五言诗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如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进行揣摩体味。
3.设想有创意的教学思路
如《乡愁》的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两段记录:
①日期:2001-06-24
今天想到了《〈乡愁〉诗两首》的教学。
《乡愁》共两首,在教学中应该教成四首。或者是用这两首带出其他两首《乡愁》。或者是以余光中的诗带出一首余的诗,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的诗。教学余光中的诗要突出意象,教学席的诗要突出意境。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板块思路。在读法上对席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②日期:2003-07-30
又想到余光中《乡愁》的教学。
这次的思路设想为“资料式穿插式思路”。
在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进行穿插,以增加教学的厚度,调节教学的节奏。
穿插一:什么是乡愁诗。
穿插二:用余光中的一句话渲染氛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穿插三:用余光中的一段话进行思路点拨: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穿插四:用短小的赏析文和同学们对话,以对同学们的欣赏品析作小结。如其中的两段:
结构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虽然节与节之间相互对称,但由于诗句的长短不同,全诗就于整齐之中表现出参差、活泼的动感,特别突出了它那秀美的细部线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四个诗句,极好地表达了幽深的乡愁。
音乐之美。轻声朗诵,可感受到这首诗的音乐之美。它首先表现在全诗的结构之中。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其次表现在诗节的选字、用词、写句上。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再就是表现在韵脚上,“头”字多次出现,不仅形成反复之美,而且组成了诗的又一旋律。
穿插五:用歌曲《乡愁》作课堂教学的收束,让此课的学习留有余韵。
4.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如:
①配读活动。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对话活动。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③积累活动。如《帆》《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帆”“萤火虫”,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④写作活动。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⑤比读活动。如《沁园春 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⑥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⑦研讨活动。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 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
⑧综合活动。如冰心《纸船》:组织配乐朗读活动、个性化朗读活动、想象性描述活动、背诵比赛活动。
浅析余映潮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后感
诗人艾青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的确,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意蕴丰满的情感,使诗歌成为文学的骄子。中学诗歌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积累美的语言,品味和运用美的语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纵观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余老师选择了十九篇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说课,其中就有四堂课是诗歌教学,除了一堂《律诗二首》是古诗教学实录,其余三首——《我愿意是激流》、《纸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从余老师的三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代诗歌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诗意手法,诗味浓郁,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共生的灵动过程,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独创,也是其主流教学模式,在他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板块式教学表现出其特有的结构层次。“板块”与“板块”之间总是那样灵动,总是不见其“板”,板块式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结构清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如:《我愿意是激流》的教学思路:
1、美美地听
2、美美地读
3、美美地品
4、美美地说
整齐的句式,本身就像一首诗。“听、读、品、说”的层进式的教学流程,余老师授课时昂扬的生命激情,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的生动讲析,显示出余老师对诗的品析鉴赏的深厚功底,余老师富有创意和诗意的评述语言,使整堂课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再如:《纸船》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
1、深情地朗诵
2、细腻地感受
3、诗意地仿写
如果说,《我愿意是激流》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体现在层进式的教学流程和诗意化的讲析方面,那么《纸船》这节课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则是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中。朗诵,分三步:
1、随着诗情,进入诗境,每一个字都要饱含情感;
2、把握基调,表达思念的情感;
3、注意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来表现诗情。朗诵,总的要求是:“深情地”。
感受,则是话题填空“我从中感受到
”。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景象、情景、声音、色彩、画面,或者是诗的结构、情感、手法„„
感受,总的要求是:“细腻地”。仿写诗的第三小节: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仿写这一段,一共四句,第一二句,是在对人物抒情之中有一个“物”的出现;第三四句会将这种“物”转化成情感的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意。
仿写总的要求是:“诗意地”。
“深情地”、“细腻地”、“诗意地”板块式的教学思路设计,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朗诵、感受、仿写,都呈现出明显的诗意化倾向。
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 序曲:了解作者——普希金 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尾声
第一乐章,学习课内普希金的一首诗,第二乐章,学习课外宫玺的一首诗,第三乐章,让学生在学习了两首诗之后,自己写诗,然后再将打印资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发给学生比照欣赏。这种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仅从诗歌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的创意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余老师在诗歌教学上的“钻探”的功夫。这堂课,本身就像一首诗,一首哲理诗,更像一首歌,像一首交响乐,给人以震撼。
二、扩读联读式教材处理艺术的诗意化
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余映潮老师的三首现代诗歌教学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扩读联读式的教材处理艺术。余老师扩读联读的材料选择,总是那么准确,那么巧妙,既能为诗歌教学找到充足的配读材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扩读联读的诗歌,在选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其教材处理的诗意化倾向,值得我们仔细把玩。正如余老师所说:“‘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功夫在课外,老师平时必须有丰厚的积累,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有一双慧眼。余老师把它 6 形象的称之为,“为课文找到文质兼美的适于教学的‘朋友’”。仍然以余老师的三首诗歌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体会。
《我愿意是激流》,这是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写的一首爱情诗。整首诗表现出了一种甘愿牺牲的热烈的爱情,很纯粹,意蕴淳美。余老师教学这首诗,引导学生体会其淳美的意蕴时,选取了中国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来作为扩读的材料。同为爱情诗,舒婷的思想和裴多菲的思想不同。《致橡树》所表现出的意蕴是:不做依附者,不高攀,不低就,不盲目奉献。经过这样扩读比较,学生对《我愿意是激流》的意蕴就领会得非常深刻。
这样的扩读教学设计,让余老师的课堂简洁生动,游刃有余,余老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在扩读的比照中意蕴全出。这种用诗歌来阐释诗歌意蕴的扩读式的设计手法,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地向前推进,具有诗意化的艺术美。
再如《纸船——寄母亲》,余老师在教学冰心的这首思念母亲的抒情小诗时,两次运用了扩读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运用是在学生三次朗诵《纸船》,实践了三点朗读要求之后,大屏幕显示洪源的诗——《驶去了,港口的船》,这也是一首通过写船,表达思念的诗。要求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入诗境表达一种思念之情。通过这样的扩读处理,让学生真正懂得“深情地朗诵”的基本要求,以及怎样由课内到课外,去深情地朗诵。第二次运用,是在第二板块“细腻地感受”之后,余老师讲了《纸船》这首诗的三个特点:
1、写物抒情;
2、展开想象;
3、变换人称。随即,大屏幕显示沙鸥的一首诗《新月》,这首诗与《纸船》的表达特点非常相近,余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沙鸥的这首诗,来进一步感受诗歌写物抒情,展开想象,变化人称的抒情手法。
这两次扩读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余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到见解,既增加了诗歌教学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顺利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省去了很多讲解的时间,可谓“四两拨千斤”。余老师的这种扩读式的教材处理艺术,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就像一首诗一样,注重的是的感染和熏陶。
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余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时,选择了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作为第二板块的学习内容,这种联读式的教材处理,既弥补了课中普希金的短诗教学容量的不足,更能让学生从深层意境上品味普希金诗歌的意味。第三板块,让学生写诗之后,又选择了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为扩读材料,这种联读扩读式的教学设计,充满了理性思考,使课堂教学在“山重水复”之后又显得“柳暗花明”。
三、读写式课堂语言积累的诗意化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诵读涵泳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余老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余老师坚信,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天然就是诗人。因为,余老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读写结合”式手法的运用,总有一些美妙的创意。
如,《纸船》的教学,要求学生诗意地仿写第三小节。这种让学生写诗的教学设计,由于有具体可感的语言学用模式,清晰可见的段落表达技巧,所以学生写起来并不困难,课堂上高潮迭起,同学们都能写出充满情感的文字,并在课堂上朗读。
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的教学中,在第三乐章安排学生自由地写诗。这样的设计非常大胆,平时我们的语文老师一般都不敢设计这样的环节,如果万一学生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好,就成了课堂教学的败笔。余老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他胸有成竹,他诗一般的指导语言,让学生丝毫不感到写诗 的困难。他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或者你欺骗了生活,在这风雨之后一定会开始新的生活,那么,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该怎样对待新的生活。„„用‘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为第一句,再写一句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第三句,第四句。试一试吧,展示你的思想和才华。”在余老师的精心设计和鼓励下,许多学生写出了七句,八句,最多地写出了十句诗。
余老师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断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增加学生读写实践的机会,达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基本功的目的。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了,我在书上也圈点勾画了不少内容。读每一篇教学实录,总是一种享受,仿佛看见余老师正轻松悠闲,满眼笑意地与学生交流。虽然,余老师的大家风范,大师智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学得来的,但我总觉得,余老师的每堂课总是能让我这样的一线语文老师获益匪浅,我感到“易学”但并不“简单”,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他的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文言文的教学等等,以上对余老师现代诗歌的教学,只是一点粗浅的感悟,余老师说,“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我感到,用这句话来评价余老师的现代诗歌的教学,是再恰当不过了。
《秋天》教学设计
□ 王 节
[课文解读]
《秋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早年创作的一首诗作。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无论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是从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情趣而言,这首诗都比较符合现代初中生的欣赏口味和认识水准,适合培养学生初步鉴赏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本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乡村生活。面对这样一首语言精美,笔调清新,节奏鲜明,意味深长的“田园”诗歌,如何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中诗情画意的秋天,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走进诗人,走进诗歌。
[教学设想]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语言,通过“以诗入画”的形式,将诗歌的画面再现与意境感悟相结合,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诗歌优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熟读成诵。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情感。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4.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堂语文课,我们要欣赏一首抒情诗作——《秋天》,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何其芳。(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丁丁(zhēng)、背篓(bèilǒu)、栖息(qī)、归泊(bó)
3.学生范读诗歌。(其他同学要对朗读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
4.教师指导朗读: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对于这首文辞优美,意境美妙的诗作,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音轻重快慢。
三读:要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媒体课件显示朗读指导。)
5.学生齐读诗歌。
三、质疑问难,品读赏析
引导: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开始读出一些诗味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朗读,运用质疑的方式赏析这首诗歌,读出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见解。
大家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诗歌进行研讨,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板书:质疑赏析)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交流对诗歌语言的品味赏析。
2.全班讨论各学习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交流对诗歌语言的品味赏析。
参考内容:
a.第1节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为什么说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而不用“传”出幽谷呢?
点拨:因为飘能看得见,轻柔,把声音写得很美。之所以用飘来写声音,就是把听觉的声音给视觉化了,这种将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来写的特殊的比喻形式,在修辞手法上叫做“通感”。这种写法往往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朗读指导:这一句要读的轻柔,重音放在“飘”上。
(学生朗读体会。)
②“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怎么理解?
点拨:“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是收割的形象的说法。“稻香”是从嗅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图画。这一句是拟人的写法,是说农民今年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已经归仓了。
③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
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概括秋天在农人家的状况,写出了秋天农民家里稻谷满仓,瓜果满院的丰收景象。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
朗读指导:这一句要把农家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读出来。
(学生朗读第一节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b.第2节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收起的不是青鳊鱼,而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点拨:可能先收影子,然后收鱼。这样写更形象;清晨倒映在江面上的是乌桕树树叶的影子,而乌桕树叶子的形状就好像青鳊鱼,因此乌桕叶的影子就好像青鳊鱼一样被渔民收进了网里。
渔民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老师想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悠闲的,他肯定都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②为什么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又不是孩子,怎么能做游戏呢?
点拨:“游戏”是渔民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因为渔民常年捕鱼,动作轻快,自由活泼,就好像孩子做游戏一样轻松。
这样写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把打渔当作一场游戏,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他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朗读指导:这节诗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明朗纯净的诗风诗意,写出了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那份悠闲与惬意。
(学生朗读第二节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c.第3节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的眼中梦寐着的秋天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点拨:老师想应该是秋天丰收的景象:吹笛牧童和他悠扬的笛声,秋天一望无际的原野,秋天林间细细流淌的山泉……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在这节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大家要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朗读第三节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四、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引导:问题先提到这儿。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我们可以课后再来讨论。有人说:“好的诗就是一幅画,好的画也是一首诗。”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根据理解,试着作一幅画,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板书:想象画面)
(学生把准备好的图画按照三节诗的顺序依次展示到实物投影仪。)
①第一幅画面:(第一节诗)
引导: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想象画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和心情。
参考内容: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 气息,金黄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家人一起分享。
小结:描述想象丰富,语言富有文采。
②第二幅画面:(第二节诗)引导:秋天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下面就让我们走出农家的院落,到薄雾笼罩的江边去感受渔民丰收的喜悦吧!
(学生把准备好的图画展示到实物投影仪上。)
引导:请用精彩的语言把这节诗所描绘的画面表述出来,可以把时间、地点、人物、捕鱼的经过说清楚。
参考内容: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浆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小结:此情此景,使笔者想起了一首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真叫人留连忘返。
③第三幅画面:(第三节诗)
引导:欣赏完两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一定陶醉于其中,不过更美的景色还在后面呢,谁能为我们展示有关第三节诗的画面呢?
(学生把准备好的图画展示到实物投影仪上。)
引导:和着悠扬的笛声,我们与牧羊姑娘一起走进了碧草连天,遍野牛羊的辽阔草原,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请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这节诗所表现的内容。
参考内容: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么不见吹笛子的人呢?她在想些什么呢?
五、体会意境,诗意概括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了三幅复合的画面,请同学们从中选出一幅你最喜欢的画,给它起一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呢?
小结:每一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不尽相同: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秋思图辽阔空远,但我们总能感受到诗意的秋天。
六、背读积累
引导:请同学们从这三节诗中任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把它背下来,我们比一比,看谁背的快。
(学生示范背诵。)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秋天是一首抒情诗,秋天是一幅风情画,秋天更是一支甜美的歌。与春的朦胧,夏的绚丽相比,秋则更具有成熟的风韵。正像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的那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喉讴歌秋天,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秋天,用诚挚的情怀赞美秋天!
八、布置作业
必做: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选做:1.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作一幅画,并配上相关文字。
2.摘抄有关描写“秋天”的文章、诗作,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应该以教师的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为重要参考依据。《秋天》这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初步方法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在本节课中的几点做法和自己的体会。
1.强调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这其实就已经为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表现的形式固然可以多样,但归根到底必须建立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读书上。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贯穿“诵读诗歌、质疑赏析、想象画面、背读积累”四个板块,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品味、赏析、领悟、探究《秋天》这首诗,教学流程清晰。以此为范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较好的现代诗阅读方法,这就好比使学生掌握了一把解读现代诗的“钥匙”。
2.注重诵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语文教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的教学。特别是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强调有感情地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对诗歌的有效感悟,完成语言的积累。同时在诵读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做出自己的理解、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采用“质疑问难”的方式,赏析诗歌语言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优美语言的品味,深远意境的把握则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诗歌阅读中的难点呢?这堂课尝试采用了“质疑问难”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诗歌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需要,又能掀起思维的波澜,形成课堂上对话的空间,产生观点交流碰撞的火花。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关键的不是教师的设疑提问,而是学生的生疑问难,即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适时地点拨,帮助学生把阅读引向深入。
具体的做法可以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主学习,然后互相交流合作,寻找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质疑、探索的习惯。
4.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诗歌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何其芳的这首《秋天》,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想象丰富和生动描写的特点。因此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跨越时空和语言的障碍,尽可能地与诗人的心灵契合,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就成了本课成功的关键。
在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以诗入画”的形式创设情境,演绎诗歌。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所表现出的美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通过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画,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体味到了诗歌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学习诗歌的热情。
总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质疑、探究的精神。不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质疑赏析、想象画面两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完全按照三节诗固定的顺序展开鉴赏,虽是精心设计,但牵、引的痕迹过重,如能在课堂上顺其自然,充分尊重学生,自由鉴赏会更好一些。
第五篇: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品与读
句容教师发展中心
曾先林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现代诗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美育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诗,是美的载体。它有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经历诗教的孩子,慢慢地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相比古典诗而言,现代诗似乎容易理解,但难讲解,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迸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诗歌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和困惑,面对一首诗不知该如何下手,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因而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对于任课教师来说确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针对以上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于2014年9月份在句容华阳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讨活动”,下面谈谈我们对小学现代诗教学的一点看法。课堂教学的保底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字面背后的含义。2.诵读、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题思想。弹性的目标任务:
1.诗歌的音韵、节奏、结构等了解和体会。2.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情感的理解和体会。3.诗歌的朗诵、拓展、仿写等。
小学现代诗教学主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诵读、品味、仿写、积累。
一、练诵读,让学生读中悟情。
由于小学课本中的现代诗内容浅白,行文流畅,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成为现代诗教学的主要形式。所谓“三分诗,七分读,”,但在指导朗读时要体 现出读得层次性:
初读可以自由读,重在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交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再读可以大声朗读,重在让学生读出对诗的情感的理解,读出对诗的个性感悟;师范读可以声情并茂,重在让学生感悟诗的情之美与韵之美,读出老师对作者所写诗歌的理解。生再次大声朗读,重在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展现出来。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巫海燕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翠竹的挺拔”与“松柏的苍劲”的句式时,就是采用这种“剥竹笋”的方法。
二、品语言,对学生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现代诗的教学也不能仅停留在诵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1.想象诗歌中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精心挑选的四种自然景物,巫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理解它们身上的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在读到“耕耘、丰收”这两个词时能想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名言警句。
2.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学生在感情朗读后,老师可以问:“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你喜欢它哪个地方(或者为什么喜欢它再或者它哪里让你喜欢了?)”这时学生便可能会说某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某处用了排比的手法、某处用了拟人的手法等;再或者会说哪个字、词用得妙,或者段与段这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在引导品味语言时,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课也用了很多修辞方法,特别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完全一样。“可以删掉吗?”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然不能删,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反复修辞手法。教师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三、用语言,让学生进行仿写。
通过诵读美的文本、感受美的形象、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诗歌的仿写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 2 能力,让学习语文变得妙趣横生。可以想像,当学生学着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各种意像联缀成诗的时候,是何等的兴奋与自豪,而对于祖国的语言又会产生何等亲近的感觉。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四小节时,青山说:攀登吧,……绿水说:前进吧,……巫老师安排了讨论:青山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绿水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学生交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青山想告诉我们——无限的风光在险峰;绿水想告诉我们——心底无私天地宽。再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仿写:天空说:……
四、广积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现代诗和童谣、儿歌一样深受学生喜爱,仅仅教好课本上的诗歌,还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广泛阅读,大量积累的要求。每首诗的教学学习不仅局限于“这一首”,可以借诗作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目的。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在课外还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中外诗人写的不同主题的《夜》、泰戈尔的《萤火虫》等。大量现代诗的吟诵必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诗歌天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的诗歌教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而是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我们的诗歌教学如果能在他们充满稚气的童心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让诗歌永远在他们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