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时间:2019-05-12 23:0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第一篇: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摘 要】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其中服饰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在幼儿园教学中,让幼儿学习民族服饰对于幼儿认识服饰延伸到认识我们民族,产生爱国热情,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服饰、其意义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民族服饰;比较

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民族文化也逐步走向开放化,既吸收了西方国家的服饰文化,也把我国的服饰文化流向国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外国的音乐,也能看到外国的,比如“韩流服装”或“欧美风”的服饰到处都是。但是,我国的民族服饰走出国门的程度相比之下还欠缺,好像被国民所逐渐遗忘,这对于宣扬我国的文化是不利的,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所以,我们对国民的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要抓起,对他们进行民族元素的渗透,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爱国之情,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了民族意识,对民族文化艺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使我国的丰富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不断地传承与发扬下去。那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我们如果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教学,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与审美能力呢,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一、我国各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与西方服饰的比较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产生各种不相同的文化,其中,民族的服饰更是在各个民族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其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民族服饰已经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与这些文化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成为我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艺术。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从布料上的不同,到包含的不同文化含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白族的生活用品多是白色,包括他们穿的服饰也是白色的,当然,同是白族人,他们因为所在的地区不同,服饰上也有点点的区别。再比如彝族的服饰种类特别多,其突出的特点是色彩比较明艳,挑花刺绣又是彝族服饰的一绝。服饰因民族的种类较多也很丰富,在这里也不一一描述。相比之下,西方的服饰就显得非常少了,而且过于单一。比如,美国的西装是他们的代替服饰,也是正式服装。美国的西服被我国人所接纳,在正式的场合,我们都会身穿西装,显得庄重大方而正式。再比如乌克兰服饰中对头部的包装较为在意,只露脸部,脖子以下都会裹起来。我们对幼儿进行服饰教学时,要把中国与西方的服饰联系起来,既看到了我国服饰的多样性,也看到西方国家服饰的正式性,让他在了解我国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服饰也有所了解。

二、民族服饰教育对幼儿的意义

幼儿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的熏陶,艺术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对幼儿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对幼儿教育的内容有五个方面的领域,包括身心健康、语言能力、社会适应、科学、艺术,其中,艺术是其中的一个领域,说明了艺术对幼儿的成长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园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新课程标准对民族资源的教育非常重视,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实施文化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我国的著名教育家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我们幼儿园与教师在实际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对幼儿的教育,充分利用民族服饰这一有意义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对我国的文化艺术有充分的了解,又丰富我们的教学课堂,使课堂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终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幼儿的修养得到提高,又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融合。

三、民族服饰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运用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文化艺术教育时,可以运用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素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把民族服饰的教育功能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使幼儿从小就接受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比如,在我把傣族的服饰引入课堂,让幼儿进行观察与审美,让幼儿真正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了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学,以下为部分课堂实例。

我在白板上展示了傣族的服饰,并让学生进行了绘画,在绘画中,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然后我问他们“你们觉得傣族服饰漂亮吗?”幼儿都表示非常漂亮,而且还有的幼儿用“五颜六色”来表达他的思想。我趁机问他们:“关于傣族,你们还知道哪些呢?”“泼水节!”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还给他们讲了一些关于傣族有趣的故事。在这一节课中,幼儿不仅学会了绘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得到了民族艺术的熏陶,让美术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艺术是民族的艺术,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让幼儿一成不变的教学,而是对这些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工并引入到课堂上来,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具有艺术性。除了服饰的文化?术以外,还有很多民族的素材,我们老师要用心去发现,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产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2-04.[2]朱婵珍.民族服饰在幼儿园文化艺术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7-11.[3]卢生繁.幼儿园民族服饰审美教育理念――以大班幼儿手工活动《彩泥塑像》为例[J].才智,2017-02.[4]张瑶瑶.浅谈如何将民族服饰艺术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 文化内涵 审美意蕴 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优秀文化都应传承,都应发扬光大。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我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故,我们需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借鉴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作灵感的原型因素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原型因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当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对服饰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千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旅。

参考文献:〔1〕姚吉.浅谈中国服饰文化.社会

082 53号

〔2〕张维青,高毅清.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齐鲁艺苑

1944年第3期

〔3〕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2007年11月26日纺织编导

〔4〕百度文库

第三篇:浅谈清朝宫廷服饰文化

浅谈清朝宫廷服饰文化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素质,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之外,还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一样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服饰,带代表着那个朝代独有的文化特色。正是以为丰富的衣冠服饰,让我们可以从服饰的演变中研究出历史的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变迁,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让我们今天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其中清朝服饰文化也占据着历史服饰文化的重要地位。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随着其建立、强盛、衰弱及灭亡,也牵动着中华文化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在中国服饰史上,清朝服饰是历朝服饰中最庞杂、最繁复、等级制最森严的一个朝代。在清朝服饰中,以清王朝宫廷服饰为主体,它不仅反映了清朝文化,更是代表了那个时期清朝在纺织、刺绣等方面的高水平。

清朝的冠服制度按等级分为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额驸、公、侯、伯、子、男、将军、一直九品官等多层,每一级又各有冠、服、带、朝珠等规定。皇太后、皇后、嫔妃、公主、福晋、夫人等,他们的冠服、朝珠及其他配饰也有不同规定。无论日常生活还是上朝议事,服饰在清朝都被政治化,时刻体现着对皇权的维护。接下来就宫廷服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及分析。

(一)皇帝服饰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洲贵族建立,它帝王的服饰也独具特色,既保留了满族服饰的特征,又结合了历代帝王服饰的图案、章文,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清朝帝王服饰。清朝皇帝的服饰按用途分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

1、礼服分为朝服、端罩、衮服。朝服是在皇帝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组成,衣袖分两种,一种由袖身、熨褶素接袖和马蹄袖组成,一种由袖身和马蹄袖组成腰间有腰帷,上衣与下衫相接处有褶皱。冬季以棉、皮制成,春秋夏季以夹、单制成;端罩是清朝皇帝及各级官员冬季套在朝服、龙袍或蟒袍外的一种礼服。式样为对襟、圆领、袖长至腕、身长至膝、五个纽扣的一种毛朝外所穿的宽松式裘皮服装;衮服也是皇帝的礼服之一,在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样式为圆领、对襟、平袖与肘齐,略短于朝服、吉服,长到与坐相齐,到晚请时长到膝下。

2、吉服就是每逢吉庆典礼时穿的一种服装。分为龙袍、衮服。龙袍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清代皇帝的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和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衮服是套在龙袍外面的,为石青色,对襟、中袖、袖与肘齐,身长至膝。它是古代皇帝奉祀神明的礼服,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的。

3、常服是皇帝平时宴居时所穿的衣服,常服分为常服袍常服褂。因为常服不是在正式场合所用的衣物,皇帝常服样式与皇室宗亲及品管所穿的常服大致相同。常服褂的款式为圆领、右祍、大襟、马蹄袖。一般多用于石青色。常服褂是日常用的衣服,样式为对襟,不设马蹄箭袖,长至膝下的外褂。

4、行服是一种专供出行骑马时所穿用的服装,一般由行褂、行袍、行裳组成。行褂是清朝常见的一种服装,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长于坐齐,有五个纽扣相系,从皇帝、王公大臣到行者都可以穿,皇帝的行褂为石青色,根据季节换穿棉、夹、纱、裘,圆领,用纽扣相系衣襟样式不同的短款外褂,身长至腰,便于骑射。行袍是皇帝出行所用的袍服与皇帝平时所穿的常袍服款式基本相似,只是为了上下马时更为方便,右边的衣裾要比常袍服减短十分之一左右,故而行袍又叫缺襟袍。行裳俗名战裙,皇帝的行裳为左右各一片内直外弧的裙子,上用石青幅步缝连,横幅布两端有可以系于腰部的带子。

以上是皇帝的五种不同场合的服饰,皇帝的穿着都象征着吉祥富贵,他们在不同场合都有着能够体现身份及功能性的服装,显示出身份地位。从皇帝的服装变化,可以看出清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到康乾盛世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皇子服饰

作为历代王朝的未来统治者,皇子的地位在其所在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仅此于专治政治体制下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子的服饰也与皇帝的服饰一样讲究,象征着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清代皇子的服饰与皇帝一样有朝服、吉服等。

1、皇子的朝服与皇帝朝服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纹样有所不同。皇子朝服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甓积行龙六,肩以五色云。一种是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缘,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

2、皇子的吉服又分为蟒袍和龙褂。蟒袍在清代也称作花衣或花袍,是吉服之一。它的款式、性质、用途几乎与皇帝龙袍一样,凡是皇帝穿龙袍、衮服的庆典活动时,全朝的文武俱服蟒袍、补服。龙褂是皇子专用的服饰,穿于蟒袍之外的一种礼服,它的作用与补服相似,皇帝穿衮服的时候,文武百官与王公大臣们要穿补服,皇子此时外褂即为龙褂。

(三)后宫命妇服饰

清代满洲贵族妇女也有官府,和清代男子官府制度一样,也有朝服、吉服之分,并且同样依照穿着者的不同身份,分设不同的图案和各种饰物。清代后宫等级森严,后宫命妇自上而下可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在服饰方面一律严格遵守《大清会典》中服饰制度,按制度着装,不可逾越。皇后、皇太后的服饰和皇帝的服饰同样有着相应的服制,包括朝服、龙褂和常服。

1、皇太后、皇后的朝褂,它有四种样式,都是石青色,织锦缎或织金绸镶边,圆领、对襟、缺袖,后开叉,上身瘦下身宽松的长式背心,其中三款有甓积,一款为通体立裁,朝褂领后还垂明黄色的条,条上坠饰珠宝。皇太后、皇后的朝袍也和皇帝的一样分为冬夏朝袍,均为明黄色,冬有三种,夏有两种,基本款式为披领、护肩与袍相结合,护肩是由腋下至肩部缝制的上宽下窄的装饰物,在款式上区别于皇帝朝袍的一个部分,领后垂明黄条,上饰珠宝,领子为开领右袵,这也是区别于皇帝朝袍的一个部分,袖子由袖身、接袖、综袖、箭袖组成,上绣金龙、彩云、八宝平水。朝裙上面是右袵背心,下面为大摆裙,两部相连为一个裙子,中间有褶皱,上为红色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妆缎。夏裙则以透气凉爽的纱为裙料,朝裙是穿在朝袍里面的,是贴身的衣服,外面虽看不到,但每次参加庆典时也必须认真穿戴,不得马虎。

2、皇太后、皇后的龙褂,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叉,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的纹式有两种类型,但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文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样式相同,但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

3、皇太后、太后的常服样式与满洲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另外,常服样式也比满洲贵妇服饰要宽松一些,特别是衣袖及下摆。

清代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本文以清朝宫廷重要人物的服饰为内容,相系介绍了清代皇帝、皇后等服饰特点。清代宫廷服饰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品种多样、制作精美、色泽绚丽、质地优良的特点,是服饰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对今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身上的衣着犹如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清朝服饰正是上述的集中体现。他对现代服饰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 美观性:

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分 1)、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

2)、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坝区民族夏天穿得较步、较薄,冬天才加上外套、棉衣、毛衣之类,四季穿着不同,服饰的季节性较明显。坝区农村居民从事水田劳作,男女衣装手袖和裤管较宽松,便于下田干活,同时为了在劳动时不拖泥带水,影响动作,男女皆穿坎肩,腰上系带或围腰,收柬自然下垂的衣服下摆。而腰带、围腰又具有装饰性,给衣装增添了美的感觉。典型者如大理白族和昆明农村汉族。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3)、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边沿地带,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保山地区、红河治州、文山州部分县区的坝子与河谷地带,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长夏无冬,气候炎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以简单、轻薄、凉爽透风为各民族服饰的主调。傣族服饰可以说是气候炎热地区各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 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 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如:热带地区的傣族服装“ 五无”,即 “ 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1)、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

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保暖为主。

*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 ;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

* 唐宋时期是云南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

* 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

* 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 文革”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

* 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 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

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

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2)、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

在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

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

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1)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

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平时穿少数民族服装能增加地方风情,可以将身上的刺绣图案和挂件进行整理和装裱,作为旅游品出售。路南县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就是身穿民族服装卖她们服装上的刺绣、挂包、手工艺品而获得经济效益,并有专门的制作者,也认识到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实现民族服饰的时代精神民族服饰的款式、实用功能、艺术效果也有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也促使民族服饰文化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动,所以民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不管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老的血脉,保持了老的血脉,就延续了本民族活的文化生命,也为保护和发展多元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贡献。云南以自己神奇的山势地貌、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形象吸引着世人,这些是我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使云南成为旅游大省。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我省的少数民族中青少年汉化严重,民族服饰文化己经流失。正如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少数民族服饰需要自身发展,不断完善,使之充实到时代文化的长河之中,使之丰富

多彩、生动活泼,与多元文化共存,也才显出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2)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

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云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综述云南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以其众多的服型、多姿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衣装中,却融入了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内容。因此,服饰不再是简单的衣装,而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载体,故我们称之为“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用“多”、“丰”、“彩”、“巧”来形容。“多”,一是民族多,二是服型多。“丰”,是文化内涵积存丰厚。“彩”,即色彩丰富,斑斓多姿。“巧”,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巧夺天工。

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287-296 【2】 李当岐 服装学概论 1990 【3】 刘军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1999 【4】 郭净;段玉明;杨福泉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 1997

第五篇: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第十二讲 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 《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 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羊毛。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4000年前)人们开始养蚕获取蚕丝。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纺织品出现以后,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水果、花朵。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采菉”、“采蓝”的记载。蓝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的说法。

服饰的发展过程:

自然物—亚麻、蚕丝、羊毛—纺织、染色技术的发明 商周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春秋战国 贵族冠帽与服饰: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

春秋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样式:襟: 指衣的前幅。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祛: 袖口,袂: 袖子,裳: 裙子。曲裾: 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女装 襦,短上衣袖子。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女服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大袖衫裙、圆领衫

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宋代妇女裙装: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 明代服饰: 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襦裙: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裙幅从六幅到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公服:

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

清代: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本來是北方人在騎馬時穿的,滿人統一中國後,不乘馬的人也穿起馬褂,漸漸流行起來。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裏面紅。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清代中期始, 满汉各有仿效, 至后期, 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 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二、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是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审美性的文化形式。它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

“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其本质内涵便是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乐”是与歌舞联系在一起,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内容。

在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的阶级社会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而服饰则成为的重要工具。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乱用的;红、紫是官服之色;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服饰形制彰显等威:

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做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在配饰上,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也是贵族服饰的一种风尚,当时的平民则要遵照“非命妇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

服饰纹样: 最典型的要数龙纹,皇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装饰,即龙袍,而其他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穿着龙纹服装的,只有少数高官可以穿三或四爪龙纹服装,称为蟒袍。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十二章纹饰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2、服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 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这一特殊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有关。

彝族流行虎崇拜及葫芦崇拜,所以过去彝族祭司举行丧葬和祭祖时要批虎皮,虎皮披风常作为首领的礼服,另外,彝族服装常常装饰有虎皮纹样。

云南洱海一带的白族曾以鱼为图腾,所以这一地区的妇女都流行带“鱼尾帽”,它是用黑色或金黄色的布制成鱼形,鱼头在前,鱼尾后翘,鱼鳞以帽上所缀银泡子或白色珠子表示。

苗族中流行过蝴蝶崇拜,人们至今还可以在苗族服饰中见到蝴蝶刺绣图案。土家族、白族都以白虎为图腾,土家族织锦中的“台台花”纹样的原型就是虎头。

台湾高山族是蛇崇拜,高山族的织绣中多有蛇形纹饰,以蛇纹为饰的织绣衣料常被制成裙、衫及结婚礼服,由蛇形纹更演变出了曲折纹、半圆形纹、网纹及菱形纹等。

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等大多从事游牧、狩猎、渔业生产活动,由于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大多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所以其服饰用色、服饰纹样一般与崇拜对象有关,如大多喜好白色(雪山之色)、蓝色(天空之色)、红色(太阳之色)等,喜用花、草、羊、马、鹰、鹿等动植物的形象做服饰图案和服饰纹样的意象。

汉民族的服饰民俗更是丰富多彩:新生婴儿常给穿“百家衣”,也就是用邻里乡亲提供的碎布头制作的衣服,据说这样可以保佑自家新生婴儿健康成长、福寿两全……

总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自成体系,它们在形制、色彩、配饰、质料及工艺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都和每个民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不同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

2.2 服饰艺术中的 “禁忌”风俗

服饰禁忌最早出自民间,同人们最初的鬼神神灵信仰有关,它流露出较强的原始崇拜迹象,它把超出人力所限的许多不可知因素同人们的服饰联系了起来。

中国古代白色和黑色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讳全身穿着白色服饰;绿、碧、青等颜色往往被视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此色;红色则为吉、喜之色,婚嫁、生子、过节最为多用。

河南沁阳一带十分忌讳反穿衣服,因为在当地风俗中一般只有寡妇改嫁才反穿罗裙。

南方的彝族将帽子和头饰看得特别神圣,当帽子或头饰穿戴在头上时,尤其忌讳外人的触摸。

南方沿海一带的渔夫和农民,习惯用竹竿晾晒衣服,但晾干后总要叠好放一段时间再穿,因为据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变成“竹竿鬼”。

在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忌讳将女子的衣物放在男子的衣物之上,认为这会使男子受辱倒运。

旧时,汉族忌讳男子触摸女子衣物,认为这是淫秽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服饰有关的禁忌,如“歪戴帽子——心术不正”;“敞胸露怀——二流子”;“绿帽子”等等。

3.服饰艺术中的观念文化

在服饰艺术的精神性因素中,人所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占有重要地位,服饰艺术的发展和演进始终离不开人的观念统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注重感性,注重整体,追求天人合一。在古人眼里,人世是天的神力所为,人世的服饰都是代表和象征着天的神力、是上天所赐予的。

所以无论是在服饰的形制上还是颜色、纹样上,都蕴含有深刻的“天人合一”理念。

服饰形制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上衣象天,下裳象地,以代表“天地之法”;另外,上衣多为玄色(黑色),下裳多为黄色,以应“天玄地黄”。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裁制的基本方式是:上六幅,下六幅,共十二幅,以合于一年十二个月;袖口圆似规,衣领方似矩,以应“天圆地方”;背缝似一直线直到脚后跟,表示“顶天立地”,要人正直向上。

服饰纹样:

如冕服当中的十二章文饰: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这些都包涵有鲜明的天人感应理念。

4、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 初衷是御寒和生存,而后逐渐增加了舒适美观的功能。古人思索服饰与生存的关系而出厚生的观念。统治者推广服饰,关怀民生,同时又通过服饰辨等威而定秩序。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

4.1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社会的服饰, 在周之后的历朝历代, 都具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引等级差别”不得僭越, 国家颁布舆服制, 对形制和服色进行严格规定。君臣、庶民的款式、质地、色泽、穿着方式被写进了国家法典和历史。国家政治借助于服饰, 将君主、公卿、士人和平民的角色身份区分开来, 使人们在一种表征政治观念的物质躯壳中僵化。

劳动创造了服饰, 创造了华丽,在统治者华服质锦绣绮的同时, 在文化传统上却产生了奇怪的二律背反,如儒家的“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服者, 未足与议也。”

一方面是对华服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道德的崇尚而产生的布衣文明。4.2 服饰文化所体现的人性自然形态

原始社会的感性生活异常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出心性向善的端倪。

这个善,完全可以超出道德层次,包括人类低能时代相依为命的互悦和求得生命延续的原始情欲或称之为原生意识。

蔽体遮羞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著美服取悦异性则又是另外一个方面。《诗经》中就有不少通过描写装饰表现男女炽烈爱情的诗句,当时社会中情侣欢恋的情绪所系当推容貌与服饰是可想而知的。

时至现代, 服饰仍然敏感地关联着人们的本能。超短裙、紧身衣、比基尼和袒露都会令众人为之瞠目或牵动着文明人敏感而谨慎的神经。正是服饰的文化心态考察才使人们发现了人对服饰的心理依赖。

何谓“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夏一也。可见礼仪和服章之美同样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外部形式, 也是古人洋洋自得之骄傲所在。

服饰所折射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服饰就像诗, 是思念的流云, 是咏叹和哀怨, 是爱的诉说,也是人世间的博爱和关怀。

服饰所表现的文化心态, 是情感的纽带, 它一端牵着日常的生命活动, 一端连着用理性无法表述的美的世界。

三、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中国服饰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

未来中国人的服饰将以“国际化”的西方服饰文化为主流,还是以中国本土的服饰文化为主流?或是……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 1.不同的衣料文化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

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

2.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

中国人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治国安邦”。

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衣服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充分地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3.不同的着装观念 中国人喜欢趋吉避凶,很重视吉事穿吉服,凶事穿凶服。这多半是受礼法的影响和制约。

根据五行学说,东方木,色青;南方火,色赤;西方金,色白;北方水,色黑;中央土,色黄。土即黄色,所以黄色被象征中央集权的皇帝所占有。朱、紫也曾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儒家重视服饰美,更重视资质美。西汉大儒董仲舒说:“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是“道”。《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以“万物负阴而抱阳”来解释世间万物产生演变中的矛盾,是由于两个对立的事物而形成的。

苗族民间信仰主要是自然宗教,崇尚“万物有灵”。

当婴儿出世的时候,须把婴儿用一块绣绘有“蝴蝶妈妈”图案的土花布襁褓包裹起来,至两岁前,其所穿的衣服亦用这种图案的土布制成。有的地方则有在枫木中柱脚葬胎衣的习俗。弃其“彼界”衣包,是为断掉婴儿灵魂的归路;迎入“此界”裳襟,是为纳入宗教传承的大序。

中国人文哲学思想体系中,理想人格是由“礼”作为基础,透过“德观”与“阴阳五行”的思想观念,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同样,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也就是在一切合于“礼”的原则基础上,使服饰的哲学思想观念能体现天、地精神,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希腊人曾设想天是一种纯粹的、永恒的理念,人世不过是它的粗糙的和变形的反射。罗马晚期兴起的基督教,其思想加深了天国与尘世间、理性永恒灵魂与注定泯灭的肉体间,以及有创造能力的精神与草木顽石间的对立。

而这个时期的服装文化,是南方型的罗马文化与北方型的日耳曼文化和由十字军带回的东方拜占廷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西洋服装也在古代宽衣与近代的窄衣之间徘徊。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一种“包”的文化,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

西方的服装则不同,无论是古代的“宽衣”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窄衣”文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不仅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征,而且不断地扩大裸露的面积和部位。

中国服装的含蓄性和写意性,如同中国画一样,是一种“散点透视式”的、“计白当黑”的、“虚无飘渺”的、“神秘”的、“意象”的或“象征”的世界,是人们意念的一种“表现”;而西方服装的直接性和写实性,则如同西方的油画一样,是一种“焦点透视式”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逼真的世界,是人的肉体形态的一种“再现”。

4.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上衣下裳,前开前合,多用带子,穿脱方便;披挂式衣服出现较晚。西:披挂式,贯头式,前开式,多用饰针或扣子,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披挂式衣服在西方也十分发达。

中:“保守着前开前合、含蓄宽松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反帝、反封建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先是被动地,后来又主动地接纳西方服饰文化“与国际接轨”,形成现代这种“国际化”的服饰文化。

西: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衣”文化。进入20世纪,西方人一方面通过殖民运动向外扩张,把西方的窄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也受到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来自东方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的冲击,于是,又出现对“非构筑式的追求”——解构主义倾向。

东西方文化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共同形成各种国际化的潮流。

四、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向

21世纪的今天,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影响(韩潮)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例外。

中国服装要做好,就要研究中国文化,吃透中国文化,才能与西方品牌相区别。中国服装只有借助中国文化的浓厚内涵,才能成为时代的标记。中国服装品牌真正的崛起,不是数字的崛起,而是文化的崛起,是内在价值观与审美观的统一。

下载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我国服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要了解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进程,对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诗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从《诗经》中可......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论民族文化的变迁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摘要:民族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并受着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的影响,伴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而变迁。此处以蒙古族的服饰......

    寓意典故

    一 鲤鱼跃龙门: (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是鱼变为龙的早期过渡形态。龙就是神化的蛇虫,《海外南经》云:“虫为 蛇,蛇号为鱼。”民间风俗早有鱼化龙的说......

    桂花寓意

    桂花寓意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常把桂树和月亮联系在一起,编织了不少神话。尤其是吴刚伐桂的故事,一直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由于传说月中有桂,古代便称月亮为“桂魄”。 在“桂花酒......

    龙马精神寓意

    龙马精神 宋代官窑钧瓷研究所——华豫钧瓷,甲午年贺岁作品:龙马精神。 龙马是指古代传说中像龙一样的骏马。《尚书》中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成语故事及寓意[精选]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

    寓言故事和寓意

    寓言故事和寓意 寓言一:绿洲里的老先生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 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 那你......

    服饰文化暨表演大赛工作总结

    5月19日晚,由院团委主办,我系承办的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情感的第四届服饰文化暨表演大赛在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本届模特大赛通过“回首xx”、“表演环节”、“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