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5篇)

时间:2019-05-12 23: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

第一篇: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

《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文献综述

2003级1班

张坤梅

20031440034

前言: 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人类早期教育和整个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紧迫性,需要得到独生子女家庭的重视和落实,从而不断地加以科学运作,进一步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本文同时还涉及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研究,比如在美国早期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缺乏同胞的儿童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是不利的。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成就,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相反,在智力和学习成绩上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关于独生子女智力发展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略占优势。认为独生子女优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好;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学习辅导机会多。1997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针对人群所作的专项调查显示: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主流呈现积极的态势。独生子女的实际文化程度及对文化的需求,明显地高于非独生子女。其次,独生子女更注重于个人价值及个人特长发展。再次,独生子女对“创造性”的自我评价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 的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挑食、挑穿、任性、不爱惜财物、占有欲强、不团结友爱、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弱点。

经过多次科学调查得出结论:独生子女和同龄非独生子女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为无差别或差别较小。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论

(一)独生子女是不是“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80年代初期。早期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所得到的却主要是负面的结论。这些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在行为方面问题多,缺点严重。“表现在挑食、挑衣、不尊敬长辈、不爱惜用品、玩具、爱发脾气、无理取闹、比较自私、不懂关心别人、胆小、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等。独生子女中有任性、胆小、挑食、挑穿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比例均高于双子女和多子女。总的来说,独生子女显得比较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且独生子比独生女问题多,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问题多。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光明日报》于1986年发起时为半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独生子女教育大讨论,作为这场讨论的最后总结,专家指出目前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营养过剩,造成发育不良;而是智力投资过剩,品德教育不足。

(二)独生子女是否不合群

独生子女的合群性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研究者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合群性、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展开研究,探讨独生子女是否处处自我中心、是否难于与人交往、难于与人相处。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出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不是比非独生子女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或者是没有差别。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没有差别

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性问题,是独生子女出现在中国社会以来,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没有非独生子女作为一种参考框架,我们就无法对独生子女的发展状况进行衡量和评价。究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存不存在着差别呢?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众多不同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所描绘的也是一幅杂乱的画面。

早期比较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而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像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体差不多”、“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实际上,独生子女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征的整体概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和社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说来,在3岁-18岁这一年龄段中,二者的之间的差异大体上呈现出“年龄越小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的趋势;这种“差异越大”,既包括不同的方面越多,也包括不同的程度越大。而在城市和农村这两种不同的社区中,则呈现出“农村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比城市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更大”这样的特点。

三、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不同视角、多重视角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比如,像“浅谈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独生子女教育之我见”这样的论文就有几十篇之多。

(二)理论性的研究中,一般化的、个别的、空洞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十分普遍,而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经验数据支持的理论分析较少;

(三)经验研究中,单纯描述现象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各种不系统、不规范的“独生子女状况调查”比较普遍。这些调查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的、存在较大偏差的、非常简单的数据结果;而精心设计的、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特别是着重于现象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而,经验性研究的理论色彩不浓。

(四)经验性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设计的简单化、资料分析的表面化、数据表达的百分比化。还有抽样不科学,忽视样本与总体间的推论条件;缺乏对结果的统计检验等等;有相当多的结果是在对象选择、样本抽取、概念操作化、变量测量、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情况下得到的。特别是样本的规模过小且非随机的抽取方式,加上过于简单且常常缺乏检验的统计分析,很容易使所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

(五)对青年期独生子女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独生子女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偏差。即没有对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影响的城乡变量、家庭背景变量等等进行控制,从而将实际上属于城乡变量或家庭背景变量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误以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身份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

(六)学科探讨的分布不尽合理,社会学、人口学学科的探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与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和未来密切相关的社会性问题、宏观性问题、潜在性问题、未来性问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吴丽玲.谈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引导[J].教育研究,2002,29(12A):29.[2]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文教资料,2000,(04).[3]孙云晓.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4]刘铮.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85-92.[5]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3-69.[6]程继隆.烦躁的小“皇帝”——长大了的独生子女[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7]薛宝生.谈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J].中国人口网,2004,(07).[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社会学教程编写组.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3.[9]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11.[10]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1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12]陈枚.家庭教育的艺术与方法[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9.[1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梁执群.社交心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16]杨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5.

第二篇: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内容摘要】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30年过去了,最早出生的一批独生子女已到了而立之年,而最年轻的一代独生子女(即14岁以下少年儿童)大约有6600万,他们是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人群,他们的成长、教育不仅牵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更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本文围绕着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从几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现状,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所暴露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走出误区

迫于人口迅猛增长的压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小太阳。从目前国情来看,这项政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执行下去,这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小太阳”。毫无疑问,“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对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毋庸置疑的作用。但在“独生代”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陋习,却让众多家长及关心、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专家学者忧心忡忡,80后、90后甚至成为了自私、任性、脆弱的代名词。有人甚至总结出独生子女的六大通病:

1、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

2、自我中心的品行;

3、博而不专的志趣;

4、怯懦脆弱的意志;

5、执拗不驯的性格;

6、孤寂冷峻的情绪类型。独生子女在婴幼儿期,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其天性和童心完全处于一个水平线上。而且由于是独生,家庭在养育方面无论是投入金钱,还是精力,都是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地步,是那些非独生子女家庭难以相比的,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更加是天壤之别。但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代”,为什么偏偏如此不成器?我觉得这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特定产物。1979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出生后,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也逐渐开始从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家庭事务的主导也从“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逐步向“星系”结构转变,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父母、祖父母绕其运行的“星系”。于是,“小太阳”、“小皇帝”也就应运而生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但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着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两方面展开一些探讨。

一、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过度溺爱、过分包办

因为是“独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娇宠、无限满足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也被当成顺理成章。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2、期望值过高,偏重智育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最大心愿,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种期望往往却导致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甚至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孩子才几个月大就送去了训练中心,进行所谓的早教。到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以求一个名校的优质学位。节假日更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据报道,广州市少年宫的学位数每学期都在增加,2010年寒假更增加至9430个,却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2010-01-04《南方日报》)。由此又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钢琴热及近年的出国留学热,这些一窝蜂一拥而上的跟风热潮,无不体现着家长在孩子的智育投资上不遗余力,结果却适得其反。(美)杜威认为:“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①正因为家长的“不遗余力”,用种种近乎扭曲的行为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导致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另外,重智力投入给独生子女们带来的另一个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弱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为19%,美国为41%,日本则高达60%以上。有一项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已高达13.7%。有人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南京市对19名离家出走的和自杀的儿童调查发现,其诱因主要是家庭智力教育、文化教育方面的挫折,还有其他如寻求友谊,寻求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等等。中国“独生代”将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狂风暴雨,如果连一些微风细雨都不能承受,那么新世纪的希望又在何处?

3、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据北京晨报2007年1月11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2008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80后”犯罪率增高源于父母溺爱》的报道,这篇报道引用一位检察官的话说:“许多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由于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这些孩子走入社会后往往表现出好逸恶劳、毫无责任感等性格特征,对自己的放纵和侵犯他人利益不以为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芬兰奥卢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对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与犯罪关系所做的专项调查,数据表明:独生男孩的暴力犯罪率是多子女家庭男孩的两倍。也有人认为,独生子女是“天之骄子”,营养过剩,品德不良。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但上述引述的数据及结论也表明,独生子女的道德素质培养不容忽视。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4、父母推卸养育责任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②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一针见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有的家长忙于声色玩乐,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家长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在孩子身边,只能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出于对孩子愧疚心理的一种补偿,他们只能在金钱上尽量去满足孩子。这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损害不会立刻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麻烦。

5、家庭暴力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旅途中平静的港湾,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分明已经感受到家庭内的种种不平静。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家庭暴力事件日渐增多。有人曾经认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家庭暴力存在的可能性必将越来越小。他们忽略了家庭暴力现象与精神压力之间的某种正比例关系。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太阳,但同时也是某些家庭暴力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在我国,自古以来父母责打子女,都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且有“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的说法,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为人父母者沉湎其中难以自拔。家庭暴力事件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是人类的悲剧,它对儿童的影响足以波及到他们的终生。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③棍棒教育或许可见效于一时,但却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的,栋梁之才可能由此夭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④

二、如何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历史责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有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美玉,想把它雕刻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成了更小的玉,而它

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块美玉,那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⑤

1、改变观念,帮助而不取代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办,不要包办代替,不必事事躬亲。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这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

3、构建和谐家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⑥由于独生子女没有一奶同胞等直系血亲相伴,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常常扮演着单打独斗的角色,无依无靠很可能成为他们打造自己个性的一个理由,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也容易出现下滑的现象。因此,和谐,对于独生子女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家庭吵闹不止,社会风气日下,那么,独生子女成为不和谐音符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孩子。所以,和谐对于独生子女成长将会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的作用。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父母在其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因此,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222页 ②池莉,《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55页

③(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522页

④(苏)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338页

⑤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页

⑥(台湾)傅佩荣,《用什么灌溉心灵》,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页

第三篇: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浅析中国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从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已经历时33年,最早出生的一批独生子女已相继成家,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应运而生。根据今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3.44人降低为3.10人,0-14岁的人口总数为222459737人,占总人口的16.60%,其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特殊国情下的特殊群体,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牵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少年强则国强”。本文主要围绕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剖析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智育 改变观念

迫于人口迅猛增长的压力,从1979年开始,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催生“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并不断壮大。从目前国情来看,这项政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执行下去,这将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以往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学者将焦点集中在独生代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陋习,有人甚至总结出独生子女的六大通病: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自我中心的品行、博而不专的志趣、怯懦脆弱的意志、执拗不驯的性格以及孤寂冷峻的情绪类型。但导致以上陋习的深层原因——偏颇的教育目标、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过度溺爱、过度包办,这不仅是家长们的素质问题,也是制度以及社会环境共同导致的恶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物质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就围绕着当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相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1、家长们给独生子女设定偏颇的教育目标

从教育观念上来看,家长普遍重视对其子女的教育,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怀子女的成长,安排好他们的各种活动,如带孩子参观、游览,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解答各种问题,教他们背诵儿歌等等。这些都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智力的开发,聪慧性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家长们过度关心孩子们的考试成绩,以为孩子只要能考高分、考上名牌学校就一定能成材。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这种只关心孩子学习而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家长们对独生子女采取偏重智育的教育方式

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智力开发进行规模宏大的投入,以期达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望。

为了让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甚至出现许多荒谬的现象。孩子才几个月大就送去了训练中心,进行所谓的早教。到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以求一个名校的优质学位。节假日更是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据报道,广州市少年宫的学位数每学期都在增加,2010年寒假更增加至9430个,却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2010-01-04《南方日报》)。由此又令人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钢琴热及近年的出国留学热,这些一窝蜂一拥而上的跟风热潮,无不体现着家长在孩子的智育投资上不遗余力,这种近乎偏执的智育开发往往导致孩子们厌学,产生的结果也与家长们的期望适得其反。

美国的杜威说过:“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正因为家长的“不遗余力”,用种种近乎扭曲的行为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事”,导致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另外,重智力投入给独生子女们带来的另一个灾难性后果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弱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为19%,美国为41%,日本则高达60%以上。有一项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已高达13.7%。有人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南京市对19名离家出走的和自杀的儿童调查发现,其诱因主要是家庭智力教育、文化教育方面的挫折,还有其他如寻求友谊,寻求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等等。中国“独生代”将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狂风暴雨,如果连一些微风细雨都不能承受,那么新世纪的希望又在何处?

3、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在孙云晓《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记录了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草原探险夏令营的详细情况。从各种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生存意识、实践能力、意志品格”等各方面的欠缺,草原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中日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两国成年人的较量,更是两国的教育在较量!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在上述的夏令营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平时他们连火柴都很少能划上几个,家炊尚且不会,更何谈野炊。

长期的大包大办养成了孩子们的依赖性,降低了整代人的整体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4、家长未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当代家独生之女家庭教育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家长们可以为孩子付出金钱甚至生命,但对教育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和心思却远远不够。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②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一针见血。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异地工作无法顾及孩子而导致的“留守儿童”、父母感情破裂离异的、忙于事业工作的、忙于声色玩乐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家长都没有多余的精力陪在孩子身边,只能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出于对孩子愧疚心理的一种补偿,他们只能在金钱上尽量去满足孩子。这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损害不会立刻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麻烦。

根据今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尤其严重,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托由老人或亲戚代为抚养,父母对孩子根本无法尽到教育的责任。

5、家长们自身素质欠缺导致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长的教育知识在宏观上应以自己对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为基抽,在徽观上应以对自己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为基拙。这两方面缺乏任何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家长对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并不了解。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调查表明,79.2%的父母们没学过“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52.5%的父毋没学过“儿童教育知识”;88.3%的父母没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69.5%的父母没学过“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45.5%的父毋没学过“儿童卫生保健知识”;51.6%的父母们没学过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不可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把握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家长教育知识的欠缺,最终导致了孩子对家庭教育的不满意。据同一项调查表明,11.1%的孩子认为“家长经常不尊重我”;17.4%的孩子说“家长总是斥责我、20.8%的孩子认为“家长限制我交朋友”;54.8%的孩子说“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认为“我爸爸很理解我”,“我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孩子对家庭教育不满意,势必会影响家庭教育的实际成效。

家长缺乏教育知识所造成的家庭教育失误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例如,这种心理学认为模仿心理是一种普遮存在、生来具有的生理现象。它可使一个人力图把自己变得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从而满足内心的某些欲望。一般来说,心理在儿童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因此他们绝大部分的言语和行为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再体现。但生活中,有些独生子女家长却不了解其中的奥妙。在教育孩子时,只习惯于单方面要求孩子去干什么,而往往忽略了对自身的要求。这样的家庭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比方说,有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诚实的个性和不挑食的好习惯。在他们教育孩子这样做的同时,他们却时有说谎的情况和吃饭挑食的坏毛病,如此情况下,孩子就不可能走向他们的反面。因而,做家长的首先应该是“身教”,然后“言教”才有可能奏效。

另外,由于家长自身素养的欠缺导致教育孩子时常常采取粗暴的手段,并且认为自古以来责打子女都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在当今社会,该种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对儿童的影响足以波及到他们的终生。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棍棒教育或许可见效于一时,但却是以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的,栋梁之才可能由此夭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大声叱责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二、如何做好、做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历史责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有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美玉,想把它雕刻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块美玉,那么,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像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使用刻刀而不是锄头去雕刻。

1、家长们需改变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更为重要,以分数或升学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可取的。其次家长要明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普普通通的平凡大众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要掌握适度原则,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得到扩展。

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

2、德育与智育共同发展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学会感恩。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化,首先都应该教孩子“做人”——“德是为人之本”。

3、爱而不宠、养而不骄,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和选择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办,不要包办代替,不必事事躬亲。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习惯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至让习惯成为自然,终生不忘,为孩子日后茁壮成长做好铺垫。

5、家长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做得不好的同样也是作为家长的过错。因此,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孩子做好表率,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孩子的进步与发展。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己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己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因此,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综上所述,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作为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全体家长都应秉着严谨的态度,遵照其内在的规律性、运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爱而不宠、养而不骄。要重视、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适当劳动中锻炼他们,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孙云晓《夏令营的较量》

第四篇: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下,青少年的健康,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但家庭、社会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代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

当代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远远跟不上生理发展水平,尤其是女学生生理发展的超前趋势十分明显,有学者研究发现,城市儿童成长的加速现象特别明显。这种不同步,使学生对自已外部形象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自身突然出现的有关生理现象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极易产生心理上的过分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双亲在教养上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使得许多学生能力发展受到抑制,表现为心理上的幼稚化。也就是社会上常常提出的,生理成熟超前,心理成熟滞后。这种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状态给小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矛盾,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独立意识和自控能力比较差

当代小学生大多习惯一切活动听命于父母的精心安排,包括削铅笔,吃饭、穿衣服等等。导致了他们长期地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的锻炼。表现在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差、成就动机弱化、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的依赖性时间观念差、任性、娇气、意志力薄弱。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重视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绝大多数家长在对待儿童成长的问题上,存在着重视生理发育,成长,而忽视心理健康。只要儿童身体上没有病就满足了,能吃会睡就是健康了。在教育方面单纯认为,只要功课做好了,其它什么都可以不用管了。家长往往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甚至许多家长以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道德观念的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有的家长不知什么是心理健康,等到发现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时,才引起重视。

(二)家庭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

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存在着简单粗暴现象,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1、娇宠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导源于父母溺爱子女,将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口中,以免外来的侵害;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让子女受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助长子女的贪欲;

2、放任型。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树大自然直,有些家长甚至常常拿自己的童年与子女的现在作比较,其实,过度的放任与娇宠没有什么两样;

3、专制型。该教育方式则导源于父母的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家长视子女为私有财产,爱怎样就怎样,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严加管制,强迫教育,动辙就体罚子女,讽刺、挖苦、殴打、断食,不择部位,不择手段,不仅伤害子女的自尊心,还容易致伤、致残、致死;

4、攀比型。作为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盲目地和人家的孩子攀比,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专挑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别人孩子的“优点”,其结果是过多的埋怨、批评、侮辱、体罚,子女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家长简单的“攀比型”教育中丧失殆尽,造成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不和,压抑子女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三)子女的学习就是一切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它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传统的因素外,还受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选拔功能,始终把应试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件。家庭教育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地区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一般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父母看来,子女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文化课,他们送子女进最好的学校,入最好的班级,想方设法和教师联系,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升学成了家长对子女的唯一期望,家长和子女成了升学的机器。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子女升学转,好吃的留给子女以补充营养,好用的留给子女以方便学习。电视不敢开,节假日不能玩,升学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中心,成了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策略问题

(一)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身心发展的全面平衡。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一切素质的发展都应当建筑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上。心理健康是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发展制约着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的专家打比方,心理健康的个体好比是良好的信息载体,一切教育信息都必须通过这个载体而起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

作为教育者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维护和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的任务。教育者的感召力来自教育者的威信。一个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教育者必然失去威信,不仅难以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且会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与教师、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成人要从尊重、理解小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与他们真诚相待、沟通思想,并凭借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帮助小学生学会应对挫折,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成人的正确意见。有时,若一时不能说服小学生,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样,小学生也会理解教育者的心情,尊重教育者的意见,不一定会反其道而行之。

(二)家长应了解家庭的教育意义,改变育儿观念。

1、了解个体差异,调节期望值,开发学生的潜能。

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潜能。对孩子的期望应该实际,避免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太大心理上的压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将带给小孩子沉重的精神枷锁,导致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家长应该及时调节教育上的策略,对小孩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应及时鼓励和表扬,确立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2、变过爱过严的简单粗暴式教育为爱严结合的鼓励式教育家

对子女过爱、过严都不利于子女的成才。家长对子女教育真正作用的是爱严结合的“鼓励式”。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不断提高。鼓励是解决子女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子女的行为方式,“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子女的积极性;鼓励是建立在相信子女、尊重子女的基础上的,它能使子女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对子女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活动机能。

3、改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儿童在交往活动中失败了不能只看到他的能力差,而应该看到他的努力程度;儿童成功了,不要留在对成功的赞赏,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之处,指出做得更好的方法,这样可以树立学生辩证的评价思想,有利于学生全面、恰当地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儿童社会参与意识,避免过度保护

在过度保护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儿童往往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缺乏社会适应力。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应该作有益尝试。比如,“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等等。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到乡下去住一段时间,或父母离家几天,使孩子有独立地锻炼自己的机会。当然,还应该教会孩子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

另外,家长要放手让小孩参加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鼓励孩子独立地解决交往中碰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共处,形成群体观念,养成责任感、义务感,改变自我中心倾向。

(四)更新观念,变服务于应试的教育为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义无反顾地实施素质教育。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一重大转轨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必须进行变革,家长必须树立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培养子女成为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对子女实施的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人在生理上的与生俱来的特点,而且包括人的体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即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部质量。

综上所述,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应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要了解儿童的个性差异,开发儿童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儿童的心理承受力。其次,作为家长应该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应该在互相尊重、平等、民主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小学生是未来的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家长只有和老师一起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加强家庭教育,探讨家庭教育的新办法,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把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五篇: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答 ;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

(1)教育内容生活化。家庭教育不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而是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

地进行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父母与子女间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

更有力量,情感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引用,不单是子女易于接受,还能受到独有的 感染。

(3)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没用固定的模式,比较自由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由市教育工作的归属。一切教育工作是围绕这教育目的的这个中心进行的。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的方式,都要从教育目的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工作又是教育工归属。

(2)教育目的是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由系统的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母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是大家步调一样、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

下载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点及策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独生子女个性心理发展特点范文

    独生子女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姓名:许智洁 班级:11学前五班 学号:20 指导教师:姚向军摘要: 1979年以来,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的国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合集]

    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当前,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家庭教育差异性突出、功利性和外在性越来越明显等。下......

    家庭教育的特点(全文5篇)

    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自我自主但独立能力缺乏。 由于受大环境与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90后”接受的新生事物比较多,他们追求个性、强调自主、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被别人强加的......

    当代劳资关系的特点

    一、 当代劳资关系的特点 因为没有说明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所以我就从两方面都考虑了一下。 这方面的回答主要是依据财大副校长刘灿的一篇论文进行的,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

    有关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策研究[合集5篇]

    泸定县杵坭乡中心校 有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如今,独生子女现象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大多数独生子女是在“糖水”里泡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

    浅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基础教育学作业 浅析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对国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属三足鼎立。作为教育源头的家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