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异势能教育心得体会
物理学科学习小组建设及运行情况
刘长海
2017年5月—7月学校安排领导及老师50多人到辽宁滨海实验中学学习“差异势能教育”。暑假开学以来学校就把差异势能作为课堂改革的重点,大力推进。学习过的老师回来后都做了差异势能的示范课,我对差异势能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来学校又请来滨海实验中学校长杨宝臣校长以及几位专家来我校指导,让我对差异势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也尝试着建设自己的学科小组,践行差异势能。
差异势能,首先是差异,要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创造差异,运用差异。我以前都是一刀切,对所有学生都是一个要求,结果好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导致班级里尖子生较少,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现在根据学生的学科水平把学生分层,按照不同的层次安排不同难度的题目,尤其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做些基础题,这样学困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一种成就感。
差异势能,其次是势能,学生层次不一样,如同物理学中的重力势能一样,我们把学生之间由于层次不一样而具有的能量成为差异势能,上物理课时候让好学生给差学生讲,让会的学生给不会的学生讲,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上课没有犯困走神时候了,我在这个时候可以维持课堂纪律和进行个别辅导。
差异势能教育中有一个理念是激励自信,让学生充满自信,有些学生缺乏自信,然后成绩就比较差,成绩差了之后就更没有自信,由此进入一个恶性死循环,不利于学生成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找学生谈话,让他(她)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认识到学习不好并不是因为自己笨,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其他原因。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智商有问题那肯定是学啥也学不好的,自信才是成功的基石。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就要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给差生安排些他一伸手就能够的到的题目,让他们在学习中慢慢的、一点点的找到自信,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有意识的告诉c层的同学那些题目你们可以不用做,把老师布置给你的任务完成好就好了,要跟自己比较是否进步,不用跟其他同学比。
在具体的分组上,我把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分为三个层次A、B、C三层,A层从B层选一位同学,这个B层同学在从C层同学中选一名同学,这样三位同学组成一个师徒小组,座位安排A层的十六位同学四人一组坐在教室中间为科研小组,共计四个科研小组,在A层的背后的是B层,B层的对面是C层,B层和C层共同组成学习小组。
在使用上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学生讨论时科研组和学习组的同学先以组位单位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维持纪律和进行辅导,尤其先对科研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让A层的学生先会起来,然后A层的同学转过身去帮助BC层自己的徒弟,有个别较难问题A层页可以先放下,教师最后统一讲解。教师在学生谈论过程中观察询问哪些问题感觉难,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教师最后进行相关的知识梳理和必要的点拨。
差异势能有一重要方针,单元推进,层层剥笋,先立知识主干,然后添枝加叶,我觉得这种理念很好,我完全赞同,但是就是感觉运用起来很困难,所以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运用到,我还应该多学习理论知识,借鉴其他同事的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践行差异势能教育。
第二篇: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东西方教育差异
总字数:
摘要:本文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几部中美教育类电影的赏析,对东西方教育文化中存在的各种差异进行了描述与比较(尤其对中美教育文化中的家庭及学校教育问题给出比较详细说明),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其优缺点也给出作者理解性的解释。旨在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更好的促进双方教育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并非想要抬高宣传或批评贬低某种教育方式,或是某个文化。衷心地祝愿在全球大发展的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东西方在教育问题上都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东西方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实验学院
JS06004
060078
鲁婷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前几天在网上见一高中时候的学长,一打听,原来人家现在已经在美国了,那叫个羡慕啊。想当年,他还没我牛呢,考试就没考过过我,私下里,据说对我还是相当崇拜的,没想到,就两年不见,人家就„„发达了,哎!哪像我,还沉浸在等待出国的酸苦当中,其中滋味,那叫个难啊!
出国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尤其是美国,很多学生把它作为留学的首选。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学术氛围,美国优越的奖学金体制,美国的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方学子为之奋斗,为之努力。那里就像是学生们的天堂,学术的天堂,那里的一切都是美丽的,都令人向往。可是美国高校真比中国高校优越吗?美国教育真比中国教育优越吗?东方教育文化比西方教育文化到底欠缺了什么呢?
1979年6月,中国派出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记录: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象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在结论部分,是这样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盲,可以这样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随后,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种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
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是结果如何呢?29年后的今天,美国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在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究竟有都大的不同呢?
电影《喜福会》就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个问题。《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能对美国家庭教育,美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喜福会》这部电影就以四对母女关系探讨了女性意识的时代流变,对于女性的弱者的地位,与女性为求改变的不断抗争,进行了描摹。我们再此不深究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女性意识问题,只想在家庭教育上对中美两方做一对比。
电影中四位女母亲都来自于中国,她们历经艰险与苦难,饱尝世间辛酸,终于来到了以为可以脱离苦海的地方,虽然她们在美国生活多年,可是过去永远像是影子一般紧跟着她们,进入她们的梦想,侵蚀她们的心灵。让她们永远对那段残酷的历史痛心不已。因此她们未能够全部的融入美国的生活中,东方中国的思想给她们的行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教育下一代上,她们更是倾注自已全部的希望与努力,虽然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提的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终能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与充满爱与尊严的未来。而她们的女儿,自小就生活在美国,虽然来自母亲的东方思想对她们有所影响,可是比起自小就耳濡目染的美国文化,就相对少了不少。这群生长在美国的女孩们,她们渴望自由,反对专制,渴望尊重,反对所有对她们而言不好的制度。对她们的中国妈妈,她们抱有很多的不解,她们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们要到处炫耀她们的成果,她们不了解为什么妈妈们再想得到赞美时总是先要将自己的不足,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妈妈们不喜欢她们的美国男友,对他们妈妈好像就是个迷,她们不理解,在做过尝试要去理解却失败之后,她们也不想再去理解。果然希望过大,失望过大。她们的女儿被这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压抑着,她们并未按照母亲所设想的发展,成为音乐家,棋手或者什么,她们想做回自己,只做自己。而后母亲们也发现她们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们摆脱自己原来的命运,但是女儿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承袭着母亲的过去,用另一种方式重蹈人生的悲剧,唯一自小反抗母亲的女儿,又特别的会被母亲「我不赞同」的 沉默所干扰,彻底的失去了自信与自我。她们之间急需一种调节的物质,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在这几对母亲和女儿身上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发挥。母亲必须跟女儿和解,母亲必须透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赋予女儿坚强的力量与自信;母亲必须伸出援手,让女儿及早阻止悲剧继续搬演下去。这种母女间「命运遗传」的关系,母女间的特殊情感,在电影中发挥的很耐人寻味。最后,母亲成功了,她们过去的经历,得到了女儿们的理解;女儿们也在母亲的经历中真正得到了力量与自信,对她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他们的婚姻,她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最后当外国女儿激动的抱住她的中国姐姐们泪流满面时,中美的教育文化差异得到最完美最和谐的融合。
故事以母亲女儿们的矛盾展开,以最终的和解结束,突出展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比如,中国人惜字如金,在面对矛盾时常常选择沉默,一切尽在不言中,亦无言对有言,而对与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女儿来说,心里有什么事就应该说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别人才能理解你,这一点在母亲女儿的交流中有所体现。母亲以为女儿在自己的沉默中会明白自己的意思,可是女儿却做出努力希望母亲能说出来。最后一个极富天赋的棋手就这样没有了昔日的自信与风采。
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在高等教育中也是有所体现的。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这与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的政策相关。)
同时,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对大部分美国学生来说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他们不能相信,这么“难”的题目不用和计算器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算出来。这也许就是美国计算机发展之快的一个原因吧。对中国的9*9乘法表,多数美国学生更是“不能理解”。
有个老师给出这一道题目给中美学生:“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好,我们更不能否认中国9*9乘法表的优越性,可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视为病入膏盲的教育体制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在仅仅30年中。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孕育出了泱泱大国,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华夏文化。自孔子杏坛讲学,育“七十二贤”三千众弟子,桃李遍天下,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学者李泽厚更是把“中国”一词诠释为一个文化的概念。相形之下,美国,当今世界的第一发达大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兼容的文化结构,在不到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成为影响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和美国,在21世纪分别为最具代表东西文化的国度,在影响世界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首先注重品德的培养,这在中国的四字词语“德智体美”中就有所体现,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体现,德育课可以说贯穿学习阶段的始终。这在美国学生的眼里几近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并非不关注品德的培养,而是她们最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并非不好,只有所有的人都健康了,都富有了,整个国家才可能变的强大。
美国的教育没有过早、过重地强迫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学校没有严格的管制手段,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发展;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们自信心强,思维活跃,敢于异想天开。而中国的教育则过度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孩子们负担过重,天性过早地受到约束。“在世界上也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但相比之下,却鲜有成就。孩子们被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管制起来,个性和行为被最大限度地强行统一,“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
中国电影《长江七号》中对此也有所描述。电影讲述了讲的是贫富悬殊变化急骤的社会里一段朴实的父子情。一位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父亲,一只意外来到人间的垃圾外星狗,善良而富有爱心的女老师,恃强凌弱的霸王学生,面凶心善的老板……这些平凡却传神的小人物,组合成一幅人间善恶图。导演周星驰的搞笑功力我们早就见识过,但谁都没想到,这次星爷端出的“催泪大餐”,不仅轻易地让你笑,也达到轻易地让你哭的目的。影片中,相依为命的父子穿着捡来的鞋子,屋里爬满了蟑螂小强,每天吃着烂苹果,但我们仍能听到周星驰扮演的父亲反反复复地对儿子说:“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时,观众的眼圈开始发红;当“7号”为了救人耗光能量,最后倒下时,观众的心都快碎了……这份外星狗与人类的感情,这份浓浓的父子之情,着实打动着每一个观影者的心。很多中国孩子曾有过这样的恐惧:因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发生了不幸。这种负罪感在孩童时代很常见,只是很多人长大后忘记了。导演周星驰没有忘记。这就是本片剧情的心理依据。外星小狗的作用,则是为了安慰孩子,确保父母无恙。在我看来,故事的核心在这里。当然外面有很多层修饰,也并不觉得多余,结果片子看起来就不简单了。
这部电影虽说重在表达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悲喜喜,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境况,那些小人物在电影里,永远是英雄。他们或者笨拙或者超然,又很奇怪的间而有之。对幸福抱着打不死的希望。他让我们在银幕下微笑着流泪,就是这样。但是,就是在这小人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教育文化的痕迹。“我们虽然穷,但是我们不说谎话,不打架,不吹牛。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做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这句重复多次的父亲教育儿子的话,让我们看到中国家庭教育中对国家对个人的理解,对技能对德育的看法。
在课堂教育中,影片中势力的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中过教育的弊病。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
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美国的教育方式得到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课堂俨然是一个讨论的战场,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争论是常有的事。美国学生从小习惯于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越是公开场合,越是侃侃而谈。在课堂上,大家都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活跃,比较教师照本宣科,一人言谈要好得多,这种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动地思考,从而辨明事理的多样性。而中国就没有很好做到这一点,上课时背在后边的小手,挺的直挺挺的小腰,不允许随意说话时的压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不正是在这样机械教条的教育手段之下泯灭的吗?自信心、抗挫力、创新变通精神、敢想敢干的勇气和胆略,不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被压制的吗?“听话、规矩”、胆小懦弱、逆反心理,不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卓有成效的成果吗?可这些成果使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如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理想阶梯,尤其是走向标榜自由世界的美国学习深造。除去对物质文明的渴求,对优越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其中包括自由、开放、充满挑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文化的追求。当然,中国的教育文化富含“合和”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崇高的理念。我想,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针对自身的特点,发扬优良的传统,同时用于发现、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完善本国教育的体制和文化,真正把教育做成培养人才、培育创新意识、推动国家前进的强劲动力,这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直面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培养天才,首先应具备成长天才的土壤。教育文化的土壤关系到人才资源的强盛,关乎国家的兴衰。
我们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从美国回来的孩子大呼在中国的学习是多么的累人与辛苦!愿在不远的将来,融合了西方文化精髓的中国,能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展现在东方之林中。
第三篇:中西教育差异
中西教育差异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文化差异更为巨大,教育、宗教、饮食、礼仪、生活方式等,都是文化差异的不同体现形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这两片截然不同的文化大地,养育出了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人。
中西文化一直还在传承,两者的差异也还存在。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中西教育的差异,传承了各自的文化,同时也延续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学校教育来看,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学生,中国的学生学的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太多,自己却想的很少。西方的学生学的不多,该学的都学,自己想的比较多。学的东西太多,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怪不得中国学生厌学较多。中国社会教育思想重视打实基础,唯书是从。长期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西方的教育思想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按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
中国的课堂,是越整齐越好,还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过的上课时的标准坐姿,每个人都整齐划一,学生就认为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中国的社会就是要强调“守规矩”,这思想在我们最容易接受事物的年纪就牢牢地灌输给了我们。西方的学校课堂上学生们可没有这样的规定,完全不可想象。
从家庭教育来看,中西方家庭教育思想的差异也甚为巨大。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关系,自身也生活在这个东方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等等各种因素,极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内心的真正想法,总认为孩子的话没什么道理,自己想的一定是孩子要的。前几天在车上听到后座一位妈妈带着刚放学的孩子,孩子不大,因为知道生孩子很痛而说以后不要结婚,她妈妈说,你那么小不要想别的,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给我想怎么考100分回来。中国家长的要求很多没有想到孩子实际的能力。西方家长鼓励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尊重别人。两者差别巨大。
教育是培养,不是灌输。
第四篇:赵忠明2018年11月差异势能论文
浅谈我在农村初中实施化学 差异势能教学的尝试
弓长岭区初级中学
赵
忠
明
浅谈我在农村初中实施化学 差异势能教学的尝试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他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在一线工作二十六年了,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远离大都市,消息闭塞,信息不灵,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也千差万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因材施教原则,我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探索差异势能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学生差异、发现差异、理解差异、创造差异、调动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程度上学有所获,逐步提高,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这一教学策略,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针对我在农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今特作如下总结,由于孤陋寡闻,不周不到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学生差异:
学生差异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基础知识和能力 水平等方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类型和小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 定最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 逐步提高。对学生差异分类的过程是我们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过程,也 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化学是初 三 年级新设的学科,全 班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个人认为教师不宜在学习开始阶段就 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只要努力,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化学,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自己也有成功的机会和希望,树立
学好化学的信心。当然学生的分类也是动态的,可变的, 即每隔一定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和学习成绩,把他们调整到最适合的层次。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教学目标差异:
教学目标差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对班 级 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差异符合学生的实际,就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 什么程度,如关于 “溶 解 度 计 算 ” 这一知识点是教学上的难点。普通学生的目标是在记住溶解度定义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进行一些有关溶解度、溶质、溶 剂 三 者之间的最简单的计算 ; 中等学 生的目标是能解决溶解度和质量百分比浓度之间的联系与计算等问题;成绩好学生则要能进行溶解度、质量百分比浓度和化学反应三 者之间的综合计算,并能解决有关溶解度、质量百分比浓度的问 题。这样各类型学生均得到整体提高。
三、课堂教学差异:
课堂教学差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不同类别学 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又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掌握的程度,开展 适应有差异的各类型学生的教学活动。实施课堂差异教学的基本要 求是 :教学分合有序,动静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 学有所得,并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提高,再上一个新台阶。课堂教学 差异势能的具体做法如下 :
(一)差异 分 类 指 导:
在学生差异分组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堂教
学实行全班教学、差异教学和整体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二)差异分类讲解: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设计适当的台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三)差异 设 疑 提 问:
课堂提问也要结合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差异设计。对普通学 生可以提问实验现象、简单的判断等 “是什么”的问题,这类答题 的正确率高,可以让在班级中 “默默无闻 ”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经常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 能够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继续学习; 如果是 “为什么 ”的分析 型问题,就让中等的学生来回答;“举例说明 ”的应用型问题,可以 由好学生来举例分析说明,教师随时作适当的提示和补充讲解,以帮 助其他组学生巩固理解基础知识,激起学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尖子生的钻研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有针对 性地设计差异的课堂提问,让各类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力所能及地回答问题,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必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 “情绪高涨 ” 地投入 到 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四)课堂练习差异: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差异教学目标,准备一些难易不同的课 堂 练习,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有机结合,协调好上课讲解与练习的时 间比例,教师在按中等学生的能力水平讲授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之 后,再分别对其他两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个别辅导,这时其余学生 完成高层次的书面练习题或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差异练习要学
生当堂反馈,教师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此外,教师还能够联 系课堂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要求,有针性 地提高各类型生的学习水平,以确保不断培养并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 能力。
四、作业差异:
作业差异就是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数量不等的 课后作业,让各类型的学生大都能通过回忆课堂学习、独立思考后保 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的 教学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普通学生的作业我安排大多是 课 堂所学概念等知识的巩固性习题,学生可以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 内容而找到答案; 中等学生完成的作业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 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好的学生的作业则要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完成一些容易出错的综合性的习题。教师在布置业 时,不明确规定 哪位学生必须完成哪一套习题,鼓励学有余力的低层次学生 “挑 战 ”高一类型的作业习题,这样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
实践表明,每当这时教师要给予鼓励,使低类型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上一个层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更关注普通组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学困生的作业,认真仔细地批改,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低类型学生不断进步,有时一句 简短的评语就能给予他们无比的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走向成功。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尝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勇于实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请各位有识之士们
积极行动,投入到课改的大潮之中去吧!
第五篇:差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差异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教学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主题。最近我读了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致力于对教学策略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并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其中导言部分对教学策略及实用教学策略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十六章(第一章差异教学概述,介绍了差异教学的本质、内涵、主要观点,它与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的区别联系。第二章至第十六章,逐章对十五个策略)进行阐述。读了之后让我深受启发,一定将这些使用的教学策略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这本书触动了我对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几点感悟。
《差异教学策略》告诉我们,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各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好探究,如果教学方法不允许这样做,他们就会感到乏味无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地理知识,感受并探索地理世界里的奥秘。我还布置了学生的小对子互相帮助,寻找记忆的方法。最后在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学习地理还能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还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地理教学中的魅力;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地理之美,在思考中感受地理之美,在创造中感悟地理之美,自然地对地理产生兴趣。《差异教学策略》耐人寻味不仅让你忍不住一次次再翻开,让你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帮你梳理了由困惑带来的纷繁的思绪。《差异教学策略》不仅对你阐明了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更教会了你怎样去测查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和怎样开发学生的潜能。特别是那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每每读来,迷茫与思索之后总有新的收获。
读完《差异教学策略》我更觉得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个布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上,让书籍成为你的朋友,多读书,从书中你可以寻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非常感谢这本书,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一定会潜心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