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23:3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本站推荐)》。

第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本站推荐)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

答:1.《教育法》中对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义务。作为国家公民,学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其作为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法律、法规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若有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2)养成良好品德义务。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这是我国培养学生成为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履行这方面义务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学生的相关义务都有具体规定。(3)努力学习义务。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也是学生区别于其他公民的一项特定义务。这项义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刻苦认真学习;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复习,按时独立完成各科作业;遵守考试纪律,考试不作弊;完成各个阶段的必修课程,努力取得优良成绩等。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义务有所不同。(4)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德育、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对这些管理制度,学生有义务遵守。学生遵守这些管理制度,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广义上说,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学生如果违反其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将会受到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分。

第二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肇庆市实验小学

李玲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心理健康B证培训班的学习,亲耳聆听了阵容强大的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的精彩的授课,我受益匪浅。不仅纠正了我对心理认识的偏差,还使我初步懂得了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明白了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含义。就生理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功能应在正常范围;就心理健康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发展健全,能积极面对现实,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御;就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角色之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首先是正常状态,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的困扰的情况下,心理是处在正常状态之中。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三种情况:

1、直接导致或累积压抑导致不健康状态。

2、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

3、接受不良的道德规范,从心理不平衡向品行不良蜕变。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轻度与重度两种情况

从前,我觉得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跟精神病有关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是,有许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一般心理问题:指由一般的适应不良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如烦恼、痛苦、忧伤、紧张、愤怒或敌意等等。这些适应问题通常包括: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学习与工 作适应。由适应问题引起的负性情绪,相当于躯体疾病中的着凉感冒或消化不良,它们来得快去的也快,且很多时候是可以自愈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心理健康,因而人人(包括心理医生自己)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由于适应不良产生一般心理问题。

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适应能力,使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这一系列的工作属于心理卫生工作的范畴,称为心理卫生,也就是心理保健。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如使人们能处于按自已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身心健康水平,减轻充满着冲突的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心理)压力,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进行预防和促使其康复。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之,不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他的生活质量绝对不会高,甚至会走上歧途。那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缓解和释放压力,让自己过得快乐健康呢?关键是有了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办法以不损人害己为前提,以适合自己为首选,以悦己怡人为上选,以经济方便为原则。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一双慧眼、一颗感恩的心,从日常平凡琐碎的生活工作中寻找和发现快乐。(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满足业务上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充电学习,在精神上获得充实感和自信感。(3)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同事或朋友一起去唱歌、打球或者爬山。这些活动,可以发泄情绪,减轻压力,并产生归属感。(4)要学习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建立一个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大家定期在一起交流经验,共享资源,一起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006年11月25日

第三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又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这就既避免了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将满足社会需要,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根本目的,否定个人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社会需要取代个人需要的片面性。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理论修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答: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

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

首先,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其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意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开发的顺序和方法,于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 “反思实践者”。

第三,教师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使自己在职前培养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识结构能在以后的教师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第四,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由于知识本身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知识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原料,教学是通过作为思维系统的知识来增进人的自由,发掘人的创造力,所以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与回忆。根据这种新的知识观,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且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就会成为其生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论指导,经验的总结,更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敢于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遇;而对于我们这些实践者,要用自身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打好每一块基石!

第四篇: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解

2010中职硕士 闫永荃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人们却无法看清教师生命本体的幸福或痛苦。教师不仅需要美的赞誉,更需要心的关注、爱的呵护。我国教师现阶段职业生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客观存在。因而,如何有效地应对职业倦怠的困扰,不仅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每一个经受倦怠的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师认为当教师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体会不到当教师的乐趣,反而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感到疲倦;还有的教师后悔走上了教师这一职业生涯,师曾考虑过退出教育事业。甚至有些教师一进入学校和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觉到头痛。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比较严重。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一)、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够

乐于奉献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就应该要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耐住寂寞的精神与意志。但现实中不少教师缺乏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与师德修养,争名逐利,眼光狭小,心胸狭窄,而仅仅把教书当成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这样没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就很容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产生疲倦的心理,对教育工作提不起半点激情。

(二)、教师的待遇差

老师的待遇差,工资低,而且教师的工作辛苦,付出与回报相差太远,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师的心理严重不平衡。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三)、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隐秘性,教师不能像其他职业人员那样能够在短时期内、直接地看到自己工作的效果。同时教育人的劳动效果具有滞后性、间接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不听从老师的指导,不能体会老师的良心用苦,无心好学,甚至处处与老师作对,致使教师的工作不能按时按质地开展,虽然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效果是很难显现的。这样,教师的劳动不仅得不到尊重和承认,而且还要忍受不被理解的痛苦,如此一来,教师就成就感就严重缺位,教师感受不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导致教师丧失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不起工作的热情,进而厌倦教书育人的工作。

(四)、教师工作的难度大,工作时间长

教师的工作时间长,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要看晚自习、自修,有时间还得检查宿舍,课余的时间还得开导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如此一来教师就严重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正所谓“日出晚归”。这样,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常常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

三、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1、提高教师的待遇

教师的经济地位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因此,对抗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工作是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建立一种合理的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保证教师获得较为丰厚酬劳的收入机制。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要想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舆论的宣传等手段,广泛树立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观念,使每个公民都能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支持教师、关心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事业。

3、健全制度保障,减轻教师负担

教育部门合理规定教师的教育义务,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队伍,降低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使学生走出疲劳的工作状态。

4、呼吁人们理解教师的工作

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高,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教师,当孩子达不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时,他们却把全部责任都怪罪在老师身上,极其不体会教师的难处,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因此。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就必须呼吁所有的人们尊重教师、关心、体谅教师,学生要听话、要乐于好学,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喜欢上教书育人这一行业。

(二)学校方面

1、学校领导应关怀教师,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的管理者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以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生活上时时关怀教师,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正当的需求,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尽力考虑教师的切身利益,体现人文关怀,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的温暖,从而积极工作,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

2、调整教育管理机制,实现“合理、公平竞争”

学校领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开发利用好教师资源,在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基础上,给教师一定的自由,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能动性;确立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按劳按质取酬,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此外,还要提供教师平等的学习培训和职务升迁的机会,激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更加热爱学校这一个大家庭,进而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3、科学安排教师工作时间

过长的工作时间、过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又一原因。不少教师由于工作时间过长而导致身心疲惫,个人私有时间的严重丧失,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热情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厌恶教师职业,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表,实行轮流值班制,给教师一定自由分配的时间,给教师减压。

(三)个人方面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要重建自己的职业形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自己热爱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兴趣,在教书育人中找到自己人生的乐趣。必须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来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认定,是一个教师避免职业倦怠、保持最佳心境的思想基础。

(2)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努力发挥自身个性中的积极因素,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增强理智感,克服主观臆断;增强自制力,克服激情性冲动;增强信心,克服自暴自弃等。教师还应注意经常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情绪,做到不多愁善感,不暴怒暴喜。

第五篇: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否则,错误地理解师德内涵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造成不良后果,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

清楚的理解师德的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三,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就具有一般普通人从业的特点,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有着本行业的特点,人们应尊重行业的特点,应尊重学校那样的育人圣地。教师肩负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责任,教师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是培养下一代的园丁,他们的从业行为理应受到社会的监督;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理应挑选社会的精英,对于无师德不适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理所当然要从本行业清除出去。

下载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中所规定的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的理解和认识。(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你对“体验式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体验式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说起体验式学习,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个。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用身体经历,我们却能记忆80......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公共关系的认知

    一、正面教材举例:2011年8月一篇名为《记者卧底"海底捞"·揭秘》的报道揭露了海底捞骨汤勾兑、产品不承重、偷吃等问题,引起社会轩然大波。事件曝光当天 ,在经过调查之后,海底捞......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观点的认识和体会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观点的认识和体会。 在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之后,我深有体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 “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新......

    结合实际谈谈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其特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心理健......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理解 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

    谈谈你对教学设计师的认识和理解五篇

    谈谈你对教学设计师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设计师(Instructional Designer)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人,也称为信息设计师(information designer)、教育设计师(educ......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