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初步探究
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初步探究
雄壁镇大舍完小 方飞霞
在为期半月的跟岗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说它是新的教学方法,可它又在我平时的教学中隐隐约约的出现,可对这种方法又没能恰当的掌握。在很早以前,我就想过:我们教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吗?那每一节课中就必须要有写得训练,最初只是在某些课堂中模仿练笔,这次的学习才让我知道这就是“读写结合”。跟岗学习的时间很短,也没能完全掌握“读写结合”的精髓,希望在不断的探究中能把这种方法在语文课程中运用自如。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和写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把两者结合,学生的作文能力词汇逐渐提高。结合历年来的教学经验,总觉得阅读和作文不光是学生头疼的问题,作为教师更应该反思怎样才能教好阅读和作文。读写结合的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词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我就自己的学习浅谈粗陋的见解:
一、找准“读写结合”的连接点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连接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下面,我谈一谈怎样找读写连接点:
1、从优美词、句入手
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课后的练习经常会要求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大部分学生只是抄一抄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学会运用,相当于白学。所以,在教学时就要对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心品位,要让学生读通读透偶,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教学《荷花》一文中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荷叶比作什么?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文字的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意境: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荷叶的形状。待学生反复的朗读后,让学生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决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多想,给了孩子模仿和借鉴的对象,孩子的练习效果就会很好。
在五莲实验小学马云菊老师执教的《我为你骄傲》一文中的“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小伙伴躲在一位老奶奶家的后院里,把一块块小石头扔上她家的房顶。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马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完这句话,你觉得心情怎样?”马老师再把原来的比喻句去掉比喻后与之作对比,再和学生讲解比喻的含义和作用,接着再让学生练习说比喻句。这些练习的设计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比喻的手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从典型入手
在教学《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了翠鸟的外形。这种按一定顺序的写作方法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忆一种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仿照文中写翠鸟的段落来写一写。这样的片断练习让学生在老师和教材提供的例子中慢慢植根于他们的心底,为写作奠定基础。
3、从读后的感受入手
教学完一篇课文后,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4、从不同课文的对比入手
在一本课本中,如果仔细地去挖掘教材,你会发现,课文和课文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就不会循规蹈矩的一篇接一篇的学习,而是把自己认为能联系在一起的课文放在一起学习。比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燕子》和《燕子专列》,两篇课文讲的都是同一种动物。在学习《燕子》之后,让学生对燕子有一定的了解,再学习《燕子专列》,喜爱燕子的学生在面对快在暴风雪中冻死的燕子产生怜悯之情,也才会体会到文中人们和小姑娘为救护燕子而做的事情。这样的前后联系学习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化为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二、读写结合的策略
1、引导学生仿写
教材文章选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很好的“范例”。因此,教师要在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品味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采用“范文”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总分式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特点是:全文是总-分-总和每个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有并列式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引导学生补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出于从表达的艺术角度考虑,采用了“留白”艺术,有意不写完整,或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这样便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补白”。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作者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可以让学生写一写都有什么“好梦”?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扩写
有些文章的段落叙述的比较简略,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地想象,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作适当补充,使之内容充实,描写具体。
4、创设小练笔的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些练写的平台,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要求。使“练”有所依。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寻找教材中能够进行练笔的点。也可以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从周围观察到的来练笔。
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却是常青问题,我会在不断的 探究中继续学习,把读写结合熟练地运用到教学中。
第二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低年级学生的已知和实际语文能力出发。而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读写结合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语文教师们广泛应用。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举措,我在低年级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中年级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长于记忆,长于形象思维,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还不能达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理解,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同时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识字不多,词汇量也较少,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一些有特点的词语进行积累。比如,《小溪》一文中的“滑溜溜”和“亮晶晶”,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积累。老师说:“冬天到了,小溪就变成了溜冰场。这时候你来到山里会干什么?”学生回答:“我会溜冰。”老师说:“是呀,小朋友们可以溜冰啦!多开心啊!来读好这两个词。”
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以积累常用词语为主,但在教学文本中如遇到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书面化的语言也不妨让学生积累一下。如《人间仙境九寨沟》一文中就有许多好词,“色彩斑斓、五彩缤纷、憨态可掬、古木参天、异兽珍禽、诗情画意”等。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图片进行理解性的朗读,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读、游戏读)帮助学生建立词语的初步概念。然后让学生用其中理解得最清楚的词来说一句话。从朗读到运用,学生的积累可谓扎实到位。《石榴》一文对石榴的外形做了细致地描写,石榴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水果,但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划出描写石榴的句子读读、议议,课后再背背、记记。这样当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看见了石榴,他就会用课堂上积累的句子来进行介绍,同时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以随文练笔促语言文字的吸收消化。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怎样选择呢?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在课文中选择“例子”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
二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具有特殊结构的典型句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无需了解这些句子间存在的结构特点,但作为老师可以意识地进行渗透。如《黄山奇石》一文,文中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上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五老奔天都”和“金鸡叫天都”。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读,男女生配合读,让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课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特点,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的其它石头的特点。“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天狗望月”又会是怎样一番生动有趣的景象呢?再如教学《称象》一课,曹冲想出了
“以石代象”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当时的情况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称象呢?于是,学生想出了“以土代象、以人代象、以木代象”等方法,随即让孩子仿照课文称象的过程写一段话,这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因此,仿写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
2、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我在教学《花木兰》一文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抓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赫赫战功、英勇善战、巾帼英雄”这几个词,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简单地介绍一下“花木兰”这个人物。通过对课文中这些词语的运用,学生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感受就更深刻了。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如《小冰熊》一课,课后创设情景:“第二天,小熊一家要出去旅游了,小熊当然舍不得把小冰熊一个人留在家里呀,他把小冰熊也带上了。路上,他们会怎样照顾小冰熊呢?”这样的练笔学生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写。课文中小冰熊在家里,妈妈给它盖上了棉被。棉被起到了隔热、保温的作用,小冰熊才不会融化。学生必须理解了这一内容,才能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练笔。
3、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培养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教学《迷人的秋色》,抓住“迷人”这个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秋天里还有哪些景物是迷人的?展开想象,画一幅风景画,并用语言描绘一下。如教学《沙滩上的童话》一文,文中的孩子们是用炸城堡的方法救公主,而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公主受伤。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出
更好的办法救公主,把救公主的过程写清楚。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自然就乐写。
想象性练笔还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文中说科学家们对恐龙的灭绝作了种种推测。课文的第三节结束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其它推测,这里便可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写一写还有哪些可信的推测,并写清理由。补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学生的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三、以化“我”入文促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化“我”入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今后写作中的情感激发奠定基础。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譬如,我在教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莉达,听了奥莉娅的话,你会怎么对她说?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话。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虽然在树林里,没有人会看见,但是扔下的垃圾毕竟把树林给弄脏了呀!”另一位学生写道:“爱护环境,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从孩子写的内容看,学生的确理解了课文中莉达这个人物的内心所想,发自内心的赞同莉达保护环境的这一举动。
再如《带着尺子去钓鱼》一文,课文教学完后,向学生提出:“如果你和爸爸一起去丹麦旅游时,到海边钓鱼,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这时,你和爸爸之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呢?”学生与同桌讨论后说:“我如果也钓到了一条不到22厘米的鱼,会对爸爸说:„丹麦的法律规定只有超过22厘米的鱼才可以带回家,这条鱼不到22厘米,我们不能把它带回家。‟爸爸说:„就差半厘米,马马虎虎算了。‟我说:„半厘米也不行啊,应该按照丹麦的法律办事。‟爸爸听了我说的话点点头,觉得挺有道理,就把鱼放回了大海。”之后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从学生的话语中能体会到,学生已受到了自觉严格遵守法律,保护海洋资源的感染。
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多样性。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训练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定性的训练内容,如各单元的训练点,课文后面的作业题,课文的生字和词语;另一类是选择性的训练内容。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是一件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教师既要总揽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全局,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读写结合训练才可能科学有效。
第三篇:初探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初探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课题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在教学中我发现尽管让学生积累了书中的优美词句,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但学生的习作总是不尽人意。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要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习作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
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作“生出来”而用“冒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
进行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并不等于就会写作了。还必须通过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这些方式反复的模仿,让学生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然后发挥创造力,从“形似”到“神似”,便会成功的。
总之,我们要注意引导从阅读教学中、生活中涉取营养,借助学到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运用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又有利于作文,读和写的能力便会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将读写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小学教师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读写结合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将读写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为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制定明确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阅读哪些内容,书写哪些内容应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实现读写结合教学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应在心中有个基本的判断。只有这样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锄禾》这一课文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默写。为此,教师在课前15分钟内,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手嘴并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问:“有哪位同学,既可以背诵又可以默写呢?请举手!”,有些学生就会自告奋勇的说:“我会,我会。”此时教师应积极表扬这些学生,要求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小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样做能够充分激发全班学生的读写兴趣。
二、以阅读为基础进行仿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如小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应用到写作之中,将大大提高其语文写作水平。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甚至可要求背诵,使其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而后,要求学生在熟练的前提下布置适当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仿写。一方面通过仿写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通过仿写可锻炼学生词语运用能力,为写作出优美的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这是我小学的老师》一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仿照教材中的内容,写自己的父母等。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可以这样提醒:“同学们,你们的教师和你们的父母有哪些共同点呢?”从而引导学生寻找教师和父母的共同点,通过知识的迁移完成写作。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因会得到较大提升。
三、以阅读为基础进行续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常常留下一些空白或悬念,要求读者自己去体会、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教材中哪些文章设置的有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作下标记,以引导学生的注意,而后鼓励学生去续写。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在续写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习续写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夜的工作,讲的就是有关周总理事情,之前我们还学习过哪些有关周总理的文章呢?”这时学生会说:“《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又可接着问:“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周总理工作一夜非常辛苦,如果有机会和总理见面,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和总理说的话,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响应教师的号召,展开想象,写出自己想说的话。采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写能力优点在于,要求写的内容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学生都有话可说,不会产生对写作的畏惧,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读写结合效果。
四、加强读写结合综合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还应注重读写结合训练,提高学生对读写结合重要性认识,使学生养成读写结合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语文教师可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教材内容或词语,而后教师朗读由学生进行默写;其次,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习多进行阅读,要求其根据个人爱好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鼓励学生摘抄读物中优美的段落和词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可每周抽取一节课时间,要求学生阅读所做的读书笔记,对于坚持不懈、态度认真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其找到读写结合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其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想实现读写的良好结合,语文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将读写结合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最终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完满完成语文读写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宋秀莲.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36:121.[2]秦瑞杰.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03:88.[3]孙明芝.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03:34-35.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
应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作文难写,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是因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习作水平低下。如何让学生喜欢习作,提高习作水平,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了我们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读的书多了,接触好文章多了,积累的优美语句、各种表达方式的句子就多了,写起来便会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语文教师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使阅读为写作服务。近年来,我在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习作相结合,取得了一点收获。
以读导写。阅读分课内、课外阅读,我在课内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例,结合课文教给学生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山水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特点。教学时,我组织小组、男女、全班学生齐读和背诵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感受文中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和语句的优美,感悟到文中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生学完本课,我运用课文中的排比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仿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积累,精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的精彩片段,我都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学生头脑中的词语、句子丰富了,习作时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物,作者巧用过 渡句连接上下文。我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过渡句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写参观、游览记的习作时,要按地点的变换、时间的变化有序的记叙,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以写促读。语文教师要改变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现象,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寻求阅读,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课文中有启发孩子自己去明白“幸福是什么”的智慧女儿;有珍惜友情的小鸟;还有帮助小木偶学会多种表情的小女巫。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童话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教人学会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这个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学生写一篇童话,这也是写童话的起步。学生学习了四篇童话故事就开始写童话,他们的写作对象、想象力都比较单一。我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室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名著,要求每人借一本童话课外阅读,交换阅读。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童话故事就丰富了,习作中的童话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是写想象习作,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是写说明文的习作。在这两次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有关科幻、科普的书阅读,了解自己写作对象未来的发展,收集与自己习作有关的动物、植物数据。学生带着习作要求去阅读课外书籍,有动力,有欲望,产生阅读兴趣,形成习作灵感。阅读为孩子习作积累了材料,这样学生就不怕、不厌作文了。
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享 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还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在阅读中的快乐、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快乐,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快乐,写作兴趣,写作形式要多样化,语文教师利用课文不同体裁的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练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体裁是说明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将课文《鲸》《新型玻璃》赋予童话,用第一人称“鲸的自述”“ 新型玻璃的自述”先在小组和全班介绍鲸和新型玻璃。对于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我指导学生采用小导游形式介绍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鲸的自述”“ 新型玻璃的自述”以及小导游教学活动,将课本变成剧本,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我又将他们的阅读兴趣引用到写作中,以“鲸的自述”“ 新型玻璃的自述”“介绍一名胜古迹”为题写一篇习作,有一名学生的习作“ 新型玻璃的自述”还见报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彩色的翅膀》,写了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从黑龙江带一箱小昆虫回小岛的事。学生学完这一课,我要求学生“给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写一封信”。学生在信中写到:“岛上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土地,没有蔬菜,没有昆虫,但你们辛勤的付出却换来了甘甜的西瓜。你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这就是阅读的感悟,习作的收获。
续写就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教材中很多课文故事性强,富有较深的意蕴,结尾常常让人意犹未尽,这就为续写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穷人》的结尾,桑娜 告诉丈夫自己已经两个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可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丈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有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孩子的心。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学生想象桑娜会白天在家带孩子,晚上丈夫回家后她去替别人织毛衣;丈夫每天会早一点出海,晚一点回家,多打点鱼,挣钱给孩子买吃的、穿的。孩子长大后,桑娜夫妇讲述了孩子的身世。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知恩图报,十分孝敬桑娜夫妇,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收获!
课内与课外习作相结合。课堂上读写结合是学生习作成长的一个园地,课外读写更是学生成长的一片沃土。寒暑假写日记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一个途径。学生在寒暑假里,帮助家人做家务,与大人一起下田地干活,帮助、关心他人的事,读了一本好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把耳闻目睹的事、亲身经历的事记下来,既为自己的课内习作积累材料,又能培养自己的勤于写作的习惯。但我不是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而是两、三天写一篇日记。学生每个假期写的日记,我都要浏览一遍,择优推荐发表,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学生看到自己写的日记发表了,还拿到了稿费,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既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写作兴趣。孩子们写作的体裁也多了,记叙文、读后感、童话、儿歌。自2012年至今,我的学生有20 余篇习作发表。家长们看到孩子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说:“我们看中的不是稿费的多少,而是看到对孩子的鼓励、影响有多大。”这就是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魅力!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小学储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