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01: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

第一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随之正在发生改变,其中读写结合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读写结合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以期改善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写作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进行

【中图分类号】 G6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小学语文阶段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知识储备阶段也为其写作积淀素材,实现吸纳丰富的思想内涵、逻辑的语言表达,是写作的基点,而写作则是阅读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契合,搭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读中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在培养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从而构建一个读写循环互促的良性学习系统,最终实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呢?

一、寻找读写契合点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典范之作,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是学生阅读欣赏的对象、习作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资源,以读为基本方法,进行理解感悟,确定合适的读写结合点,在读写间建立联系,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促进。但有时一篇课文有多处的要点,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点点俱到、一一训?。那么,该如何“众里寻她”,选择合适的读写结合点,高效地开展训练呢?

(一)吃透《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读写训练的目标做了分梯度、分层次的设定。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必须要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各学段、各年级训练的内容和深度,适当适度,逐级而上,循序渐进。

(二)知晓编者编排意图

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与训练都是循序渐进的。每册教材通常由几个单元构成,每一单元又按“主题”将几篇文章编排在一起。这些文章中隐含着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的线索。所以教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知其所想,找准读写结合点。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色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敏锐地捕捉文章的“个性”,把握每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定准落点,扎实开展读写训练。

(四)立足学生学情特点

在确定读写结合点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情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心理决定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多是和自己关系较密切的日常生活和周边事物,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外延扩展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记忆,拓展写作空间。另外,要点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学生对这个要点是否接触过,是否已经掌握了亦或是完全没有消化内化等等,这都是确定结合点的立足点。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段目标等诸多因素作出适当的取舍,抓准读写结合点,并辅以恰当的教学时机,不必追求每课必练,每课多练,但要精益求精,练必有用。

二、突破创新迁移点

对于不同的结合点,应灵活采取相应的读写途径与方式。

(一)美文佳句,仿中有创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课文是最好的范例。在阅读课中,抓准文本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模仿,仿构思,仿章法,仿表达,仿技能等,从读学写,从仿到创,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例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有这样几句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一组倒装句,与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不同,教学时,我让学生调换语序读,再按照平时的习惯读,反复朗读来深刻感受这一种表达的妙处,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再深刻感受语言的特点后,模仿课文例句,学习用相同的倒装句式写话,运用生动的语言把情感写具体,展示语言的魅力。

(二)转换视角,整合改写

1、改变人称。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用另一种身份来改写同一件事。如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以第二人称写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时的场景,采用了“劝别、回忆、抒情”的行文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学习文章的行文结构,与志愿军战士说说告别的话并写下来。学生在写作中兴味盎然,同时也加深了对中朝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的理解。

2、改变体裁。不同体裁的文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诗词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是写景类的文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泊船瓜洲》、《秋思》等就可做这样的改写训练,既让学生熟悉了相应体裁的文本的特点,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一举多得。

3、改变语言。五年级上册课文《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与一般性说明文《鲸》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比较阅读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语言风格方面的改写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整合、透理解。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从读到写,是一个吸收、积累、内化到运用输出的过程,需要重视每一个环节,架起读写间的金色桥梁,从而形成一条高效的学习链,真正让其发挥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新芳,《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读与写杂志》,2015年1月第12卷第1期。

[2]徐承芸,《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小学语文》,2016年第3期。

[3]刘薇,《探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文化课程分析》,2016年6月第18期。

[4]杨淼,《读写结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8月第2卷第15期。

[5]石卫红,《关注教材,实现读写双赢----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探析》,《文理导航》,2016年9月。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小学老师更加注重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读写能力是衡量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日后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都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现状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字词句篇。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应如何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构思以及章体结构。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灵活地将读写结合的模式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现存问题

(一)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读写相分离

新课程背景下,虽然很多地方都实行了新课改,新课改也初见成效,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模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1],这种教学方法古板、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对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局限性。因此,要实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模式,首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二)以读为主,以写为辅

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读写结合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重读轻写,以读为主,以写为辅[2]。在阅读教学中很少加入写作部分的内容。老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依然以朗读、朗诵为主,小学生写作的机会较少。

(三)阅读课堂中缺少实践性和互动性

在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当中,主要以朗读课本内容为主,课本内容虽具代表性,但是内容相对单一,知识的丰富性差。在阅读形式上,主要以集体朗读和个人默读为主,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老师之间互动较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

现在大多数小学都开设写作课程,写作课程由语文老师教授完成。通常为在限定的45分钟内,老师给学生一个或者多个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并按时提交。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并不能对题目进行足够的思考和发挥,仅能依靠平日积累的素材来完成,写作质量自然不高。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影像、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增强对话与情境演练,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老师应利用情境、对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当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寻找或者设置不同的情境,或者给学生一段材料,让学生自己发挥,设置情境和对话,进行演练,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说话、阅读、写作的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时期,老师应该利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识字、看图、看书、说话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素材积累,建立自己的小素材库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包括素材积累、词语的积累、语言积累、经验积累、认识积累等。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不足,容易对写作产生反感或者厌恶的心理。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句、篇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识字认词、解析语句、划分段落、写作文章等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定期安排学生阅读书籍、动漫、电影、图片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学会了描述事物的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就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积累素材,为日后提升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四)加强学生读后感想、日常故事的写作,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行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读后感想写作,学在生阅读完文章后,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用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应加强学生读后感的写作,巩固其对文章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小学生累积了大量的素材、写作手法后,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书写日记,是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3]。通过对日记的写作训练,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日记的素材大都来源于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较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老师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仿写、叙写、扩写的能力。比如,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范文,指导学生对范文进行仿写、叙写、扩写,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文章结构,进而更好地进行创作。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学生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因此,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方法进行读写教学。

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4],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只有将读写结合起来,才能同步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读写结合模式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读写课堂的实践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素材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才能将读写结合的模式应用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2]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9:203-204.[3]高会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4]刘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5,12:60.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和写是两个重要的部分。在多数情况下,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并通过二者的结合,发挥教学的最大化作用。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教学方式,读和写都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如何在课堂中做好读写结合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找出一些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从中制定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读写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应该合理地使用方法,促进读写二者之间的结合过程,从而满足教学的需求。

一、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小学生的读写需求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读写两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内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文的背诵和记忆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也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情况。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读写需求。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首先,学生应该熟悉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并能够熟练地朗诵文章。而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抄写文章,巩固对文章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利用一篇文章,将读和写两个过程连接在一起,而学生也在这种情况中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苏武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读写能力。这篇课文是著名的典故“苏武牧羊”改编而来。对小学生来说,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读和写的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脉络,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程度。读和写是两个基本的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端正态度,从而发挥教学的最大化效果。

二、明确读写结合的目的,让学生明确其重要性

读写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这个过程的目的,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就语文学习而言,读写结合可以将两个教学活动转化为―个整体,简化了课堂的结构,教学目的也变得更加清晰。而这种方式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对教师来说,读写的目的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且能够反映教学的要求,最好带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定特定的教学目的。从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它是描写大自然自然现象的一篇文章。要想做到读写结合,教师应该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文章的主旨是读写结合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文章的关键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的主旨便是大自然的这些声音,学生应该对这些声音的形式、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所谓的“读”,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所谓的“写”则是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二者结合,是检验学生学习标准的情况。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方法,教师都应该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变。在适当的时机中,教师还可以听取学生的建议。

三、增加读写结合的方式

在多数情况下,读写过程是以读为开始,写则是结束阶段。对教师来说,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课堂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思维,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来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在学生出现教学问题的时候,及时地做出―些调整,保证教学的成果。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夏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先读后写,即先阅读文章,然后描写自己对夏天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先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理解,然后进行阅读。这两者虽然只是颠倒了顺序,但是学生所获得的感受却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地安排读写结合的形式。在新课学习的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以重视读的作用,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则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合理地运用知识,这时候便要突出写的作用。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发挥教学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制定针对的教学改革。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态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听取学生的建议。最后,教师还应该丰富读写结合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感受。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该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这句话的“滑过了”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滑过了”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滑下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流下来”“躺下来”之类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滑下来”一词写出了水流过我们身体时的美好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平时是多么的缺水,多么渴望水。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2.从标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中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在地十九小节中有这样一句:“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写到辖区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小作家,充分展开想象: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同学们有的说:一行热泪从彭德怀的眼中奔涌而出;有的说:彭德怀想起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等等。教学中抓住这一切入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3.从典型段落入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不管从整篇课文来看,还是从各小节来看,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了两个问题:1.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课文第2、3、4自然段,作者分别扣住哪句话具体描写的?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菊花,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小菊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4.从结尾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可文具《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学生明白了供仪休清明廉洁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下次再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子明又会怎样说和怎样做呢?学生受到启示之后驰骋想象。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是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

太平村小学

颜丽 2010.6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通过加强小学生课外读写,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开辟小学生作文课堂训练新通道。

一、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

读写结合做法很多,大家对读写结合的做法的理解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1、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2、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

3、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二、阅读习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做读书笔记。在小学生作文启蒙阶段,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性作品及小学生优秀作文,一方面有意识让学生定期摘抄好词佳句或片段,完成阅读记录卡,补充学生词汇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力,提升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作文积蓄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每天课前三分钟,由全班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读阅读卡片,定期收集阅读卡片,组织全班性、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供同学评赏。由教师及时指点,给予鼓励,促进和巩固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阅读认识过程分析,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由句子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自由撰写

模仿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加强学生创断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棋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就可以让学生成为“自由撰稿人”了。

1、自命题作文。“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题目,交教师挑选,教师综合全班的意见,公布选题,供大家作为自命题作文参考。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想象作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作文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变“变,编一编,想一想,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八千里,思路八方洞开,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妙文佳作来。

现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

其实,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所以教者必须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观。否则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都将学不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下载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教育理论家则认为:“读”属于理解系统,“写”则属于表达系统,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存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 关键词:抓优美句子重点段落有机结合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很少聪明的孩子语文成绩往往不太突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有两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 摘要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重......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 应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作文难写,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是因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习作水平低下。如何让学生喜欢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