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时间:2019-05-12 23:1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第一篇: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角奎镇寨子小学杨应坤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 维 能力,培养良好的思 维品质,并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解决问题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 造 性 地 应用 学 过 的 数 学 知 识、数学方 法

于新 的 问 题 情 境 的 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单独设立解决问题教学的章节,而是把解决问题知识渗透到各单元的学习中,这对我们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解决问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为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应该是: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本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其次是供学生练习的数学习题。对解决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认清问题和习题两方面的性质,对于同一类的解决问题,对未学过的学生而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学过同类题目的学生来说就只是做练习。学生做练习的水平不能等同于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应该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其次才是摹仿练习的过程。所以,解决问题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 程。这样,解 决 问 题 教 学 的目就 应 该 是发 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否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注重探索的过程,形成思维表象,让学生获得体验

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并形成努力探找由已知条件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全面深入的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全面深入的理解题意即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思考解题途径。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判断题意的能力还可以要求学生用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再造想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借助图形用想象和感知活动来支撑抽象的思维活动。

(2)授课时,注重小组探讨,启发引导,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本组计划的。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先让小组内讨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气氛开始热烈,看得出孩子们都在积极的思考(这就给学生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学习气氛,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带动了基础差的学生),教师细心的倾听每个小组的意见并给出指导性建议、作出恰当评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第一小组:我们用的是数份数的方式: 已经做的8个占了总数的2,也就是说一份4个,一共5份,所以再用5254×5=20(个)(用份数来做,思路很清晰)

第二小组:我们用的是方程: 计划做的个数×=已做的个数 25

设第一小组计划做x个蝴蝶结,总计划的就是已做的个数,所以我们列式子x÷=8(点评:体现方程思想,但不要忘记检验,进一步渗透数学方法策略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引出用方程来解决分数应用题,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第三小组:我们用的是画图的方式:

8÷2×5=20(跟第一小组原理一样,方法不一样)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思想,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做法,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

(3)在练习中不断思考总结,让学生体会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数量关系。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讨论思考,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学生所采用策略,反映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要加以肯定。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本质理解。25253

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答法的理解,提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为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分析:

(1)在一个果园里有梨树49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4,苹果树有多

7少棵?(梨树的棵树是单位“1”,数量关系为:梨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

(2)在一个果园里有梨树49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苹果树的棵树是单位“1”,数量关系为:苹果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

(3)在一个果园里有梨树56棵,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苹果树的棵树是单位“1”,数量关系为:苹果树的棵数×=桃树的棵数)

(通过三个相近问题的对比,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为使学生巩固对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在不作说明的情况下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如: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 或在题目中给出不相关的条件,让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如:园里有李树49棵,有李树70棵,李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

让学生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下面这道题目中,要把题目准确清楚的解决,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数

47474747474747

学素养了,最关键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

(1)猴子的寿命约为30年,相当于老虎的。老虎的寿命约是多少年?(2)马的寿命约为老虎的,马的寿命约是多少年?(3)马的寿命相当于大象的。大象的寿命约是多少年? 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个题目转化一下,如:

猴子的寿命约为30年,相当于老虎的,马的寿命约为老虎的,马的寿命约是多少年?这就变成了两步应用题,再比如:猴子的寿命约为30年,2512131225211相当于老虎的,马的寿命约是老虎的,马的寿命相当于大象的,大象的532寿命约是多少年?

(要想知道大象的寿命,就要先知道马的寿命,而要知道马的寿命就要先求出老虎寿命,老虎的寿命属于一步应用题范围,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路清晰明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分析法,分析法是指由问题入手,按照“执果索因”,推想到已知条件的思路。也就是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推究,先要想,要知道所求的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在经历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有自己的体会。)

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分析,教学这类应用题时就必须要从简单应用题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延伸,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理清思路,同学们的思维以会随着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解决问题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借此机会把握时机,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的思考、推导等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越灵越准确。思维是能力的

核心、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见解,要充满热情地给予评价,采用一些简单而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让他们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价值,使他们产生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

(4)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教会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提示学生多注意以下问题:

1、已知条件是什么; 2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想解题应具备什么条件;

4、想可以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有多少种;

5、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教学激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环境中领悟知识、探索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常会用线段图、逻辑图、示意图等“常规”方法研究问题,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新”的解答方法,从而开拓思维空间,拓宽解题思路,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去分析问题,找出普遍性,把握特殊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研究就会找到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篇: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和老师说某个孩子非常粗心,事实上有时候并不是什么粗心,而是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比如:在跳绳比赛中,小亮跳了30个,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小红跳了多少个?在这样的反序问题中,学生是不是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搞不清楚谁跟谁比,还是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但不能和运算意义相联系;还是具有“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的思维定势。我们很多孩子最后都会归结为仔细看题,太粗心了。事实上我们认为我们没有指导孩子去选择一些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们组认为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孩子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个补充的例题和练习,充分的指导学生学会用操作、画图等策略来分析、解决问题,以免出现所谓的粗心问题,那么到高年级用方程来解决也会很容易理解题意。

我觉得对于要考试的学生来讲,解决问题的主要对象就是习题。习题不仅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而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载体,承载着学生学习策略等丰富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释放,拓展习题内容,挖掘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为关键的策略。

其中思维能力的训练最主要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问开始。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河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是用变化的、发展的、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表扬,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规划与方法的设计、使用。从发展学生解体问题的策略角度看,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英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独立思考,了解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2.在过程中习得方法,体验策略价值;3.合理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提升;4.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5.科学组织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得到反馈矫正。教师除了自己能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的数学思考外,还应组织学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以及对解决策略的反馈与矫正。另外,我觉得在进行策略教学时还要加强和规范策略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运用策略解题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怎么做,最后做什么。只有让学生会应用,才能让所学的策略真正成为自己的策略。

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侧重于类型化的问题解决模式,而专家们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画图、模拟的手段分析清楚题目的比较关系,并将其与运算结合起来,但为什么学生在不提供图式帮其降低难度的情况下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原有的应用题教学有所继承,又要有所发扬。继承题目清晰的数量关系,但不是以直接告诉,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发扬原来的线段图的教学,但不是将线段图从低端就开始呈现,而是通过图式抽象程度的递增进行,从实物图到半抽象的几何图,再到抽象的线段图。通过多种表征形式,将原题中的数量关系概括出来,而不是直接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用,学生多看,教师多引领,学生多使用,是会在日积月累的中,习得这些策略进行问题解决的。

以上就是我们组就解决问题的一些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侯照小学 杨小元

摘要: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如何做好这第一学段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我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 解决问题审题 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为落实上述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单独编写、集中教学的做法,把 “解决问题”教学融汇于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改革后,没有了关于 “解决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讲解与练习,只是通过让学生在不断感悟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情景,有实物照片或图片,有卡通漫画或对话等。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学生愿意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呈现,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正确收集图中的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次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

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需要学生掌握问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往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题。而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上下文全面分析数量关系,而对题目中指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的反应特别强烈。如见到“一共”就用加法,“还剩”就用减法。用个别关键词代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教学中的困惑引发了教者的思考,下面就结合教学中的反思和积累的心得体会,对解决困惑的一般策略,谈一些初浅的认识。

一、要教会学生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从看图列式到图文应用,再到文字应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会看图、看题、审题。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 小学一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图文叙述,对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一)学会观察 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一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都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因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一年级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会读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初步了解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学中,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一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三)学会表达 再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即便学生都能会意,但要了解在学生的心里真正的解决思路,必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学生表述题意,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意图。因此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流利、完整地读出,是相对比较困难,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在呈现情境图时,即便学生只言片语地阐述出大概意思,也要即时给予肯定,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在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吃掉”、“藏起来”、“遮住”、“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四)学会思考 其实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打开自己的脑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学生通过自己创造 性的思维明白题意,已“知其然”,但学习数学并非仅此而已,而是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年级应用题分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应用题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让学生较透彻地理解并不难,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为是“合并”还是“去掉”,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便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选择恰当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一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主要涉及加法与减法运算,主要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的问题。针对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究竟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解决,往往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地方,也就是教师需要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的地方。

(一)借助图解法,理清数量关系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年级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部分可以合并成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就剩下另一部分。求整体(总数),就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求部分数,从整体中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算。用结构图呈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更能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

(1)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飞走了4只 ? 10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2)树上一共有10只鸟,飞走了一些后还剩6只,飞走了几只? 飞走了?只 6只 10只 求部分数,总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

(3)树上飞走了4只小鸟后,还剩6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小鸟? 飞走了4只 还剩6只 ?只 求总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这种直观的结构图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通过实践操作,理清数量关系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或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比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摆出13个红花片,再摆出8个蓝花片。有的学生将红花片和蓝花片随意摆放,有的学生则有意识地一一对齐摆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操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摆法能一眼看出“哪种花片多,多多少个”。直观的操作将问题的数量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红花比蓝花多,那么红花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蓝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从红花里去掉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蓝花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重视理解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标教材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有的需要搜集隐含的条件,有的需要调整叙述顺序。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淡化了对基本结构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明确简单的解决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习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注意三个层次练习安排: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已知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补充另一个信息”、“已知问题选择信息”、“ 已知算式选择题目”等,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掌握和强化正确的解题步骤 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地为学生提出解答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有“法”可依。

(1)审题;(2)分析数量关系;(3)确定解题步骤;(4)列式计算;(5)写答案;(6)检查错误。

有了这样的步骤,可以帮助数学学困生清晰自己的思维,在步骤地引导下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定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 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

第四篇:解决问题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

解决问题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 瑞金市武阳镇龙门小学谢振红

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课改前“应用题”已经换脸成课改后的“解决问题”,从内容编排到教学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作为一线教师,有对“应用题”教学的“依恋”,有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喜爱,更有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困惑,对“解决问题”教材教法的把握一直纠结着很多一线教师。

课改前应用题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教材体系清晰 课改前,小学数学教材应用题编排体系相当清晰,一、二年级主要教学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以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四年级主要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五年级主要教学相遇问题、三步计算应用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六年级主要教学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应用题以及有关比和比例的应用题。

2.数量关系重视 课改前,小学应用题教学特别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应用题教学,学生对加、减、乘、除含义的理解比较清楚,一般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知道,“合并”用加法,“去掉”用减法,求“几个几”用乘法,“平均分”用除法。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距离,单价、数量和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些典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比和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大都比较清晰。3.解题方法清楚 通过应用题的教学,解答应用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学生比较清楚,如分析法、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借助画图、列表、摘录条件等方法;还知道解答应用题的主要步骤是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和检验写答语。

4.教学经验丰富 长期应用题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应用题教学和训练的经验,如,抓应用题的基本训练(补条件、提问题、结构训练、组题对比训练等),复合应用题抓中间问题、抓基本数量关系,典型应用题抓数量关系公式,分、百应用题抓单位,这些经验在应用题教学训练中大多行之有效。

5.呈现形式单一 应用题都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呈现形式单一,人为编写的痕迹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分类编排弊多 学生解题时往往先判断题目属于什么类型,然后以类型套思路、解法,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改后的有关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不再如大纲教材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有些教材在低年级以块,中、高年级以单元进行编写和安排教学。如,除了结合《标准》所述的四个学习领域教学解决问题外,人教版教材另外还编排了“解决问题”、“找规律”、“数学广角”等内容; 1.学习兴趣激发 课标教材解决问题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与各领域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大多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情境主题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应用意识增强 课标教材解决问题的素材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a技能,还应重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4.学习困难增加 由于解决问题结合概念、计算、综合实践等内容在四个学习领域分散出现,客观上使有些课重点多、难点多,不利于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有些题目过分强调生活化、情境化、多样化,强调开放性、实践性、灵活性和策略性,加上解决问题练习题少、模仿性弱,难识别类型找到解题思路和模仿解法,增加了学生收集信息、理解题意的难度。

5.教学经验缺乏 在内容、目标、要求、体系、教法等方面尚缺乏较清晰、具体的解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我的思考与体会:

1、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老师可以用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情况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在购物时(和家长去买菜、买玩具、学习用品等)感受数学;有的在玩中(跳绳、拍球等)体验数学;有的在家庭生活(做家长一起做饺子、洗碗等)中领悟数学;还有的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激发起学数学的兴趣,如有学生的数学日记写道:从我家到好又多超市有38杆路灯,每杆路灯都有2个灯泡,到底一共有多少个灯泡呢?妈妈说等我学了乘法就很容易算出来了,我真的好想学会乘法。写数学日记等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开阔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东西是直接经验,是孩子自我拥有的潜在资源,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真正动力。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了解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并获得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判断、整理和检验解决问题过程的合理性、正确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通过学生上体育课进行跳绳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加减法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来了许多加减法问题,如:“我比罗展多跳几下?林莉和陈志伟一共跳了多少下?”等问题。当加减法运算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来时,学生既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第五篇:提升员工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提升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成长与进步,对人生来说尤为重要。如何提高个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认为提高个人能力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第一,积累。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各方面知识。加强学习是提高个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重要手段。第二,思考。只有积累没有思考,就不会将书本或生活中的经验转化成对我们有用的技能,不能使其想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三,实践。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真正本领。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拼搏的精神有助于综合能力的迅速提升。否则,即便智力超长的人,能力也不可能有多大的长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瓶颈。沟通的困难,工作完成并不高效,执行力不够工作无法下达等等都是我们常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随时保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越挫越勇的精神,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面对困难积极解决主动出击才能制胜。在团队中,我们还要多与他人沟通不能一意孤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团队更优秀更有凝聚力,完成工作也更有效率。一个人谋取了一份工作容易,难的是把这份工作做好,做得出色,并加以拓展。只有业务或技能上的优秀,同时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才不至于在工作中处处受限,才能更高效的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下载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口算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一、复习(开......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案 一. 话题引入 手机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比较普遍的通信工具,请大家谈谈爸爸妈妈使用手机时,他们每个月比较关心的是什么。(话费)自己了解哪些比较优惠的手机收费方......

    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6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解决问题的应用课,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99页例1和“做一做”,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仪意识。 2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第一单元用数轴表示负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数轴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