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学生发展探究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真实意蕴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已全面展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写在各类文件的显著位置。去年底,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开宗明义,更是提出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实现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又受教学设计的影响。因此,教学设计能否切实“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学生发展,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优化的实现。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虽然语文教学设计不再是学界的陌生话题,以改革教材、教法、评价方式等来破解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讨论亦不在少数,但作为教学设计这一系统研究还显得零散,甚至在一线教师群体中相应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政策、背景、内涵、策略四个层面剖析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真实意蕴。
一、关注学生发展,凸显生本理念的战略地位
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发展,教学设计以生为本,可谓顺应当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诉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以人为本”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此前,《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第一条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则提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也明确写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可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改关注的焦点,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作为母语课程的中职语文课,应该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起点能力,通过基础、职业、拓展三大模块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符合语文教改的实际需求
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职文化课改革应从着重于知识的传承,传为以知识传承为载体,以学习能力提升、学习习惯培养为重点„„使学生能通过文化课学习,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学习能力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关注的学习能力上有真正的提高。”“中职文化课改革要遵循促进发展的原则。一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智能基础上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地得到发展。”显然,关注学生发展是每一个教师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来看中职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在笔者做的一次调查中,95%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够关注甚至不关注,他们希望语文课:不要光学习书上的内容,除了背就是抄;多请学生朗诵,不要偏向喊哪一个,要每个人都喊到;讲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的生平故事;少些背诵多开展些活动,大家一起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听得懂„„ 因而,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不仅是对知识学习问题预设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服务职业生涯的发展。正如斯腾伯格在TIA(即Triarchic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中强调的:“教师要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材料;开发出学生更多种类的潜能;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点;力图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关注学生发展,体现教学设计的核心要义
严格说来,语文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学设计理论在语文学科的应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则更具体指向了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图所示)。
鉴于此,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即探讨最优的中职语文教学途径,以促使中职生提高语文能力,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系统工程。它从分析中职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入手,由确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进行每一次课堂学习的起点行为,到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活动能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升职业素养的学习任务,落脚于学生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来表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从而有利于中职生认识到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自觉加强实践,提升能力与品位,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基。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要义。
四、关注学生发展,评价教学设计的原则依据 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策略选择需要着意关注是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基于学情
中职语文教学面对的学生基础薄弱、能力欠佳,大部分人对学习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很多同学达不到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平。这是实情,也是必须直面的尴尬,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进行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教师不信其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正面期望效应,以鼓励为主,对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赏识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二)目标指向
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今后人生需要服务,重实用、重实践,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事实上,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立足就业,注重能力与素质,既是对大纲“课程教学目标”精准简化的表述,也是我们确立具体教学目标所依循的上位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言语能力的习得,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课文深层的人文内涵进行不同深度的开掘,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能力得以发展。
(三)策略选择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实用化、生活化、现代化。要“要根据各专业特点,从不同角度,有选择地把适应学生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内容要拓展到课堂外、深入到社会中,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
2.关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控教学进度,适时指导学习方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想象和联想能力等介入语文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尤其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环境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平台。
3.重视评价方式。中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单凭一张试卷说话,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都应多元,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第一目的。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实现持续发展。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旨归即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路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每一个教育人都责无旁贷。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关注学生的发展
而设计”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好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
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2.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2.1微笑传情。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2.2兴趣引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2.3以情动情。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3.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如我教学作文课《介绍一种植物》时,讲到交流信息环节过程中,学生把课前自己喜欢的植物(仙人球、芦荟、红运当头、吊兰、玫瑰、康乃馨„„)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查资料了解到的有关植物的信息与同学交流。许多同学纷纷用简短的、恰当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4.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撼人心魄的悲壮场面,学生观看时表情紧张、着急,他们能从子弟兵们的神态、动作以及豪迈的叫喊声中,感受到了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奋不顾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自由地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想。有位学生说:“老师,学完了课文,我就想唱《为了谁》这首歌,可是我唱得不好听,老是跑调,您能和我一起唱吗?”我当时就给予鼓励,欣赏他的敢想敢说,并和他一起唱了起来,那名学生唱得特别动情。歌声感染了全班学生,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唱完以后,同学们又说了很多很多的心里话,感人肺腑。我想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这些感人的画面是不会出现的。
总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更能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意。
第三篇: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设计。
【关键词】中职 德育 生活化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61-02
当前,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已进入实施阶段。新教材德育改革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由社会生活案例导入课题,运用生活事例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目标,将课堂作为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通过生活情景、生活实践、生活榜样、生活作业的教学设计,达到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德育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健全道德人格、感悟人生的目的。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一单元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进行尝试。以下从五个方面来解说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依据
本设计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来进行设计的,具体如下:
1.教材分析。“播种道德,收获幸福”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第二框题“有德福常伴”中的第二个课题,该课题是紧接“道德造就人生”阐述道德对人生的巨大作用后,进一步阐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因此学好本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幸福观。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结合学情,确立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能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分辨遵守道德和不守道德的行为,自觉遵从道德的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提升收获幸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2)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依据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和遵纪守法的人。本课题是在前面学习完道德相关知识后,进一步认识幸福,领悟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促使学生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教学难点为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依据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少缺乏生活阅历,对幸福的理解会较多地停留在物质享受和自己的个人幸福上,通过遵循感性―理性再回归感性到升华,引导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即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情分析。学习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悟生活和识别的能力,但对文化课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道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什么是幸福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还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和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
2.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合作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在学法指导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质疑和实践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又通过与同学竞争、合作、辩论和角色扮演进行协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利用预备铃响至正式上课前3分钟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分队,以8名同学为一队,全班分为5队。桌子拼在一起摆成5小分队。选好队长和起好队名,选好表演演员和计分员,向学生讲清小分队讨论的规则和奖励。此处设计意图是:采用小分队互动式探究法,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央电台街头采访节目“你幸福吗”,提出一个问题:你幸福吗?设计意图是:提出生活案例,创设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3.新课教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两个,即认识幸福,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一个知识点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经历的真实生活例子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来认识幸福。此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步骤,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
步骤一:
(1)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幸福。
(2)通过雷锋、康德等名人对幸福的看法,让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及幸福和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3)通过解读生活中一个商人的真实善举,让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及幸福和道德的关系有初步具体的认识。
(4)通过三幅学生自开学以来所经历的照片:新生军训获奖合影;按学校6S管理来搞内务获得文明宿舍的合影;经典朗诵获得一等奖的合影,让学生通过共同回忆从入学到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幸福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善的主观体验,善的实现即幸福的实现;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从而理解幸福的真谛和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步骤二:
(1)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测试:暴风雨之夜,你开着车经过一个路边候车室,你看到那里有三个人:一个医生(你的恩人)、一个老人(病得快要死了)、一个女人(你的情人),你的车只能再坐一个人,你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而领悟应该如何践行道德规范,才能收获幸福。
(2)五个学生表演三个场景。场景一:学生甲捡到学生乙的饭卡归还并得到乙的感谢和物质奖励――一颗糖。场景二:学生丙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得到老人的感谢和物质奖励――一个2元红包。场景三:学生丁和戊为了获得班规里规定的“做好事可以加操行分”,在马路强行扶老奶奶过马路。然后分组讨论:哪种行为才是真正的播种道德,收获幸福的行为。通过以生活场景模拟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识别真道德和假道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4.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再一次强化,从而加深印象,形成知识体系。
5.课后拓展。给学生布置课后拓展实训的任务:你打算如何践行道德收获幸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如何践行道德,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生活作业,强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生活的功能目标。
四、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的评价方式有:课堂提问,填写评价表,学生自主测试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从课前到课后,评价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师生按照评价标准,分别完成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检验,高效评价,随堂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保障生活化教学。
五、教学反思
1.本课打破传统,采用分小分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将视频、生活案例、小品表演等时代元素引入课堂,是一次新的教学活动探究尝试。
2.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如PPT、视频、MP3等,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体现了德育课生活化、与时俱进的特点,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3.充分结合授课班级的经历和学校6S管理的实际,体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学校的功能。
4.师生共同表演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5.本课使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是新版,该版本与旧版不一样,在编写该教学设计时,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生活体会、学校实际及授课班级的情况来设计,因此可能不够科学和完善。此外,道德和幸福都是很宏观的话题,40分钟很难穷尽。
总之,本课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领悟: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遵守道德不仅是自己的义务,而且是自己的素质展示,更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实施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生活的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书林,段志义.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
[3]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4]郑实.生活.回归教学的本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文教资料,2006(15)
【作者简介】陈有红(1977-),女,广西陆川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
(责编 苏 洋)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弘扬人文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置于平等对话的地位,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其次,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
二、营造氛围,发展个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既包括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又及时对生活中的很多信息进行反馈,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允许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对学生的意见,正确的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对不够正确的,不要轻易否定,要呵护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三、注重差异,发展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走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必然带有个性化倾向。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课文的主旨是说明不要听奉承话,否则会上当受骗,但有的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却对狐狸大加赞赏,认为狐狸爱动脑筋。不怕失败,直到成功为止。这的确是孩子们独特的感受,且有合理的因素,是正常的、健康的,我们就要珍视、呵护。
四、注重选择,发展个性
学生知识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对知识的关注也不尽一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如《给颜黎民的信》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重点学习“怎样读书”一部分,选择三点建议中的一个建议反复研读,学生自由地把学习精力聚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接着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想读的就读,在读中领悟;想抓重点词句分析的就让他们合作学习;想结合实际说体会的,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把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弘扬个性,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谈、画、唱、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心灵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发展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个性宣传。
五、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学生特质的表现,社会越是进步越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学生的个性主要应该从语文的实践中培养并且发展起来。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丰富的,五光十色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学 生的个性就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语文两个课堂活动之中,当然校园课堂的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但是课内的第一课堂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通过第二课堂才能弥补。因此,第二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升。那么,在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一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认识往往高于一切,没有良好的认识,便没有良好的实践活动。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局限于小课堂的活动,个性发展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现在的家长总是对独生子女十分的疼爱,希望教师管严一些,生怕自己的子女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出事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活动开始前,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认识方面的教育,让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变成学生们自己的自觉行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极为合符小学生们的兴趣,从心理、兴趣是对小学生的一种满足与愉乐。比如,开展诗歌朗读活动,提高学生写作个性与语言表达个性;如创办学生自愿组织的文学社团、自办手抄报等等。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只有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第五篇: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新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
乔贞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着力做好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一)、微笑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二)、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三)、以情动情教学。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整个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四、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总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