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用“互联网 ” 构建识字“翻转课堂”
巧用“互联网+” 构建识字“翻转课堂”
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往往把课堂重心放在阅读和习作方面,而识字教学则匆匆走过场,以致学生对汉字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缺少深入了解,更遑论借助“汉字之灵”涵养学生精神成长。总的来看,教师们常用的随文识字往往体现于以下“三板斧”:
1.课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偶尔写写难写的字;
2.课后作业书写字词;
3.课堂听写巩固、完成字词练习。
不难发现,这种识字教学方式简单粗糙,就字读字、就字写字、就字讲字;识字教学方式干巴巴缺少技术含量,更没有文化传承。王力先生曾说:“中国人的汉字最有玩味,最值得开发。”汉字除了因其形体、读音和意义而产生的各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之外,字形本身就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和钥匙,因为汉字字形本身就具有存古载今的文化镜像功能。
汉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浸润文化的过程,在高年级识字教学中巧借用“互联网+”之力“翻转课堂”,该模式主要由课前线上线下学习、课中闯关巩固运用和课后线上拓展交流三部分组成,核心内涵是:课前互联网+传统学习,整合整册课文生字;课堂互动比赛评价,有力保障学习目标达成;课后协作交流挖掘汉字文化,丰富内涵延伸拓展。
一、课前借助“互联网+”导学,是“翻转课堂”首要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能将其渗透于识字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孩子充分领略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人教版语文教材自11册开始,没有了二会字生字表,四会汉字也只有120个,占小学阶段四会汉字2500个的4.8%。由于网络关于小学高年级识字的微课资源较少,笔者制定了人教版11册 《识字自学单》如下:
1.达成目标:自学人教版11册会写120个生字。运用独立识字能力,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在自学单下摘抄识记;书写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随时抄写后及时默写检测,进行复习巩固。
2.学习任务。(如表1)
3.方法建议:分类识记,查阅工具书、资料,观看微视频和微课。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关:汉字听写大赛,检测自主学习情况;第二关:“火眼金睛”纠错,查缺补漏准确识记;第三关:最强词语达人,巩固词义理解运用;第四关:合作无间小组成立,拟定文化渊源探究内容。
“翻转课堂”线上学习资源分成“拿来主义”和“专门炮制”两种。笔者整合11册人教版时,发现“月”字旁的汉字有:朦、胧、脂、胯、胁,“火”字旁的汉字有烘、烤。三点水的汉字有6个,“雨”字头的字有3个等等。我在网络找到一组微视频《想象力汉字》,从中找到《月光下的“肉”铺》、《与“火”有关的字》两个视频,把“月”字旁的汉字和“火”字旁的汉字发展的渊源、字形的变化、字义词义娓娓道来。至于“专门炮制”,我以人教版11册第四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生字“睹”为内容,教学视频设计7分钟,围绕一个知识点――刨根问底学汉字(如下表2)。无论视频是他制还是自制,都力求达到以点带面、投石问路的效果,为学生第三环节合作交流汉字文化渊源做好铺垫。
学生根据自学任务单进行传统识记理解汉字,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初探汉字文化,双基掌握和传统文化初探双管齐下,两全其美。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生字自学能力,识记理解汉字绰绰有余;而“互联网+”的学习方式通过丰富的画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有声有色地传递汉字信息,不仅提供更多的汉字文化内容,还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
二、课中难点闯关诊学,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保障
“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断延长课堂知识内化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巩固、提升、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将课堂上的互动引向更高层次,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课堂活起来。
第一关“汉字听写大赛”。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说:“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在120个生字中,我选择了其中30%难写易混淆的新词听写,带竞赛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意气风发做一回选手。汉字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孩子们比赛中热血沸腾,学习效果奇佳。
第二关“火眼金睛”纠错。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相互间纠错,绝对是拿着放大镜去检查,一番纠错过后,汉字听写大王完美诞生。此时需引导学生做出反馈,他们平时用键盘比用笔机率大得多,经常是提笔忘字。此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培养孩子的反馈评价意识,将反馈评价记录下来。
第三关“最强词语达人”。首先将孩子分成4人小组,每组划分一个单元的生词,设计猜猜词语、词语接龙、词语对对碰等妙趣横生的游戏。其次小组之间互相挑战,比胜负决出“最强词语达人”。
第四关“合作无间小组”。汉字本身极强的生命力说明其构成系统的科学性,字里的奥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感受。孩子和自己好朋友成立课外学习小组,找到自己兴趣相投的好友,有利于拟定计划、深入交流与学习。为避免孩子贪多求全的心理,应注意引导小组选择相同部首的一组生字或最感兴趣的3―5个生字研学即可。
三、课后合作分享助学,是传统文化的拓展延伸
课程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不仅仅是120个四会汉字,我们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识字教学和中华文化的渊源联系起来,把中华文体最基础的载体──文字的特殊性、特殊美都呈现出来。笔者制定了《汉字延学单》(如表3)和《合作无间小组评价表》,表内按评价子项填写优、良、仍需努力三个等级(如表4)
1.合作查找资料
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经历及个性有所不同,他所捕捉到的信息自然就不一样。好朋友间交流,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储备。我除了为学生提供两个微视频和一个生字微课外,也为学生提供学习查找资料的“国学大师”和“说文解字”等网站,避免孩子在百度搜索时迷失了方向。
2.传统文化分享
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填写《汉字延学单》,上传班级QQ群,孩子选择将复杂的信息提炼进行抽象思考,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吸收汉字文化。
打破传统随文识字,整合学习全册生字的方法,适量选择分类探究和个别探究汉字文化渊源翻转课堂,学习效果异常明显。但通过实践与反思,我仍有困惑:(1)整合学习全册生字是否效率更高,学困生能否吃得消?(2)线上学习活动如何监督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小组讨论和学习,享用文化特色餐?因为对期末考试杀伤力不强,自己尝试小心迈出一步,希望保证考试成绩的前提下,让孩子学习汉字文化,翻转课堂加速前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翻转课堂的五把金钥匙(J)教育信息技术2015年(11).2.胡小勇.“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10).3.胡铁生.微课与翻转教学问与答.http://blog.sina.com.cn/s/blog 2015-04-03.(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第二篇:巧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课堂
巧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实现高效,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易于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中。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主才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顺畅表达。学生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实拓展教学内容,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拨动学生的心弦
现代语文课堂是对话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面对文本进行共同探究、交流碰撞思想,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作为教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是自己的责任。形象、直观、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促进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琦君的散文《春酒》时,我用多媒体播放着过年时的场景视频片段,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述说着:提到过年我们都会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想起那充满温馨的年夜饭,想起全家人在观看礼花飞舞中相处的快乐,无尽的趣事,道不尽的民风民俗,它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回忆”。那么,在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新年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脚步,到她的家乡,去感受一下她们过新年的故事――《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既是新年节日的珍品,又是母亲的引以为豪的骄傲,更是作者的甜蜜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课堂开始就定下了这样饱含深情的基调,唤起了学生深情的回忆,为阅读文本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感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我播放反映罗布泊的一些图片,同时叙述说:“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这是热爱地球的人所发出的沉痛的呼唤。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度。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均在罗布泊遇难,罗布泊,如今成为了死亡之地,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渲染这样的情景,学生知道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是探究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二、积极创设情景,领略体验的魅力
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十分重要,因为一些情感体验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了才有切身体会。在平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点。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活动策动点,吸引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敬畏自然》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请选择立场展开辩论。在学习《雷电颂》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三个情境: ⑴、假如你是屈原,面对奸佞的诬陷迫害,在这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的午夜,将会怎样倾吐衷肠?
⑵、假如你是作者,当主人公吟诵这篇独白时,你会安插哪些舞台提示,来形象表现他的动作和表情?
⑶、假如郭沫若走进课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学习本文,并释疑解难,你准备问他哪些问题?
课堂上就是这样,你多给学生支点,让他们自由发挥,既锻炼了能力,又增添了课堂趣味,何乐而不为?
三、精心充实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作为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手段。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宠,许多老师纷纷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不仅吸引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信息内容。如在学习《雷电颂》一课时,我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橘颂》的背景画面,学生感受到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在学习《敬畏自然》一课时,我用课件在上课伊始展示了三组图片:
⑴、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优美的图画。如:姹紫嫣红的春天花园 枫叶如火的山头 夕阳西下的落晖等美丽的风光画卷。
⑵、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如各种新型桥梁,人类登月,神州九号发射场景„„ ⑶、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攀援,大江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雨林消失„„学生看后就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保问题越来越需要重视了。这样就把学生引导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四、精心构建对话,拓展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完成。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完整的阅读过程一般包括:首先是教师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积极构想文本与教学知识点契合的地方,以及用什么教学方法把文本与学生联系起来。其次是学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层次理解文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再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同一文本进行交流、精心质疑,纠错纠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上把文本的理解向更深层次推进,学生此时就开始与自我对话,认识到自己思考存在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自我超越。
在课堂上,当学生把自己的见解给别人交流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理解,还可以纠正自己的思考偏差,拓展思维的广度。例如,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同学们对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接着我又问了一句,造成这种亲人之间不相认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吗?学生们又继续思考起来,3 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时,教师针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设计了一个搜集有关“愁”的诗句的拓展训练。在学生们一起搜集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会局限于课本,只想着寻找运用比喻修辞写愁的诗句,这样很多诗句就被排斥在外了。这时,或许个别学生的灵光一现的小想法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大家的思维的闸门便自然被打开了,也增长了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课文的特点,挖掘能够引爆学生情感共鸣的着火点,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第三篇: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与时俱进,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能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提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呢?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从以下三个维度浅谈如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教学变革,构建高效课堂。
一、巧用电子白板,优化识字、写字教学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教师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热爱祖国文字,了解其发展渊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初识生字时,可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迅速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比如在教学“日”“月”“鸟”“马”等象形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将汉字由具体的图像到古文字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动画般映入学生眼帘,既生动又有趣,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在高年级学段随文学习生字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段,同时以不同字体或不同颜色凸显需识记的生字词语,并链接该字的音、形、义等信息,再点击“音”,就可以听到生字的读音;点击“形”,则看到生字的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点击“义”,可知道生字的字义,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记忆生字及意思理解记忆。
在指导学生练字时,可用写字教学微课视频进行示范,用投影机投放学生的优秀作业作为示范,播放书法家练字故事及书法教学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练字的强烈愿望,然后再让学生静心练字,老师则巡视于学生当中,示范、指导,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别进步缓慢的学生,使全体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写字技巧,形成良好书写习惯,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妙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走近文本,朗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呈现茫茫大草原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美景,配上娓娓动听的朗诵,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倾听,眼醉其景,耳醉其声,心醉其情,愉悦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此一来,大草原的美景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也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对大草原的喜爱之情也积淀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化抽象为具体,能清晰地呈现语言文字材料所对应的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教《故宫》一文时,我采用本校的课改新思路:课前预学——课内合学——课后练习进行教学。上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找故宫的相关信息,课前三分钟由课代表组织同学们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从而对故宫有初步的认识,此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又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课时,我主要以视频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以多媒体呈现故宫的精美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语言文字中感知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播放介绍故宫建筑艺术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故宫建筑的气势恢宏,切身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布置课后作业:以小导游的身份为故宫写一份解说词,并配上相应的图片,发送到班级QQ群共享。这样个性化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动态材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细致描写。比如,在指导中年级学生描写“迎春花”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迎春花的图片,有在和风细雨中含苞待放的,有在金色阳光下尽情绽放的,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眼前有美景,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激情,自然就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这就是多媒体渲染的作用,是教师巧妙整合教学资源的作用。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发言巧妙指导写作技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上教师的点拨,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想象,打开了思路,对迎春花的描写就细致入微了,对迎春花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高年级的细节描写指导教学中,我们也可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习作;也可以通过课件分层显示训练内容,出示好词佳句,还可以呈现优秀范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可以创设某个情景,并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仔细倾听人物的语言、语调,从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小练笔。如果有的学生一次没看仔细,我们还可以适当重复播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料可写。
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中,多媒体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依次呈现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进行说话训练,效果毋庸置疑。
作文讲评和习作修改的环节,则可以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并批注用词精妙的句子,描写细腻、动人的段落;或者出示问题习作,面向全体,当堂修改,使作文批改更有实效。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有与之适应的新技术、新教法,新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识字、阅读、写作教学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寓教于乐,如此,学生则能在老师构建的高效课堂中提升综合素养。
第四篇:巧用白板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巧用白板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 王军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业已悄然的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语文课堂,为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支持。近年来,我在使用白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电子白板在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应用心得。
一、交互式学习。
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制作好,而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因而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其中,教师更无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更改教学内容,所以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间的互动性都很难得到发挥。而此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教师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时调用。学生也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进行操作,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与老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错题,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从而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再受课件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我在教授《水浒专题》时,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的视频片段、《水浒》中主要人物的绰号、相关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近几年来在试卷中出现的关于该专题的一些练习等内容在课前就保存到白板资源库中,在讲课的时候,先调取两个片段的视频进行播放,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节播放的速度,当播放到重要的情节时,停下来马上向学生提问“这一情节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谁?从这一情节中你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立刻从资源库中调出相关的答案,做到即问即答,即时巩固。另外,在进行该专题的练习时,请学生到白板上亲自操作,然后老师马上在白板上进行修改,这样就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在与老师、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合作式学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上的应用,真正适应了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体现。有的教师只注重这节课是否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的内容,未能亲自参与到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原先设定好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而对于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涉及的内容或遇到的难题不闻不问。一旦规定时间一到,就得马上打断学生,也不管小组合作的进度与成效如何。
2、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差。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只限于本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的会话与交流,而忽视了与老师以及其他小组之间的互动。
3、合作学习的成果得不到及时直观地展示与评价。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学习成果的呈现往往只能通过三中方式:口头、纸和黑板(传统的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也没法展示),因此学生很难直观地看到各个小组学习的成果。同时,在呈现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也很难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恰恰解决了上述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大致可分为: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合作探究,白板展示──及时修改,反馈评价。
1、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借助白板来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明确内容和目标,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也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教授作文课《托物言志》时,先用白板播放歌曲〈小背篓〉的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歌曲通过小背篓寄托了什么感情?”(生: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母爱的歌颂),接着又问“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生:托物言志),这样借助白板,既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要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2、合作探究,白板展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部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来扮演(如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不同的角色),使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探究,阐述各自观点,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讨论,然后小组长要对各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各小组归纳完毕后,由小组长或发言人在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在进行汇报时,可以把自己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展示在白板上,每个小组一个板块,如果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要补充的内容,可以用白板笔选用不同的颜色随时进行圈点和擦除。在各个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采用白板回放的功能将各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做一个比较和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和及时地看到合作学习的结果,更有利于之后的评价与反馈。如在分析《孔乙己》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时,我在白板上出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1、第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的?
2、第二、三段说“我”的职务与社会环境有什么联系?
3、第一部分内容与下文写孔乙己的遭遇有何关联?”学生合作讨论完毕之后,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展示在白板上,然后学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各小组讨论结果中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最后老师利用白板进行适当地归纳总结“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是理解小说的重要突破口”,这样就使得学生完全参与到了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合作探究的效率。
3、及时修改,评价反馈。在各小组的白板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功能对各小组的结果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评价,对于合作成果不够完善的地方,可随时调用白板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对于学生书写不清晰的地方则可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如果是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题进行的合作探究,就可利用白板的照相机功能把不同板面上各小组的结论拍下,放到同一板面上来进行一个清晰的比较,从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对学生合作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因此,白板能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高效的合作学习模式,不管是老师或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大大提升了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三、启发式学习。
“启发”二字出自《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从心理学上看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迫切想弄通但又弄不通,而要奋发攻关的情绪状态;“悱”就是迫切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而决意非谈清不可的情绪。孔子认为只有当学生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启发才是有效的,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呢?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各种直观的途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生动的图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各种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在教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利用白板先给学生播放“海市蜃楼”“魔鬼的海”的视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抓住时机提问“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从而启发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到课堂情境中,以疑促思,以思求新,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上仅是我运用电子白板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真正熟练使用它的过程中还会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学习和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真正将这一技术融入到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从而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五篇: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摘 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愿望。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借鉴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理念,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创新。通过检查预学、当堂测试、协同探究、拓展提升、总结学习五个步骤,进行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随学而导”“导学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更好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均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4-0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教育的核心。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笔者以“平均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对“平均数”教学内容的研读和再认识
“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内容。这是学生在积累了简单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简单折线统计图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关数据分析的统计量。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为突出平均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一个数字记忆的游戏,教学实施建议教师结合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整理、表示、分析数据的过程,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结合具体的统计图表,学会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培养数据分析的观念,发展统计意识。
众所周知,教学平均数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该更侧重于从统计活动出发,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活动应该选择真实的、现实的、熟悉的教学情景,摒弃那些人为设计的、似是而非的问题编排,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它的计算虽然用到了所有原始数据,但它具有虚拟性”,教学时还应该提供平均数与原始数据都不相同的实例,例如,四人平均投中球的个数是7.5个。这时,部分学生会出现认知困惑:投中球的个数只能是整数,怎么可能出现小数呢?表面看来是学生生活常识对数学分析的干扰,实际上正是学生思维的胶着点,需要教师理性引领,以及帮助学生提升的关键之处。
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十岁左右,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们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他们自我意识日趋强烈,愿意接受新事物,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因此,教师在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学生自主?W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借助“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借鉴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理念,我决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这一课的教学。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安排如下图所示:
传统课堂主要表现为在课堂学习新知识,通过作业在课外内化知识。翻转课堂的不同主要在于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即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对于课堂外的新知学习,我准备了高质量的微课和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定进度、独立学习、整理收获、提出问题,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课堂上的内化不仅是一般意义的练习和检查,我将进行创新设计,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协同探究,完成课后练习,增加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全程陪伴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这样设计的翻转课堂是依据萨尔曼?可汗发现的人性化学习理论,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应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找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微课资源,选取了中央电教馆制作的微课“平均数的初步认识”,这是一节由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啜临峰老师讲授的优质微课。我将微课发到班级QQ群,并提出自主学习建议,要求学生在家下载并观看,完成自主学习。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我要求学生务必根据自身的情况观看视频,遇到需要思考的地方可以暂停播放,遇到难以掌握的知识,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如果仍然没有理解,可以反复播放,直到掌握为止,最后在充分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这样的安排把课件为教师的“教”服务变为微课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机一对一”,只要教师提供的微课重点突出并具有一定趣味性,学生就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很快进入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但是这一切又没有脱离教师的“教”,可以说,课前预学虽然没有教师的面授,但每一步都渗透了教师的引导,也可以说课前做到了“导学一体”。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教学创新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课内学习的目的是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感悟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学习,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那么课堂教学就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为此,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1.检查预学,回顾重点
开课即询问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自主学习任务单》,交流预学情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点评,安排同桌互评。在评价方面,能够完成任务并回答正确的学生得三颗星,能够完成任务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得两颗星,能够完成任务但理解偏差较大的学生得一颗星。最后,投影典型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在全班范围内展示与交流。
其中,就两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回顾。
(1)记数游戏――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淘气5次记数情况统计表。
先提出问题一:“‘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师生讨论,归纳出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借助图形,移多补少,直观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第二种是用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计算出平均数。然后提出问题二:“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平均数是6,这是怎么回事啊?”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梳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6是匀出来的”,“6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来的”,“五个数字相加,再除以次数5就能算出6”,进而总结出“平均数6是这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特征的理解,突破学习难点,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如果再记一次,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
第六次记住()个数字,六次的平均数不变;
第六次记住()个数字,六次的平均数变大;
第六次记住()个数字,六次的平均数变小。
学生讨论后找到影响平均数变化的规律,并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应该在这组数据的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2)游泳池――在实例中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教师出示游泳池情景图:我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米的水池里游泳,会有危险吗?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是游泳池水深情况的一个代表,但并不是说明游泳池每一处水深都是1.1米,可能比1.1米浅,也可能比1.1米深。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去掉遮盖的图片,让学生看到游泳池水深的实际情况,直观理解平均水深具有的迷惑性,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特点。
以上各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来自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目的是把重点问题当堂厘清,帮助学生巩固自主预学效果,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尤其是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顺利掌握平均数这一新知识点,在自主预学的基础上,构建正确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预学情况的真实反映,在这个交流检查的过程中,学生能看到伙伴的预学情况,并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觉调整认知。尤其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三星评价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既是肯定与赞赏,也是激励与鞭策,一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教师来说,《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微课是教师制作或者选择的知识载体,学生自主预学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学习过程变成了在教师引导下的“随学而导”“导学一体”,更有利于发挥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2.当堂测试,一展身手
当堂测试的难度不能超出任务单的难度,因为当堂测试的目的在于直观快速地反馈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展示学生新的收获。我借助Notebook交互式电子白板的Lab功能,提前将六个有关平均数的习题嵌入游戏中,课堂上选择两名学生在?车情景中竞相答题(正确者赛车速度更快;早到终点者获胜)。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竞赛答题又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思考和快速反应,虽然台上是两人PK,实际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测试,效果非常好。
3.协同探究,深入理解平均数
为突出教学重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选取了两个课后习题的情景,对其加以变化后科学利用,设计成了两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一分投球游戏
出示奇思四次投球情况统计表,要求四人小组协同探究:如何求奇思四次投球的平均数?
学生归纳得出:像这样较小的数字,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办法直接求出平均数。
接着出示本年级三位同学和体育老师一分钟投球游戏的视频,根据视频采集数据,得到如下统计表。要求四人小组协同探究:如何求四人投球的平均数?
学生发现“移多补少难以均分,因为有剩余”,进而探究得出: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探究二:平均气温
出示课本中的习题,引导学生读懂表格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探究:估一估平均最低气温和找出最高气温的范围,并计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在传统教学中,作为巩固和拓展,这两道习题都会被安排成课后作业,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思维不全面,表达不严谨等问题,常常出错,学习效率低下。翻转课堂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课前的自主预学,在课始的15至20分钟内,学生就可以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学难点也得以突破。随后就是协同探究和拓展,把原本需要学生独立面对的习题,变成课堂协同探究的问题,不仅提高了教材习题的利用率,而且避免了反馈延迟的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小结学习收获,教师出示报刊中的信息,鼓励学生从这些信息中找出平均数,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这里把平均数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让学生根据对平均数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数据的感受和分析,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5.总结学习,布置作业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我不必再设计有关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巩固性作业,也不必再就统计图表的相关分析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我只布置了一个作业“寻找身边2~3个平均数的实例”,旨在引导学生放眼广阔的生活场景,用统计的眼光观察各种数据,分析理解数据,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和具体应用。
总之,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一个重点是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为课前自主预学做好引导,另一个重点是实施翻转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内化新知、感悟方法、拓展能力、培养素质。这样的设计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随学而导”“导学一体”,更适应了“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能更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构建一种全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