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一)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滨湖学校 贾志国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1、激发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一、课堂伊始创设有效情境(组建数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且整节课都在一个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好。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第二、教师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表示什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
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
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一)结合生活经验,借助操作活动再认识分数
孩子的指尖上充满了智慧与创造,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指尖上迸发,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可见,在课堂上开展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发“操作”是小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理解
“整体”由“
个”到“多个”的过渡是
本课的教学
重点难点。
为此我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着力创设生动的故事情节,以解决
小猪分饼纠纷
为引线,从学生已有平均分的经验出发,大胆地
把教材内容与
分饼的活动融合起来,经历
把
个饼
与
个平均分成4
份、把
个饼和
个平均分成2
份的实践
操作,展开
本课的探究
:
孩子在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中逐步形成认识
:分母就是平均分成的份数
;
圈一圈
其中的1
份,让孩子直观感受
份可以代表不同的数量,知道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
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孩子对分数的再
认识,循序渐进地体会“部分——整体”关系,体会“
”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
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借助几何直观,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分数。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的10
个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即有“数的特征
”,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
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使该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变得更容易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我借助实物模型(pizza
饼),让学生完成把
个饼和
个饼平均分成4
份、把
个饼和
个平均分成2
份的操作后,即时
生成图文并茂的板书:
把
个饼平均分成4
份,1
份是它的。
个平均分成4
份,1
份是它们的。
前测的结果告诉我把
个饼平均分成4
份后,其中的1
份能用
表示的孩子只有
10%,大部分孩子
认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不能用分数表示。针对这一认
知
难点,我注意借助
直观的集合图,让孩子通过观察直观的饼图,直接感受取出的1
份(1
个饼)与集合图(4
个饼)之间的关系,观察圈出的份数(2
个饼或
个饼)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加上前面分一个饼的铺垫,学生基本
能形成正确认识:不管分几个饼,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
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数形结合”的数学学习
方法,成功
实现了单位“
”由
个物体到
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三)在“问题串”中思考
“问题串”是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化的有效手段,成串的问题由浅到深,用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每次(平均)分饼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
1:
取其中的1
份用几分之几表示
?
问题
2:说说分数表示什么?
问题
3:
饼的总数量不同为什么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一
个问题要求学生会用分数表示所取份数与整体的关系;第二
问题
要求
学生
在理解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问题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个问题,要求通过
观察
学生操作生成的板书,对比
两次分饼
活动
归纳出
异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分数的含义,从而内化对分数的理解。
一个个
故作疑惑的反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表述,巩固
平均分成几份决定分母,取其中的几份决定分子的认识,循序
渐进地
体会“
”是群体时分数的含义,让学生
清晰
分数就表示所取的份数和平均分的份数之间的关系。
初步感知
分的总数不同,分出的数也不同,让学生明确“分的对象是什么”、“
平均分成几份
”,体会分数的“部分——整体”含义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研学案”的完成情况反馈
:
学生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能较好地理解
“
”是群体时
表示的意义。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
1500+205=
152
+480=
1925_753=
963_257=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
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1\4。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2、教学例2.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
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是女生,是男生。
师:“其中
是女生,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
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1份是多少,即12÷3=4(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
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3=4(人)。4×2=8(人),也就是说男生有8人。
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五、课堂作业。
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占桃子总数的()。
2、课本做一做
3、课本练习题1、2、3、教学反思
:
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识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激发兴趣,主动探究。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且整节课都在一个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篇:《分数的简单应用一》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时,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1)左侧的图,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
(2)学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3)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涂色的部分是2份呢?
2.揭示课题。
教师:、都是分数,你对分数还有哪些了解? 预设:分子、分母、分数线、平均分„„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初步感知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1)课件动态演示第100页例1(1)右侧的图。
(2)同桌讨论:你看到了什么?
(3)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1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课件演示:把4个小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用集合圈将4个正方形圈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每份是几个小正方形呢?
(5)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3份呢?分别是几个小正方形? 2.从份数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2)的图,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你能说说这个表示的意思吗?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
(4)1份是苹果总数的,那这一份有几个苹果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5)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有几个苹果?3份呢?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图,请学生试着平均分一分、画一画,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每份分别有几个苹果?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3)汇报交流。(4)对比提升。
课件闪动其中的一份,追问:都是一份,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课件出示:
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苹果的总数不同,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一份都可以用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操作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100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操作活动需要在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在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分的对象是什么”“平均分为几份”及“取出几份”,体会分数的部分与整体含义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2015-09-21 人教网
第四篇: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十四中附小姜晓慧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的问题设计。本课教学主要是学习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直接反映。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我们学校数学专题研究的内容。在本课中,围绕着教学重难点提出了以下几个大问题:开课复习阶段,围绕线段图列式,学生列出除法或乘法算式,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旨在学生说出列式的依据,问题直接指向平均分、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铺垫。第一个问题学生列式以后,汇报结果2/7,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结果是2/7?请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的纸画一画,结果真得是2/7吗?引领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得到结果。学生在画图4/7除以2等于4/7乘以1/2时,教师问题设计得比较模糊,为什么4/7除以2等于4/7乘以1/2呢?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答。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问题如果设计成:看图,这幅图表示的是把4/7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1份是多少,这幅图还可以怎样列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将4/7除以2和4/7乘以1/2建立关系,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本课的不足之处:画图理解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计算、练习的时间较短,反馈环节做得不扎实。
些许遗憾,期待自己更大的进步。
第五篇: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的必要性。同时有以下想法。
画线段图现在就应该加强。
学生画线段图的技能相对较弱。在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加强了学生画线段图的练习。效果不错。同时为后面更加复杂的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加强对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的理解。
虽然学生能够结合线段图理解分数的含义。我觉得还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可以用手“比划“的方法。充分说一说是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谁相当于其中的多少份。让学生对于单位1有充分的认识。
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多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说一说求谁,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说的练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抓住练习题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加强巩固。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2
教学了《分数乘法(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算理、算法。与本课相联系的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整数、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与算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我在复习铺垫环节,抓住了“分数”、“乘法”两个关键字。在备课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分数乘法的算理、算法基础是分数加减法;第二,因为是乘法所以又涉及到乘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对分数的加减法进行了深入复习,对乘法的意义也进行了强调。由此,再迁移出分数乘法,学生觉得很轻松。
另外,许多同学在预习时已经会算,即已经通过自学知道算法是什么,但这仅是限于机械地记忆,没有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可以结合画图,帮助学生数形结合去理解乘法的意义和算法。算理和算法在本课中,我认为已经浑然一体,不需分割。在解释算理的过程中,学生即总结出了算法。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3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上学期的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的就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本课后我的感受是:
1、让学生回忆一下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这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做准备
3、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特别是多向同年级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视了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
5、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5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6
本周学习了分数乘法,从分数乘整数到分数乘分数,从意义到计算,相对于前一个单元的内容来讲,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但从作业情况来看,在分数乘法的计算中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计算结果不能约分成最简分数。像9/15,16/24,3/72,35/56等这些比较常见的分数,部分学生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约分,找不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另外一种情况是,在计算过程中,约分之后又与另一个分子或分母有公因数的,往往忘记约分或看不到约分。
对策:熟记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去寻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例如35/56,就想5、7三十五,7、8五十六,这样就可以看出能用7去约分,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
2、计算过程中,让分子和分子进行约分的。
例如:7×7/10=1/10,让7和7约分。
对策:赋予算式一定的情境或故事,比如我在讲的过程中这样说:在计算中这个分数线相当于战场上的分界线,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交战的双方,你想,打仗时只能去和对方的敌人对打,而不能窝里斗,打自己人。,也就是分子只能和分母约分,而不能和分子约分。这样一讲,很多学生听的饶有兴趣,而且浅显易懂,出现这种错误的几率大大降低了。
3、计算中,约分后不与原来的分子、分母再相乘的。
例如:
对策:继续讲故事,你和战友一起出去打仗了,遇到了敌人,要派一人出战(约分),战斗完毕,每个人都要有团队意识,结伴而行,几个人出去的,还要几个人一起回来。即:分子和分母都还要由两个数相乘得到。
4、其他由于不细心、书写不规范出错的。
例如有些在约分中把约分的结果写在原数的旁边,然后计算的结果又与过程写得很挤,造成计算结果混淆,看不清楚而出错。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做题过程严格要求,规范书写,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7
本单元是分数乘法,而《分数乘法(一)》只是其中最基本的知识点,本节课是分数乘以整数,也就是求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先复习整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为学生的新知打下伏笔,在探究新知时,学生对3个1/5是多少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计算的时候学生虽然不会,但懂得用加法来算,过渡到乘法,学生自然明白了结果,在适当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乘法,得到什么样的规律时,学生说出:方法是分母不变,分子乘以整数做分子。
对于课本出现的总结“分母不变”。我觉得不够严谨。因为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线约分,所以不能说分母不变。
在计算方法的教学中,沟通了加法和乘法的关系,学生从加法计算的角度尝试计算分数乘以整数。学生根据图形理解了为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算理,明白3/5就是3个1/5,再乘以3就是9个1/5,也就是9/5.在次,追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呢,因为分数单位没有变,所以分母不变、为什么分子却发生了变化呢?那是因为,原来的分子3表示有3个分数单位,再乘以3,就有这样的9个分数单位,所以分子是3×3=9.这样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了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计算。
遗憾的是:原以为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学生在看图写算式时,居然会把阴影部分写成整数。还有的学生居然把整数写成分母,说明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依然没有透彻。
分数乘法一教学反思8
《分数乘法(一)》是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正确计算,进而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伊始,我直接出示“1个苹果图占整张纸的1/5,3个这样的图形就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学生会通过具体图形语言来数一数;有的学生会直接用算式来计算。在黑板上,呈现所有学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联系。紧接着,让学生回忆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分数乘法意义,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计算结果。接着,学生在结合问题、图形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是一节计算课,看似很简单。可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理想。学生的计算过程虽能正确地写出来,但是在结果上会出现没约分化简。这可能跟自己,在帮助学生理解那两种约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对比两种约分方法,我是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两种约分方法的不同之处,学生也能说出来。我也做了一个小结:一种是在结果上约分;另一种是在过程上约分。但是,我却忘了让学生体会在过程上约分的优越性与简便性。所以,从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结果上约分,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没约到最简、或没约分。仔细地想,自己常常鼓励学生方法多样性,却忽视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