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语文课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内容摘要] 分层次的教学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文 分层 教学 探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是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教育。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必然会形成差生更差的局面。而且,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主阵地,由于通用大班额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评价,这样就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此来看,分层教学模式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当然,分层教学模式与以往快慢班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则是: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们就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每篇课文分为三层教学目标。上课时先讲基本的内容,然后让成绩差的学生作课堂练习,与之同时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留作业时,也按照分层授课的要求去分层留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完成教学内容即可,而其它学生则要留些难度大的作业;在进行阶段验收时采取A,B,C卷制:A卷是最基础的知识;B卷在A 卷的基础上有20%的应用题;C卷比B卷又增加10%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任选其中的一种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高分。如在《祝福》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分层次教学的。
在第一层级(整体感知)中是这样来设计问题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主人公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物?
3、作者通过祥林嫂的遭遇,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这三个问题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引导学生准确地领悟课文的内容。这是一篇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在第二层级(学习语言)中的设计是:
1、适用投影进行词语搭配的分析;
2、运用投影品味语境中的词语;
两个语言学习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进行设计。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教师暗示学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在第三层级(联系生活)中的设计是:
靠紧教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运用娴熟的手法简笔画出祥林嫂的神态特征,启发学生从祥林嫂联想到当时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像祥林嫂这样的人?他们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与他们相比如何?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结合本课主题,尽情地联想和想象。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联想和想象教学是课内外语文衔接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课中,让学生从祥林嫂的形象出发联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引情联想”这个语文知识性的教学任务。学生展开了想象,拓展了思维,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实现了创新教学的目标。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一种全新语文教学思想——分层递进的教学思想,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整体感知——学习语言——联系生活,这也正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结构规律的揭示。“整体感知”是学习语文课文内容的基础,“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三者层层推进,直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在多年的探索中,我感觉到这种结构优化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的纵向流程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赵大鹏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2001年5月
分层次教学许多人都以为只是中学才用的教学方法,因为许多中学都按学生成绩进行编班,然后美其名曰是分层次教学。按成绩编班,分为快慢班,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但分层次教学确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推广分层次教学,其实也是很有必要,当然,我们不必要分成快慢班,在原来的班级基础上,也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古而弥新的教学思想。先师孔子早说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道理;后来的朱熙也曾专门推介、发展过孔子思想。当代的教育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建构主义也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过程,总是以自己原来的经验去理解,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这说明,原来的基础、经验很重要,每个人的经验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基础和经验,进行教学。
从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关注到人的原有天赋、智力、学习背景造成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都强调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让所有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如果不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立性,特殊性,具体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要求统一,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于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基础和经验,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虽然有些关注后进生的思想,但由于教学进度问题、为了取悦听课者所谓的课堂活跃带来的习惯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分层次教学意识都是比较淡薄的。首先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是很少考虑班级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个目标确立是考虑在同一个层面的。这个层面是优等生,还是中下生,教师心中是没有数的。如果没有考虑层次性问题,教学目标就存在了对优等生太简单,对后进生却太困难问题。目标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这样一堂课,优秀生觉得没有任何挑战,而后进生又觉得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几乎是无效的。教师讲得很辛苦,实际上,懂的早就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
2、堂上练习和作业没有分层次。对优秀生来说,很多一些练习已经没有意义,可能很快就做完,而且做多与做少影响并不大。但对后进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因为没有分层次,作业的要求可能是一样的。这就造成教师批评学生、学生沮丧的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后进生对学习就更缺乏信心。如果分层次,降低要求,将对学生提高信心有作用。
3、平时课堂的师生对话是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实情况是好学生习惯好,善于聆听,对教师的表达也容易理解。后进生的习惯不好,小动作多,不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聆听,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讲授或引导信息,只对优等生有效果,其他学生充耳不闻,或听得云里雾里。按分层次教学操作,师生的对话或讲授就要时时兼顾后进生是否在听,是否听得懂。有些老师会说,我也注意了这个问题。没错,实际很多教师,只注意了一个或两个后进生,其他没有关顾。在我们教师指导一两个学生的时候,其他后进生是感觉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会感觉这与我无关。如果老师在讲授时,强调某个组的同学要注意听,这个信息指令一点对多点,一人同时对多人,是节约的、有效果的。经常性一点对一点辅导、对话,对于课堂四十分钟和全班50多个学生来说,时间太浪费了。
具体操作方法:强调分层次意识,转变认为划分三六九等观念,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不要统一发展,但求都有所发展;在具体的策略上可以这样操作:
1、设计教学目标分层次:优等生拔高要求、中等生一般要求,后进降低要求:
2、堂上练习与作业要求分层次:难易、多与少、难易结合、多与少结合、集中与单点结合;
3、师生对话:点对点、一点对多点;
4、测试:A、B卷制;
5、组织学习小组按层次分组(学生互帮:好差结合、教师辅导:集中后进);
6、层次不固定(按成绩与表现定期升降)。
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建平中学作为上海市重点中学,以“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思想享誉全国。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想平台,建平中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大胆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尝试。本文在总结分层次教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建平中学分层次教学的原则、班级编排、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以及初步成果,并提出了分层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强势智慧 教学原则 教学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中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按学科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尽管在入学总分上差别不大,但就单一学科而言,学生间仍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照顾“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不仅拖垮了一些学科劣势的学生,而且也阻碍了一批学生强势智慧的充分发展。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是原初级中学的“优秀分子”。由于高、初中衔接的不当,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慢,个人自身定位的失衡,社会家庭的影响等原因导致学生在高一阶段开始出现初步分化。阻止这种分化,为学生搭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理想教学平台,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是建平中学一贯追求的目标。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提出,按学生学习能力和某一学科成绩进行分班组教学,即学科弹性制。早在2500年前,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甚至“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应该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在于人的个性。“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变得十分相似。”“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别差异的学习时空和学习的平台。“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的智能结构和层次是多样化的。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别,按学习总体状况模糊地快慢分班,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阻碍了强势智慧的发展,而“分层次教学”按学生不同学科层次分班教学,是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树立学生信心的有效形式。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分层次教学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层次的选择,层次的流动上要做学生深入细致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激励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最优化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上都要实现最优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搭建学生快速发展、顺利成长的平台。
2、实施步骤
组织动员(目标整合,学生,家长,教师的认同)----心理教育----层次选择----班级编制----教学方案制定----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1)开展组织动员
组织管理学告诉我们,确定组织目标,进行目标整合,以组织目标统领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成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管理的基本过程。分层次教学作为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在经过理论上的论证后,必须赢得家长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普遍认可。所以,学校先后召开了全年级教师会,学生家长会,全年级学生大会,分别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说明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和重大意义。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会议是有效的而且是必须的。
(2)实施心理教育:
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强势智慧所在。这是学生选好学习层次的前提,特别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阶段的佼佼者,只要帮助这些同学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找准层次,才能消除分层次教学所带来的某些学科处于低层次的心理障碍。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心理教育。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承担着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
(3)学生选择层次
每位学生在调整好心理状态,明确分层次的重要意义后,就可以根据本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分别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建平中学的分层次教学主要在四门学科进行,数学和外语分为A、B、C三个层次,物理和化学分为A、B两个层次,其中A层次为最低层次。大部分学生选择了B层次。A层次学生学生最少,C层次学生略多于A层次。少数同学由于对个人的学习状况认识不足,出现所选层次有偏差的现象。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可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层次,整个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4)进行班级编排
班级编排是保证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其技术性很强。编排前,一要考虑原行政班学生的相对集中,这非常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管理,二要考虑本年级同一学科教师数,三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班学生人数相对均衡。其中A班采取小班化教学编排,以便创设有利于A班学生的学习环境。以2001届高一年级为例,全年级13个班,数学A层次2个班,B层次9个班,C层次3个班。由于各班选A、B、C人数比例并不相同,所以为了使A层次和C层次教学班人数适中,全年级13个班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包括选A、C层次较多的5个行政班,第二组包括选A、C层次较少的7个行政班,第三组是全选C层次(该班系理科班)的13班。每组的相同层次编在同一教学班,B、C层次教学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A层次教学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同一组的课表必须排在同一时间。
(5)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制定包括分层次学科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室安排,教师配备等,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充分听取任课教师特别是备课组长的教学建议和意见,最好由备课组长牵头制定有关教学方案,报教务处,由教务处会同教研组长审定。
(6)常规教学管理
管理的元价值在于提高组织效率。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常规教学管理包括课表编排,教学监控,学情分析,测验与考试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由于建平中学人手一机,电脑为学生个人所有,在打破行政班实行走班教学时,必然出现电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象,所以电脑使用管理也是常规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常规教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以及课表编排。
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建平中学逐渐建立起行政班、教学班双轨制的学生管理体制,行政班以原班主任、班干部为主,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在原有班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同各课任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分层次教学班的学生情况,配合各个科任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分层次教学班以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的班干部为主,明确各教学班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消除原有的行政班间的界限,增强教学班的集体凝聚力,同时注意与原班主任的沟通。在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必要的教学班管理常规。
分层次教学的教师管理突出表现在同年级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以及突发事件的解决上。同时,由于分层次教学存在不同的教学层次,所以做好担任低层次班教学任务教师的思想工作,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课表编排采取组块式排课。即根据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任课教师的多少,将全年级分成若干个组,如,高一年级13个班数学学科分为3个层次14个教学班,现有8名数学教师,我们把14个班分成两组,每组7个班同时启动。两位仅担任一个班课的教师重点起到协调各层次教学,组织备课,适当听课和临时代课的作用。
四、分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尤其是旨在改进教学的评价活动,有着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
从评价对象看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的评估,学生发展评价。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教的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发展评价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学科学习水平进行评价,1、分层次教学评价原则
由于分层次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在分层次教学评估中总结出几条原则:
①、评价要重点发挥改进教学、反馈教学信息功能,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②、终结性评价要突出同一学科教师群体的成绩或水平,淡化指向教师个体。
③、学生评价实行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评价和不同个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纵向发展评价为主。
④、分层次教学评价实行教学评价分层次,以不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评价教学。
⑤、评价主体除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外,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⑥、鼓励跨高层次选考,允许不同层次间的相互流动。
⑦、绝对分数与相对分数并存。
具体说明如下:
(1)、改进教学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教学功能,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以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要避免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的不良做法。通过评价,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不良环节,激励教师修正、调整改进教学工作。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
(2)、教师群体评价原则
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的年终、学期评定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群体差异性较大,比较的前提已不存在,而且担任不同层次教学任务的教师其劳动特点存在差别,基础层次(A层次)教学班的教师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个别辅导上多下工夫,而高层次(C层次)教学班的教师则更多地要在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学容量的扩大上投入精力。以同一教学目标或以升学、毕业考试作为评价标准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必然挫伤低层次教学班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建平中学坚持对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进行群体评价,把全年级全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发展作为评价该学科教师群体的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该组教师的学科教学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全组教师的团结合作。
(3)、纵向发展评价原则:
传统的学生评价注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智能评价以各学科考试总分为评价标准,此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分层次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学科学习水平的差别,关注学生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以学生纵向发展的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高层次的学生也要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不要在与同年级低层次学生比较中迷失自己,力求更大更快的进步。
(4)、分层考试评价原则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学科基础不同。采用同一套试卷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尽管有利于学生的准确定位,但这是不科学的,不客观的,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激励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考查学生分层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可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发挥“分数”的期望效应,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5)、学生自我评价原则
分层次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除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外,由于学生在层次选择,教学班的自我管理上已逐渐形成明确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每位学生都能较准确地认识自己不同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完全有能力开展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个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不仅有利于改进学习,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层次教学评价方法
(1)、分层选考,允许流动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备课组长负责完成不同层次考试的命题工作,保证A、B、C三个层次在题目总量和难度上的区别,使三个层次试卷在基础题上有40%相同,以B层次学生作为参照常模,40%的基础题,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其余60%的试题形成明显难度梯度,A层次试卷(低层次),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9,B层次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C层次试卷平均难度系数控制在0.5。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校园网上选择本层次或高于本层次的试卷参加考试。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参加高一层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客观分析后,允许该生流动到高一层次。而对于最初因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错误判断的同学,如果已经感到现有的教学层次不利于自身的迅速进步,可申请进入低一层次班级学习。在流动中,各层次学生数要保持相对稳定,防止大面积流动引起的分层次教学的混乱。流动时间一般在学期末,至少是期中,平时不准流动。流动中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确立流动为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一种评价的手段。
(2)、绝对分数与相对分数的处理
绝对分数是指学生参加相应层次的考试而获得的卷面分数。相对分数指参加不同层次考试的学生所获得的卷面分数经处理后所得到的相当与B层次(中间层次)学生的分数。由于分层次教学实行分层次考试,不同层次的试卷难度系数不同,所以学生参加考试所得到的分数虽然相同,但学生的实际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并不相同。
包达列夫研究发现,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迹。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们活动潜能的发展。维持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积极态度对于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对74个班的中学生,共两千多人作了一项大规模的实验。试验表明,含有期望因素的评价可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改变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上述理论,建平中学在分层次教学评价中,主张以学生的绝对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科成绩,在学生的成绩册,学生学习档案上均记录该生在分层次教学中学科的绝对分数。实践表明,这样的处理方法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科学习潜能的发展,同时,也阻止了行政班的班主任按学生各学科总分排队的不良现象,大大改善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按成绩排队使后进生处于心理劣势造成学习信心不足的状况。
实施以绝对分数评价学生,记录学生学习成绩,但并不等于完全忽视相对分数的存在。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如高三毕业保送,推荐升学等,必须了解每位学生总体学习状况,才能保证这类工作的公平公正,为此,教务处必须根据学生的绝对分数计算出相对分数,以相对分数计算出学生的文化成绩总分。相对分数仅限于校领导,教务处、年级组长掌握。
五、分层次教学初步成果
分层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和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使学生的强势智慧得到了充分发展,真正体现了建平中学一贯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建平中学的教育真正成为扬长补短的教育。连续三年来,建平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建平学子参加高考连年越上新台阶。
六、存在问题与不足
尽管建平中学分层次教学已实践多年,但如何科学地开展分层次教学评价,更好地发挥分层次教学评价的教学改进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分层次教学评价而言,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
1、绝对分数与相对分数换算的科学性研究。
2、学生纵向发展评价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3、不同层次课堂教学评价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一卷
2、鲁洁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4、叶佩珉主编《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5、沈呈民、李柏玲《“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李伯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素质教育呼唤分层次教学
梨树区教育局 王同发
素质教育呼唤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法,更应是一种教学思想,因为它从本质上打破了传统教育把学生作为一个容器,教师把知识拼命往容器里倒的观念。真正从根本上承认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利用学生差异使教学活动得到优化,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简单的将之抹灭或视而不见。换言之,分层教学中的每一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共它各种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个体间差异,学生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第一需要。教育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双边互动的认识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真正实施分层次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正确评价学生差异,有效分层
一个班级彼此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要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从心里接纳它,正确对待它。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是见怪不怪,淡然视之,很少去研究它,并利用它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这种无视学生个体差的现象长时间影响着教育理论的构建,带来实际后果是:教师热衷于研究大纲教材教参三本书和没有针对性的教法,却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造成了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分层次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先要把自己工作对象——学生研究好。
二、教学目标分层次制定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仅仅遵照大纲,从教材出发,考虑一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差异,年龄特征等,而同一阶段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的个体差异无疑被忽略不计了,分层次教学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注重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同一堂课中,它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对差生保“底”,对优生不封“顶”
三、分层次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决定了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分层次备课。
第一层以基础知识为设计对象,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教学中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
第二层以针对中等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在智能方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中等生的思维兴趣,拓展思维,加快其向优生迈进。
第三层是配合优生发展需要而精心设计的,优生是班里宝贵的财富,因此不但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鉴别、审美能力、独创能力等,引导他们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感受生活,寻求真理,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四、练习、作业、考试要分层次
练习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反馈过程,要把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综合、提高。学生要着眼实际,至少选做一组。在每次练习在评分上也要分层次,对差生要给鼓励分,对中等生要有提高分,对优生要有督促分。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结果是学生最为关注的。运用得好,能促进学习,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考试不能统一规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应引导他们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对中等生和差生则要求他掌握基本知识。
总之,采用分层次教学,要注重在教材、作业、考试等环节上作出层次分明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不断优化,学生素质在个体需要中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一、课题由来
1、教育形式和教育内涵的变化,对教学方法提出要求
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学压迫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其主要任务是发展人的智能,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又要体现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把培养学生的未来观念作为教学的一个突破点。
2、学校和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促进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和苛刻,对于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和家长十分重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关注学生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教师的“教”也就提出了更严要求。如何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教学基本矛盾是当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教学方法科研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会在激烈的教学竞争中站稳脚跟。分层次教学就是学校致力于教改的突破口。
3、学生来源的多样化要求我们必须分层次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意识和动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班级学生的智商、非智力水平、心理状态等等都不是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因而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接受教学内容,领会教学实质。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决定了我们“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在全体学生整体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追求个体发展的全面性。
2、课堂教学艺术理论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课堂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中应用到的艺术,主要是指在教育科学的指导下,结合个性特点,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者根据当时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在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机制下,我们设计“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改方案是符合教学艺术理论内涵的。
3、教学原则和心理认知原则规范了“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
学生”的可操作性。
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尊重学生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差异性。人的心理反映有自觉性、客观性及差异性,因而课堂教学要注意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这就决定了“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可实施性。
三、教学原则
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让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层次进入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相同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含量。为此,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性。
2、坚持“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可实施性。
3、坚持“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实用性。
4、坚持“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
四、研究方法
1、点面结合问卷方法(以一个班级为点,以全校或更大范围为面)
2、问卷调研方法
3、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
五、研究对象
1、教师
2、学生
除在本校进行外,可适当选择外校一些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内容
1、教学内容层次的确定
2、学生层次的确定
3、教学结合七、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搜集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划分、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考查、分类。
2、课题研究阶段: 形成课题报告,并在教学中应用,然后将应用的效果汇总,再修改报告。
3、总结:将研究和时间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科学的课题。
八、研究条件
1、技术条件即现有教学实验的一切技术设施
2、学术条件
3、实验对象条件
九、研究成果的形式
1、书面报告
2、课堂教学实验
十、研究的组织机构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分层次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如何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向我们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同时受到家庭、环境以及教学班人数多的影响。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法。
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地起点上选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以及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要享受学习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1.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要使每一位学生受益,最基本的做法是每一位学生通过教与学都能达到所制定的各自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几个层次(优、中、差)考虑,合理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注:这里的层次是相对的,可随各个因素而改变)。
1.1“差生”的基本教学目标
这部分学生不是很多,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这一环节上“差”的原因,是身体素质差,没有兴趣;还是其它的因素等,教师应根据其成因制定教学目标。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身体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1.2“中等生”的基本教学目标
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占的比例多,是班级的主体,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带动“后进生”,又能向“优等生”迈进。因此这部分学生的目标制定必须既体现大体,又突出个人。如:能较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学中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制定相应的个人目标。
1.3“优秀生”的基本教学目标
这部分学生一般是身体素质好,易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在目标制定时不能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应拓宽视野,加深对运动技术内涵的理解,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
2.教学过程的分层 2.1备课的分层
备课是在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下进行的,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运动技术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充分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预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在教学中所应达到的相应层次目标。而层次目标在不同的内容或课中做相应的调整。如:某学生在学习篮球时可能是优秀生,而在投掷项目学习中可能属于差等生的层次。教师在设计课的框架时应充分注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课的设计通过教学起到效果。
2.2练习中的分层次教学
练习中除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外,还应从指导的对象细化到学生个体,因同一层次上的学生,个体表现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一般是由动机、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学习方法等方面造成的,教师应通过了解、分析、采用相应的措施,用“心”施教。如:篮球教学中,对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优秀生以提高为主,中等生以辅导为主,差生以教为主,并观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层次的转化性、全面性以及学生的兴趣性,人格性。
2.3评价分层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在测试为评价中必须承认其差异,并有其反映,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否则就会造成教学与评估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3.总之,未来的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在学习评价的标准上,都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层次是随学习内容及其其它原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篇:关于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应用思考
摘要: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展开应建立在学生和老师关系融洽的基础上,重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基于此本文研究小学数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两点:教辅材料所占比重偏大;数学作业内容和数量统一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究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措施,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辅材料;分层次;评价模式
引言:现如今,教育界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作业越多就越好,要把巩固数学知识点和保证数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高度融合学生所学知识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创新布置作业的方式,执行分层布置作业模式,促进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小学数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辅材料所占比重偏大
现如今,社会经济与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导致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这其中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商家看重了这点商机,市面上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辅材料。每学期学生的教辅材料不止一套,尤其是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对此大部分的老师都表示使用教辅材料能节约抄题目的时间,有了这个时间,学生就能多做几道题。很明显这迎合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于是就会买很多教辅材料。但事实上,虽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儿童都缺乏自觉性。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管住自己,而大不部分的孩子都需要成人的看管。传统模式下,题海战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导致学生理解能力不佳。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做资料式的题目时,缺乏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适当做一些需要抄写在作业本上的习题也很有必要[1]。
(二)数学作业内容和数量统一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工作受到教育评价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作业量有一定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小学布置的作业都有统一标准。标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数量。如此一来,教师对作业量的控制就比较容易,批改作业也比较容易。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个体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发展情况的不同。数学作业内容统一,数量统一,有些学生能很容易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全部完成这些作业就有很大困难。另外作业标准统一也意味着数学作业失去了针对性。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会导致优等生产生优越感,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却很难看到成功希望,而最终失去对学习的进取心。
二、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
(一)分层次分类别布置数学作业
小学阶段,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应当分类别分层次,如此一来,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也就都能体会到成功喜悦。针对学困生,应该为他们布置比较基础的题目,而且教师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从而达到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目的。针对班级内部的中等生,应该布置一些综合应用类的作业。针对班级内部的优等生,则应该布置一些综合性比较强、有探究性质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创造,给出正确答案。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一定针对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看到学生在一天天进步,老师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分层充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联系
在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之间展开交流活动。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制定的学习体系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学习活动。把正确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事实上降解的数学实质性问题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本上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引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使得学生能进行课内课外的联系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能更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也形成一种能持续发展的能力[2]。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会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也会读所学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每一个独特的个性都表示尊重。把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学习水平考虑在内,实现灵活布置数学作业的目标。以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为依据,对学生分层。按能力强弱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教学任务是简单的标记、理解练习和探究问题。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相关知识时,针对C层次,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在做完作业之后要反复练习这一类型的题,进而保证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以保证在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应对自如。针对B层次的学生,要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教学难度,可以让B类学生尝试做A类作业。要不断鼓励学生,也要积极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经过大量的训练,B类学生就很有可能会达到A类学生学习水平。针对A类学生要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四)强调表扬和鼓励评价模式,也不回避批评
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后,教师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活动的展开也应该有一定针对性,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执行分层评价,目的在与全面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也可以选择高一层次的题目。如果学生作对了一道题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表示鼓励。如果学生做错了,老师也应该予以正确的指导,而不是使用攻击性语言,批评学生。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评价,要与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对应,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科学衡量。执行分层评价的目的是具体了解学生完成分层目标的情况,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具体的操作是针对某一层次的题目实施百分制计算,如果学生选择了高一层次的题目,作对一道题就增加相应的鼓励分数,做错不扣分。分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会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对自我做出判断,小学生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使用鼓励式的评价模式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较大动力[3]。事实上,很多学习成绩不佳的儿童,心理上都有很大压力,如果学生的压力超过了其本身能承受的范围,就很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情况。所以对于数学差生,教师要善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学生肯定能学好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科学运用表扬和批评,以保证起到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实现对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要分层次分类别布置数学作业,保证分层充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联系,重视对学生思维、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强调表扬和鼓励评价模式的同时,也不能回避批评。实现对课堂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执行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荣.浅谈小学数学的分层次教学[N].发展导报,2018-10-23(020).[2]沈兆营.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8,5(18):345-346.[3]谢先娥.浅谈分层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107-108.
第四篇:“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2500年前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应该是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人才打好基础,这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
1.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需要和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层次的学折,层次的流动上要做深入细致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2.激励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在教学评价中也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3.最优化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策略上都要实现最优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强势智慧,搭建学生快速发展,顺利成长的平台。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应是:
1.开展组织动员。学校要先后召开全年级教师会、学生家长会、全年级学生大会、分别由主管人员说明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和重大意义,确定组织目标,进行目标整合,征得学生家长、教师的认同。
2.实施心理教育。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找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强势智慧所在,这是学生选好学习层次的前提。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心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摆正位置,找准层次,才能消除分层次教学所带来的某些学科处于低层次的心理障碍。每一位任课教师、班主任都承担着学生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3.学生选择层次。每位学生在调整好心理状态,明确分层次的重要意义后,就可以根据本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分别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少数同学由于对个人的学习状态认识不足,出现所选层次有偏差的现象,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可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层次,整个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4.进行班级编排。班级编排是保证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其技术性很强,编班前,一要考虑原行政班学生的相对集中,这非常有利于分层次教学管理,二要考虑本年级同一学科教师数,三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班学生人数相对均衡。A班采取小班化教学编排,以便创设有利于A班学生的学习环境。
5.制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制定包括分层次学科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安排,教师配备等,为了发挥任课老师的积极性,要充分听取任课老师特别是备课组长的教学建议和意见。6.常规教学管理。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是分层次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保证。常规教学管理包括课表编排、教学监控、学情分析、测验与考试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最突出的管理问题是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以及课表编排。
分层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彻底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式。
2.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层面拉宽、工作量增多,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3.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
4.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本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集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5.对学生的“层交”要实行动态把握。以激励学生不断的竞争向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
第五篇:关于中专学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中专学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伴随着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中考对中专学校已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中专招收的是高中落榜生或初中毕业生。昔日百里挑一,今朝来者不拒,中专生源的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专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考核方式等,都需要探索。本文拟就分层次教学问题谈点看法,以就教于诸位。
其实,分层次教学早已包含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中,今日老话重提,只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些新的思考。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使得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内涵也日益丰富。正所谓老生常谈,常谈常新。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中专生源,实施分层次教学,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
中考落榜进中专,这是大部分中专生之路径。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这部分学生该属差等生了。曾经有一外聘英语教师,诬我们中专生为“渣滓”,激起学生愤慨。这一外聘教师的思想固然是错误的,但与其有同感者却大有人在。不转变这一观念,不能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很难搞好教学工作的。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划线,只认可读书好的学生,不承认其它天赋,这实际上是教育的误区。据专家分析,人的智能大体表现为七个方面,即:语言、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而我们只以分数论英雄,难免会扼杀许多可塑之才。今日之中专生,在有些智能方面可能差一些,但一定有他的强项智能。弱智周舟尚能指挥大乐队,何况正常人?关键是要认识他的智能类型。不同智能类型的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扬其长则人人皆能。因材施教,首先就要区分他是何种智能之才。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端正教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组织,探索出适应中专生源现状的新的教学之路。所以,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深浅有度,优化课堂教学
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数学、英语等课程上。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简单说,就是从总体上降低标准、降低难度。比如数学,只进行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学习,而不再进行公式推导、综合题目的演算。深浅有度,以学生能掌握为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以达到公共英语一级标准即可。一级标准,只是略高于初中。不求学得深,只要学得会。不在语法句型上精雕细琢,多在听力口语上强化训练,重在应用。也就是说,在课堂主渠道上,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组织教学。现在中专出口多了,不仅可直接就业,而且可升入高校。两个出口,对应的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在同一课堂上兼顾,往往顾此失彼,甚至两者都顾不了。因此要抓主要矛盾,要联系学生实际。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千条万条,学生能接受是第一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但总有差别,而且现在的差别比过去大得多。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我校约占三分之一),则通过办高考辅导班满足需求。中专学校的两个出口是两条道路,而不是两条腿。两条道路,一条通向市场,一条通向高校。而两条腿只能走一条路。如果一条腿迈向市场,一条腿迈向高校,只能原地踏步。对于不同的学生,学校应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鉴于目前中专生现状,学校应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而不是为高考的文化基础课上。把重点放在职教上,也不是说中专就是终极教育,对口高职就是一个新台阶。参加高考辅导的部分学生,选择面则更大一些:不仅对口高职,还有成人大专,甚至本科等。但就总体而言,首先要落实中等职教教学计划。在搞好中等职教的基础上,再向高一级发展。不然,中等职教缩了水,高等学校也上不去,那就迷失了方向。总之,对于文化课教学,既不能按高考要求,也不能按过去中专对文化课的要求,而是比两者都要低。对于专业理论课教学,也应该删繁就简,能砍则砍。比如家电、计算机等专业,要求数学、物理、电子线路等课程开足一定学时,达到一定标准,但学生就是听不懂,讲了又何益?干脆照葫芦画瓢,把有限的学时多投入到动手操作上,效果会更好。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先学会怎么做,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似乎更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然的话,理论上讲的很多,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道理似懂非懂,操作似会不会,那就好象煮了一锅夹生饭。所以中职的专业教学,应侧重感性认识,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与实训教学,应同时排入课表。现在通行1:1,实际上,有些课程,实训的比例还应加大,2:1都不为过。
三、课程设置,体现职教特色
普通中专与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了,就连我们的《山东中专教育》,也已更名为《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了。但是,中专毕业到省厅验印时,还必须要有公共英语等级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不掌握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则会成为21世纪的新文盲,所以,省厅的要求是必须的。其它不到省厅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