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说课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单元第四课《风向和风速》。实验的名称《风的形成》 桑梓镇中心小学——吴小兵 实验课题说明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现今的教材《科学》共有八册32个单元,与以前《自然》相比,《科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但本人认为与之前的《自然》相比科学虽然做到面面俱到,可在一些科学概论、知识、技能等方面深入太少,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比如今天我所要讲的《风向和风速》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提到了空气可以流动,没有对风的形成做详细深入的讲解。学生对风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参考书给我们的建议是贴上大图画纸如下: 冷的
风是„„空气吹掉帽子 放风筝快的 吹气球 吹看不见的 树叶制造泡沫 野草叶子
接下来就是讲风向和风速。而我认为还是要简单的讲一讲“风”的形成,只有学生基本了解了风的成因,那风向、风速就迎刃而解了。
2、在以往教材中风的形成教学主要是观察树叶的摇动、香烟的流向、吹动空气、用扇子扇等等。这几种方法除了香的轻烟其他都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而烟没有一个特殊的装置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它流动的路径。
3、因此我设计的“风”的形成这个实验能很清楚看到空气-“风”流动的路径,以及这样流动的原因。
4、本实验的器材非常简单,一个木夹子(带玻璃)、背景纸、香、打火机、蜡烛等。
5、6、实验过程:
把木匣带玻璃的那面对学生摆放,把蜡烛点燃放在木匣中(上部开口的一边)封上玻璃把点燃的香放在左边的洞口边,观察几分钟后香上的烟从口子进入匣内由蜡烛的上方开口处流出。
7、实验的效果
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烟的流经(空气流动的路径)。由于背景是黑色的,烟是白色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
8、评价
本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第二篇:全州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
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 李益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年级学生初识科学课程。在前面三个单元中,植物、动物两单元主要以观察为主,“材料”单元中学生通过两个简单实验对材料的特性有了一点认识。前面的这些实验或简单,或趣味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空气占据空间是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个实验过程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要想办法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本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培养科学态度都有很大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友好合作意识和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设计有两个实验:
实验一: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
这个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出示实验器材和讲清实验要求,在不作提示的情况下,我校三年级的四位女老师五分钟内没有一个人能想出解决问题的6方法。学生对“挤”这个词也理解不透,学生回答都是用吸管把水吸出来。学生对从嘴里吹出来的气体是否是空气也不确定,而且实验完成了学生也不易自己总结出结论:空气也是一定物质,能占据空间,所以把水挤了出来。
实验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这个实验简单而经典,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终究还是少了一点趣味性。
三、实验创新之处
1、教者在实验中首先营造了和谐、美的实验氛围,灯光把瑰红色向四周漫射,水波荡漾使整个讲台充满梦幻色彩,让学生置身魔术表演的看台之中,迫切想知道“魔术师”(教师)将会表演什么“魔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心理是放松的,没有顾虑,思维特别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本实验在设计上遵循学生思维规律,层层深入,设置了思维的延伸点。
3、实验通过设置知识陷阱激疑,让学生在释疑后获得成功的愉悦和自信。
4、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如废旧饮料罐、塑料泡沫等做实验,体现绿色理念,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更能启发学生科学兴趣。
四、实验器材:
水槽、乒乓球、废旧饮料罐、蜡烛、橡皮泥、泡沫塑料,肥皂液、老式幻灯机、多媒体设备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一)实验原理
(1)空气也是一种物质,能占据一定空间。
(2)只有空气让出一定空间,别的物质才能进入里面。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二)实验装置 装置简单见实验过程
六、实验过程
实验一:乒乓球潜水实验 步骤:
1、把有盖1.5升的空饮料罐从瓶口约12厘米处剪开,做成一个简单的空气罩。往饮料罐做成的空气罩里塞入黑色塑料袋(黑色醒目便于观察)往下移动空气罩,当黑色塑料袋接触到乒乓球后,塑料袋对乒乓球产生向下的压力,乒乓球下潜。
2、教师从空气罩里拿出塑料袋,让学生讨论、预测:“空”的空气罩能让乒乓球下潜吗?
(1)生汇报讨论预测结果)
(2)师操作,“空”的空气罩往下移动看不到物体接触了乒乓球,乒乓球仍然下潜。
(3)师问:为什么空"的空气罩也能使乒乓球下潜?(4)点拔:空”的空气罩里什么也没有吗?(5)引导学生推理:
塑料袋(看得见)――能排开水让乒乓球下潜――是物质能占据空间 空 气(看不见)――能排开水让乒乓球下潜―也是物质也能占据空间 结论:空气也是一种物质,能占据一定空间。实验二:潜水的陷阱
1、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空”的空气罩使乒乓球下潜。
2、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提示:为什么有的小组能让乒乓球下潜,有的小组下潜的乒乓球又浮上来了?)
3、实验“成功”的小组和实验“失败”的小组交换空气罩。再进行一次实验。
师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都发现了乒乓球上浮的密秘。乒乓球上浮的空气罩上有小孔,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了,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从空气罩中跑出来了吗?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但我们的观点、认识都必须有证据支持,同学们能不能用身边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空气从空气罩中跑出来的证据。)
点拨:如果你们小组的空气罩没有小孔,你有什么办法让空气从空气罩里跑出来?(打开饮料罐瓶盖)
4、学生利用肥皂液检验空气从空气罩里跑出来了。实验三:定位潜水
师:同学们能分别用有孔的空气罩和无孔的空气罩让乒乓球停在空气罩上有标记的位置吗?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首先让乒乓球下潜,空气罩有小孔的待乒乓球上升到指定位置后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没有小孔的打开瓶盖待乒乓球到指定位置后拧紧瓶盖。)
师总结:只有空气让出一定空间,别的物质才能进入里面。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实验四:拓展延伸——点燃的蜡烛下潜。
把蜡烛(很短约5厘米)固定在泡沫塑料上,然后把空气罩的瓶口拧紧,把小孔用橡皮泥堵好。点燃蜡烛,用空气罩使点燃的蜡烛下潜。观察并思考:
1、蜡烛会熄灭吗?
2、蜡烛下潜到最低位置时和蜡烛熄灭时,泡沫塑料的在空气罩中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3、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汇报实验结果后阅读教材83页资料库《空气中有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师: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燃烧实验时发现空气中只有约五分之一的气体支持燃烧,它们就是现在所说的氧气,当空气罩中的氧气减少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了,蜡烛就熄灭了。燃烧消耗了空气罩中的一部分氧气,所以泡沫塑料上升了一点点,这个实验中还有许多科学知识和疑问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学习和解决。
七、实验效果:
本课的实验在教师营造的轻松和谐氛围中进行,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兴趣高涨,小组合作实验也很成功。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实验课,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强调实验纪律,教师在演示和总结的时候学生因为好奇而玩实验器材就会影响教学、实验效果。分工合作也是保证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密切关注。还要重视实验记录表的填写,培养学生客观记录实验结果的科学素养。
八、自我评价
从这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我也体验到了科学课的载体优势——让学生亲自观察直接接触科学的真实。使我进一步懂得了教学中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讲究启发策略,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通过这堂实验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友好合作意识和积极参加讨论的习惯。
第三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
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
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学无止境,还希望向各位专家和同仁学习。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师创新实验方案
小学科学教师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
参赛单位:平昌县鹿鸣小学
参赛教师:孙晓兰
空气占据空间
——创新实验说明
本实验选自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空气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很抽象,有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实验现象进行想象,从而得出结论。本次改进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器官来亲自感知。
第五篇:2014中学物理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气体流速对气压影响的实验创新
大树坳中学 参赛教师: 薛辉 执教时间:9月17日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四,教材介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安排在液体压强、大气压之后,浮力之前,在单纯对压力、压强认识的基础上向压强差、合力的层面过渡,为后面浮力的学习进行铺垫。
2、设计实验的目的:
教材中实验存在如下弊端:气流产生要人用口吹气,因此,实验气流不平稳,干扰因素多;进行实验时,无法进行实验和现象解释进行即时分析;实验进行时间短,现象不明显。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装置能突破以上教材实验存在的不足。
3、实验创新之处:
我们的实验创新之处在于,用电吹风替代口吹,使得实验能源源不断产生平稳气流;实验在进行时能同时对实验进行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实验的进行可以人为控制,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仪器:光碟、矿泉水瓶、电吹风、硬纸板、泡沫板、泡沫盒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装置如图:
6、实验过程: 实验装置制备阶段
①取空矿泉水瓶一个,从瓶身中间割开;
②取光碟一张,用剪刀刮碟片中央,使得碟片中央刚好可容纳刚刚取的矿泉水瓶瓶口,套紧备用;
实验阶段
实验1:碟片吸纸板实验
【演示】 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纸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碟片吸薄泡沫板实验
【演示】 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薄泡沫板板,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碟片吸薄泡沫盒实验
【演示】 将电吹风套在矿泉水瓶身中,左手握住矿泉水瓶瓶身,使底部碟片靠近泡沫盒,打开电吹风,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实验准备过程中硬纸片、薄泡沫片、泡沫盒的的面积和质量不宜过大。
7、实验结果记录及结论:
实验
1、实验
2、实验3现象:硬纸片、薄泡沫片、薄膜盒被吸到空中不掉下来。
实验现象解释:实验中,物体顶部的流速大,物体底部的流速小,物体在空中没有掉下来,表明物体受一个向上的力,表明物体底部压强大于物体顶部压强。因此,得出结论,气体中,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8、实验效果
①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的停止时间可以随时控制; ②实验的同时可进行实验分析,更适合课堂教学; ③实验现象明显,说服能力强;
9、自我评价:
我觉得这个实验是可以推广的,具备了以下的优点:
实验气流平稳,实验干扰因素少;实验可控,实验现象明了,实验取材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