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教研大家谈篇 浅谈低段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的渗透
浅谈低段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的渗透
又接任一年级数学了,在教学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1.湖里原来有30只船,还剩9只。划走了多少只?
2.一组和二组同学一共折了58只纸鹤,其中二组折了30只,一组折了多少只? 3.每排有12个格,我写了7个,再写几个就满一排?
在解决上述类型的问题时,有一半以上的同学用加法计算。如第1题的算式为9+21=30,这让我很为难。打错吧,学生的思维过程没问题;打对吧,明显是已知总和求部分数,应该用减法算呀!我把这个问题反映给同组老师,原来各班学生也存在加法和减法两种方法。大家都认为应该用减法计算,是为了巩固减法。说道如何纠正那些用加法计算的孩子时,大家都说,强调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写在等号的右边。果然,用这种方法,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在解决这类题目时就用减法了。
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我心里总觉得这样的处理有些草率。如第3题:.每排有12个格,我写了7个,再写几个就满一排?7+5=12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方程的思想吗?回想起教高段学生学习方程时,对方程思想的建立多么艰难,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不断地强化直指问题的算术方法,而把学生本来就有的方程思想的幼苗给生生扼断了吗?
这类题到底用加法还是减法,这其实体现的是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思考的方向指向问题,即怎样利用已有的数学信息来找出所求问题。方程思想的核心是把未知数量当成已知数量,思考的方向是找等量关系。算术和方程是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在低年级简单否定方程思想是不可取的,这样势必为高年级方程思想的建立造成障碍。那么简单的肯定两种方法都对,会不会弱化学校的减法的学习呢?毕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用加法,减法没有学好可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知道,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石。同时一个题既可以用加法又可以用减法会不会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一种方法也学不好呢?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既突出算术方法这个重点,又允许方程思路的并存,为高年级方程的学习作好铺垫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算术方法。因为这类题用算术方法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促进减法在这类稍有变化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以第3题为例,一排的12格,去掉已经写了的7格,就是还没写的格数。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如果仅仅因为加法算式可以反映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就忽略了要求部分数,需要用总数减去部分数的算术方法,势必会弱化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对以后解决稍复杂的数学问题造成障碍。
对于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这类学生,首先要给予肯定,但是由于写加法算式和人们约定俗成的“算式的右边是问题的答案”相矛盾,可以吧等式中的未知数标出来,如写成7+
(5)=12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和算术方法区分开来,又有利于以后学习方程时过渡到7+x=12这样的写法。同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算式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两个算式的意义是相同的。要算出括号里的数,就需要用12减7,进一步促进对减法的理解,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如:“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9个,还剩7个。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等都可以允许两种思路并存。对于用算术思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方程思想让学生掌握算术解法,这样既降低思维的难度,又沟通了两种方法的联系。
我的感言: 算术和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而学生的思维中天然地存在着这两种方法,从低年级起渗透这两种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教学体会篇 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小学高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面就如何转化“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谈一点粗浅意见.
一、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要想解决数学学困生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就我所教的五年级来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基础薄弱,知识脱节严重,很多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所以到了五年级,很多知识都无法理解了;二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或是觉得数学太难,害怕学习数学。所以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越是到了高段,数学的难度加大,需要理解的知识增加,并且现在所学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知识之上的,学生越是不想学数学,因此,数学学困生的人数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尽我的所能,尽量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二、改进教法,加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全班那么多学生,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困生呢?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另外特别应加强直观教学,凡能利用直观教具的应尽量利用.以上内容虽然做起来非常的难,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多的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学困生产要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学困生产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学困生产上进,增强学会的信心.
三、教师对“学困生”的尊重和接纳,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的重要条件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学困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学困生产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产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随之对学困生产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四、降低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帮助学困生产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不搞一
刀切.分层布置作业,对于在作业中有所进步的,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都是有限的.因此,应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的感言: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不是因为怕,而是因为爱。
第三篇: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研大家谈篇 浅谈中考历史复习教法
浅谈中考历史复习教法
从事专一的历史教学已有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复习方法,并在每年的中考中也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更好的建议,以便把历史中考工作做得更好。
一、将历史背诵工作贯穿于平时的课前教学复习工作中
初中历史在我从事的教学中属于开卷科目,所以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心中很难重视起来,认为只需要轻轻一翻便能得高分,其实不然,既开则有它开的道理,它是将知识以各种较为复杂的形式用以考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例如一题:“周恩来曾把某一历史时期形象地比作“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这一历史时期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这道题学生可能知道五四爱国运动中出现过天安门,也知道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出现过天安门,但是具体是什么历史时期在仅凭翻阅书本是很难得知答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结束,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与结束分别指什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是哪一历史时期,这就需要学生去分析,而非单纯的理解翻阅书就行的学习方法,首先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背诵和记忆中将历史以线的脉络呈现才能够完成各种类型的题。其次为保证中考有足够的做题时间而备。在短短的二个小时需要学生完成新疆地方史,兵团史、民族团结以及政治和历史和各一张试卷,光靠不停的翻十几本书想来是很难考出满意的分数的,所以从考试方面讲平时的背诵其实就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一个积累过程,而将历史能活学活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基本知识要达到耳熟于心,如果平时不记忆积累,到所有初中教材学完后再去记忆则为时晚矣,但是有的老师可能也会质疑,平时连语文英语学科都不背,怎么可能背这开卷考试的历史呢?首先历史的记忆比起语文英语要有趣的多,他不是死记的过程,其次抓住让学生背诵的兴趣,寻找最佳的方法学生会自觉记忆并不需要课下花时间,我采用的方法是七年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方法,主要是教学生抓住历史的历史要素和历史人物事件的共性来学习,并不强调学生去记忆哪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到八年级采用的课课记忆,在七年级的教法铺垫下八年级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更容易理解了,所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来给予不同的背诵内容,而每个学生每一课都背是不现实的,所以采用课前小组背,这样一是不用耽误课堂时间,另一方面通过课前小组背上节课的内容可以让其它学生回顾知识,这种方法既不会让学生产生负担也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而敷衍了事,因为通过这样的分组记忆一个学生也就是六课才背一课但是他却每节课都在听不同的同学叙述每一节课的内容。而到了九年级则要加大难度了,除了按八年级的记忆内容外还要联系中外史进行简单记忆。
二、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中考第一轮的历史复习工作,很多教师忙于帮助学生梳理各课的知识点,以教师完全为主导的课堂,其实学生在学完所有的内容后他对教师再讲的知识已缺乏兴趣了,自以为全都是学过的,所以教师再不断重复知识时学生可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如果让学生强性记忆 1
每一课的内容其实学生在一节课中他所背诵的知识远比他在课堂中教师讲而掌握的多的多,因为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的最佳时机,所以第一轮的复习采用让学生回归课本,当然教师得采用最佳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而不能任意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来背诵,首先教师要制定学生较感兴趣的背诵奖罚制度,比如一节课谁背完谁出去玩、谁背得好可免背一课、谁没有背完罚当众背或是给教师单独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的上进心,二是教师将本册书中联系较多的几课让学生分类自行记忆并给小组负责人背诵,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给教师背诵,从而让教师来灵活掌握帮助差生理解。如九年级上册可以让学生把英国、法国、美国、这几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放在一课完成比较记忆。
三、专题复习与题海战术相结合。
进入到专题复习阶段也是复习工作中白热化的阶段了,因为在这个阶段意味着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拔高很多,而通过什么方式拔高?我认为可采用教师专题渗透,学生题海巩固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个阶段我采用制作较精细的课件给学生讲课,而课件中包括专题梳理,专题比较、专题练习三个环节,而对于专题的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我们众多的参考书中有近二十多个专题,而如果全部纳入到课堂中,显然是不合适,所以我将这二十多个专题精选制作了六个专题即:改革、和谐、思想、革命、战争、经济六个专题,在这六个专题的每课的学习后,我又印制了相关的试题让学生回家练习巩固,下节课再精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给学生讲述解题技巧,除此之外在所有专题讲完后还要专门准备一节课让学生自选自认为较有难度的题拿出来师生共同解题并找到合适的解题技巧共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轮的复习后,学生解题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对材料分析题的掌握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四、回归书本 串线结网
这也是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将前面所有工作的一个小结,这一小结也是将四册知识整合梳理的关键环节,在学生扎实记忆的基础上将中外近现代史以时间、人物、事件因果联系等以一条完全的线串结而成,而这个串线过程是以学生合作为主的学习形式完成,而教师也要做合适的引导,通过最后回归课本的复习环节后从而达到学生对四册书的知识耳熟于心的目的。
我的感言: 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到课后反思这一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仅完成了对课本的教学工作,学活了才是学懂了,历史是一门由纵向和横向编织成的网,而这张网贯穿着时间、人物、事件、中外史交错等因素,而将这些因素无一而漏的用无数条线织网就取决于复习教学了。
第四篇: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教研大家谈篇 谈体育教研的内容,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最终版]
谈体育教研的内容,教学与教研的关系
要想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体育教研的内容,需要明确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日常教学及关联因素展开研究,而且是通过研究备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通过研究上课实施有效教学,通过看课更好地了解教学,通过科研更好的指导教学。
一、体育教研的内容
通过分析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我们可以初步将体育教研的内容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如何备课 体育教研工作如果针对如何备好课展开,其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如体育教学设计有哪些关键要素?有哪些结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规范的教案如何写?教案各部分、各练习如何分配时间?教案中的心率曲线图如何客观绘制?如何准确预计练习密度?如何写好教学反思等。以上问题都是进行体育教研认真把握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2.研究如何上好课 体育教研活动针对如何上好课,直接指向课堂的时候,需要考虑教学各环节的优化问题,诸如,如何选择有效的准备活动内容和形式?游戏在体育课主如何科学组织?如何做有效的示范?如何做好体育课上具体的安全防范工作?体操课上如何做好正确的保护与帮助?如何巧妙地处理突发事件?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等。以上问题的研究对能否开展好课堂教学将起着关键作用。
3.研究如何会看课 体育教研针对看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掌握有效的看课方法,并能通过看课发现问题与亮点、分析原因,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研究如何看课才能看出真问题?如何看出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研究通过哪些指标判断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合理性?如何看出体育课不同教学环节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等。常言说,会看的看门到,不会看的看热闹,研究如何看课,以及在看课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看出门道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如何搞科研
体育教研针对于科研而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掌握科研的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薄弱环节专题研讨学习,或系统学习提高。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是其进行该项教研的主要目标指向。总之:体育教研是每位一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所要面对的,也可以看作是仅次于教学的日常工作。但教研的内容、方式、方法很重要,选择不同的教研内容、方式、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教研效果。系统的、有计划的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将能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为体育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和经验储备。
我的感言: 教研的内容、方式、方法很重要,选择不同的教研内容、方式、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教研效果。
第五篇:新疆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初中教学论文 育人心得篇 孩子养成习惯浅议
孩子养成习惯浅议
上学年我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尤其是低段班主任如何使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学生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且使这些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班主任老师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记在我心。
由于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他们原来在幼儿园里是以游戏为主,整天无忧无虑地生活,进入小学一年级后,首先是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异常兴奋,但过不了多久,这种兴奋、激动便荡然无存了,感觉很难适应正规学校的学习生活。如不懂得课堂教学常规,上课坐不定,随便离开座位,随便说话。要把一个班培养成爱学习、守纪律、团结上进的良好班集体,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头抓起。俗语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把我们班主任以成人化的方式教育他们,比如:你应该„„不应该„„他们或者表现出不屑一顾;或者仅仅是迫于长辈的威严而表面接受,背地里依然我行我素。读过《教育学》的教师都知道,德育教育有一条“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成人化”,“一般化”和“公式化”。刚入学的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美好的想象,他们热爱一切美丽的东西。他们阅历肤浅,思维方式形象化、具体化。他们又是家里的“小太阳”,许多长辈围着他们转,因此“以我为尊”的意识极强。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
一、班主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
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边,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它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例如在课间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顺手排好桌椅,课前两分钟准备时准时站在教室门口,打扫卫生时我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另外,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二、“童化”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品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从而 1
得到教育。作为低段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就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引导小朋友结合实际谈谈感受,孩子们在与故事人物行为的对比中,明确了良好品行的要求,树立了自己学习的榜样,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如:我班有个学生郭志鹏由于年龄偏小,注意不够稳定,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因此自律能力较差。课堂学习过程中,他把课桌椅当“秋千”,摇来晃去,弄得桌椅发出“咚咚”的响声,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又妨碍了自身良好的听讲习惯的形成。下课以后,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进行了谈话。当我告诉他,因为他在课堂上把课桌椅弄疼了,课桌椅发出了哭声,影响了小朋友上课时,他对我说了一句悄悄话:老师,我再也不让桌子和椅子哭了,我要和它们做好朋友。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是坐得端端正正的,没有把桌椅弄响过。我时常在课堂上看到他那张幼稚的脸,不由地深深感到正面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所收到的教育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低年级学生的情趣是善变的,不稳定的。他们接受事物又往往很情绪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活动中,由于情绪色彩很浓,在对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回答时,许多学生常常由于兴奋,争先恐后地大声作答,由此严重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这时教师如果马上对积极举手但并未大声作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后,其他学生会马上受到启发闭上嘴巴,举手发言。长期强化训练,学生举手发言的好习惯则会稳定形成。在教育学生要有集体观念时,我记得我讲了《大雁的故事》,让他们知道集体对于个人有多重要。随后,让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各管各的演唱和听指挥的演唱哪种好听?然后,又教学生学习一首儿歌《星》,感受一颗星孤零零,无数星星照得天上亮晶晶的道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践行动。”
我的感言: “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生”,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