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优越性和局限性探讨
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优越性与局限性探讨
习水县金州实验小学
袁平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多媒体技术具有其他常规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它把图片、声音、文字、视频有机的结合,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英语教学过程,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恰当,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最好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 多媒体 利弊 对策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创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容易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注意力。以单词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和单调,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这一弊端。例如学习PEP五年级下册Unit 2 的单词,这一单元的单词很多跟季节和天气有关。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相关的季节和天气图片,或下载相关的音频播放。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到刺激,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的掌握本单元单词,掌握和运用重点句型。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1、通过模拟语言环境,增强感性认识,有效突破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与生活相贴近的语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Unit 3 时,就可以利用天气预报的视频和音乐,让学生看着视频听着音乐呈现出与天气有关的单词和句子,并模仿主持人预报天气,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愉快。
2、轻松进入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铺垫,好的导入不但可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英语的思维空间,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在上课的前几分种,播放英语动画片,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注意力会很快转移到课上。课堂中的热身活动,也可试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歌曲、游戏、唱一唱、跳一跳。这样,不但可以清除学生的厌倦和恐惧心理,而且又保持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新授更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有利于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人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感觉等完成对事物的认知过程的。如果教师仅仅以单一的声音和文字信息刺激学生,既枯燥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现代化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优化课堂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在课堂中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板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更具艺术性,更具感染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贯穿和系统掌握。例如在教学英语月份时,学生一节课根本不可能记下十二个月份,更不要说句子,但多媒体手段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月份歌动画片,学生可以通过唱歌来记忆单词,比传统的教读效果就会好很多,又可以听到标准的发音,这样记单词既不费劲又有趣。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声音、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真正体现课改理念中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单纯的说教为“有来有往”的互动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语言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个性得到更大发挥。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虽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其自身的优越性,然而,过多过滥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违背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意义,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少则不起作用,多则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
1、英语课不是多媒体技术课件的展示课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变化。但是如果刻意追求现代化,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把语言交际课变成多媒体技术课件展示课,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
(1)多媒体技术应用要适时适量
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多媒体技术用得越多,越能激发小学生兴趣,学生易于掌握知识,效率越高。如:一节英语课热身时看视频、听音乐,呈现时用图片,练习时又插入Flash,教师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浅层面上看,一堂英语课热热闹闹,学生兴趣高涨,又动口又动手,其实是看热闹,深层意义上讲说,这样的课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很低的。
(2)教育的人性是多媒体技术不可取代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必须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方式,它是多媒体技术所不可替代的,多媒体技术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现代教学工具。
2、多媒体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受限于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任务、资助经费,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制作水平普遍欠优。还有多媒体课件制作会使教师备课量和工作量显著加大,以我校为例,所有英语教师承当着每周17节英语课的教学任务,在当前“成绩才是硬道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下,一线老师不敢轻易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往往“叫好不叫座”。还有学校有些管理部门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英语课件是 “哗众取宠”、“不务正业”,尤其是在课堂上播放剪辑的影视片断,便指责老师“出工不出力”。大大压制了使用多媒体教师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室光线很暗,不利于老师掌控学生的动态,师生互动大大减少。
3、学生长时间地盯着投影屏幕看,极易视觉疲劳,头脑发晕。教师为操作多媒体设备而需要坐在操作台后面上课,加大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也不便使用手势等肢体语言,弱化了效果。师生的互动和小学生课堂管理也成了一个问题。
4、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很难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教育思想,教师按照自己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的组织教学,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大多数一线教师受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大都是把下载的课件照搬使用,基本没有做太大的修改。基本没有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所谓的教学也就成了播放幻灯片而已。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个体差异被忽略。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上起着积极作用。它更有利于在英语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大量交际活动的展开,充分体验教学过程的交际化,创造较自然的对话交际条件。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整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给自己充电,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应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互助性”而不是“替代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最终是要“变英语教学为英语活动的教学”,要用创新的教与学,“真正落实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这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2 [2] 多媒体英语教改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第二篇: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最有广阔空间的新兴技术,它代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广大教育工作者已把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首选途径,拥有其明显的教学优势。
1.利用其强大的直观教育功能,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其思维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而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许多知识又十分抽象,如果教师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直观材料,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即使勉强记下结果,但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则无法做到灵活应用。而计算机就具有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神奇功能。例如在《圆周长》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圆周长”的关键是能够真正理解圆周率含意。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的圆形并提问:它的周长能不能直接测量出来?那么应该怎么测量?在得出其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所得到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的结论之后,利用计算机演示两个直径不同的圆在尺子上真实滚动一周的动画,读出其直径和周长,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初步得出周长是直径的3.1多一点的结论。然后再出示两个圆,先由学生根据其直径及以上的结论,计算出周长,再用计算机演示滚动过程加以验证,通过上面两步可知圆周长与圆直径的比值是3.1多一点,再在此基础上支出这个比值就是圆周率。所谓眼见为实,由于其推导过程是学生自己看到的,并且亲自参与其中,其印象自然深刻。从而真正理解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多一点,也就是圆周率。
2.具有交互性,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 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功能。交互性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特点。在计算机交互学习环境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重视人机交互活动,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单向的向学生灌输,而是变成师生间的双向教学活动。学生必须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回答计算机这位“教师”的问题,并且回答正确,否则就不能进一步学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新颖,通过音频、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产生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提供的教学资料比课本更生动直观,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整个教学思想的重要动力,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3.有效地进行个别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计算机机辅助教学的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学习。它允许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选用不同层次学习内容,作不同层次的习题;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目的地反复练习某部分内容或跳过一定的章节,反复地学习或者跳越式地学习。教师的角色也有相应的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倡导者、学习指导者,这样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班级教学只能按一个要求一种教法去对待所有的学生,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了个别化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进度,就可以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或接受某一知识时,一般都存在一定差异,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交互功能,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便及时地展示出学习内容,并且可以向学生提问,对问题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给出反馈。若学生遇到困难,它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所学知识就会得到不断地巩固,学习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计算机辅助教学凭借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教育领域中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技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使用这种新兴起的、看似没有缺陷的教学方式,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那些没有经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身上更能体现出来。
1.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的课件整个界面文字内容过多、过满,字体过小,使学生看不清文字内容,影响视觉效果;有的课件在同一界面中,图形数量过多,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课件知识点、标点杂乱无章,标题前序号混乱,同一级别标题字体、颜色、字号不统一,让学生搞不清内容层次,破坏力讲授思路的条理性;少数教师懒于备课,将上课要讲的所有内容都写在课件中,无条理,重点不突出,在课堂上便是一字不漏的从头念到尾,毫无自我发挥的余地,讲课形式代办、单调;屏幕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影响教学效果。
2.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注重信息量而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
随着教师聘用制度和新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实行, 教师们为了上公开课、优质课, 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素材、构思内容、制作课件。偏重观摩评比,严重偏离实效性。更有甚者, 为了追求效果, 打乱原来授课计划让学生跳跃学习或重复学习, 事成之后则束之高阁,或许永远不再使用, 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很多教师喜欢在画面上使用绚丽的色彩作背景,将文字设置成不同材质和颜色的美术字,给图片加上美丽的边框,并加上小动画、边线、图标等作点缀,为获得新奇的放映效果,又给各种素材设置出各种各样的呈现和消失方式,或淡入淡出,令人眼花缭乱。结果导致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误导学生。众所周知,形式是应该为内容服务的,课件是应该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计算机特殊效果的变换上,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另外,信息量增大的同时却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此种状况的出现与课程所安排的课时数有限、课程内容多、教师需赶进度有关。但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经常反映的是有些教师屏幕文字放映速度太快,来不及理解。这样学生反而感到眼花缭乱,增加学习负担。
3.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可给与学生一种新鲜感受,比扳手加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确实是有极大的优越性,但这并不等于对传统教学方式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仍有其长处。比如运用传统板书可简单阐述教学内容,强调授课重点。通过传统教法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穿插,既有利于调整学生记笔记的情绪,也可以调整视觉角度,防止长时间盯屏幕、看投影,使眼睛疲劳和思维僵化,利于口头陈述的方式来调整教学节奏,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出现了很多不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而且这种生命力变现的越来越强,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它的辉煌前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它,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我们可以预测计算机辅助教学会发展得更好。
第三篇:广告媒体的优势和局限性
广告媒体主要有报纸媒体、杂志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广告媒体,以及邮寄广告媒体和其他媒体。
报纸广告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弹性大、灵活、及时,对当地市场的覆盖率高,易被接受和被信任。而其缺点则主要在于传递率低、保存性差、传真度差、广告版面太小易被忽视。
杂志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选择性好,可信度高,并有一定的权威性,反复阅读率高,传读率高,保存期长。其缺点是广告购买前置时间长,有些发行量是无效的。
广播的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成本低。其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展露转瞬即逝,表现手法不如电视吸引人。
电视媒体的主要优点是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富有感染力,能引起高度注意,触及面广,送达率高。而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即逝,选择性、针对性较差。(1)网络广告的优势
①网络广告可以根据更细微的个人差别将顾客进行分类,分别传递不同的广告信息。②网络广告是互动的。③网络广告所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会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2)网络广告的局限
①网络广告的范围还比较狭窄。②价格问题。
户外广告媒体的优点是反复诉求效果好,对地区和消费者选择性强、传真度高,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强迫诉求性质。其缺点是传播区域小,创造力受到限制。
直接邮寄广告的优点是针对性、选择性强,注意率、传读率、反复阅读率高,灵活性强,无同一媒体广告的竞争,人情味较重。其缺点在于成本较高、传播面积小、容易造成滥寄的现象。
第四篇: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试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为尔后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猛烈冲击了封建传统的潜篱,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自点以来,皇帝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思想进步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便奔胸向前,不可阻挡了。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在几年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陋习、以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例如,人们见面时用鞠躬、握手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了代表封建等级的“老爷”等称呼;剪辫易俗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社会上出现了新风尚、新气象。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从客观方面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他们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一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才显得相当单薄。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交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也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第五篇: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教学设计
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是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材中第五章的第一节,该节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3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完了高一物理的力学,对力学体系的几个基本模型和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是如何发展而来,怎样建立了力学体系还不太了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跟从历史的脚步了解力学的发展和成就,进而学习它的局限性。本节课主要以讲授为主,通过讲述史料和讨论总结力学体系以及列举物理促进社会进步等,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②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对经典力学建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有承接,科学的发展也一样; ②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所采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学习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思想; ③通过自由阅读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文字部分,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②感受物理学家们通过一个又一个实验建立起来的力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像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那样来学习科学的意识,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典力学的发展建立过程和物理学家们研究物理思想方法随时代的改变 难点: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高一力学已经学完,通过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他们已经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很多的生活中运动问题。进而询问,力学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①力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伽利略、牛顿时代之前,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也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在物理方面的成就有以下几点。
第一,物体静止于地面。用力推,动。不用力,不动。得出总结、;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第二,同一高度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和质量有关
第三,我们呆在原地能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结论:地球是静止的太阳是运动的。
当时人们对力学现象的研究大多直接反映在技术之中或完全融合在哲学之内。虽然从现在来看,亚里士多德大部分观点都是错的。但是,至少他对很多物理现象下做研究,使它融于哲学里面为人所知。物理学就整体而言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
第二阶段是从伽利略到牛顿,是经典力学从基本要领、基本定律到建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系列的科学家为经典力学打下重要基础。例如;代表人物哥白尼和伽利略。
哥白尼主要成就是发表《天体运行论》
给学生阅读ppt给的材料一,材料二,思考哥白尼迟迟不发表这部论作的原因。然后讨论得出其最本质的原因是里面提到的“日心说”。
日心说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否定了反映“上帝造世界”神学观的“地心说”,出现标志了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伽利略的主要成就很多,大部分以实验为主。高中学习的就有惯性定律和落体定律。顺便复习了一下斜面实验和理想实验。这些定律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第三阶段是牛顿之后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后人对经典力学的表述形式和应用对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牛顿善于总结归纳,他在各个领域借鉴的科学家的关系网如下图所示:
各个线路得到的成就如下 数学领域:微积分
力学领域:牛顿三大定律 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
②物理研究成果发展如刚才所描述,那么在研究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比较(给学生预留时间讨论交流)
(二)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
①阅读第二小节文字,找出有哪些力学成就。
把人类对整个自然办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牛顿把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并对学科发展的进程以及后代科学家们的遮蔽 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运动学动力学情况介绍)
②具体的成就
第一,揭示了本质和规律,做出定量的解释、推断,和预测。
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大部分物体的运动,都有他的运动规律,而这个规律已经被我们所熟知。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对很多事情做出预测和解释。比如说,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
第二,推动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对比科技发展前和科技发展后的社会生活,交通工具的对比。从视觉上感受物理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使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近代航天事业的飞度发展,也靠的是经典力学的发展。
(三)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①预留学生自由阅读,带着问题思考:经典力学有哪些局限性,为什么会有这些局限?? ②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一,经典力学的应用受到物体运动速率的限制。
当物体运动的速率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的许多观念将发生重大变化。
如经典力学中认为物体的质量不仅不变,并且与物体的速度或能量无关。但相对论研究则表明,物体的质量将随着运动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具体举个例子而言,就是恒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加速直线运动,这在经典力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经典力学受到速度的限制。
第二,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于微观领域中物质结构和能量不连续现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即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的发现,使物理学的研究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微观领域中很多现象并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解释。
所以,量子力学在微观领域中不适用。观看视频,感受量子世界。
(四)小结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并没有使经典力学失去存在的价值,只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经典力学仍将在它适用的范围内大放异彩。今天主要的学习内容是: 1. 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2. 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
3.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宏观、低速)
五、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介绍性知识为主,穿插视频图片等,给予学生视觉感受,积累感性经验。教学中,也多用自学阅读和讨论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思考总结的能力。目的是提升对物理的兴趣和了解物理研究的思想方法。
然而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很多例子举得不够多,不够丰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语言不够生动形象等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