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小学生语文科学习习惯检查总结
镇小学生语文科学习习惯检查总结
6月份对全镇各小学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检查,现把语文科相关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较为规范、做得较为出色的学校有:石楼中心小学、莲花山小学、清流小学、大岭小学和赤岗小学。
二、学生学习习惯开展得较好的方面:
1、大部份学校的学生答题写字较工整。部分学校还开展硬笔书法比赛活动。对学生的写字规范有促进作用。
2、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册作业较认真。
3、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得较好。如莲花山小学的读书卡活动、中心小学的读书笔记活动、大岭小学和清流小学的毕业赠言和成长足迹活动,赤岗小学小学的《成长足迹》、《我爱祖国》、《童年记忆》活动。
4、部分老师备课认真,注重理论和学生实际的结合,并内化到教本上,在教本上作详细的眉批,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完整性。部分学校做到集体备课,如中心小学。
5、教学反思做到位,如莲花山小学,每周均撰写教学反思,教导处跟踪检查,每学期均存档。
6、部分高年级学生学会在课本上理行眉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真正做与中学语文衔接。如中心小学、大岭、莲小、清流。
三、存在问题
1、沙田片的学生写字基本功较差,有待加强。
2、部分学校的读书活动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读书笔记较简单。没有概括内容部分和收获、感悟部分,只是简单地摘抄。
3、教师备课方面。一是电脑备课问题。部分教师从网上下载资源后没有再依学生实情处理,教案变成应付。二是教案、教学思路内化问题。部分教师没有对教案进一步内化,并简明地在教学课本上眉批,容易形成教学环节的遗漏。三是使用课件太少,课堂知识容量少,不能较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当然,这与我镇小学教学平台少有关。
4、部分学校的语文科大作文的量不足。作文批改不到位,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下降,学生的语感下降,写作能力达不到要求。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一、率先示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影响形成的。如有的教师板书时常潦草、不规范;做题、计算马虎不认真,天长日久,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养成了不良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每次板书完了再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如发现错误,当着学生的面订正。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有的居然帮我一起来检查。于是,我就趁机把检查的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给老师检查。有几次,他们居然查出了我的错。“老师,你把小数点点错地方了。”“老师,你把这个数写丢了一个零。”„„学生在给老师检查的时候是全神贯注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出错是很稀奇的,自己能给老师检查出错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们在检查中也品尝到了乐趣。
二、语言激励
在平时的每节数学课上,都有独立练习的时间,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各异。先完成的那一部分同学,我就督促他们认真检查。一开始,我经常提醒:“做好了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检查”,然后开始检查。这样几次下来,细心的学生就会记在心里,有几个学生做好了会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做好了,赶快检查。”我就趁机抓住话语:“真好,某某同学能督促自己认真检查了。”跟着一部分学生也开始检查起来。在检查的过程中也有学生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我再检查一下单位名称”、“错了,错了,又错了”之类的话语。我又抓住这些机会把它夸大:“某某检查的真仔细,连单位名称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能检查到了”,“某某检查得真认真,又发现了一个错误”,这时会有很多学生争着告诉我“我也发现了两处错误”,“我又发现了三处错误”。此时,更需要教师用充满激情的、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我说:“真不错,看来大家都很认真,请继续努力。”“加油!睁大你的火眼金睛,把错误消灭光。”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激励,同学们开始自觉地在完成作业之后认真的检查起来了。看得出来,每个改正了错误的学生都很兴奋,脸上都绽放出难以抑制的笑容。老师也真诚地给予回应,向他们或点头示意,或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或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此时,师生情感不断交流,心灵不断交汇,共享一份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体会到认真检查的好处,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出一个个错误。
三、方法传递
在一次测试的时候,我发现了有一位同学没检查,然后我就走到他的身边,叮咛他:“做好了要认真检查啊。”他拿起笔,开始在草稿纸上写起来。你知道他是怎么检查的吗?他竟然将这道题原本原样的抄了下来。这时我恍然发现一个问题:原来有学生不会检查。是啊,平时的课堂,考试只知道叫他们拿起笔检查,可也没真正关心过他们是怎么检查的。看来,认真检查的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一句提醒、再三叮嘱就能形成的,检查的方法也是培养检查习惯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要把养成良好的认真检查习惯作为一项常规训练。举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1、回头再算。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俗语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即按照做题时的顺序“回头五看”:一看题目要求是否看清,;二看数字、运算符号是否抄错;三看运算顺序和结果是否正确;四看答案是否合乎实际,五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答案是否相同。
2、用逆运算进行检验。逆运算也就是根据乘除法、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用乘法检验除法,用减法检验加法等。如检验326+269=695,只要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可以用695-269看是否等于326,或者用695-326看是否等于269。又如:()+7=60,可以用60-7的方法来计算,或者是想多少加7等于60的方法。当你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出题后,可以用另一种算法作为检验的方法,检查自己是否算对。这是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3.用估算法检验。估算是利用数的性质、运算关系,对事物的数量或结果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例如:计算98乘32,通过估算,因数98可以看作是100,32可以看作是30,100×30=3000,因此98×32的积应该接近3000,如果相差太大,显然不是正确的结果。
4、划出关键词。在刚入学时,就教孩子们如何检查,在做完题后,用手把做好的答案遮起来,像刚开始那样,重新做一遍。如:“◇、○、☆、☆、□、⊿、☆从右往左数,第2个图形是什么?”因为学生容易把左右搞错,所以建议用符号划出关键词,“从右往左”提醒自己引起注意。
我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数学的题型远远不止这些,要在学生的接触中,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总结检查的方法与步骤。看来检查习惯的培养,还离不开检查方法的传递。当然,这些检查的方法也不是一次灌输学生就会用了。而是在平时练习小测验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训练。久而久之,他们会自觉把这些检查的方法用起来。
四、定期评比
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如建立进步表,每次作业仔细情况按五星制记录,一个月总结一次。如根据学生的表现定期的评比“仔细星”、“认真星”,以此激发学生检查的兴趣,鼓励学生做得更好。
五、家校联系
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我经常利用校讯通、电话或直面联系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方法,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检查,孩子检查后要求学生写上“我已认真检查”字样,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提醒,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检查的习惯。切不可因溺爱孩子包办检查,如果发现错题要让孩子及时纠正。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提醒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家校达成共识,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
检查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只要我们平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多加训练,学生的检查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养成总结精选
小学生习惯养成总结精选合集
导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今天小编整理了小学生习惯养成总结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小学生习惯养成总结范文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在教育领域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最为棘手的,尤其是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本人就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班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训练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职责,培养习惯
开学初我就在全班中开展了“一人一岗 各负其职”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小主人”,他们有权利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集体的光荣与耻辱是和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我对学生说,你的一点点失误就可以给集体带来批评。相反,你的一点点进步就可以给集体带来表扬。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关系着集体的荣辱,只有大家全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才可能有更多的光荣。
在集体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有专人负责,这样就可以使老师更好地进行管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责任心。所以我为他们进行岗位的分工。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岗位后,就要向他们宣布各自岗位的职责,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每个学生,只有他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时,他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如我对每个学生在保持教室的清洁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落实到每一个人上,如每人座位下边必须做到没有纸屑,擦黑板,收拾讲台,倒垃圾等。卫生检查长及时检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了自己查。既培养了责任感,锻炼了能力,又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不同,难免会有不负责任的学生,对自己所管理的不去尽职。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起到活动的效果,所以,在活动中还需要所有的同学们在站好自己岗位的同时去监督和提醒其他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整体进步”。
我呢,每周末都要对一周学生的岗位工作进行小结,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多的对学生提出要求。
(2)、树立典型,带动整体
对班级中自觉守纪,热爱学习的同学大力进行表扬,一方面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表现更出色。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这些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如学生小董、小陆、小佩等已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好榜样。对于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总会给予肯定、表扬。特别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如我班少杰同学,平时顽皮淘气,纪律松懈,和同学常有吵闹现象,学习也马马虎虎。可我发现在开学初的大扫除中,他劳动特别起劲,他把瓷砖擦得干净、铮亮,擦好瓷砖后,他又把抹布用肥皂粉洗得干干净净。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简单。大扫除结束后,我把“表扬少杰认真做卫生”几个字用红粉笔大大写在黑板上,把他洗过的毛巾给大家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并要求全体同学向他学习,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在那一刻孩子的脸上的微笑是灿烂的,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学习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呢?开学到现在,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纪律上小胡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他的表现还时有反复,但终究在进步,令老师、同学感到高兴。
四、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应该说开学以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风班貌良好。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行为习惯训练还需关注细节,注意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行为习惯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今后如何将活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好结合,这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二:小学生习惯养成总结范文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就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的各种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对班级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首先,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第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给学生讲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同时,明确了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有一份”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重抓养成教育”的氛围。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卫生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3、建章立制,规范言行。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来完成。
(1)学生文明行为制度:每天由纪律班长对学生行为进行考核,做好记录,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共同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
(2)值日制度:由卫生班长严格负责,负责好学生的卫生表现,及时做好记录,并且做好教育,一周做好总结工作,真正从细小处入手,把卫生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3)学习习惯养成制度:由小班长做好早读和午读管理工作,珍惜好时间,进行表扬和惩罚制度,让班级学生真正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各个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每人都能根据训练目标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个学期和上个学期相比,学生各方面的习惯明显好转,在学校的纪律和卫生评比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清楚的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正。今后,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更要注意积累,从细小处入手,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学习,尝试,探索,吸收别人的经验,把我校的养成教育做得更好。
篇三:小学生习惯养成总结范文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在教育领域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最为棘手的,尤其是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本人就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班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训练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职责,培养习惯
开学初我就在全班中开展了“一人一岗 各负其职”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小主人”,他们有权利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集体的光荣与耻辱是和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我对学生说,你的一点点失误就可以给集体带来批评。相反,你的一点点进步就可以给集体带来表扬。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关系着集体的荣辱,只有大家全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才可能有更多的光荣。
在集体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有专人负责,这样就可以使老师更好地进行管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责任心。所以我为他们进行岗位的分工。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岗位后,就要向他们宣布各自岗位的职责,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每个学生,只有他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时,他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如我对每个学生在保持教室的清洁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落实到每一个人上,如每人座位下边必须做到没有纸屑,擦黑板,收拾讲台,倒垃圾等。卫生检查长及时检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了自己查。既培养了责任感,锻炼了能力,又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不同,难免会有不负责任的学生,对自己所管理的不去尽职。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起到活动的效果,所以,在活动中还需要所有的同学们在站好自己岗位的同时去监督和提醒其他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整体进步”。
我呢,每周末都要对一周学生的岗位工作进行小结,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多的对学生提出要求。
(2)、树立典型,带动整体
对班级中自觉守纪,热爱学习的同学大力进行表扬,一方面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表现更出色。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这些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如学生小董、小陆、小佩等已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好榜样。对于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总会给予肯定、表扬。特别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如我班小胡同学,平时顽皮淘气,纪律松懈,和同学常有吵闹现象,学习也马马虎虎。可我发现在开学初的大扫除中,他劳动特别起劲,他把瓷砖擦得干净、铮亮,擦好瓷砖后,他又把抹布用肥皂粉洗得干干净净。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简单。大扫除结束后,我把“表扬小胡认真做卫生”几个字用红粉笔大大写在黑板上,把他洗过的毛巾给大家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并要求全体同学向他学习,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在那一刻孩子的脸上的微笑是灿烂的,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学习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呢?开学到现在,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纪律上小胡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他的表现还时有反复,但终究在进步,令老师、同学感到高兴。
四、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应该说开学以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风班貌良好。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行为习惯训练还需关注细节,注意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
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行为习惯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今后如何将活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好结合,这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科学论文
小学生科学习惯早养成
里庄小学 车皎玉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篇:《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中期总结(推荐)
《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中期总结
兴隆镇青狮小学 康祥宝 肖开明
一、研究背景。
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实践与研究》非常适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形式,它能够让小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主动复习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
二、课题界定。
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包含好习惯也包含不良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良习惯,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语文习惯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在此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要把这些常规习惯逐步打造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即创造性的预习习惯,包括诸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注重实践、学会思考、掌握合作式、开放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预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严格训练、长期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学习习惯的逐渐形成、成熟、定型,最终成为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底子,打好学生进取的基础。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让学生预习有效,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要有所突破。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预习,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研究内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预习方法研究: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预习内容研究:新课改以后的教材编排都是按专题来组织教材内容的,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每单元的语文天地有“金钥匙”“读写练习”“课文链接”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预习课文有很大帮助。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关注这些内容就成为了研究重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4、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因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家长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开展 “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写字、识字、倾听、朗读、背诵、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我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应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广泛联系,重视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共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增强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六)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
经过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习惯只是教学的初步目标和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关键是培养一种意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发展和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可能性,为其今后走上社会作好准备。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