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 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 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 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 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 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 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 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 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 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 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 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 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 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 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 4-207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C.自主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 5-212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C 5-216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B 5-224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B 5-231 A.合成课程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C 5-242 A.美国的中学 B.英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D.法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C 5-246 A.布卢姆 B.施瓦布 C.布鲁纳 D.凯勒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B 5-261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C 6-275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A7-31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D 7-317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B 7-322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C 7-329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D 8-337 A.精英主义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C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8-348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C 8-355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2-103 答:(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要学习新知识的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
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177 答:(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4-190 答:(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
性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3)学习者是知识与
文化的创造者。(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6-293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
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3)教学过程是教养
和教育的统一。
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8-340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 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
结构。(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5)提高课程改
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1-54 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
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 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5-265 答:(1)留级制度会带来很多教育问题:留级制度给被留级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了学生的成就动机;留级带来很大的教育浪费。
(2)降低学力水准暂时适应了差生的需要,却使大多数中等学生和一部
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发展。
其结果是学生基本上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3)能力分组只有具备两个前提才有意义:第一,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是不可改变的。第二,我们确实能够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并能够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作出准确预测。目前的教育学、心理学发展水平根本做不到这两点。能力分组是一种人为地使儿
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6-274 /279 答:(1)此材料所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2)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观点:1.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情境化的、人格化的“经验课程”。2.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
进的过程”。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
(4)课程创生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1.增进对课程、课程实施、课程变革等内涵的理解。2.引起老师和学
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获经验及成长的重视。3.增进对教师和学生
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的角色的认识,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变
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2013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A 1-
3A.1918 B.1923 C.1924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 D 1-10 A.学科结构 B.实践性课程 C.发现学习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B 1-24
A.实践兴趣 B.解放兴趣 C.理性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 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 A 1-44 A.问题的界定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C.问题解决的假设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1-49 C 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斯金纳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B 2-80 A.学科结构 B.二维图表 C.范例 D.表征系统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 A 2-05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C 2-110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 2-137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D 2-130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 D 3-168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 B 3-164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 A 4-187 A.主动作业 B.学科结构 C.自我实现 D.心理印象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B 4-188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 C 5-214 A.课程开发
B.课程实施 C.课程结构 D.课程评价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 D 5-215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 A 5-215 A.“要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B 5-234 A.广域课程 B.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B 5-246 A.夸美纽斯 B.布鲁纳 C.卢梭 D.克伯屈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B 6-271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 6-275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C 6-284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A 6-293 A.学校的特征 B.教育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 C 7-311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 7-315 A.测验或测量 B.描述 C.价值判断 D.协商
26.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 D 7-328
A.目标达成模式 B.差别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 C 8-345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 C 8-334 A.经验研究 B.理解研究 C.量的研究 D.质的研究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 C 8-339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 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 B 8-333 A.课程开发范式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1-67 答: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对立的根源正是哲学把心理与世界观视为
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的二元论,在二元论的视野里,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
是不相关联的,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不相关联的,这种课程教材与教学方
法的彼此孤立会产生种种弊端: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使儿童丧失
学习教材的内部动力,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导致使学习行
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地目的;方法往往成为割裂的、枯燥的常规
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步骤。
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
与教学的僵硬对立,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
续性,第二个内涵是目标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2-116 答:促进先前习得的部分技能的恢复。呈现言语线索部分技能的组合顺
序。安排好作间断复习的时机。运用各种前后关系去促进
迁移。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157
答(1)接受(注意)(2)反应(3)价值判断(4)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5-228
答:优点: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
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 主
张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
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
识的教育价值: 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
来,摆正了儿童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缺点: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容易导致沉醉于儿童当
前的各种偶发性冲动,忽视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
主义”: 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8-353 答:情境教学: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随机访问教学: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予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支架式教学: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概念,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4-195 答:提示型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6-293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7-321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有: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过程取向的评价,是试图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主体取向的平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该材料想要追求的是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倡导的是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第三篇:2013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D A.内在驱力 C.认可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B A.行为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A.塔巴 B.惠勒 C.泰勒
D.坦纳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B A.知识、技能、技巧 C.知、行、意 业教育等”,指的是 B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B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A.“因素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B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 C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B.“泛智课程”说 D.功利主义课程论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D.德、智、体
B.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B.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B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 B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A.教育平等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B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B.教育的高质量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B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B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
B.《教育过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B.布劳迪 C.塔巴 D.杜威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D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C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C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D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C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建构的艺术 D.折中的艺术 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C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 B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 B
A.《教育漫话》 B.《爱弥儿》 C.《大教学论》 D.《林哈德和葛笃德》 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D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B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技术理性 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 B
A.斯宾塞 B.艾斯纳 C.朱熹 D.杜威
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自由发展 D.一般发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
A.家庭 B.社区 C.课堂 D.第二课堂 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C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
答: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会不好变通和调整。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有价值问题,教师以平等身份与 学生讨论,创造良好氛围。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
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 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浊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编制三个方面来看,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下列基本趋势。
一、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趋向多样化、开放的、发展的课程结构,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课程设
三、综合化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答: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
答:确定了范例方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其程序由下列阶段组成:①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②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④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经验的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答: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主张学生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能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缺点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答: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学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2、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答:(1)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阅读教学。
(3)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作文从仿写入手;先放后收。
3、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答: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4、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区别:
答:(1)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的话题,作用是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写作内用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性,而供料作文的主题必须与材料相吻合;(2)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本意识,供料作文有较强的文体要求;(3)从结构角度看,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5、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6、练习法的一般程序
答:(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联系的内容和方法(2)指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解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
7、写作教学过程
答:为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作教学有了新的导向(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4)交流评讲,互相沟通。
8、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答:(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1)范文系统,语文教材主体(2)知识系统,听说、汉语、文体、文学(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
9、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2)安排教学内容(3)组织教学过程(4)选择教学方法(5)创设教学情境(6)板书或演示设计(7)编写教学方案(8)组织教学评价
二、论述题
1、试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根据发展学生完美个性的教育思想进行设计,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整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对必修和选修课程目标的整合和概括。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2)感受欣赏。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对优秀作品的感受和欣赏。
(3)思考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提高思想觉悟。
(4)应用拓展。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来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发现创新。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谈话法和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法:师生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1)讲究教师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讨论法: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3、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为了实施探究性学习,还需要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5、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强调自主性。但是教师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知道正确与否决定着学习成效的大小与有无。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才能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中左右逢源(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首先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教育活动才不至于陷入盲区(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加强计划性。教师要对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整体考虑,作出整体规划(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能利用计算机收集教学资源,制作和展示课件,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
第五篇:2009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
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0467)
一、单项选挥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32.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2分);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2分);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2分)。
34.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5.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