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本周二下午在XX小学,听了王老师基于微视频的授课《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自行预习和学习,并填写任务单。课堂老师再进一步考察和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我对于本节课的感受如下。
一、基于微视频的课堂检测
课堂第一环节就是以学生操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亲身观察三角形的性质,验证视频授课中的内容。接下来以三个小判断,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基本掌握情况,更加精彩的是学生到黑板加一条线,使板凳更加牢固,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的理解和运用。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单,两人合作,到黑板前面摆出自己的分类,并说说分类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最精彩的是学生的两个提问,“为什么3个角,只量一个角?”“你是从哪一条边量的”触到了三角形分类的最根本的依据,进一步使生明确三角形是怎么进行分类的。
二、教师提问
一节课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精心设计的提问,也是一条带动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认识的主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通过不断的发问,使学生对分类三角形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三、练习设计
我认为这节课的又一个亮点就是小游戏的设计。信封盖住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学生猜猜是哪类三角形。最后老师设计的是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提问一个问题“最大的角是什么角”,通过老师的回答,判断是哪类三角形,又峰回路转到三角形分类依据上,进一步明确各类三角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理解。最后练习让学生动手围一围,也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引起我的思考。
第二篇:《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自然。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四、教师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建议:
1.当出示了交通标志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教师应在此放慢速度,并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要强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小写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边。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2本节课徐老师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入课题,简洁、明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边、有顶点,巧妙地为探究本课新知作好了铺垫。我觉得本节课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这节课中真正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时,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谈话出示木条做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猜猜哪个图形坚固,然后请两个同学拉拉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运用媒体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再借助媒体录象,让学生在实验、交流讨论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教师的设计理念,或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有价值的课。徐老师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围绕着探究、验证、巩固内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并从中解决问题的所在。
从这节课,也可以看出沈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对教材的钻研比较透彻,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较好,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探究中来,学生学得高兴,印象也很深刻。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三角形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内容之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线段、角、也能简单区分三角形和其他形状的区别,三角形的认识是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周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判断等等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用曲线围成的图形、用不封闭的线围成的图形等。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注重设计的趣味性。在最初的定义学习之后,我们进入到本课的难点,画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找高,以及自己动手画画高,到最后优生的演示,无一不是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虽然画高到最后的钝角的高,这个过程出来的比较曲折,但我相信真正思考该问题的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是非常深刻。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画高的.过程中,教师所呈现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不够大,导致三条高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影响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理解。同时,板书的排版还需要更为简洁、合理。
当然,作为一名非专职的数学老师去听课,我的观点可能还是比较肤浅或不够正确,但周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设计紧凑等方面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4[教学回顾]
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
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从上往下画)
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
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比如,提问的有效性。(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三角形画高是一个难点,它的基础是学习垂直与平行时垂线的画法: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垂线(直线不够要延长)。经过了平行四边形画高的学习,今天已经是第三次接触了。三角形的高学生从上往下画基本没问题,但丛底下2个顶点往两边画高就有难度了,陈老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分3步,从易到难,在不断的尝试纠错中完成画高。(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的分层设计,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常听人这样评价数学老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时想想,为了还原知识的生活背景,要创设生活情景。这样的东西多了,数学课有时就赛过语文课了。但数学课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还是与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关系。在浙江众多的数学名师中,听一次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很有“数学味”的老师的课堂:朱乐平的理性思辨,俞正强的幽默风格,陈汝耐,袁小平的语言精炼,都让人回味无穷。40分种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多,学生未必听的多,但学生自己练习的肯定少。所以,换个角色,让学生尝试说,尝试做,学生再相互补充答疑,教师作必要的规范点评(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课堂就慢慢灵动起来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渐渐的显现出来了。
《认识三角形》评课稿5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画三角形由实物到几何图形体现了抽象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分析定义,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图形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
2、巧妙利用旧知,降低了画高的难度。教师将三角形的两条边去掉留下了一个顶点和对边,由做点A到线段BC的垂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华高的方法其实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画出垂线段后教师将三角形还原,让学生豁然明白刚才的操作正是在给三角形画高,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出来,而且还降低了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能用色粉笔表示,我想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观外还有什么作用?可以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2)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画高时方法的叙述表达,要领着学生去说,边画边理解定义。
再如,判断图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时也可根据三角形定义去判断不否何哪条规定。
第三篇:三角形的认识评课稿
评《三角形的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线段、角,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徐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课。下面具体谈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展开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徐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现概念生成的过程。
1.徐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既唤醒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已有认识,也为学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三角形,可以使表象清晰化。3.再选用学具袋中的材料,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指一指、比划一下,自己创造三角形,逐步使头脑中的三角形表象外化。4.然后调动观察、想象、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5.最后,通过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这些看似普通的环节,无不体现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三角形的高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将其还原,将其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接下来,徐老师通过课件微视频积木山的直观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在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拿着三角板转过来转过去,不知如何放。但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画得得心应手。
究其原因,是因为徐老师已经通过微视频和几次尝试练习将教学难点分散和各个突破了。
1.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与学生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一样。因此,在学生通过微型视频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后,徐老师安排了两次画高的活动。
第一次:学生尝试画高后,展示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旧知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
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画出其它的高,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三角形都有3条高。
2.徐老师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高与底,并建立高与底的概念,再模仿画高,在讨论辨析,纠正中逐步形成画高的技能。
从锐角三角形,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学生学得非常顺利,丝毫没觉得困难。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本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到三角形定义的概括和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再到底和和高的学习,最后到本课的难点,画高。徐教师总是把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它建议:
1.学生上台交流时没有演示,老师的示范也不够。
2.第二次旋转三角形后(给不标底的三角形画高)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出现各种不同的高。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换一个不标底的完全不同的三角形,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比较多。
第四篇:四年级《三角形认识》评课稿
四年级《三角形认识》评课稿
四年级《三角形认识》评课稿1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自然。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四、教师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建议:
1.当出示了交通标志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教师应在此放慢速度,并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要强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小写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边。
四年级《三角形认识》评课稿2[教学回顾]
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
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从上往下画)
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
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比如,提问的有效性。(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三角形画高是一个难点,它的基础是学习垂直与平行时垂线的'画法: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垂线(直线不够要延长)。经过了平行四边形画高的学习,今天已经是第三次接触了。三角形的高学生从上往下画基本没问题,但丛底下2个顶点往两边画高就有难度了,陈老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分3步,从易到难,在不断的尝试纠错中完成画高。(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的分层设计,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常听人这样评价数学老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时想想,为了还原知识的生活背景,要创设生活情景。这样的东西多了,数学课有时就赛过语文课了。但数学课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还是与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关系。在浙江众多的数学名师中,听一次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很有“数学味”的老师的课堂:朱乐平的理性思辨,俞正强的幽默风格,陈汝耐,袁小平的语言精炼,都让人回味无穷。40分种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多,学生未必听的多,但学生自己练习的肯定少。所以,换个角色,让学生尝试说,尝试做,学生再相互补充答疑,教师作必要的规范点评(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课堂就慢慢灵动起来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渐渐的显现出来了。
四年级《三角形认识》评课稿3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1、先不告诉学生有哪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操作,不提供不限制学生的选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
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老师执教的《可能性》设计理念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每个环节扎实有效,而且还注重了学生习惯的培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猜球、观察、判断、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王老师在教学时,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猜球判断、摸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描述,培养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导入,既激发了兴趣又导入新课,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李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王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四年级《三角形认识》评课稿4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画三角形由实物到几何图形体现了抽象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分析定义,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图形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
2、巧妙利用旧知,降低了画高的难度。教师将三角形的两条边去掉留下了一个顶点和对边,由做点A到线段Bc的垂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华高的方法其实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画出垂线段后教师将三角形还原,让学生豁然明白刚才的操作正是在给三角形画高,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出来,而且还降低了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能用色粉笔表示,我想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观外还有什么作用?可以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2)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画高时方法的叙述表达,要领着学生去说,边画边理解定义。
再如,判断图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时也可根据三角形定义去判断不否何哪条规定。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篇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1听了孙老师的一堂《认识三角形》的课,整体感觉重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层次比较清楚,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自然。课一开始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自行车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出三角形,并让学生画出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判断,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60页的内容,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在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并重点说明“围成”和“组成”的区别。接着安排了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同时还出现了用曲线围成的图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老师在教学中用到了比较的方法,(1)、通过比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从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高,三条底。(2)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教师对照学生先前学过的过一点作一条边的垂线段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
四、教师注重细节的把控,及时质疑点拨,充分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后,马上问学生你能说出哪部分是高,哪部分是底吗。学生在此处出错了,教师立即根据三角形的特征帮学生纠正了错误,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
建议:
1.当出示了交通标志时,我觉得应该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画三角形的高较困难,教师应在此放慢速度,并板演做法。
3.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时,教师要强调用大写字母表示,小写的字母可以表示三角形的边。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2[教学回顾]
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
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从上往下画)
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
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比如,提问的有效性。(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三角形画高是一个难点,它的基础是学习垂直与平行时垂线的画法: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垂线(直线不够要延长)。经过了平行四边形画高的学习,今天已经是第三次接触了。三角形的高学生从上往下画基本没问题,但丛底下2个顶点往两边画高就有难度了,陈老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分3步,从易到难,在不断的尝试纠错中完成画高。(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的分层设计,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常听人这样评价数学老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时想想,为了还原知识的生活背景,要创设生活情景。这样的东西多了,数学课有时就赛过语文课了。但数学课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还是与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关系。在浙江众多的数学名师中,听一次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很有“数学味”的老师的课堂:朱乐平的理性思辨,俞正强的幽默风格,陈汝耐,袁小平的语言精炼,都让人回味无穷。40分种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多,学生未必听的多,但学生自己练习的肯定少。所以,换个角色,让学生尝试说,尝试做,学生再相互补充答疑,教师作必要的规范点评(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课堂就慢慢灵动起来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渐渐的显现出来了。
四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评课稿3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画三角形由实物到几何图形体现了抽象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分析定义,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图形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
2、巧妙利用旧知,降低了画高的难度。教师将三角形的两条边去掉留下了一个顶点和对边,由做点A到线段BC的垂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华高的方法其实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画出垂线段后教师将三角形还原,让学生豁然明白刚才的操作正是在给三角形画高,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出来,而且还降低了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能用色粉笔表示,我想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观外还有什么作用?可以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2)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画高时方法的叙述表达,要领着学生去说,边画边理解定义。
再如,判断图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时也可根据三角形定义去判断不否何哪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