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实验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

时间:2019-05-12 23:1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隆县实验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隆县实验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

第一篇:武隆县实验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

武隆县实验小学

关于科学学科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的研究方案

武隆县实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说:“知识是力量,人才是未来。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科技创新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从而保障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出是一门社会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因此,在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为必要。

二、学校的现状

武隆县实验小学作为武隆县最大的学校,其区域优势、社会的认可度都是首屈一指的。现学校共有教学班级71个,在校小学生近五千人,学校近三年的教学成绩全县排名第一,学科教师配置最科学合理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逐步得到提高。学校构建了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推行自主学习和智能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生活技能、劳动体验、科学实践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且这一国家级课题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评估验收。

三、落实创新教育实践的意义

1.利用科学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于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与科学知识的思维特征极为相似,所以要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正确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造就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2.利用科学学科的目标性,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集中于同一个相同的目标去思考。

3.利用科学中的演绎关系,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法,回溯思维法,逆向思维法。

4.利用科学操作课堂的指向性,培养学生的目标思维法。目标思维是这样一种方法,首先确立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实践证明:目标的明确度与工作的有效性往往是成正比例的。

5.利用科学课堂条件的可容性,培养学生的组合思维法与置换思维法。组合思维法就是用这两种方法将不同元素组合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组合思维法有发散性(求异性),选择性、综合性等三个特点。

四、落实创新教育的具体工作措施

(一)组建领导小组,加强学校科学学科的管理

1.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2.学校与县科协经常保持联系,加入科协组织,争取县科协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

3.组建了科学学科教师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业务学习,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校完成了从卓越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变。

4.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建立了班级科普小组。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这为全校科技活动的切实有效的组织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落实创新教育实践课题的措施

1.根据学校打造智慧课堂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制科学合理的课时计划。每期组织三至六年级的老师认真阅读教参教材,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课时计划和讲学课件,完成教科书规定的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在科学课堂中,我校教师坚持最高效率利用科学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尽量找到更多的有趣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资料,通过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动手,开展科学小实验,多数学生对于奇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也慢慢喜欢上动手做实验。

2.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提高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我校科学教师教学水平,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县和市的公开课示范课,广泛的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我校会与兄弟学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体会,与老师们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无限的火花,对我们启发很大,对于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师生到县和市参加科技辅导员培训或参观,提高师生的科技素质和科学修养,让师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

4.组织全校师生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论文、科幻绘画,参加武隆县一年一度的“县长奖”评选活动,让科技创新意识真正在师生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5.设立科技活动室,认真辅导好科技兴趣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一是加强科技活动室的建设;二是成立科技小制作活动小组,使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技活动小组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成员由三、四、五、六年级学生组成。科技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模型、工艺品制作;废品利用小制作;实用生活用品小改革。三是开展读书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每期主要开展以下活动:搜集科技文化方面的名人名言;确立一位科学家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读一本自己喜爱的科普书集;写一篇读书心德体会;制作一份科技手抄报。

6.设立实验小学科技活动月。定期邀请市及县发明创造人为全体师生讲座,感受科技的魅力,科技就在身边。整个活动做到“八”个一,一是让每一个学生每期读一本科普书;二是让每一个学生每期看一部科普电影;三是让每一个学生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四是学校组织一次学生参观市组科普教育基地;五是每个班每期召开一次科技走进生活的主题班会;六是每个班开展一次叶画,皮画,剪纸画活动;七是组织科技特长生制作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评选;八是每期每个学生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七八两项也为每年一度的县长奖作准备)

第二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

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1)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大小不同的同一种铁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表

第三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

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

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学无止境,还希望向各位专家和同仁学习。

第四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方案

—物体沉浮的规律

平常心

【实验目标】

1、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

同体积不同质量的铁(39g)、塑料(4 g)、木头(3.5 g);同质量不同体积的铁块(18 g)、塑料(18 g)、木块(18 g);水;水槽一个。

【实验原理】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的第二课,原课题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了使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大小有关,我设计了这个实验活动:“物体的沉浮规律。”学生在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学习中,知道了有的物体在水里上浮,有的下沉;还知道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但是,根据经验,学生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轻重和体积有关。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用不同材料的物体,通过变量控制来探索其中的秘密,即

1提供一组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组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探究出影响沉浮的因素,得到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即不同材料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易沉,轻的易浮;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易沉,体积大的易浮。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在否定——在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实验创新点】

1、向学生提供自备材料,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变量控制的研究方法,理解质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学生对物体质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科学概念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3、实验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还可重复使用,而且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步骤】

1、把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木头、塑料、铁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木块、塑料块、铁块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体积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师创新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教师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

参赛单位:平昌县鹿鸣小学

参赛教师:孙晓兰

空气占据空间

——创新实验说明

本实验选自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空气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很抽象,有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实验现象进行想象,从而得出结论。本次改进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器官来亲自感知。

下载武隆县实验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隆县实验小学科学课堂如何落实创新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教育创新课堂

    创新教育创新课堂064200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李双勇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说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实验的名称《风的形成》 桑梓镇中心小学——吴小兵 实验课题说明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比赛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比赛实施方案一、比赛宗旨通过组织广大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新颖独特的创新实验设计,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展示教师的个性、才......

    全州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 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 李益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年级学生初识科学课程。在前面三个单元中,植物、动物两单元主要以观察为主,“材料”单元中学生通过......

    小学科学小实验

    小学家庭科学实验:1、金属材料的锈蚀条件和保护措施:运用假说法对比完成,①分别取三枚新铁钉,放入三种环境中:蒸馏水、植物油和放有干燥剂的玻璃杯中,②连续一周每天观察铁钉生锈......

    高中化学课堂“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高中化学课堂“创新实验”的教学研究 王建俊张旭辉 山西省平遥中学031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化学“创新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途径、手段、意识、道德品......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导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导入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是小学科学教师在一项新的科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开头,课题的引入......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总结报告(2013)

    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总结报告科学教育专业是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我校获得省级《科学教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按照江西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