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儿童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儿童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
什么是阅读?课程是从吸收论;筛选与思考论;领会—获取—认识论;构建意识论这几个理论中来阐述阅读这个概念。阅读行为的描述;要求教师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在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有感情地朗读,多读课外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文章体文本教学策略;首先要注意要避免的问题,然后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在从单元求整,单元求速,读与练同行着手进行。文学文本教学策略;
1、走进名家适宜的灵魂。
2、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
3、焕发学生诗意风采。
4、师生共享诗意境界。从这些内容中,让我学习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方法。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变序教学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三、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四、导学式教学法
五、情境教学法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 想,体会其情境。4.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第二篇:儿童钢琴教学方法
儿童钢琴教学方法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发展阶段,家长为了培养自己孩子的一技之长,他们通常会让孩子 一 接受钢琴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钢琴。因为这不仅是门学问,也是开发儿童智力和右半脑的最佳途径。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忍耐力、组织、协调、理解、听辨能力,还可以对孩子的听觉、视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钢琴教师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必须要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让在早期接触钢琴艺术教育的儿童少走弯路,较好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呼唤他们幼小心灵的情感,陶冶他们幼小心灵的情操,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钢琴教育对儿童智力因素的影响
人的智力生理基础无疑是人的大脑。智力开发,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使人脑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为协调、更有效率。学音乐,正可以尽可能充分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医学家发现,音乐家的大脑比普通人要发达得多,特别是大脑左半球容量比普通人多。左右脑之间的纤维比普通人粗。而这些脑生理特征在7岁前就开始学音乐的人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人的智力从功能上讲,除了记忆以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感知觉、理解力、想象力,而音乐恰恰能够增强人这三方面的能力。
1、感知觉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必须全力捕捉音响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音色、音高、音强。比如,让孩子辨别音高(降调、升调),可以使他们的听觉乃至全身心充分的启动,极其细微的感知音高的任何一点差异。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孩子的耳朵对世界的感知更为敏锐、微妙、准确。例如,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让幼儿感知、区分音高和音色,这样,在学习新乐曲的同时,幼儿也体验了不同的音乐感受。
2、理解力
很多人小时候都觉得读书很苦,但是许多学了音乐的孩子读书后,往往学习很轻松,不太吃力,原因在于们对学习上的许多问题都能比别的孩子理解得更快、更透。音乐所要表达的往往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长期接触音乐,可以从音乐中直接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而不需语言的“转译”。当《梦幻曲》的乐声萦绕在孩子的指尖时,孩子体会着理解着乐声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虽然,这种理解也许达不到成人的深度和高度,但它却是儿童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成人理性灌输的结果。儿童就能通过音乐语言理解那些通过日常语言所不能理解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孩子的“感性和理性得以融洽、升华。”就是因为音乐有如此魔力,所以我们在欣赏散文或诗歌时会播放一些与此相近似的音乐,来帮助理解。
3、想象力
音乐所要表达的一切都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并且通过人的想象转化成为种种形象和情感。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础,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人类的创造。音乐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对同一首乐曲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想象结果。因此,学音乐可以让儿童的想象力较少受经验干扰,而得以充分的活动、运作。长此以往,孩子的想象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和丰富。
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情感能力等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孩子的智力结构。学音乐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结构趋于完善,使儿童更加聪明。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通过学习音乐,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协调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由此可见,音乐在开发儿童智力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钢琴教学方法
钢琴享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它的体积是乐器中比较大的,然而钢琴是一种技术性很高的乐器。孩子要掌握它,不在一招一式,而要一朝一夕长期不懈的努力练习。而他们的钢琴教师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要怎样做呢?钢琴教师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必须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让在早期接触钢琴艺术教育的儿童少走弯路,较好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呼唤他们幼小的心灵情感,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情操,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唤起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那么不管他的老师多么的优秀也会感到措手无策,学习钢琴也是如此。所以孩子学习钢琴前最先需要他们对钢琴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孩子学习钢琴才能够顺利进行。儿童的最初审美情感体验处在低层的美感水平以“悦耳悦目”为标准,他们只会用自己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作为依据进行评定事物。因此作为他们的钢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把“听觉”“视觉”作为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第一步,让他们对钢琴充满好奇,产生兴趣,从而自己主动的去学习钢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儿童对钢琴兴趣的产生,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也就是其自身对某些事物比较感兴趣、倾向性较强,这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在钢琴学习中即儿童对钢琴本身及其所发出的声响的兴趣。另一种就是后天需要培养的,只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气氛,并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及指导,这种兴趣是可以能培养出的,即儿童对演奏钢琴的兴趣。
兴趣的发展又有着不同的程度,最初的兴趣,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属于“有趣”。钢琴对于学前期的初学儿童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是比较容易产生自发的兴趣的:开始时,也许是儿童对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钢琴的一种好奇心,于是乎便又“按”了几下琴键,又对其高低不同的奇异声响产生最直接的兴趣,而这也许只是儿童觉得新奇好玩。可是也可能当他第二次在看到钢琴时,这种新奇感就没有了,觉得“不好玩”了,于是也就对钢琴不感兴趣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的原因(当然,如果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那就另当别论了)。由此可见,这种儿童对钢琴本身的自发产生的直接兴趣并不十分专一,也不是非常稳定,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兴趣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这时的兴趣已然分化,即是从儿童对钢琴本身的兴趣发展对演奏钢琴产生乐趣。这时的兴趣就比较专一和稳定,把艰苦的学琴过程视为一种乐事。
教师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儿童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儿童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刚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就应尽可能地讲“儿童语言”,即是把自己所要表答的内容,要求儿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儿童全都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儿童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儿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使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凭借具体的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因此,在儿童实际的学习中,应尽量将那些概念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进行一种形象的类比,这样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当儿童是通过生活中他们知道的,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学习理解那些概念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物概念,并对那些概念用直观形象不断的支持和强化,儿童易于理解并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授课时,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对儿童学习的钢琴的兴趣也有重要的影响。在选材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弹的,另一类是选弹的。必弹的,像用于初学习的拜尔、车尔尼599、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等等这些是绝对具有权威性的,效果显著的教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年龄低幼,刚刚开始入门的小朋友来说,这一类的教材显然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缺少趣味性,因此要做到少而精,但决不能取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用诱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添加进来。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有时碰到是自己会唱的或是听过的歌曲所改编的曲子,那就更兴奋了!这样,学生对所弹奏的曲子非常感兴趣的话,学习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2、课堂的气氛
孩子们上钢琴课时虽然都带着好奇心,但是难免也会有紧张的情绪。因此,作为他们的钢琴教师一定要先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时他们的学习才能继续。然后钢琴教师应该注意把上课的地方适当的加以布置,让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想到上钢琴课,并想到钢琴上去练习。当孩子们没弹好或者弹错了,千万不能给予训斥,那样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利用他们的优点去弥补他们的缺点,他们没弹好,你可以带着他们慢慢,细心的指导他们并让他们改正错误。对于儿童来说,课堂的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气氛不活跃,儿童们就没兴趣好好的上课,所以课堂的气氛一定要活跃,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一堂课下来。不仅使孩子们心情愉悦,还让他们学到了一定的知识,这样才达到了上课的要求。
3、钢琴教学的环境
钢琴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应该是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书,孩子们问什么就能马上回答什么,这样孩子们就会把教师当作崇拜者,并树立自己的志愿。另外,教师给孩子们的感觉应该是平易近人、态度亲切。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们,要多多注意他,主动的亲近他、了解他、开导他、鼓励他,让他也能融入到其他的孩子们当中。教师还要主动的和孩子们聊天,快乐和他们一起分享,当他们不开心的时候要安慰他们。还要做到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取严格的教学态度,对于他们不懂的知识需耐心的讲解。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应该是教师、朋友、父母三者的化身,这三者要同时体现在教师身上,不但要像父母一样的疼爱他们,还要像小朋友一样和他们一起融洽的相处。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们和教师之间就建立一种很深刻的友谊,孩子会爱戴教师、喜欢教师、尊敬教师、听教师的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敢于问教师,学习的效果明显。教师这样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性格、爱好、智力条件、身体情况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布置、进行上课,教学成果才显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
良好的环境造就优秀的人才,孩子们只有在良好的环境里才能健全的成长。学习钢琴也是如此。在良好的学琴环境里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
4、家长给孩子们的环境
家长花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让自己的小孩学习钢琴,他们不了解学习钢琴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他们急于求成,对孩子过分施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小孩,孩子们做不好或不愿做。家长便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采取“武力”。如:小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不集中,一般只能持续练琴时间15——20分钟,而家长却偏偏要他们练习一个小时,孩子们练到30分钟就不想练了。家长就强制的要求他们练,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们学习钢琴的信心慢慢减弱,兴趣全无,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由喜欢到不喜欢,由到厌烦到厌恶最后后悔学习钢琴,最终导致放弃对钢琴的学习。因此,在学习钢琴这个漫漫长路上,家长必须认识到钢琴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乐器,并非是可以一步求成的,而是一朝一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才能看得到成果,因此家长要做到对孩子们收放自如,不要过分施压,根据孩子们的注意力特点,控制好孩子们练琴的松紧度,让孩子们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钢琴。家长给孩子们学习钢琴的环境非常重要。也是作为一名合格钢琴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5、教学方法
钢琴演奏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它是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的乐器,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兴趣很浓烈,但是会因为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而使兴趣减弱,甚至丧失兴趣,那么怎么才能使孩子们一直保持兴趣去学习钢琴呢?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因为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作为依据的,所以在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启发教学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如故事法、儿歌法、游戏法等等。
总之,儿童钢琴教学法应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孩子通过技能促进修养,通过学习知识重视感受,着重强调学习过程,获得好的结果。想要真正学好钢琴,需要老师、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面融洽结合才能实现共同目标。
第三篇: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本文着重从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形式,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生活;沟通课内外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儿童文学
教学方法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s
Abstract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 of the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Teacher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each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This paper will seize four aspects to find children's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s.They are seiz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combining the classroom form and ric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trengthen children's literature creation practice.Hope to explore a primary requirement, but also with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s.Key words primary language Children's literature teaching methods
目 录
引言„„„„„„„„„„„„„„„„„„„„„„„„„„„„„(1)
一、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丰富课堂形式,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生活„„„„„„„„„„„(7)
三、沟通课内外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10)
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12)结论 „„„„„„„„„„„„„„„„„„„„„„„„„„„„(14)致谢语 „„„„„„„„„„„„„„„„„„„„„„„„„„„(15)参考文献 „„„„„„„„„„„„„„„„„„„„„„„„„„(16)
引 言
近些年来,专家学者以及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讨论从未间断过,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在逐步减小。针对这一现象,有专家提出了“小学课本要儿童文学化”的建议。因为儿童文学最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也最容易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由教育部制定和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这一部分做了明确的规定“低年级课文要注意儿童化,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和故事为主。” [1]课标要求的课文类型,都是儿童文学的常见文体。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关注和重视,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儿童文学作品也就自然值得探讨和深究。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
一、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相互连续而又有区别的具体特点,这些特点总称为儿童特点。它反映在教育上,便构成儿童教育特点,而儿童特点和儿童教育特点反映在文学上,则构成儿童文学特点。”[2]
小学生泛指七至十二岁的儿童,他们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开始进入学校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学习逐步成为他们日程生活的主导活动。“思维上,仍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正逐步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但直观的、具体的事物仍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迅速增长,在模仿性和再现性中逐步发展了创造性。感情上,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有了进一步发展。语言的自觉性和连贯性有很大的发展,由于书面语言的介入,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比学龄前期儿童大大前进了一步。” [3]
因此,在内容、形式、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上都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必须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
(一)立足文本,拓展课外知识积累
七至十二岁的少年儿童正处在心力与智力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需要懂得的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又很多,社会的、自然的,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他们需要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那么,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正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营养,提供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广阔天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应立足文本,多关注作品所反映的人文自然、社会生活。由此拓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让学生透过儿童文学作品这扇窗户去了解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一旦激发出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么今后在学习此类题材的作品时,学生必定会有浓厚的兴趣。例如《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琥珀》等作品,描绘了大自然中动植物世界的奥秘,那么教师就可以收集动植物方面的影像或图片资料在课上放映,满足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来客》等作品涉及到了科普、科幻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穿插讲解一些浅显的科普知识,并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学习。《巨人的花园》、《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等作品揭示了生活中的道理,教师则可以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具体来说,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向学生展示恐龙的模样,以及介绍恐龙的生活场景和恐龙的生存与灭绝情况,还可以开展“恐龙知识会”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总之,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大量的扩展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丰富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情。
(二)抓住人物形象,品析人物精神特征
儿童文学具有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来自于少年儿童对外界事物感受和认识的直观形象性的要求。在儿童文学中,大多数种类的题材,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的。这些形象不是靠静止地描写来完成,也不是通过冗长的心理刻画来达到的,而是通过生动有趣、曲折奇特的故事情节、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塑造的。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的人物,本身就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这也正是吸引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一大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他们想象力的最初源泉,也是他们接触文学作品最初的印象。如勇敢机智的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懒惰的小灰兔,狡猾的狐狸等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调形象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今后学生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往往根植于真实的生活土壤,虽然在创作中,作者会加入夸张的写法,但是人物形象无不体现人类的各种精神特征。如《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中,小白兔的勤劳与小灰兔的坐享其成形成对比,从而揭示了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主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形象,并对照自己的实际生活,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具有主人公的精神特征,从而启发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精神特征的分析、品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关注特色语言,体会童真童趣
儿童文学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富有儿童情趣。“儿童情趣是少年儿童的想象、思想、情感等心理状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 [4]儿童文学的这种语言特色是提高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其受到艺术感染的重要因素。少年儿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的自觉性还很差,总是脱离不开较多的兴趣观点。如果一个作品的叙述,描写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或者让他们感到兴趣不浓,就会失去或减弱作品的教育效果。所以,在语言描写上颇具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势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等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多看多读甚至多背描写性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自然的去体会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境,从而引起自己和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如《小鹿的玫瑰》中有许多语言描写,都充满了童真童趣,其中有这么一句“一阵微风吹来,说:‘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红玫瑰,可香了!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都夸我是玫瑰香风呢’!”学生在朗读这样的句子时,自然会产生亲切感,也就有了阅读兴趣。通过诵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那么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自觉关注富有特色的语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丰富课堂形式,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学科的内容具有丰富性,本来是一门生动的学科。神秘,美妙的母语本来可以撩拨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5]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朗朗,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多的是接受灌输。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性。更不用说让语文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了。儿童文学本是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伴侣,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只是把儿童文学当作上课的内容,很少有学生把儿童文学带到生活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那么如何丰富课堂形式,让儿童文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一)多讲。这里所说的“讲”,是指让学生讲自己的所见所感,是一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比听说能力更高,是一种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单纯的讲授知识,学生机械的听讲,只会让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多讲多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特点,可以采取让学生依据教材进行口语练习的方式。通常在语文教材里,低年级的儿童文学作品都配有插图。教师在教授课文内容前,可以让学生先看图画,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图画,来讲讲图画上的内容,然后教师再进入到课文内容的讲解。这样既达到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同时也更快的让学生进入到上课状态。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口语交际内容上要求能清楚明白讲述一件事。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片段,例如一首儿童诗或一则寓言故事等,然后利用课堂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做一个简短的演讲。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积累。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求当众做两三分钟的发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不仅能做到复述一段话或一件事,还能够对事物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所以,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讨论,辩论的活动。例如,请学生讨论某则寓言的寓意,或是对于童话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评价等。那么,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醒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产生多种联想,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后也要多接触儿童文学,可以通过举办儿童文学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儿童文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多看。多看是指让学生通过教学媒体直观地来欣赏儿童文学作品。通过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印象。这里提到的教学媒体是指 “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我们既要重视传统媒体的运用,如板书、挂画等,又要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只有把多种媒体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使彼此相互补充,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7]
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在思维上仍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可能一首儿童诗或一则儿童故事所描绘的景象或所表达的内容,单凭教师的解说,无法完全让他们吸收,或者说无法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假如教师把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的音像或动画,那么效果就会不一样。例如《月光曲》可以制成课件,画面上展现兄妹俩与贝多芬在月光下破屋里的场景,画面外是课文录音和音乐。让学生置身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既感受音乐的美妙,又体会了语言所要表达出来的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因此,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至关重要。如图片直观、音像直观、语言直观等,都可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到直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感染。”[8]特别是当代小学生,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动画影视作品,他们对于影像特别敏感,一旦通过电子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在课后定会利用录像带、计算机等媒体自觉地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甚至可以要求他们去搜集相关图片、影像资料制作成简易的幻灯片,在课堂上与同学做交流。
(三)多玩。这里的“玩”也就是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活跃期,一板一眼的课堂模式显然不适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活动,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参加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了意志和毅力,得到情感的体验和熏陶。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也使课文学习与鲜活的社会语文教育内容结合起来。
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例如演课本剧。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故事。可以组织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适当改编,进行演出。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自相矛盾》这类的作品就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的编排台词、动作,再以小组的形式到台上表演。又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角色表演,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主人公的服装,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让他们直接地观察和体验。例如教学《春天》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公园中,让学生观察春天来临时,小草、小树的生长情况,看各种花朵争奇斗艳,让学生感受万物的生长变化。
课堂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积极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形式时要在多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常变常新,指导学生多看、多讲、多演、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沟通课内外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个民族民间故事等” [9]对于小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的课外读物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但课内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有限,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并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儿童文学作品。课外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能了解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另外,儿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知识,通过形象优美的语言表达,学生容易感受语言的魅力,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促进智力发展。
(一)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学以致用
学生的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迁移与拓展。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阅读方法,并做到学有所用。
如寓言的阅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寓言。“寓言情节简单,有生动的形象,适合儿童阅读。另外,寓言讲的多是动物、植物和其他事物的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 [10]那么在寓言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来感受形象,并学会揭示寓言的寓意。例如《亡羊补牢》的第五自然段,抓住“后悔”“还不晚”(说明从思想上认识了错误),“赶快”(说明行动迅速),“结结实实”(说明干得好,改得彻底),“再也没去过”(说明行动产生的效果)等词语,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养羊人知错就改的形象,从而悟出在生活中我们必须知错就改的寓意。那么,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一旦遇到寓言故事,就会自觉的去思考寓言的寓意,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变学会了如何提炼寓意的方法。
又如童话阅读。“童话故事是通过幻想虚构的,但它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教学童话,要处理好幻想和现实、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童话,联系现实生活,受到启发、教育。” [11]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是以小孩子兴趣无常、办事有始无终、顾此失彼这些常见的缺点为依据的。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的情况,想想自己是否也有和小猴子一样的毛病,借此启发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顾全大局。那么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时,除了欣赏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以外,也会联系自身情况或是生活中的场景去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启示。再者,童话的教学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过程。幻想是童话的重要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童话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在童话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上到《骄傲的孔雀》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描写孔雀动作、神情的语句,表演出孔雀趾高气扬、骄傲自满的样子,全身心的去感悟,从而受到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想象。“看着湿淋淋的孔雀,花喜鹊会说什么?孔雀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丰富对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童话时,大胆地展开联想,甚至可以自己给自己提问题,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合理、创新的想象。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阅读热情、发展阅读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耐性比较低,让他们坚持长期的课外阅读尤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样的活动来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近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交流会上,学生不仅要说出自己所阅读作品的名称、作者、作品内容,还要适当谈谈读完作品后的感想和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制作手抄报或做读书笔记,学生可以在上面配上与主题相关的插画,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进行作品展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高他们阅读兴趣,对于促进学生长期坚持课外阅读有很大帮助。
所以,鼓励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要逐步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变得更有目的性,更有意义。那么,学生在长期的课外阅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更有利于今后课内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小学的写作教学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不易的事,造成学生惧怕作文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缺乏阅读。因为学生阅读多了,自然会有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学生往往善于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同理而言,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而且内容大多比较充实,语言比较通顺流畅。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于写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儿童文学对学生写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适当的透过儿童文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想象文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作的能力。也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阅读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然后进行想象文的训练。想象文的训练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续写。结合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让学生进行续写。例如学了《狼和小羊》续写《狼扑向小羊后》;读了《穷人》后,续编故事《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以后》。续写的内容应是原作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发展。
(二)扩写。指导学生根据特定材料扩写,要注意两点:一是以所提供材料中的人物(事物)、事件为基础。二是展开想象,甚至幻想,想象的内容与材料能有机结合,符合生活的逻辑。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教室里》;读了《小姗迪》扩写《小姗迪回到家》。
(三)练写童话。童话的主要特征是幻想,小学课文中有许多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完童话后练写童话,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童话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例如可以练写“森林里的故事”、“矮人国的故事”、“小王子奇遇记”等。
(四)写假想文。假想习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虚构力和想象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写“我是白雪公主”、“我有一对翅膀”一类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由驰骋想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学生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的灵感,最终达到,让学生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乐于创作儿童文学。
结
论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儿童文学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收集相关背景知识,设计出既遵循课程标准又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案。要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变化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样式。重视指导学生将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进一步巩固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创作中巩固和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最终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总之,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是变化多样的,教师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着重在于引导学生爱读儿童文学、读懂儿童文学,进而拥有一颗热爱文学的心。
致谢语
这篇毕业论文由去年11月至现在,历时六个月。在研究、撰写过程中受到了许文君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鼓励,老师的指导与启发是我顺利完成论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衷心感谢校、院、系领导、老师以及校内外同学的关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28.[2] 王晓玉.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7:91.[3] 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26.[4] 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18.[5] 李福灼,钟宏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48.[6] 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1.[7] 刘 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182.[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张佩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2.[10] 孔宝刚.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4.[11] 蒋 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06.
第四篇:儿童人物画的教学方法
儿童人物画的教学方法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记忆画、命题画一直是儿童画的重头戏。其中有一半以上都离不开画人。在4 岁、5 岁时,儿童绘画都是涂鸦式的,他们画的人一般都很幼稚,圆圆的脑袋,椭圆形的身子,再加上四肢就可以了。到了6 岁以上就不同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逐渐深刻,总觉得自己画得不像了,处于眼高手低的状况,往往会产生人太难画了,我不敢画等思想负担。我们要及时、妥善地教给儿童一些切实有效的画人方法,使他们摆脱困境,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真正爱上美术。首先从头部入手,头部是比较能表达人物思想的部分,传神的五官,变幻的发型是大家着重刻画的地方,我设计小小理发师、表情丰富的脸、我的小影集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解决画人的第一步。在教学小小理发师时,让学生观察各种人物的正、侧、背面造型,然后把自己设想成理发师,设计各种发型,还进行评比、颁奖。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时,让大家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口下落;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画人愁,垂眼落口皱眉头。在教学小影集时,让学生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物的脸部特征然后进行小影集大展示。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观察了人物的脸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还掌握了表现各种人物的头部。人物动态、服饰练习。人物头部画好了还不够,只有把人物的动态、服饰表现丰富了,人物才真正会生动起来。我通过做活动人,让大家知道人物的大致比例,还知道人物是通过关节来活动的,并出示很多动态人物骨式。再让学生亲自感受自己做,看同学做走、跑、跳、坐、蹲等动作。,再进行人物大换衣等绘画活动,体会同一动态有四季不同的服装。大大增强了学生画人的兴趣。最后,再让学生画《我知道的职业》、《外貌有特征的人》、《我喜欢的体育运动》等命题画就不会感觉累了。他们会为自己画出的生动人物而乐此不疲。
第五篇: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学方法
轻松与世界对话
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学方法
自闭症儿童在家可以做一些训练方法以便孩子学习新的事物,东方启音专业治疗师推荐家长运用行为分解训练法,具体如下:
一、做出正确反应
1.当孩子做对了你给的任务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奖励,强化这个行为; 2.孩子能力逐渐提高时,要增加孩子的等待时间,即做完多个任务后,再给奖励;
3.若孩子一开始不能等待,就及时奖励,但是要慢慢增加孩子的等待时间。
二、进行有序教学
教孩子学习摇铃时,要先给孩子提示“这样做”并模仿摇铃,然后看孩子的反应,若孩子能跟着摇铃,就奖励代币板,若孩子没有反应,就手把手辅助摇铃后再重复上一个步骤,看孩子的反应。
三、纠正教学程序
当孩子做错时,停止并将物品拿走,过一会儿再重新按原来的位置摆放好,并进行语言提示,提供充分的语言辅助,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行为。当孩子做对后,及时表扬并鼓励孩子。
四、无错误学习
将要学习的物品和干扰物(该干扰物不是近期要学的目标,也不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放在一起,发出指令后,看孩子的反应,若孩子无反应,或是做的不对,将物品撤走。之后再按原来的位置摆放,并重新发指令,发完指令后,手把手辅助孩子。当孩子完成后,再发一次指令,等待孩子自己完成。该过程注意一
www.xiexiebang.com
轻松与世界对话
定要进行数据化的记录,若孩子做正确了,填写“+”,若孩子做错了,但是在老师的辅助下做正确了,填写“o/”(/画在o里),若孩子连续做对3次,即可换下一个需要学习的物品。
五、强化教学程序
当孩子做对了,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可以是实物奖励或代币奖励,注意实物奖励一定要是孩子的东西。
本文系东方启音言语治疗中心独家撰写,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