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贵州省数学核心素养研讨会在八中顺利闭幕
2017年贵州省数学核心素养研讨会在八中顺利闭幕
2017年4月30日,贵州省数学核心素养研讨会在八中顺利闭幕。此次研讨会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在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转型和考试命题改革研究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研讨会由贵州省教育学会、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黔西南州教育局联合主办,贵州省兴义八中承办。全省各兄弟学校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科所、教研室数学教研会、教师培训中心、人大附中等260个单位共计620人参会,特别邀请的参会嘉宾20余人,学生200人,学习观摩教师80人。规模大,覆盖广,是继2016年承办全国定向竞标赛以来兴义八中承办的又一次大型会议。历时三天
4月27日与会人员陆续报道。4月28日举行开幕式,兴义八中校长彭贻荣致欢迎辞。之后来自兴义八中、贵州省实验中学、贵阳实验三中的四位教师分别上了一节展示课。几位老师的课堂都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4月29日至30日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童嘉森、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易中建教授、贵州大学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周国利教授等专家向在场的600余名嘉宾分享了他们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兴义八中、贵阳实验三中、贵州师大附中、安顺一中、贵州省实验中学、遵义四中、铜仁一中教师代表也分别发言。最后章建跃、宋宝和、童嘉森、项昭、周国利、朱龙等专家作命题讲评。闭幕式上贵州省实验中学校长、贵州省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数学正高级特级教师刘隆华作总结发言,对本次研讨会中的筹备、实施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贵州省数学核心素养教育提出期望。兴义八中校长彭贻荣再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
至此,研讨会完成所有预定议程,顺利闭幕!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回顾本次研讨会的精彩瞬间!新高考命题研讨2017年贵州省数学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研讨会于4月30日在兴义八中阶梯教室举行新高考命题研讨会。研讨会由贵州省实验中学校长、贵州省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数学正高级特级教师刘隆华主持。研讨会上兴义八中、贵阳实验三中、贵州师大附中、安顺一中、贵州省实验中学、遵义四中、铜仁一中教师代表分别发言。兴义八中教师代表围绕着核心素养培育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了他的看法;贵阳实验三中老师指出应着力培养学生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数学建模、数据处理、整体思想等核心素养;安顺一中老师就新高考测试题、测试质量、教学质量分析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贵州省实验中学老师针对命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遵义四中老师对于怎样进行试题分析阐释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铜仁一中老师就数学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此外,铜仁二中老师进行了自由发言。贵州省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员朱龙对以上老师的发言作了点评。几位老师的分享各有千秋,精彩纷呈,不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赢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相信此次研讨会一定会让在场老师获益匪浅,推动全省数学核心素养教育再上新台阶!精彩继续以讲座为载体以数学素养为核心
学术之筵连连由贵州省教育学会、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黔西南州教育局联合主办,贵州省兴义八中具体承办的贵州省2017年中学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研讨会今日迎来第二日。今日主要以讲座为载体,以数学素养为核心话题,与会特邀的五名嘉宾为全体参会专家教室送上一场场有味有料的学术之筵。上午三场讲座,下午两场讲座,讲座由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吕传汉,兴义八中教育集团阳光书院校长王文佳主持。讲座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专家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幽默风趣,会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首个讲座主讲人为国家高中数学课标组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他以“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与高考命题研究”为题,主要围绕五个方面来诠释讲座主题:
1、课标进展与人才培养、选拔;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考试、命题趋势;
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命题要素;
4、典型试题分析;
5、思考与建议。在讲座中,王教授围绕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对未来的数学教育和试卷命题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当前的课标修订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同时也客观指出,未来的命题趋势,在经费投入上国家将会增加考试命题、评价投入,试卷容量上或者不增题量、延长时间,或者不延长时间、减少题量。而题型结构上将会减少选择填空,有一定比例的应用问题,并增设开放问题、探究问题,工具上可以使用计算器,评卷上采取传统评分+核心素养水平评价。王教授的讲座实用性、指导性较强,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数学教学和备考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得到了众多与会人员的首肯。
随后,北京市童嘉森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童嘉森接着开展了以“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优秀数学教师的培养”为题的讲座。在讲座中,童老师认为,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对数学教师的素养第一次提出了准确性界定。同时,童老师把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创造性分为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数学考试的核心素养四个层面,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了更为具体细致的阐述。并指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室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品质: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上好每一节教学课的精神;因为,一个老师所讲的内容一生不知道要讲多少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生只有一遍。
2、尊重学生,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能力;
3、务本求实、谦虚谨慎、不甘寂寞、不畏困难、勇于吃苦、不断创新的作风;
4、服从大局、善于合作、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品格。精彩继续同时,童老师在讲座中还进一步指出,作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培育自己的核心素养:
1、从师德上。高尚的师德和对学生、教学工作的热爱符合课标“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热点的育人模式。
2、从读书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这个行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优秀的教师肯定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教师,特别是要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
3、从思想方法上。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了解数学文化,有数学哲学修养。在讲座中,童老师联系当前的中学数学教育现状和水平,进行了针对的针砭和褒扬,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对中学教育的未来作了前瞻性的预估和建议,与会嘉宾受益匪浅。重庆市教科院特级教师、教授、高考命题专家张晓斌教授随后进行了“落实‘三教’,培育数学核心素养为题”的讲座。“三教”全称“教体验、教思考、教表达”,是贵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全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吕传汉教授于四年前提出来的重要教育教学理念。张晓斌教授把“三教”和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创造性联系起来,高度肯定了吕教授的理念,并就如何把“三教”贯彻在中小学教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午的讲座如期仍然座无虚席。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教授、重庆易中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易中建教授如约开展了以“数学教学应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为题”的讲座。四条基本原则即自然原则、目标原则、结构性原则、情感原则。在讲座中,易教授详细诠释了四条基本原则的内涵,指出坚持四条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训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性和技术性指导,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最后,北京市人教社数学编辑室教授、教育部第二届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章建跃教授开展了以“核心素养同龄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变革”为题的讲座。章教授幽默风趣,旁征博引,经验丰富。其多个观点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包括
1、数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上;
2、理性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3、数学育人要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数学育人要用数学的方式;
4、推理是数学的命根子,运算是数学的童子功;
5、较好数学就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6、一数学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7、教室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育人能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抛出多个观点之余,章教授还就“概率”的设计和教学与与会专家教师进行了相关交流。在章教授的循循善诱、精彩不断的讲座中,与会人员如醍醐灌顶,如坐春风,对核心素养下的数学教育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认知。在与会人员的掌声中,讲座落下帷幕,今日度过了充实了丰富的一天。
第二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口号下,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成绩,不管其它,加重了师生负担,造成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三基教学”和“四基教学”的概念相继出现,目的是在继承双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和体现时代的要求。三基教学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技能之外,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四基教学则指在三基之外再增加一项“基本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围绕这两个主题,多年来,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
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第三篇:数学核心素养 - 副本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思考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这种核心素养可以从下列两个维度来进行理解:一是指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二种是指学生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条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新的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主要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并从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数学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面进行了描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
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要在课堂中呈现“数学本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材的领悟要透彻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沉下去”,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回顾自己上过的许多的课,总感到有些许的憾意:课堂缺少耐人回味的东西,缺少引起学生思考的部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浅薄,缺少厚重感。本人认为要弥补这些憾意,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目光要深邃,看到的不能只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种思想能让所有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师的思维中,成为教学的能力源泉。“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
让我们来看一则例子:
若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说明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这是初中数学中很典型的一道题目,连接AC,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很容易证明。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适当地替换它的条件,再考察它的结论的变化情况。
思考1:如果把条件中的四边形ABCD依次改变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梯形、等腰梯形,其它条件不变,那么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思考2:如果把结论中的平行四边形EFGH依次改变为矩形、菱形或正方形,那么原四边形ABCD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思考3:如果条件中的中点替换为定比分点,那么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思考4:如果把条件中一组对边的中点改为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其它条件不变,则四边形EFGH是怎样的四边形呢?
二、呈现数学知识的本真
对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学数学难,但又必须学。在学生眼里,数学是一个又一个公式、符号、定理、习题的堆积,它们是如此的抽象、散乱、遥远、不可琢磨,它们就象石塑一般------充满着理性精神的美却显得冰冷和生硬。数学本来是这样,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的原因?翻看人类的数学思想史,在数学“冰冷的逻辑推理之中有一大堆生动的故事”,其“冰冷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朴素而火热的思考”。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不同层次学生都愿参与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发展每个同学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能体现每个学生的自身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着,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的结论被否定后,不服气,再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再实践验证,营造出一个“人人有事做,人人要做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成功”的教学气氛。在上“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的课时,有一个抢“30”的游戏,规定两个人,从1数到30,每个人只能说1个或2个数,谁先抢到30谁赢,我规定整个一列同学先数,另一列同学后数,放手让同桌两人玩游戏,看谁获胜。同学们快乐的玩着,有的沉浸在成功中,有的不甘失败,然后总结了获胜结果,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先数后数有无区别?”同学们热烈的讨论着,最后我让两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玩,有个同学说到“27”,大家便开始议论说他一定赢,通过尝试、验证确实如此,接着又有人议论抢到“21“就会赢,同学们继续实践,这时有人又提出只要抢到3的倍数便能赢,还有人不服,两人又尝试。大家信服了,又有人又提出好办法,找3的倍数太麻烦,如果第一个人说1,第二个人就说2、3。如果第一个人说1、2,第二个人就说3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老师只组织了玩游戏,而同学们却在娱乐中学习并掌握了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知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下课后同学们对我说:“老师,数学真有趣,总是这样学多好。”
三、对学生原有知识要有准确认识
学生能接受新知识是建立在其原有的基础水平之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相应理解和主动建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动手,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对比、旋转,结合实际操作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全等,化四边形问题为三角形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拼接三角形时的公共边(即四边形的对角线),添加辅助线将四边形合理地分割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将新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验几何教学到推理几何教学过程中有效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充分利用辅助线,灵活运用不同的转化方式,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几何证明中的变和不变性。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所设计的问题需要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仅需要关注新知识的延伸,而且还需要保证知识问题的启发性、引导性和思考性。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数学知识为主要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在讲授“距离”这一块内容。初中阶段学过的距离有“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些概念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这样向学生解释几何中关于两个图形间的距离的概念:图形P内的任一点与图形Q内的任一点间的距离中的最小值,叫做图形P与图形Q的距离。由此,学生对“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与体会,也能从本质上深刻地认识到两个图形之间的距离最终“化归”为点与点的距离。掌握了这一点,即便是学生以后到高中段学习“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它平行的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学生也能做到不教自明。
由此,高境界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持之以恒,贵在变通”,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在领会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最本质的方法,朴素的思想,同时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重视通性通法,注重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挖掘,提炼与渗透,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本质,增强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觉性,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掌握知识,解决“会”与“对”的矛盾。只有这样,就一定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和教师在教的的过程中都找到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四、让活动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乐园。
(1)形式各异的作业,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
以往单调乏味的作业,被代之以趣味盎然、千姿百态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作业,为了让作业适合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形成个性,激发潜能,我设计了内容灵活,形式多样的作业,扩展学生选择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由编题,解答,或编较难的题或编基础性题,也可创新,再共同来探究完成。
(2)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
数学课上以生活实例为主,让同学们针对铺地砖,撰写数学小论文,经常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调查利润问题,打折销售问题,储蓄问题,并上交调查报告,调查环保问题,并绘制统计图表,收集同学们身高数据,买零食的零花钱数据,设计统计方式,并进行交流总结,课外时间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地砖图案,收集轴对称图形,并设计轴对称图案,同学们感到新鲜、有趣,使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开发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坚持以数学知识为主要载体,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四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什么是数学素养?什么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说来,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 的角度讲,指的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这里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双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最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知识。文化
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数学教学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事实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文化教育涵盖了知识教育,两者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
2.课堂教学: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数学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教学评价: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技能;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
第五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我国近现代的数学教育走过了一段复杂曲折的历程。上世纪初,主要“仿日”,通过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教育,以“癸卯学制”为标志,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辛亥革命后,这个学制废止,转而“仪美”,系统学习美国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被广为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学苏”,机械移植和翻译苏联教材,缩短学制,减少教学内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学习和模仿中,有收获,也有教训。虽然鲜有自己的特色,但 “遍尝各家风味”,对世界各主要国家数学教育的优缺点都有所了解和体会。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双基教学”为特征的我国数学教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双基教学即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的特征。双基教学理论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扬,又深受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
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口号下,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成绩,不管其它,加重了师生负担,造成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三基教学”和“四基教学”的概念相继出现,目的是在继承双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和体现时代的要求。三基教学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技能之外,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四基教学则指在三基之外再增加一项“基本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围绕这两个主题,多年来,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项目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13个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第四,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中国学生数学学习应培养好六大核心素养11月6日下午,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基地校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主办者,请来了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作了“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这个报告内容新鲜深刻,昭示了高中数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思想,也映射出整个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尚志教授首先介绍了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三大背景: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1世纪对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教育的深入发展逐步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标志。他阐述了高中课程修订的思路,切入点为国家教育立德树人工程;这一工程要求落实到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所有课程中。而且,高中课程的修订作为了突破口。
王教授指出,1962年的大纲提出了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三大能力;本世纪初的高中数学的课改大纲发展为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五大能力。而数学建模目前仍然是短板。短板应当补齐。数学建模强调应用。数学有对思维训练、实用价值以及备考训练的三大作用。数学对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演绎与归纳的逻辑推理能力。近代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对归纳推理的发展。演绎在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的展现形式就是运算。直观想象非常重要。证明的思路是看出来的,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图形来探测与表达结果。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要继续改革发展。小学、初中的数学教育也要贯彻课改精神,做好过渡。
怎样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王教授指出,必修课程要减少。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修与钻研时间。学有余力者让他们先修大学课程。加拿大等教育先进的国家,高中生已经达到大二水平。而且都是自学的。中国高中数学教学大量刷题练速度的风气要扭转过来。教师的思路要开,胸怀要大。数学教学中不要无原则地搞一题多解。
数学高考要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减少题量。考试要着眼于能力,不能变成考技巧。让平时拼命刷题、反复复习、机械操练的考生占不了便宜。高考出的题目要有弹性,要出一些背景题。要进一步减少选择题。增加点阅卷成本,为了真正培养好学生,也是值得的。再说,数学运算题、背景题的阅卷再烦,也烦不过语文考试的作文题。修订组向浙江省考试院提出建议,得到认可。王教授说,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共同声音,帮助领导科学决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部长也认同了,以后不设考纲,高考以课标为标准。
王教授举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有一所“985”高校,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在125以上,入学后的10月份组织学生做过的高考题目的考试,平均分降到100;到同一年的12月再考一次同样的题目,平均分只有及格。这说明很多题目学生做过就忘了。考那样的题目,高中那样的教法,没有多大积极意义。高考制度与高中课程的改革,要给学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等形式,让学生的才华呈现出来。以后高校录取不会斤斤计较一分两分,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