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论文(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0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论文》。

第一篇:古诗论文

一诵一吟一古韵 一诗一画一重天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基本策略研究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喜欢诗里的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喜欢诗里的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喜欢诗里的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喜欢诗里的气节。古诗词以他独特的文体,在文学史上绽放出令人炫目的光彩,其精炼含蓄的语言,变化无穷的押韵,给我们营造了一幅幅生动的情景,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刻画了一缕缕缠绵的情感,千百年来在文学史上岿然不倒。直至今天,我们依旧陶醉在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中,沉浸在诗人的感情世界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构建起一片古诗文的世界呢?

古诗教学应该和其他课文教学有所不同。不同首先在于古诗有独特的音律美,“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这么有节奏有韵味诗句,怎能简简单单去读呢?

读古诗我想应该有层次,循序渐进去读:

一、吟诵存古韵

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说:“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所以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典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才能还原诗词的本来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窦桂梅老师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例:窦桂梅老师在指导《清平乐 村居》时是这样做的:

在范读正音后师问:“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

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这一段引导让我们所有人惊叹不已,孩子们在这有韵味的朗读声中走进了这首词。这不是读,而是吟诵。诗歌应该是用来吟和诵的。

我学着这样去指导《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导朗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孩子们读书的劲头真的不同了,大家跟着吟诵,不自觉摇头晃脑享受这读书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所有我们要发挥古诗词的优势,让吟诵古诗传达孩子对诗的喜爱,传达对诗的理解。

二、诗画一重天

俗话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古典诗歌与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非常接近。诗画相通,引诗入画,画面诗化,诗人需要运用超越现实、超越生活之笔,方能写出“诗化”的画面。如果学生能够把这种画面感代入到朗读中,那么他们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会更加贴切和精准。“画面感”这个词语,是具体而形象的。如何让学生读出画面呢?

我们可以从字词入手,展开想象。再拿窦桂梅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为例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

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

一个醉字,媚字,读出了怎样的画面啊!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的想象大门打开,画面感迎面扑来,何等的生动和巧妙!这样的朗读,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拨

开层层云雾,更清晰见到蓝天,这天是何等的清澈明亮!

诗应该这样读!一诗一画一重天!

三、诗情出意境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意象必然是诗歌情感的反映。诗歌意象是组成画面有效的素材,所以准确对意象进行解读才能由画面上升到画境。

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在老师反复引导吟诵后,老师问: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并出示纳兰性德另一首词《菩萨蛮》中的两句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启发学生 这不是是轻离别呀!是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师引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

生(齐):长——相——思!

这样的吟诵难道不是直扣心扉,让心灵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吗?

这是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总之,古诗应从吟诵开始,从字词入手,展开想象,吟出诗味,吟出诗意,吟出诗情。所谓一诵一吟一古韵,一诗一画一重天。

第二篇:古诗论文

古诗论文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其教学策略应体现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重视古诗“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来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这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三、创设情境,多向体验、感悟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果。”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

(一)直观展示古诗的意境。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教师在教法上应特别注意直观教学,运用语言、教具直观,启发学生想象。凭借丰富 的想象,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创造出生动感人艺术画面,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意作画,可以由教师进行深情的范读,并配合古典名画和名曲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还可以欣赏现代作曲家的演绎的古诗词乐曲及诗朗诵来激发情趣,帮助学生去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二)发挥想象,引导联想。一是发挥想象。“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象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往往配有插图,可以通过给插图补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的想象与文本、与生活链接,勾画出更丰富的形象。比如《春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想象作者的动作:睁开惺松的双眼,伸个懒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想象作者看到、听到的情景:花瓣飘落,小鸟鸣叫,空气清新宜人;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这么多花瓣,多么可惜啊!

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古典文学的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而充满灵秀!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此外,古诗文又是一个人精神的蕴底,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而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古诗学习兴趣不浓,情绪不高,学习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单一,又比较抽象,课堂气氛不浓。大部分老师都是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师讲生听、记、背即可。没有个性的阅读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

那么,怎样才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由此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本人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才能体现古诗的特色风采。

一、语感。

诵读古诗文,要读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春晓》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要读出疑问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就不那么容易,只要老师有信心,鼓励学生,同学们一定会尝试肯学的。

二、情感。

诵读古诗文,要读出情感。因为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开头,从祖孙相依为命的悲惨身世说起,让人唏嘘不已。读时应怀着悲伤的情感。接着讲“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段要读出“苦情”。后面为避免晋武帝怪罪,还要读出他的“忠情”。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美感。

诵读古诗文,要读出美感。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经过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好感。

诵读古诗文,要读出好感。“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

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一条江河也是由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而古诗文教学则是以诵读来提高教学效率。

论文:刍议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多数教师认为不好教。觉得古诗词所产生的年代离我们久远,无法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总觉得讲不好,无奈之举只有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记住名句应付考试。但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体会,运用如下方法教学初中古诗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谈出来与广大同仁共勉。1.精心设计,抢占先机

所谓“精心设计,抢占先机”就是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首先作好充分的准备。说白了就是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布置的预习是老师有指引性的带有作业性质的预习。例如,我会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我还喜欢让学生课前说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一个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他们在语言上有所收益等等。当然预习作业必须是有针对性和适量的,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师认真地去备课,精心的去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2.反复诵读 强化感染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

吟古诗 学千古经典咏鹅-骆宾王回乡偶书-贺知章...吟”就是说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中,要尽可能的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如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当然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和意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3.读问结合 循序渐进

无可否认,多读是有其重要作用的,但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引,这样读的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以读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第一遍读诗词,解决音;第二遍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主要问题解决之后,再采用分组读相互比赛进一步达到背诵之目的。这样,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显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4.举一反三 提高能力

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方。方法学到家,怎考都不怕。只要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掌握好,就能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自主状态。所以在教学诗词时,我都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讲授内容提方法。教授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完方法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学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强化改写 培养想象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以达到快速背诵。因此;他们就认为象文言文一样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我花在此方面的时间是相当少的。而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自己最喜爱得体裁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然后再讲解诗词语言上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6.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如在教完《次北固山下》一诗时,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的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绿水和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的美丽图画,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7.适时比赛 相互竞争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歌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课前诵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

第三篇:古诗论文

情境中感悟 情境中理解

---小学古诗教学的体会

崇文实验学校

武晓慧

【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诵读、理解环境,在情景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的物(景)、高度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教学应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其面前展现诗文所描绘的各种美好的画面和形象,使他们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感受诗 情美去理解古诗的内在意义,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感染我们的学生,陶冶他们的性格。【关键词】:古诗 情景 感悟 诗境

古诗词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有“诗国”之称的中国,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诵读经典古诗,让孩子从诗词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染,理的领悟是必要的。于是,古诗词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背景的不同,字词语义的古今差异以及古诗精炼含蓄,抽象概括等特点,形成了古诗与小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隔膜”。因而,在古诗教学中可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理解。也就是用各种形式将诗的意境重组,将诗人的感情再现。

针对诗词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词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教学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教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词理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在学习、鉴赏古诗时就应有条理、有步骤地去解析古诗,领会诗中蕴含的意思。

于是在中高年级利用“知诗人,解诗题;抓字词,明诗句;想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摸式进行古诗词教学,学生在自我探究和教师的情境的创设之下,完成古诗学习。

知诗人,解诗题

1、语言描绘,创设诗境

古人写诗,有感而发,古诗自然流露出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又受到当时社会变革、政治遭遇、生活波折直接制约,要正确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就必不可少了。

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再如,教学《七步诗》,可先介绍诗文背景:“《七步诗》相传是曹操死后曹丕逼兄弟逼出来的。那时曹丕已废汉称帝,国号魏,为魏文帝。他命曹植作诗一首,限定走上七步完成,逾限就要处死。他无非是借做诗的名目,杀害才思敏捷的亲弟弟,兄逼弟,曹植无奈而又悲哀,因此,由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步诗》”“感人心者莫弗于情”。这番描述,引导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走进诗境。

2、紧扣诗题,了解内容

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词中主要写了诗人在雨后西湖上喝酒所见到的,在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的见闻。学习这类古诗时,应先理解题目,然后紧扣题目,让学生猜想内容,在猜想过程中了解诗人写作的内容。

二、抓字词,明诗句

1、抓住重点字词,明白诗句意思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这个训练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比如教《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就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至于“生”有什么好处,在赏意境时再作深究。再如“川”字、“遥”字也一样。这首诗难懂的字词并不多,解字词比较容易,但作为学习的基础,都应重视。有些语序是难点,如“落九天”,我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自然引出理解“从九天”的结构,于是加上“落”字,调换语序,解释串通。

2、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

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三、想诗境

悟诗情

1、音乐渲染,引入诗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的物(景)、高度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教学应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其面前展现诗文所描绘的各种美好的画面和形象,使他们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感受诗 情美。在古诗教学中,如能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唤起学生在生活联想,诱发审美再造,形成并开辟动人的艺术意境。

例如,教学古诗《所见》一课,在以讲小故事的形式介绍诗人时,可选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课堂上,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仿佛都回到了那远古时代,仿佛看到了诗人杜牧正在自家的茅屋里吟诗作画„„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调,如此课堂气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开发了智力,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和想象能力。

2、运用图画,再现诗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画意,相融互通。因此,引导学生浮想画面,由景入境,入境生情,能为体会诗蕴打下基础。这时,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画出简笔画,再现诗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手中的彩色画笔描绘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一座高耸入云险峻的绿色山峰,紫色的云霞由山脚缭绕而上,山脚下诗人遥望着一条白布似的水流倾泻而下。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既融入了意境,又理解了诗意,学生能感受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壮观的景色。

3、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

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过这些训练使语言训练升华,并深深烙在小学生的心田里。

4、扮演角色,体会诗境

诗虽然不像小说、戏剧那样易于动作表演,但遇到难解的字词或形象性很强的诗仍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能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可以让学生一个扮诗人,一个扮童子,根据诗意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先进行对话练习,而后指名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感情:“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变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抓住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冗长的讲说。”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相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美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感悟理解了诗意,领略了诗情画意,便达到了古诗教学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9 月第1 版 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7 月 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25

第四篇: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 内容摘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是诗人心物交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情感美,独特的意境美,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必须把握上述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语言的优美;

二、身临其境的感悟——再现意境美;

三、知人论世的讲演——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

意象

意境

语言

抓住意象,入情入境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些古典诗词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伯语·泰伯》这指出了古诗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素养的民族之魂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语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经典古诗词蕴涵哲理、思想健康、意境高远,其中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是符合语文教育课程目标的极好教材: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浩然正气,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洒脱,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抱负„„这些古典诗词在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中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辞采华美,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新,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的凝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悦,也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遐思不已,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词中还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千磨万击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写出了深刻的哲理,经常诵读这些古诗词,不断积累,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的敏感力,洞察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使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彩。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

古诗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近年来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其中后三个阶段目标都对古诗文的积累作了要求,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典诗词在各版本的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以“粤教版”为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共有5册,5册总共安排了5个“语体单元”,其中2个单元都是古典诗歌,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在教材的“基本阅读”篇目中,5册必修教科书一共50课,古代诗文占了10课,占了20%。在选修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诗歌与散文”系列,里面的阅读篇目共24课,古典诗词就占了19课,选取了唐宋著名诗人的优秀之篇。不但“粤教版”的教材重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在“语教版”和“人教版”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语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套教材有20个单元,其中古典词曲占了3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15%。“人教版”全套五册必修教科书共80课,涉及98篇作品,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占的比例,约占45%。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也占一定的比例。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古诗词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不是古诗词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追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1]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似乎古典诗词鉴赏课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没有用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

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2]而现在的古诗教学,大多违背了这一鉴赏目的和态度。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首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背景,而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所谓“诗无达诂”。但现在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3]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要走出古诗教学的困境,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接受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二、诗情画意的璀璨明珠

古诗词是诗人之心与外在之物交相感应而发自性情的产物,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4]而古人抒发表达自已内心对人和事物的感动多借助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将景物的描绘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发展到一个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一)万水千山总是情---言志与缘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中国古代诗歌的诞生伊始,就十分注重言志与抒情。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便借助诗歌这一形式来抒发心灵的情感。儒家提出“诗言志”说。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也在《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可见这一观点是代表了先秦人们对诗的普遍认识。

诗的产生是诗人心灵的需要,真情的表白。钟嵘在《诗品》里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毛诗序》从诗学理论角度提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知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情和志都是诗歌的表现对象和内容,在理论上,言志和抒情一直被诗论家所重视,是否抒发真情实感成为诗论家评判古诗词优劣的标准。有人称中国文化为“怨怒文化”,上起屈原下到鲁迅,可以说一脉相承,有怨而发,不平则鸣。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屈原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惜诵》)汉代的司马迁也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强调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独立地抒发情感的产物,此后西晋的陆机《文赋》里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了诗应抒情言志的要求。

显然,从创作实践到创作理论,古典诗词其出发点都是人的感情,刘勰在总结《诗经》以来诗作时指出,“为情造文”才是至高至美的。真情的确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用世之情,“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隐逸之情,“壮志饮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之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进取之情等等。真情摇曳,一浪高过一浪。

由于古诗的本质特征是抒情的,就就决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必须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里,虽幽必显。”[6]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课堂上找准情感基点,以情激情。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意象与意境

诗人在表达自已的情感时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清代著名的诗论家叶燮根据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总结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诗人、学者对于诗歌特殊规律的论述,提出了诗歌含蓄的艺术特征:“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7]叶燮认为,诗歌的独特的艺术品格主要表现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也就是说,诗歌的情致意蕴是含而不露,隐而不显,幽深微妙,耐人寻味的。“含蓄”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审美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专设《隐秀》篇,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含蓄”问题。刘勰说的“隐”,即指“含蓄”。

诗人含蓄地表达自已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南朝刘勰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提出来“意象”的概念,《神思》篇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如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器物等等,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提炼以后,凝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诗歌中,就成了意象。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才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产生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意象空间的整体意象。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形式。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苍凉悲壮、清新明丽等等。司空图是唐代对意境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家。他首先提出了“思与境谐”的命题,认为“意”与“境”必须是统一和谐的,司空图还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认为诗歌中的象和景既有具体的、有形的客观描写,又有借助前一个象和景所比喻、暗示和象征出来的无形、虚构的景象,也就是宋代严羽说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诗辨》)前一个景象是实的,后一个景象则是虚的,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使诗歌意境具有朦胧感、空灵感,可望而不可及,可感而不可触。

意象的含蓄性、意境的朦胧感使古诗词形象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去填补,接受美学称之为“召唤结构”。[8] 诗歌鉴赏中要由语言符号转化为活生生的形象,再而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决定了诗词鉴赏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两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机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对诗中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和改造,可以挖掘出更隐蔽的意义。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语言的特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塑造生动形象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境都离不开语言。如杨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其中“丽”就是诗歌语言的辞采华美。陆机对诗歌语言的辞采美作了更明确的论述,《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 其遣言也贵妍”。“绮靡”、“贵妍”即指诗歌语言的辞采华美,辞采美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古人所常用的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炼字、炼句、诗眼等艺术要求,都体现了对辞采美的追求。古诗词辞采美主要表现在:其一,准确。古诗词在表情达意上非常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古人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说明古人对语言的锤炼讲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二,形象。古诗语言生动形象,诗画相融,意象丰富,意境高远,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仿佛身临其境。其三,精炼。诗词多是短小的抒情诗,每首诗里面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蕴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古人把“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视为自已的审美理想。

此外,古人还认为,声韵音律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的作用,并能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更有效地抒发情感,创造气氛,声律美成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色。诗歌语言抑扬顿挫,沉缓悠圆,给读者圆润流畅的音韵美感,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中国古代诗人和评论家都非常重视诗歌的音律美。

词采美和音律美使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绚丽多彩,发出熠熠的光华,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给读者以悠远深长的审美感受,也增加了诗的韵味,期待着读者的思辨力和联想力去焊接,在教学时,教师要做的是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的同时,要着力激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活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再创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另外,诗歌语言音律和谐,可以通过反复吟咏,去体会语言的魅力,通过诵读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入情入境的教学途径

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词的欣赏过程就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教师在教古典诗词时的关键是要引领学生从作品所呈现的外部意象出发,由此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品味语言美

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这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都形象说明了诗词应重视“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诗人之悲而悲,为诗人之乐而乐。进而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其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通过声音达到自已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相互交流的境界。

诵读,关键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要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读,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显现,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掌握诗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加以点拨,让学生诵读时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已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让每一句诗词仿佛出之于已口。似乎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陆游的那种报国无门的拳拳爱国之心;去感受曹操的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去倾听李清照的绵绵相思,爱情至上的离愁别绪„„要进入诵读的高境界,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让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参预进来,渲染气氛,通过专业人员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诗词的感情基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诵读的方式不是单一呆板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都会造成人们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抵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也一样,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的齐读或自读,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成诵,读中理解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或默读静思;鼓励学生运用自已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把它和所读的诗词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二)身临其境品古诗——再现意境美

当代美学认为,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由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作者的个性并不直接地明显表述出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词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领悟真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品味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和补充作品中的景象,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

捕捉诗中的意象,首先要使学生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对诗歌的形象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往往是凄凉和悲哀的象征;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等;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古诗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传统的意象。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寄寓不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句辩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已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样写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学生了解了意象的这些特殊内涵,对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绘画美”是诗的一大特色,它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因此在品味诗歌意象时,应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还原和补充,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面。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歌,可以抓住意象的色彩、动静、虚实来联想和想象,尤其是意象的色彩在古典诗中是很普遍的,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暖色调预示着清新、活泼。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根据“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的采莲图。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再如,孟浩然的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中的意象都着上鲜艳的色彩:黄、翠、白、青——清新、明快。老师要注意挖掘意象中的色彩意蕴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有些诗词在表达时作了内容上的简省,形成了“辞断而意属”的特点。这些诗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跃的特点,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该以想象来连接和补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在每句之间都形成了意义上的跳跃,这就是因为词只在展现情境时进行了省略。那么在要求学生进行想象时,应该提醒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上,以想象来补充其间省略的逻辑线索。这样才能发现原来这首词说的是词人在一夜风雨、沉醉之后醒来后急切地问海棠花怎么样了。对方回答说:“海棠花还跟原来一样。”作者立即纠正道:“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的多红的少了。”通过这样的一番补充想象,我们可以体会词中表达的是词人的惜花之情和浓重的惜春之情。

(三)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情感美

诗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体验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古代诗人各有特征,他们或因生性乐观而闲适,或因看透人生而旷达;或醉心于田园,或沉迷于山水;或因老友分离而忧伤,或因故知相遇而狂喜。每个诗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也各异,于是诗歌中就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感悟它们我们就可以体味世间百味人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搜集有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这样,学生对诗作中抒发的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准确,如教学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如果不对诗人的官场失意和入仕情怀的介绍,学生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

在介绍作者时,要改变传统的介绍方法,要补充一些生动的史料,把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创作情境,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把这些艺术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如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诗时,可以从东晋末年的社会黑暗现实谈起,着重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很自然会产生对像陶渊明一样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

在介绍作者时,不一定要在课的开头,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穿插其中,也不是流水账似地叙述一遍作者的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目的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的心理品质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要注意引用最能反映作家精神气质的材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满感情地展现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

结语: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幅图画。诗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诗的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诗人捕捉的流动多变的形象画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诗人美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意境。

注释: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论谈,2004(4):33.

[2][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4]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5.

[5]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15.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54.

[7]叶燮.原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21. [8]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89-90. 参考文献目录:

[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4 [4]羊玉祥.古诗文鉴赏21讲[M].成都:巴蜀书社,1995.

[5]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吕智敏.诗源.诗美.诗法探幽――《原诗》评释[A].叶燮.原诗[M].北 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7]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诗词美学三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新闻与古诗论文

一、现状——报纸面对的生存环境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辞海》中解释,题是额,目是眼睛。题目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所以,新闻标题常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传神而富有魅力的“眼睛”,则可以在一暼之间,拨动读者心弦,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们爱不释手地去读完全文①。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看报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据盖洛普一项联合调查,进入“快餐”文化时代的受众往往通过浏览标题来决定是否要阅读这则消息。参与调查的读者们阅读过56%的标题,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而国内受众看新闻只阅读标题的比例则高达80%,而详细看新闻的比例则不到5%。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新闻传播工具并非只有报纸。多样化标题的出现,是报业改革、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面对浩瀚的信息源,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跃然而出。

二、效果——古诗入题意象新

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语言表达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我国的诗词流传久远,古诗词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运用诗词制作标题就是一种常见手法。古诗词在标题中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引用、仿拟、化用。

(一)引用古诗词

1、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标题,把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威风凛凛的情景烘托出来了。标题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这是一则写环保的新闻标题。作者不是干巴巴地引用诗词,而是使读者感受到长江有声有色的实体。遗憾的是长江水却浊浪滔滔。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反差,不禁让人感慨心忧,引起心理共鸣。

3、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为君报道春消息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

(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

主标题将古诗词巧妙融入,让人顿感春意盎然,联想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既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又突出了主题思想,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美感,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

强了传播效果。

(二)仿拟古诗词

1、垃圾山,垃圾山,害的居民苦不堪,不知何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留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这则标题仿照的是白居易《长相思》的句式:汴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仿拟的反复与押韵的运用让读者

感受到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之害。

2、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标题仿用《观书有感》一诗中的两句: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形象贴切地将西湖注水后波光粼粼的美景浮现在读者眼前。辞藻的优美,又给主题添加了彩色。

3、兰佩紫菊簪黄千金觅红装谁为新人做嫁裳(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反映的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时代,美艳的衣服不再是自己去做,而是千金买来。诗化的标题色彩明艳,音韵优雅,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其间设问一句,令人神往,一下子就能把读者的视觉和思维调动起来,产生不寻常的感情。

(三)化用古诗词

1、春风熏得远客醉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

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

此题主题是化用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这样的演化诗句,新意迭出,兴味陡增。

2、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1990年12月12日《经济日报》)

这篇是化用的古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批评了出版界的一件怪事:要作者自己卖书。特别是题中问号和感叹号的运用,更是极其巧妙地表达出了作者的疑惑和

惊讶。

3、春城无处不飞雪(主题)

昆明粉装素裹人们争赏雪景(副题)

下载古诗论文(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论文(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诵古诗,学作文”

    “诵古诗,学作文” “诵古诗,学作文”是将诵读古诗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古诗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做作文,运用古诗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

    教学论文:古诗教学的体会

    教 题目:作者:莫书华单位:廉江市高桥镇第一初级中学时间:学 论 文 古诗教学的体会 2009年9月 古诗教学的体会 廉江市高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莫书华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

    小学古诗教学(年会论文)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1.欣赏景趣。小......

    古诗课题研究论文(共5则范文)

    南昌市2008年教育科研 课题论文评比 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促古诗教学扬帆远航 ——以《所见》为例,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周玉琴 单位:南昌市京东学校 电话:135762726......

    论文:别让古诗教学成为“金鸡独立”

    别让古诗教学成为“金鸡独立”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然而,古诗离我们的时代太久远了,当孩子们要学懂古诗时,又感......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策略应体现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古诗大全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古诗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京口瓜州一水间, 洛阳城里见秋风,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钟山只隔数重山。欲作家书意万重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复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