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替都是创新的结果,其中物理学家的创新精神起到了助推作用,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应该渗透这种创新的意识,把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材丰富的内容及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下面就结合笔者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尝试.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发生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受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先进的教育观念促进师生间的行为更为有效,为此要想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1.1 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主张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约束下,课堂成为教师的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创新个性受到抑制.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成为创新人才创造条件.1.2 树立新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例如,对于高中物理难,导致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跟不上趟的现象,如果这部分学生不重视,则会沦落为“后进生”,甚至遭到其他同学的讽刺与嘲笑,被边缘化.其实这部分学生并非没有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善于发现他们思维过程和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后进生虽然在学习的某些方面表现较差,但是他们也同样得到与优生一样的尊重,只要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得到了发展,站在“他”的层面也是一种创新,他们同样渴望像优生一样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与同学的认可,而且他们的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强烈.关注学生的学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和学生一起探究高中物理概念和应用概念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来重组教材,尽可能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价值,继而真正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2.1 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的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2.2 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资源时,不是一味地对教材进行删减,或者照本宣科,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增添一些教学内容,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布设阶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认识的拓展和提升,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物理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
对于物理学科教学而言,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思维活动.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使得学生经常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思维方法,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策略.3.1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作为一种分析性思维,它需要揭示同一事物中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己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发散性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点电荷的电场学生熟悉了,学生容易知道当一个异种电荷绕中心电荷旋转,速度满足一定条件是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里的受力分析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发散到电场线、向心力等知识.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问,如果是两个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带电粒子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么?
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将思维发散到等量同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与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同时思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要合力不变而且始终指向圆心,在电场中呢?只受电场力就意味着要电场强度大小不变,而且要辐向分布,经过排查,可以发现等量同种电荷周围也是可以的,进一步对点电荷的电场线立体分布有了深入的理解.3.2 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教师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比如,在课堂上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时,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出发,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例如,受力分析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就是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妨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设弹力(或摩擦力)存在,然后看事实是否与假设相悖(或相同).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4.1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的容量大、密度大、节奏快等优势而被教学广泛采用.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止于此,它在对学生知识获取、空间认知、思维训练等方面也作用明显.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安培力、洛伦兹力、左手定则、正弦交流电等知识内容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这些三维位置关系变得便利和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物理学内涵、发展空间认知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2 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教学直观、主动,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兴趣,以诱发最佳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源于好奇心,也出于“实践成功”的欣慰感.因此,可采取一些新异实验或具有对比性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例如,在和学生讲选修3-5中的“冲量”、“动量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让鸡蛋从高处下落在泡沫塑料上,出现非但不坏反而意外弹回的现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一种求知欲望.4.3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广泛与深刻,物理学科的实践性日益显现.因此,培养学生物理创新精神必须要增强物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与自然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总之,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我们要着眼于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实施新的方法,积累新经验,真正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落到实处,最终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高中时期,是一个人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物理这一科目则是一门需要活跃的思维、大胆的创新来研究学习的课程。因此,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真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拥有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导学生在出错时正确面对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以及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发扬创新精神等六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话题:
关键词:信心 实践 兴趣 总结经验 言传身教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具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当今教育界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这一过程中,“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培养面对困难的信心
这是实现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脑力劳动,情绪等精神元素对其影响是极大的。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加以良性的思维诱导则会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学习物理的良好开端。
学生初中时对物理这一科目所掌握的知识很肤浅,初入高中,普遍反映物理课程很难学好,在课上、课下很努力,但测试成绩却很难达到优良水平,甚至是及格的标准。而事实上,高中物理并不是很难
掌握的一门学科,只是学生对它还不够了解,还没有充分适应以物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做到的是,以尽量通俗易懂的言辞向学生具有概括性地介绍高中物理所要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着的高中物理并不是一团可怖的迷雾,而是一项条理清晰、内容明确的科学知识系统。同时,教师还要经常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赞赏,使他们对物理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有信心学好物理。
二、实践中验证真理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坚实桥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这种实验并非如同化生实验那样只能在专业的实验室里才能做到,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生活很生动,然而纷繁复杂的物理公式及定理却是生硬难懂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化繁为简,用生动的自然现象来向学生阐述课本上成型的公式定理所表达的原理呢?
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做平抛小球实验。其间,让学生从俯视和左视两种视角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从而得出平抛运动是由x轴匀速直线运动和y轴自由落体两部分组成的结论。进而就可以通过之前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Vx=Vo,位移s=V平t=Vot+at2/2;
和自由落体公式:速度V=gt,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很容易的推导出平抛运动的公式了——
运动时间t=(2y/g)1/2,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合位移:s=(x2+y2)1/2,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生动、形象的实验中,亲手推导出新的知识内容。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在当今时代中,则可以理解为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有利情绪。
经过前面的两项教学内容,学生们已经充分具备了物理学习的信心与实践能力。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在课下去自主深入地理解探究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公式定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其实书本上许多必须掌握公式定律都是根据极简单的原始公理推理论证而来的。
我们的教学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应试知识,更是学科知识。我们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四、拥有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勇气 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通过一系列系统的物理学习,学生们对课本上客观俗成的物理知识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以往的客观规律,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且通过亲身实验,从而证明或者推翻自己在开始所提出的观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史上科学巨人的事实经
历,譬如,牛顿通过苹果坠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布鲁诺推翻地心说开辟日心说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带有良好的主观愿望、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思维活动当中去。
五、正确面对挫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物理学科创新思维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遵循着这一原理。
学生在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或是论证新的观点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失误、错误、费解„„总会给青春期心态尚未成熟的他们造成一些不小的打击。这时,身为教师,则要对其进行耐心的劝导,让他们意识到,没有一项伟大的科学创新不是从千百次改进摸索中脱颖而出的,也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巨人不是背后背负着无数次失败的历练的。我们要鼓励失败中的学生,使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身为教师的以身作则
自古以来,言教不如行教。孟母三迁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扬终生学习的优良作风。拥有创新意识、努力学习学科新思想、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投入到物理教学当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迎合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物理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手段、经过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拥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第三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铸造班级活的灵魂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班级的活灵魂取决于它的学生们是否有创新精神。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才能铸造出班级的活的灵魂,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铸造班级灵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精神。未来的社会,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学校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突出的位臵。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只要班主任能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点拨他们创新的思维,教给他们创新的方法,就能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认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创新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诚信、守纪、自尊、自立的优良品质,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强化班级管理,激发创新意识
首先,要选出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班干部。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演讲,评选出的班干部,要具有竞争意识、组织能力、目标意识和极强的责任心,如果每个班干部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这样的班级活而不乱,富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思维,充分发挥每学生的智慧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管理,班主任要以接纳的胸怀欢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建设性意见。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如在我们班,现在是新课堂,班里都是以小组形式坐在一起,这样座位较集中,下课时学生来回走动容易碰到凳子,甚至被绊倒,有学生建议:下课时,全体学生在起立后都把凳子放到课桌下面。这样做既使得班级显得整齐宽敞,又能使同学们有个宽阔的通道。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这个学生给予表扬。
再次,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把它摆出来,让大家一齐讨论,共同商量对策,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各抒已见,如:有人经常抄袭作业怎么办?值日班长遇到不服管的怎么做?劳动很认真和不认真的人该如何区别对待等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的机会,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把创造思想渗透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管理对学生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从而造就具有富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改进评价方式,绝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机会和权利。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其次,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进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创新教育,班主任任重道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积极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商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心理学》1983年3月,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建庄等《班主任工作艺术》1981年3月,华夏出版社
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1989年9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安达市新兴小学——王园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21世纪呼唤创造人才,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愿意创新:
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平易近人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情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中。新课变更是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和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同时更要注重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如低年级“观察蚂蚁”一课,大家知道:蚂蚁捉来后到处乱爬,不能很好地观察,使得课堂很乱,但教师并没有大声训斥,而是采取“我是你们的一员”做法,走近学生:“这蚂蚁真不听话,到处乱爬,怎么办呀?”这时学生还没有从兴奋中走出来,没有马上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还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静下来,我们再想一想好吗?”教师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引导他们走入新的探究活动,在这种平和的氛围下思维从一种兴奋又到另一种亢奋状态。学生的想法奇特而合理,很好地解决了蚂蚁乱爬的难题。
(二)构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过:“请把学生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脚并用。”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他们感悟、体验、内化的过程,就是自我展示、创新的过程。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个性得以尽情地张扬。
首先,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说。学生的特点就是爱说,他们要体验说的快乐。而现实中,教师多限制说的权利。更不善于倾听。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也就失去了信心,渐渐地也就只愿当听客了。为使学生能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可以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学生按步骤实验。进而引导他们,说观察的内容、说操作过程、说探究过程、说研究方法、说你的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和想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达到有话可说,说中补充,说中完善,在说中互相鼓励,集思广益,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引向深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其次,给他一个勇气,让他去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课堂上创设质疑的环境至关重要。也就是要让学生有疑可问。如《奇妙的指纹》一课这样设计: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向学生展示了两幅指纹画,并问这是由什么来画的?学生望着指纹画感到惊奇,小小指纹不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指纹,关于指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话音未落,小手纷纷举起。问的问题是五花八门。但应注意:在提出问题时,就及时鼓励、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哪怕是简单的、可笑的、离谱的。不应是训斥、责备。让他们燃起希望、自信之光。
当有学生提出一些幼稚的、离谱的问题时,教师也要尊重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前边讲的像有学生提出:“胎儿有指纹吗?黑猩猩有指纹吗”等,欣赏他们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多夸奖、鼓励他们提出的意见。要使学生在你的人格魅力下;在你的信任的目光下;在你的关心、期待的眼神里;在你佩服、赞许的眼光中,不仅 3 爱问、敢问、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的能力。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得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还有,给他一个途径让他去探究。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要考虑如何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如《奇妙的指纹》,当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后,引导、筛选,充分留有空间的自由度,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问题去研究,充分说研究的方法和理由,课堂气氛热烈,争论达到白热化,思维完全被激发,满足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多选取一些难度的问题去探究,说明学生欲望强烈、更具有挑战性。
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呈现学习内容,易在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他们愿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主尝试,自主探究,自然地把自己推到了探究的前沿,积极探索时,求异创新。
让课堂充满生机,并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引领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猜想,尽情的说,大胆地问,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入理想境界。
第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带有一定片面性,常常默 4 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要从语言上多下功夫。特别是激励的语言更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这样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咱们一起想办法好吗?”“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多采用“他的方法可行吗?”“谁有更好的方法?”“老师相信你有能力。”“你的想法出乎大家的意料,有创意!”等富于挑战性、鼓励性的语言。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当教师语言像温暖春风,似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被鼓舞时,他们会更有激情,更加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学生在这样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学习心情愉悦,敢说、敢想、敢问,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不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五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1、客观对待学生实际情况,因才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才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以及学生间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不求过细,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教学应激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及问题的兴趣。教师不应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或高考考纲的要求范围,便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
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课堂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
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
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的收效甚微,而弊端甚多,它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模式的不断改变,高考物理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
3、注重实验,提升整体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提倡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载体,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
探究教学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模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目前有的物理教学中存在对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也一定要做并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4、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了。
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