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1029青年“吐槽”共青团“接招”
青年“吐槽”共青团“接招”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0月29日
08 版)
除了发微博、写微信,遇到烦心事儿,你还能到哪里“吐槽”?还能向谁“发牢骚”?自从“转发500条虚假信息或被刑拘”的相关规定出台,年轻的网友们发现,在公共网络平台“吐槽”开始有了边界,“以后不能乱发帖了”。
而在江苏无锡,除微博、微信之外,青年“吐槽”有了新去处。你可以把“郁闷事儿、烦心事儿”以及“希望怎样解决”发到团无锡市委的微博、微信公共平台上,也可以直接给所属辖区或单位的团委书记打电话,最不济,周末闲逛时,你还有可能在插花房、甜品站、电影院、书吧、SPA生活馆遇到正在“现场办公”为青年解决问题的团干部们。
邀人“吐槽”,先看“攻略”
无锡皮革城,一个专营批发、零售各类皮革制品的时尚聚集地。9月下旬的一个周末,18名包括律师、保安、志愿者、画家、公司白领等不同类型的青年应邀到这里“吐槽”。即便在皮革城“万力青年汇”活泼、时尚的软装环境中,互不相识的年轻人们仍略显紧张。
“大家吐吐槽,说些小心愿,看看我们团委能不能满足大家的心愿,为你们办点实实在在的小事情。不用紧张。”本场“走基层、听心愿、办实事”活动的主持人、团锡山区委书记张晓庆近年来已经主持了无数场类似的“吐槽会”,按老规矩,她开始活跃气氛,“我们团委也不是哆啦A梦,像一栋面朝大海的房子、欧洲双飞十日游之类的物质性太强的心愿可没法儿实现。”
此话一出,在场的年轻人都笑出声来。这种“笑声”在张晓庆的计划之内,她专门准备了一些小话题、小段子,作为预防冷场的“攻略”,有“瞬间活跃气氛”的效果。
在她手中,捏着一份《无锡走听转办活动攻略》。从会场选择及布置,到主持人如何与青年套近乎、如何制造话题,再到心愿梳理、心愿回访,每一个细节都能在《攻略》里找到对应的具体做法。
所有座椅被摆放围成一圈,每张座椅上都有一张红色“心愿卡”。现场“吐槽”之外,青年们还可以在心愿卡上写下心愿,留下联系方式。团组织对此给出的承诺是:件件有回音,事事有推动。
团委书记张晓庆的包里,长期准备着10多张心愿卡。去餐馆吃个饭,到歌厅K个歌,在商业街压个马路,见到有意思的年轻人,她都会主动跟人套近乎,发张心愿卡,并当场“回收”心愿。
在一家餐馆里,她遇到了颇具才华的餐厅服务员小严,这个喜欢自己作词谱曲、弹吉他的年轻人,希望能得到一个在众人面前演出的机会。出乎他的意料,团组织不仅在几场大型演出活动中邀请他出台,还专门为他拍摄了微电影。
短短几周,小严蹿红网络。现在,他白天在餐馆端盘子,晚上到各大酒吧、咖啡馆演出串场,收入颇丰。
回到皮革城现场,张晓庆又展示了一把“套近乎”技巧,一段开场白迅速打开了话匣子:“各位亲,今天团无锡市委、团江苏省委都来人旁听了,大家抓紧时间,有什么要求、愿望赶紧提。”
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有人开始“吐槽”。
“我们皮革城7月刚开了一间‘希望来吧’,奇缺老师。”皮革城市场部主管吴正芳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忙着为市场内的外来商户子女们建活动场所,如今面临的问题是,漂亮的活动场所布置好了,却没有更多的专业志愿者老师来确保按照课表安排不间断给孩子们上课。
因为缺老师,颇受孩子欢迎的美术课、舞蹈课一周只能开办一两次,老师偶尔没空时,还会停掉一节课。
“急求名师!”吴正芳话音刚落,正在一边旁听的团无锡市委书记周子川就“认领”了这个心愿:“我可以从青少年活动中心给你调专业的老师过来,你留个电话给我。”
几乎同时,一个细细的声音从后排角落处传来:“我是美术老师,我可以来教课。我的同事也能来。”说话的女孩名叫舒静,美术专业出身,戴着一副粗粗的黑框眼镜,是无锡“四季童话”美术工作室的绘画老师。她认真地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传到吴正芳手上,“我很喜欢这里的教学环境,正缺一块合适的教学场地,以后可以合作。”
舒静这次带来的需求与吴正芳的需求不谋而合:“我们工作室经常要给小朋友们办画展,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场所。”走进皮革城“万力青年汇”的第一时间,她就把这里打量了个遍,有儿童游玩区、公益展示区、心理咨询区,还有若干处适合歇脚的桌椅、吧台设施,“希望以后能来这里办展览,在这里开培训班。”
看中这块“宝地”的还有“太湖茶术”的推广人、茶艺师金宵雲,这个身着布衣长裙的江南女孩现场展示起了茶艺。“缺少一个展示太湖茶文化的平台,不知道怎么吸引年轻人。”金宵雲想向年轻人推广茶文化,但每次办茶术展,来参加的大多是社区中老年人。
团无锡市委副书记吴莉萍当即接下这个“心愿”:“这个容易,下次‘团聚无锡’做个微刊招募,20个人怎么样?”
金宵雲不知道,“微刊招募”是“团聚无锡”微刊最受青年粉丝欢迎的一个板块之一。该板块经常会进行新品团购、周末影院打折、农产品试吃、相亲交友等活动招募,颇受年轻人的欢迎。最夸张的一次,招募20人的试吃团,结果现场来了近1000个“吃货”。
同样“求推广”的还有灵芝种植户杨晓芳,她生产的“灵芝孢子粉”各类证件齐全,品牌包装也都设计一新,就差“打开市场”这最关键的一步了。
“你可以给我些样品,我让青年企业家们先试吃一下。”在一边旁听的团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周永忠忍不住也接下了一个心愿,他走上前去与杨晓芳互留联系方式,“有什么事尽管找我。”
几个心愿现场承办下来,几个参会的原本有些拘谨的年轻人变得有些焦躁不安,争相发言。保安消防员荣璐想要缩短预备期直接入党,旅游主管蒋永凤想让团委组织孩子们参加以物换物的环保活动,木雕市场主管孙晓玲想让16岁的孩子去当志愿者,外来务工青年徐嵩宇想要拓展生活圈交友。
一场茶话会下来,除有提前入党愿望的小荣被在一番鼓励后告知“必须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外,其他几乎所有心愿都被各级团干部现场“认领”并作出具体的办理方案。
第二篇:吐槽六一儿童节“捐款”
家长网上热帖吐槽“捐款” 台山幼儿园遭遇“六一劫”
六一将至,孩子们正开开心心地准备过儿童节,然而台山市端芬镇某幼儿园的家长们却在烦心着一件事:该幼儿园近日向家长发出通知,称幼儿园办“六一”活动,经费不足,需要家长慷慨解囊,捐款赞助此次活动。
一位家长在网上吐槽:“捐还是不捐?捐吧,不甘心;不捐吧,又怕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面对这样进退两难的事,这位家长很是无奈地说,年年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15日,有媒体想通过电话联系上该幼儿园,却一直没有接通。记者又就此事致电当地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作出回复:教育局一直不允许学校以节日办活动等名义私自举办捐款活动,他们已责令该幼儿园停止此项捐款活动。
六一活动:幼儿园要家长慷慨解囊
15日,网上一个帖子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帖子发布了一张通知书的照片,通知书称:“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该园定于5月31日下午举行文艺汇演,当天将赠送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由于活动经费有限,恳请家长们能为儿童福利多作贡献,慷慨解囊赞助活动经费。末尾还要求家长签名,注明捐款金额并统一交给班主任。网友们对“捐还是不捐”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网友“regret1224”表示十分无奈,“不给钱,你的小孩以后自己一个人在教室玩。”网友“向日葵女子”也感叹:“打着六一的旗号要求家长硬性捐款,给少了背后又有意见!往年邻居的几个小孩在一幼就读,她们都给少了,便收到电话来问为什么捐这么少,要求再补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六一捐款。”
不少网友表示,向家长索要捐款的行为并不是今年才有,“年年都有,所以家长也只能偷偷上网发泄下,而这种行为也年年继续!”
教育部门:确有此事 已责令该捐款活动取消
15日,记者多次拨打幼儿园公开的电话号码,但一直没有人接听
随后,记者致电将此事反映该台山市教育局。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回复记者,该幼儿园确实向家长发了这则通知,但通知刚刚发放,捐款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
“除了政府统一组织的募捐活动外,教育部门是严令禁止学校借节日等名义向家长募捐的。”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已经要求该幼儿园停止该募捐活动,已经收到的钱要退给家长,没有收的不准收了。”
该负责人称,学校要搞节日活动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搞,有条件可以在校外搞,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学校简单搞一搞,但要求家长捐款来搞活动是不行的。
第三篇:支教学校吐槽
支教学校生活大吐槽
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我们对于支教学校的生活早已适应,但回想大家经过的磨练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先从吃住说起吧,对于住宿环境,我们第一眼还是很满意的,地方大,床也挺舒服的,但哪来的那么多蚊虫啊,找也找不到,浑身是包不知道是啥咬的。再说一下吃,我们点是自己做两顿学校管中午。食堂大叔啊,虽然我们交的钱少但也不能这么对付吧。米饭上浇一点汤,那个汤腥的啊……虽然我们点的大厨云集,但作为农村中学菜的种类实在太少,天天土豆、白菜、胡萝卜,到后来周日去买菜的时候看什么都不想买,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再讲一下我们点的奇葩事吧,上周五半夜4点多被乒乒乓乓的声音吵醒,以为是枪声,大家都说多虑了,周日晚上3点50,学校对面两声巨响接着几声“枪响”然后警报响起,车门声、开门声不断……吓得一夜没怎么睡觉,第二天一问,竟然是镇里的干部看村支部反应快不快故意炸的。炸完你解释一下撒,让人担惊受怕。
不管经过了再多的苦和累毕竟我们就要回去了,而且我们也很有收获,这些或痛苦或奇葩的经历都会变成有趣的甚至值得怀念的回忆,很多年后再想起,也许只会一笑而过吧。
第四篇:自我吐槽抒情散文
我们会常常会在十五的时候看看天上的月亮,会发现它真的很圆就会忽视它平常的残缺。古人常常会用“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等诗句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有对明月圆缺发表自己的伤感,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样的诗句。但在十五时,我们想在想到的是团圆,阖家欢的场景。虽然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我总觉得,悲伤的意境也未免不是一种另类的美……总想到幸福的味道,偶尔失落下也不错。
其实所谓的得与失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的重要,得到的也只是曾经,失去的也只是过去……
我常常在想,我要做一件很大很大的事,实际上也许我连一件很小的事都做不好。人呢,有远大的目标是好事,但过分的不切实际是不行的。这些话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自我的对白罢了。
现在我想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想说想要就去努力的说想要,想要做些疯狂的事就去做,想哭我就大声哭出来,想笑我就大声笑出来……当做自己的青春还存在的模样,不然就有点太对不起它了。呵呵……在月圆月缺中我起码可以感受到些许的欣慰与伤感,不然在阴晴圆缺之时我是毫无感触的。来世间走一遭不就是为的感受吗?
同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你,也许我们一样,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也许我写的东西也和你有很多吻合之处……也样也很好,可能描述的人是千千万万,如果你看到,说明我们很投缘,谢谢。
第五篇:扫墓的各种文艺和吐槽
扫墓的各种文艺和吐槽 2012级10班
胡思佳
虽是临近清明,却不见半点雨的影子,初夏的微醺之意肆意爬升。这是第二次扫墓,而第一次的记忆,只是定格在自己小心而又随意地抛出一朵廉价脆弱的白花。
抵达时已有一群小学生在接受训话。对于我们的到来,孩子们好奇地观望着,偶有指指点点,不加掩饰。
似乎过了很长时间,就在我已无聊到想去把那边学生发言的人怎么着的时候,孩子们排着队,历史重演般一个个扔着纸花。心中蓦有一种冲动,想勾起一个讥诮的弧度,最后也只是默默跟着一起步入被清空的碑前。
仔细看着碑上的文字,没有像小学时的那次扫墓般无所用心的轻慢、、、、解放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宜昌人民。看了下时间,是1973年立的,不是文革时期吗?耳中恍惚地听着思想教育,思维却各种发散。
原来对于这种类似于红色熏陶之类的东西,一概觉得很假,遂一直持着不咸不淡的态度漠视之,故地重游,虽然依旧觉得很虚伪,却不由多了认同。
没有经历过,就没有资格评说。无论立碑之人是处于何种动机,但对于那些亡故之人,历经生死的是他们,不是我们。虽然无法苟同他们的三观,但无可否认他们的贡献。
默哀中,寂静中,似是顺其自然的发现,其实缅怀的并不是什么先烈,而是接受一个政权数理的对思想的引导而已。不过这种东西,还是有意义的,虽然不可能扫一下墓就马上被洗脑,但却能在类似的活动中,在重复中潜移默化地让人从不习惯到习惯,再从习惯到几乎不自知地认同和接受,从而将不同形式的观念扭向一个趋势发展。作为一个政权,再合民意也会有不同的声音,需要的不是一致的思维,而是多样化下的一致,如果是不自知就再好不过,即使知道也没什么影响。
总要有这样的一些东西,让人们惊觉,而不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血和尸骸铺就的和平继续腐烂。
利益决定方向,欲望支配行为,生活在丛林中,空想只是徒然。感性在某种方面来说未必不是枷锁,语气批判规则,不如懂规则,才能玩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