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时间:2019-05-13 02: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④马卫东《浅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汤阴县实验中学 暴玉萍

【摘要】: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资借鉴参考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

质量而努力。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

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

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①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②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③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神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

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撰写小论文: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给学生课外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试卷作业。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篇字数不长的小论文,作为一门开卷考试的内容。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

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实际上,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精神的训练,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二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可以说教材上,没有一个历史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问题上,在考虑到中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状况特点前提下,对于史学研究上的学术分歧应该有所取舍,即选择性原则。选择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选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学术之争。目前的中学教育制度中,对中学生聚合式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发散式思维和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聚合式思维

能力的发展是以阻碍或压抑发散式思维能力为代价的。

二是选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坚持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政治性十分强的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而中学历史教学应顾及一定的适用性。

(2)监控性原则: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海阔天空纵横乱谈,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式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于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论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 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参考书目

①:《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③:马卫东《浅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第三篇: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造物主是创造者,但他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过来继续创造。”的确,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前进的,“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万年前的大象与现在的大象其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恐怕微乎其微。而人呢,简直是天壤之别。从茹毛饮血到登临太空,从鸿雁传书到国际互联网……其发展变化之大,用什么词形容都不会过分。这其中不就是创造起着关键作用吗?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具有创新的意识,也可以叫做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异求新的欲望等。其实,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我们见到,一个婴儿出生后,他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少年时好奇心、探究的兴趣都极强,甚至终生保持着这种本性。达尔文童年时长时间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活动;爱迪生对母鸡孵蛋好奇不已,进而在家里的库房做个“鸡窝”,趴在鸡蛋上“孵”起小鸡。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引发探究,通过探究,产生发明创造。

要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保持不衰,还要靠后天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一个小孩子,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美国的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对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同卵双生,他们的先天遗传素质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却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而现实的教育状况是,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很大程度存在着短视和功利的色彩,只看眼前,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会去过多考虑是不是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这样下去,“钱学森之问”,不知何时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以想象为前提,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没有看似荒诞,异想天开的大胆想象、假设,创造就无从谈起,人类只能在原地踏步。许多幻想当初提出时,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挖苦讽刺,但幻想者不顾别人的冷眼,孜孜以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之变成现实。潜水艇在凡尔纳的笔下,仅是科幻小说的一个虚构,但仅仅百年之后,它就成为一件平凡的航海器,一件便捷的海上交通工具;录音机的幻想者最初只是想把声音装在竹筒里保存住,何其荒唐?但后人终于把他变成了现实;还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几乎都成为了现实。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可现实情况呢?不是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嘛: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能说出若干个答案——月亮、烧饼、皮球、小猫的眼睛等等;同样也是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大学生,却只有一个答案——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为什么人的想象力就消失殚尽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于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教师和家长,疑问看似简单而又新颖奇特,回答问题跟预想的答案总有距离却又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我们决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世界,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思维,那就势必把许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为此,我们要小心翼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大张旗鼓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对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不耐烦。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瓦特和牛顿正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的重大发明。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随时问“为什么”的孩子,他的思维一定是“活”的、“新”的,只有孩子的思维“活”起来,“新”起来,才能慢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为什么”,而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新与活的思维。新,就是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种透出新意。活,就是在理解、表达时,思路要宽,不局限在某一点某一个方面,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在理解与表达时表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

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第五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铸造班级活的灵魂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班级的活灵魂取决于它的学生们是否有创新精神。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才能铸造出班级的活的灵魂,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铸造班级灵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精神。未来的社会,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学校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突出的位臵。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只要班主任能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点拨他们创新的思维,教给他们创新的方法,就能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认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创新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诚信、守纪、自尊、自立的优良品质,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强化班级管理,激发创新意识

首先,要选出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班干部。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演讲,评选出的班干部,要具有竞争意识、组织能力、目标意识和极强的责任心,如果每个班干部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这样的班级活而不乱,富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思维,充分发挥每学生的智慧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管理,班主任要以接纳的胸怀欢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建设性意见。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如在我们班,现在是新课堂,班里都是以小组形式坐在一起,这样座位较集中,下课时学生来回走动容易碰到凳子,甚至被绊倒,有学生建议:下课时,全体学生在起立后都把凳子放到课桌下面。这样做既使得班级显得整齐宽敞,又能使同学们有个宽阔的通道。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这个学生给予表扬。

再次,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把它摆出来,让大家一齐讨论,共同商量对策,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各抒已见,如:有人经常抄袭作业怎么办?值日班长遇到不服管的怎么做?劳动很认真和不认真的人该如何区别对待等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的机会,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把创造思想渗透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管理对学生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从而造就具有富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改进评价方式,绝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机会和权利。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其次,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进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创新教育,班主任任重道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积极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商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心理学》1983年3月,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建庄等《班主任工作艺术》1981年3月,华夏出版社

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1989年9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适应时代发展——浅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思维俨然成为当下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

    关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看法

    关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些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

    浅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字桥中心小学郑登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贵在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 长期以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对读写的训练,而轻视对听说的训练。但笔者认为,除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外,还应加上“想”的训......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县**镇三店小学:***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集五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增强学生的素质,充分发......

    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