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辅助作用(推荐)
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辅助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有利于知识点的建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教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快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而地理教学不能依附于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确定不一定优于传统教学,试题中常见的是黑白地图,应思考如何把教学图片与试题地图有效结合,将多媒体教学与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结合。
课后小结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发布者:曹莉敏 发布时间: 2011-7-26 11:48:
51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第二篇:多媒体应用对地理教学的辅助
多媒体技术对地理教学的辅助应用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逐渐普及,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等直观的方式呈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不可否认,它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有关应用技术、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故对于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是目前不容忽视的一面,同时也是充分体现多媒体技术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在地理课程中价值的所在。
2.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局限性 2.1 多媒体设备仍是“摆设”,并未体现其价值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尚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四川地区而言,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教师只是针对某些课题使用课件,(例如:学校公开课,学区赛课等)。甚至有些教师碍于制作课件的麻烦,就疏于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有的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只设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因此教师会因此放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得多媒体设备的空置,无法发挥其价值。2.2 课件单一,固化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也为教师下载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了方便,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亲自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研究而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课件,而网络上的课件多数千篇一律,不具有针对性。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而目前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加工而是直接照搬,使用于认知程度不尽相同的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的教学效果。2.3 课程资源单一,缺乏新意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3]。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仅仅限于课件的制作,只通过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往往显得单一。网络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及时的获取教学所需的资源(例如:视频、新闻、气象资料、卫星云图等),而不是仅仅通过课件展示课本上的内容和原理。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渠道众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意信息的采集,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搜集信息,培养通过外界信息的收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向学生植入“信息时代”的观念。做到充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用三维的目光来传授地理知识[4]。2.4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仅仅起到了展示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中学地理中有许多内容是学生需要直观的感受其变化的过程(例如:海陆变迁、地形地貌的变化等),那么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例如:Google Earth)展示研究对象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使知识直观化。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进行认真的钻研创造出适宜相应学生并且新颖的课件,使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提升自我业务能力。
2.5 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益于好的教学设计,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以及自然、得体的肢体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变化与学生的感情互动和共鸣,从而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确,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有些多媒体课中,师生间这些情感的交流被渐渐地忽略了。甚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将欢笑声、掌声都一起设计好。这不仅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也违背了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
针对地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为我所用。并且在技术的运用上加以创新,体现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从而改变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缺乏创新的关键问题。3.地理多媒体技术教学创新
3.1 利用Google Earth进行教学—多媒体资源的时势创新 Google Earth功能简介
Google Earth是一款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2005年正式向全球推出。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其使用了公共领域的图片、受许可的航空照相图片、KeyHole间谍卫星的图片和很多其他卫星所拍摄的城镇照片。甚至提供Google Maps所没有的图片。Google 地球6针对桌面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版本:Google 地球、Google 地球专业版和 Google 地球企业版。飞往任何地方,查看卫星图像、3D 建筑、3D 树木、地形、街景视图、行星等。3.1.1 教学范例
曲流的发育—牛轭湖:此区域为湖北荆州地区长江中下游
素有“九曲回肠”之说,曲流发育较多,由此形成了独有的曲流形式——牛轭湖。
图1.荆江河段曲流遥感影像
思考
学生根据谷歌地球所在位置分析牛轭湖形成原因,并思考在什么样的河段最容易 形成牛轭湖。3.结语
总而言之,地理多媒体教学必须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并在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同时进项不断地探究和创新。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地理教学活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富县高级中学 李晓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初步摸索信息技术课与地理教学 模式,以方便地理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一、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褶皱断层的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展示在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总结教学任务。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特点、商业网点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
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该教学内容的过程。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以上)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上分小组汇报、讨论。它适用于探究任务比较大,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教学,汇报时用一台计算机和大屏幕。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不要过大,应以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教师要提醒学生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有效合作。
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师生共同拟出学习提纲,分小组选择专题。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专题的信息查找、资料整理,最后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派代表上台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此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网上查找收集图片、文字资料、音乐,极大的丰富了教材内容。通过个体读、看、听、说、做,通过群体讨论、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观点、视野在此碰撞,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对教材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难以达到其它模式学习要求的情况时,一般多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对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多采用探索发现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为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还可能采用讨论型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和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模式必定会超越课堂的局限,未来远程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都会成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以确保地理教学的不断升华。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避免高科技下的“满堂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电教化教学嵌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需要我们深刻领悟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新课程标准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主动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过程的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新的课标下要求我们要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电教化教学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我们教学效率,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避免把电教化教学做成一堂华丽的“满堂灌”
关键词:多媒体,引导,建模
电教化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它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这对中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和拓展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特别是地理教学中的“地球的运动”这种需要空间思维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个简单的动画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程中所创造的逻辑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巨大。
二是电教化教学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充实有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电教化对学生建立积极地学习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传统的课堂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很多教学设想不能完全的呈现出来,如果课堂上再缺乏表演力,往往使得课堂很沉闷。学的听课积极性大大下降,很多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驾驭一堂课,把我们构思完美的呈现给学生,使课程了过程的转换更加灵活易于掌控,课堂内容的表现力通过我们精心设计得到了极大地加强,课堂内容会因为一张图片或一个动画而变的生动活泼。同时还可以节省出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讨 论,思考「1」。把学生从压抑的灌输中解脱出来。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好处,可是我们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的依赖电教化教学建模,电教化建模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自己建立模型的能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把建模当成了一种主要的手段,不断地通过多媒体模型,一味的演示,对学生的想象力不很相信,反而抹杀了学生们自我锻炼空间思维与提升建模能力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大大的降低,空间想象也只是局限在我们建立的几个简单的模型上面,本应丰富多彩的思维变得千篇一律,想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想要的结果。
二是过度注重形式忽略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一堂课如果缺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剥夺学生自我表达的课堂,不管有多华丽的外包装,都改变不了“满堂灌”的事实。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学会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不应该是为了解决几个知识点,考个高分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应该背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条主线。我国伟大的思想巨著《论语》它是以语录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的,其中的很多对话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学生的疑问启发了老师的灵感,老师的回答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只有经过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声、光、电,搞的很是精彩,学生看的也很过瘾,如果我们没有把它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手段,把灌输知识换成高科技的形「1」式,这样的课堂我们宁可不要。
三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节奏过快带来的低效。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准备了大量的知识和课外相关内容,授课时又过分的追求教学效率,弊端也就很快的显现出来,由于多媒体的转换比较快,很多知识点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直接展示给学生,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消化,学生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由于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也就根本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思维节奏,也就更无法让学生做好完整的课堂笔记,失去了课后复习的课堂笔记,也就无法系统地进行课后复习「3」。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把握不好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幻灯片已经打过去了而内容还没讲完或是内容已经讲完了 2 而幻灯片还没打出或是幻灯片放个不停可老师的讲解却是跟不上幻灯片变换的节奏。
因此我们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避免形式主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反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凡是背离教学内部内容的,不根据教学的主体。只是把教学的内容排练成“供人观摩”“专门排练的集合”常常带有一种表演的性质,实际上还是让孩子们机械的熟背和重复那些看似华丽的词「2」句。这样的课堂形式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只有深入到教材里面,把教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件彻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是课堂的设计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记生搬硬套。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仅仅从网上下载几个,简单的组合一下。自己的思路完全跟着别人走,自己擅长的风格往往无法很好的融合到课件里。给自己的感觉是肚里憋了很多东西没有拿出来。给学生的感觉是陌生的,和老师的一贯风格不相符。这样课堂效率是大打折扣的。这种认识过分依赖媒体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最终还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师教学个人教学风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一个整合,一个恰倒好处,才能真正把一堂课上好。因此,课堂的设计应该是我们自己独立的设计好课件的框架,哪里设疑、哪里解答、哪里有“包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上的得心应手。才不会最后流于一种知识的灌输。
三是多媒体与最好板书相结合。多媒体使用最大的弊端就是知识点转化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不能很好的做课堂笔记,如果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在黑板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记录和思考,避免了知识在脑中一闪而过的现象,这样才能是重点得到突出,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强化,避免一种学生拼命地追赶教师进度的情况,避免学生产生心理、视觉疲劳。利用板书的时间让学生的到一定的休息和整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总之,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以启发学生为目的。不要盲目的追求外在的形式,避免重蹈“满堂灌”的覆辙。
参考文献:「1」《教育与现代化》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教育界
2012年20期
一、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地理基础教育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标准》提出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一)突出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
《标准》显著地突出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运用地理技能以及学会学习与合作等地理素养。在新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等。
(二)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体现这一理念的地理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与生存能力;注重以地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一全新的理念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在传统的课堂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个性差异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这种关注才成为可能。
(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
新课程要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活动来获取知识,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教材”过渡为“用教材教”。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游刃有余地控制整个课堂,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新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必将为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地理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被逐渐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并为课堂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方法为指导建立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以下流程。
(一)确立目标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有了具体可行的目标,教学就能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学生在搜集资料、提出问题时可与教师、同伴进行有质量的对话,形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因此,在网页中可设置“教案设计”“教材教法”等栏目。
(二)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
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所有的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都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适宜的、真实的、多样化的情境,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
(三)提出问题在相应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踏踏实实地步入知识的殿堂。
(四)合作学习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在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时应针对以下方面作以指导。(1)确定学习内容表(即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的能力。指导学生先登录网络教学系统和因特网,然后点击“电子课本”,在其中的“课内读物”中找到,并将该文本打开。(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指导学生自由浏览链接的相关文本资料,了解与思考题有关的内容。可以在网页中设置搜索引擎google、sohu、yahoo等,拓展、优化信息资源。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五)效果评价在教学中,可设计相应的检测反馈题
进行“在线检测”,这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学生登录后自主决定完成部分练习或全部练习并提交答案。教师可以借助管理系统分析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