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册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示例之二高中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 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练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 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教学设想:
一 学习这篇文章在要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应着重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前预习上下功夫,使学生先通读全课,领会主要意思后,抓住课文中的一个问题,结合原词中的一首(或一些语句)自己进行评析。用作者的理论、观点,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这种活动锻练学生,提高其鉴赏力和辨析能力。
二 安排一教时。教学要点:
简介课文作者,导入课文,展开讨论,根据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对暂不能取得一致见解的问题,留下共识即可)。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对于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已经自己在课前反复阅读过了,但是可能由于大家手头缺乏必要的资料,对作者了解还不够多。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以利了解。
朱光潜先生(1897—1986)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用于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朱先生后期的一些论著,如《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闪射着朱先生美学思想光芒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在第一段中照示的非常清楚。经过学习虽然我们可能没全面领会其深刻含义,但是运用其基本观点,解决我们对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应当是可行的。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二 课堂发言、讨论:
根据发言情况,可掌握在5—7人之间的重点发言。约占25—30分钟。
掌握发言、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应及时诱导,所论内容不可离题太远,但应掌握不要打击学生积极性,使之有言则发。
不怕有争论,要鼓励争论,争论时不要怕离题,教师穿插评论,引导要及时。
遇冷场时,要能提出问题,引导发言,讨论。
三 总结发言:
要点: 每个发言者对所涉及的诗词作品都认真研读过,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论从何种角度评析,多数能自圆其说。能运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或部分观点)展开评析。有些人的观点尽管不同于朱先生,但是也有自己的论据,能讲清道理。大家经过准备的发言本身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它证明经过学习这篇文章,大家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 作业:
每人写一篇总结“谈古诗词鉴赏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对所列问题,应有所论证。
五 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提示
对课文内容的提示和相关问题的提示:
(1)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六、七段)总结了全文。
(2)“知人论世”是进行阅读与鉴赏的基础。应注意体会这点。
(3)“情景交融”是作者分析古诗词中发现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应在分析“情景交融”中抓住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的问题。
(4)选择的古诗词应是简短的(如绝句、律诗或小令)典范的。
第二篇:高中语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背诵四首词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
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第三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二 四首词及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三 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本文收入《艺文杂谈》出版于1981年12月,是作者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论著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美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一个典范之作。
四 诵读原词:
作者所选四首词,均涉及“闲适”二字。请大家诵读多遍之后,述谈一下这四首词在“闲适”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时,不要过多限定,不必反复“启发”,让学生只谈点滴感受即可,如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也不必硬性“挤压”)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这两段课文,首先要解读。“解读”,即在读书的基础上,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原义,从而全面解释出来。
第一段:
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鉴赏对象和要点,概括了全篇的写作宗旨(即,谈写作本文的目的)“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作者分析白词的第一首《忆江南》。
这一段从字面上看,作者先是扼要讲述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了三年多的刺史„„《忆江南》大概也是这时期做的。”);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北方回忆江南„„因为夏洪还没有到来”);趁便点评语言特点(“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活现在眼前了”)。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背诵四首词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白词的语言精练谈起,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精华,简洁明了,有着无穷的意趣。从中能看出生命的流动和春天的灿烂。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白居易在写作时选取了典型情节、即选取了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情节),恰当而又准确地渲染了江南明丽的春天,同时又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作者分析了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作者评析第一首词时为了突出渲染江南的春光明媚,运用了南方、北方景象的对照方法。在评析第二首时,则是通过反复的引用来比照其相似之处,从中阐释出深尽含义。如引白居易另两首相关的诗和他人关于桂树落子传说的记载,都是为了分析白居易的心情,也都暗示了他的政清事简。而引李颀的名句则是为了类此说明,白居易政清事简,悠然自得,充满了山林之乐。可见对两首词的评析,朱先生所用“模式”大体相似,方法又各有不同。(此处可强导学生进行比较)
第四段:
此段开始之前与第三段之间有一空行,这一空行是否是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的标志:(不是。只是表示前后是评析两个不同诗人的分界)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评析辛弃疾的两首词,继续论证开头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作者评析了辛词《鹧鸪天》,侧重论证了典型情节和气氛、情调的关系。分析此段必先注意作者评析时如何抓住“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进入这首词的。朱先生先肯定这首词上阕的“景”(即早春农事),然后分析下阕参进人的情调,人的活动,并强调了“诗才显得有生气”,这事实上是说在写景中逐渐透出了“情调”,而这情调的透出,就在写景的继续中显现出来。这就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作者在这首词的分析中显现出敏锐的目光。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段中还特别提到了“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辛弃疾这个人在当时社会条件的所思所为。然后再扣住这些论其词作的思想感情,尽显其情节和情调的贴切、融洽。
提问:此段中作者引《摸鱼儿》、《祝英台近》两首词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回答)
第五段:
让学生分析语言的精练之处,体味作者是如何把全段的重点放在词作语言所传达的意境上。问题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朱先生的分析与别人的不同,大多数专家以为:“别枝为别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让学生辨别、分析一下。为什么说“明月别枝惊鹊”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为什么倒装了更好。
最后教师归纳。
第五段:
这一段重点说明词作语言的精练之处。明示词作语言也可传达深远意境。(此段不做细分析,留给学生运用前几段所学知识,自己加以分析)
第六段:
作者归纳总结了全文论述的中心。通过情景交融——艺术形象——情节——典型性,肯定了选择典型情节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语言精练的标准是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照应了开头)
第七段:
旁及了与语言的精练相关的诗词的语言还要有丰富的音乐性的问题,提示人们鉴赏诗词音乐性也很重要。
三、总结: 本文论述中心:通过四首词的评析,论述了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节的道理;论述了语言精练对诗词的重要性。本文在写作上,作者依照从字面上遵循了,先扼要讲述创作背景,再解说“典型情节”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并点评其语言特色,这样一个过程进行论述:从实质上,作者紧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与分析活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弄清“知人论世”与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并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作业 课堂练习(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
每一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词,简评一下典型情节和语言精练方面的特点。(二百字左右即可)
第四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之一.-教学教案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三 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诗作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讽谕诗是其创作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卖炭翁》(引导学生诵读其中的一些句、段)。感伤诗,如《琵琶行》(引导学生诵读其中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同是天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闲适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如本课中的二首)。杂律诗多是耐人吟味的抒情短章(引导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自幼受祖父抗敌复仇的教育,始终未忘中原沦亡,国土分裂的耻辱。二十二岁时参加抗金起义,后归南宋,历任地方官,此时期有大量豪放词作,抒发了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均不被采纳。1180年受排斥、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乡间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过了后半生。本课中所列二首辛词,即属于1180年后的清丽之作。辛词收入《稼轩词》有六百多首。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中华金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和《艺文杂谈》等。
四 诵读原词:
五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段:
“谈一谈白居易„„情调的道理,”有两层意思:(1)展示自己认识“道理”的根据(即,选择典型的情节可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因此,分析“四首词”的内容与特点必是课文的主体;(2)通过鉴赏“四首词”,阐释、概括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涉及的艺术原理(即“道理”)。
“趁便也谈一谈诗词的运用语言的精练。”这句话从语言运用的精练的角度道破了文学鉴赏的真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对语言艺术的赏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此处不必过多讲道理,只要分清“语言的精练——语言运用的精练——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即可)
第二段:
此处可提出“情景交融”的问题,因为此种现象在诗词中最为明显,这首词的“情景”中反映了作的情趣。可以如下一段话作为此自然段的小结。
白居易以绚丽的色彩描绘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成为千古佳句,固然与诗人的文字功力分不开,更与他独钟江南的情结有关——他曾在那春意最浓的地方有过得以自慰的政绩。当诗人离开江南身居风沙弥漫的北国时,他重温江南春色,回顾当年作为,自是人之常情,旧时景、往日情使香山居士亦不平静了——他要浓墨重彩绘江南,他要引吭高歌忆江南。于是,“江花”“江水”亮丽千年不褪色,“能不忆江南”咏叹千年有回声。
六 课后思考题(作业)
背诵四首词 在反复熟读已学过课文的基础上,谈谈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从第二段中选出三句你认为能代表朱光潜先生观点的话。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第一教时内容,检查作业,(师生共同回答上节课后思考题)。学习3—7段课文,归纳总结全课思想内容、写作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检查上节课作业
本课是“谈白、辛的四首词”,这四首词均系典范之作,每个同学首先应熟读成诵。现在检查一下背诵情况。(只要四个学生每人背诵一首,根据背诵情况,稍加评议即可)
检查“白居易第一首词是如何以典型情节抒发情怀的。”
典型例句:
“旧诗词的妙处在简练,”“简练不等于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它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
二、学习解读课3—7段
第三段:
前一首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为全首的精华,这一首也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联系复习旧课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再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丰富的意象的作用)第一首中的两句突出的“景”,这一首两句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不菲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第五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之二.-教学教案
一 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 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练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 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教学设想:
二 安排一教时。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朱光潜先生(1897—1986)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用于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朱先生后期的一些论著,如《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闪射着朱先生美学思想光芒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在第一段中照示的非常清楚。经过学习虽然我们可能没全面领会其深刻含义,但是运用其基本观点,解决我们对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应当是可行的。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二 课堂发言、讨论:
根据发言情况,可掌握在5—7人之间的重点发言。约占25—30分钟。
掌握发言、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应及时诱导,所论内容不可离题太远,但应掌握不要打击学生积极性,使之有言则发。
不怕有争论,要鼓励争论,争论时不要怕离题,教师穿插评论,引导要及时。
遇冷场时,要能提出问题,引导发言,讨论。
三 总结发言:
要点: 每个发言者对所涉及的诗词作品都认真研读过,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论从何种角度评析,多数能自圆其说。能运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或部分观点)展开评析。有些人的观点尽管不同于朱先生,但是也有自己的论据,能讲清道理。大家经过准备的发言本身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它证明经过学习这篇文章,大家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 作业:
每人写一篇总结“谈古诗词鉴赏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对所列问题,应有所论证。
五 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提示
对课文内容的提示和相关问题的提示:
(1)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六、七段)总结了全文。
(2)“知人论世”是进行阅读与鉴赏的基础。应注意体会这点。
(4)选择的古诗词应是简短的(如绝句、律诗或小令)典范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