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3:3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

第一篇: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

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

摘要:本文从总结了初中古诗中有“愁”子的相关诗词,从中发现了古诗中“愁”孕育的规律和诗人寄托的情感。通过对古诗中“愁”意境 的探索,探究初中古诗中“愁”意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

古诗

意蕴

初中的诗词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在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内涵,笔者多次开展了古诗词相关内容的整合,经过探讨和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句句言愁却不着一愁字,就连题目也蕴涵愁绪万千。“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一个凄凉的晚秋之景。这幅图景中既是一片萧杀之气,无半点活力,从“瘦马”的形象中可见主人的疲惫;但“小桥、流水、人家”又是一幅温馨的生活图景。这一对比更勾起一个远在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产生无限愁绪。篇末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出全篇主旨,托物寄情。根据笔者收集的关于“情愁”的资料,归类诗句,得出一种“愁”有千种形态,利用有形有色的事物来表达心中的哀愁。

一、从凝色写“愁”

在古诗词了,触景生情,往往是诗人的寄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之时,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霜”字用得很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更妙的是诗人在诗中以“月光”、“霜”两种具体事物的冷色调来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又是无限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景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里的亲人,想到故乡的一切,低头浸入沉思。

二、从聚情写“愁”

情是古诗词酝酿的缀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词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以“丝”(暗指“思”)作喻,写离愁萦绕心头,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丝”的柔性来写“愁”的缠绵的情状,形容愁思的纷繁与难解。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在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写愁之味,如李煜《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等等。

三、从空间写“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在此升飞的故事。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自然流露出关于对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这思考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油然而生思乡之愁。诗人在此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状交融在一块,构筑了“愁”的深度和厚度,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

四、从数理写“愁”

古诗中大量运用了数理说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诗人用“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看似不合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才这样长。这样一想又在情理之中,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言“愁”极长。借“白发”为具体形象,又表达出一个生长过程,以至慢慢长出三千丈的过程,又喻指积“愁”由来已久,“愁”思之深。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理想不能实现,却遭受压抑和排挤,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句中“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其“愁”更是“长”得无限,如长江水前不见源头,后不见江尾,比“三千丈”长得多。作者在此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的享乐生活,而是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外部形态来表现愁思的又长又深。这一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抽象的“愁思”写得更为形象化。一位昔日南唐国的皇帝一变而成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亡国之音哀以思”,这种悔恨,这种追思,这种家国和自己一生巨变的痛苦能不如“一江春水”深长吗?读着最后一句,读者的情感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五、从距离写“愁”

距离产生美,也是相思之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别愁》)时光易逝,青春易老,而夫妻二人天各一方,不能共享美好时光,由此而生相思之情。夫妻恩爱,两人同样思念着对方,同样因离别而苦恼。诗人将一愁两分,写出人分而情相连。这两地之间,仿佛充满了相思之愁,两地的距离仿佛就形成了他们俩“愁”的宽度。诗人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她与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无限钟情。正因如此,“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从中让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领会到作者的绵绵痛苦。

六、从情境写“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撕心裂肺?作者要表达这种思乡之痛,在曲中借“断肠”一词,既写出思乡的巨痛,又通过“断肠”这一过程写出满腔的乡愁愈积愈多,让人断肠。

七、从时节写“愁”

时节是诗人写作的一个动因之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醉花阴》词句。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诗句中“永昼”和“销”传达的都是时间概念。心理感觉化的时间不同于自然时间。它可以把自然时间伸长或缩短。重阳已是白天渐短的时节,但耐不住似雾如云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写出了女主人公在天气阴霾的日子里愁闷终日,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的闲愁。总之,古诗是一种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增强文学素养的题材,通过时空的穿越,把写“愁”的诗句进行整合串联,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扩展教学内容,也扩充和深入了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又探究性学习了未学的知识,积累了学习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整合有关“愁”的课外资源,促进古诗词教学的生动性,盘活古诗词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3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郑庆忠.古诗词“愁”意品读[J].中学语文,2007,(32).[4]万庆花.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J].文学教育(上),2007,(4).[5]狄树旺.古诗文鉴赏的新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5).[6]陈铁民.情景交融对王维对诗歌艺术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1,(3)[7]依如罕.王维诗中的“无心”妙境与有形意境[J].吉昌学院学报,20099,(2)

作者简介:钟风林,女,1984年7月出生,广西博白人,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工作单位:广西博白县宁潭第一初级中学 邮编:537608 联系方式:*** Email:zhongxing1979@tom.com

第二篇:古诗中地理知识的探究--论文

古诗中地理知识的探究 ——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关键词:地理 古诗

摘要:我国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有许多“优美动人,底蕴深厚”名诗佳句,其中大量的描写了各个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地理角度来进行了归类。这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及文学欣赏能力的一种探究的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一、描写气候

1、描写我国季风气候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3、描写四季不同的天气:

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说明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夏季晴空万里的西湖,乌云骤然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平静如镜,这种地方性阵雨天气,表现于苏轼的笔下便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说明江南四月初常常下着阴雨连绵的春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春雨补给河流径流量,河流枯水期结束的写照。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二、描写地形

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三、描写河湖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

1、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五、烘云托月

古人抒情,大多委婉含蓄,而月亮因本身的神话更现风韵,多成为诗人寄意的对象。如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理解此诗中的月相应抓住关键词“月上、黄昏”。“月上”,月亮从东边升起,刚到柳树梢头,离地平线不远,方位自然是东方了。“黄昏”表明太阳从西边下山。月亮、太阳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正是望月初升的时候,月亮是圆的,日期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月相自然是满月。古诗中的“元夜”,即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有人认为此词中的月相应是上弦月,这从“月上”就可以排除,因上弦月正午月出,黄昏时位于中天,不存在“月上。。”的问题。通过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又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柳永的代表之作,传诵至今已历时900多年。廖廖数语,宛如一幅清新而又略带悲凉的图画;晨光未露,河岸凄清,微风吹佛,柳丝飘摇,一钩残月低挂在东边天际。日期当然是农历月末。

六、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

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2、高中地理教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南北朝·江晖:边城风雪至,客子自心悲。

唐·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岑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唐·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宋·晏殊:春风不解禁扬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唐·赵嘏: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宋·程致道:春风如醇酒,着物物不知

唐·杜甫: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李贺:东风方来满眼春。

唐·李白: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明·丰坊:东风一夜吹桃萼,桃花吹开又吹落。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道风声恶

宋·杨万里: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晌。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提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之多少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立春偶成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寒食

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伤春

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春晚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宋·苏轼《新城道中>>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宋·苏轼《一丛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锁窗寒(春思)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巢双燕。曾见。双蛾浅。自别后,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试凭他、流水寄情,溯红不到春更远。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 院。

锁窗寒(春寒)

料峭东风,廉纤细雨,落梅飞尽。单衣恻恻,再整金猊香烬。误千红、试妆较迟,故园不似清明近。但满庭柳色,柔丝羞舞,淡黄犹凝。芳景。还重省。向薄晓窥帘,嫩阴欹枕。桐花渐老,已做一番风信。又看看、绿遍西湖,早催塞北归雁影。等归时、为带将归,并带江南恨。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一萼红·红梅

占芳菲。趁东风妩媚,重拂淡燕支。青凤衔丹,琼奴试酒,惊换玉质冰姿。

甚春色、江南太早,有人怪、和雪杏花飞。藓佩萧疏。茜裙零乱,山意霏霏。

空惹别愁无数,照珊瑚海影,冷月枯(一作孤)枝。

吴艳离魂,蜀妖浥泪,孤负多少心期。

岁寒事、无人共省,破丹雾、应有鹤归时。可惜鲛绡碎剪,不寄相思。《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唐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杨朔《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刘大白《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诗:“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萧条冬风高,吹我冠上霜。(宋·王安石《寄二弟时往临川》)冬风吹鬣马更骄,一出何由问行迹。(宋·王安石《过刘贡甫》)冬风吹草木,亦吹我病根。(唐·贯休《冬末病中作》)问言归何时,逮此冬风饕。(宋·王安石《和甫如京师微之置酒》)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宋·王安石《寄平甫弟衢州道中》)冬风不改绿,忽见新阳浮。(宋·王安石《用王微之韵和酬即事书怀》)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唐·李白《出自蓟北门行》)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唐·杜甫《野望》)孟冬风薄人,十室八九病。(宋·陆游《病中作》)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魏晋·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

北风动地万木号,不料一寒如此恶。(宋·陆游《初冬风雨骤寒作短歌》)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唐·杜甫《北风》)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明·刘基《北风行》)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无名氏·《题梅》)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魏·曹操《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唐·白居易《村居苦寒》)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唐·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唐·白居易《别毡帐火炉》)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汉·无名氏《别诗》)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唐·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唐·李世民《冬狩》)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唐·张说《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散漫馀雪晴,苍茫季冬月。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唐·薛据《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

寒风吹画角,暮雪犯征衣。(唐·张南史《送司空十四北游宋州》)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元·王冕《冀州道中》)细雪翻沙下,寒风战鼓鸣。(南北朝·庾信《奉答赐酒诗》)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昔我初迁,朱华未晞。今我旋止,素雪云飞。(魏·曹植《朔风诗》)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唐·薛光耀《相和歌辞·子夜冬歌》)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唐·孟郊《杂曲歌辞·羽林行》)长安朔风起,穷巷掩双扉。(唐·李景《除夜长安作》)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昨夜朔风吹地动,起看长剑雪花明。(元·王冕《会友》)朔风撼天云黮黮,雪花恰似杨花糁。(元·王冕《雪中次韵答刘提举》)昨夜朔风吹倒人,梅花枝上十分春。(元·王冕《素梅 其十三》)朔风吹撼处士庐,冻云隔月天模糊。(元·王冕《梅花 其一》)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宋·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

残雪暮还结,朔风晴更寒。(宋·陆游《雪后苦寒行饶抚道中有感》)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鸣窗纸。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宋·陆游《夜大雪歌》)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唐·李隆基《温汤对雪》)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唐·杜甫《相和歌辞·前苦寒行》)北风北风,职何严毒,摧壮士心,缩金乌足。冻云嚣嚣碍雪,一片下不得。(唐·僧贯休《相和歌辞·苦寒行》)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唐·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唐·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严冬北风急,中夜哀鸿去。(唐·钱起《冬夜题旅馆》)独立大河上,北风来吹人。(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唐·孟郊《苦寒吟》)北风临大海,坚冰临河面。(唐·孟郊《求友》)刺刺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沙尘。(元·王冕《应教题梅》)北风吹人身欲僵,老翁畏冷昼闭房(宋·陆游《与子坦子聿元敏犯寒至东园寻梅》)天寒霜雪繁,萧萧北风劲。(宋·文天祥《第一百八十》)吹面北风来,拂鬓坚冰至。(宋·文天祥《发潭口》)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南北朝·鲍照《学古诗》)积雪皓阴池。北风鸣细枝。(南朝·谢朓《阻雪连句遥赠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高适 <<别董大>>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风头如刀面如割.同上

关于“西风”的词比较多,诗就少了,都列举上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蝶恋花》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宋·辛弃疾 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古诗十九首》 西风昨夜过圆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岑参

另外,古诗文中常把西风称作秋风或金风。

生 民

风云初起,涛声相继,雷声相逼。

荡尽奇耻大辱,恨不能,化剑为犁。

自信英雄盖世,才思破天疑。笔落处,字字珠玑,多少盛会惊全席?

西风年年送羌笛,可知我,伤心到何时? 有心走遍天下,何曾不,见贤思齐? 凭谁高举,壮士手中,那面帅旗? 血和泪,流在心上,都有是诗和词。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东风

年代:【宋】 作者:【宋无】

东风吹绿上汀洲,染出江南一片愁。长到春来间芳草,不知何地可忘尤。

南风歌

年代:【先秦】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西风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西风来几日,一叶已先飞。新霁乘轻屐,初凉换熟衣。浅渠销慢水,疏竹漏斜晖。薄暮青苔巷,家僮引鹤归。

北风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山雨无休歇,江云政郁葱。如何急滩水,更著打头风。草作伤心碧,花能可意红。一年春好处,却在道涂中。

第三篇:古诗中地理知识的探究--论文

古诗中地理知识的探究 ——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关键词:地理 古诗

摘要:我国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有许多“优美动人,底蕴深厚”名诗佳句,其中大量的描写了各个时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地理角度来进行了归类。这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及文学欣赏能力的一种探究的方法。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古诗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从古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一、描写气候

1、描写我国季风气候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3、描写四季不同的天气:

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说明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夏季晴空万里的西湖,乌云骤然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平静如镜,这种地方性阵雨天气,表现于苏轼的笔下便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说明江南四月初常常下着阴雨连绵的春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春雨补给河流径流量,河流枯水期结束的写照。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二、描写地形

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三、描写河湖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

1、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五、烘云托月

古人抒情,大多委婉含蓄,而月亮因本身的神话更现风韵,多成为诗人寄意的对象。如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理解此诗中的月相应抓住关键词“月上、黄昏”。“月上”,月亮从东边升起,刚到柳树梢头,离地平线不远,方位自然是东方了。“黄昏”表明太阳从西边下山。月亮、太阳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正是望月初升的时候,月亮是圆的,日期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月相自然是满月。古诗中的“元夜”,即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有人认为此词中的月相应是上弦月,这从“月上”就可以排除,因上弦月正午月出,黄昏时位于中天,不存在“月上。。”的问题。通过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又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柳永的代表之作,传诵至今已历时900多年。廖廖数语,宛如一幅清新而又略带悲凉的图画;晨光未露,河岸凄清,微风吹佛,柳丝飘摇,一钩残月低挂在东边天际。日期当然是农历月末。

六、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

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2、高中地理教材

第四篇:古诗中的朗读教学

古诗中的朗读教学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片断与思考

《宿新市徐公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作品,其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把儿童的天真可爱写得淋漓尽致。我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的时候,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回到文学的怀抱,尝试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并依次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学过这首诗吗?谁来读读?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万里的另外一首诗,题目是(齐读)——《宿新市徐公店》。

二、诵读诗歌

1.大家都知道,诗歌特别好读,读来朗朗上口。所以,今天我们就从诗歌的朗诵开始学习。朗诵诗歌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课前大家已经做了认真的预习,谁来读读这首诗?(生读)后评价:我们朗诵诗歌要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2.大家自由练习

练得怎么样?谁来展示展示?

3.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讲究诗句的停顿,像每行七字的诗句,一般在第二、四、七字上停顿。我国古人诵读诗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把一二声读得比较长,三四声读得比较短。比如“未成阴”,“未”第四声要读得短,“成阴”分别是第二声、第一声,要稍微延长一点,读成“未成——阴——”。那“一径深”“追黄碟”“无处寻”怎么读?老师来学学古人好不好?

4.当然我们也不必要完全像古人那样吟诵,当有些地方按照古人的方法处理后,表达效果就大不一样,关键要读出其中的韵味来。小组内交流朗读。

5.刚才我们只是从形式上研究了这首诗,诵读的最高境界是从诵读中听出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情感。当然得认真品读诗歌。

教后思考:

我认为古诗的朗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读正确,声音响亮;第二个是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第三个就是人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蕴里,表情、动作、声音的高低起伏等与诗歌意蕴同步共生。第一个层次着重在预习中解决,第三个层次还要在进一步学习中体会,这部分主要练习第二个层次。同学们在平时的朗读诗歌中,对于停顿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对平仄读法根本不懂。古人是按照平仄规律来吟诵的,我们可以把诗歌吟诵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可以在朗读中借鉴一点,但没必要一定要回到古人的状态。

第五篇:初中古诗中的哲理句赏析[范文模版]

初中古诗中的哲理句赏析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简析:生命的长短不再上天,人可以通过调养来延年益寿。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4、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简析: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野草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人赞颂春草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以此来联系到人的坚毅顽强精神。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简析: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中,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诚挚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简析:以扬帆渡海为喻,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0、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简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说明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简析:景象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事物永远都是前进的,我们永远要向前看,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中。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4、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简析:在此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到。

1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简析: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化。

1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简析:站得高,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才能饱览千里风光;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才能不断发现新境界。

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简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引申为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19、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简析: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做充分准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迷惑所陶醉。

2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或:比喻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要奋发有为,乐观向上,不因年老而消极悲观。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简析: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自古及今,天上人间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做人要胸怀宽广,豁达乐观。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只要亲人朋友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彼此的心灵和精神也是想通的。

2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简析:看人、看事、看社会,要全面辩证的看,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以偏概全。

2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简析:“傍观者清,当局者迷”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如果不仔细思考,往往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简析:只有去实践体验,才能有些了解,和“实践出真知”一个道理。

2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简析: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远见卓识,有全局意识,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2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简析:词句用比喻巧妙地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29、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3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的哲理。

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简析:人老之后,人在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老一辈退出工作岗位,是为了更好的关心培育下一代新人。

下载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古诗中“愁”意蕴教学之探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案教学”之探究

    “学案教学”之探究 新课程理论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学案教学”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地理科目作为最具实用性的科目,早早就被录入教学课本,作为培训学生基本技能之一。地理教学从小学的"社会"科目就进行了,地理的知识空间十分广泛,随......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 吴新荣 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也如此,它是初中生对物理问题所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此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佚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对生活常见地理知识予以准确把握、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深入发掘生活内涵,从而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使之更富于......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研组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灵活运......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初中数学课教学的探究 黄官中学 陈建军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