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冀教版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幼儿熟悉的童话世界《丑小鸭》出发,以让幼儿帮助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的形式来复习连加连减,以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再以天鹅的动感画面学习新知识加减混合;最后还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竞赛的形式巩固新知识。整个过程通过算一算、编一编、比一比、算一算环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弄清图意,列式计算,理解运算顺序,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发展。以下是我对这节活动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幼儿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活动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介绍加减混合这一概念时,班上的一名小朋友突然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叫减加混合?”我一时慌了,不知如何回答才是正确。最后只好含含糊糊回答。从这一突发事件反映出我还没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及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还很差,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混合教学分析 冀教版
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使同学们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分析与建议:
1.教材分析:
2.同上节课一样,教科书设计了咪咪快餐店的故事情境图,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基础上,发
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本节课设计的目的、活动方式、计算方法处理同上节课基本一致。和连减的一样,也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学生比较感兴趣事情。
教材这样安排学习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这里不仅很自然的出现了各种算法,而且不用人为的规定运算顺序,学生理解的还很自然。
3.教学建议
4.教学时,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加减混合算式,教师要给出来。但要注意,在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要提出列综合算式的要求。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混合2教案 冀教版
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明确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咪咪快餐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你们说好吗?
生:好。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你所看到的,编一个故事吗?请大家编好后,先在你的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待会儿,全班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生小组内讲故事,探讨交流。
2.全班反馈故事。
师:同学们,故事都编好了吗?谁愿意第一个告诉大家你编的故事?
生1:小猫咪咪一家在森林里开了一个快餐店面包房。原来店里面已经烤好了5个面包,可是猫妈妈怕不够卖.就又烤了6个面包。过了一会儿,小猪和小熊来买面包。
小猪买走了8个面包,小熊把剩下的面包也全买走了。
(多让几个孩子讲,全班交流)
三、探究与体验
师:同学们,XX同学编的故事好听吗?那么,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数学问犀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现的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发现的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的问题是:猫妈妈一共烤了几个面包?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来回答XX同学的问题?
生2:5+6=11。(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2:5表示猫妈妈原来已经烤好的面包,6表示后来又烤了6个面包。所以5+6=11,就表示猫妈妈一共烤了几个面包。
师:XX同学说得棒极了!大家还能提其它问题吗?
生3:小猪买了面包后,还剩下几个?
师: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探究,同学们能不能也用算式来解答呢?
生4:我的算式是5+6=11,11—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4:5+6=11,表示一共有11个面包,1l—8=3表示卖给小猪8个面包,最后还藕下3个面包。
师:说的真好。那么,这个问题还能用其它算式表示吗?
生5:我列的算式是5+6—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这是一种新的算式,我们称它为加减混合算式.同学们,像XX同学这样,一呻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就表示加减混合。那么,XX同学,你能告诉大家这道题谰怎样算呢?
生5:先算5+6=11,把11先写在5和6的中间,再算11—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也可请几位月学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XX同学教会了我们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那么,老师发现大家的力法都很不错。这些方法在使用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师:谁还08再从故事中,提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6:小熊买走了几个面包?
生7:最后面包房里还剩几个面包?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所提问题用相应的算式进行解答。)
四、实践与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弄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2.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弄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3.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
4.练一练第4题。
(1)让学生提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吗?谁能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
六、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以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还是苹果园中的小动物开始设题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从中的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够高。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有时却恰巧没有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这样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如果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 1
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例
1、看图学加减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再减去2得5。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
2、看图学加减.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
4-2+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再加3即可。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