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摘要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有机结合、认知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整结合等特点;存在城乡小学语文老师水平差距较大和地理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关键词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研究
第一章 绪论
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讲,小学教育的成败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材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到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而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达到4%。财政投入的增加,不仅意味着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也对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如教育投入不均、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地区之间教育水平鸿沟扩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笔者一直坚守在小学教育一线,在深入学习教育理论、语文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西部小学语文教学。本文就是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总结西部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反思其不足,研究其解决之道。
第二章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从地域上讲,东西部之间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差异,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各有其特点与教育发展的侧重点;从受教育对象上讲,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学习经历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西部小学语文教育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从学科上讲,语文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表达等基本社会能力的教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总而言之,西部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地域、受教育对象和学科等方面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因此,发展西部小学语文教育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东部、中学(甚至大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长期理论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有如下特点:
1、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有机结合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语言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此处所指的方言,既包括地区的语言,也包括民族语言。在西部地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语言教育问题。既要按照国家政策教授当地小学生普通话,培养其汉语的读、写、说能力,又要兼顾到当地具体的教学条件和文化背景。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受教育之后变得有智慧有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当地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地特殊的风土人情,因材施教。
以笔者所在的川北地区为例,当地的方言为四川话。四川话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统一度和可辨识度高,即使是外地来的教师也能很快听懂四川话。但四川话也存在俚语多,语速慢,腔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川北地区经济落后,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小学生从小就讲四川话。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教学时一般要注意到普通话教学能够让小学生听得懂,接受得了。因此,将方言与普通话紧密结合,融合于教学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2、认知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②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上述引文虽然只是言及道德教育,但对于西部小学语文教育也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年龄不大的小学生,甚至是低龄儿童开展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受教育者本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而不能任由教育者一股脑地灌输了事。在西部地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让其能够将学到的这些知识与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从另一个方面讲,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工作,还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在西部地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时还要主要让受教育者在接受通识教育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不能丢弃自身的文化,而是加深其对自身文化背景和故乡的热爱。同时,这也是教育工作让受教育者“走进——走出——走进”模式的具体要求和意义之所在。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整结合
毋庸置疑,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即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传授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让小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小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在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学习特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从心理上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和厌烦,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是指教育者(老师、家长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学习者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枯燥的课本知识和完成布置作业而已。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从逻辑上讲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其次是主动学习能力,最后是学以致用的能力。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更能体现这三方面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完整结合的重要性。
第三章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不足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但也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西部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笔者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城乡小学语文老师水平差距较大
西部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包括农村和城市两部分。由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差距的扩大,城乡之间小学语文老师水平也出现了较大的鸿沟。由于城市的经济、交通、卫生、医疗等条件与农村相比存在很大的优势,加上工资待遇方面的差别,导致大部分优秀语文教师走向城市,使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或多或少都较为薄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有相当多的教师是“文革”中的中师、初高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破罐破摔”,丧失敬业精神,对教学疲于应付,因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长时间住在农村,信息闭塞,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思路格式化。目前,许多教师仍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最害怕课后的想像性习题或开放性问题,不知怎样处理,存在着“课标教材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状况。③
2、地理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一定的自然环境,是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冰川、沙漠、高山、高原面积广泛分布,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恶劣,使西部的交通建设难以实施,人口分布密度低,居住分散,一校一师,复式教育,马背小学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存在,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往往也是文化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随着教育经费投入减少,教育规模也不断缩小。以四川为例,“九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虽逐年增加,但从“九五”教育经费最高年份1999年的137.5亿元看,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额的4.1%,却支撑全国6.4%的教育规模。再如甘肃省的一些贫困县,一些农村学校每学期的教学用具预算只有6元,即使在这种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有一部分还被挪用。许多中小学校舍陈旧,设备简陋,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④这种状况势必形成教育经费少人力资本积累流失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经费投入更少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⑤
第四章 问题解决之道的探讨
1、提高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积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今天,不少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 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⑥其次,促进地区与学校之间的教师与教学交流,学习先进的授课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增长见识,增进技能。同时还必须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地区教师到西部地区小学支教,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
2、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从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有动力大胆去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西部地区应尽快转变认为教育投入不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错误观念。研究表明,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十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本投入对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而人才、教育和科技投资的增长最为明显。社会投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仅提高0.1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5至0.59个百分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集中精力、财力投入教育事业。解决西部教育投入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中央教育支出授助应该直接用于补助贫困人口子女的学杂费、书本费和其它费用以及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乡村校舍建设和设备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利用国债资金,重点建设一所高校。重视解决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农牧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西部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财富观念,钱是财富,观念也是财富,政策也是财富,也都可能转化为教育资源,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西部教育事业大发展一个重要举措。西部民办教育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须积极开发。⑦
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有机结合、认知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整结合等特点;近年来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城乡小学语文老师水平差距较大和地理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②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721页。
③郑方平、郑婷婷:《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④杨桦:《关于西部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⑤张文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成因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⑥管理员:《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云南教育》2010年第12期。
⑦华晓慧、施红兵:《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1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比较研究-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比较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材建设,近10多年来,成果迭出,令人瞩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年代以来公开出 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就达11种之多,这些教材,既有适合师范院校在校学生的通用教材,又有面向教学第 一线教师的自学教材。在此,笔者选择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六本教材作一比较研究,借以回顾与展示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建设的跨世纪思考。这六本教材分别为周仁济、翟惠文、叶树明、高惠莹、袁微子、崔峦编著(以下简称周本、翟本、叶本、高本、袁本、崔本)。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第 1 页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
第 2 页 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第 3 页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第 4 页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
(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第 5 页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第 6 页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第 7 页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对教学原则探讨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思考的角度不同:周本从普通教育阐明的各个学科应遵循的六个教学
第 8 页 原则中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叶本依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 的,提出四个原则: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 养语文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相结合。崔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四个结合。袁本未提出教学原则,但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个角度,提出要处理好四 个关系,即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 关系。高本则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以及内部关系,提出四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客观事物观察、思维、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究竟有哪些教学原则,国内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提法,大体有十
多种提法。经过10多年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高本所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有代表性,能放到一定关系上、一定的矛盾上加以探讨,并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时,应明确三点:第一,要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原则同一般教育学的教
第 9 页 学论中讲的一般原则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第二,所提出的教学原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第三,语文学 科的教学原则,应该是语文科所独有的,或者是非语文科所特有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四、应用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应用性。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解答和教 学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两方面。
六本教材在应用研究方面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及时吸收、反映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
新成果。多数教材重点选择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李吉 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二是都能重视理论的操作化研究。六本教材都十分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教学实例,并努力将零散的材料加工概括,上升为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映教改实验的方式有别。有的教材将改革实践置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介绍(如
崔本、翟本、袁本),有的则置于教材后面列专章介绍(如叶本、周本、高本)。第二,对教改实验的研究程 度不同。多数教材缺乏对引用的教改实验的深入挖掘。而叶本不仅客观地介绍各种教改实验,而且加上主观的
第 10 页 评析,对某一项教改实验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如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提出了四个研讨的 问题。
五、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特色教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状况,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下面
试对教材的时代性、师范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教材的时代性。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否站在提高人的素质高度,用全新的教育观点来阐述教学理论、知识和
方法。袁本、高本、崔本体现得比较好。尤其是崔本,它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崭新时期编就的,更能体现新的教育观点,如在“小学语文应遵循的原则”一节里,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
教材的理论性。六本教材中,袁本、高本理论性较强,著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角度对一系
列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几本教材虽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但只是一般化的阐述,教材整体的理论性次之。
教材的师范性。综观六本教材,叶本和崔本的师范性体现得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定位确当,教材的内容
第 11 页 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符合师范生的实际。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选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秀 教学实例加以分析,既可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从教的能力。
教材的可读性。六本教材中,叶本、崔本条分缕析、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可读性最强。翟本、高本、周
本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可读性较高。袁本重在阐发、论证,逻辑性强,对于师范生可读性较差,但对有一定
语文教学经验的读者,如担任这门课的语文教研员,又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启迪性。从编排体例看,叶本在正 文前加了“自学提示”,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袁本、崔本、高本仅附有思考题。相比较而言,叶本、崔本更为规范,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的实用性。叶本、崔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完全摆脱了学究味,从纯理论的圈子里
走了出来,着力于面向教学实际,将第一线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师范生 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六、新世纪教材建设构想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
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
第 12 页 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
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教 材新体系。
如何探寻构建教材新体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好我国传统教学法、现代外国教学法、新时期语文教
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博采从长、综合创新之路。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 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二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第 13 页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 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
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三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
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 累,教材要充分反映。四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
当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 基本内容基础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应加强下述工作: 一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第 14 页 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
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系统论的
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的理论说明如 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三要体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以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的实践,洞察语文学科内部的规律和外部的联系,从1919年起就语文教
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特别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有关论述,对我们编好教材有许 多新的启迪。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结构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应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要体现学科内容的
系统、完整。具体编排时,可按逻辑顺序组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起到统 领全书的作用。这一板块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
第 15 页 神。第二板块着重阐述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话说话教学、作文教学等,这一板块,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 教学特点,又要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板块,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论述小学语文教师的 修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一板块的基本理论和第二板块的实践操作交相辉映,第三板块是 前两个板块的扩展延伸。三个板块浑然一体,构造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系统。
(四)构筑中师特色鲜明的新型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可建立两种体系:一种是传授理论知识的体系。这种教材内容要根据语文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并
兼顾长远需要来确定“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构筑具有中师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具体运作上要明确这 样的原则: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讲明为度,要避免大块头的理论分析。另一种是训练从教能力的实践技能体 系。这种教材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材作相应的确定。具体可分为:模拟实验课教材、教育实习教材、音像教材等,成为一种能力训练的新型教材体系。这两种教材相互配合,互为表里,形成中师特有的教材体系。
第 16 页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法
一、问答题
1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80 识字教学的方法可分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
(1)字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字音教学得方法是以汉语拼音为认读、掌握字音的工具。第二,针对汉字字音特点进行教学,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先读准作为声旁的独体字,再学形声字。
(2)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得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字理和心理,培养他们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第一,笔画部件分析法。第二,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第三,形象识字法。第四,形近比较法。
(3)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直观演示法。第二,组词造句法。第三,注解释义法。第四,比较辨析法。
2、简说阅读的内涵?P18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阅读:
1、阅读的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中,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从能力到情感都获得发展。
2、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不是一个单向活动,不单是学生的读,或单单是教师的教,而是一个多边交流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所以我们要明白阅读教学包含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文本。
3、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即阅读必须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任何人不能代劳。而且学生是独立的、有个性的、有灵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而不能整齐划一,追求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
概括地说,阅读教学是学生面对文本,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围绕一定的话题,以对话的方式,经历感悟、积累、迁移的心理过程,逐步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实践活动。
3、请简要说说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丰富的人文内涵。
(1)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2)反对标准化,尊重个性。
2、很强的实践性。
(1)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2)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根据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教学。
4、写作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写作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1、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1)让学生体验生活(2)注意观察生活
3、让学生大量阅读
5、从“集中识字”实验的产生背景来看,它可能存在什么不足。
集中识字实验在创始阶段,对识字教学与发展语言的关系缺乏必要的研究。由识字、识词到课文阅读,中间缺少了句、段过渡。先编的教材,虽然每个字都是通过词出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求学生组词、造句,但教材中的词、句训练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1983年后经过修改,尤其是1989年新编教材,比过去增加了语言训练因素。这其中经过了一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探索过程。
6、习作教学中应明确和树立的观念有哪些?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习作教学中应明确和树立的观念:关注学生的兴趣与习惯;个性与创新;思维与语言;情感体验与写作技巧;生活积累与读写结合;纪实与想象。另外,习作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习作训练应遵循从说到写的顺序。
7、教师个人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教师个人实践中的问题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行为问题;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发展。教师角色与行为问题:第一,现代教育理论将改变以教师角色为中心的观念;第二,现代教育理论决定教师角色在教与学中的转变;第三,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在教与学中的转变。
8、请简要谈谈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是指学习的一种方式,二是指学习的态度情感。从学习方式来说,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态度情感来说,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有五个特点:(1)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2)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3)能有选择地学习(4)能创造性地学习
(5)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责任心
9、传统语文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1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2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3语文老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10、开放性语文课程有什么特点?
开放性语文课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目的与意义的廓清:工具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回归生活,走进自我;
4、语文课程与教学重点的突破:言语实践语感培养;
5、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6、课程与教学多元评价指标的确定: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
11、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基本途径有哪些?
答: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基本途径有:
1、教师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阅读日志”。
2、教师观察并撰写观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观察日志”。
3、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并撰写做后感,我们称之为“教师行动研究日志”。
12、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尊重阅读个性,加强人格熏陶(3)设计阅读情景
(4)寻找话题,实现“对话”(5)用教师的阅读影响学生
13、简述“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答;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2努力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3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4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
14、“分散识字”实验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分散识字”的基本做法是借助汉语拼音和“独体字”让学生随课文识字,保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识字教学寓于阅读之中。
15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
1、注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与“修养”的培养。
2、注意学生“听”、“述”能力的培养。
3、注意提高学生参加表达的兴趣。
4、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准备与储备。
16、合作学习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17、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1)小学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敏捷准确、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纯熟的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语文教学首先应当过好识字关。
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阅读、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2)是小学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的事物,也能细腻地表达丰富微妙的心灵,还能通过由其组成的视觉语言,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认识文字,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儿童自主习染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文本世界的开始,对于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识字教学历来被认为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3)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难点
识字教学由于汉字是依据点、横、竖、撇、捺等数十种笔画,按照千变万化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像拼音文字由字母组成、字形表示读音,所以小学生学习非常困难。
18、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学习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谓“独立”就是不依靠他人。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这种能力。
二、论述题
1请谈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实践谈谈你所理解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答: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习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追寻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合我自己得经历,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2)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获取新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以寻找答案。(3)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大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块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6、怎么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伴随着我们走过十多个春夏与秋冬。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性质也是被一代代的讨论。到现在,虽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但是还是有权威性的答案。首先,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我看来,语文课程的性质包含语文的性质,语文从属于语文课程。虽然语文与语文课程不是同一个类型的概念,但是,在他们的性质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的。
首先,我们来说下语文,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说:“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这就是语文,是语言(说的是语言)和文字(写的是文字)的统一。语言是一门交际工具,因此具有工具性;语言又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进行交际与记载的,因此,语言又具有社会性。所以,相对于语文来说,它也应该是具有工具性和社会性的。当然,据叶圣陶先生的理解,文字也是语文的一部分,那么语文是不是还具有文字的一些性质呢?这显然是这样的。文字是人们交际的载体,是社会发展进化的标志。但是,文字不同于语言,文字的性质并不完全包含于语文的。
其次,说下语文课程,这里,语文课程与语文所不同的是,语文课程强调的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所具有的性质。那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不是真的如王松泉他们说具有体系性,资源性和开放性呢?我想,如果按他们的理解的话,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远远不止那三个的。并且,各个科目(不仅仅是语文,像数学,化学之类的)也具有上述三个性质。语文课程是一个体系,也是该面向社会开放的,吸收和传授各种资源的课程,但是语文课程也是在社会与人之间传播的,因此他也是该具有社会性的。所以,单纯就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理解而言,是不能舍其主干,而抓其枝的。
所以,就我个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首先我们就要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待问题,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而这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所以,当我们在接受语文这么一门课程或者是在教授这么一门课程是,就注定了语文课程的社会性的,因为它是在我们这个大的社会中传播和接受的,没有了它本来的社会性,哪来的这一门课程。其次,这一门课程,通过什么传授的呢?显然,途径是多元的。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吸收各种社会资源,将它整合成一个整体,组合成一个体系,面向社会开放而进行传授和发扬的。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将一个个文字组成一个个词,在将词组成句子,段落,最后就成了一一篇篇具有不同思想内涵和特征的作品等文字材料,然后再通过语文课程(当然古代还没有课程这个概念,但是具有相应的与之相似的媒介)这个媒介代代相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语文课程也是一种工具的,是一中传授知识的工具和平台的,也是具有工具性的。
另外,语文课程是在人与社会之间进行传播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忽视这个课程的人文性。国家提倡“以人为本”,语文课程也一样,不管是语言,文字,或是语文,其主体都是人。离开了人的作用,它们都将不复存在。而且语文课程的发展优化都是在人的主导下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进行的,因此,人是这一切的主体和关键。所以,语文课程,又是具有人文性的。这人文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语文上,还体现在这么一门课程上。
综上,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是具有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所有的性质的(如当今的主流看法一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是具有如王松泉等人认为的三大性质的,并且,是他们的统一:工具性,人文学和社会性的统一体
2、你如何看待积累写作素材?
写什么,怎样写,是学生深感头疼的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笔重千斤,无事可写,无言可表,无情可抒。究竟原因主要是积累不足。为此,在这里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做法。
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积累材料的工作,然后才能谈得上运用。君不见:蚕不吃进桑叶,便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便酿不出蜜来。同理,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蓄,生活积累,材料搜集和生活体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一 留心观察,捕捉材料
语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和别人,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的活动和所做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更谈不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不可能积累到材料,这也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平时经历过的许多新鲜事,也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失,有些甚至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等到写作时所需要的材料就自然跳出来,一桩桩,一件件,任你选择。无论是拜访老师、探亲访友,还是参加各种比赛、外出参观等,都有必要将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写作材料就自然而然充实了。
二 广开阅读门路,建立积蓄“仓库”
阅读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方面,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寓言深刻的故事,也有意境优美的散文,都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优秀范文。让学生多背一些课文中的精彩片断,日积月累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抓好语言积累,发挥语文课本上的功能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和图书角、黑板报的作用。因为阅读与作文,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输出,没有及时吸收,就谈不上输出。吸收得多,才能输出得多。通过大量阅读,理解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作者是如何叙述内容,具体准确运用词语,掌握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词句。这样一来,学生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有言可表。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生活中可以抓住的地方,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只要训练的多,学生就自然胸有成竹,能写好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限于完整的一篇文章,只要是值得写的,就应该不择时间地点。特别是对优生的发挥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即是写作材料,没有材料,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语文教学工作?
1、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掌握语文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肄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坚持写教后记,授课后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
4、重视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单周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4、谈谈“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区别?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区别。我们知道,“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应用,是指人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自身主观条件(包括心理、生理的条件)。它跟“素养”有区别的:它重在“功用性”,这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对水平的描述,能在短时间内强化训练形成;“素养”即平日的修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对程度和过程的描述,它需要长期的熏陶渐染,需要长期的与语文的亲密接触。从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在范围和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应该是综合的、基础的、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的。简言之,“语文素养”是融汇整合的。而相对来说“语文能力”简单的多,所以就“语文能力”的培养远比“语文素养”的养成容易得多,“语文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具体指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些都是从语文的应用能力来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我们通过平时的书面训练和口头训练也能慢慢形成。而“语文素养”中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却更多的是靠熏陶渐染的,是难以操控的。
5、请谈谈当前对语文学科认识的误区,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实践谈谈你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在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史上,由于社会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历史局限性和文化局限性的影响,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有深有浅,有偏有全,出现过各种不同的语文学科性质观。诸如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应用性”、“工具性”、“知识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等,典型的观点是“工具性”说和“人文性”说。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出人们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正是语文教育会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的误区、教育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病根之一。事物的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从不知到知,从肤浅到深刻的变化过程。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亦如此。
从它的嬗变过程中,我认为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几点启示:启示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语文学科是“技能学科”、“工具学科”。语文技能的形成,语言交际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实践。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填”“灌”是无法实现的,这已经被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所证明。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充分释放自身的潜能。新大纲提倡的“探究性学习”,语文课程设置“语文活动课”,其出发点就是要打破以往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研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最终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语文去应付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启示之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学生学习语文,不仅需要掌握语文丰富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和继承积淀在语文教材中的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学生学习积淀在语文教材中的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满堂灌”或“题海战”都不可取。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常用典故去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
8、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实践,谈谈学校教育如何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对学习环境而言,校园文化环境(如讲座、报告、阅览室、图书馆、活动)、课堂和课本、教师和教学、班级和学生、共同构成学习的资源和条件。语文是生活语文是海洋,我们希望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中接受教育,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领导的关心与示范下,我校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与日俱增。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有限制,农村学生无法改变的视野局促,理科先行的惯有思维,种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呼唤语文老师必须有所作为,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善学校的语文环境。
1、办文学社,激发语文兴趣。选择语文学习积极分子参加,选择优秀教师精心组织讲座
2、装备阅览室,优化阅读外部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行为。目前我校阅览室有可供两个班学生120人同时阅读的规定读物近20种,是无锡市内规范阅读的典范。
3、出版作文集,印编学生作品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4、及时推荐优秀读物,辅导学生订阅报刊。
5、开设班级读书角,举行课前演讲
6、举行年级读书比赛,作品以橱窗形式展示。
7、举行校作文大赛,积极规范的组织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以及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
将这些教学行为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到每天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
8、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不断学习。首先是要学习语文知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把握,对语文所包容的语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几个层面或领域的理解,对各类文体写作知识的掌握。其次是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层面,语文的教与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知识的广博,不但有助于对教材的钻研,有助于教与学的深入,而且有助于教书育人。第二步,行动研究。首先,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自身的课程智慧,开发校本课程。其次,要用行动研究的方式,研究校本教学。还要研究校本管理,一种很好的形式,就是每个老师都把自己当成班主任。
第三步,要发表自己的教学作品(感想或经验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脱离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去另搞一套本该是理论工作者从事的教育教学研究,而是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中,深入反思,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所得运用于教学实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反思包括感想或经验等整理成册,从而发表自己的教学作品。
9、怎样理解教学中的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文本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建“意义”的过程。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对话”作为一种人们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早在人类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自俄国文学家巴赫金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之后,“对话”的初始意义被不断地加以丰富。对话理论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不仅作品中的人物与人物对话,而且包含作者与人物,读者与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今天的读者与过去不同时代、民族的读者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强调自由、和谐、平等的对话关系等等。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法
1.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
2.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3.口语交际的(情境性),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交际话题的情境性设置,恰当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实地进入角色。4.终身学习的内涵有(学会求知)
5.在语文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一个营造(自主)作文的世界。6.(语文课程标准)是保障语文教育质量的最低目标 7.“
三、百、千”的“三”代表(三字经)。
8.(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育原理。
9.关于语言的成就水平,我们主要关注四种知识技能,即:推理、交流、组织和(运用规则)。
10.哪一个不是“口语交际”的特点(自主性)11.(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
12.下列哪项不属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单一性)
13.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等形式,属于(游戏识字法)。14.(识写分开)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渐碰渐熟” 15.语文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影响人生的。
16.识记“山、石、田、土、井、日、月”此类字,我们可以采取(象形会意识字法)。17.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 18.在语文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一个营造(自主)作文的世界。19.下列不是教育感想(或教育随笔)(日记)
20.下列不属于教师个人实践中的问题的是(课程问题)
21.识字是语文教育的入门口,(阅读)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天地。22.下列属于教师读图日志的是(看《西游记》)
23.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实物的 前期经验。24.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_以形表义_,音、形、义结合。
25.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继承了清末的文学家王筠运用汉字规律指导识字教学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发现了汉子的形声规律,最后以_基本字带字__作为集中识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26.标准是 评价 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
27.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__基础 _,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_关键__。28.母语,数学,科学,三科在许多国家被定为核心课程。29.《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0.《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儿童中心论”亦称“儿童中心主义”,其主要代表任务是法国的 卢梭,和美国的 杜威。
32.语文新课程与教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施予者”、“布题者”和权威与真理的“代表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更重要、更具挑战性较色:研究者、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习者。
33.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由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名词解释
情景识字法: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情景识字法即根据语言环境来识记和理解字形。
分散识字:又称“随课文识字”,其基本做法是借助汉语拼音和“独体字”让学生随课文识字,保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识字教学寓于阅读之中。集中识字:是与分散识字相对而言的,其基本特点是在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识字时暂时脱离课文,让学生集中精力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常用字。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先识字,后读书”。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就是交际方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运动自己的叩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和交际对象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口语交际的三个特点:即时性、情境性、复合性)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方式的误区:1.丢失了良好的教学传统。2.模式化。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改革的重点:
1.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努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 2.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为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重塑,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国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
3.重视知识更新和综合运用,由此更加强调标准“具有挑战性”重视学术前沿问题,重视学科整合,文理沟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现代语文教师几倍的基本素质: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教师个人的基本要求。现代语文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要求,比如“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民国教科书编纂的特点:民间性,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自然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贴近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
判断题:
1.清朝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统称为“国语”课。(错)国文
2.中国的学校大概产生于夏代,那时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对)3.习作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错),4.习作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更要引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体验生活。(对)
5.《商务国语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
6.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的阶段目标部分,第三学段称之为“写作”(错)7.所有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贯穿了一个根本宗旨: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参与地区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对)
8.识字与读写的矛盾是我国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尽快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尽早读写”。(对)9.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对)10.真正的阅读应该建立在对话的理论基础上。(对)11.母语和数学、科学三科在许多国家被定为核心课程。(对)12.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13.1932年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对)14.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对)15.教师交给学生具体实在的书本的知识,比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和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更为重要。(错)
16.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错)
17.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对)18.阅读可以是一个单向活动。(错)
19.习作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模式和写作技巧。(错)
20.综合性学习注重结果性评价。(错)
21.只要有了新型先进的教育观指导,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就会得到彻底的转变。(错)22.阅读教学是教师交给学生文本内容的过程。(错)23.学的东西要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因此在语文课上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错)
2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
25.“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对)
26.从表面上看,当代世界各国的大比拼是经济、科技的大比拼,但深究其里,则是社会整体教养水平的大比拼,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大比拼,是国民综合素养的大比拼。(对)2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一个“施予者”、“布题者”。(错)28.民国时期教材的内容都是民间故事,具有民间性。(错)29.“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质上属于“集中识字”。(错)30.许多中小学生不愿意阅读,或对读书缺乏动力,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读书的兴趣。(对)31.“分散识字”重在在引导学生“随课文识字”,而不强调“读写”训练。(错)32.集中识字实验其实不只是识字教学改革,而是以集中识字为先导,促进“大量阅读,分段习作”(对)
3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是:知识和能力、目标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错)34.学生和老师都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错)35.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文本内容的过程。(错)
36.“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错)
37.写作教学应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错)
38.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对)
3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上。(对)40.如果让字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仍然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错)41.真正的阅读应该建立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对)42.口语交际就是一种语言活动。(错)
43.口语交际是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一种复合行为,即它涉及意义,语调,情感,修养等。(对)
44.我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于其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对)45.清朝时期我国的语文教育统称为“国语”课。(错)
46.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现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的方法是结构比较分析法。(错)
47.写作教学应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错)48.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对)
49.机械地繁琐地去掌握字的意思,也有一定的作用。(错)50.语文教育就是语言和文学教育。(错)
51.校本人事研究就是教师们写“人”的故事。教师首先应该写学生的故事,其次应该写教师同事(含校长)或教师自己的故事(教师自传)。(对)
52.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对)53.教师问卷日志只包括问卷调查。(错)
54.“集中识字”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课文中识字,容易使学生觉得有趣。(错)55.教师的阅读与学生无关(错)56.学的东西要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必须通过训练,因此在语文课上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错)
57.凭借日常生活对事物的先期认识,能轻而易举的读出这二个字的读音并把握他的意思(对)
58.注音识字知识暂时回避了识字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识字与读写之间的矛盾。(对)59.《美国语文读本》是一套通过道德文字想孩子传授知识、进行美德教育的优秀读本。(对)60.全美英语教师协会和国际阅读协会主持制定的《美国英语课程标准》被视为“国家标准”。(对)
61.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般是用于成人择业。但近几年来,它却逐渐演变成一场壮观的“童子军大战”(对)
6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对)63.所有国家的课程改革都贯穿了一个根本宗旨: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参与地区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对)64.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收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对)
65.只要有了新型先进的教育观指导,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就会得到彻底的转变。(错)66.仅仅是课堂上的阅读和讲解,对学生阅读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而教师自身对阅读的热爱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
6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68.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法
第一章 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
第一节、语文教育发展阶段
我们把从古至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广义的古代语文教育是指从远古一直到明清的语文教育,狭义的古代语文教育是指先秦到明清的语文教育。
(1)远古语文教育: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无贫富差别,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社会活动。
特点:一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二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三是教育场所社会化;四是教育过程终生化;五是教育价值实用化。
内容:其一,社会生活经验;其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三,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其四,民间的谚语歌谣。
形态:口头语言教育、口耳相授
教学方法:模仿和习得
(2)先秦语文教育:这一时期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和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社会分工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由隐性变成显性,成为了专门的社会活动。
a、文字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文字的产生是学校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教育要以文字为工具,借助文字实施教育,文字也要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播,促进发展,传承于后代。
b、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夏“以射造士”,商“以乐造士”,西周“以礼造士”,“六艺”对后世影响最大,其中乐、书的内容主要是语文因素的教育。
C、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丽景象。
(3)秦汉到明清语文教育:中华民族创造了最伟大的封建文明和民族文化,也发展了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封建教育。
秦朝: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取代了学校教育。
两汉:从普通到专门学校教育体系都得到建立,私学得到复兴。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复兴。唐代:诗歌、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把文化的发展推上了封建时代的巅峰。五代:多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学的弘扬、书院的兴起。
元代:落后的“游牧文明”战胜先进的“农业文明”,重武轻文,轻视科举,导致学校教育逐渐衰落。
明代:朱元璋虽倡导“兴学”,但是专治的文教政策、施行文字狱、设立厂卫特务制度,总体上教育仍呈衰败之势。
清代:大兴文字狱,文教政策比明朝更为专治,教育趋势每况愈下。
(4)古代语文教育课程
a蒙学教育:以识字写字,读书做人为中心内容的综合性启蒙教育。
b诗教:诗歌读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c儒学教育:《五经》、《四书》
儒学教育中包含着极为浓郁的语文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阅读背诵儒家经典,掌握大量的言语材料。
第二,儒学教育包含高强度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
第三,儒学教育除系统的学习儒家思想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学、语言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
e文选读本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是高强度的阅读习作训练
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由封建儒学科举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建立现代新型学校教育体系的过程。
(1)语文学科的建立:“读经与词章”是最早的语文课程,1904年改名为“国文”,1912年,辛亥革命后,国文课彻底废除了读经,成为完全独立的一门课程,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第一套专用语文的教材,是1903年蒋维乔等主编的《最新小学国文教科书》
(2)“国语”课的诞生:打破了文言文独霸教育的一统天下,使只有读写而无听说的不完整的语文教育成为了完整的语文教育。
(3)教材建设成绩: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谢无量主编的《国文校本评注》,标志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材体系正式建立;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是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套教材;934年开明书店出版的由夏丐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是近、现代编写水平最高的一套教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的《中等国文》,是近、现代向当代过渡的一套语文教材;我国第一部教科书,是朱树人所编南洋公学出版的三本《蒙学课本》;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纂的《国文》
(4)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充满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吸纳借鉴外国教育理论的力度大;三是造就了大量的语文教育研究人才,专家学者成批涌现;四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语文教育思想理论财富。
不足:第一对西方教育的借鉴有余对传统的继承不足。第二在语文教育领域“文言”“白话”的关系基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代语文教育留下了一道难题。第三语文学科虽然建立起来了,但语文学科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没有明确回答,问题求解也留给了当代。
三、我国当代语文教育
(1)新中国建立后前三十年语文教育
a、解放初期(1949年-1952年):语文教育围绕政治运动进行,实际上成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课。
b、汉语、文学分科时期(1953年-1957年):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实施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c、“教育革命”时期(1958年-1961年):围绕政治运动自编教材,以工地为课堂,以能者为师开展教学活动。
d、制定实施语文教学大纲时期(1962年-1965年):第一次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规定了下来。
e、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教育战线过去一切正确的东西全被否定f、拨乱反正时期(1977年-1978年):教育战线恢复了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
(2)新时期语文教育(1979年-至今):主动适应发展要求,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坚持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百花争艳;教学研究空前繁荣,学术上硕果累累;时代造就人才,名师名家成批涌现;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第二节、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教学观: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
基本内容: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学原则:民主性、问题性、创新性、拓展性、尝试性、实践性、技巧性、全员性、主体性、合作性
实践特点: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能力;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价值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③目标性、目的性强。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
模式启示;
1、课堂能改,必须改。
2、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3、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
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
5、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
6、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
第二章 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发展阶段
1、教授法阶段(1897年--1921年):研究中小学各门课程如何教学,及各门课程教学的共性。
2、教学法(教材教法研究)(1922年-1986年):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的教育观。3语文教育学阶段(1978年-至今):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
二、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中小学语文学科及其教育教学活动。
1、研究中小学语文学科课程。
2、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
3、研究与语文教育相统一的语文教育
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性质:是用以直接指导和规范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应用理论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特点。
四、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任务:
1、学科任务(科研任务):一是研究现实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二是研究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本身。
2、课程任务(教学任务):一是培养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初步能力;二是传授比较系统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三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
第三章 语文素质教育论
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一、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第一,由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第二,由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所决定。第三,由我国的教育现状所决定。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1、素质教育概念提出阶段
1994年正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1995年在国家政策文件中被确定下来
2、素质教育思想形成阶段
其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一提出,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教育理论界产生了一场争论。其二,国家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采取措施纠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推广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其三,高等学校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3、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决策的阶段:1999年6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重要文件
4、推进素质教育重点突破阶段:2001年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重点突破。
(三)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通过教育手段改善人的身心,提高其质量水平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因素。
直接因素即语文因素,一是对祖国语言的认识、掌握程度、包括语言积累、语感等;二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技能和智能掌握程度,语文能力的强弱。三是语文知识的掌握。
间接因素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情感、审美情趣等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为祖国、人民、党的事业勇于奉献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报效祖国人民,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统一。
(3)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道德高尚、品质优良、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树立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2、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等;培养创新精神。
3、文化素质教育:语文自身;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所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
4、审美素质教育:
(1)自然景物之美。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社会生活之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并去创造美好生活。
(3)意境、情思之美。深远的意境和浓郁的情思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4)人物形象之美。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对丑的否定和批判,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憎恶,对美的肯定,激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5)语言表达形式之美。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领会语言的形象美、音乐美、凝练美、整齐美、错综美等。
三、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1)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自学式教学法;
2、讨论式教学法;
3、研究式教学法;
4、感悟式教学法;
5、活动式教学法
(2)语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要是指教育的教学法规建设,各项制度建设和教育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教师、学生、家长等人际关系的环境建设
硬环境建设:校舍教学场地建设;教学设备建设。
第四章、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的特殊能力
(一)听话能力:听话能力是人运用思维接受语音信息的能力。
(二)说话能力:说话能力是人运用口头语言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运用眼睛接受文字语言信息的能力。
(四)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人运用文字语言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地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听话和说话能力借助于口头语言信息的传递;阅读和写作能力借助于书面语言信息的传递。听话能力促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促进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智力表现
(一)智力的敏捷性: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
(二)智力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三)智力的创造性:创造性,即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或叫创造性思维
(四)智力的深刻性: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策略和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
1、注意策略
2、编码与组织策略
3、精细加工策略
4、复述与复习策略
(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种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四、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结构
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动力以及调节的作用,学习策略是直接制约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则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变量,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注意和性格。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与兴趣: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情感:情感强度、情感性质和理智感。
(三)、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意志: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和意志的自制力
(四)、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性格: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等
第五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教学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察,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基础;写作教学的基础;
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识字教学则是民族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识字教学的任务
在字音教学方面,要求做到:
(1)教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汉字。
(2)教学生掌握形声字的音形关系,利用汉字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3)教学生分辨同音字和多音字,掌握音义的区别。
(4)教学生读准普通话字音,克服方言干扰
在字形教学方面,要求做到:
(1)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辨识、掌握字形。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自己分析字形。
(4)通过形近字的比较,提高学生精细辨认和识记字形的能力。
(5)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字形记忆的准确性。
在字义教学方面,要求做到:
1)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充分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形象地进行字义教学。
第三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
一、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二、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1、笔画、结构分析法;
2、组字归类识字法;
3、比较辨析识字法;
4、联义联想识字法: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
5、形象识字法;
6、结合生活识字法;
7、游戏识记法
三、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1、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规则
2、培养学生“读”字能力,把字写端正、美观
所谓“读”字能力,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在实际中,可采用“五步法”来教学:看字形、析结构、记位置、练字体、比好坏
3、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四、指导课外大量阅读
五、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巩固生字
第六章、汉语拼音教学
第一节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一、汉语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三、掌握汉语拼音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四、传授拼音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