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总结(新)
文学院省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课程”项目实施情况
总结报告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我校重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之一。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重点赏析重要作家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校院两级都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学校“质量工程”的一部分来抓,针对教材建设、课程发展、教学改革等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现将本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具体规划
首先,教材使用与建设方面,选用国内一流教材,建设自己编写的辅助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分别是北京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部教材有着较为稳定的知识点,同时顺应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吸收了学术界新成果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编写宗旨,具有较强的应用特色。国家级教材的选用,充分保证了课程知识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对于教材的选用,考虑到知识点的稳固,已经使用三年以上。这两部教材,也是众多高校使用的考研教材,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也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同时,课程组积极探索教材教辅的建设,以推进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任教师,本着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结合具体学情,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取舍,对授课顺序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重组,不断探索教材辅导性资料的选取和积累,做到理论知识的规范性和创造性的结合。比如在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近年来学术发展状况,吸收通俗文学的教学,将李劼人的小说加以重点讲解,对于传统的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大师座次加以重新编排,加进了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对穆旦等人也重点分析,选取学术界最新成果加以介绍,使学生能够感受前沿,吸引他们的关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针对学校生源的独特校情和学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设计教改项目,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组织申报学校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进行教学改革,着手于当代网络资源平台加大学生的课程自学能力,开发网络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教学与研究,强化学生的课程问题意识,真正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在讲到鲁迅这一章节时,首先问学生对鲁迅的印象,然后教师举出例子讲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接着分析鲁迅思想,并结合鲁迅作品展开分析,是学生获得清楚印象。接着指出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最重要的作家,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丰富的,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推荐几本关于鲁迅研究的书,让学生上网查找中央电视台关于鲁迅的视频和相关资料。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专业也会有极大的兴趣。第三,建立课程数字资源库
创办好《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积极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的素材、信息、课堂教学、课程习题、作家作品等数字资源库,编制课程学习指南、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史料与研究动态等与教学资料,加大师生互动栏目的使用功能和教学效果,最终创建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
对于网站及时进行更新。任课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随时发布在网站上。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课后问答,以及平时学生关于专业的问题,还有学习方法、知识积累、考研的问题等都是网上互动的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识点非常多,一些问题的提出也随着时代变化在发展。因此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注意吸收其他一些重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网站建设的经验,好的东西要拿过来,同时也要建出自身特色。本专业任课教师的学术专长要充分的发挥出来,诸如都市文学研究、当代女性作家比较研究、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研究等方向要做出特色。
2、实施程序
本课程作为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要以培养专业学习能力为重点,同时要体现师范特色和应用特色。
首先,本课程教学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 2 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工作。在2009年的教学实习中,随着国培计划的进行,学生作为交换生到各个中学担任实习教师,学生动手能力获得培养,随着现当代教学篇目在学生实习教学中的展开,教学者对各方面的理解会加强,会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其次,具体教学中,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知识传授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比如从2009年开始中文专业分为师范、非师范和文案策划三个方向,根据各自教学大纲和培养要求,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比如在文案策划方向的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注重写作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上要尽可能多的讲述创作理念、作家创作心理,培养审美能力。对于非师范方向的培养,则是注重学术性,前沿性问题的探讨等等。
第三,逐步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强化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网络平台意识,在此平台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建设课程数字资源,将日常教学资源的上传与教学改革内容的增加作为丰富课程数字资源的主要方式,深化师生互动环节,创造性的推进网络平台建设。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继承高校文科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在保留固有知识的同时,注意将新的学术成果结合在讲义中,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门课中讲到鲁迅这一章节时,在引导学生读作品的同时,注意还原鲁迅形象原貌,将学术界各种不同看法摆出来,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运用“案例分析法”与“问题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知识的讲解,对重要概念以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同时,以问题设计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思维能力、赏析能力和批评能力的提升。运用“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来深化课程重难点的学习,对关键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讨论来巩固。同时营造虚拟情境以开展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讲授与讨论的结合。讲授尽可能提供新的、前沿的知识。而谈论注意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着解决问题。一门课一个学期安排3-5次讨论课,在每一堂小课上,也会随时发问,触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他们多读作品,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3在课堂之外,和学生有更大量的交流。学生会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来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关于教学方法的,有关于专业学习的,有关于写论文的,有关于考研的等等。学生提出的意见,有些采用了运用到教师教学工作当中,并将教师想法反馈给学生,以便得到学生的信任。对于一些想进一步学习考研的同学,耐心给他们介绍专业情况,分析形势,鼓励他们。有的同学写了小论文,或者有了关于写论文构思,教师都给予他们具体入微的指导,注意细节,直到论文完成。
在一些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任课教师还鼓励学生做好准备之后走上讲台,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专业的热情。教师做的主要是提出讲课内容,给出查找资料线索,并在学生讲课当中和结束之后,及时做出点评,指出不足,激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时常将自己研究所得传授给学生。比如在现代文学这门课教学中,教师将研究所得和学生分享。由于这门课是专业核心,此前学了其他专业课程,已经有了一些专业积累,因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提倡一种研究性学习。有些课程,拟定几十个问题交给学生,供他们在课堂上和课堂外思考。
在教学工作中,注意研究性教学、创新性教学、讨论交流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手段,创建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当面辅导和网上答疑等手段做好课后教学辅导工作。网络平台的运用,推动了广泛而深入的师生互动,在思想交流和问题沟通中深化热点问题的研讨。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组织、开展专业学习活动,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诵读比赛、,研究性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创作评奖等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发表和展示成果的网络空间,以激发学习热情,促成优良学风的养成。
5、建设内容
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教学内容的建设,主要是深化本课程的知识系统性和教学重难点的理解,明确教学大纲的核心思想与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大部分。其中,现代文学部分每周 3学时,计 72 学时;当代文学部分在每周 4 学时,计 72 学时。4 课程总学时为 144 学时,其课时分配较为科学合理,与之前开设的《现代汉语》《写作》及同时开设的《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等专业课程衔接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依据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建设方面包含以下内容: 文学史体系:注重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脉络与基础知识的掌握;
文学思潮体系:以不同历史时段出现的不同文学思潮为主线,贯穿不同文学社团的论争和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风貌;
作家作品体系:以现当代历史中的作家作品为教学重点,在动态地展现文学史的过程中凸显文学大家的风采和经典文本的意义。
其中,作家作品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的介绍,对重要文学现象的剖析和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在使学生掌握基本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培养其感知作品、赏析作品、评价作品的能力。
上述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在教学实施中,以文学思潮体系教学为导引,以文学史体系教学为纲要,以作家作品体系教学为主体和重点,从而实现三个结合:现当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与文学前沿相结合,思想剖析与审美鉴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注意吸取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不仅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较全面了解和动态把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热情和文学创作兴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选取现在市面上发行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的内容补充结合进现有的教材中。比如对于赵树理和九叶诗派这两章内容的学习,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程光炜教材进行补充。同时也结合学术界的公认的学术成果补充教材内容。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一教材中,讲到通俗小说时分为三章内容(三个十年各一章),教师结合课时内容的限制只是总结性的讲授一章,但是结合了复旦大学范伯群的学术成果,简洁和精当。在讲授鲁迅、茅盾、曹禺等重要作家时,注意给学生介绍研究概况,重要的研究书目,学术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结合当前创作的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对于“贬鲁”和“尊鲁”现象的分析以及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文章减少的现象等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
一是教学资源的建设。
课程主讲教师注意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积累,结合考试出题情况将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固定下来,形成题库。同时课程主讲教师在网上查找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资源,像讲课视频课、教材、试卷等,选择后各学生推荐介绍。同时课程主讲教师将各种教学素材及时整理上传课程网站,将教学课件和教学文本创建为课程基础资源库。同时根据课程内容,搜集和归类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并整理师生互动内容,逐渐积累教学文献资源和教学网络资源,形成强大的教学资源库,为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创造条件。
对于教学视频这一块,尽可能的多收集多吸取。比如关于鲁迅的资料,有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片《鲁迅》,有北京大学钱理群讲授的关于《野草》和一些杂文的视频,加上一些比较好的讲座视频都介绍给学生。在当代文学课上,讲到贾平凹时给学生推荐南京大学丁帆讲授的“贾平凹与当代文学思潮”的讲座视频,使得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专家风范。
4、建设进度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中,将其建设进度设计为三个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阶段、课程平台建设阶段和课程质量建设阶段。
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设立、发展与稳步深化的基础阶段,是按照省级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并申报立项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本课程的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三代教师近三十年时间的创造,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成效,于2005年被批准为湖北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平台建设阶段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省级精品课程的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的阶段,主要的建设内容是教学课件平台和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目前正处于课程平台建设阶段。已完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国小说史、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等教学课件的平台建设,已初步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正在着手深化网络平台上的各种栏目建设,尤其是师生互动栏目和教学资源库栏目的建设。
课程质量建设阶段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终极阶段,也是课程的存在价值得以最终体现的一种标志。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提高师资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最大能力地推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成效与基本经验
1、教师参与情况
自 2005 年升格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来,本课程一直注重师资培养工作,尤其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相继出台了“新教师培养”、“教学名师评定”等相关扶持政策。目前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在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均较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为100%,博士比为40%,学生评教优良率为90%,师资建设正向着“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三高型”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教师人人参与,团队不断优化。具体举措有:
(1)实行青年教师上岗试讲、辅导制度。新教师上岗必须试讲,并要接受相应的教学辅导,开设专业课必须先进行专题讲座,获得系学术委员会及学生的普遍认可后方可开课。
(2)建立老、中、青教师交叉听课制度。要求每学期至少听课 4 节,提交听课记录;请老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并就听课情况进行广泛交流。在向优秀教师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3)加强教研、科研梯队建设,建立双周集体教研制度。定期围绕本课程开展专题讨论,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讨,积极申报教研课题,有意识地结合课题研究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4)注重反馈学生意见,改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意见,教师充分听取学生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意见,及时加以改进。同时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吸取学生提出的讨论问题题目,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取得良好效果。
以上举措已取得显著效果,课程组中青年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提高很快,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本课程学生评教都在90分以上,有一人获得校级优秀成果奖,多人多次学生评教进入院系前二十名。
2、教师科研情况
(1)取得国家级课题申报的突破。孙正国博士申报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的考古学研究”获得立项,实现了本课题组申报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
(2)出版著作1部。管兴平博士的《都市里的行走》一书于2008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是关于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指向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的比较研究,从中凸显1930年代和1990年的 7 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在学界获得较好的反响。
(3)两项省级科研项目。龙厚雄教授主持的《当代女性作家比较研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该项目重点研究方方、池莉、迟子建、葛水平等当代女作家,有独特的心得体会。管兴平博士主持《19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小说研究》获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该项目对1990年代以来的都市作家作品进行解析,结合社会思潮史和思想史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王安忆等作家的都市作品,成绩较为突出。这两个项目均已完成。
(4)系列论文的发表。课程组对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正和湖北作协副主席陈应松的作品进行专门的、团队的研究。特别是对湖北荆州籍作家陈应松小说的研究论文在《小说评论》、《长江大学学报》等刊物集中刊发,形成一定的影响。其中龙厚雄教授对陈应松小说语言(方言)的分析,孙正国博士从民俗学角度的分析,管兴平博士从社会学角度的分析均视角独特。
3、学生受益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于第二学年开设,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阅读储备,但还不够深厚、也不够系统。因此,作为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精心安排,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课程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及专业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结果来看,学生尽管也有一定的学习的主观愿望,但普遍存在学习惰性,迫切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有效指导。据此,我们将如何使课程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监控和督导,作为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重点和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组充分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平台,先后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标准,对考试、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将师生互动内容增加到平时考核中,提高其所占比重,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加大了监控和考评的力度,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输赢的局面。
从近三年来的学生学习效果测评和学生评教、试卷分析来看,学生得益于课程网络平台的比率达到90%以上,学生公开发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比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省级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8位同学获得了优秀论文奖。
三、成果特色与创新点
本课程各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在研究工作中均有一定的专长,8 在各自研究方向中取得突出成绩。
沈光明教授已完成多项课题研究。在郭沫若研究和中国现代留学生文学及群体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发表论文多篇。
龙厚雄教授获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和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各一项。在“当代女性作家研究”和陈应松小说研究上取得较好的成果。分别在《小说评论》、《名作欣赏》、《语文学刊》等重要刊物发表关于方方、迟子建、葛水平等女作家研究论文,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同时展开对荆楚当代作家的研究,其中对湖北荆州籍作家陈应松小说的语言分析尤为精到,将对地方方言的研究引入文学审美评论之中,获得好评。
孙正国博士近两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在“故事与媒介”研究与《白蛇传》研究中均取得突出成绩,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显示出现当代文学与民俗学结合研究的特点。在《小说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江汉论坛》、《中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管兴平博士获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同时主持一个长江大学校级项目。目前已完成任务。出版研究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一部(《都市里的行走》),在《江苏社会科学》、《小说评论》、《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集中在都市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研究、新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等方面。其中对王安忆、残雪、陈应松等作家有独到研究,对一些文学思潮及流派研究较为深入,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课程各专任教师研究点具体显示在作家作品研究、思潮流派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三个方面,注重文本细读,结合社会思潮史和思想史来把握文学现象,综合运用各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新闻传播学和媒介素养等经典理论和新的理论,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课程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建设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学时被大量消减、网络平台利用率不理想、师资出现新老不接等现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分述如下。国家教育改革对大学理论课时的紧缩,直接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数的大幅减少,这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 9 段的选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传统课程设臵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论学时达到了周6学时,两学期,总学时近300学时。而改革后的学时数则不足200学时。这样的变革,出现了两个直接的负面影响:一是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二是原有的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改革后的新要求。本课程各教师在研究中虽然各有专长,但是缺乏对同一问题和重要问题的集中研究,力量较为分散,造成本学科在同类水平学校比较中处劣势,在学界的影响力逐年下降。网络平台总体上受到上网时间和课堂技术设备的限制,师生利用率都不理想,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平台的建设效果。
网络平台是当代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课程教学的关键优势之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其网络平台建设起点较高,建设时间很长,建设水平较高,预期的教学效果当属良好。然而,学生上网时间有限,教室的网络设备与技术支持又严重滞后,因此,网络平台的利用就受到影响,以至于师生的网络平台意识难以培养起来,更不用说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了,教学平台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五、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 针对理论课时紧缩的现实,通过精简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网络平台利用率来调整课程教学。
求新、求变,适应整体上的教育改革趋势,是本课程针对理论课时紧缩的现实而开展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改革思路是:把文学思潮教学背景化,把文学史知识教学纲要化,把作家作品教学主体化。同时,加强对课程网站与相关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将课堂时数的不足以课外的学习与交流来补充,这样,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适应性的教改措施,又增强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可以起到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
2加强团队建设,在充分保证各自研究方向基础上凝练研究对象和方向,集中力量研究关键问题。
荆楚文化研究是文学院的优势学科。本课程可以依托这样的一个平台,展开区域文学的研究。最近几年,对熊召正、陈应松等作家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还不够。应该扩大研究范围和扩充研究对象,不仅研究小说,而且也要关注散文、诗歌的创作情况。在荆楚本地,有许多的诗歌创作群体,比如武汉诗人群、江汉 10平原诗人创作群等,都值得关注和研究。
同时对一些研究方向也可以集中进行。比如都市文学研究,虽然长江大学地处荆州,没有地域优势,但是对于都市的关注恰恰可以在这样一个点上取得新的视角。关注都市文学作家作品,进行精读和细读,发出自己的声音。
计划用2到3年时间形成富有成效的研究团队,出一批学术成果精品,逐步在学术界扩大影响。
3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师生网络互动环节的教学控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造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本质上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规律的认知与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长江文学社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这一实践环节对于深化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常态化的网络平台交流,尤其师生网络互动环节的教学控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资源意识,实现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根本目的,即,通过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开创性地发展专业学习能力和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强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建立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常态互动关联。为实现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化和高质量人才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总体方向,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国家教育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趋势。基于精品课程网站平台,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三个着力点,即:以问题为中心,以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为载体,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方法。通过改革,侧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品评鉴赏能力和论文写作以及作品创作能力等,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本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建立常态互动关联,使教学内容简便、生动、高端,教学方法则图、文、影像、声、乐兼备,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使本课程教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58学时 学 分:4学分
三、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四、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五、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第一节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
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 “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 《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
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第四节 郭沫若与《女神》(2学时)(1)郭沫若生平、思想概述
简介生活经历;受泛神论影响;文学成就。(2)《女神》的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精神;大胆叛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抒情形象;破旧创新,追求光明;崇敬劳动人民,讴歌十月革命;赞美自然、科学文明。
(3)《女神》的重要意义和局限(4)《凤凰涅槃》解读 讲析诗歌内容。
艺术特色:革命浪漫主义之花;泛神论色彩;新颖的自由体诗。本节教学重点:《女神》的思想内容;《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郁达夫与《沉沦》(2课时)(1)作家及创作概况
(2)自叙体小说: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3)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4)《沉沦》解读:作品产生的背景、《沉沦》文本梗概、主人公形象分析、如何认识《沉沦》的意义与价值
本节教学重点:《沉沦》中主人公形象分析;《沉沦》的意义与价值。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2学时)(1)关于新月诗派(2)闻一多的诗 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死水》解析
讲析诗歌内容:以一沟死水象征旧中国社会,表现诗人不满现实又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复杂思想感情。
“三美”论的全面体现。(3)徐志摩的诗 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再别康桥》解析
讲析诗歌:即景抒情,诗人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情眷恋、赞美,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绪。
艺术特色:一首新格律诗,均齐而又有规律地变化的诗行;善于描绘动态美;想象丰富,比喻恰切,意境优美;富有音乐美。
本节教学重点:“三美”论;《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第七节 茅盾与《子夜》(2学时)(1)生平和创作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子夜》的思想内容
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辅以吴荪甫与工人、农民、中小资本家等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景式地再现了社会全貌。
吴荪甫的悲剧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表明当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4)《子夜》中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其二重性的复杂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
(5)《子夜》的艺术特色
“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体现茅盾创作的理性色彩;多线索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人物的塑造;景物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社会剖析小说”。第八节 巴金建国前的创作(2学时)(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3)《激流三部曲》 觉新、觉慧的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本节教学重点:觉新、觉慧形象分析。第九节 老舍与《骆驼祥子》(2学时)(1)老舍生平和创作概述(2)《骆驼祥子》解读
主题: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反映了旧中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罪恶,否定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祥子形象分析:祥子是旧中国人力车夫的典型,他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
虎妞形象分析:虎妞是一个矛盾性的悲剧人物。
艺术特色:结构单纯严谨;丰富生动的心理描写;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言朴实、生动、俗而能雅。
本节教学重点:《骆驼祥子》的主题分析;虎妞形象分析。第十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2学时)(1)生平、创作及历史地位(2)《雷雨》解读
文学史地位、主题、内涵、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3)《日出》解读
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各色人物形象、《日出》的不足等。本节教学重点:《雷雨》的文学史地位;蘩漪形象认识。第十一讲 沈从文与《边城》(2学时)(1)沈从文生平和创作概述(2)《边城》思想内容
小说以川湘边境为背景,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的社会人生风貌和自然风光。这不是20世纪初湘西生活的如实再现,也非作家心造的幻影。作家表现人性美、人情美,是想让民族美德在现实中发扬。
(3)艺术特色
写实与梦幻、象征结合,创造诗的意境;以抒情笔调描绘山光水色、风俗人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语言简练、明净、古朴而活泼。
(4)翠翠形象讨论
本节教学重点:《边城》的艺术特色;翠翠形象分析。第十二节 赵树理、孙犁(2学时)赵树理: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2)变革中农民形象的塑造(3)评书体小说形式(4)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 孙犁:
(1)孙犁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
(2)孙犁作品的特点:清新而细腻的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善于写在艰难奋斗中寻找诗意、创造幸福的人性美,从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节教学重点: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孙犁作品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第十三节 张爱玲(2学时)(1)张爱玲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2)关于“张爱玲热”的现象(3)张爱玲作品与影视剧(4)《传奇》评析(5)《金锁记》解读 文本梗概。
曹七巧形象:曹七巧是黄金枷锁囚禁的奴隶,也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传人,一个被金钱腐蚀后丧失人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妇女。
艺术特色:细腻深刻的两性心理描写;融合中西小说技法,兼具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之长;蕴涵丰厚的新奇意象。
(6)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原因;曹七巧形象认识;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及其原因。
第十四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况(3学时)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3)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4)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第十五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2学时)(1)茹志鹃简介
(2)文本人物分析:“我”、小通讯员、新媳妇(3)情节结构分析:护送、借被、献身、献被
(4)主题意蕴:军民鱼水情;人情美、人性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5)艺术特色:细节描写(留馒头、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小通讯员肩头撕破的布片等);侧面描写(回避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环境描写(意境美:竹林、诗情画意的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百合花》的主题意蕴;《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第十六节 张洁——“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2学时)(1)张洁简介 “用生命去创作的人” “视文字为生命的人”
(2)作品简介:《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3)“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
本节教学重点:理解张洁作品从“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第十七节 路遥的诗意(3学时)(1)路遥其人及创作概述
“用生命写作的人”
“从土里出生的人”
(2)《平凡的世界》:文本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类爱情、女性形象分析
(3)《人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加林形象分析、《人生》中的爱情悲剧、高加林与孙少平比较分析、《人生》的主题意蕴
(4)路遥小说的特征:对人生的执着,对他所热爱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路遥小说的基本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路遥小说的特征。第十八节 汪曾祺及其创作(2学时)(1)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2)汪曾祺美好的童年记忆及其文学创作
(3)《受戒》解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意蕴、故事情节、环境 本节教学重点: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受戒》的主题意蕴。第十九节 余华及其《许三观卖血记》(2学时)(1)先锋小说的发展概况(2)余华的人生经历(3)余华创作简介以创作内容(4)《许三观卖血记》解读:
文本梗概;情节线索(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经历);许三观形象探讨(中国传统男人的代表);主题意蕴(人性的寓言、父爱的伟大、含泪的微笑);艺术特色(个性化的语言、重复叙事、非理性与荒诞幽默的喜剧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许三观形象探讨;《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意蕴。第二十节 莫言与《红高粱》(2学时)(1)回忆概述以往战争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
(2)莫言其人:生不逢时、饥饿的童年和少年、求学的艰辛、大学梦的破灭、作家梦想、参军之路、进入军艺圆大学之梦。
(3)《红高粱家族》的创作动机(4)《红高粱》故事梗概
(5)《红高粱》在与以往战争题材小说的不同(6)人物形象分析:“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7)《红高粱》的创新之处
本节教学重点:“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红高粱》的创新之处。第二十一节 寻根小说与《白鹿原》(2学时)(1)寻根小说发展概况
(2)陈忠实简介:艰苦的童年、错失上大学的遗憾(3)《白鹿原》问世的背景(4)《白鹿原》文本梗概
(5)《白鹿原》的文化因素:宗法观念、生殖繁衍、权势、谶兆预言(6)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白嘉轩(新样式的地主形象、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执行者和牺牲者);田小娥(宗法制度的牺牲者和反叛者形象);白灵(白鹿精魂的形象)。
(7)《白鹿原》的艺术成就:以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强调野史,主题多元;神话意识;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8)《白鹿原》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本节教学重点:《白鹿原》的文化因素;白嘉轩形象分析;《白鹿原》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第二十二节 王安忆与《长恨歌》(2学时)(1)概述女性文学的发展(2)王安忆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3)关于“三恋”的解读(4)《长恨歌》的故事梗概
(5)《长恨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着重分析上海女性形象(6)《长恨歌》的主题——怀旧情调(7)《长恨歌》的文化内涵
(8)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本节教学重点:《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文化内涵;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第二十三节 池莉、方方与新写实小说(2学时)(1)关于新写实小说(2)池莉生平简介
(3)池莉的创作特点:“汉味”都市书写——武汉;不凡的俗人、常人、原生态生活书写。
(4)方方简介及主要创作
(5)解读《风景》:文本梗概;对七哥生存哲学的认识;创作的特点等。本节教学重点:池莉的创作特点;《风景》中对七哥生存哲学的认识。第二十四节 史铁生《我与地坛》(2学时)(1)关于“文化散文”(2)史铁生生平和创作概述(3)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史铁生心路历程的展现,体会更深层次的母爱。本节教学重点:对“文化散文”的认识;《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第二十五节 余秋雨《文化苦旅》(2学时)(1)生平及思想
(2)散文创作的特点:记游体、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3)《文化苦旅》散文集的整体认识与解读 本节教学重点: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
第二十六节 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致橡树》(2学时)(1)关于“朦胧诗”(2)舒婷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生平简介、诗歌理论、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3)《致橡树》解读 讲析诗歌内容 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 本节教学重点:舒婷诗歌的思想内容;《致橡树》中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第二十七节 觉醒的宣言《回答》(2学时)(1)北岛及其诗歌的风格
(2)解读《回答》:内容分析、写作特点。(3)延伸阅读:北岛诗歌《宣告》、《迷途》等。
本节教学重点:《回答》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思想内涵。第二十八节 当代戏剧的发展(2学时)
(1)当代戏剧的发展概况:50年代受到重视、“革命样板戏”、新时期话剧。(2)高行健与话剧创作:创作发展概况、创作手法等。(3)解读《绝对信号》、《野人》、《车站》等话剧作品。本节教学重点:当代戏剧的发展概况;高行健话剧创作特点。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教程》,袁桂娥、秦方奇、张鸿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主要学习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袁桂娥、秦方奇、刘进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4)《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第三篇:现当代文学课程总结
简答题
1郭沫若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精义”这是女神的独特诗风。这一点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理想主义为精髓:一是在反抗黑暗现实时表示了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如凤凰的涅槃,女神的再生与创造;二是着力于对理想人物、理想境界的描绘和歌颂。与此相联,在手法上:一是通过巨人般的“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强烈的抒情,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二是以磅礴的气势向旧世界勇猛进击,向新世界热切呼唤;三是创造理想境界或改造历史传说、神话,以寄托其美学理想。2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如《天狗》中能吞下日月、星辰甚至宇宙的“天狗”,《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女神之再生》中的女神等。3自由体的形式: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其段落可有可无,音节可多可少,诗行可长可短;有狂呼怒吼,也有温柔抒情;有古风短章,也有叙事诗剧。
2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我抒情小说有何艺术特色?
答:郁达夫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自我小说)的新体式,是该流派代表性最大的作家。特征是:
1、自我的写真,其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色彩。
2、感伤的抒情。以《茑萝行》最有代表性。
3、潜意识的袒露。甚至勇于袒露自己隐秘的内心,如《零余者》、《沉沦》等。
4、结构的散文化。不以情节为中心,而以情绪为中轴,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5、流丽、清新的文笔。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富有色彩与节奏。其中尤以《迟桂花》最为圆熟。
3骆驼祥子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黑暗社会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是祥子悲剧的根本原因。其次,爱情的纠缠,家庭的牵累,是祥子争取“自由”与“独立”的严重障碍。再次,自然界的风雨摧残,也增加了祥子的痛苦。最后,祥子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其主观方面的原因。
4《子夜》的结构艺术有何特色?
答:《子夜》的结构艺术宏伟严谨。
1、受《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把农村与城市两条线索彼此对照。
2、以吴荪甫的“事业”由盛而衰为中心,以企业发展、公债投机与家庭生活为重点,主线发展与支线起伏相结合。
3、受《战争与和平》影响,以吴老太爷丧事开篇,一箭数雕,匠心独具。第一,突出了时代特征与特定社会环境。第二,突出了吴荪甫的显赫地位,介绍了全书主要人物。第三,初步揭示了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与困难处境。第四,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5《子夜》有何杰出历史意义?
答:
1、提供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民族资本家的独特典型。
2、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了全面成熟的发展时期。
3、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流派——社会剖析派。
4、以典型形象和艺术画面,有力参与了反帝反封的政治革命。
6为什么说《边城》的主题是对理想人性的的追求对悲凉人生的感叹?
答:理想人性的追求:
1、老船夫与翠翠等人物中所体现出的理想人性:老船夫:善良纯朴、重义轻利、和谐诚信,对女儿和外孙女更不例外。翠翠: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船总顺顺和儿子天保、傩送:大方洒脱、正直和平、乐善好施。
悲凉人生的感叹:作品融入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把握人生命运而代代相因地继续着悲凉人生的哀伤与感叹。因为,《边城》情节发展的主线是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演变,构成作品情节冲突的,是人物主观精神上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与这种追求在客观现实中难于实现的矛盾。通过这些,揭示出两种人的文化存在方式与两种价值观的对立。因此,《边城》悲剧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悲剧,其中表现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命运的焦虑。
7《雷雨》的艺术结构有何特色?
答:首先,受“三一律”影响,时间、地点、人物等高度集中,回溯式结构。其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追述的方法,将“现在时”与“过去时”有机融合,以“现在的戏剧”推动“过去的戏剧”。如通过侍萍,将周家30年前后的历史相联系。再次,设置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场面,使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展现,并使情节完整紧凑。如周朴园逼蘩漪喝药。最后,虚构偶然事件构成高度集中的戏剧情节。这种“偶然”集中体现在血缘关系上。如第二幕中侍萍、周朴园、鲁大海、周萍等曾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分散30年后不期而遇。但过分讲究巧合,偶然因素太多。同时剧本还充满唯心论的宿命论因素,这些是其局限。
8《蝴蝶》是如何表现出主人公张思远的两次迷惑?
答:1第一次是从张书记到囚犯,他不知自己是市委书记还是牛鬼蛇神,因而要去寻找自我,即寻找“人”的正确位置。说明“人”既不是“神”,也不是“鬼”,“人”就是“人”。这是对“人”的重新发现与思考,是对“普通人”、“正常人”的呼唤。2第二次是从老张头到副部长,他不知老张头和张副部长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他怕失去人民,怕自己再恢复“张书记”的形象,因而要去寻找人民,寻找人民对党的理解和支持。实际上,是怕自己再异化为“神”,这也是对新时期恢复工作的老干部的忠告。这部小说小说以“庄生梦蝶”这一中国古典寓言精巧构思,表现出王蒙对当代中国“人”的思考。
9《李顺大造屋》与《创业史》有何异同?
答:《李顺大造屋》是“反思文学”在农村题材方面较早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与《创业史》一样,写的也是农民创业的故事,但《创业史》写的是如何创社会主义大业,歌颂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而高晓声写的则是农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创个人家业,具体来说,是造三间草屋,反思的是社会主义有哪些失误和曲折。在写法上,它不像《创业史》那样,正面表现两条道路的斗争。而是从平凡人物的事件中,真实、细腻、自然地展现农民的性格与心理。具体来说,通过李顺大这个普通农民“造屋”三起三落这一平凡生活事件,反省了中国从“土改”到“文革”后近50年的历史,深刻揭露和剖析了极左路线对中国农民的戕害。
10《红岩》的悲剧描写有何特色?
答:小说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悲剧审美意识,在共和国文学中具有开拓意义。
首先,在表现具体环境的黑暗时,不忘整体环境的光明感。其次,在表现不义力量成为环境的绝对支配者时,又常常表现正义力量精神上的气势。如江姐见丈夫头胪时的克制与赴刑场时的从容、双枪老太婆的神勇传奇以及狱中的绝食、绣红旗与越狱等斗争。最后,在写出反动力量短暂胜利的同时,传达出正义力量最终胜利的信息。悲剧的处理方式,也鲜明体现出作者所持的悲剧观念和审美原则,即:悲剧的产生,在于反动势力的一时强大,但悲剧性的展现要有理性节制,不应导致人们的窒息和绝望,悲剧的美学效应需要的是壮烈、崇高、激越。这在共和国文学初期是有代表性的。
11《平凡的世界》如何表现人生主题?
答:在作品中,历史主题主要体现“史”,人生主题主要体现“诗”,二者构成“史诗”特色。人生主题主要是通过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尤其是孙少安、孙少平等男女青年们对待爱情、生活与人生的态度来体现的。从他们身上,既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传统民族性格,又有追求知识、探寻真理的现代精神风貌。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形象,概括了当代青年的共同特点。他们就承受了贫穷与愚昧的双重苦难,但并未消沉,而是积极与命运抗争,如孙少安。作品认为,只有将自我溶入社会并发光发热,这样的自我才是有价值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是伟大的人生,如孙少平。
12与以往的军事小说相比,《高山下的花环》有何发展?
答:而新时期以来的军事小说,则不仅继承了其优良传统,而且克服了回避军内矛盾和弊端,未能揭示军人内心的复杂性的问题。第一,《花环》既歌颂了人民战士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崇高献身精神,也暴露了军队内部的矛盾与弊端。第二,既写了前线的战士,又写了后方的人民;既反映了现实,又批判了历史:将“军事文学”引向了复杂的“社会文学”。第三,《花环》中的主人公,既是赴汤蹈火的英雄,又是感情丰富的普通人;既能正视战场上淋漓的鲜血,又能正视自己隐秘内心的污秽。将“文学”还原“人学”。
论述题
1论阿Q的性格极其典型意义。
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神胜利法。
1、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吹嘘“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儿子打老子”,把失败当胜利。不识字、画不圆圆、被冤杀,却硬充见多识广,自我安慰,说“只有孙子才画得圆”,人有时“未免要杀头”,要唱戏以显英雄气概。讳疾忌医,自轻自贱:因头上有癞疮疤,就忌讳别人说“癞”及一切近于“赖”的音,还推而广之;被人抢钱,为驱赶痛苦,就自打嘴巴,在心理上认为是自己打别人。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向吴妈求爱被秀才打骂后立即健忘,不知吴妈为何而哭,也不知赵太爷为何打他;被“假洋鬼子”打后转而欺负尼姑;去尼姑庵偷萝卜。
2、“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意义:第一,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时期病态心理的集中反映。中国近代蒙受了诸多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在统治阶级中形成了从失败中寻找“胜利”的自欺欺人的病态心理,它由上而下地传给了苦难民众。以阿Q透视民族更具普遍意义。第二,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生存困境与人生无奈。即: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弱者在被压迫、被欺负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和表现,是一种面对强敌被动退缩、自我保护的权宜之计与生存方式。
2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以喜剧形式表达悲剧内容?具体阐述。
形喜实悲:即鲁迅痛感中国国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苟安,因而将其劣根性加以放大,进行讽刺、鞭挞,让读者在“含泪的笑”中进行否定、批判。喜剧形式的构成,主要是通过夸张与讽刺的手法,或者说,通过夸张而构成讽刺。就夸张而言,主要是数量的有意夸大与细节的夸张描写。前者如逮捕阿Q的场面,后者如阿Q与王胡比捉虱子和阿Q与小 D的“龙虎斗”。这些描写的确滑稽可笑,但冷静一想,打斗的双方都是可怜的被损害与被侮辱者,打斗的原因是争一份卖苦力的工作以糊口,战斗不能迅速结束的原因是两人都“又困又乏”,结果是让人看了一场无聊的滑稽戏,就不但笑不起来,而且深感悲哀和痛苦了。此即所谓 “形喜实悲”。
3论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答:《子夜》通过吴荪甫塑造出了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在人物塑造上,与鲁迅用“画眼睛”的白描手法、注重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不同,茅盾注重在典型环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这一点,吴荪甫是其典型代表。首先,作品描写,吴荪甫不是一个一般的资本家,而是一个有魄力、有胆量、有知识和经验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不但资本雄厚,而且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改革精神。正是如此,他失败的悲剧才显出其典型意义。其次,作品真实地、多方面地刻画了吴荪甫的个性:第一,对待工农群众的极端凶狠与残酷。第二,在发展企业和公债买卖上的大胆与贪婪。第三,遭遇挫折与失败时的空虚与软弱。概括说来,吴荪甫性格的主要特点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刚愎自用而又软弱动摇。
4有人认为《家》是20世纪的红楼梦,谈你的对此看法?具体阐述?
答:所受影响:
1、以家庭盛衰为题材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2、通过描写妇女命运和爱情悲剧来表现创作主题,且人物和家族的命运都比较接近。
3、以作家本人经历为蓝本进行创作。不同之处:
1、《红楼梦》所写人物、家庭更多,艺术成就更高。
2、《家》在继承中有发展,打上了20世纪鲜明的时代烙印。具体阐述:《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红楼》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家》是现代版本的《红楼梦》,因为两都都是记录封建阶级没落史的杰作。5《茶馆》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答:《茶馆》是中国话剧历史。主题:它所表达的 “象征意蕴”是苦难民族对自由、解放的呼唤。且通过小人物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在其中,老舍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通过茶馆中的各色人物反映出了社会上最黑暗的画面。让小茶馆成为一个大窗口,成为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旨在揭露黑暗的政治现实。人物形象:在作品中,人物众多而且性格鲜明。主要刻画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唐铁嘴等一系列个性鲜活的人物,并在老舍的个性化语言下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轮廓。而且老舍也在冲突中塑造人物,并在棱角中简洁表现人物。并且通过人物的丑恶嘴脸来揭露时代的黑暗。例如:秦仲义一生是如何进行并没有完全介绍,老舍只选择了他一生的三个闪光点来刻画这个人物。6张洁小说的创作及其风格特色?
答:张洁的早期作品,如《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着重表现人情、人性与人生理想,蕴藉着深邃的哲理诗情。而在《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等着重探讨婚姻、爱情与妇女问题的作品中,更表现出缠绵悱恻、柔婉忧伤的风格特色。同时,也表达了作家的爱情婚姻观念。张洁不仅探讨婚姻、爱情与人生命运,而且关心社会、时代与政治现实。如《条件尚未成熟》与《沉重的翅膀》就是从正面逼近政治,直接反映社会和干预生活之作。她的创作风格,着重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充溢着浓郁的哲理诗情。
7《高山下的花环》从哪几方面发展了以往军事小说的传统?
答:建国后十七年的军事小说,风格昂扬向上,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教化功能很强。问题是回避军内矛盾和弊端,未能揭示军人内心的复杂性,也限于军队内部和战争本身。而新时期以来的军事小说,则不仅继承了其优良传统,而且克服了以上问题。
第一,《花环》既歌颂了人民战士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崇高献身精神,也暴露了军队内部的矛盾与弊端。(例如,作品通过吴爽为赵蒙生搞“曲线调动”,揭露了军队高级干部中也存在着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再例如,通过靳开来的牢骚和他牺牲后受到不公正待遇之事,揭露了部队中在对英雄评价的问题上存在着极“左”思潮的影响与教条主义的方法。)
第二,既写了前线的战士,又写了后方的人民;既反映了现实,又批判了历史:将“军事文学”引向了 “社会文学”。(例如:通过梁三喜的欠帐单,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生活艰难和老根据地的贫困现实。通过梁大娘等家属来部队处理烈士善后,将部队与地方、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
第三,《花环》中的主人公,既是赴汤蹈火的英雄又是感情丰富的普通人;既能正视战场上淋漓的鲜血,又能正视自己隐秘和污秽,比以往作品更深刻、细致地描写了包括人的弱点与缺陷在内的人情、人性,体现了新时期军事文学将军人还原为“人”,将军事文学还原为“人学”的共同特点。(例如靳开来是有缺点、有争议的英雄,赵蒙生是由“少爷公子”而成长的英雄。)8《十五贯》代表了传统剧作的那些民族特色?
答:(1)情节完整生动,多用顺叙手法,结尾“大团圆”。《西厢记》《牡丹亭》等均如此。(2)矛盾冲突集中、具体,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即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白蛇传》《窦娥冤》等均如此。(3)主题集中,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体现“立主脑,密针线”(李渔)等民族特点。这些特点至新时期面临“探索戏剧”的挑战。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向
第一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确认了现代文学的新方向
一、《讲话》发表的现实背景
40年代初期延安文学家源自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实践中重现,引发了文艺整风。
丁玲《三八节有感》、《我们需要杂文》、《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
艾青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
二、1942年5月,座谈会召开,讲话发表。
三、《讲话》的主要内容:文艺为群众,如何为的问题。
1、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
2、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政治化
3、文艺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批判了“人性论”和“暴露文学”。
四、《讲话》的地位与作用。
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基础,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性质、任务与方向。
1、立场与态度。立场和态度问题,实际就是世界观问题。革命文艺要求作家放弃个人的立场,也就是放弃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潮中形成的那种以个体自由为本位的认知方式。由此也就表明革命文艺与五四的启蒙文学传统存在的深刻差异。
2、方向与性质。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也就是世界观立场转变问题的具体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革命文艺的方向就是为工农兵的方向。毛泽东在这里提出文艺界的宗派问题。这些基于自由主义理念或个人主义形成的宗派团体,其实也就是一些自由组合的文学社团,这是扎根在五四启蒙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小集体,他们无疑具有着维护个体的自由价值的顽强倾向,这是一些坚固的资产阶级“现代性”小堡垒。它们是革命文
艺建立统一规范与统一领导的障碍。
3、普及与提高。为工农兵服务重在普及,这包含了二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体地位被改换了,他不再是教育民众的高高在上的历史的先知先觉者,而只是写作为工农大众服务的作品;其二,普及本身是为革命文艺的性质的决定的,革命文艺就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但这里的“团结、教育”决定不是知识分子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的表达,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无产阶级的名义底下进行的文艺传播活动与精神/审美动员运动。
毛泽东的《讲话》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精神指南,为革命文艺确立了方向和任务,规定了革命文艺属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为作家艺术家规定了文艺来源于生活的创作途径,明确了创作方法和艺术标准。从此,中国的革命文艺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方向,它既反映着革命的伟大进程与愿望,也创造着革命文艺自身的宏大而艰苦的历史。
五、《讲话》文艺思想形成的深层原因
1、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影响
2、由无产阶级世界观取代启蒙主义世界观的必然性,革命文艺形成的文艺理论基础体系。
3、苏区文艺实践的影响。
4、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强化
现代文学新方向的强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学批判运动得以实现的。
一、四十年代批判王实味、丁玲与延安整风
王实味(1906—1947)河南潢川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胡风是他的同班同学),1926年入党。作家,翻译家,被捕前,为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特别研究员。在“抢救”运动中毛泽东亲自给他定性为“托派、反革命奸细”,抓捕入狱。1947年撤离延安时,在山西兴县,他未经审判被秘密砍头,尸体被推进一口枯井中。
二、驱逐沈从文
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发表《斥反动文艺》,沈从文惨遭批判,从此封笔,告别文坛,转入
文物考古领域从事研究工作。
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关于武训,导演孙瑜编导电影《武训传》
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由此开始了建国后没完没了的“文艺战线”上的批判运动。
四、《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在批判电影武训传之后,紧接着毛泽东又亲自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李希凡、蓝翎显然是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现实主义的理论来阐述《红楼梦》,从而批判了俞平伯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李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念解释《红楼梦》,这正是建构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所急需的观念立场和思想方法。毛泽东在两个青年人的身上敏锐地看到清除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建立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迫切性和可能性。当然,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毛泽东从李蓝揭示的问题看到胡适的阴影依然在社会主义时代潜移默化。
五、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毛泽东亲自定性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涉及2100人,92人被捕判刑
1954年7月,胡风给党中央写了一封关于文艺问题意见书,怎么也没有想到却把自己和众多亲友送上了政治断头台。
六、1957年反右派整肃文艺界
丁(玲)陈(企霞)反革命集团
七、批判小说《刘志丹》
60年代初,刘景范(刘志丹的胞第)之妻李建彤与何家栋根据刘志丹的事迹写了小说《刘志丹》,并未出版。
康生知道这一情况后,断定小说是为高岗翻案的,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条子,就凭毛泽东的一句话:“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十六人被捕,李建彤等七人被迫害致死,另一作者何家栋被打瞎一只眼。
八、评《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957年反右运动后,毛泽东感到群众再也不敢推心置腹地讲心里话,他想通过明史专家吴晗打开万马齐喑的局面。
1948年,吴晗写完《朱元璋传》就呈送毛泽东审阅,他们之间早有交往。毛泽东通过胡乔木转达他的意见,希望吴晗写关于海瑞敢于讲真活,敢于给皇帝提意见的作品,宣扬海瑞精神,广开言路。吴晗奉命先后写了《论海瑞》,《海瑞骂皇帝》,《海瑞罢官》等作品。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说︰“《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1966年4月,毛泽东为了摧毁以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发动了万炮齐轰“三家村”的战役。邓拓、吴晗、廖沫沙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罪的帽子,罢官撤职,关押,隔离审查。
邓拓于1966年5月16日“文革”中第一个自杀而死。(这天《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檄文《5•16通知》)
不久之后是吴唅和他夫人袁震及他们小女儿的全家自尽。
再后是作家老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自杀。
继之是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1966年5月23日,在中南海永富堂含冤自杀(?)而死。他的罪名是“篡改毛主席著作”,在整理毛泽东谈话纪要时,删去了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要害”部分。
第三节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当代文学审美特征的确立
一、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
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二、当代文学审美取向
1、思想内容上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启蒙主义的“爱”,在革命文艺中转化阶级仇恨,革命文艺的情感本质就是“恨”。宣泄革命暴力的快感。
2、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以工农兵形象为主体,阶级斗争的关系决定了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征。
3、艺术形式上追求民族化和大众化。
4、创作方法上首先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其次是强调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文革期间还出现过“三突出”创作原则。
5、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出理想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格调。
三、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负面影响的一些思考
1、阶级斗争扩大化。
2、毛泽东底层情结的弊病。由化大众到大众化过程中的反精英、反文化后果
3、强调歌颂导致的虚空、伪饰伤害了文学的魅力。
4、重集体、轻个体,否定个性,从根本上伤害了文学发展。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群体、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乡土文化、启蒙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以开阔的视野,结合新兴的研究方法,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置于不断加剧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来思考,以此来认识和回应当代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文化问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戏剧影视文学、科幻文学、民间文学、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乡土文化等。所学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作家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现代台港文学史、现当代文学思潮史、文学经典导读、当代文学通论、当代各体文学专题等。
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文学史略》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就业前景:一般就职于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单位、新闻出版机构。
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报考热度:★★★★
由于现当代文学招生人数多,时代感强,知识涵盖时间段较短,便于入门和复习,成为众多跨考生的首选。加之本专业继续深造的空间广阔,该专业的报考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近两年的情况尤为突出,2007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比例分别为6%、9%和7%,其热门程度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