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新闻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要: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那些与当下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就是有用的地理,比如说地图(包括电子地图)的使用,天气或气候变化的分析,环境的变化与保护??地理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我们要试着让地理知识走入生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将那些包含了地理知识或与地理学相关联的新闻素材适当适时地融入到教学中来,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地理 教学 新闻素材 时效
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地理新课改的关键所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应用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或规律去解决考试中的问题,还要学会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学会借助地理思维去更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生活问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地理素材出发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新闻素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时事新闻不仅向社会民众传达了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且涵盖了社会经济、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许多时事与我们地理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时事新闻成为最具有时代气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资源,可以说是我们的地理 “活教材”。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高中地理教师,要想使课堂变得具有时代意义,必须学会挖掘和利用新闻素材中的地理课程资源。
在目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学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当地用好地理时事材料,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高地理高考复习效果、提高学生地理素养都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新闻素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新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刚参加工作时,对课堂教学把握得不好,也不好有什么创新,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教参的指导循规蹈矩地进行,新课的导入环节有时候也是照搬,后面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对新课的导入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之前新课导入的方法主要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设置问题导入、复习旧知识导入,有时候通过展示图片或者小故事导入。后面发现利用新闻素材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高中生对新闻还是很感兴趣的,新闻素材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方法能有效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
例如,我们在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内容的地理教学活动时,为了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我就上网搜集了近几次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大会的资料,引用如下的一则新闻作为新课导入材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2012年11月26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围绕如何确保《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如何落实德班气候大会成果,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承诺何时兑现等重要议题展开谈判与商讨。开幕式上,资金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中国将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履行承诺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提供足够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经济日报 2012年11月28日)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不太好学的一部分,关于气候方面的知识是重点又是难点,对于地理基础和兴趣都一般的学生而言,这一部分知识显得有点枯燥乏味,通过引用当时社会关注热点新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导入新课,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教学主题-《全球气候变化》,事实上全班同学听得都很认真,课堂参与度也很高,课后学生还想了解更多的一些相关知识。能用地理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认为这就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至少当文科生和理科生谈到这个话题时,文科生显得更专业更有发言权。这样的新课导入贴近生活实际,且富有时效性,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明显效果。当然在用新闻素材进行新课导入时要注意:一方面新闻素材要有针对性地与课题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而收,回归到教学主题。
二、丰富学生地理背景知识
地理教学除了教学生一些考试必考的知识,还应该传授一些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用信息,比如一些地理常识,这是提高地理素养必要的。我们当代的学生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全球意识及环保意识,这样才能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还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用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最新一些数据或者科技成果作为教学材料,这些时事新闻的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感受到时代发展。
例如在学习或者复习必修3 第五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这样一则新闻:
截止到今年8月6日,西气东输二线在粤投入管道运营已达824公里,累计输送天然气突破20亿立方米,替代标煤288万吨,相当于减少12.5万吨有害物质和450万吨二氧化碳酸性气体的排放。广东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中亚天然气到来,给广东能耗大省送来了„福气‟,对缓解能源供应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保压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另外西气东输二线供气后,居民用气有望比现有管道液化石油气便宜至少四分之一。(南方日报 2013/8/7)
通过这则新闻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了解,丰富资源跨区域调配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促进同学们对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注,并结合实际思考天然气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
例如,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我们会按照一定次序重点复习世界地理13个区域,欧洲部分包括我们关注最多的是西欧,而实际上许多学生对欧洲整体上认识还不够全面,在介绍北欧国家特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些素材来加以补充,加深同学们对这些平时了解或关注并不多的地区或国家的了解。如下新闻材料: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公布了2013年度全球幸福指数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报告显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为丹麦,第2-5位依次为挪威、瑞士、荷兰、瑞典。
此次报告指出了全球最幸福国家的5个共同点,具体如下。【 1 】富裕国家的幸福指数(整体)较高
这些国家的税收都很高,支出巨额来支持社会福利政策,并且医疗体制完善。此外,不是战争当事国,也没有疟疾传染。加之贪污受贿事件极少。
【 2 】富裕国家存在诸多问题。
此次报告的合著者Jeffrey Sachs先生指出:富裕的本身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等诸多问题。基本上,在理应幸福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幸福指数下降的原因被归结为忙于创造富裕生活的来自社会的压力以及无法满足欲望的失望心态;而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拉丁美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其幸福指数有所上升。
【 3 】欧洲贫困国家的幸福指数特别低。
据此次调查,保加利亚的幸福指数特别低,在全球排名仅为第144位,落后于阿富汗(第143位)、也门(第142位)、伊拉克(第105位)。就连在这10年间经历过平均近1200%的极端通货膨胀的津巴布韦,也排名第103位,国民的幸福指数高于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是欧盟(EU)的同盟国,在此次排名中,是与其他国家拉开巨大差距的最贫困国家,被整个社会蔓延开的贪污受贿的不良体制所困扰。
【 4 】气候条件与幸福无关。
在考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时,似乎气候条件的好坏不会加分。
除了第10位的澳大利亚以外,幸福指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均在长期忍受严冬的地方。排在澳大利亚前一位(即第9位)的国家冰岛,在寒冷的冬季几乎看不见太阳。
【 5 】在幸福指数高的国家中,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发达国家居多。
丹麦(幸福指数位居榜首)与荷兰(第4位),在全球是屈指可数的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发达国家。此外,幸福指数排名靠前的其他国家中,也有知名的崇尚自行车运动的国家。
(来源:环球网2013-9-11)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公布了2013年度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使同学们了解到北欧国家的幸福指数几乎全都位居前列(丹麦居榜首,挪威、瑞典也位居前五)。新闻补充材料(此次报告指出了全球最幸福国家的5个共同点)还可以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北欧国家在幸福指数排行榜中基本上位居前列。学生经过综合思考分析可以得出,北欧国家经济水平高,人口少,公民素质高,社会福利保障好等,这些都是北欧国家的人文地理特点。那么在自然地理方面北欧国家还有哪些共同特点呢?森林密布是北欧的突出特点(芬兰的森林覆 盖率高达69%,人均5公顷,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瑞典达59%,挪威60%,),湖泊多是北欧国家另一个共同特点(芬兰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有18.8万个湖泊,水面占国土总面积的 10 %)在这里,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由于这些新闻时事具有实效性,与生活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上加以利用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关注地理热点启发思考
对于地理学而言有些知识是固定的,这一类主要是自然地理,而有些地理知识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这一类主要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材虽然在更新,但是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变化,于是出现了课本上的知识滞后于社会实际发展的情况,比如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状况,再比如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科技状况,工农业生产状况等。
2014年足球世界杯将在巴西举行,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巴西经贸合作、文化交流联越来越多,已经使巴西成为一个热点,这意味着巴西不只是新闻媒体的关注热点,也是地理热点,各地高考的热点。而据一些教育界权威人士对最近这4年广东地理高考的情况总结来看,省考试院命题小组并不会有意避开热点,试题即使不直接考察热点地区(已经被各地师生猜测到并模拟训练过)也不会完全不涉及到。因此复习热点地区的时候加入一些有用的素材对提高复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复习拉丁美洲区域地理的时候,发现课本资料上巴西人口的数据,城市化水平等数据都明显滞后(巴西统计部门每年都进行人口统计工作,其结果将用于全国各市的一项预算依据。),于是本人根据新闻材料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了及时更新。
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官网2013年8月30日消息,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在国家公报发表数据指出,截至今年7月1日,巴西人口约达2.01032714亿人,较去年增加708.5828万人。65岁以上老人占7.4%,育龄妇女人均生1.77个孩子。
另外,此次人口普查显示,过去10多年巴西人口城市化更加明显。2000年时,巴西有约8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而现在这一比例已升至84%。目前,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圣保罗市,约1180万人。
这则新闻材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巴西最新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状况,同时可以启发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对巴西的人口、城市、经济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例如:巴西当前城市化水平很高,和欧美等国家高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这会让学生意识到一个问题:首先巴西人口城市化先于经济城市化,尤其大城市人口非常集中;由于巴西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协调,超前城市化造成大量失业人口,而超前城市化所带来的贫民窟是巴西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编制地理试题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有些新闻常常涉及到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我们可以在这些新闻素材的基础上编制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因为这些练习题是建立在身边真实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学生对此更有体会,也更有兴趣。
例如,比如2011年3月11日下午发生在日本本州附近海域的9.0级地震,这是全世界关注度很高的新闻。上课之前,发现有不少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人问地震发生的地点,有人问地震发生的原因,有人担心地震会不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有人甚至有点惊恐:快到2012年了,是不是地球板块活动会越来越剧烈,自然灾害将会越来越频繁。(当时有一部有关自然灾害毁灭地球的电影叫《2012》引起大众的关注)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在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或高三全面备考的过程中,可以将有关日本地震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进行有关练习题的编制。
材料: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2011年0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日本本州东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38.2°N, 142.5°E),震源深度20公里,当时东京(35.42°N,139.46°E)有强烈震感。这次地震引发海啸及核泄漏,福岛第一核电站6座反应堆不同程度被损坏,核扩散引发世界各国民众高度关注。至3月25日,日本警察厅宣布,截至当天18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0066人死亡,17452人失踪。
根据上述材料我结合学科知识编制了下列一些地理试题:
1.震源中心在日本首都的 方向,计算发生地震时,东京的地方时 ? 2.估算一下日本地震震中与东京之间的距离?
3.为什么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地震(里氏震级9.0级)比2008年得汶川地震(里氏震级8.0级)震级高,造成的直接破坏损失却比较中国小,分析其原因和给我们的启示?(参考思路:这次日本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东部的太平洋洋底,方圆一百多公里都是无人区。而汶川地震震中方圆一百多公里内,人口高达两千多万;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繁,日本房屋建筑等抗震性能好,沿海房屋有许多为木质结构;日本人防灾教育开展较好,民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强。不仅要对比分析两次不同地震的差异,还要学生分析日本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地震中我们可以向日本人学习一些怎样的防灾知识,这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可以加强对学生安全的教育。)
4.结合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说明除了海啸,这次地震还可能带来哪些自然灾害,分析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条件?(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
5.这次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比地震本身要大,原因是什么?
6.日本9.0级地震引发核泄漏,福岛第一核电站6座反应堆不同程度被损坏,核扩散亦引发部分中国民众过分紧张,但目前局势已得到控制。请你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一下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如何?
(在分析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时可以结合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此时盛行西北风)、洋流等综合分析。)
这一系列地理试题,从多方面考察了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不仅考查了与地震相关知识、还涉及到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地方时的计算、地球表面两点间距离计算等,包括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块知识。这种涉及时事新闻练习题不仅加深了学生相关知识,培养了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从这场巨大自然灾害中认真思考和审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对全民防灾和安全教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地理教学工作而言,时事新闻素材是一种很值得我们重视也很有用的资源。平时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呢?其实途径很多,关键一点是我们要养成一种意识,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平时在阅读报纸、刊物时,在看电视或者上网时,要保持一定的专业敏感度,遇到一些热点新闻素材,如果对我们地理教学工作有帮助,就及时进行收集,经过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到了你想用这些资源的时候就有备无患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将时事新闻这个重要资源在教学中真正利用好,起到满意的效果,另外一个关键点还在于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邓剑华;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J];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第05期 凌德生;时事热点对高三地理教学的作用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9期
宋君武;余志娟;地理中的生活化教学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1期 谢征;论地理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赵旺;影响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接轨的因素分析[J];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8期 作者:李渊博 单位: 惠阳中山中学 电子邮箱:lyb202@126.com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也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我校以来,为我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我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便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我校从建立了校园网,便开始了多媒体教学的尝试。多媒体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表面积、体积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再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利用动画效果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和相应的棱,使学生看见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联系实际,也能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是帮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要采用多样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动态画面能突出重点,巧妙理解计算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将平面上能画的立体图形真正立起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在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利用实物演示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具,对长方体进行一排,再一层的分割再聚合,将清楚的演示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动态画面联系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也就能准确、快速地理解和掌握。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逼真的音响的综合运用能够丰富数学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数学内容趣味化、运动变化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无限问题有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的形式、丰富的教学信息、快捷的传递方式,为数学教学创造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使静态变成动态,把抽象化为具体,把知识生活化,并能有机的融入生活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的难度减小。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样课堂上既有教师的组织,又有学生的参与,可以达到激发兴趣,体现辅助性的效果。
三、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实际,突破难点。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中,渗透侧面积的教学,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对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理解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长方体的底面,把它的侧面展示,这时形成一条线段,清楚地演示出底面周长,再慢慢地立起来,这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侧面积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表面积的应用时,求六个面不完全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例如角的教学,利用了Flash制作出的运动效果,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直观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再如直线、射线、线段这部分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以最清晰的概念。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拓展深化。
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合理的想象,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五、多媒体应用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和作图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使教师讲解知识和学生练习的时间减少,降低了教学效果,并且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可方便地在幻灯片上输入文字、符号、公式定理,并可创建自己的图画。教师可以设计好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制作在幻灯片上,并设置放映方式,按教学进程放映幻灯片,大大地节省了板书时间,并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习数学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但是,无论教改怎样进行,信息技术应该始终是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服务的。世界上没有优秀的课件,只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某一节课,同样的课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用法,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信息技术本身只是手段,和尺规、三角板一样,只是数学学习中师生的一种工具而已。但从现在的教学现状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开始出现让人担忧的问题了:
1、计算机流于形式化。
计算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许多人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有没有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讲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原来的讲解变成了计算机的播放.由于自制课件或商品课件的设计粗糙,知识表示单调而且缺少新意,类似于“课本搬家”,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板书的功能.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有的学生认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因为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众所周知,不管是多现代的教学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必从开始到结束一堂课都用计算机,什么教学环节都用计算机.教学中用黑板就能生动地讲清楚的问题,最好不要去搬弄计算机.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成了模拟器。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功能,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其优越性而费尽苦心.例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用计算机演示通过测量或者将三角拼在一起的动态过程,而实际上学生只须亲自测量或拼图,就非常直观地深刻认识这一点。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完全不必由计算机去费劲的模拟。再如讲棱柱侧面积只须学生制作模型沿一条母线剪开即可,不必小题大做。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但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要尽可能降低需要付出的代价,提高媒体产生的功效,比如若用实物模型、投影或录像就可达到所需的功效,又何必非用计算机不可呢?为了使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花大量的时间辛辛苦苦地制作课件,这是完全不可取的!
3、压抑学生的发散思维。
目前大量的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课件尽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按一个固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整节课教师可以不写一个字,全部由计算机展示,但过程稍有不畅,教师想做出改变则无法控制计算机以求与学生配合,学生无法使用计算机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当计算机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和学生的回答不一致,或者例题的解法和学生容易接受的解法不相同时,师生之间便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课堂上计算机代替教师的教,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压抑。
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应该在继承、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本人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
1、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不是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更不能是“机灌加人灌”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对教育的实践过程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价,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动,但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2、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表现手法,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它的表现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它具有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的神奇魅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这些表现手法,选择学生最喜欢、教师最擅长、表现最直观、对达成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设计。
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此,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设计新颖的模式。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了上述种种表现手法,但若使用不当,极易使学生形成“等着看”的惰性心理,因为我们有很多的教学课件,总是以“问题——探索——结论”的模式出现的。所以,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设计者,我们的课件必须是有新意的、必须是出乎学生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必须是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
3、继承和发扬传统数学教学优势。
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的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以下一些:(1)重视“双基”教学,强调学生要打好基本功。这一点应该是我们的长处。我们这边在指责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国外却从我国派出的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赛”连连取得好成绩而对我们的教学加以肯定,这不能说我们的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2)教学主张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长期以来,经过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注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比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再比如解决问题的“变式”教学,主张“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的。(3)课堂上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复习,主张“温故而知新”。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一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了解,二来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4、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学习。
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提了有些时候了,但目前的现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多媒体。当前多媒体教学的相关培训也名目繁多,但很多是流于形式,教师从中受到的收益并不大,因而也就失去了参与的热情。我认为这样的培训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对教师提一些具体的要求,使教师能自觉地投入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学习当中去。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各学校应组织一些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专长的教师多制作一些课件,并组织教师进行观摩,构建课件库,为其他教师上课提供便利。这样,必然会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自觉性。同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这样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教法、更适合自己的学生的学法的课件。但是,网络中那么多丰富的课件资源,当然可以“拿来主义”了,只要运用得法,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采用片段式课件替代整堂课式课件。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无论是市场上销售的课件还是自制的课件,大多数是整堂课式的。这种课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按固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很容易把师生束缚在一个预设的“圈子”里,使得师生之间无法施展,同时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由于事先没有预料而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混乱。为弥补不足,可采用片段式教学课件替代整堂课式教学课件,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我们应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发扬传统教学的长处,比如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容量,借助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以及趣味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又要很好地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课堂上加强师生交流等等。当然,我们教师也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学好多媒体技术,并且在教学中多实践。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飞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多媒体教学也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开发、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第三篇: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好学的状态,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而利用课件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能更好地传递出书本所中不能表达的信息,促进学生构建学习,并能把知识更好地整理加工。在平常教学中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的体会如下:
一、课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利用课件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不仅仅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而且增强了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利用课件教学可以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利用课件教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听课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即主要以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讲解为主,这种单纯的口头讲解有时连最起码的板书和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也不存在,使教学内容又比较枯燥和抽象,显然学生的听课兴趣难以被调动。利用课件教学,则改变了这一状况。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件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就调动起来。
三、利用课件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展示过程,启发思维。运用课件课件动态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利用课件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式更为生动活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比较单
一、呆板,一定程度而言已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直观性、现场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学科教学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力不从心。课件教学则通过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包括解说、音乐、模拟语音、合成效果等)和图象(包括静态图片、动态录像、效果图、过程演示等)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
四、利用课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课堂教学记录局限于教师的备课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旦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活动也就不复存在。而利用课件教学后,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音像资料,可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反复温习课堂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利用课件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温习,并对一些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吃透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提高。课件教学也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很多的局限,而且课件等课堂资料可通过专门的教学网站、校园网或教育网交流与传播,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媒介软件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也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领域,为课堂教学开辟了美好的远景。
五、课件制作及运行的局限也很大
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对课堂教学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课件教学不仅对教学环境中的硬件有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来说,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它迫使每一位教师不断的去学习、探索这种教学手段,并大胆的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授课艺术和效果。
总而言之,课件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走入了课堂教学中,课件教学省时、多变优势,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提高了练习技能,把课堂空间真正还给了学生。上课时教师轻松,容易控制上课进程,教师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能力拓展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因材施教,适用个别化教学需要。当然,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一位老师也要有理性的思考,不能盲目跟风,而是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去探求、摸索,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些成果。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信息技术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信息技术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小数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明显优势。
一、设置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鲜艳的色彩,优秀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待学生自主探索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演示了课本中的直观图制成的课件:3个完全一样的圆饼→3个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1份中3个展开重新拼合成1个。这个演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这样设计即与学生此前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的环境。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要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探索,这样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探究:用把圆16等份后的16个小扇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但这与书本上“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略有出入,我便利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了把圆等分成16份、32份、64份对拼的过程,这样,学生们便轻松地理解了“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得出了S=лr×r=лr2 的公式。受此启发,部分学生又探究出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结论,在让学生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我又借助多媒体演示了拼成的近似三角形的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细细分析,得出了 S=2лr× ×4r÷2=лr2的公式。学生创新的灵感不断迸发,接着还得出了可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S=(2лr×+2лr×)×2r÷2=лr2的结论——这一互动环节的顺利展开,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增进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增、删、变、调。显示动像和静像时,还应因材施教。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主要显示动像;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而要适当增多一些起诱导作用且有抽象色彩的图像,这样才能促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CAI课件这样教学:呈现一端固定、另一端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固定的一点不断闪烁→甩动小球,使小球作圆周运动,屏幕上留下了小球的运动轨迹,并用变色、闪烁的效果把它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圆的特征→演示验证。至此,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协助学生释疑解难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当这只蝴蝶“飞”上屏幕时,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结合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学生们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五、提供合作探究机会,培养合作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软件,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选择自己所要的学习内容,积极性很高。另外课余大量的时间老师可指导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查找各种资料,更好地为学好数学这一基础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最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七、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第五篇: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临沧市云县茶房乡桥街完小查云香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游戏,孩子们总是乐此不疲,在孩子的世界里,如果缺少了游戏,那么童年将是痛苦的。可是当今社会,家里面孩子都很少,大多是独生子女,哪家的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呀。恨不得孩子一会走路就把他们送到各种各样的学校去学习这样,学习那样,孩子们连游戏的时间都没有了。现在这些孩子身上的压力真的很大!没有游戏的童年还叫童年吗?不会玩游戏的孩子还是孩子吗?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孩子教成孩子,不能违背了自然规律。身为小学教师的我,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不能让学生的童年是灰色的。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学习,还要让他们有时间玩乐,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只要我们把游戏带到课堂上就行了。
我们的课堂如果太严肃的话,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甚至昏昏欲睡,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感到厌烦,产生抵触情绪,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如果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够设计上一些“猜一猜”、“传话筒”、“找朋友”等游戏的话,就会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样他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累。
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很多。有时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有时游戏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有时游戏可以争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课堂所追求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假如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的话,那么他们不可能主动参与,就算参与也是被动的参与,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其中去,这就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了。例如:我们在教学“影子”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又能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悟。
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更快,当然这也怪不得他们,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上课时他们好像都学会了,可是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只有记忆力很好的同学能够记住了。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复习旧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复习课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这时就需要我们想办法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习乘法口诀的目的就是要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些能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记住乘法口诀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不但不会让他们记得熟练,而且还会对学习没有了信心。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拍手歌”、“对口令”等游戏教学生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玩得开心,学得轻松,课后还有人在玩,这样记忆乘法口诀既不会让学生感觉有压力,又容易把它记住。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脸茫然,莫名其妙。我认为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关键在于没有突破教学难点。如:我们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让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他们会认为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是生搬硬套的告诉学生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不仅会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且还会对学习没有了自信。可是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让他们自己亲自制作几个角来比一比谁设计的角最大,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这样一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教学难点就在学生快乐的游戏中突破了。
我们的课堂要时时有竞争,处处有竞争,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学生有了竞争意识,才会加倍努力学习。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摘苹果”、“夺红旗”之类的游戏,让学生小组之间、个人之间相互竞争,能使他们在游戏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还能增强小组凝聚力,他们会产生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战胜其他同学的紧迫感。
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只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的运用好它,它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