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精美教学论文 孩子写作兴趣从何来
孩子写作兴趣从何来
内容摘要
孩子写作兴趣从何来?这是个困惑众多教师的一个恒久的话题。我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真实情感,首先与孩子们同心同乐,打造一个“同乐空间”。在这个同乐世界里,通过“个性日记”张扬自我,借助报刊发表的神力,激发孩子兴趣,最后以课外阅读为途径,不断催生写作的新起点!关键词 同乐空间 个性日记 写作的新起点
一、引子 近年,因为《中国少年报》报社在我校设立了校园记者站,我被学校推选为记者站站长。负责引领记
者站中的小记者们阅读、采访、写作等系列工作。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创作中,我一边学一边教,乐趣多于苦累!于是,同时将作文教学作为一项课题研究带入了我的班级,我的课堂,在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写作中,心底的澎湃,开出了几朵芬芳的小花。
二、课题实施过程与感悟
叶圣陶说: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海无涯,舟楫安在?学写作文,成为当下所有中小学师生最为头疼的事,要让他们文章如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不仅需要旷日持久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理性的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从何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写作兴趣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依赖于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
(一)打造“师生同乐空间”
孩子们都好动,活泼的天性伴随着他们成长,而最吸引他们的则是各类有趣的游戏。他们快乐的游戏、兴奋得大叫、激励地比拼、尽心地玩耍,一切是那么的自由。想与学生同心同乐,我是从他们的最爱入手。
每当太阳如约高挂,银子般地铺满了广场,便到了学校大课间的时候了。那一刻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因为这一刻的欢乐属于他们!这时我喜欢师生角色互换,他们是老师,我是学生,孩子们总有五花八门的游戏等着要教我玩,什么“写大字”啦、“抓人”啦、“三过河”啦等等,而我永远都是那个最“愚笨”的学生,他们得要费好大功夫才能把我教会,然后乐颠乐颠地可得意了,玩得特别起劲。常常这时,我会立刻把游戏过程叙写下来,让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鱼儿一样穿梭在我的文字里。孩子们每次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老师的文章里,便异常自豪,一双双晶亮的眼睛闪动着兴奋的光芒。末了,总也不甘示弱地发出挑战,要跟我比个高低,趁着这个时候,我悄悄地告诉他们,要比过老师,你们得注意一二三等等几条,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进入了写作中。不用等多久,孩子们就会成群结队,小精灵般牵手联袂,穿过那条长长的走廊,溜进我的办公室,展示自己的文章风采……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哲学家曾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非常简单。故将作文教学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有激情,有感受,有材料,这样作文教学以生活中的游戏形式呈现,即把原本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游戏。游戏,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变得异常精彩!也因为有了老师习作牵引,孩子们渐渐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在如此师生同心同乐的氛围下,孩子们的写作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二)建立班级“个性日志”
当班级形成了师生同乐的氛围,一切活动皆变得轻松而愉快。孩子们似乎成了一个个黏糊着我的小精灵,喜欢上我的课,喜欢我的学科,喜欢下课后粘着我诉说他们的故事……这时,正是提出建立班级“个性日志”的时候。
为了训练孩子们对日常生活的留心和感受,也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我根据孩子们喜欢竞争、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等特点,一改过往的常规日记做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多了日记写作小组,把每个日记写作小组给取上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小荷园”、比如“茉莉园”比如“牡丹园”等等,这些名字都是来自他们喜欢的植物名,于是每个成员都成了花园里的小花种子。每个小花园中有五个孩子,他们共同拥有一本“成长日志”,星期一到星期五,五个孩子每天轮流地写日记,一周下来每个孩子在成长日志中只需写上一篇,就可以了。而我要做的工作,则是负责每天早晨在这些“花园成长日志”中挑选一两篇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对比讲评,把优胜者的日记打出来,制作成一份精美的班级日志周报《花圃》,然后粘贴在作品展示栏里。只要被登上了小报的,这座小花园便被注入了成长的养分。就这样小花儿成长竞争赛悄悄地拉开了,由小种子慢慢长成了小芽芽,长成了小苗苗,长成了小树儿,长成了参天大树,最后赐予“小作家”称号!小花园每升一个级别,将会得到一枚勋章,张贴在“成长日志”的首页里。就这样孩子们在习作过程中不仅渗透了竞争的元素,更多了份游戏的趣味儿。
“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是一场别样的对话。”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孩子、激发孩子写作兴趣与爱好,我告诉孩子们如果你够出色,那么就得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并在说这话的同时,亮出自己一篇篇已成铅字的文字,让孩子们惊叹敬佩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其写作的高涨热情。从此,我便常常都爱从孩子们的“花圃”里,挑选出佳作,经过一番润色后,推荐到全国各地各类报刊中或是组稿参加各刊物的征文比赛。有时,真有孩子的文章被刊发,我则会立即封他为“小作家”,同时也无比激动地在班里宣读,让那一双双羡慕的眼神投在孩子的身上,也让每个孩子心里都点燃起异样的火花——我也要让世界听见我的声音!就这样班级个性日志《花圃》很快被拉开了新的序幕……
(三)让阅读不断催生写作的“新起点”
“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明确了阅读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当孩子们的话匣子处于了打开状态时,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如何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每个会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表达作者思想的过程,而且还是语言的创造过程。当写作因表达能力而受阻时,就会激起作者更大的阅读欲望,并使作者用心去体会别人创作的佳妙,深刻地去体会别人怎样运用语言,你会发现阅读,是心灵的美化,是语言的提炼,是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要读书,首当读好书。于是我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推荐的书目:几米作品《-森林畅游或月亮不见了》、《夏洛的网》(美怀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时代广场的蟋蟀》(美乔治塞尔登)、《长袜子皮皮》(瑞典林格伦)等等,分阶段地请入了我们的课堂。然后根据《语文标准》阅读的基本要求:“阅读需注重情感的体验。”我特意设计出“整体感知——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这么一条品味主线,每篇作品节选出最为精彩的章目,通过多媒体,让孩子们自主地读,声情并茂地读,读出个情,读出联想,最后进入意境。当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融入了文本时,模仿与创新便开始了,孩子们笔下的文字悄悄地开始灵动起来……
课外阅读,是一道功夫茶,讲究泡茶的学问和品饮的功夫。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与深化,成了不断催生写作“新起点”的一个必要举措!而这工作,需要教师旷日持久地热情和坚持。荏苒如歌,让你班里的孩子童年枕着书香而眠,让他们在梦里都是甜的,书写出来的文字怎会干涩无味呢?
三、结语
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近几年来,我班孩子的习作陆续被《中国少年报》、《中国童诗》、《小主人报》、《韶关日报》和《五月诗笺》等全国各类报刊刊发。现在,每天都有许多孩子跟在我身后,迫切地希望赶快轮到自己写日记,他们往往用上一周时间的酝酿,盼望为自己的小花园添芬增色!看着越来越多孩子的写作热情被我慢慢调动起来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感动呢
【参考文献】
1、管建刚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2、刘彦昆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3、窦桂梅 《我们一起成长》
第二篇:语文教学效率从何来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耒阳市冠湘中学 伍昭云
本人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总觉得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语文能力提高不快。曾为之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也曾尝试过几位名家教法,而只能是百足虫学步,愈是举步为艰。在痛定反思之中,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飘入,我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学会创新。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把教师手中的宏观“法宝”交给学生。教师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生的《学纲》,并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教学大纲》是教师手中的宏观法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出考试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大海迷雾中的一叶小舟,教师倒像雷达指挥官,说这重要,小船便舵向这边,说那重要,小船又舵向那边。学生无可是从,处于盲目被动状态中,真是学海迷茫苦作舟,不知语文这个海有多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若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纲》,学生了解了语文科的性质和地位,学习语文的目的与任务,了解了在读、写、听、说和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作文教学中的文章范围与写作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些问题等做到宏观把握,心中有谱。学生以《学纲》为尺子或镜子,审视自己学习上的优劣,知识上的缺陷,“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二、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又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能使人终生受用无穷。”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其中就包括猎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既注意给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分析一篇诗文不知从何抓起,读了几遍后,仍然模糊不清。针对学生这个弱点,我把自己是怎样分析一篇诗文的方法告诉学生。
(一)从全篇着眼,抓住文章的“双眼”。文眼即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 雪》在学生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文眼”,上阕写景,下阕评论人物,中心意思落在哪句。学生自然地道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学生能很准确地抓住开头一句话来理解全篇。还告诉同学有些作 品就要注意抓统领全篇的纲领性段落,如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开头一段话。至于议论文就要抓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从语言入手,把字放在词里理解,如一些生僻的字,根据词的构成方式可推出其意义;把词放在句里去理解;把句放在段中理解;把段放在篇中理解。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三)用分析的方法。一是按阅读顺序,由分到合,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在阅读时由词到句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其句意;再由句到层、段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其层、段之意;由段到篇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全篇旨意。二是要善于把握文章表达的中心点,读文章里的语句要注意把握中心词,读段落要注意把握其中心句,读全篇要注意把握中心段。三是阅读文章可化整为零。
(四)阅读文章要因文体而异,文学作品重在形象方面的理解;说明文重在事物特征的探究;议论文重在剖析说理逻辑顺序。
同学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一致反映文言断句难。一难在准确,二难在速断。于是针对其弱点,我教给学生文言断句十法:即浓缩法、首尾法、常识法、诵读法、章法法、结构法、类推法、语法法、综合法。学生解词困难,便教给学生九法:定义法、同义换言法、反义否定法、语素分析法、描述法、说明法、找反义词法、对译法、压缩式等方法。
如此等等,凡教师所有之法,应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熟练地掌握,应用自如。
三、精心设计课前开场白和课内思维触发点。街头说唱艺人最重视开场白。好的开场白,它能使行云且住,路人止步,吸引观众,招来顾客。造成巨大的磁场引力。教学上借鉴此法,是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战略把关,它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法宝。初中《最后一课》的开头,韩麦尔老师是这样说的:“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最后”一词的运用,就像一枚中子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巨大学习热情。故说“开场白”是控制学生注意力的磁铁。
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用下面一段话作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爱花吗?花是幸福、美好、友谊、吉祥的象征,当春暖花开的日子,一眼望去,姹紫嫣红,漫山遍野,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人们都喜欢红花,那是因为它热烈奔放。然而,有谁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你能讲出花儿为什么红的奥秘吗?这是,学生有的沉思,有的翻书,有的想发言,一下把所有学生的心都抓了过来。
在教《变色龙》时,我先用彩色粉笔板书三个字的课题,接着讲:变色龙,脊椎动物,舌长舔食小虫。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本文是不是介绍“变色龙”这种动物呢?那为何用这种动物命题呢?这一开场白引起所有学生进入沉思。
在教议论文的阅读或写作时用:办事要论理,说话要在理,辩论要讲理,写作要顺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真理在握,才能战无不胜。不讲理,说歪理,发谬论,违背真理,其后果不是头破血流,就是事与愿违。正因为人人要知理、明理、用理,所以被用来说理的议论文,同人们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大而言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关系着国计民生;小而言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牵涉到个人的前途命运。这一开场白,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重要,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好、写作好议论文的热情和兴趣。其作用不可低估。
设计开场白可繁可简,大多以简为佳。不论繁简,凡必扣住课文,以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方式不定上言,可诗可文,可诵可吟。
触发点的设计也十分重要,设计得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例如我教《变色龙》,就重点放在“变”字上设计思维触发点: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变来变去是为民除害,而奥楚蔑洛夫能有几多变化?“变”的目的何在?学生思维被触发后,立即进入课文,经热烈地讨论得以理清,人物的性格也就一清二楚了。《荷花淀》中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设计思维触发点为:句中的句号改为逗号或感叹号怎么样?学生进入沉思,然后请一位男同学读水生的话,三位女同学分别读改前改后的句子,念后,其他学生抢着发言了:用句号的地方,停顿时间久,表示水生嫂同意丈夫的决定并支持丈夫参军,毫无怨气。表明她开明,深明大义,积极向进的性格。后一句的问话是因一家之主水生走了,很多事情落到自己的肩上,她想在走前,得到丈夫的指点;改为逗号就不同了,表示人物心里有些怨气,兼顾两头,心里矛盾,处在为难之中,不够开朗;改为叹号的句子,表示人物固执自私,怒气中烧,坚决反对丈夫参军,已到了发怒、赌气、吵嘴的地步了。后两句都与水生嫂开明、上进的性格不相符合。这一触发点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水生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又使他们认识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三篇:小学语文论文从观察入手,激发写作兴趣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从观察入手,激发写作兴趣人教版新课标
一、指导学生观察
我们要启发引导学生用眼睛认识生活,用大脑分析生活,用语言解读生活。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聆听,用手细摸,用鼻子嗅,用心灵感悟。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一定要把握时机激励学生说出来。让学生在同学间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写作的灵感,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1、教给观察的方法,要从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使学生全面、立体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例如:“近观察”与“远观察”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近距离观察事物的局部性特点、近距离把握事物的整体性特点,认清事物的真实面目;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事物全面属性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独特的审美特性;横向观察和纵向观察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在定个时空下观察事物横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即事物的静态特性,再引导学生在运动的时空下观察事物纵向剖面的审美属性,即事物的动态特性。
2、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抓住美的瞬间。比如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一片落叶、冬天的一阵劲北风,这些都能触发学生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引起他们的愉悦和审美快感。只有让学生明白“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新、真、美,才能产生创作的冲动,获取创作的冲动,获取创作成功的愉悦。
3、诱发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观察的兴趣。如对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由得学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美在那里。如果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反映校园美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自然会从照片中发现自己校园的美,从而激起观察、描写校园美的兴趣。又如写一篇以“秋为话题的作文”,可以知道学生写金色的田野、丰收的喜悦;可以写萧瑟的秋风,恼人的秋雨,伤情的落叶,还可以写如霞的枫林,诱人的苹果,耐寒的秋菊......只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观察美的兴趣。
二、开展活动,丰富素材 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中蕴合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就能丰富写作素材。
三、音乐渲染,激发兴趣
根据写作题材需要,教师选择相应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家乡》作文时,可以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情》等歌曲,就能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感情,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时,可以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和《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他们心里自然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勤劳善良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出现学生的眼前,当然就容易流露于笔端,作文中的妈妈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第四篇:语文论文: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写作兴趣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 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好作文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评语,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把作 文交给 老师,就如同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着老师的评改,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此时,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的评语,犹如给学生写作兴趣的火花上加油,能够使之越燃越旺,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平等交流,评语要有鼓励性
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方春燕,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罪犯的女儿,在家里,左邻右舍总是对我指指点点,老师和同学一定也不喜欢我……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比如有的学生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我就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感情真实,是一篇绿色作文,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说明你平时善于观察事物,有一双慧眼;有的学生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我就这样写评语,看来你平时很善于积累,把自己搜集的材料恰当地运用于作文,你引用的这些材料为你的文章增添了色彩,可见你是一位有心的学生。”我班的黎汉强同学酷爱数学,对写作却总是提不起兴趣。我让他写了一篇发言稿《如何学好数学》,他洋洋洒洒写了500多字,我在评语中写道:“此文具有真情实感,可读性较强,这说明你有写作的潜力,若能认真对待写作,你的语文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此后,该生开始挖掘自身潜能,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作文批改时找到学生作文的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二、涓涓细流,评语要有思想交流性
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评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评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地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地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深感欣慰。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性
德国学者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让人接受。”的确,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如我班薛芝明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且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卢海玲习惯把字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有次作文,发现同桌作文一模一样,连家中的小狗描写也一字不差。我在他们的评语中写道:“你家小狗和同桌家小狗是双胞胎吗?不妨抱来看看。”这些轻松幽默的语言,幽默中见师情, 包含着 老师善意的批评,这样的评语,学生愿意接受。后来抄袭作文的同学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有时还可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实践证明,艺术性的评语好像一座桥梁,便于师生间相互交流感情,沟通思想,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鼓励和启迪,从而激发起写作动机和兴趣,增强技能训练效果,达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论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单位:宿州市第二中学 姓名:张月中 摘要:
在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写作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激发情感、课外积累及教师角色定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
写作 教学过程 真情实感 课外阅读 随笔札记 角色定位
兴趣是乐于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表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效率,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热情。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弥补智能的不足。由此可见,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是多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学的教学对这个问题常常重视不够,以致缺乏写作兴趣成为中学生的普遍问题。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写作的信心;第二厌恶写作的条条框框;第三缺乏对生活的感受。由此,学生写出的作文存在空洞无说服力、俗套无新颖处等一系列的弊端。另一方面,多数中学生却表现出良好的写作能力的向往,他们羡慕写作写作能力强的人。这种近乎矛盾的心理很值得我们去重视。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去做呢?
一、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常规的作文教学模式,总是在一单元文章讲授后,根据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来训练学生作文,而这种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又纯粹是模仿一种文体格式或某一种写作要求,所以常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每次作文教学过程总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固化为一种机械模式,其弊端就在于每一个阶段都是立足于消极的灌输,结果学生喊难、老师叫苦,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甚至老师也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兴趣。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里加工制作的过程,它经历“双重转化”: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二是主体的观念、情感向语言文字表达的转化。作文教学的过程必须尽可能与文章产生的过程相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会形成真正管用的作文能力。同时,还必须顾及“教”“学”两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全过程中朝气蓬勃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作文兴趣。
我们先谈一下命题。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在“命题”上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命题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造成学生有话说不出,有劲使不上;命题缺乏新意,似是而非,大同小异,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有些命题隐晦难懂,学生费解,因而学生失去了兴趣,虽然作文训练一次接着一次,但学生就像被赶着推磨一样,走了一圈又圈,到头来还是在原地踏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其中一条措施就是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一拿到题目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冲动。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切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对于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初
一、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往往是几分兴奋、几分不安,免不了对以往学习生活产生一些怀念和回想,这时可设计一些回忆型的题目如《甜美的回忆》,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对于初
三、高三的学生,师友即将分别,大家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此时可不失时机地拟一些如《聚也匆匆、散也依依》的文题。其次,命题时应尽量做到“简练明确,新颖独特,表明主旨”,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命题在作文教学中不是为了自己写作,而是提供学生作文,因而题意明确与否,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感觉,要充分考虑客观效果。再次,作文命题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真、善、美,观贤思齐,作文与做人同舟共济。最后,作文命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比如,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每天电视及广播、报纸都有大篇幅地报道,学生应比较熟悉,而且一定有话可说,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题目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能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作文指导要适度、适时、得法,要引导学生先说再写,说写结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讲得太少,隔靴搔痒,起不到点拔的作用,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这一题目的看法,激发灵感,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讨论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些恰切的要求,如内容上、表达、文面、时限等要求。这样既保证了作文的目的性,也为下一步作文评改作了准备。作文的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作文的评改不但要有教师的精批细改,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常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
①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每篇作文完成后,可以首先要求作文者进行第一次检查、修改。然后,老师批改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对作文修改的兴趣,养成写后思考的习惯。另外老师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成功的机会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及时加以肯定。比如在我教学期间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位同学引用了这句话:“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你的眼泪”。我觉得这句话用得很好,就在讲评中给予公开表扬。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来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是
①哪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只要作者的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是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我想,首先应是诗人自己。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意溢于海,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倾诉,甚至能赋予作品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然而,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还十分突出,正如有人说的,如今作文,人事可以造假,思想可以造假,甚至情感也可以造假。这是由社会的、学校的、老师的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学生的灵性和情感被逐步扼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激发学生内的真情实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其内容无比的丰富和生动。可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生活,周围早已熟悉的一切很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色盲”,因而学生一提笔,又觉得生活太贫乏单调,没什么可写。这是缺乏对生活的感觉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要以生活为师,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勤于思考。要使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要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要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臵,如果能经常处在不同的位臵感受生活,就会增加新鲜感。其次,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普遍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另外,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内省力,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的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生活中毫无感知和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竟不能留下痕迹,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开设一些情景作文课,在生活中也可以激发情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也可以开展一些写作“活动课”,如演讲、讨论、辩论、竞赛、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富,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写作,才是作文的最佳境界。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的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空,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增加,而且也可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勇敢去面对人生。
三、打好基础 增加积累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兴趣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某事物熟知的基础上的。同样,作文兴趣的培养也应是基于广泛的知识积累。有趣———乐趣———知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广泛的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作文兴趣的来源。随着阅读兴趣的拓展和深化,中学生会积极地探索写作的奥秘,用各种形式练笔。多读促多写,阅读兴趣促进作文兴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文兴趣的培养应注重从最基本的知识积累出发,这是发展作文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扩大课外阅读量,坚持写读书笔记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既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想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不但会产生作文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无须怀疑的。课外阅读的意义如上所述,具体到方法,一般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初中三年该读哪些书,高中三年应该读哪些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依据大纲,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学生读哪些书呢?文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经久不衰,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不少篇目,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堂上的精彩鉴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扩展阅读法,使学生的阅读触及自然向课外延伸,进而由一斑而窥全貌,使学生学习选段到阅读整部经典名著,如初中课本有张公志的古典名著介绍,教师可抓住讲解的楔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读《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语文学习的外延十分的宽泛,教师还应该关注媒体,伺机诱导学生读书。如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时,教师可借机谈情节,评人物,说艺术,进而引导学生读原著;也可以是其它方面,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杨慎的《临江仙》及杜甫的《蜀相》等一些有关的诗词名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时文”符合学生心理,贴近生活,学生易感兴趣,如《花季雨季》、《正是高三时》、《三重门》等,都是中学生爱看的。只要老师正确引导,替他们严格把关,适当读一些内容健康、格调向上的“时文”,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传记、科普读物也是中学生不可缺少的阅读内容。伟人多以其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感染人们,他们的成长过程对我们今天新一代的成长,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合理地选择一些伟人的传记阅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有益的,如《鲁迅传》《周恩来传》等,都值得一读。在知识激增,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头脑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合理选择一些如《科学家谈物理》《保护人类家园》等现代科普读物来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浏览报刊杂志是一种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报刊以其知识含量大,内容新为特色。浏览报刊杂志,不仅可以了解新闻,还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知识,《世界博览》《演讲与口才》《读者》《人民画报》等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刊物。
读书贵在有所得。做读书笔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做笔记的形式有多种,通常有摘录式,就是把所看到的名言警句,或富有深刻意义的句子,或者是触动自己心弦的句子摘抄下来;提要式,就是读过一部小说或一篇文章后,通过列出提纲要领把它叙述下来;心得式,这是最重要,完全是自己的看法,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浅陋,多么的稚嫩,要尽力写下来,不断地评价,你的见解会不断深刻起来,你的辩解会不断有力。课外阅读不必拘于形式。节假日,课外活动,临睡前或作为疲惫时的调剂,无不可以,关键是要落到实处。教师要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涌动,使他们真正有所“会心”,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情绪、兴趣,然后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自然写作就有了兴趣。
(二)坚持写随笔札记
写随笔札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良好途径。我所说的随笔札记,不同与一般的“日记”“周记”或单纯的“读书笔记”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笔记,一种面貌全新的课外笔记。同学们的课外笔记都应采取一个名字,就像自己的文集一样,如“晚霞”、“小溪”、“孤星”、“知秋”等。课外随笔应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每周写一篇由教师命题的小作文。由教师命题的小作文,旨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是最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的地方。教师的命题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心态,寻觅生活的热点,捕捉闪光的灵感,力求每次命题,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写头,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如“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给你喜欢的产品做一则广告”等。一些命题事先考虑已定,有的则需要及时捕捉,即兴发挥。第二,每周自己写一篇文章。这一部分要充分展示学生的创作才能,这十分重要。青少年喜欢文学作品,小说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散文浓浓的情意,隽秀的语言;诗歌那真挚的情感,优美的韵律;戏剧那生动的丰富的舞台表演性,这一切都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不限制体裁,任由学生随意写,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书有感、人生感悟等等。有时,写文章是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想写,就是要写他想写的东西,就要对现实生活的一些事情提出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写文章就不仅仅需要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大脑认真思考一下。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那就要对自己负责,要把自己想的意思真正表达出来,也会有难度的。但是,一个人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必定去投入更多的激情,也必定会激发更多的灵感,也就是热爱促使人进步,写得多,就想得多,想的已不仅仅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包括了“怎么写”的问题。这样,写的东西就越来越言之有物了,条理也越清晰,文章也越来越顺畅了。随着一篇篇“随笔”的积累,“写东西”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当回首时,看到厚厚的一本“文集”,学生会有一种自然的成就感!那时,写作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了!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为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因为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努力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第一,一个有鉴赏力的热心读者。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热情读者,学生在写作的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对象,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种被人注目的感觉和一份期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不论是写作能力强或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老师都应该热心去对待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到始终有一双真诚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第二,一个有深度、有文采的思想者。清代学者袁枚说过“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蝶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教师应不断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开掘底蕴,发现生活的真谛,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领略到思想的光华和魅力,激发写作兴趣,从而促使写作出现“质的飞跃”。第三,一个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心朋友。作为教师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情绪,不能熟视无睹,臵之不理,而应鼓励、赞赏、抚慰、释疑或交流,这样学生就愿意写、乐于写。第四,一个能给学生写出示范文章的写作爱好者。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写作,才能体味写作中甘苦,才会有指导学生作文的“第一手材料”,也逐渐摸索出一条全面理解学生写作,进行作文点评,改善学生作文质量的成功之路。自己经常动手写,因而作文教学就不是纯原理的灌输和纯技巧的传授,而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撞击、共鸣与磨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① 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中学教师,不但要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和确定教师的个人角色,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不断练习写随笔札记。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④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只要教师和学生能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中学生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就同种地一样,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有丰硕的收获。
注释: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 刘勰《文心雕龙》
③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④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蔡伟,《语文学习》2000年第9期
⑤ 《中学语文教学论》,阎立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写作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以小见大。写论文,开口不要太大,取材甚至可以是一节课的收获体会,也可以是某一教育现象的启发、感悟;可以是课堂生成的某一细节的机智处理,也可以是拓展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具体案例等。如果口子太大,既不容易把握,也难以写具体。如:《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浅谈作文教学三策》《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谈语文作业的设计》等,题目着眼点大而宽,行文就很难写具体。第二,叙议结合。教学论文的撰写,一般是从自己的教学体验或从身边教育现象的感悟出发,去阐明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特定的内容决定了一般采用叙议结合的表现形式。但叙述要有选择性、针对性,要悄悄为后面的观点阐述作铺垫,打伏笔;而后面的议论又要紧扣叙述的内容,在叙的基础上升华。这样,文章才会显得有血有肉,结构紧凑。如:《刍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从说到写》,这是一个常见话题,如何写出新意呢?教师可从自己的教学体验或从身边教育现象的感悟出发,去阐明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经验和做法,譬如可以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写:
一、借助文本,口吐莲花处处香;
二、驰骋想象,深思熟虑笔生花;
三、吟诵诗歌,水到渠成情自成;
四、回归生活,躬身此事活水来。第三,力求创新。教学论文的创新,选材与众不同。应是题目新,观点新,话题新,构思新。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如:《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话题新);《巧设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过渡语、结语》(从不同文题和年段、不同文本内容和结构、中心等设计导语、过渡语、结语。这就是话题新);《为学深知书有味——再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是取景新雅;二是表达匠心;三是用词考究;四是一语双关。这就是题目新、观点新);《有效课堂评价语言的四个“度”》(一、把握课堂评价语言的角度;
二、掌握课堂评价语言的尺度;
三、拓展课堂评价语言的广度;
四、挖掘课堂评价语言的深度)(这就是题目新、观点新、话题新);《编演“课本剧”,焕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一、读懂课文,挖掘“剧”点;
二、改文为戏,巧编剧情;
三、研读剧本,以演导读;
四、读演结合,品悟文本;
五、悟文评戏,回戏扣文)(这就是题目新,话题新,构思新)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