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时间:2019-05-12 22: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第一篇: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的表达出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美术活动的本质任务是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体现和发展幼儿健全的心理个性。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应该是他们意愿的主动表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技法的训练。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始终是教师的工作之最重点。

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幼儿不知道如何下手;幼儿画不出比较理想的图形;幼儿对作品的制作没有兴趣等等。这时,我们就不能强求他们按教师的意愿去画线涂色,不能让单调乏味的训练模式扼杀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较为新奇的特别的材料,比如树叶、瓶盖、蔬菜、布片、挂历、彩色图形纸等等,鼓励幼儿采取或剪,或贴,或拼接等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创作,去实践。例如:教师让幼儿在画纸上摆放并粘贴各种几何图形,然后进行添画。如果添加一个圆,它既可以在画上表现为一个气球,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太阳,还可以变化为一朵花。当然,幼儿也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去添加其它的任何图形。这样就给予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的极大空间,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

咨询企鹅:1624575606

此外,教师还可以改变那种惯用的缺乏交流的单独作画形式,让幼儿进行二人或多人一组的合作作画活动,以增强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并在创作中亲历体验他人的感受与经验。这样,幼儿就会对自己亲手创作出来的作品感到愉悦。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创作兴趣。

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选择一些便于幼儿讲故事编儿歌的题材,在画某一件物品或者某一动物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物品或动物的形状特征,让他们用语言描绘一下对该物品或动物的感受和联想,创编出形象生动的故事或儿歌,然后再去绘画。这也是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画老鼠时,教师先让幼儿想象一下老鼠的形状,再引导他们编创出儿歌“远看一座圆顶山/坡上两个蘑菇圆/青草长在山脚下/山后小溪绕山前”,最后再进行绘画活动。在这种语言与绘画相结合的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既增强了活动的生动性,又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培育幼儿美的心境

幼儿处在受教育长智慧的时期,对美的感知还很贫乏。对他们而言,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更有效。以往的美术活动程式化过于明显,目的单一。幼儿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真正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表现是很困难的。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幼儿通过快乐而兴奋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快乐中学习,丰富感知,陶冶美的心境。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宽松式、游戏式的美术活动。比如到户外观察花园、草坪、荷塘、树林等,让幼儿自己去亲近小花小草;闻一闻春天的气息,在和绚的春风中嘻戏;听一听燕子的呢喃;看一看彩蝶的纷飞。这样,在幼儿的心里,春天就是这般的绚丽多彩!如果要画秋天的果实,教师可带幼儿参观果园或水果市场,看着鲜艳的果实,嗅着水果的芳香,感受着秒天收获的喜悦,幼儿心目中的秋天该是多么美的一幅幅丰收画啊!教师还可以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用小树枝、小木棍、粉笔、小砖块等做画笔,以松软的土地、沙滩、瓷砖等做画纸,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兴趣的事物,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美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发挥他们的创作热情。这样,幼儿的思维会更活跃,学习就变得更轻松,更自由。幼儿的心灵就会被大自然的美所陶冶。

3.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讲授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术语和原理,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审美教育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用幼儿的作品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来衡量。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给予他们多方位多元化感知空间,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是帮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的最好途径。

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欣赏的内容可以选择绘画、照片、雕塑、工艺美术品、自然景物、建筑艺术图片等等;欣赏的材料可以是不同风格的,也可以是相似风格的。这些来自于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的作品,蕴藏着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美。当教师和幼儿们一起分享这些优美的美术作品时,幼儿会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愉悦感,并从感知表面形式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绘画并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也不是孤立的艺术活动,这是一个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活动。美术教育最富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它既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征与规律,又与其他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先出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范画的内容、布局、色块和画法,最后地让幼儿模仿范画绘画。幼儿开始绘画后,教师就算完成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地看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坐着看幼儿作画。在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以范画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艺术创造性,对于儿童的艺术创造性而言,这样的范画是不可取的。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并没有主动地参与,而是按照教师设计的式样、颜色和构图进行机械模仿,幼儿既没有被激发对绘画的欲望,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体验。如果一味地让幼儿照着模仿,那么就不可能在画里找到幼儿的个性差异,也就看不出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画得好不好,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幼儿绘画并不是教师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美术活动作为一种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手段。让幼儿模仿的消极后果就是幼儿作品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为了避免对范例的机械化模仿,教师可以多准备几幅范画,以适合不同幼儿不同需要。范画的精心准备是美术活动是否出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给予范画,不要强求幼儿对颜色、布局等进行模仿。幼儿们画出来的太阳不一定是红色的,画出来的树叶也不一定是绿色的。可以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别出心裁地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式中,意愿画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它既不是以教师的意志规范儿童作画的压制方式,也不是一种教师不加指导的放式教育。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给予一定范围,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幼儿提高创作兴趣,打开思路;也可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同时又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在幼儿的心里,故事的答案不只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描绘他们想象中的精彩世界。如,在组织幼儿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这个故事,然后与幼儿一起讨论“小蝌蚪把谁当成了妈妈呢?”,最后由幼儿在绘画时按他们自己心里的想法自由发挥。此时,教师指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幼儿打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保证他们形象思维的流畅。幼儿所描绘的事物,既有赖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得益于他们自由的想象和大胆的无拘束的表达。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这样就会给幼儿提供一个能自由表达的广阔平台,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

5.以欣赏的态度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作热情 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认知能力、绘画水平等参差不齐,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幼儿的创作作品。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表现;注重发掘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尊重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接纳幼儿不同的创作成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赞赏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能符合美术教育的规律,更能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的美术活动,不是培养画家,它的质量并不在于幼儿的绘画画得是否漂亮或者像不像。它应该是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抛开旧的“教学成就”观念,一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要切合幼儿的实际,面向幼儿的未来,注重幼儿终生发展的需要。

总之,幼儿美术活动涉及到幼儿的兴趣、态度、情感、意志、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每一次美术活动都应该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力求使幼儿终生有益的多种因素得到发展,使整个活动成为幼儿探索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

第二篇: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看法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看法

孩子就像是刚要发芽的种子,我们可以给他浇水、施肥,但却不能控制它的生长,也许他会长成向着太阳的大树,也许他会长成面前厚土的荆棘刺。

我喜欢孩子,喜欢他们天真的别出一格的想法。对于幼儿美术教育亦是如此。

首先,从教学思想理念上说就不能死板。我们应尽量发散孩子的思维,而不是一味的引导控制。孩子的画不能用简单的好坏对错来评判,更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心灵上热爱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热爱用来描绘这世界的神奇画笔。我们要擅于让孩子去发言、去展现,而不是老师的灌输。孩子的一言一行总能给教学带来许多灵感,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去理解,去接受,去发现,也许孩子们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便成了这世间最美妙的语言。

理念不死板不代表管理就松散。我们的教案、出勤,教学环境、对学生家长的联系等,这些管理上的事情必须严格要求。

其次,教学手段也要多种多样。美术课,是一堂关于美的课程,并非仅仅是画画课。凡是能展现美的形式都能够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而且,我相信在孩子的世界里,美存在的形式会更加丰富,我们可以从孩子的眼睛里,从孩子身上受启发来辅助教学。一首歌,一句话,一种颜色,一个水果,凡是有发现美的眼睛便会有美景无限。而且,教学环境也不一定要拘泥于普通教室。例如,可以讲桌一分开,分组,是活动空间变大。还有,可以将美术作品作为各种装饰布置于教室。到过节时刻更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去布置场地。

再者,就是教师的态度。我们自身要有信心、有耐心,把自己当做孩子一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量用孩子的眼光考虑,当然了,最后还要用成人的眼光来判断。幼儿教学或许问题会更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这学生,所以,对老师自身素质就必须有严格要求。无论这是堂上的多么失败或对么成功的课,我们都该用家长的心来呵护孩子,这种课就更显得不是课堂那一小时就行了的。这个课堂与时间的交情不深,与心灵的沟通更近。

幼儿期的孩子对于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教什么便会学什么,甚至在老师的无意之中,孩子就学到了许多。而且,在这一时期,孩子对彩色的图片式的事物更易接受,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没有方向的教学会使孩子误入歧途,方向单一的教学会使孩子失去很多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所以,我认为,就像半命题式的作文一般,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个主方向,而方向一定,实现目标的形式就可以多种多样,而那些此方向就更多了。比如,我想在美术课堂上实现孩子对自我能力的展现,那么孩子如何展现,展现哪些方面就不为我们所控制了。

我们都在成长,这些浅薄的想法或许还很单纯,但它会随着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深,我希望同这些孩子一起成长。

冯鑫 2012.8.30

第三篇: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

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它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

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波普艺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

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

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

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

神话。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这一点,只要人们看看许多当代油画家——包括张晓刚、尚扬以及西南片的第五代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1《大批判——可口可乐》王广义 : 他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由于对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极端敏感,也由于王广义运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所以使《大批判》系列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

2《红墙——家门和顺》魏光庆:千年以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性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结构,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来时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适从性。魏光庆目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红墙——家门和顺》中,他机智地将取自《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并置,结果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不

同于艺术家王广义所创作的“政治波普”,魏光庆以其独特的文化针对性而被

”。

3《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余友涵:画面用波普的方式处理了六十年代的经典照片,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了的历史性效果。在具体的表现上,他一边将来自民间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批评家沃夫格•波尔曼认为他的艺术是中

式的波

术。

当代艺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研究,一个是战后到196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主要是美国的;第二个是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以来的各种探索,美国和整个西方国家,也包括现在好多亚洲、大洋州、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艺术探索,波普运动之后,西方艺术就有很大的质的变化。

波普艺术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视为自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来艺术上又一次重大的质的改变,它完全破坏了所有艺术遵循的艺术具有高、低之分,打破了原来公认的严肃艺术应该是高级的艺术的界线,而把日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内容、商业内容、新闻媒体引导的支离破碎的社会形象,利用商业符号的拼凑方式,利用完全没有艺术家情绪倾向的中立方式和绝对客观立场来从事创作,因而是廿世纪艺术另外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意识型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波普艺术在1960年代用这种方式来反抗当时的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不但具有对传统学院派的反抗,也同时具有否定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分。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是普普艺术的精神核心,加上嬉皮笑脸、放荡不羁的创作态度,是19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广泛的反战示威运动、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权运动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对美国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体制的上层建筑的动机,因此,波普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19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具有特殊的反文

化特色。

从总体的发展来看,目前的西方艺术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与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评论家不这样认为,起码大部分西方的大众认为所谓的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波普艺术的当代发展和延伸。因为波普艺术的许多基本特征,依然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形式上有非常类似的相似之处。比如表现的对象是每人所见的、熟视无睹的日常题材,对主题采用没有明显艺术家自我倾向的中立立场,绝对客观主义立场,对于媒体引导和垄断的社会型态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心态的刻画等,都与传统的波普非常相似。波普做为一个特定的艺术运动,虽然已经成为史迹,但是做为一种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气氛和现象,特别是混淆艺术中的高低之别,混淆职业训练和业余的区别,混淆艺术家和大众的区别这点上,波普却更加生机勃勃,非常活跃,因此,可以说当代西方艺术是具有延伸的波

现。

第四篇:对美术评价的几点看法

对美术评价的几点看法

发布者:陆周凤发布日期:2011-04-25 21:31:15.0

在许多的美术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中开展的美术评价缺乏具体目的,纯粹围绕“哪件作品最漂亮?”“你喜欢拿张画?”之类空泛而似乎可以适合任何一堂课的所谓评价要求加以展开,评价虽热闹,但对学生的审美的提高帮助不大;还有的评价活动仅是“为评价而评价”,评价没有提出要求,说要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总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似有“做秀”、应付之感。所以在教学中评价过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就目前的常用的评价方式而言还存在几个误区。误区之一:用数字或较细的等级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定位。

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者慎重的处理好量化的过程。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就不能简单的以85与85或者是以优与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在心理上制造一个人为的障碍,扼杀孩子的自信心。怎样来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一件作品从有创新意识,有情趣,有一定技法等方面分别去定位,突出每件作品的优点及不足,且等级不需分得太多。

误区之二:评价过程中教师的独裁。

导致教学中出现这个失误的根本原因是教者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处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用专制、偏激的话语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的作品上。我们在教学中,要试着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去评价,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画是什么样的!多增加一些面批的机会,让孩子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设计如下作业的评价方式:

评价中,我一改以往教师选优秀作品展示的作法,让学生把作品分小组集中在一起,先开展自我评价(每人都有三颗小星星,如果认为自己画得很棒,可以先给自己贴一颗小星星,其余的两颗用来互评),再进行生生互评。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学生显得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生自评,以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通过自评,给他人以成功的经验,给自己以提高的方法。学生互评是要学生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评价、欣赏、审美的能力。所以说,多样的评价方式是从注重创作结果向注重创作过程的美术教育观发展的。

在教师评价的环节中,我用五星级评价作品的方式代替传统“优,良,差”的等级评价方式,每个星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如:智慧之星(有想法有创新精神)、进步之星(代表学生在作品表现能力上有进步)、勇敢之星(表现作品大胆,敢画能画)、唯美之星(表现作品是否是在创造美,当成一种美的享受)、速度之星(作业完成是否及时且有质量)。每颗星用不同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表示,每一颗星都是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

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信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美术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的问题

 上传者:卢文珠 2010-05-07幼儿园:江西省大余县水城幼儿园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过程,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是教育教学必不可的一个环节,当然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是现在我们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定的误导致了一些不太适合的方法出现: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教学任务,落空了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评价并不是教育的终而要尽可能的把评价变为教育的起点,还有的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内容较为片面,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教师要对要素进行细分析,不能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幼儿参与评价,由于平时缺乏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幼儿评价基本处于走过场状况。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价值,尤其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

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依据主观猜测和经验,进行预定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从而导致幼儿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难发起,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少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点拨,导致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幼儿思维、大胆表现自我,使得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以上的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希望以后能后有所善,真正让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五篇:浅谈我对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些看法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

小(2)班周牧辰家长

上幼儿园小班不到一学期的儿子已经开始在个别方面体现出优势,班里的老师也多次在我面前表扬孩子在校的良好表现,这让我倍感欣慰。经历着各种琐碎的育儿小事,从中领悟和体验到各种感动,今天有幸可以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正确理解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

幼儿园里老师们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她们要对一班三十多个孩子们除了日常生活学习要照顾得当以外,还能够对每个孩子做到细微观察,主动科学的去发现孩子们的特长和优势并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发挥,甚至将那些几乎看似十分平常的点点滴滴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总结,这是最值得我钦佩的优秀幼师的素质和能力,我很庆幸能为儿子找到他人生第一个满意的“理想乐园”和良师益友。每天早上,孩子走出家门就直奔幼儿园,所以,我把幼儿园看做是孩子走入社会的人生第一步,就已经是比家庭小圈子要大一点点的大圈子了。对孩子来说,家就是他永远的“温暖摇篮”,那么幼儿园就是他人生的第一个“理想乐园”。

所以我们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都会跟他说,你又要去上学,可以跟那么多小朋友玩,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在学校里老师要是教什么好玩的好听的,要认真学回来教教我们。培养孩子上幼儿园的兴趣,让孩子对幼儿园有种向往和美好的感觉。作为家长我们也经常需要和老师沟通,孩子有哪些问题也要做到及时交流。比如我家孩子在学校

里因为听老师讲故事非常认真,所以能快速准确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放学后就跟我说今天孩子在这方面表现不错,我回家夸奖了孩子,孩子也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老师也有了更多的好感和亲近心。

二、营造对孩子有利的生活环境

为孩子营造他们有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生活环境和社会活动成为育儿中最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包括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动的组织安排、创造机会交往孩子自己的好朋友、参加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活动等等。比如我们家里人之间有什么矛盾都会避开孩子的面,私下去沟通,绝对不会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长期以往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

到周末的时候我就会约上同学或者好朋友家的孩子,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一起接触,能学习到更多我们平时不太注意到的东西,比如分享食物、玩具和互相谦让。慢慢我发现孩子在我做事的时候会给我搬小板凳,当我不舒服的时候会跑来安慰我并给我轻轻按揉。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或者朋友之间这种相互关心已经潜移默化到他的小脑袋里,到这样的时候他就会回想到,在我肚子疼的时候妈妈会给我揉肚子,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爸爸会安慰我,我长大了,我现在也可以对他们这样了。孩子的思维方式是完全感性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充分的利用他们自己的感官系统去感知他周围的一切美好,哪怕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一点点痛苦或情绪,都会逐渐锻炼出孩子自己的独立思维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感性的积累就是理性形成的过程,任何道理由孩子自己悟到要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们

更深刻。

三、把握赏识和批评的尺度

赏识和批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要元素,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不同作用,无论缺乏哪一个,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激励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我就不止一次见过,孩子在闹脾气用手拍打爷爷奶奶的脸,那个被打的人还在鼓励,宝宝劲真大,宝宝真厉害。在我看来,孩子动手打人不论是什么起因都不是正确的做法,更不应当鼓励。反过来如果家长善于批评孩子,懂得适时用批评来规范孩子的人生,批评则会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勇气。正确的批评是建立在理性的思考、明智的判断和对现实的高度警醒基础之上的,能够使孩子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正确认识,对自我发展保持清醒的警戒。

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会把握几条准则:第一,表扬要具体,适度,孩子做了某些事情,比如帮助妈妈做家务了,不管做的结果如何,都值得我去表扬,说出表扬的原因,宝宝现在长大了可以帮助妈妈做事情了,妈妈很高兴,为你骄傲。第二,该批评的时候要批评,并且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惩罚的方式。比如孩子出现摔打玩具的情况,经过说明和制止,仍是不断发生,就可以采取惩罚的措施,暂停玩玩具 的这种权利,让他明白做错事情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惩罚尤其是体罚一定要及时,适度,并且要避人。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尊的意识,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知道维护自己的形象,要面子,所以体罚像打屁股最好不要在公众场合进行。我家孩子在做错事情之后我有时会采取体罚,比如打手或者打屁股,但在惩罚之后会好好的跟他解释惩罚的原因和理由,并且在最后安抚他,做这样的惩罚不是因为你是坏孩子,也不是妈妈不爱你,做错的事情以后要能改正,下次妈妈希望你能做的更好,成为妈妈的骄傲。

四、善于用心去发现孩子的潜质

3岁多的宝贝思维和表达方已经略显成熟。他会记得我找不到的东西放在哪里并帮我找出来----细心记性;他很主动与我的朋友交往并看懂我的表情和心境甚至以他的方式和我谈心---察言观色;他会帮忙接听家里的电话转话或主动迎接来访家里的客人----公关社交能力;他已经将全家人的手机、照相机操控于自己手中,甚至电脑中有关他的娱乐和学习项目均能熟练操作,并乐享于其中----动脑操作。我发现3岁的孩子,绝对不能忽视他的日常喜好和成熟倾向,把他当做是自己朝夕相处的朋友,善于发现他的优点或帮助他培养兴趣,以肯定和鼓励的心境去欣赏孩子,即使他偶尔会犯了错或惹恼了自己,但有可能更容易给他成长的空间、更有可能开发他的无限潜质,他也会带给我无穷的惊喜和成就感。

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

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在我看来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孩子需要形成健康的人格。所以在大多时间我们都是鼓励孩子多动多玩,每天在家给他播放音乐、故事,陪他踢球或者动手玩玩具,周末带他去爬爬山,或者书店看看图画书,培养他的语言、音乐、社交、运动和逻辑等能力,包括孩子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还有更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做一些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做,你会把它弄坏的,或者你会受伤的。比如有一次,我家孩子去拿抹布,孩子奶奶就说不要拿,太脏了。我当时就说,先别急,看看他想做什么。接着孩子做了让我们感动的事情,他看见地上有一滩水,拿抹布擦干,并且说不擦的话奶奶会踩滑到的。多么细腻美好的心思,可能就会被家长的一句“不要做!”扼杀了。

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美;给孩子无尽的爱,但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或许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在这方面我还要继续努力。

下载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教论文:谈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几点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授课地点:成庄矿托儿所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 授课人:夏晓君 本课学习幼儿美术活动中内容和方法的整合。 教学设计: 以范为例,首先提起对学习内容......

    对钱的看法论文

    一、课题名称:《对钱的看法》 二、课题组成员:邓林发,杨振阳,廖玉鹏,陈伟斌,陆善勇,乐松松。 三、课题指导师:屈嘉琪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金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每一个人......

    幼教论文

    在“问”中学习数学 姓名:罗小凤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的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幼儿处于被......

    幼教论文

    幼教论文----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心得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王燕青 摘要:美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

    幼教论文 浅谈幼儿教育改革下的音乐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改革下的音乐教育 《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

    中班幼儿美术发展评价的一些看法

    中班幼儿美术发展评价的一些看法 2012-03-17 22:53:43|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评价是绘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

    幼教论文:幼儿园折纸活动初探

    幼教论文:幼儿园折纸活动初探 折纸是一项民间传统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通过剪、折、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如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